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地区石质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方案
地质灾害滑坡工程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滑坡工程治理方案一、引言滑坡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它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理滑坡灾害,需要制定科学有效的工程治理方案。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地质灾害滑坡工程治理的方法和策略。
二、滑坡原因分析滑坡是由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降雨、地震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滑坡的破坏机理中,常见的有岩土体的失稳和强度降低,或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地下水位。
三、滑坡治理方法1. 变修地和增加支护变修地是指对滑坡处的地形进行调整,通过挖掘、填方等措施,减少局部地势的陡坡或洼地,使之变得平缓,并增加支护构筑物,以增强地面的稳定性。
2. 排水处理排水处理是指通过排水井、排水管等措施,将地下水导流排除,以降低岩土体内部的水压,减少滑坡的发生可能。
3. 土体加固土体加固是指采用荷载、抗拉材料等对岩土体进行加固,提高土体的抗滑稳定性。
4. 绿化植被通过植被植物,增加山体的抗蚀能力,减少雨水冲刷山体的机会,并减少滑坡的发生可能。
5.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山体的位移、水位等参数,以便及时预警和采取有效的措施。
四、案例分析某地区因两年来强降雨,山地滑坡频发,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有针对性地治理滑坡,当地政府制定了滑坡治理工程方案。
1. 首先对滑坡地区进行了土地调查和勘测,确定了滑坡地区分布情况和滑坡危险点。
2. 加强了滑坡地区的监测,建立了滑坡处的监测预警系统,实时掌握地势变化和水位变化。
3. 通过变修地和增加支护的方式,对滑坡地区进行加固,并进行排水处理,将地下水及时导流。
4. 绿化植被化滑坡地区,增加地表覆盖,并防止雨水冲刷。
5. 实施土体加固工程,对滑坡处进行荷载和抗拉材料加固,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五、滑坡治理经验总结1. 滑坡治理需要科学论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2. 加强滑坡监测,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贺兰山修复研究报告

贺兰山修复研究报告贺兰山修复研究报告摘要贺兰山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近年来,由于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贺兰山生态环境严重受损。
本报告通过野外考察和实地调研,提出了贺兰山修复的方案和措施,旨在恢复贺兰山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一、引言贺兰山作为黄河和乌鲁木齐河之间的一座山脉,地势险峻,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贺兰山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山体河流出现退化现象,植被减少,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甚至生态系统崩溃。
为了保护贺兰山的生态环境,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复。
二、问题分析1. 河流水质污染严重:由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贺兰山地区的河流水质严重受损,使得水生生物丧失居住的环境。
2. 土壤侵蚀严重:由于过度的砍伐和土地利用不当,导致贺兰山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土地肥力下降。
3. 退化植被:过度的开发和乱砍滥伐导致贺兰山地区植被严重退化,植物物种丧失,生态环境恶劣。
4. 野生动物数量减少:由于栖息地丧失和猎杀行为,贺兰山地区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
三、修复方案1. 河流水质污染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对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河流水质的污染。
2. 植被修复:进行人工种植,选用适应贺兰山气候条件的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3. 土壤保护工作:采取措施减少土壤侵蚀,如植被覆盖、建设防护林带等,保护土壤肥力。
4. 保护野生动物种群: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建设野生动物保护区,禁止猎杀行为,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四、修复措施1. 组织植树造林活动,逐步恢复贺兰山的植被。
2. 加强水域管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非法砍伐和猎杀行为。
4. 引进野生动物种群,进行养殖繁育,增加野生动物数量。
五、预期效果通过贺兰山的修复工作,预期能够实现以下效果:1. 河流水质得到提升,水生生物丰富多样。
2. 植被恢复,贺兰山生态系统得到重建。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施工组织设计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施工组织设计地质灾害滑坡治理施工组织设计目录第一章、编制说明及依据第二章、施工条件第三章、工程概况第四章、施工总体部署及目标第五章、施工准备第六章、施工协调与管理配合措施第七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第八章、资源配备计划第九章、确保施工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第十章质理管理体系与措施第十一章安全管理体系与措施第十二章文明施工措施第十三章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第十四章施工总平面布置第十五章成品保护措施第十六章冬、雨季施工技术措施第十七章环保护管理体系与措施第十八章工程竣工档案资料管理第十九章建立质量回访维修制度第一章、编制说明及依据一、编制说明:施工组织设计不仅在工程作业全过程中起指导施工的作用,在工程竣工后重要的技术经济性文件材料。
它为建设单位及监理单位检查、指导工程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根据宝兴县第三批地质灾害施工治理项目第一标段(丰收组、安达滑坡治理工程)设计资料及招标文件,结合《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等相关技术要求,有关政策规定及本公司施工类似工程和施工经验进行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
本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目的:为工程施工提供完整的系统技术性文件,用以指导该工程施工管理,确保工程施工过程中,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全面协调好施工过程中各工序的工种之间协作配合、确保工程安全、合格、文明地完成工程施工任务,确保合同目标的实现。
求实、信誉是企业发展之本,也是我公司一贯遵循的守则,一旦我公司中标,我们将全面履行招标文件的各项规定及我公司投标书中的各项承诺,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现行施工规范要求,文明施工,同贵方密切配合,确保该工程保质保量按期完工。
二、编制依据:(1)、第三批地质灾害施工治理项目第一标段(滑坡治理工程)施工招标文件;(2)、第三批地质灾害施工治理项目第一标段(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和工程量清单;(3)、国家现行的有关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的验收规范和操作技术规程;(4)、地方和企业现行的施工工艺和方法;(5)、《建筑工程施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等相关技术要求。
滑坡治理工程专项技术方案

滑坡治理工程专项技术方案一、前言滑坡是地质灾害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其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都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滑坡治理工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预防和治理,实现多种技术手段的有机结合,确保滑坡治理效果。
以下是滑坡治理工程专项技术方案,旨在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手段。
二、滑坡治理工程的技术方法1. 土工格栅技术土工格栅技术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滑坡治理技术,利用钢丝网或塑料网等材料加工成格栅,放置在滑坡体上,通过持续的拉伸作用,使滑坡体逐渐稳定,达到防止滑坡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2. 土钉加固技术土钉加固技术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滑坡治理技术,利用土钉将钢筋或钢管固定在滑坡体内部或下部的牢固地层中,形成一个联结体系,达到防止滑坡体滑动的目的。
3. 预应力锚索技术预应力锚索技术是一种创新的滑坡治理技术,利用预应力锚索将滑坡体与稳定层联结起来,通过预应力的作用,实现滑坡体的稳定。
4. 声波激励技术声波激励技术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滑坡治理技术,通过声波引起土体的振动,使土体发生改变,达到减少滑坡体内部应力并提高土的强度的目的。
5. 土体灌浆技术土体灌浆技术是一种简单易行且成本较低的滑坡治理技术,利用灌浆材料填充滑坡体内部的空隙和破裂部位,增强土体粘结力和密实度,减轻滑坡体的重量,达到稳定滑坡体的目的。
三、滑坡治理工程的施工流程1. 初步调查和设计在施工前,应进行初步调查和设计,了解滑坡的形态,结构和特殊地质条件等,确定滑坡治理的技术方案和施工方案。
2. 土壤处理在实施治理工程之前,需要对滑坡体进行剖面开挖,对土体进行清淤和整形处理,把松散的土壤和碎石全部清除,使滑坡体的表面平整。
3. 建立固定结构在滑坡治理工程中,需要依据设计方案和情况,在滑坡体上建立固定结构,如加固梯田、建立堤坝等,增加滑坡体的稳定性。
4. 网格加固网格加固是滑坡治理工程的核心工作,把加固反力传递到稳定层,达到减弱滑坡体应力,增强整体结构的目的。
治理山体滑坡施工方案

治理山体滑坡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与目标本项目旨在针对特定山体的滑坡隐患进行治理,确保山体稳定,保障周边居民及交通设施的安全。
工程地点位于XX省XX市,山体滑坡范围已通过详细的地质勘察确定。
治理目标是在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手段,有效遏制山体滑坡的发展,恢复山体稳定性。
二、滑坡分析与评估通过对滑坡区域的地质环境、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滑坡的危害程度、发展趋势及影响范围。
结合现场勘察数据和历史滑坡记录,制定针对性的治理方案。
三、治理原则与技术路线治理原则包括确保施工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工程对山体自然状态的干扰等。
技术路线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的原则,采用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排水、加固、监测等多种手段。
四、排水与截流措施根据滑坡区域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设计合理的排水系统,包括建设截水沟、排水沟、急流槽等,以有效排除山体表面的雨水和地下水,降低滑坡发生的风险。
五、加固与支撑工程针对滑坡体的不同部位和滑动面的特点,采用抗滑桩、锚杆、预应力锚索等加固措施,增加山体的稳定性。
同时,采用喷射混凝土、挂网喷浆等技术手段,对山体表面进行封闭处理,防止水土流失。
六、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包括位移监测、应力应变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实时监测山体的变形和应力状态。
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及时预警滑坡风险,为应急抢险提供决策支持。
七、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制定详细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
施工过程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采取防尘降噪、水土保持等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八、施工组织与管理成立专门的项目管理团队,负责施工计划的制定、现场管理、质量安全监控等工作。
加强施工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同时,建立项目进度报告制度,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工程进展情况。
通过本次山体滑坡治理工程的实施,旨在有效遏制山体滑坡的发展,恢复山体稳定性,保障周边居民及交通设施的安全。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组织方案目录一、第一章项目概述二、第二章编译基础三、第三章建设部署四、第四回建设目标五、第五章主要建设内容六、第六章施工技术要求七、第七章主要施工技术八、第八章建设进度和工期保证措施九、第九章工程机械设备布置十、第十章施工管理和劳动组织十一、第十一章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十二、第十二章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第一章项目概述一、项目概况斜坡位于2-4、6-8、10-12、14-16号楼北侧。
坡长159.50m,坡高1.14~10.16m。
2011年雨季局部崩塌。
坡长约160m,坡面面积约3000㎡,平均坡度约70°。
改造边坡安全等级为一级,按永久边坡设计。
2、施工现场地质条件根据XXXX工程勘察院地质资料,斜坡范围自上而下地层为残土、强风化石英、中风化石英岩。
详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基坑支护型式的选择坡度主要由以下方法支撑:1、K0+000~K0+090断面:采用全长粘结螺栓+混凝土格架的支护方式。
2、K0+090~K0+159.5段:预应力锚索+挂网喷浆支护方式。
3、坡地平台:现浇0.15m厚钢筋网混凝土板硬化处理。
4、坡地排水:坡顶采用明沟排水方案。
第二章编译基础1.《XXXXX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SJ2011-A24)》。
2.《施工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建筑基础施工手册》2005。
5、《建筑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JGJ-20-99)。
6.《基坑土钉支护技术规范》(CECS96-97)。
7.《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46-92)。
8.《土锚杆设计与施工规范》(CECS22:90)。
第三章建设部署一、施工准备(一)技术准备1、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对施工图及相关技术资料进行研究和审查,对图纸进行自查,了解设计意图和技术标准,熟悉技术规范、法规及相关技术规定,撰写自查记录图纸,并提前提交。
治理山体滑坡方案

第1篇
治理山体滑坡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逐步扩大,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日益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山体滑坡,减少灾害损失,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制定本治理方案。
二、项目目标
1.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三、治理目标
1.降低山体滑坡发生概率,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2.减少财产损失,保障社会稳定;
3.提高项目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
4.建立健全山体滑坡监测预警体系。
四、治理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5.保障民生,促进发展。
五、治理措施
(4)生态修复:在滑坡体表面实施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措施,提高地表抗侵蚀能力。
3.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1)建立滑坡监测网,对滑坡体进行定期监测,实时掌握滑坡体的动态变化;
(2)建立预警体系,根据监测数据及时发布滑坡预警信息,指导应急处置;
(3)加强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预警力。
4.应急预案与救援体系建设
制定山体滑坡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应急流程、应急措施等,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救援体系,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迅速展开救援工作。
5.宣传教育与培训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定期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六、实施保障
1.组织保障:成立山体滑坡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加强对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
(1)建立滑坡监测网,对滑坡体进行定期监测,掌握滑坡体的动态变化;
滑坡治理方案全解

滑坡治理方案第一章工程概况一、地形及地貌本滑坡区位于云南高原西部,澜沧江中游地带,为横断山脉南段,地形起伏明显,沟谷相间,属滇西北纵谷山原地貌单元。
地表水系呈树枝状、羽毛状,较发育。
场地地貌属中山河谷深切割地貌,侵蚀强烈,滑坡区地处澜沧江左岸岸坡,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坡度较大,微地貌属河流侵蚀堆积成因成形的河谷岸坡地貌。
二、气象与水文滑坡地处北温暖带高原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13.5℃,最冷月平均气温3.6℃,最热月平均气温18.4℃,极端低温-8.9℃,极端高温31.7℃,年平均降雨量938.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200.0毫米,最大积雪厚度5.0厘米。
三、主要工程数量见表1-2所示:主要工程数量表表1-2四、工程特点分析1、工期短。
计划工期仅3个月,从进场至施工全部完成时间紧,需制定完备的施工计划,并不受其他因素干扰,才可顺利完成施工任务。
2、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3、施工安全隐患大。
第二章工程主要目标一、工期目标本分项工程计划工期2个月,项目部通过科学管理、合理安排、精心施工,必将顺利实现这一目标。
二、质量方针及目标1、质量方针:我公司的质量方针为:条条道路达标、项项工程优质、一砖一石做起、全面实施法治、确保一次成功、国家人民满意。
2、各分项工程一次检验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100%。
争创零缺陷工程。
三、安全目标1、重伤以上级别的事故(死亡、重大伤亡、特大伤亡)率:0。
2、危险传染病率:0。
3、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率:0。
4、轻伤事故(高坠、机械打击、交通事故、触电、坍塌)率:6‰以下。
5、重伤率控制在5‰以下。
6、杜绝职民工因工死亡施工。
7、杜绝责任交通重大、特大事故。
四、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目标1、工程施工完毕,无污染和破坏天然植被的行为。
2、无因施工不当,造成周边环境和道路的污染。
3、无施工和生活中的废弃物随意堆放的现象。
4、无因施工不当造成的空气和噪音污染。
5、无因施工防排水工作不到位,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贺兰山地区石质滑坡地质灾害治理设计方案
发表时间:2019-08-30T15:00:09.99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第13期作者:陈军委1 王智2 李杰3 李龙亮4
[导读] 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工程主要病害之一,滑坡坡面的滑动,可引发公路路面鼓丘、开裂,损毁严重,道路内侧挡土墙护坡及截排水沟开裂、坍塌等。
1宁夏广地大为建设有限公司 750002;
2北京岩土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100083;
3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院 750021;
4宁夏回族自治区地质工程院 750001
摘要:滑坡地质灾害是山区工程主要病害之一,滑坡坡面的滑动,可引发公路路面鼓丘、开裂,损毁严重,道路内侧挡土墙护坡及截排水沟开裂、坍塌等。
其稳定性将影响到公路车辆正常通行及人员安全。
在暴雨和连阴雨天气发生滑塌的可能性大,因此该滑坡一旦失稳滑动,将直接威胁过往人员车辆及自然保护区巡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本次治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快消除滑坡地质灾害隐患。
希望对矿山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效果的提升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石质滑坡、地质灾害、基本特征、方案设计
一、治理工程位置及危害对象
贺兰山地区石质滑坡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兴民村西北1.9km处,北距国电大武口热电有限公司灰场700m,南距大武口城市中心约6km。
滑坡中心地理坐标106°23′38.90″,39°04′08.21″,地貌为中山区,海拔在1225-1337m。
兴兴公路从滑坡前缘通过,由此连接京青线、大汝公路、京藏高速等,交通较便利。
滑坡将对滑坡体前缘设施及人员造成严重威胁,主要危及对象有:
1、滑坡前部公路因滑坡体蠕动造成路面鼓丘、开裂,损毁严重;
2、严重威胁运灰车辆及相关工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3、滑坡体造成道路内侧挡土墙护坡及截排水沟开裂、坍塌;
4、对道路绿化带植被造成威胁;
5、若发生滑坡,影响热电厂正常运营,灰渣处置困难,对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
6、在暴雨或连阴雨天气下,若发生滑坡,滑坡体的碎石土,成为泥石流物源,可能会引发泥石流,破坏山下居民区、大汝铁路、
G110国道等,威胁运过往车辆行人及附近居民,造成严重后果。
二、滑坡地质灾害基本特征
该滑坡平面形态上表现出具有中部厚,两侧薄,前缘厚,后缘薄的形态特点,垂向上有滑体、滑带、滑床,平面整体呈舌形,西北高、东南低(图1),一般坡度在30°左右,后缘处的坡度可达48°,主滑方向为ES160°。
目前该滑坡仍处于蠕滑阶段,经过长期蠕变,后缘张拉裂缝较大,地表裂缝发育多且明显。
1、滑体
滑体为碎块石土(局部粉质粘土较多,为植被层),最大可揭露深度为13.6m,褐黄色,土石比为2∶8~3∶7,碎块石岩性为砂岩、泥岩、凝灰岩等,褐黄色,碎石粒径一般为2~10cm,块石块径一般为10~80cm,少量块径达1.5m以上,块石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全风化~强风化,堆积体极为松散。
其下为碎石土。
2、滑带
现场调查探井中可见滑动带,本滑坡为软硬岩层相间的顺层滑坡,滑动带岩性为泥页岩夹少量小碎石,灰绿色。
可塑。
厚度在20cm至
50cm不等。
3、滑床
滑坡体后部变形区潜在滑动面均为土岩接触面,滑床为二叠系石河子组砂岩,岩体较硬,抗风化能力较强,岩层产状为165<30°。
三、治理工程方案
(一)防治目标与原则
滑体治理的目标是采用工程措施辅以安全监测,提高滑坡的稳定安全储备,进而保护滑体周边设施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因害设防,突出重点,综合治理,使灾害得以控制。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举。
工程措施应遵循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一次性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非工程措施应加强政府的职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地质环境保护意识,做好监测、预报等防治工作,重视城市建设规划与滑坡防治工作。
(二)治理技术方案设计
滑坡治理工程方案主要有减重、治理地下水、改善滑带土的性质、抗滑工程、导滑工程等方法。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设计本滑坡的治理方案有削方减载工程、抗滑桩工程、排水工程工程和修复工程。
1、削方减载工程
对滑坡体中上部滑体厚度相对较大,坡面较陡和有凌空面的地段区域进行表面清坡处理,设计清坡平均厚度为3m,将清除的渣土运至滑坡的前缘附近地势相对较低洼的部位进行回填碾压,并修葺挡土墙,稳固回填土。
削方总方量约55197.2m3,挡土墙长度251.2m。
2、抗滑桩设计
(1)抗滑桩的布设
由于采用了削方减载工程,对滑坡体稳定性重新进行计算后,抗滑桩工程共设一排,总计24根,考虑,滑坡体削方减载,下滑力减小,重新计算下滑力后,设计桩长L=10-30m,桩间距均为4.0m;
(2)抗滑桩材料:桩身用C30砼,钢筋规格为16、20、25和32;桩底用C10细石混凝土封底;
(3)护壁材料:护壁用C20砼,平均厚度20cm,钢筋规格为8。
(4)抗滑桩设计
由于滑坡所处区的特殊性,根据勘查结果及稳定性计算,本滑坡A-A’剖面在工况I(自重+地表荷载+地下水)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工况Ⅱ(自重+地表荷载+地下水+暴雨)及工况Ⅲ(自重+地表荷载+地下水+地震)的条件下处于不稳定状态。
按照《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要求该滑坡治理工程等级为I级,按工况I(自重+地表荷载+地下水)设计,安全系数取1.25,以工况Ⅱ和工况Ⅲ进行校核,安全系数分别取1.15和1.05,据滑坡推力计算结果表明在工况Ⅲ条件下A-A’剖面剪出口有剩余下滑力,考虑运灰道路的重要性,工况Ⅲ安全系数取1.05。
(5)滑坡抗滑桩:
抗滑桩截面尺寸:剖面为b×h=2×3 m,桩长L=15-35m,桩间距为4.0m,由于趋近于A-A’剖面方向上设桩处滑体厚度渐增,且嵌固段岩土体较破碎,工程力学性质较差,故嵌固段深度须相应调整加大,应嵌入滑床中约1/3-2/5。
根据各剖面设桩处剩余下滑推力的大小、滑体厚度以及嵌固段岩土体力学性质等综合确定桩身的长度和配筋。
设计抗滑桩总数24个。
3、地表排水设计
设置2条排水沟,即P1和P2排水沟;4条截水沟,即J1、J2、J3、J4截水沟,排水沟大致沿着变形区两侧边界外围附近布置,根据实际地形情况可做适当调整,长度合计为593.7m。
4条截水沟布置在两个变形体后缘、中部,长度合计为886.9m。
(1)排水系统布置
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地段以外的地表水,不使水流入滑坡区内,并尽快排除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引导地表水在滑坡体外的稳定山坡处排走。
地表排水系统包括截水沟、排水明沟等,沿滑坡后缘布置截水沟,尽量截住或减少滑坡体外来水流入滑坡体内。
根据贺兰山地区石质滑坡的地形条件,对该滑坡共布置了4条截水沟和两条排水沟。
采用M10浆砌块石砌筑,为防止坡面混凝土的变形破坏,采用间距为15m的纵向伸缩缝,缝宽2cm,以沥青或木条填充。
(2)截、排水沟结构
截、排水沟采用矩形截面,浆砌块石护砌,底部设C15砼垫层,厚度10cm,截水沟侧壁靠山侧布置排水孔,墙背后设0.30m宽砂砾石反滤层,以利排水,在陡坎或者落差相对较大处采取多级跌水坎结构形式。
(3)主要特征尺寸设计
国电大武口热电有限公司运灰道路滑坡截、排水沟长度共计约808.6m,截、排水沟截面尺寸依据冲沟汇流面积和当地水文资料,估算排水流量,确定排水系统规模。
排水系统的设计断面尺寸取值如下表1:
3、修复工程
(1)混凝土道路修复
由于滑坡的蠕动作用,造成现状道路路路面开裂、鼓包,严重影响通行效率。
根据现场调查,破坏区路面总长度410m,道路宽度
8m,路面采用混凝土结构,厚25cm。
鉴于该段道路位于滑坡体前缘的位置特征,本次修复混凝土路面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混凝土规格为C30,钢筋采用双层钢筋网片,布设间距20cm×20cm,设计厚度25cm。
(2)浆砌石护坡修复
现状运灰道道路内侧浆砌石护坡,由于滑坡蠕动损毁严重,需对该段护坡进行重新修葺。
设计抗滑桩混凝土连档护坡,抗滑桩露出地
面3m,抗滑桩之间用钢筋混凝土挡墙连接,挡墙高3m,厚0.5m。
结束语:
综上,本文结合工程实例,深入分析了贺兰山地区石质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滑坡地质灾害是生产生活中对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有非常大的威胁。
通过合理的工程措施消除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保证过往人员车辆及自然保护区巡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张莉莉.浅论如何加强地质灾害治理施工的质量控制[J].科研,2017(1):00156-00156.
[2]胡文韬,杨文远主编《工程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7年9月.
[3]孔德坊,王士天等《中国工程地质学》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