腹股沟局解实验报告
腔镜下腹股沟区的解剖

避免并发症措施
预防切口感染
在手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皮肤准备,清洁手术区域并剃除毛发。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污染机会。术后应及时更换敷料并保持切口干燥清洁,以降低切 口感染的发生率。
预防术后疼痛
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和刺激,以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率。术后可以 使用镇痛药物或局部麻醉药物进行镇痛治疗,以缓解患者的疼痛不适。
减少手术创伤
腔镜手术通过微小切口进行操作,能够显著减少手术创伤 ,降低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拓展手术适应症
腔镜下腹股沟区解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拓展手术适应症, 使更多患者受益于腔镜技术,如复杂疝、复发疝等。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01
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机器人辅助腔镜手术将 成为可能。机器人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能够进一 步提高手术效果。
保护神经及血管方法
神经保护
在腔镜下腹股沟区手术中,应特别注意 保护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 股神经等重要的神经。在分离组织时, 应仔细辨认神经的走行和分支,避免使 用暴力牵拉或切割神经。对于需要切断 的神经,应在切断前进行充分的游离和 确认。
VS
血管保护
腹股沟区内有丰富的血管网,包括腹壁下 动脉、旋髂深动脉和股动脉等。在手术过 程中,应仔细辨认血管的走行和分支,避 免损伤血管导致出血。对于需要切断的血 管,应在切断前进行充分的游离和确认, 并使用合适的血管夹或缝合技术进行止血 。
预防下肢水肿
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保护下肢的淋巴管和静脉回流系统,避免损伤导致下肢水肿的发生。 术后可以鼓励患者进行早期下床活动和穿弹力袜等措施,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和淋巴循环 的恢复。
局解实验报告腹壁(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腹壁的结构特点。
2. 掌握腹壁各层组织及其相互关系。
3. 熟悉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新鲜尸体腹壁标本、解剖刀、剪刀、镊子、解剖针、解剖显微镜等。
2. 实验仪器:解剖台、解剖灯、解剖模型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腹壁整体结构:观察腹壁的形状、厚度、皮肤、浅筋膜、肌肉等。
2. 分离腹壁各层组织:a. 皮肤:用解剖刀在腹壁上做一纵切口,向下切开至深筋膜。
b. 浅筋膜:用剪刀将皮肤与深筋膜分离,观察浅筋膜的结构。
c. 深筋膜:用解剖刀在深筋膜上做一纵切口,向下切开至腹直肌鞘。
d. 腹直肌鞘:用剪刀将深筋膜与腹直肌鞘分离,观察腹直肌鞘的结构。
e. 腹直肌:用剪刀将腹直肌鞘与腹直肌分离,观察腹直肌的结构。
f.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用解剖刀和剪刀将腹直肌与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分离,观察各肌的结构。
3. 观察腹壁血管、神经分布:a. 腹壁血管:观察腹壁浅静脉、腹壁深静脉、腹壁动脉等。
b. 腹壁神经:观察腹壁神经丛、腹壁神经等。
4. 实验总结:将观察到的腹壁结构、血管、神经等总结成报告。
四、实验结果1. 腹壁整体结构:腹壁呈四边形,皮肤薄,浅筋膜厚,深筋膜与腹直肌鞘紧密相连。
2. 腹壁各层组织:a. 皮肤:薄,富含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b. 浅筋膜:富含脂肪组织,可分为浅、深两层。
c. 深筋膜:与腹直肌鞘紧密相连,分为前、后两层。
d. 腹直肌鞘:由腹直肌腱膜和腹横筋膜构成。
e. 腹直肌:位于腹壁正中线,分为上、下两部分。
f. 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位于腹壁两侧,呈扇形排列。
3. 腹壁血管、神经分布:a. 腹壁血管:腹壁浅静脉、腹壁深静脉、腹壁动脉等。
b. 腹壁神经:腹壁神经丛、腹壁神经等。
五、实验讨论1. 腹壁各层组织在生理功能中的作用。
2. 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与功能。
3. 腹壁解剖结构与临床应用的关系。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腹壁的解剖观察,了解了腹壁的结构特点、各层组织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了腹壁血管、神经的分布。
腹部解剖实验报告

腹部解剖实验报告1. 引言腹部解剖是解剖学实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腹部解剖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内部脏器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本实验报告旨在介绍腹部解剖的实验过程、脏器的解剖结构及其功能,并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尸体标本(人体解剖标本)•刀具(解剖刀、剪刀等)•医用手套•实验手册2.2 实验方法1.准备工作:戴上医用手套,确保实验环境卫生整洁。
2.解剖切口:根据实验手册的指导,对尸体标本进行必要的解剖切口。
3.解剖过程:依次解剖腹部器官,观察并记录每个脏器的外观、位置、结构等信息。
4.记录观察结果:对脏器的外观特征、结构组织、功能等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3. 实验结果和讨论3.1 脏器的外观特征在腹部解剖过程中,我们对各个腹部脏器的外观特征进行了观察和记录。
•肝脏:肝脏位于腹腔的右上方,呈红棕色,表面光滑,有明显的叶状结构。
•胃:胃位于腹腔中央,呈梨形,颜色较深,质地柔软,有弹性。
•小肠:小肠连接于胃的下方,呈长条状,约6-7米长,有明显的褶皱。
•大肠:大肠位于小肠的下方,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等部分,形状宽大。
3.2 脏器的结构组织除了外观特征,我们还对腹部脏器的结构组织进行了仔细观察。
•肝脏:肝脏由肝实质和胆管组成,肝实质细胞排列成六角形板叶状结构,胆管贯穿其间。
•胃:胃壁由黏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组成,黏膜具有明显的皱襞,有助于增加表面积。
•小肠:小肠壁分为黏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上有许多绒毛,有助于吸收养分。
•大肠:大肠壁较厚,纵行肌带明显,有助于进行粪便的排泄。
3.3 脏器的功能腹部脏器具有不同的功能,我们对每个脏器的功能进行了总结。
•肝脏: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具有分解代谢和解毒的功能,同时还产生胆汁参与消化。
•胃: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泌胃液进行消化,将食物转化为容易吸收的形式。
•小肠: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器官,通过黏膜上的绒毛吸收养分,将养分转运到全身各个组织细胞。
局部解剖_实验报告_腿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腿部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的解剖位置和功能。
2. 了解腿部各层次结构的相互关系。
3. 提高解剖实验技能,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二、实验原理局部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局部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本次实验通过对腿部解剖结构的观察和操作,使学生了解腿部各层次结构的解剖特点,为临床医学实践打下基础。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新鲜人体下肢标本、解剖器械(刀、剪、镊子等)、解剖图谱、实验记录本。
2. 实验步骤:(1)观察腿部骨骼结构:首先观察股骨、胫骨、腓骨、髌骨、跖骨等骨骼的形态、位置和相互关系。
重点观察股骨、胫骨、腓骨的三个平面、髌骨的形态和位置。
(2)观察腿部肌肉结构:依次观察大腿肌肉(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小腿肌肉(小腿三头肌、腓肠肌、比目鱼肌等)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重点观察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的起点、止点和功能。
(3)观察腿部血管结构:依次观察股动脉、股静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重点观察股动脉、股静脉的起始部位、走行方向和分支。
(4)观察腿部神经结构:依次观察坐骨神经、股神经、胫神经、腓总神经等神经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重点观察坐骨神经的起始部位、走行方向和分支。
(5)观察腿部淋巴结构:依次观察股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腹股沟深淋巴结等淋巴结构的形态、位置和收集范围。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腿部骨骼结构:股骨、胫骨、腓骨等骨骼构成了腿部的基本支架,保证了腿部运动的功能。
2. 腿部肌肉结构:大腿肌肉和小腿肌肉共同构成了腿部肌肉群,承担着腿部运动、支撑和稳定的作用。
3. 腿部血管结构:股动脉、股静脉等血管负责腿部血液的供应和回流,保证了腿部组织的营养和代谢。
4. 腿部神经结构:坐骨神经、股神经等神经负责腿部的感觉和运动,调节腿部肌肉的活动。
5. 腿部淋巴结构:股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等淋巴结构负责收集腿部淋巴液,参与免疫反应。
局解实验报告实验总结

一、实验目的1. 了解人体局部解剖学的结构和功能;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认识和兴趣。
二、实验时间与地点时间:2021年X月X日地点:XX大学解剖实验室三、实验对象男性尸体一具四、实验内容1. 头部解剖:观察颅骨、脑、血管、神经等结构;2. 颈部解剖:观察颈椎、甲状腺、血管、神经等结构;3. 上肢解剖:观察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4. 躯干部解剖:观察胸壁、胸膜、肺、心脏、血管、神经等结构;5. 下肢解剖:观察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
五、实验步骤1. 头部解剖:(1)将头部皮肤、肌肉、脂肪层等软组织剥离;(2)观察颅骨、脑、血管、神经等结构;(3)用剪刀剪开颅骨,观察脑的结构;(4)观察颈动脉、椎动脉、颈内静脉等血管结构;(5)观察颅神经、颈神经等神经结构。
2. 颈部解剖:(1)将颈部皮肤、肌肉、脂肪层等软组织剥离;(2)观察颈椎、甲状腺、血管、神经等结构;(3)观察颈动脉、椎动脉、颈内静脉等血管结构;(4)观察颈神经、迷走神经等神经结构。
3. 上肢解剖:(1)将上肢皮肤、肌肉、脂肪层等软组织剥离;(2)观察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关节结构;(3)观察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等肌肉结构;(4)观察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等血管结构;(5)观察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等神经结构。
4. 躯干部解剖:(1)将躯干部皮肤、肌肉、脂肪层等软组织剥离;(2)观察胸壁、胸膜、肺等结构;(3)观察心脏、血管、神经等结构;(4)观察肋间神经、胸神经等神经结构。
5. 下肢解剖:(1)将下肢皮肤、肌肉、脂肪层等软组织剥离;(2)观察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结构;(3)观察大腿肌肉、小腿肌肉等肌肉结构;(4)观察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等血管结构;(5)观察坐骨神经、腓总神经等神经结构。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头部解剖:观察到了颅骨、脑、血管、神经等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2. 颈部解剖:观察到了颈椎、甲状腺、血管、神经等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3. 上肢解剖:观察到了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等关节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观察到了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等肌肉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观察到了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等血管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观察到了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等神经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4. 躯干部解剖:观察到了胸壁、胸膜、肺等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观察到了心脏、血管、神经等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观察到了肋间神经、胸神经等神经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5. 下肢解剖:观察到了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关节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观察到了大腿肌肉、小腿肌肉等肌肉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观察到了股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等血管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观察到了坐骨神经、腓总神经等神经结构,了解了它们的形态和功能。
局解实验报告

局解实验报告简介局解,又称局部解剖或解体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解剖学的实践性课程。
在这门课程中,学生们通过对人体的解剖学学习,深入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各个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
本次实验报告将就局解实验进行总结和分析。
实验过程在本次局解实验中,我们首先通过学习课本和视频资料,了解了人体各个器官的分布和位置。
随后在实验室中,根据教师的指导,对一具人体进行解剖学探究。
我们分别从胸腔、腹腔和头颈部位进行考察。
在探索胸腔时,我们首先剖开胸骨,深入观察了心脏、肺部和气管的结构。
其中,心脏的位置和构造深深震撼了我们。
在剖开胸骨之后,我们才发现心脏其实是位于胸腔内部的,而且有四个房间、四个瓣膜。
此外,肺部在形态和构造上也是十分复杂的,我们需要通过仔细观察,才能了解其内部结构和运作原理。
在探索腹腔时,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了腹部的各个器官,如胰腺、肝脏和肾脏。
我们发现,肝脏是整个内脏中最大的器官,可分为左右两叶。
在解剖过程中,我们还了解了胰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的作用;肾脏的结构和功能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学习头颈部位时,我们主要了解头颅内部骨骼和神经系统的构造。
通过局解,我们将人脑拆分成不同部位,并深入了解不同区域的功能和作用。
了解如此复杂的器官系统,让我们对人体的奇妙之处更加敬畏和感叹。
实验结果本次实验让我们深刻认识了人类解剖学的奥妙和复杂性。
我们从实验中感受到,人类身体内部的每个器官都是如此的奇妙绝伦,每个器官之间的运转和合作又是如此的高效妥帖。
在通过实践学习之后,我们对人类身体的复杂性和神奇性更加有了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们的视界也被拓展了,对于自身健康和疾病原因的认识也有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
总结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领域中的基石性学科。
学习人体解剖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医学知识水平,还能让我们有机会感受人体的奥妙之处。
通过实践性学习和探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人体的奇妙,更加珍视健康的重要性。
通过局解实验,我们的认知也得到了提高,也因此更加有信心和能力去面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腹股沟区标本的局部解剖学制作方法

[ 5 ] 李前进 、 王 宇翔、 尹艳艳 一种 简便 实用 的 口 腔溃疡 实验模 型[ J ] . 安徽 医科大 学学
报. 2 ( ] 0 2 ( 0 4 ): 3 2 7—3 2 8
显 示 小 腿 前 外 侧 区 与 足 背 部 层 次 和 解 剖 学 标 本 的 制 作 方 法
余 平 董迪烽 1 姚 伟 李 兵通 讯 作 者 ( 长 沙 医学 院 2 0 1 3级 本 科 临床 6班 湖 南 长 沙 4 1 0 2 1 9 ) ( 长沙 医学院附属 第一 医院耳鼻喉科 湖南 长沙 4 1 0 2 1 9 )
【 关键 词】 小腿前外侧与足背 ; 层次 ; 解剖; 方法 【 中图分类号 】 R 3 2 2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 1 0 0 4— 4 9 4 9 ( 2 0 1 5 ) 0 5— 0 7 0 0一 O 1 2 . 3 . 3 . 1 解 剖小腿前群肌 、 外侧群肌 : 在小腿 下 1 / 3 从 内测到外 侧依次 修洁小腿 前 方的胫骨前肌 、 拇长伸肌 、 趾长伸肌 和其外侧 的第三腓 骨肌 【 4 ] ; 于 小腿外 侧 , 修洁腓 骨 长、 短肌 , 显示出包被伸肌上支持带与腓骨肌支持带深面经 过的肌腱 的腱 滑液鞘 。 2 . 3 . 3 . 2解剖胫前 动脉和伴行静脉 : 分离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的上段 , 在 两肌之 间, 骨间膜前面 , 解剖 出胫前动脉和伴行静脉 ( 除去静脉保 留动脉 ) 。清理动脉 时注意 勿伤 及附近的神经。向上尽量分开胫 骨前肌与趾 长伸肌 , 在胫骨粗 隆水平处横 断胫 骨前 肌, 切除胫骨前肌上份残端 的肌纤维 , 沿胫前动脉 向上找出 向内上行 与胫骨前肌 深面 , 紧贴 胫 骨 外 侧 髁 的胫 前 返 动 脉 ( 与胫前返神经伴行 ) , 两 者 分 支 分 布 于 膝 关 节 。 在 小 腿 下 份 腓 骨内侧纵行切伸 肌支持带, 于第三腓骨肌外侧 , 显示 出腓动脉 的穿 支。 在局部解 剖学教学 中小腿前外侧 区与足 背部 层次及各血 管神经走行是 重点 内容 , 由于小腿前外侧 区与足背部结构较为复杂 , 使得学生在学 习理解上或有一 些难度 , 加上 目 前 临床上足和小腿下 1 1 3皮肤缺损骨关节外露发病率高 , 修 复较为 困难 , 因此此 区域 常被用来皮瓣移植手术 … 和胫骨前肌 群的移植 来矫正 马蹄 内翻足l , 3 j 。为了帮 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此 区域结构 , 我们 设计 了小腿前外侧 区与 足背部层 次解剖标 本以 配合实验教学 , 教学效 果较好, 特将设计和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1材料准备
腹部局解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者姓名:____实验指导教师:____一、实验目的1. 掌握腹部主要器官的解剖位置、形态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 了解腹部器官的血液供应、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解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观察腹部器官的整体形态,包括肝脏、胆囊、胃、小肠、大肠、脾脏等。
2. 观察腹部器官的内部结构,如胃壁的层次、肠壁的层次、胆囊壁的层次等。
3. 观察腹部器官的毗邻关系,如肝脏与胃、胆囊与肝脏等。
4. 观察腹部器官的血液供应、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
三、实验方法1. 使用腹部解剖模型,观察腹部器官的整体形态。
2. 使用解剖刀、剪刀等工具,切开腹部器官,观察其内部结构。
3. 使用解剖图谱,了解腹部器官的毗邻关系。
4. 使用解剖图谱,了解腹部器官的血液供应、淋巴引流和神经分布。
四、实验结果1. 肝脏:位于右上腹部,分为左右两叶,右侧叶较大。
肝脏表面有肝包膜,内部有肝静脉、肝动脉和肝管等结构。
2. 胆囊:位于肝脏下方,呈长形囊袋状,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
胆囊内有胆汁。
3. 胃:位于上腹部,分为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四部分。
胃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
4. 小肠:位于腹部中部,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小肠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
5. 大肠:位于腹部下方,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五部分。
大肠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
6. 脾脏:位于左上腹部,呈扁椭圆形,表面有脾包膜。
脾脏内有脾动脉、脾静脉和脾神经等结构。
五、实验分析1.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具有代谢、解毒、储存血液等功能。
肝脏的血液供应丰富,有利于其完成各项生理功能。
2. 胆囊:储存和浓缩胆汁,有助于消化脂肪。
胆囊的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有利于胆囊收缩和胆汁排出。
3. 胃: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储存食物、消化食物等功能。
胃壁由黏膜、肌层和浆膜构成,有利于胃的收缩和蠕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局解实验报告
解剖腹股沟区设计性试验
一解剖腹股沟区的程序
1. 解剖腹外斜肌腱膜先修结腱膜表面的筋膜,观察腱膜纤维走向。
在髂前上棘与耻
骨结节之间寻认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向下反折增厚形成的腹股沟韧带。
在耻骨嵴外上方,找
出男性的精索或女性的子宫圆韧带穿出腹外斜肌腱膜处,此即腹股沟管浅环处所在。
剖开
精索外筋膜至腹股沟浅环的边缘,观察浅环的形态,修洁浅环的内外侧脚,以及位于浅环
外上方的脚间纤维。
提起精索,观察位于后方的腹股沟韧带内侧端腱纤维自耻骨结节向内
上方形成的反转韧带,纤维融合于腹直肌鞘前层。
检查已做的腹外斜肌腱膜下的横切口,自此切口的内侧端至腹股沟浅环内侧脚的内侧
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注意勿切损腹股沟管浅环的内侧脚。
向下外翻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
腹股沟管,找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精索。
分离并提起精索,以其为标志辨认:(1)腹股沟管,即容纳精索的部位;(2)腹股沟管后壁,即精索后方的腹横筋膜与联合建;(3)精索外侧端的前面被腹内斜肌起始部所覆盖。
2. 解剖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修洁腹内斜肌表面的筋膜,验明起自腹股沟韧带外
侧1/2的腹内斜肌下部纤维,在精索(或子宫圆韧带)上方找出其下缘的纤维与腹横肌下
缘的纤维呈
弓状走行,越过精索走向其后内方。
提起精索,在腹股沟管后壁内侧份观察两肌纤维
彼此融合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并至精索的后方,止于耻骨梳内侧份,成为加强腹股
沟管后壁的一部分。
修洁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缘,观察其发出的部分肌纤维随精索下行,共同形成提睾肌。
约在髂前上棘内侧2.5cm 处,于腹内斜肌表面找出髂腹下神经,将其修洁至穿出腹外斜肌腱膜处。
3. 解剖腹横筋膜沿附着点切开腹内斜肌起始部并向上翻起,用手指将精索游离后,
提起精索,观察腹横筋膜。
约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上方一横指处,腹横筋膜包绕精索呈漏
斗状向外突出,随精索下降形成精索内筋膜。
此漏斗状突出的开口即腹股沟管深环(腹环)。
切开此筋膜可见输精管、睾丸血管通过腹股沟管深环(腹环)。
4. 观察腹股沟管的内容翻开腹外斜肌腱膜后,在男性标本找出精索,在精索的前上
方找到髂腹股沟神经,随精索穿出腹股沟浅环。
在精索的后内方找出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与精索伴行穿出腹股沟浅环。
在女性标本找出子宫圆韧带,追踪至腹股沟浅环为止。
5. 观察腹股沟三角再腹股沟深环内侧,分开腹横筋膜深面,找出腹壁下血管,可看
见由腹壁下血管、腹直肌外侧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即腹股沟三角。
二主要内容
1. 腹股沟区层次结构
(1)腹外斜肌膜:腹外斜肌腱膜的纤维走向与及纤维走向相同,在耻骨嵴外上方形
成一个三角裂隙,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即腹股沟管浅环。
腹股沟
管浅环外下部的纤维称为外侧脚,止于耻骨结节;内上部的纤维称为内侧脚,止于耻骨联合。
在腹股沟浅环外上方,连接内侧脚与外侧脚的纤维束称为脚间纤维。
外侧脚处有部分
纤维经精索深面向上内反折至白线,称为反转韧带。
腹股沟浅环由外侧脚、内侧脚和反转
韧带共同围成,正常人的腹股沟管浅环可容纳一小指尖。
(2)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在腹股沟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分别起自腹股沟韧带的外
侧1/2与1/3,两者的肌纤维都向内下行走,下缘构成弓状,越过精索前、上方,在其
内侧都折向后方,止于耻骨结节。
在手术和尸体解剖中,发现腹内斜肌下缘弓多为肌肉,
甚至少形成腱膜;而位于深面的腹横肌下缘多为腱膜结构,称腹横腱膜弓。
此腹横腱膜弓
在各类疝修补术中是修补的基本用物,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
有约5%的病例,腹横腱膜
弓与腹内斜肌下缘腱膜结构在精索内后侧互相融合,形成联合肌腱或称腹股沟镰,止于耻
骨结节。
(3)腹横筋膜:在腹股沟区,腹横筋膜外侧与腹股沟韧带,内侧与耻骨梳韧带相连。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2cm 处,腹横筋膜有一卵圆状裂隙,即为腹股沟内环。
精索由此通过,腹横筋膜向下将其包绕,成为精索内筋膜,腹横筋膜在内环内侧增厚
致密,形成凹间韧带;而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则覆盖股动静脉,并随伴至股部,形
成股鞘前层。
(4)神经
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
(5)腹膜外组织又称腹膜外筋膜外脂肪,位于腹横筋膜与壁腹膜之间。
腹股沟区此
层的脂肪组织较多,并与腹膜后间隙的脂肪组织相连续。
腹膜外组织内有髂外血管发出的
腹壁下血管和旋髂深血管。
腹股沟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缘和腹股沟韧带内侧半围成的三角形区域,
是腹前外侧壁的一个薄弱区。
腹壁下动脉为腹股沟管深环与腹股沟三角的分界结构,也是
手术中鉴别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重要标志之一。
(6)壁腹膜在脐以下,腹前外侧壁的壁腹膜形成五条皱襞:位于正中显得为脐正中襞,其中有脐正中韧带;位于脐正中襞外侧者为脐内侧襞,内有脐动脉索;最外侧者为脐
外侧襞,其中有腹壁下血管。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脐外侧襞的内外侧,分别为腹股沟内外
侧窝,是腹前壁的薄弱部位。
腹股沟内侧窝的位置相当于腹股沟三角,腹股沟外侧窝的尖
对向腹股沟深。
2. 腹股沟管
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1/2的上方由外向内下斜行的肌肉筋
管有4个壁及内外两个口。
管的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在外侧1/3处有腹内斜肌的起
始部,后壁为腹横筋膜,在内侧1/3处有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内口为腹环,外口为皮下环。
三临床意义
腹股沟疝
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径腹
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
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
在鞘状突的后壁。
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不久,除阴囊部分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外,其余部分
即自行萎缩闭锁而遗留一纤维索带。
如环不闭锁,就可形成先天性斜疝,而未闭的鞘状突
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
有时,未闭的鞘状突只是一条非常细小的管道,则在临床上并
不表现为疝,仅形成交通性睾丸鞘膜积液。
如果鞘状突下段闭锁而上段未闭,也可诱发斜疝;如两端闭锁而中段不闭,则在临床上表现为精索鞘膜积液。
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因此,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
后天性斜疝较先天性者为多,其发病机理则完全不同。
此时,腹膜鞘状突已经闭锁,
而有另外新的疝囊形成,经腹股沟所引起的。
它是因为腹股沟区存在着解剖上的缺陷所致,即腹股沟管区是腹壁薄弱区,又有精索通过而造成局部腹壁强度减弱,但主要
是发育不良或腹肌较弱而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对内环括约作用减弱,以及腹横肌弓状下
缘(或为联合肌腱)收缩时不能靠拢腹股沟韧带,均诱发后天性斜疝。
二、腹股沟直疝:腹股沟直疝绝大多数属后天性,主要病因是腹壁发育不健全、腹股沟三角区肌肉和筋膜薄弱。
老年人因肌肉萎缩退化,使腹股沟管的间隙变得宽大,同时腹内斜肌、腹横肌和联合
肌腱的支持保护作用也减弱,当有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或排尿困难而致腹内压增高时,
腹横筋膜反复遭受腹内压力的冲击,造成损伤、变薄、腹腔内脏即逐渐向前推动而突出,
形成直疝。
直疝与斜疝的区别
腹股沟斜疝在很多方面都是与直疝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 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3. 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
底较宽。
4. 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5. 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
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6.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7. 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