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doc

合集下载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大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大

附件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大深度多功能电磁探测技术与系统集成”重点项目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针对我国电磁法勘查技术在探测深度、抗干扰能力和测量精度方面落后于发达国家的现状,项目以产品为导向,重点开发探测深度在1000米以上、高精度、多功能的电磁法探测仪器及相应的处理解释技术,形成适合我国金属矿资源特点的大深度精细探测的电磁法技术系统,提高我国深部资源勘查技术水平,满足复杂条件下深部资源勘查的迫切需求。

此次发布的是本领域“大深度多功能电磁探测技术与系统集成”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二、指南内容1. 项目名称大深度多功能电磁探测技术与系统集成2. 项目总体目标研发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测深为主、可开展天然场大地电磁(AMT、MT)及人工场激电(IP、SIP)测深的大功率高精度地面电磁法勘查技术集成系统,建立一套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探测深度达1000米以上的高分辨多功能电磁法探测技术系统,为提升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的“效率、效果、效益”提供技术保障。

3. 项目主要研究内容研制大功率多功能智能化的电磁发射机与分布式同步宽带接收机及高温超导磁场传感器,形成以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CSAMT)测深为主、可进行大地电磁(AMT、MT)、激发极化(IP 、SIP)分布式探测的地球物理电磁法集成系统。

开展抗干扰的数据处理与复杂条件(地形、地质)下二维和三维大地电磁测深、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正反演技术研究,人工场源激发下的谱激电正反演技术研究,通过集成形成一套与大功率多功能电磁探测仪器系统相配套的数据处理与正反演解释软件系统。

4、项目主要考核指标硬件系统:不低于50KW的大功率智能化多功能发射系统;由50部子机组成的分布式宽带数据采集系统,并采用遥测技术,实现子机的控制和数据传输;大动态范围(优于100dB)、宽频带(0~30kHz)高温超导磁场传感器。

软件系统:提交多功能电磁法数据处理与二维、三维正反演解释软件系统一套;运行环境为WINDOWS2000/XP;无需第三方软件支持;实现输入输出数据与模型的可视化。

863计划的八个领域

863计划的八个领域

863计划的八个领域863计划是中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简称,是中国政府为了加快科技进步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而实施的重大科技攻关计划。

其中,863计划涉及到了八个领域,分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海洋技术。

这八个领域涵盖了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关键领域,对于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它涵盖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提供了强大支持。

其次,生物技术是21世纪的新兴技术领域,它涉及到生物医药、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等多个方面。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提供了重要支持。

航空航天技术作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领域,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方向。

中国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载人航天、火箭技术、卫星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升和国际地位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材料技术是支撑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涉及到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多个方面。

中国在新材料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为国家工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持。

能源技术和资源与环境技术是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领域,涉及到能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

中国在能源技术和资源与环境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包括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方面的突破,为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

先进制造技术是国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它涉及到数字化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等多个方面。

中国在先进制造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家制造业升级和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海洋技术是国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海洋国防建设的重要领域,涉及到海洋勘探、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863计划的八个领域

863计划的八个领域

863计划的八个领域863计划是中国政府于1986年启动的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旨在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该计划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领域,其中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能源技术、环境保护、军事技术和海洋技术。

这些领域都是中国在科技发展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下面我们将逐一介绍这八个领域。

首先,信息技术是863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通讯、互联网、人工智能等。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正在加大投入,加快技术创新,努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其次,生物技术也是863计划的重点领域之一。

生物技术的发展涉及到农业、医药、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对于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材料领域也是863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对于提升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断推动新材料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航空航天领域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

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提升国家的航空航天实力,为国家的发展和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能源技术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中国在能源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一直积极推动,不断探索新的能源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环境保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中国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一直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军事技术是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

中国在军事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不断提升国防实力,保障国家安全。

海洋技术是国家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权益维护的重要保障。

中国在海洋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一直积极推动,不断推动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国家863计划是什么

国家863计划是什么

国家863计划是什么国家863计划是指中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中国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的一项旨在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国家863计划的背景及目标、主要内容、成果与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计划。

第一部分:背景及目标国家863计划于1986年启动,当时正值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

面对科技领域的挑战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政府决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升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

国家863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培育和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关键领域的支持与引导,国家863计划旨在打破技术瓶颈,推动技术进步,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主要内容国家863计划主要涉及十大领域,分别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技术材料、制造技术、农业技术、资源与环境技术、能源技术、医疗卫生技术、交通运输技术和航天技术。

这些领域被认为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向。

国家863计划通过资金投入、科研项目扶持和政策引导等手段,促进了这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前沿技术研发。

第三部分:成果与影响国家863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中国科技创新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的电信网络实现了从模拟到数字的飞跃,移动通信技术日益成熟,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得到了极大推动。

生物技术方面,中国成功解析了大型基因组,建立了基因数据库,同时也取得了在农业、医疗等方面的重要突破。

在高技术材料和制造技术领域,中国逐渐实现了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重要转变,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此外,国家863计划也在资源与环境保护、能源技术、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和航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国家863计划的实施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激励和支持创新,中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国内高科技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也逐渐从技术的跟跑者变为技术的引领者。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简要概况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1](863计划[2])[3]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计划,经过20多年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

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邓小平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4]。

20年多来,863计划始终瞄准世界高技术发展前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高技术领域,以提高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为宗旨,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863计划经过20多年的实施,为中国高技术的起步、发展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6—2005年期间,国家累计投入863计划330亿元,承担863计划研究任务的科研人员超过15万名,约有500余家研究机构,300余所大专院校,近千家企业参与了863计划的研究开发工作。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重大项目课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处理与资源化关键技术”重大项目课

课题 5. 钢渣活性组分固化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研究目标:针对钢渣排放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研发钢 渣钙镁活性组分稳定固化及大规模资源化利用的核心技术与装备, 形 成高值化产品体系,提升钢渣利用的经济效益,为难处理冶金废渣的
5
规模化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研发冶炼液态钢渣改性制备陶瓷等产品关键技术 与装备; 研发废弃钢渣活性组分快速固化及低成本生产泡沫混凝土等 关键技术;研发钢渣中活性钙镁分级提取联产超细碳酸钙、吸音材料 等高值产品关键技术, 优化集成万吨级钢渣梯级利用与大规模处理全 流程工艺。 主要考核指标:形成钢渣制备陶瓷、钢渣生产泡沫混凝土、钢渣 制备碳酸钙和吸声材料等核心技术与装备,实现钢渣掺量>40%;钙提 取率大于 75%,吸声系数大于 0.5;产品符合行业相关行业标准,分 别建成万吨级钢渣制备陶瓷及泡沫混凝土示范工程, 千吨级以上钢渣 制备碳酸钙和吸声材料工业模式装置; 示范工程实现 3-6 个月以上的 安全、经济、稳定运行,全流程“三废”排放达标,节能效益显著; 申请相关国家发明专利及制定编制行业标准。 课题支持年限:2011-2015 年。 课题拟支持的国拨经费控制额: 课题拟支持的国拨经费控制额为 120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自筹经费不低于 1800 万元。
6
SO2 技术,建立低成本、连续稳定磷石膏制酸工艺;研究尾渣氧化钙 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发高值化的钙质下游应用产品;开展磷石膏制酸 关键设备研究,优化集成万吨级硫磺分解磷石膏制酸全流程工艺。 主要考核指标:形成半水石膏节能化煅烧、硫磺低温分解磷石 膏制酸的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半水石膏煅烧成本小于 35kg 标煤/ 吨,磷石膏转化率大于 99%,分解温度小于 1100℃,气相 SO2 浓度大 于 12%,形成 1-2 项尾渣氧化钙高值利用的下游产品及生产工艺;建 立万吨级工业示范工程,实现 3 个月以上的安全、经济、稳定运行, 全流程“三废”排放达标;硫酸生产成本小于 400 元/吨;申请相关 国家发明专利及制定编制行业标准。 课题支持年限:2011-2015 年。 课题拟支持的国拨经费控制额:课题拟支持的国拨经费控制额为 1400 万元,要求申请单位自筹经费不低于 2000 万元,由企业牵头申 报。

国家科技支撑(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科技支撑(863)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具体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集成全国优势科技资源进行统筹部署,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在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基础上,设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

支撑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期间将按照《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和重大任务,明确“十一五”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并进行相关任务部署。

一、形势与需求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以下简称攻关计划)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科技计划,自1983年实施以来,集中攻克了一批对产业技术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对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特别是杂交水稻、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秦山核电站建设工程、大型乙烯工程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和民族自信心,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多年来攻关计划坚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从定位上更多突出了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特别是投入增长缓慢,导致对关系社会发展的重大公益技术支持不够,而在支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研制等方面也更显薄弱。

攻关计划作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最为紧密的科技计划,其有效作用的发挥已经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提出和实施,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尤其在缓解能源、资源、环境等经济发展重大瓶颈制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健康与全面发展;以及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提高公共安全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显得更为迫切。

863计划领域

863计划领域

863计划领域863计划领域:工作目标与工作任务一、工作目标1.1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工作目标的第一点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在863计划领域,科技创新是核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

我们要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

这需要我们加强科技人才的培养,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科技创新的氛围,建立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多的突破。

1.2 促进产业升级工作目标的第二点是促进产业升级。

在863计划领域,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要通过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和质量,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的升级。

这需要我们加强产业的规划和引导,提高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产业的协同创新,推动产业的绿色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大的突破。

1.3 增强国家竞争力工作目标的第三点是增强国家竞争力。

在863计划领域,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的竞争力,从而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国家的科技水平,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提高国家的人才竞争力。

这需要我们加强国家的科技规划和引导,提高国家的科技投入,加强国家的科技协同创新,推动国家的科技绿色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道路上不断前行,取得更大的突破。

二、工作任务2.1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任务的第一点是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通过加强科技教育,提高科技人才的素质,通过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科技人才的实践能力,通过加强科技交流,提高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他们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在科技创新中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2.2 提高科研经费投入工作任务的第二点是提高科研经费投入。

科研经费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推动科技发展的重要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五”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城市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固体废物的产生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城市固体废物中大量存在的生物质垃圾,具有产生量大、易生物降解和高含水的特点,成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与此同时,城市生物质垃圾中蕴含着大量生物质能,其高含水特性又为这类垃圾的生物能量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针对生物质垃圾的“高固体厌氧消化(High Solid Anaerobic Digestion)技术”成为世界环保科技的研究热点。

目前我国用于处理生活垃圾的厌氧消化技术研究基础薄弱,为数不多的厌氧消化处理设施主要采用进口技术和设备,自主研发能力亟待提高。

开发适合我国城市生物质垃圾特性的厌氧消化关键技术和设备,已成为我国城市固体废物处理领域的迫切要求。

此次发布的是本领域“城市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申请指南。

考虑到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课题设置原则上不超过2个,项目申请要求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牵头申报。

二、指南内容1.项目名称城市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关键技术研究2.项目总体目标针对我国城市对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技术的重大需求,以城市集中源产生的餐厨和果蔬生物质垃圾为对象,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城市生物质垃圾特性的厌氧消化技术路线,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生物质垃圾预处理、高固体厌氧消化以及消化产物高值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与产品,并通过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城市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形成与填埋、焚烧、堆肥等传统垃圾处理模式互补的技术格局,为提高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置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3.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一、高固体厌氧消化关键工艺与装备研发及工程示范研究目标以城市集中源产生的餐厨和果蔬类生物质垃圾为主要对象,开发出2种以上适合我国生物质垃圾特性的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路线,在物料预处理、高效厌氧反应器等方面形成设备核心制造技术,并在行业骨干企业中形成规模化、系列化设备生产能力,同时针对开发的2种技术路线,建设2个处理能力50~100t/d的示范工程,并提出相应的技术标准、关键设备制造设计规范及系统安全运行操作规程,为城市生物质垃圾高固体厌氧消化技术体系的形成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内容(1)生物质垃圾的均质预处理技术与设备针对餐厨和果蔬类生物质垃圾非均质、半流态等特点,自主研发集除杂、破碎、均质、浆化于一体的预处理技术及专用设备,改善物料的输送及混合特性,保障处理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

(2)强化水解改性高效厌氧消化工艺与设备针对生物质垃圾固体有机物含量高、消化过程中水解限速的瓶颈问题,开发以物理、化学手段为主的强化水解改性技术,促进有机物从固相向液相转移,改善物料的生物降解和固液分离特性,在此基础上,基于细胞固定化技术,研制适合高负荷条件的高效厌氧反应器,强化系统抗冲击负荷和耐毒性抑制的能力,形成容积负荷大、水力停留时间短、有机物转化效率高的强化水解与单相消化组合的技术路线和配套设备。

(3)高效两相厌氧消化工艺与设备针对高负荷条件下生物质垃圾消化过程易酸化的特点,结合厌氧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开发基于动力学控制的高效两相厌氧消化技术,通过选育优势厌氧微生物菌群和研制适合高固体物料的高效厌氧消化反应器,形成以现代生物技术为主要手段的两相厌氧消化工艺技术路线及配套设备。

(4)厌氧消化系统抑制因素控制技术系统酸化和氨积累是高固体厌氧消化系统中需要解决的2个关键抑制因素。

酸化及氨积累现象影响因素较多,通过研究各级反应器的pH 值、温度、碱度、进料方式、消化液回流比等因素对有机酸浓度、氨氮浓度的影响,建立系统运行参数与控制指标之间的响应关系,开发专用的PLC控制系统及软件,实现厌氧消化系统的自动控制。

(5)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厌氧消化技术路线和优化的预处理技术与设备,结合课题二研发的生物质垃圾消化产物高值利用技术成果,分别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系统完整的示范工程,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提出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技术标准及关键设备设计规范,形成成套化技术和设备。

二、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产物高值利用技术与装备研发及工程示范研究目标以餐厨和果蔬类生物质垃圾的厌氧消化产物—沼气、沼液、沼渣为对象,以消化产物的高值利用为目标,开发可以实现CH4和CO2高纯度、同步回收的沼气分离提纯设备及其配套的高效分离介质,并获得相应的高值产品;研究利用沼液浓缩制取有机液肥技术,研制适合高盐溶液的过滤分离介质及集成化浓缩分离设备;研究消化液的固磷固氮、除盐和重金属钝化技术,通过堆肥获得富含营养元素的有机固体肥;配合课题一建设的两个厌氧消化示范系统,分别进行相应规模的消化产物高值利用工程示范。

通过课题研究,培育高水平专业化的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引领作用的技术研发平台,形成关键设备的规模化、系列化制造标准,为生物质垃圾的资源综合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内容(1)沼气高效分离提纯工艺与设备以实现CH4和CO2同步回收为目标,研究包括高效脱硫、脱碳、脱水及脱除其他有害杂质在内的沼气净化工艺,开发基于吸附分离技术和化学吸收分离技术的2条沼气提纯技术路线及相应的成套化设备,研究分离介质的中毒机理及解毒、再生工艺,研制具有复合功能的高效吸附/吸收分离介质,形成沼气提纯关键设备的规模化系列化制造标准、设计规范及系统安全运行规程。

(2)消化残余物生产高效、无污染有机肥技术与设备针对厌氧消化过程产生的消化液,研制适合高盐溶液的过滤分离介质,开发可以实现组合过滤和高负荷无堵塞运行的有机液肥生产工艺与设备,同步实现沼液中营养成分的浓缩与无机盐的脱除,通过复配腐殖酸等营养元素的,获得肥效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高浓度、多养分、无污染复合有机液肥;研究消化液的固磷固氮、除盐和重金属钝化技术,提高沼渣中营养成分的含量,通过堆肥工艺获得高效、无污染复合有机固体肥。

(3)消化产物高值利用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结合课题一建设的两个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示范系统,分别配套开展消化产物高值利用工程示范研究。

消化产物高值利用的设备处理能力需满足厌氧消化示范工程的要求,并提出高值利用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技术标准,生产出质量合格的产品。

建设沼液、沼渣肥料产品应用的农业示范园,开展有机肥产品的安全性利用评价研究,建立有机肥产品的质量及环境安全评价技术指标体系,实现消化残余物的安全、高值利用。

4.项目主要考核指标①研制适用于多种物料特性,集除杂、破碎、浆化于一体的生物质垃圾均质预处理技术与专用设备,满足后续处理系统对物料输送与混合的要求,处理每吨物料的比能耗小于15 kWh/t-垃圾;②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用于多种物料特性的强化水解改性技术与专用设备,固体有机物的水解率>60%,处理能力大于2.0 t-垃圾/h,设备可以实现连续自动运行;③研制基于细胞固定化技术、适合高负荷条件的机电一体化厌氧消化反应器,要求具有抗冲击负荷、耐酸化和耐毒性抑制能力,经与强化水解改性组合,反应器容积负荷率≥10kg-VS/m3·d,有机物分解率≥90%,容积产气率≥ 4.0 m3/ m3·d,单体反应器容积≥500 m3,完全搅拌时间≤1.0 hr,容积动力比能耗≤10 W/ m3,并形成系列化产品标准;④研发基于动力学控制的高固体物料两相厌氧消化技术及成套化设备,产酸相反应器容积负荷率≥10.0kg-VS/m3·d,产甲烷相反应器容积负荷率≥5.0kg-VS/m3·d,有机物厌氧分解率≥70%,两相厌氧消化反应器要求设备集成,单体反应器容积≥500 m3,完全搅拌时间≤1.0 hr,容积动力比能耗≤10 W/ m3,并形成系列化产品标准;分别获得2~3株产酸菌和产甲烷菌的优势菌种,开发出具有实时在线控制功能的系统软件1套;⑤基于强化水解改性厌氧消化和两相厌氧消化两条技术路线,分别建立两个具有完整系统、处理能力50~100t/d的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示范工程,并实现连续稳定运行,投入系统的单位干有机物料产气率≥400m3/t、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率>80%,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各项环境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⑥研制基于吸附分离原理和化学吸收分离原理的沼气高效提纯工艺与设备,实现CH4和CO2的同步分离回收。

示范工程的设备处理能力需满足课题一建设的厌氧消化示范工程的要求,并为其进行配套。

沼气提纯指标:甲烷纯度≥95%,二氧化碳纯度≥95%,甲烷回收率≥90%;⑦研发可以同步实现营养成分浓缩与无机盐脱除的沼液浓缩制有机液肥技术与设备,液肥分离因子≥10,设备处理能力需满足课题一建设的厌氧消化示范工程的要求,通过营养元素复配,生产出肥效优于国内同类产品的复合有机液肥。

建设沼液肥料产品应用的农业示范园,建立其产品应用的环境安全评价技术指标体系;⑧研发消化液高效固磷固氮技术,消化液中氨氮和磷的固定率需≥80%,建设利用固磷固氮沼渣的肥料产品应用农业示范园,建立其产品应用的环境安全评价技术指标体系;⑨提出生物质垃圾厌氧消化技术以及消化产物高值利用技术与产品的质量标准、关键设备制造设计规范及系统安全操作规程;⑩申请发明专利15~20项;发表学术论文40~50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0~30名,博士研究生10~15名。

5.项目执行年限2008年5月至2011年12月6.项目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25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2500万元,并自行配套解决相应的示范工程费用。

三、注意事项1.考虑到项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任务落实只针对项目整体进行,下设课题不超过2个。

项目申请要求产学研联合,鼓励企业牵头申报,由研究单位自行组合形成项目申请团队(同一个课题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项目牵头单位和项目召集人,由项目牵头单位具体负责项目申请。

本项目采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不针对项目的具体课题进行评审和立项。

2.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独资企业和外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均可承担本项目课题。

3.重点项目课题责任人必须是法人,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组长。

课题组长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55周岁以下(截止指南发布之日),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半年,过去三年内没有863计划信用管理不良记录。

4.对于港澳台优秀科技人员、海外优秀华人学者(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在满足年龄、职称(学位)等基本条件时,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协议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也可作为课题组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