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罪与罚》告诉我们

合集下载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由于其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罪与赎的主题,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罪与罚》通过描写主人公罗德里克·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渴望救赎的人性。

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杀害了一位拥有财富的妇女,但他的内心深处一直为此感到不安与内疚。

作者意图通过揭示罪犯内心的挣扎,告诉读者即使是犯下了极大的罪行,人的内心仍然渴望被原谅与救赎。

这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当一个人犯下错误后,会努力寻求规劝、赎罪的机会,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宽容与谅解。

《罪与罚》透过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的自省和痛苦,表现了道德的强大力量。

在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深受内疚折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寻求一种拯救心灵的道德力量。

通过描写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的心理变化,读者可以认识到道德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能够引导一个人走出罪恶的泥潭。

这给了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无论在何种困境中,只要坚持自己的良知和道德准则,就有可能找到改过自新的机会。

《罪与罚》通过对社会的描绘,阐述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影响力。

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背负着犯罪的重担,时刻面对外界的谴责和威胁。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告诉读者,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他人产生影响,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一个人的罪孽不仅会给自己带来痛苦,还会波及到他人的生活。

这给人们带来了重要的启示,即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感受,遵守道德规范,并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罪与罚》通过对人性和社会的揭示,让人们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和目标。

在小说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斯基深陷罪恶与内疚的漩涡中,但最终在索尼娅的爱和影响下,他能够找到重生的机会。

这告诉我们,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和真善美仍然存在,并且有可能被触发和唤醒。

通过《罪与罚》的阅读,人们能够认识到人生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享受,更体现在对他人的关爱和付出中。

罪与罚给我们的启示

罪与罚给我们的启示

罪与罚给我们的启示一、罪恶意识的觉醒在小说中,主人公罪犯罗迪昂·罗斯科尔尼科夫斯基因为杀人罪而陷入良心的煎熬中。

他对于自己的罪行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这种罪恶意识使他深陷焦虑和自责之中。

罗迪昂的经历告诉我们,罪恶意识是人性中的一部分,当我们犯下错误或违背道德准则时,罪恶感会唤醒我们,促使我们面对自己的错误并寻求救赎。

二、罪恶的后果与责任小说中,罗迪昂杀人后的种种后果不仅严重影响了他自己的内心,也对他周围的人造成了伤害。

作者通过描写罗迪昂在逃亡中的挣扎和内心的痛苦,告诉我们犯罪是有后果的,它会给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带来伤害和痛苦。

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明白犯罪行为不仅是对他人的伤害,也是对自己良心的伤害。

三、人性的复杂性与善恶的边界《罪与罚》中的角色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主人公罗迪昂既有着杀人犯的罪恶本性,又有着对他人的关心和同情之情。

小说通过这种矛盾的人物形象,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善恶边界的思考。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内心的善良和恶意,关键在于我们选择的行为和态度。

《罪与罚》的启示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并在面对善恶选择时坚守良知和道义。

四、道德的力量在小说中,主人公罗迪昂在犯罪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道德挣扎和思想斗争。

尽管他最终选择了犯罪,但他内心的道德声音始终存在。

这告诉我们,道德的力量是强大的,它能够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无论是在个体行为中还是在社会发展中,道德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对道德的敏感并秉持正确的道德观念。

五、救赎与改变的可能性小说中,罗迪昂最终通过与索尼娅的接触和对内心的反思,意识到自己的罪行和错误。

他决定接受惩罚并追求救赎。

这告诉我们,无论犯下何等罪行,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错误并有决心改变,救赎和改变总是有可能的。

《罪与罚》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我们曾经犯下何等错误,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自己,并努力寻求救赎,我们都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罪与罚》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罪与罚》是俄国文学巨匠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之一。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罗迪恩·罗曼诺维奇的年轻学生在贫困和社会压力下犯下谋杀罪的故事,以及他的道德挣扎和内心痛苦。

本文将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观点、人性观、伦理伦理观等方面探讨《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自由的思想家,他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创作中。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由,人的自由是最高的财富,也是最大的善。

《罪与罚》中的罗迪恩·罗曼诺维奇就是一个获得了自由却不懂得如何去经营自由的人。

因为社会压力和贫困的原因,他选择了违法犯罪,却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一直不能释怀。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个人物,告诉我们,自由要用责任来经营,追求自由不是为了逃避责任,而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责任。

《罪与罚》的人性观则认为,人是自私的,人性的黑暗面是不可避免的。

小说描写了一个罪犯的内心痛苦和道德挣扎,同时也描写了社会对罪犯的压迫和不理解。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告诉我们,没有纯善或纯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罪状”,我们需要理解和宽容别人的错误。

在伦理伦理观方面,《罪与罚》主张大众的幸福和道德准则之间存在冲突。

小说中描述的社会环境贫困,人们之间的关系复杂而卑劣。

罗迪恩·罗曼诺维奇最初的犯罪动机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经济困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内心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社会道德和个人行为之间也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寻找最优的道德和政策方案,让互利和共赢成为可能。

总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富有哲理深度和启示性的文学作品。

它从多个层面阐述了人类存在的本质、道德、人性和社会问题。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我们身处的世界,更好地生活和工作。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罪与罚》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罪与罚》读后感8篇,欢迎借鉴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一):罪与罚一部大部头的书,看了一些书评,关于犯罪心理学,对俄罗斯贫富不均的丑陋社会的无情揭露等等等等。

下面我写一下我的看法,不是科班出生,勿喷。

在看小说后半段的过程中,让我最纠结的莫过于这个老太婆该不该杀。

一方面,正如主人公所说,他是一个虱子,杀了她还可以造福无数人。

但另一方面,她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再卑鄙龌龊,我们似乎也没有权利去结束她。

但是,假如一个人真的能够成为拿破仑,那么,这样的纠结不知道还会不会继续存在下去。

好在小说在结尾给了我们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是否符合每个人的观点看法,这毕竟是作者最终在人性的罪与罚间作出抉择。

小说最吸引我的有两个方面,一是拉斯科尼福本人,他本人就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

心怀理想,但这种理想符不符合实际我们又不得而知。

志向远大,但我们也不知道这种志向是不是年轻人的年少轻狂。

他既是一个善良的人,又是一个自私的人,即使一个自尊的人,又是一个虚荣的人。

但这似乎才是一个现实的人,不是小说的人。

吸引我的第二个方面便是小说紧张的节奏和人物双方之间步步为营的对话。

尤其是拉斯科尼福与波尔菲力之间的几次对话,真的是让人紧张到了极点。

像这样的节奏,小说中比比皆是。

我一直认为一部小说或是电影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步会是什么,而最让人欲罢不能的地方则在于,你永远无法知道她的结局会是什么。

这部小说中,会有一切你喜欢的人物,各种性格的,而且,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非常喜欢大团圆形式的结局的。

《罪与罚》读后感(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物心理的描写真的是细腻到了极致,看着主角的癫狂,不安,痛苦与自我折磨,竟愿意原谅和宽恕这个可怜的罪犯。

读过不算太多陀氏的作品,总感觉他在用文学传道。

我不太了解俄罗斯的文化与书中的时代背景,只看到书中的所有人物都是病态,神经质的。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

《罪与罚》的深层感悟和启示 (通用4篇)篇一:《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批判性,通过主人公罪犯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思想和行为,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现实对人性的摧残。

本文将从作品中提炼出的深层感悟和启示进行探讨。

一、人性的复杂性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既是一个叛逆者,又是一个独立思考者,同时又是一个抑郁症患者。

他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极为强烈的自我意识,认为自己高人一等,能够超越传统道德观念的限制,但随着他杀害老妇人以及妓女的行为,他的内心开始越来越被罪恶所侵蚀,最终导致了他的精神崩溃。

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人物形象,作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人们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

二、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在作品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所处的社会充满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腐败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加剧了人性的扭曲。

而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以自己的方式反抗这一现象,却又陷入了另一种罪恶之中。

因此,作品通过对现代社会的描绘,深刻地表达了现代社会对人性的摧残,引起了人们对社会痛点的思考与警醒。

三、罪与赎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一个复杂的罪与赎的主题。

虽然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最终被追逐,但他的内心却已经开始悔悟并尝试着补救他的过错。

而在最终的结局中,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通过自己的爱心和行动,为另一个无辜的女孩赢得了自由,并对自己的罪孽向社会承认和赎罪。

作品通过这种方式,深刻地诠释了罪与赎的关系,同时也反思了人性中的不足和失误。

四、对自我意识的反思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物,他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高于其他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

但随着他陷入罪恶的深渊,他逐渐领悟到自我意识的盲目和局限性,开始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作品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斯基的反省,带给读者深刻的自我反思和思想启示,提醒人们要审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中汲取自我成长和进步的力量。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

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罪与罚》读后感5篇,欢迎借鉴参考。

《罪与罚》读后感一我们晓得,拉斯科尼科夫和他同病相连,他们固然杀人动机不同,但面对的良知的惩罚确是一样的。

他们都没有真正越过良知的障碍,我觉得这是好事,最最少他们还没有完整泯灭人性。

斯维里加洛夫面对良知的痛苦和煎熬,失去了活着的希望,最后以自杀完毕本人的生命。

假如没有看过小说,我们或许会问,拉斯科尼科夫的命运也会和斯维里加洛夫一样吗?没有希望了吗?小说中,拉斯科尼科夫没有自杀,他最后活了下来。

他不是打败了内心的恐惧,他也不是越过了良知的障碍,像有些我们所崇拜的人那样。

让他活下去的是爱,人性最大的光芒和最高尚的属性是爱。

是爱给了他希望,是爱给了他重生,他复生了。

拉斯科尼科夫在索尼娅“爱”的力气下终于溃败下来。

是爱不时的把他从泯灭人性的路上渐渐拉回。

似乎在他们中间有一股看不见的力气在角力。

拉斯科尼科夫决议还要在比赛一番,与本人的良知比赛。

一个要打败良知的人不能动感情,否则怎样能跨过障碍呢?一旦动了感情,怎会泯灭人性呢?拉斯科尼科夫一方面很需求索尼娅,由于他的痛苦需求索尼娅分担。

另一方面,他也有点怕见索尼娅,由于她的爱让他更痛苦。

爱是打败无情的大敌。

索尼娅的爱不时的刺激他的良知,爱不时的渗入到他的心中。

终在索尼娅爱的力气下,拉斯科尼科夫重新拾得感情,重获人性,重新有了爱,做回真正的人。

爱真的是人性中最珍贵的东西,人良知中的明珠。

《罪与罚》读后感二天道好轮回,人皆有宿命。

也许,在某些世界的角落,有人背负着罪与罚,在尘世苦苦地挣扎。

刚开始接触到《罪与罚》时,我为它的长而感慨。

但看完之后才发现,它的故事并不冗长:一位原本是大学生的落魄青年拉斯科利尼科夫,罹患了精神病,在生活的重压和诸事不顺下,他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愤慨——他杀死了一位七等文官的老太太。

字《罪与罚》读后感

字《罪与罚》读后感

字《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以描写主人公罗德里克·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恶和内心挣扎为主线,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丑恶。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地被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所震撼。

罗德里克·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痛苦的人物,他内心深处充斥着对罪恶和良知的挣扎。

他杀人之后,内心的煎熬和自责让他陷入了无尽的折磨之中。

他试图逃避罪行的惩罚,却发现自己无法摆脱内心的负罪感和恐惧。

这种内心挣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性的脆弱和复杂。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社会的描绘也令人深思。

作者通过罗德里克的行为和思想,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丑恶和不公。

贫富差距、腐败和道德沦丧,都成为了罗德里克犯罪的原因和社会的病灶。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社会的问题和人性的扭曲。

通过阅读《罪与罚》,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家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洗礼。

它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刻的反省。

这是一部永远经典的作品,它的魅力将永远不会褪去。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心理小说,通过讲述大学生拉斯科尔尼科夫因杀死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而产生的内心挣扎,探讨了罪恶、救赎和人性的复杂性。

阅读这部小说,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挖掘和对道德哲学的深入探讨。

小说中的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是一个聪明、敏感的年轻人。

他因为生活所迫,产生了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念头。

在犯罪后,他的内心充满了罪恶感,不断遭受道德和良心的谴责。

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痛苦,使我深刻体会到了罪恶对人性的摧残。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对人物的心理刻画极为细腻。

他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内心独白,揭示了人们在罪恶面前的精神痛苦和挣扎。

同时,他还通过其他角色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人性中的善恶冲突和社会的不公。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禁为作品中所探讨的道德哲学问题而深思。

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拉斯科尔尼科夫的思考,提出了“人是否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消除自己的罪恶”的问题。

这使我思考了人性的本质,以及人在面对罪恶时应该如何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罪与罚》告诉我们
《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部小说,讲了一个简单的杀人案,作者从一开始就用直叙的方式写了杀人经过,这种平铺直叙的写法,没有像别的凶杀小说那样,会给读者留下很多的悬念,而是让读者从一开始就知道人是谁杀,是怎么杀的,作案的经过一目了然。

从一个凶杀小说的角度来看,这个小说的故事情节既不惊心动魄,也不曲折离奇,但这样简单的一个杀人案,却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书,也是让人佩服。

当然,除了佩服,你还应该知道,大师的作品肯定不会这么浅薄的。

从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开始策划这场杀人案,到实施犯罪,到作案后的一系列表现,作者的描写非常详细到位,以至于详细到让人都觉得有点啰嗦的程度,这期间大多是以大段的心理描写为主,但这些大段的心理描写,也确实刻画出了一个人在做了一件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之后,所产生的各种纠结、反复、敏感,焦灼、崩溃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很多人评价这本书是一本犯罪心理学书,对于犯罪心理,我是不懂,但我想说一点自己的经历,因为作者所描写的这种心理状态,使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首先申明,本人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或违法乱纪的事情,只是生活中的一段经历而已,大家放宽心,且听我慢慢道来。

当初自己只是在工作上做了一个选择,其实最早在做这个选择的时候,内心认为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决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当实施了这个选择后,自己都没有想到,内心是各种的纠结、反复、不甘甚至后悔。

可是选择已经成为无力改变的事实,面对这种既定事实,自己的无力感更强烈,而这种无力感又加剧了内心的各种情绪,人也变得更加敏感,别人的任何一句话,或一个眼神,都会被自己过度的解读为是不是在针对自己。

现在想来,所谓的过度敏感,只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安定,也就是说,自己心里有鬼,于是看谁都是鬼。

但也正是通过这件事情,我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自己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坚强,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了一个更客观的认知。

个人当时的那种状态,与拉斯柯尔尼科夫作案后的状态很像,只是在表现程度上不同而已,毕竟我面对的只是工作中的一个选择结果,而拉斯柯尔尼科夫面对的是两条人命以及对自己以往认知理念的彻底颠覆。

自己在面对工作时做出的一个小小的选择,都能带来那么大的心理波动,那么可以想象,书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后的内心又会承受怎样的煎熬。

所以,在看到书中拉斯柯尔尼科夫杀人后的各种心理、行为的表现,不禁真的很佩服陀大师对人物心理的准确把握和刻画。

书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贫穷的大学生,他离群索居、空谈理论、自视过高,他的理想是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人,但生活的贫困,现实的残酷,以及性格的偏激,竟然让他产生了一套错误的理论。

他的理论就是,人可以分为平凡的人和不平凡的人。

平凡的人,只是“一种仅为繁殖同类的材料”;而不平凡的人,可以“为着美好的未来而破坏现状”,“为着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甚至有必要踏过尸体和血泊”。

这样的人是“全人类的恩人”,拿破仑便是他心中不平凡之人的代表。

反之,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则是“平凡的人”的代表。

于是这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成为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实现其英雄梦想所选定的第一个目标。

在他的这一套理论下,他的杀人行为被美化、合理化,从一定程度上说,杀人行为甚至是检验自己理论的一项实践活动。

在杀人之前,他用各种的理论来说服自己,在杀人之后,原先的各种理论开始受到质疑,同时,作为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道德、良心,这时都跑了出来,时时刻刻的折磨着他。

这时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了几近崩溃的状态,时而敏感、时而浑噩、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萎靡、时而亢奋,内心的煎熬,让他从内心到行动都几乎像个神经质的疯子。

而他的各种行为,被警察波尔菲里看在眼中,波尔菲里由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种种行为,再联想到拉斯柯尔尼科夫曾经发表的论文,由此而断定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是凶手,当然,这期间两人有几场来来回回的暗斗,彼此试探。

小说中的波尔菲里算是一个合格的警察,既有职业素养,也有职业道德。

因为职业素养,让他敏锐的察觉到谁是凶手,并很准确的分析出凶手的犯罪心理。

因为职业道德,让他对凶手施以最大程度的挽救。

如果说,小说的的前大半部分,因为都是描写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及神经质的行为,而让人感到啰嗦,那么从波尔菲里走进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房间,直接对拉斯柯尔尼科夫说出自己的推断及理由的那一刻起,这部小说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原谅我这个浅薄的人吧),而且波尔菲里的推论严谨精彩,可以说是一种殿堂级的犯罪心理学分析。

同时他对这个犯了错的青年,从心底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并进行了苦口婆心式的劝解与引导。

因为,他看到了这个青年的内心世界,他知道这个青年首先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的人”,“不是别人思想的奴仆”,其次他“不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人”,是一个“没有长期欺骗自己的人”。

这个青年只是一个被“这个时代弄糊涂的,……是一颗被理论搅得失去了平静的心”的人,这个青年需要换一换空气,需要去寻找真正的生活。

这是一个老辣而又善良的警察,他的老辣表现在他的专业分析上,更表现在他面对罪犯时,像猫捉老鼠般的让老鼠知道自己无处可逃,表现出自己的威严,而他的善良又让他从心底替这个青年惋惜,并为这只老鼠指出另一条出路。

最后,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拉斯柯尔尼科夫去警局自首,他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他将在这里,接受八年的刑罚。

这八年的刑罚,是对拉斯柯尔尼科夫所犯罪刑的惩罚,也是他重新思考、重新获得内心平静的八年,而索尼亚这个卑微却有着信仰的女子会一直陪着他。

小说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身份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大学生,但他的所谓思想,也仅仅只是表现为理论与空谈,而且他在实施他的所谓理论之前,他还将生活中的一些巧合,解读为所谓的天意,来支撑自己的理论。

由此也可以看出,他思想与理论的单薄及能力的欠缺,而杀人后的一系列表现,也更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于是,他意识到自己的平凡,最后他说:“因为我跟大家一样不过是虱子”。

所以,有人说拉斯柯尔尼科夫只是一个空谈的理想主义者。

而小说中的另一个人物拉祖米兴,是一个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相对应的人,他们是同学。

这是一个踏实、善良、对朋友古道热肠的青年,他不空谈理想、踏实勤勉,最后成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夫。

拉祖米兴同样是一个穷学生,但面对现实生活,他选择了踏实苦干,他去做家教、做翻译,他踏踏实实的干事,即便薪水很少。

而他的踏实,让他的生活是实实在在的。

因为踏实,他得到了索尼亚的爱情,因为踏实,拉斯柯尔尼科夫放心的将自己的母亲和妹妹托付给他,因为踏实,他和索尼亚甚至计划搬到西伯利亚,因为踏实,他的生活总在一步一步的往前走,因为踏实,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计划一定会实现。

在拉祖米兴的身上,有一种实干精神,就如同他在小说中所说:“求实精神是不容易获得的,不会从天上掉下来的。

我们差不多有二百年光景脱离了实际生活”。

小说通过这两个人的经历让我们看到,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空谈,在现实中败下阵来,而拉祖米兴的实干,却在生活中找寻到出路。

再来说一说书中的另一个人物,斯维德里盖洛夫,这个曾经的浪荡渣男,曾经以花心浪荡为荣,谁知当他真正爱上杜尼亚时,却因为自己过去的不端品行,让杜尼亚无法接受他,自己过去的浪荡行为,如今成为了惩罚自己的工具。

面对杜尼亚的坚定拒绝,斯维德里盖洛夫感受到了极度的伤心甚至绝望,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的爱上一个女人,他第一次知道了真心去爱的感觉,他第一次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一个女人的爱,但他失败了。

他失败的原因是缘于自己过去生活的轻薄放荡,而过去的生活经历,也是缘于自己对生活的错误认知而带来的错误行径。

最后,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又是一个因为对生活的错误认知,而受到生活惩罚的人。

其实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空谈,拉祖米兴的实干,斯维德里盖洛夫的浪荡,这些都是不同的人在面对生活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但任何一种方式都是以行动来表现的,而方式的对与错,也只有靠行动的结果来验证。

拉斯柯尔尼科夫在杀人后,知道了自己理论的错误,斯维德里盖洛夫在遇到了杜尼亚之后,知道了自己过去行为的错误。

其实,生活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试错的过程也是一个实干、实践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生活必须以错误为代价,但实干是必须的。

对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空谈,警察波尔菲里给出了正确的指引:“您别担心,生活会把您送上岸,让您站稳脚跟,……寻找,就寻见,也许这就是上帝对您的期待”。

波尔菲里给出的答案是生活、寻找,也就是在生活中去寻找,而这个寻找的过程只能是实干,当然,在实干的过程中,必然会犯错,但可能正是因为会犯错,才能让我们知道生活的边界、自己的边界,也才能让我们更清醒的认识生活、认识自己。

其实,任何人谁都逃不开生活,我们逃不开,我们只能去面对,但我们却有权利选择用哪种方式去面对,是选择空谈还是实干,是选择卑鄙还是正直,这全在我们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