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1年中国科技新进展新成就

合集下载

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

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

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评选1.新一代战斗机歼-20试飞成功2011年1月11日12时50分,歼-20在成都实现首飞,引起国内外媒体热议。

歼-20由中国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设计、中国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制造,是接替歼-10、歼-11等第三代歼击机的未来重型歼击机型号。

据分析,歼-20采用了单座、双发、全动双垂尾、DSI鼓包式进气道、上反鸭翼带尖拱边条的鸭式气动布局。

歼-20的机头、机身呈菱形,垂直尾翼向外倾斜,起落架舱门采用锯齿边设计,具隐形战斗机特征,机身深墨绿色涂装。

有评论认为,中国四代机的出现,结束了中国战斗机工业的仿制时代,体现了中国航空工业近年来自主研发能力的巨大进步。

2.我国首次撤销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今年2月上旬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

这是我国“第一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2008年年初,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杨绍侃等对能动学院教授、长江学者李连生等2007年申报的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进行实名举报。

2010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决定,鉴于李连生严重学术不端行为,取消其教授职务,并解除其教师聘用合同。

3.“蓝田生物群”将多细胞生物起源大大前移所有肉眼可见的生命,几乎都是多细胞宏体生物,也就是常说的“高等生命”。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袁训来研究员等科学家,对产自安徽休宁县蓝田镇附近的“蓝田生物群”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该生物群是迄今最古老的宏体生物群,时代属于埃迪卡拉纪早期,年龄限定在距今6.35亿—5.8亿年之间。

而之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宏体生物组合距今为5.79亿—5.4亿年。

今年2月1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了这一成果。

4.第八颗“北斗”卫星发射标志“北斗”基本系统建成4月10日4时4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八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列举一些主要的科技成就。

一、航天技术领域的成就自195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980年,我国首次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卫星实践一号,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航天技术的新阶段。

1999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载人航天试验,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2019年,我国成功完成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的任务,实现了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为人类探索月球的探险之路打开了新的篇章。

二、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就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994年,我国与互联网正式连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信息时代。

随后,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5G通信卫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5G时代,为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核能技术领域的成就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进行核电站的建设。

2002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自主设计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将其投入商业运营。

此后,我国核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多个核电站,核能发电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7年,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大赛中击败了许多国家的技术团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就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2003年,我国成功解析了人类基因组,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该项目的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进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进展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成就新中国科技艰难的拓荒者 ,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

钱学森说:“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

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邓稼先说:“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

” 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返回祖国。

他默默无闻地在核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科技成就就要表现在农业科技、生物医药科技、国防军事科技、信息科技、航天工程和交通运输科技等领域。

一、农业方面(1)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迄今累计增产稻谷6亿吨。

六七十年代的国力展示,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 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他的评语。

(2)转基因技术的引入为病虫害的防治、农作物的反季栽培带来了福音二、生物医药科技(1)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这是由中国企业自主开发的重组入P53腺注病毒射液产品,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个比准上市的基因治疗制品,开创了肿瘤基因治疗的新局面。

(2)生物科技的突破,不仅初步改变了中国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的被动局面,还带动形成了近600亿元的现代生物。

(3)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我国第一头克隆猪。

三、国防军事科技(1) 军事科技是直接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工程技术,亦称国防科技、军事科技。

他是建设武装力量和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包括各种武器装备极其研制、使用和维修保养技术,军事工程,军事系统工程。

(2)辽宁号航空母舰,简称“辽宁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 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根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 发展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 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的 发展方针。 • 原因:当时美苏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发 展两弹一星是为了打破美苏的核垄断,加 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安全。
• 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 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 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 的体制。 •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 议上的讲话》 •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 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样的调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 整? • 方向调整:加快科技成果的商品化,推动科技与经济 的结合,发挥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 原因: • 国内,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科技现代化成为重要任务; • 国际,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经济和科技为基 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激烈。
中国第一颗原 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10月 16日)
我国第一颗氢 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 17日)
中华第一星——“东方红—1”号 卫星,1970年4月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9日,我国第一颗返回式 遥感卫星在太空飞行3天后,安全返回 到四川中部预定回收区域,中国成为第 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 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 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1978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 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生活。 科技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的活跃因 素,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 争。”“科技的发展,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 展进程。” ——江泽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重点是什 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战略重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方向作了怎 样的调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调整? (3)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有何特点?为此, 党和政府作出了怎样的战略决策?21世纪,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的骄人成 绩是什么?

2011国内国际十大新闻

2011国内国际十大新闻

国内十件大事201班章之渊1、面对欧美经济不景气和国内通胀等压力,中国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了经济硬着陆风险,保持了经济较快增长。

2、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文化发展战略。

在欧美为经济、债务等问题应接不暇时,中国着手大抓文化,表现出中国的淡定和良好发展前景。

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成就显著。

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

4、神舟八号飞船圆满完成太空对接任务,使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太空对接技术的国家。

5、通过严控房价过快增长的“组合拳”,使房价开始回落。

这是中国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

6、温州段动车组发生的撞车和严重伤亡事故,引发对高铁过快发展的质疑,给我国高铁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7、以关注民生为核心的重庆模式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

8、温州地区高利贷崩盘,标志着温州模式的破产,也引国家对扶持小微民营企业的重视。

9、“瓦良格”号废旧航母平台在完成改造后,成为中国海军第一艘航母试验和训练平台。

10、中国和俄罗斯否决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制裁叙利亚的议案、中国主导实现湄公河航运四国联合护航、中国主导德班气候大会进程、塞舌尔请求在该国建军事基地等,标志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十大国际新闻1.阿拉伯之春:一名突尼斯年轻男子在今年1月点燃了阿拉伯世界的愤怒和革命之火。

突尼斯总统本·阿里下台后,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也在2月11日宣布下台。

11月27日,埃及举行了首次民主选举。

2.击毙本·拉丹:5月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电视讲话,宣布美军发现并击毙本·拉丹。

此后,本·拉丹的尸体被海葬。

3.三重灾难:3月11日,日本海岸发生了灾难性的海啸和地震。

9.0级地震是近代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而地震引发的福岛核电站危机更导致全世界对放射性污染人心惶惶。

4.欧洲债务危机:2011年,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的经济接近崩溃边缘,丑闻迭出却稳坐总理宝座的贝卢斯科尼最终败给了欧洲债务危机。

2009-2012年中国的科技成就

2009-2012年中国的科技成就

2009-2012年中国的科技成就教科院10心本班陈家宝2010704141 2012年中国科技成就:1.TD—LTE—Advanced。

2012年1月18日,以大唐电信集团为核心提出的TD—LTE—Advanced被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成为4G国际标准,正式成为两大4G国际标准之一。

这是我国通信发展史上继自主创新的TD—SCDMA成为3G国际标准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在移动通信标准制定领域保持了世界领先地位,为TD—LTE产业的后续发展及国际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出自《中国信息科技周刊》。

2.发现中微子振荡新模式。

2012年3月8日,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发言人王贻芳在北京宣布,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并测量到其振荡几率。

这一重要成果是对物质世界基本规律的一项新的认识,对中微子物理未来发展方向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将有助于破解宇宙中“反物质消失之谜”。

出自《中国信息科技周刊》。

3.CIT400高速列车领跑世界。

2012年8月29日,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与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等10余家单位联合研制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CIT400)通过验收,其最高试验检测速度达到400km/h、可在350km/h 进行持续运营,总体技术指标代表世界高速检测列车最高水平。

出自《科技生活周刊》。

2011年中国科技成就:1.我国研制成功曙光—2000Ⅱ超级服务器。

每秒可进行1100亿次运算,达到90年代末期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是国家863计划和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重大成果。

(人民日报1月29日)出自《人民日报》2.9月4日株洲诞生时速305公里电力机车。

其动力车在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总体的高集成化模块结构等十项国际先进水平的设计理念。

出自《中国新闻周刊》3.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0月31日凌晨0时02分在西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中国2011年经济十大事件

中国2011年经济十大事件

2011年中国新经济十大事件编者按:2011年,对于国内方兴未艾的新经济产业来说,是一个从战略规划到起步的一年。

在这一年里,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后推出了各自的“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互联网产业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得到了上至国家最高层,下至民间创投机构的关注和巨额投资,通过发展新经济产业来升级转型国内传统产业成为业内的共识。

为此,我们梳理了2011年新经济产业的十大事件,以飨读者。

1、七大战略新兴产业贯穿全年,成为经济新增长点重中之重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业一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而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提到首位,引发市场关注。

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个具体目标,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力争达到15%左右。

12月21日,有消息称,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将在未来5年获得战略产业投资约10.8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7万亿美元)。

12月22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战略性新兴产业有两类发展目标:第一类是培育成支柱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第二类是成为先导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冯飞提出了我国未来七大重点领域的24个重点方向,包括:高效节能、下一代信息网络、电子核心基础产业、生物医药、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太阳能、生物质能、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纯电动汽车。

点评:曾有分析指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要发展比较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资金大量投入;其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普遍性;再次,在实施过程中大家都能普遍接受。

(杨萌)2、创业板股价去泡沫化加速,半数公司破发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新军,创业板上市两年多的时间已经从最开始的28家扩容至277家(截至12月26日),随着创业板队伍的壮大,无数个中小企业通过成功上市在资本市场上融到了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而一直困扰着创业板的“三高”问题,随着制度的健全以及资本市场的筑底回落,也让部分创业板公司的股价大幅下挫。

2011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2011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

2011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1.英国发明超薄“纳米片”制备方法。

英国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明出通用快捷的纳米片制备方法,能够将多种材料制成只有一层原子的超薄纳米片。

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只要将具有层状结构的原材料置于某些溶剂中,然后利用超声波对之进行振荡,就可以使这些材料分解成只有一层原子的纳米片。

实验显示,氮化硼、二硫化钼、二硫化钨等物质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制成纳米片。

本次研究所发明的方法简单快捷、成本低廉且产量高,有望在工业中大规模制备纳米片材料。

纳米片可以制成各种薄膜,根据原材料性质的不同而用于诸多领域,如用于生产半导体和下一代电子器件等。

本次研究将可能为这些工业领域带来革命性进步。

2.最大太阳能飞机首次跨国飞行成功。

瑞士制造的世界最大的太阳能飞机——“太阳驱动”号5月13日在飞行12小时59分后,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降落,飞行距离630公里,成功完成首次跨国飞行。

“太阳驱动”号翼展长度为63.4米,机翼上覆盖着太阳能电池板,为飞机上总重达400公斤的4个蓄电池充电。

“太阳驱动”号自身重量约1600公斤,仅相当于一辆小货车。

这次飞行平均时速50公里,最高时速达70公里,平均飞行高度1828米,最高达到3600米。

太阳能飞机可充当空中观测和通信平台,其独特之处在于当气象条件允许时,这种飞机可源源不断地获取太阳能,长时间在某一空域盘旋工作。

3.科学家成功“抓住”反物质原子长达一千秒。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6月5日在英国《自然·物理》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地将反氢原子“抓住”长达一千秒的时间,也就是超过16分钟,这有利于对反物质性质进行精确研究。

科学家在论文中说,他们在这一轮研究中,先后用磁场陷阱抓住了112个反氢原子,时间从1/5秒到一千秒不等。

分析还显示,这次抓住的反氢原子大多数处于基态,也就是能量最低、最稳定的状态。

这有可能是人类迄今首次制造出的基态反物质原子。

如果能让反物质原子在基态存在10分钟到30分钟,就可以满足大多数实验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部资料,注意保存科技统计快报2013年第2期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3年2月4日本期主要看点1. 我国全社会R&D支出有望突破万亿元2. 数字彰显2012年陕西科技统筹创新新成就我国全社会R&D支出有望突破万亿元2012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全国先后有21个省(区、市)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一批针对性和操作性强、改革力度大的政策措施。

全社会R&D支出有望突破万亿元,占GDP比重可达2.0%,其中企业R&D支出占74%以上;研发人员总量预计达320万人年;发明专利授权量预计达21.7万件,比上年增长26.2%;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预计超过6000亿元;全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预计突破10万亿元。

过去5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在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8年的48.8%上升到2011年的51.7%,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数据来源:科技日报)数字彰显2012年陕西科技统筹创新新成就2012年,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启动运营,全省科技创新大会胜利召开,技术创新的“延长模式”和农技服务的“大荔模式”使科技在经济活动中释放出了巨大能量,全省科技创新活力持续增强。

2012年,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到53.27%,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提升。

一、科技资源总量稳定增长2012年我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预计突破300亿元,达到31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企业的研发投入预计达到145亿元,占全省研发总投入的46%以上,并将首次超过科研院所。

R&D与GDP的比值约为2.15%。

全年安排了322项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1404项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其中60%的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全年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2084项,经费达16.7亿元。

全省R&D人员预计达到8万人年。

二、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2012年我省专利申请量达到43608件,比上年增长了35.3%,排名居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第10位,比上年提升了3位,首次进入前10位。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7043件,居全国第9位,西部第1位,发明专利申请量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为39.1%,比全国平均水平(26.1%)高13个百分点。

2012年,我省专利授权量达到1490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4018件,居全国第9位,占全省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26.95%,比全国平均水平(18.66%)高8个百分点。

2012年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度三大权威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CPCI-S)收录第一作者为我省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17472篇,继续位居全国第4位;《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收录第一作者为我省人员发表的科技论文27165篇,在全国排名第5位,比上年上升3位。

2012年,我省完成各类技术合同登记17596项,登记金额334.82亿元,较上年增长55.46%,居全国第5位,西部第1位。

2012年,由陕西省主持和参与的36个项目(主持、参与完成项目各18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总数居全国第4位。

“神九”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托举神九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九火箭的发动机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西安)研制;在“世界首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建设中,铁一院先后完成了高寒地区深季节冻土路基与涵洞防冻胀技术研究、高寒地区无砟轨道关键技术研究、高寒地区接触网融冰及道岔融雪等多项课题研究,为国内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嫦娥二号7米分辨率全月影像图发布,“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搭载的CCD 立体相机,由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制;新一代大推力火箭发动机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西安)进行的试车获得成功。

这些重大成果,彰显了我省科技创新实力,进一步提升了我省科技的国内外影响力。

三、基础研究量、质双提升2012年我省承担国家各类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共1695项,获得国家拨款113624万元,比上年增长29.2%,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和经费总额位居全国第七位。

安排省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468个。

2012我省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累计达到91个;新增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累计达到18个。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安芷生院士主持完成的“黄土和粉尘等气溶胶的理化特征、形成过程与气候环境变化”;西北工业大学杨合教授主持完成的“复杂构件不均匀变形机理与精确塑性成形规律”;西安交通大学何雅玲教授主持完成的“多尺度多物理场耦合的复杂系统中流动与传热传质机理研究”;西安交通大学沈亚鹏教授主持完成的“压电和电磁机敏材料及结构力学行为的基础研究”等基础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四、农业科技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我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预计达到54.58%。

通过主要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和高产创新工程,我省粮食生产取得好收成,连续九年稳定在1000万吨以上,2012年达到1245.1万吨,比上年增长4.2%。

农技服务“大荔模式”快速推广。

“大荔模式”集成了12396农技咨询热线服务、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专家大院和农技培训四种农技服务模式。

目前这一模式已覆盖我省58个县区和河南、甘肃等省份。

2012年通过农技服务大荔模式累计接听农民咨询电话答疑解惑71959余次;农技110出诊16602次,解决疑难问题19405个;组织培训5616场次,受训农民89.02万人次;免费测土配方3441多份,覆盖耕地3232.7万亩,发放宣传资料207.73万份;发送短信131.5万条;进行网络视频服务4376次;建立示范基地210亩;推广新产品324种;提高化肥利用率25.6%。

启动了“千人进千社、千技惠千村”活动。

2012年我省开展了千人进千社、千技惠千村活动,动员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推动先进实用技术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科技集成示范能力。

目前,已经聘请了75名省级首席农艺师,指导300多名市县级首席农艺师进入37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一对一”的技术指导与服务,逐步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质量和农民收入。

五、高新区建设突飞猛进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榆林和咸阳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我省国家级高新区数量6家,居全国第四位。

2012年,西安高新区通过创新驱动,内涵提升,狠抓产业培育、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企业扶持,预计全年完成在册口径营业收入6800亿元,工业总产值445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55.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15亿元,进出口总额88亿美元。

在基数较大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30%以上高速增长。

宝鸡高新区进一步加大对入区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创新驱动提升园区的集群竞争力和空间承载力。

2012年宝鸡高新区预计实现经营总收入1450亿元、区域生产总值(GDP)465亿元、工业总产值1380亿元、工业增加值38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2亿元。

到2015年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3户,过10亿元的企业20户,过亿元的企业200户。

杨凌农业示范区经济发展加力提速,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2.54亿元,增长14.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08亿元,增长38.3%;财政总收入9亿元,增长29.2%;地方财政收入4.9亿元,增长3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925元和10841元,分别增长15.1%和19%。

示范推广总面积达到4233万亩,实现推广效益112.7亿元。

其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资产增加值四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2012年,渭南高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创建国内一流创新型特色产业园区”的目标要求,突出“环境立区、产业强区、创新活区、和谐兴区”四大主题,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预计全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实现150亿元,同比增长35%;生产总值实现85亿元,同比增长2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02亿元,同比增长48.0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完成38.34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17.5亿元,同比增长16.7%;区级财政收入实现2.06亿元,同比增长28.44%。

六、民生科技取得新的突破2012年,我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利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的契机,集中力量,加大对生物医药、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集成与示范应用。

2012年,启动了科技惠民工作,重点在大气环境监测、渭河水污染治理、西安地质结构普查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西安交通大学贺浪冲教授主持完成的“细胞膜色谱技术及其在中药筛选中的应用”、长安大学彭建兵教授主持完成的“西安地裂缝成因与减灾关键技术”、第四军医大学药立波教授主持完成的“肿瘤分子生物治疗新靶位、新策略、新药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罗卓荆教授主持完成的“脊髓与周围神经损伤关键修复机制及临床救治新策略”、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参与完成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创建及其观测研究和试验示范”、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与完成的“前列腺癌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其关键技术的应用”等多个社发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七、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12年,我省创新型企业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共13家,其中6家创新型企业,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27家,其中43家省级创新型企业,8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累计建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7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95个。

全省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0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7家。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0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到1531家。

新增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家,全省总数达到41家,其中国家级示范机构15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五。

新申报3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拟推荐咸阳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西安大普光电信息科技产业园、西安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西安三元数字媒体孵化器申报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数据整理: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统计分析中心)编写单位: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统计分析中心本期责编:陈红亚联系电话:85527875 85532175 网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