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合集下载

平凉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发展状况的启示

平凉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发展状况的启示
2 0 1 5年 第 2 1 期( 总第 4 7 0 期)
平凉市乡村旅游资源及发展状况的启示
昊特 产
( 甘 肃省 平凉 市农业 经 营管理 站 , 甘肃 平凉 7 4 4 0 0 0 )
摘 要: 近年来, 平凉市把 旅游作 为支柱产业来培育 , 以“ 神 奇崆 峒 ・ 养生平凉” 为主题 , 建设 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 , 形成 了
5 0
0 《
# @ J } l { 最l


2 0 1 5年第 2 l 期( 总第 4 7 0 期
1 . 2 民俗 文 化
护区, 十万沟—— 阴山大峡谷 、 唐帽 山、 五龙山 、 莲花 台 、 云崖 寺、 朝那湫 、 仙人峡 。朝那湫位于庄浪县城东北 3 3 k m关山林 海 之 中, 海拔 2 5 8 0 m, 传说 为泾水源头 , 是 黄土高 原上罕 见
明代 宝塔 、 武 康王 庙等 风景名 胜 、 文 物古迹 等 , 都 是寻 根访 古、 观光旅游 、 避暑休闲的好 去处 。
棺 、灵 台县的西周青 铜器和南 宋货币银合 子等文物 被誉 为
作 者简介 : 吴仲广( 1 9 6 2 - ) , 男, 甘肃平凉人 , 高级农业经济师, 主要从事农村“ 三资” 管理、 乡村旅游工作 。
平 凉市位 于甘肃 省东 部 , 地处 陕 、 甘、 宁三省 ( 区) 交 汇 处, 横跨陇山( 关 山) , 东邻 陕西咸 阳 , 西连甘肃定西 、 白银 , 南
接陕西宝 鸡 、 甘肃天水 , 北倚 宁夏 固原 、 甘肃 庆 阳毗 陵 , 是 甘 肃东 部重要 的区域性 中心城 市和承接 中东部省 区产业转 移 与开放 开发 的“ 东大 门” 。域 内辖泾川 、 灵台、 崇信、 华亭 、 庄 浪、 静宁和崆峒 区 6县 1 区。

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

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平凉市的文化旅游产业也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将就此话题展开一些思考和探讨。

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平凉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平凉市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为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将文物古迹、名人故居、传统手工艺等进行整合和开发,形成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还可以通过举办文化节庆活动、主题展览等形式,让游客更直观地感受平凉市的历史文化魅力。

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

在平凉市,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如戏曲、民俗、饮食、服饰等。

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同时也要注重创新,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得以发扬光大。

可以通过开设文化艺术学校、举办传统技艺比赛等形式,让年轻一代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

要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

品质和服务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

平凉市应当注重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包括景区的环境质量、导游的讲解水平、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等方面。

还可以加强游客接待能力的培训和提高,提高服务水平,让游客在平凉市的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

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将丰富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投入支持,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够推动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信在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平凉市的文化旅游产业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通用10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通用10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通用10篇)文化旅游产业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学术界和一些省市政府部门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认识较为笼统。

很多人把旅游产业主体视为文化产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旅游交通企业、旅游住宿企业、自然观光景区等。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的文章10篇 ,欢迎品鉴!第1篇: 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建议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性意义,其内涵由可持续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两大概念相结合,既指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传承保护,也指将旅游、文化、环境融为一体。

但在实际运作中,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

首先,文化旅游的主题、目标市场模糊。

现阶段,文化旅游的目标市场范围涉及过广,层次比较模糊,目标群体一概而论,将文化旅游档次统一化,造成文化旅游开展的本质受到明显限制。

其次,文化旅游的错位规划开发。

由于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良好,导致很多地区一拥而上,在缺少科学规划下,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文化旅游资源,过分地强调经济效益,造成文化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最后,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目前,各地都在强调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忽视了文化、精神、科研等方面价值。

而且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程度不够,没能及时采取有效地保护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在推动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中,一要明确文化旅游开发主体,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

主题是文化旅游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主导元素,必须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以及分析相应的目标群体,从而找到最适合的开发主题。

二要正确定位开发,合理保护利用文化旅游资源。

在开发文化旅游资源之前,要进行科学、全面、综合地有效分析,从而得出准确定位,并在准确定位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最终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

三要提高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对于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一方面要加大宣传保护力度,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调动社会公众参与监督。

对平凉发展文旅康养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对平凉发展文旅康养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952022.04 农业信息化>>乡村振兴ural promoteR对平凉发展文旅康养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摘要:重庆市石柱县抢抓时代机遇,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优势,构建以“六养”为主要内容的“大康养”产业链,打造出了全国有名的休闲度假旅游胜地,走出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甘肃平凉在康旅融合理念下开启“康养倍增”新模式,聚焦“文、游、医、养、体、学、智”全产业链,计划开发生态旅居、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模式,补齐短板弱项、蓄势扩链。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康养;石柱县;平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本地特色资源,在坚持科技兴农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不断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能在产业增值中获取收益[1]。

建设绿色、开放、兴业、安宁、幸福新平凉,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全市人民的共同期盼。

建设兴业平凉其中之一就是发展文旅康养基地[2]。

基于此,该文借鉴重庆市石柱县的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经验简述平凉的文旅康养发展之路。

1 石柱县旅游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布局1.1 顺“天时”,走生态发展的路子一是顺应人民需求的变化。

石柱县抢抓游客的旅游需求正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特别是康养休闲转型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康养休闲生态旅游,把发展“康养旅游”作为强化生态保护发展的最佳选择,利用生态资源,提供生态产品,走生态发展的新路子,进而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带来经济优势,在不断扩大有效供给和满足群众迫切需求中,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二是顺应供应结构的升级。

石柱县用自身的特色优势,打造了点线面协同、功能互补、区域联动的“四大康养文旅融合发展板块”,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主打产品和品牌。

比如,打造以巾帼土司城、万寿山为重点的城郊休闲康养旅游区,以大风堡—太阳湖—千野草场为重点的“大黄水”生态康养旅游区,以西沱古镇—水磨溪—银杏堂为重点的沿江文化康养旅游区,以广寒宫—七曜山国家地质公园—龙潭冶锌遗址群为重点的自驾探秘康闫 雯(中共平凉市崆峒区委党校,甘肃 平凉 744000)养旅游区。

平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平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平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目标,需要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 产业结构调整:平凉市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要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创新驱动:平凉市应该加强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环境。

3. 人才引进和培养:平凉市应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来平凉发展。

同时,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4. 基础设施建设:平凉市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要注重绿色环保,推动可持续发展。

5. 政府服务优化:平凉市应该加强政府服务,提高行政效能,为企业和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推行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激发市场活力。

总之,平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积极参与。

只有不断创新、加强合作,才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关于平凉市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思考

关于平凉市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思考

关于平凉市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思考摘要:平凉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最早的“养生文化”发祥地之一。

面对养生休闲正成为新时期大众旅游需求的产业发展新态势,积极发展养生产业,平凉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以此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提升平凉城市形象、大胆创新休闲项目、打造品牌、发展老年养生产业等措施,把平凉建设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之地·宜居之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平凉;养生文化;养生之地;宜居之地“养生”一词,始见于道家的《庄子》内篇。

简单地说,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

综合其意,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1]。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都市的喧嚣和高度工业化的消费环境,使得人们在自然生态和人文情感上需要得到慰藉,“休闲”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更成为人们调理身心、保持健康、求得长寿的途径。

平凉交通便利,气候宜人,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是发展养生产业的理想之地。

本文笔者针对当前平凉发展养生产业的优势条件,提出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的主要对策措施,以求抛砖引玉,共同打造“养生平凉”这张新名片。

一、平凉市建设“养生平凉·宜居之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一)气候舒适温和平凉市的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大陆性气候。

在全省气候区划中,属于泾渭河冷温带亚湿润区。

在农业气候区划中,属于陇东温和半湿润农业气候区,海拔在890—2857米之间,年均气温7.4——0.1℃,年降水量420—600毫米之间,平均日照总时数2144—2380小时,无霜期156—188天[2]。

特别是崆峒山、太统山、十万大峡谷、关山、田家沟等林区是发展避暑休闲养生产业的理想之地。

(二)植被覆盖率高平凉市境内天然林面积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2.3%,现有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5个,植物种类共51科84属254种,野生动物31种[3]。

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1. 引言1.1 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旅游是一种涵盖了文化、旅游、经济、社会等多种要素的综合性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平凉市文化传承和保护,还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就业和产业升级。

文化旅游产业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如平凉市的历史古迹、民俗文化、艺术品等,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文化旅游产业可以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通过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前来消费,可以带动当地服务业、餐饮业、住宿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

文化旅游产业还可以提升平凉市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

通过加强对外宣传和推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可以提升平凉市在游客心目中的地位,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进一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不断加强开发和利用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服务水平,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才能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平凉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2. 正文2.1 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平凉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开发。

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可以加强对历史遗迹、古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同时开展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展览,吸引游客,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吸引力。

对于自然景观资源,需要科学规划开发,打造生态旅游线路,开展户外探险活动,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体验。

加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只有不断挖掘和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文化传播力和吸引力,才能吸引更多游客,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2.2 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是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基于SWOT分析的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基于SWOT 分析的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王婧胡江玲(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

为提升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力,通过运用S W O T 分析法,依 次分析了平凉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面临的威胁,提出了解放思想,树立文化产业发展观念;优化 区域布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市场规模;培养和引进文化高端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实行政策倾斜;多元化金 融服务突破发展瓶颈等发展战略,为以后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文化产业;平凉;S W O T ;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 2文献标识码:Adoi :10. 19311/j . cnki . 1672-3198. 2016. 11. 008在我国,“文化产业”概念被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 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 联的活动的集合。

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 业”,具有收益高、吸附就业能力强以及产业连锁正效 应大等特点,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全方位”的童 要意义。

许多国家特别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国民 经济中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美国则高达25%。

而 近几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 D P 的比重呈现明显地增加, 如2011 — 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G D P 比重仅从2. 85%增加到8. 5%。

就平凉而言,2015年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7. 37亿 元,增长18. 17%,占生产总值的2. 12%,比2014年仅 提高0.34个百分点。

较多的学者已对平凉文化产业 发展现状及政策开展了研究0如王密兰与马建波通过 分析平凉特色文化建设现状,提出新形势下乎凉特色 文化建设思路9邓太来提出平凉市崆峒区在文化产业 开发上着力处理的几个关系及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 要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3.1加强政府的规划引导在现有产业政策下,继续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市场 规律,利用政府的**有形之手”,综合利用各种财政手段 推动产业升级和合理布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作者:臧雅丽
来源:《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2019年第07期
摘要目前平凉市的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居于全省前列,已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黄金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旅游目的地,基本实现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目标,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生态崛起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在经济面临严峻困难的时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却逆势而上,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需要积极探索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交叉点,进行顶层设计,立足良好的生态基础,实现平凉文旅繁荣,和谐发展。

关键词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建议
1 平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本状况
1.1 打造三大传统景区
全市有历史人文、自然景观100多处,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20处,其中:5A级1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崆峒山);4A级6处(龙泉寺景区、大云寺·王母宫景区、云崖寺景区、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田家沟景区、莲花台景区);庄浪百万亩梯田被誉为人类改造自然的世界奇观。

全力打造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等三大旅游景区。

四大园区即灵台县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文化产业园、崇信县龙泉寺文化旅游产业园、华亭县天山莲花台避暑养生文化旅游产业园、静宁县葫芦河金果养生园。

1.2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围绕红军长征三次途经平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曾在界石铺宿营;红二十五军转战平凉沿线,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政委吴焕先在泾川四坡战役中壮烈牺牲,毛泽东评价“红二十五军远征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吴焕先功不可没”,甘肃工农运动先驱平凉崇信籍人士保至善在兰州积极开展工农运动等内容,发挥资源叠加的吸引优势,把红色旅游文化景观与本土自然景观、主题园区相结合,激活红色历史,全方位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综合体。

1.3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三个大景区建设和A级景区创建,改建旅游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点旅游厕所150座,实施景区与关联城镇、景区连接高速公路贯通工程,新改建景区连接道路3条,实现了5A级景区通达高速公路、4A级景区连通一、二级公路的目标,特别是随着天平、彭大、静庄、灵华4条高速加快建设,平凉机场、平庆高铁等项目前期积极推进,全市旅游可进入性和通达条件将不断完善。

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开通了平凉文旅政务网、文旅“两微一网”、旅游APP,实
现了3A级以上景区核心区域、星级宾馆饭店无线网络全覆盖,积极对接旅游电商平台,开展线上销售。

1.4 打造新興业态培育
顺应中医药养生服务业兴起和需求多元化的趋势,以中医药养生为元素,引导民间资本加快发展养生养老、中医药保健等新业态,推广中医针疗、艾灸等十大国医理疗术和崆峒养生拳、崆峒太极拳等养生运动。

加快“旅游+”产品开发建设,加大骨干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创新开发阿峒系列布艺、艺瓷盆景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1]。

2 平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2.1 市场发育迟缓滞后
文化旅游市场缺乏统一和宏观的整体规划协调,同质化竞争的现象比较突出,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文化企业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高的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会展博览、景区实景演出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

2.2 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对崆峒、西王母、古成纪、皇甫谧文化的挖掘不够,文化与旅游、养生的融合缺少大的创新举措,旅游景区文化品位提升不快,旅游商品、养生产品知名度不高,“门票经济”问题比较普遍。

2.3 资金投入规模不足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市情决定了我市经济总量较小,财政压力大,投融资渠道窄,致使资金投入缺口较大。

2.4 体制机制尚不健全
文化旅游改革深度不够,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建立,资本市场发育迟缓,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社会事业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政策机制还不够灵活。

3 平凉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
3.1 融入大格局,开展全域旅游创建行动
以全域旅游为统揽,依托和挖掘自然资源、人文遗产、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资源,打造三大景区,大力开发乡村旅游,构建发展新格局。

启动《平凉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积极推进崆峒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泾川县创建甘肃省全域旅游示范区[2]。

3.2 激发大活力,开展市场主体培育行动
一是抓好知名企业引进。

坚持市场化原则,深化与陕西旅游投资集团、凤凰古城旅游等知名企业合作,通过政府资产持股、企业建设投入、双方共同经营等模式,并以大企业牵引资源大整合、开拓文旅大市场。

二是培育壮大本土企业。

做大做强平凉文旅投、国峰文化旅游、正道文化等涉旅企业,牢牢把握好核心资源,打破资源条块分割,通过资源整合和资本运作等方式,做强公司实体,提升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层次和水平。

三是鼓励双创主体发展。

通过行业协会、民间文化社团、实体经营业主等,将文化旅游主体企业串线联盟,形成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3.3 培育大产业,开展业态融合发展行动
一是实施“景区+文化”旅游项目。

围绕三大景区建设,实施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和风景名胜区保护设施建设、大云寺·王母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泾川花样年文旅综合体、云崖避暑养生园、梯田大道和红色旅游特色小镇等一批项目。

二是促进“乡村+旅游+文化”融合发展。

围绕农旅融合,注入民俗、生态、红色等文化元素,打造崆峒区半山村落农家乐聚集区、泾川县红色汭丰·山水郑家沟、崇信县龙泉民俗等主题文化突出的乡村旅游示范村[3]。

3.4 聚焦大品质,开展服务质量提质行动
一是大力促进设施提升。

促进平凉机场建设,积极争取高铁过境平凉,全力打通快旅对外大通道;大力提升城市街巷、景区(点)的标准化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和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促进旅游硬件设施大提升。

二是加大旅游业态资金投入。

提高地方预算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利用设施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

三是加强力量整合、促进统筹协调,强化导游、中介、服务人员培训。

分类管控好酒店、商场、餐饮,建立健全现代旅游市场综合监管体系。

参考文献:
[1]杨平.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路径研究——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J].中国报业,2018(19):82-83.
[2]王婧,胡江玲.基于SWOT分析的平凉市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1):13-16.
[3]马先. 甘肃省平凉市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