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罗贯中)基础知识大全
8《三顾茅庐》笔记

8、《三顾茅庐》笔记一、字词:1、多音字:塞sāi(塞车)觉jiào(睡觉)处chù(住处)sài(塞外) jué(感觉) chǔ(处理)sè(塞责)2、近义词:辅助(辅佐)茂密(茂盛)悠然(悠闲)诚心诚意(真心实意)策略(方略)尊重(尊敬)时机(机会)茅塞顿开(豁然开朗)3、反义词:同意(反对)蜿蜒(笔直)清澈(浑浊)诚心诚意(虚情假意)二、中心思想: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文章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三、课文内容填空:1、分段:(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写的)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刘备两次去隆中见诸葛亮,都没有见着,失望而归。
第二段(第2——4自然段)写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这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亲密友情。
3、本文是根据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关内容改写的,讲的是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的故事。
4、本文叙写了刘备三顾茅庐,侧重描写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从文中对刘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诸葛亮是诚心诚意的,他是一个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人。
他请诸葛亮的目的是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这既反映出刘备是个胸怀大业的人,也暗衬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诸葛亮是个才华横溢、料事如神的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5、本文的写作特点:①鲜明的对比:写了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两种不同的态度。
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②精妙的比喻:(1)诸葛亮的住地是隆中,那里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这里的“卧龙”既是用来比喻山冈的形状,也是暗指诸葛亮。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刘备把自己比作鱼儿,把诸葛先生比作水,可以用成语“如鱼得水”来形容他们的关系。
三顾茅庐的课文讲解

三顾茅庐的课文讲解一、背景知识。
1. 出处。
2. 时代背景。
- 东汉末年,汉室衰微,朝政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权,导致天下大乱。
各地豪强并起,纷纷割据一方,形成了众多的军事集团。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有识之士都渴望能有明主出现,结束战乱,恢复汉室的安定与繁荣。
刘备就是其中一位胸怀大志、欲兴复汉室的英雄人物。
二、课文内容分析。
1. 人物形象。
- 刘备。
- 求贤若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相助,不惜三次亲自前往隆中拜访。
第一次去的时候,刘备就表明自己对诸葛亮的敬重,“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种行为体现了他对贤才的尊重。
第二次前往时,虽值隆冬季节,天气严寒,但刘备仍不畏艰难前往,可见他求贤之心的急切。
第三次前往,刘备斋戒三日,沐浴更衣,态度极为虔诚。
- 礼贤下士: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非常谦逊。
在见到诸葛亮之前,他对童子都是彬彬有礼,称诸葛亮为“先生”。
见到诸葛亮后,刘备更是恭敬地行大礼,“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
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他不以自己皇叔的身份自居,而是以低微的姿态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 诸葛亮。
- 才能出众:课文通过徐庶的推荐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才能。
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卧龙”这一称号暗示诸葛亮有非凡的才能,如同潜伏着等待时机腾飞的蛟龙。
而且从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渴望得到他的辅佐,也能看出诸葛亮必定是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
- 淡泊名利:诸葛亮在刘备前两次拜访时都不在家,并非故意躲避,而是他原本过着隐居的生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他不追求功名利禄,只希望在乱世中保全自己,但同时也心怀天下,等待着明主的到来。
2. 故事情节。
- 一顾茅庐: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
到了诸葛亮的住处,只见“松篁交翠,溪流潺潺”,环境清幽。
诸葛亮出门闲游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回。
部编版语文九上第23课 《三顾茅庐》

5.张飞说诸葛亮“推睡不起”,诸葛亮到底有 没有睡着?诸葛亮的用意是什么?【P85练1】
没睡着。
他在试探刘备是否诚心诚意, 在考验刘备的耐心。刘备明明知道 诸葛亮装睡,还是恭恭敬敬地站在 台阶下等,可见其对人才的尊重。
6.诸葛亮在向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及有关策略 之后,为什么没有立即答应刘备要他出山的 请求?这又说明了什么?【P86练2】
整体感知
(刘备)三 顾(诸葛亮的)茅 庐
三次 拜访
茅草屋
(诸葛亮在 隆中的住所)
文题直截了当地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描述的是汉末刘备三次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整体感知
• 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这篇课文 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刘备第三次来到隆中草庐, 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向 刘备阐述了“天下三分”的形 势。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拜诸 葛亮为军师。
因为此时诸葛亮对刘备并没有完全 放心,对刘备的诚意有所怀疑,所以仍 然以拒绝的态度试探。
由此可见诸葛亮极为谨慎,对自己 将要辅佐的人需要深入了解、必须完全 信任,才能托付。
7.小结: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 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从刘备的动作(下马步行、等候、 徐步而入等)、神态(拱立阶下), 语言(其时刘备已年过40,孔明才27, 刘备却称孔明为“大贤”并称“拜 见”)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 的“诚心诚意”。
本课记叙的便是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访诸葛 亮的情景。
拜谒 yè
失礼 lǐ
傲慢 ào
疏懒 lǎn 愧赧 nǎn 鄙贱 bǐ jiàn
如雷贯耳 guàn
经世奇才 jīng
思贤如渴 xián
箪食壶浆 dān shí hú jiāng 顿开茅塞 sè
齐桓公 huán 鹤氅 chǎnɡ 迄无所就 qì 吴会 kuài 荒芜 wú 璋 zhānɡ
23.三顾茅庐 2019

分清敌友
——团结孙权,作为后援
P129,“荆州北据汉、沔……将军岂有意乎”
——列举荆州的有利条件,可夺做外围
指出优势
P129,“益州险塞……思得明君”
夺作基础
——列举益州的有利条件,可夺做根据地
P129,“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 ——分析刘备优势,阐述施政策略
归纳策略 指出前景
——体现诸葛亮才华横溢、有战略远见
人物形象
7.小说在叙述玄德第三次前往茅庐拜见诸
题目解读
三顾茅庐
顾:拜访。 茅庐:草房。 “三顾茅庐”指的 是汉末刘备去卧龙 岗访聘诸葛亮的故 事。
文题意思:文题
既概括了本文的主 要故事。又点明了 刘备求贤若渴,一 再邀请诸葛亮出山 的诚心。
人物形象
1.圈画出文中与刘备相关的描写,思考: 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体现出 刘备的哪些品质?
三顾 茅庐 罗贯中
作品简介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东汉 末年到西晋建立期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 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 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反映了当时政治腐败、生灵涂炭、农 民起义、诸侯割据的社会现实,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
背景简介
本文节选自名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 仇”。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 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向刘备推 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 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两人的荐语,更 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一顾茅庐,诸葛亮这天出去了, 刘备只得失望地回去;冒大风雪二顾茅庐,不料又出外闲游, 留信表达敬佩和邀请。过了一段时间,刘备斋戒后,准备三顾 茅庐。本文即是写刘备第三次前往草庐请诸葛亮的情景。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三顾茅庐》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三顾茅庐》重要知识点总结文学常识✧ 作者档案重点字词✧ 生难字拜谒.(yè) 半shǎng(晌) shì(侍)立纶.巾(guān ) 鹤氅.(chǎng) 疏懒.(lǎn) 愧赧.(nǎn) 鄙.贱(bǐ) 顿开茅塞.(sè) 倾颓.(tuí) 帝室之zhòu(胄)存恤.(xù) 箪.食壶浆(dān) dǐng(鼎)足之势✧ 多音字塞⎩⎪⎨⎪⎧sè(顿开茅塞)sài(塞翁失马)sāi(瓶塞)纶⎩⎪⎨⎪⎧lún(经纶世务)guān(羽扇纶巾) ✧ 形近字⎩⎪⎨⎪⎧殆(dài)百战不殆怠(dài)怠慢抬(tái)抬举 ⎩⎪⎨⎪⎧谒(yè)拜谒竭(jié)尽心竭力歇(xiē)歇息✧ 重点词拜谒:拜见。
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难。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倾颓:衰败。
存恤:爱惜,体恤。
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请隐居在隆中草舍的诸葛亮出来运筹划策,去了三次才见到。
后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如雷贯耳: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顿开茅塞: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综合素养✧ 素材积淀:《三十六计》《三十六计》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分别是: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度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24 三顾茅庐【考点精讲版】

一顾茅庐:刘备带着厚礼与关羽、张飞二人去 卧龙冈拜访诸葛亮,童子告知他们诸葛亮已于早上 外出,归期不定,三人失望而归。
二顾茅庐:一个下雪的寒冬日。刘关张三人再 次去拜访诸葛亮。诸葛均(诸葛亮之弟)说诸葛亮 跟崔州平出外闲游,不知去所,刘备留下一封书信 让交给诸葛亮,再次失望而归。
字词学习 yè
拜谒
课文精讲
快速阅读课文,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
梳理、概括本文的情节。 考点 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
力排非议,三顾茅庐
发展
孔明高卧,侍立敬候
高潮
终见孔明,隆中献策
结局
真诚恳请,出山相助
学习任务单
本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作者是怎么设置“起伏” 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的?
起
听说诸葛 亮在家
拜见受阻(发展) 隆中献策(高潮) 纳贤成功(结局)
遇诸葛均 侍立候寝 再立静候 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彝、越 外结孙权,内修政理 刘备真诚相邀 孔明接受拜请
主旨归纳
本文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诚心诚意 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的故事, 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同时也 展示了诸葛亮卓绝的智慧,以及他在成就蜀汉大 业中将要起到的巨大作用。
张飞
关羽
人物 形象特点
分析
张飞
直爽、莽撞 讲义气
他不满刘备谦恭耐心地去拜见诸葛亮,直率扬言要 将诸葛亮绑过来;在刘备恭敬等候诸葛亮时,他气 得扬言要去屋后放一把火
尽管他认为见诸葛亮没有益处,当刘备,执意要去 时,他又出言要同去,可见他很讲义气
关羽
稳重、顾 全大局
虽然他同样不满刘备对诸葛亮的礼遇,但在劝说刘 备时语气委婉;在张飞说要放火时,能“再三劝住”
23《三顾茅庐》罗贯中

作品简介
《三国志演义》所用的语言是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 近文言。《三国演义》三绝: 智绝诸葛亮,字孔明;奸绝曹 操,字孟德(治世之能臣,乱 世之奸雄);义绝关羽,字云 长。
题目解说
“三”,三次;“顾”,拜访; “茅庐”,茅草屋。传统的 “三顾茅庐”,是指刘备三次 拜访诸葛亮,本课写的是刘备 第三次拜访诸葛亮。题目交代 了文章叙述的主要内容,表现 了刘备的礼贤下士。
课文意。 第一部分(①):写第三次顾茅庐之前, 关张持有不同态度,刘备力排众议,决 定前往。 第二部分(②③):写刘备第三次拜谒 诸葛亮得以成功遇见,诸葛亮隆中三分 天下,为其谋兴邦定国之策。 第三部分(④):刘备拜请诸葛亮出山 相助。
课文详解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什么方法 来描写张飞的?张飞具有怎样的性 格特征?本文写张飞对表现刘备的 性格特征有什么作用? 通过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表现 张飞的粗暴和急躁。用张飞的粗暴 和急躁来衬托刘备求贤的真诚和谦 恭。
课文详解
根据文中的人物描写,概括刘 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征。 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有政治抱负。 关羽:稳重、顾全大局。 张飞:鲁莽、直爽。
课文详解
刘备—刘玄德 笼络豪杰,深得人心 识人善用,君臣融洽 坚忍不拔,终成大事 宽以待人,心胸广阔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 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词语解析
如雷贯耳: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贯:贯穿,进入。 屏人促席:教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 屏:使回避。促:靠近。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 地方。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 机会。
词语解析
作者信息
九上语文《三顾茅庐》知识点梳理

第23课《三顾茅庐》罗贯中一、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 -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他对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向往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二、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
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
司马徽说:“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于是专程去拜访,便有了“三顾茅庐”的历史故事。
本文讲述的是刘备协同关羽、张飞第三次拜见诸葛亮的故事。
三、理解词义1. 犹然:仍然。
2. 迟迟: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3.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4.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5.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6.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7. 屏人促席: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屏,使回避。
促,靠近。
8. 汉室倾颓:汉朝(的统治)衰败。
9. 用武之地:用兵之地。
指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
10.存恤:爱惜,体恤。
11.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而成的饮料。
12.避席:古人席地而坐,起身离席,表示敬意。
四、问题解疑1.关羽和刘备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关羽劝说刘备不要再去拜访诸葛亮了,刘备坚决的态度表现了他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实意。
2.如何理解“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这一举动,表现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谦恭和诚意。
3.作者多次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谦恭态度,有什么作用?一方面写出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诚心和态度,另一方面从侧面交代了诸葛亮的“不俗”。
4.诸葛亮为什么称刘备为“俗客”?诸葛亮故意称刘备为“俗客”,是为了再次对刘备进行考验。
5.“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三、三顾茅庐(罗贯中)1、易读错的字玄(xuán)德何惑(huò)今番(fān)缚(fù)将叱(chì)曰侥(jiǎo)幸昼寝(qǐn)侍(shì)立先觉(jiào)时辰(chen)冠(guān)玉纶(guān)巾末胄(zhòu)涿(zhuó)郡愧赧(nǎn)鹤氅(chǎng)才疏(shū)鄙贱(jiàn)教诲(huì)赐(cì)教谬(miù)举矣屏(bǐng)人倾颓(tuí)迄(qì)今厄(è)运拯(zhěng)救吴会(kuài)汉沔(miǎn)刘璋(zhāng)民殷(yīn)存恤(xù)殆(dài)天总揽(lǎn)诸戎(róng)彝(yí)越荆(jīng)州箪(dān)食鼎(dǐng)足茅塞(sè)衣襟(jīn)袍(páo)袖金帛(bó)躬(gōng)耕拱(gǒng)手豫(yù)州2、多音字chà(差矣) cī(参差)luò(落后) qiǎng(相强)差差落 là(落下)强 qiáng(坚强) chā(差别) chāi(出差) lào (落枕) jiàng(倔强) jiāng(将来) jiào(先觉) jiào(赐教) bǐng (屏退)将觉(大梦谁先觉)教屏(屏人促席) jiàng(将领) jué(觉醒) jiāo(教书) píng (屏幕) guān (衣冠) jī(几席之上) liàng(量力) kuài (吴会)冠几量会guàn (冠军) jǐ(几何) liáng(测量) huì(会议) yīn(民殷国富) hé(人和) huó(和面) guān(观天象)殷和和huò(和药)观yān (殷红) hè(随声附和) hú(和牌) guàn (道观) báo(名微德薄) sù(共宿一宵) xiāng(相助) lóng (隆中)薄bó(鄙薄)宿相隆(黑咕隆咚)bò(薄荷) xiù(星宿) xiàng(宰相) lōng (隆咚)3、形近字谒yè(拜谒)喝hē(喝茶)桓huán(齐桓公)绳shéng(麻绳)竭jié(枯竭)垣yuán (墙垣)蝇yíng (苍蝇)褐hè(褐色)渴kě(渴望)恒héng (永恒)渑miǎn (渑池)缚fù(束缚)诺nuò(飞应诺)侥jiǎo (侥幸)娆ráo (妖娆)博bó(博大)喏nuò(喏喏连声)饶ráo (富饶)晓xiǎo (揭晓)搏bó(拼搏)偌ruò(偌大)挠náo(百折不挠)绕rào (环绕)施shī(施礼)咐fù(吩咐)驸fù(驸马)俗sú(俗客)拖tuō(拖拉机)附fù(附近)拊fǔ(拊掌)浴yù(洗浴)裕yù(富裕)晌shǎng(半晌)冠guān(衣冠)氅chǎng(鹤氅)响xiǎng(响亮)耄mào(耄耋dié)峪yù(嘉峪关)垧shǎng(一垧地)寇kòu (日寇)髦máo (时髦)涿zhuó(涿郡)琢zhuó(琢磨)诲huì(教诲)悔huǐ(悔恨)(风雨如晦)梅méi (梅花)啄zhuó(啄木鸟)豚tún (海豚)晦huì(晦气)侮wǔ(侮辱)援yuán(援助)殆dài(百战不殆)佁yǐ(佁然不动)璋zhāng(刘璋)缓huǎn(缓慢)媛yuán(张媛媛)怡yí(心旷神怡)贻yí(贻笑大方)樟zhāng(樟脑)zhàng(叠嶂)宵xiāo(一宵)聘pìn (聘请)隐yǐn (归隐)(重峦叠嶂)(共宿一宵)(非聘大贤之礼)zhàng(屏障)霄xiāo(云霄)骋chěng(驰骋)稳wěn (稳定)4、解词顾:拜访。
犹然:仍然。
如何:怎么。
方:才。
强:勉强。
觉:睡醒。
迟迟:形容太阳缓慢落山的样子。
罢:结束。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
审:明白、知道。
鹤氅:用鸟羽制成的外套。
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愧赧:因羞惭而脸红。
才疏:才能低,学识浅(多用于自谦)。
恨:遗憾。
拱听:认真而恭敬地听取。
谬:错误。
开:启发。
窃命:篡夺国家权力诚:确实。
殷:富裕。
存恤:爱惜,体恤。
总揽:广为延揽。
政理:政治。
岩阻: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侥幸:由于偶然的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
冠玉:原指装饰帽子的美玉,这里形容男子貌美。
林泉:山林和泉水,这里引申为隐居之地。
屏人促席:屏:使回避。
促:靠近。
叫他人回避,将座席靠近(诸葛亮)。
汉室倾颓:汉室:汉朝。
倾颓:衰败。
汉朝(的统治)衰败。
奸臣窃命:指董卓、曹操先后专权。
窃命:篡(cuàn)夺国家权力。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国险而民附:吴国地势险要,民众归附。
避席:古人席地而坐,离席站立,表示敬意。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此:这(指孙权)。
图:谋取。
可以把他(孙权)作为外缘,而不可谋取。
利尽南海:意思是一直到南海的收益都能得到。
南海:泛指南方近海的地方。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此:这。
殆:大概。
资:资助、供给。
这大概是天拿来资助将军的。
惟将军图之:惟:希望。
图:考虑。
希望将军考虑这些建议。
如苍生何:如……何:把……怎么样;把……怎么办。
苍生:指百姓。
老百姓怎么办。
5、成语如雷贯耳:贯:贯穿,进入。
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经世奇才:经世:治理世事。
奇才:奇特的才能。
指有治理国事,整治天下的才干(才能)。
挟天子以令诸侯: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
诸侯:这里指当时割据一方的军阀。
用武之地:用武:用兵。
用兵之地。
指兵家都要争的地方。
后来形容地形险要,利于作战的地方。
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或机会。
思贤如渴:如渴:如口渴思饮那般,形容非常迫切。
形容急于寻求人才的迫切心情。
茅塞顿开:茅塞:喻人思路闭塞或不懂事;顿:立刻。
原来心里好象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现在形容闭塞的思路,由于得到了某种事物的启发,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事物的内在含义或某个道理。
名微德薄:道行和才能都很差。
多作谦辞。
犬马之劳:愿象犬马那样为君主奔走效力。
表示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
三顾茅庐:顾:拜访。
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6、读一读,写一写拜谒失礼傲慢疏懒愧赧鄙贱侥幸存恤如雷贯耳经世奇才思贤如渴箪食壶浆顿开茅塞三顾茅庐犬马之劳用武之地挟天子以令诸侯7、辨析近义词(1)鄙贱——卑微:【相同点】两者都含有“地位低下”的意思。
【不同点】“鄙贱”侧重于“贱”,地位卑下。
如:那些经常受人鄙贱的老百姓在旧社会里生活得非常艰辛困苦。
“卑微”侧重于“微”,即“小”的意思。
如:人类与广阔的大自然相比,显得多么卑微啊!(2)愧赧——羞赧:【相同点】二者都有“脸红”的意思。
【不同点】“愧赧”指因羞愧而脸红。
如: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
“羞赧”指单纯因为害羞而脸红。
如:一个羞赧的失败比一个骄傲的成功还要高贵。
(3)顿开茅塞——恍然大悟:【相同点】都含有“突然明白”的意思。
【不同点】“顿开茅塞”是指自己不明白,经别人点拨而猛然理解、明白。
如:王教授三言两语的指点,使我顿开茅塞,找到了研究工作难于突破的关键所在。
“恍然大悟”是指自己理解错了,经过指点后才懂得、理解。
也可用于经过自己学习思索而突然明白。
如:聪明的蠢才就是这样没有自知之明,自以为名满天下,恍然大悟时方才知道自己的名声仅仅限于蚁家范围而已。
8、作家作品简介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9、主题这篇小说采用烘托手法,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优秀品质,同时也展示了诸葛亮未出茅庐便知晓天下事的雄才伟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