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学生长发育.

合集下载

儿科护理学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

儿科护理学第二章儿童生长发育
定义:沿乳头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 意义: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
▲ 增长:出生时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 。1 岁左右等于头围;1 岁以后超过头围。 ▲ 1岁~青春前期:胸围(cm) = 头围 + 年龄 -1
LOGO
第二节:小儿体格发育及评价
LOGO
第二节:小儿体格发育及评价
体重(weight)
测量方法
卧位测量
坐位测量
注意事项: 应在晨起空腹时将尿排出后进行 每次测量应在同一磅秤 每次测量应在同一时间进行
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测量
母抱测量
LOGO
第二节:小儿体格发育及评价
身长(高)( recumbent length/height )
▲ 定义:指从头顶至足底的长度。3 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 3 岁以后立位测量身高。
第二生长高峰
(peak of height velocity,PHV)
LOGO
第一节:儿童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一、生长发育规律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①由上到下 ②由近到远 ③由粗到细 ④由简单到复杂 ⑤由低级到高级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小儿的生长发育虽按一定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性别、环境等 因素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生长轨迹”不是完全相同的。 因此,所谓正常值是相对的,评价时必须考虑不同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并进 行动态的观察,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第二章 儿童的生长发育
学习目标
掌握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 熟悉小儿动作发育遵循的规律,粗、细动作的 发育过程 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 能熟练完成各项体格测量及正确评价其体格发 育和神经心理发育 能正确评估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特殊问题并 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宣教及干预指导

儿科护理学第二章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

儿科护理学第二章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

第二章生长发育与健康评估从胎儿期到青春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阶段。

生长发育是小儿不同于成人重要的特点。

“生长”(growth)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development)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的演进,为质的改变。

生长和发育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第一节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一、生长发育规律(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1、从胎儿期至青春期,小儿生长发育是不断进行的。

2、各年龄阶段生长的速度不同。

如体重和身高:1岁内增长最快,为第一个生长发育高峰(出生时约3kg,1岁时是出生的3倍,之后减慢);之后增长速度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后又迅速加快增长,为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各系统发育速度并不相同。

1.神经系统(脑、硬脑膜、脊髓等)发育较早: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在出生后第一年。

2.有些先快后慢,如淋巴系统(胸腺、淋巴结等):咽部淋巴组织及扁桃体也是在幼儿期增长比较明显,到了10岁以后逐渐减小,发病也减少;故小儿切除肥大的扁桃体手术在10岁以后可酌情决定。

3.生殖(睾丸、卵巢、输卵管、前列腺等)系统发育较晚,于青春期开始发育。

4.其它系统的发育先慢后快,如心肝肾肌肉等,与体格生长平行。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1.由上到下: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

2.由近到远:先抬肩、伸臂,再双手握物;先会控制腿,再控制脚的活动。

3.由粗到细:先会用全手掌握持物品,再发展到能以手指捏取。

4.由简单到复杂:先会画直线,进而能画图、画人。

5.由低级到高级:先会看、听感觉事物,再发展到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事物。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仍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受内因(遗传因素),外因(环境因素)两个最基本的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遗传特性和环境影响是确定小儿生长发育进程的两个最基本因素。

遗传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范围,环境则决定发育的速度及最终达到的程度。

儿科护理学实验报告儿童生长发育测量

儿科护理学实验报告儿童生长发育测量

儿科护理学实验报告儿童生长发育测量护理学中儿童生长发育的常用指标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中儿科护理学的重点考察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儿科护理学重点,以便大家更好地复习和记忆。

儿童生长发育常用指标有体重、身长(高)、坐高、头围、胸围、腹围、上臂围。

其中体重以及身长是最受考试所青睐的。

(1)体重: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以及水分的排出,可致体重暂时性下降,称作生理性体重下降,10天内恢复至出生体重。

一般生后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

①1~6个月: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x0.7(kg);②6〜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x0.25(kg);③2~12岁:体重(kg)=年龄乘以2+7(或8)(kg);④小婴儿读数至10g,l~3岁读数至50g,3岁以上读数至100g。

(2)身长(高):胎儿时期,在五个月之前,胎儿计算公式为月份的平方,在五个月之后,胎儿计算公式为月份乘以5,在考试中,常以此推断月份。

①出生时:身长平均50cm;②6个月:身长平均65cm;③1岁时:身长平均75cm;④2~12岁:身高=年龄x7+77cm;⑤3岁儿童用量板卧位测量,记录至0.1cm,称作身长;3岁以上用身高计或固定于墙上的软尺测量,记录至0.1cm,称作身高。

(3)坐高:出生时坐高占身高的67%,14岁时坐高占身高的53%。

(4)头围:出生时平均33~34cm,12个月平均46cm,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为54~58cm(接近成人头围)。

将软尺0点固定于头部一侧眉弓上缘回到0点,记录读数至0.1cm。

(5)胸围:出生时平均32cm,1岁时胸围与头围大致相等,1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

将软尺0点固定于小儿一侧乳头下缘,紧贴皮肤,经两侧肩胛骨下缘回到0点,取平静呼、吸气时的中间读数,记录读数0.1cm。

2024年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

2024年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

2024年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儿科护理学》第二章“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

具体内容包括: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以及生长发育评价方法。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并能正确运用。

2. 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及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3. 学会运用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对儿童生长发育状况进行评估。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难点: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生长发育评价表格、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儿童生长发育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理论讲解:a. 介绍体格生长常用指标(身高、体重、头围、胸围)及测量方法。

b. 讲解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c. 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3. 实践操作:a. 演示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如:身高别体重、年龄别身高、年龄别体重)。

b. 学生分组进行生长发育评价实践,教师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生长发育评价方法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发放生长发育评价表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2. 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3.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4. 生长发育评价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列举并解释四种体格生长常用指标。

b. 简述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c. 分析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d. 生长发育评价案例分析。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查找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a.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生长发育评价方法的最新研究动态。

b. 组织学生进行生长发育评价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 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测量方法:身高、体重、头围、胸围等指标是评估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参数。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儿科护理,是一门专门研究儿童疾病护理的学科,涵盖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保健及疾病治疗等方面,对于儿童的生命和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儿科护理学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儿童疾病的常规知识、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儿童生理特点、儿科护理技能和儿童心理健康等方面,下面将介绍儿科护理学的相关内容。

一、儿童生长发育规律1.生长发育的定义生长发育是指人从胚胎开始到成年过程中,身体、器官和系统不断发育和成熟的过程。

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其规律性,不同年龄段之间存在着生长发育的差异,因此,在儿童的护理过程中,必须了解儿童生长发育规律,为儿童提供恰当的护理。

2.儿童生长发育里程碑儿童生长发育的里程碑是指各个年龄段中比较重要的体征及其发育关系。

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儿童的生长发育关键期主要包括以下阶段:(1)新生儿期:指出生后头两周的期间,该期间的重要体征和发育关系为:吮吸、反射动作、传导感觉等。

(2)婴儿期:指从生后1个月到1岁期间,该期间的重要体征和发育关系为:抬头、翻身、入睡及智力功能的发育等。

(3)幼儿期:指从1岁到3岁期间,该期间的重要体征和发育关系为:行走、语言的发育等。

(4)学龄期:指从3岁到6岁期间,该期间的重要体征和发育关系为:智力、人际交往、交通安全等。

(5)青春期:指12岁到18岁期间,该期间的重要体征和发育关系为:性征、性别认同、情感及社会行为的发育等。

二、儿童生理特点1.呼吸系统(1)呼吸频率:儿童的呼吸频率比成人高。

(2)呼吸道狭窄:儿童的呼吸道比成人的呼吸道更狭窄,容易导致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3)呼吸肌肉发育不完全:儿童的胸郭比成人短小,呼吸肌肉发育不完全,容易出现呼吸困难。

(4)鼻和咽部的位置:儿童的鼻和咽部的位置较低,比成人容易吸入异物。

2.心血管系统(1)心率:儿童的心率比成人快,特别是新生儿的心率更快。

(2)心脏大小:儿童的心脏相对成人而言较小,因此,对于心脏疾病患者,需要准确掌握儿童的心脏位置和大小。

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

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

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教案教案:儿科护理学2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材选自《儿科护理学》第二章,主要内容包括:1. 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2. 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3. 常见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 学生能掌握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3. 学生能学会常见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难点: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投影仪,白板, markers。

学具:笔记本,教材《儿科护理学》第二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病例,引导学生思考生长发育对儿童健康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3. 示范:通过示例,展示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

4. 练习:学生分组练习,应用所学知识对生长发育异常的案例进行护理。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护理经验,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2. 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3. 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2. 列出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并简述其评价方法。

3. 描述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

答案:1. 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受遗传、环境等多因素影响,具有阶段性、不平衡性、一般规律性等特点。

2. 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身高、体重、头围、胸围、上臂围等,评价方法包括生长发育曲线、标准差法等。

3. 生长发育异常的护理方法:根据具体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如营养支持、康复训练、药物治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儿童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体格生长发育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能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对生长发育异常进行护理。

儿科护理学

儿科护理学

第四篇儿科护理学第一章生长发育1.生长发育规律连续性和阶段性出生后1年生长最快(尤其是前3个月),为出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至青春期又迅速加快生长,为出生后第二个生长高峰各系统发育的不均衡性神经系统发育最早;生殖系统发育最晚;淋巴系统是先快后会缩顺序性自上向下、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岁年龄的增长变化越来也大,青春期差异更大2.体重意义是反映小儿营养状况的敏感指标计算公式1~6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kg)+月龄×0.7(kg)7~12个月:体重(kg)=6(kg)+月龄×0.25(kg)2岁至青春期前:体重(kg)=年龄×2+8(kg)3.身长(高)概述新生儿出生时约50cm;1岁时约75cm;2岁时约85cm计算公式2~12岁身长(高)(cm)=年龄×7+70(cm)4.胸围定义是指沿乳头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概述1岁时头围与胸围相等,之后胸围超过头围;计算公式1岁至青春前期的胸围超过头围的长度(cm)约等于小儿岁数减去15.腹围定义是指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概述2岁前腹围与胸围大致相等,之后腹围小于胸围6.囟门前囟定义顶骨与额骨之间的菱形间隙,以囟门对边中点间的连线距离表示,出生时约1.5~2.0m前囟闭合时间1~1.5岁时闭合;前囟迟闭、过大多见于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前囟饱满多见于颅内压增高、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前囟凹陷多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后囟闭合时间最迟约在生后6~8周闭合7.牙齿乳牙萌出时间生后4~10个月,最晚2.5岁出齐乳牙数目计算2岁之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去4~6乳牙萌出延迟12个月之内尚未萌出者第二章小儿保健1.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指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所产生的免疫力;主要措施包括:接种菌苗、疫苗、类毒素被动免疫是指接触感染源后获得的免疫力2.预防接种口诀:“出生乙肝卡介苗,二月脊灰炎正好,三四五月百白破,八月麻疹岁乙脑”乙肝疫苗0、1、6月龄(肌注)卡介苗出生时(皮内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2、3、4月龄,4周岁(口服)百白破疫苗3、4、5月龄,18~24月龄麻疹疫苗8月龄(皮下注射)乙脑减毒疫苗8月龄,2周岁(皮下注射)3.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严格操作严格查对制度和严格无菌操作局部消毒①一般消毒:用2%碘酊和75%或0.5%碘伏消毒皮肤后注射;②接种活疫苗、菌苗消毒:只用75%酒精消毒(因活疫苗、菌苗易被碘酊杀死,影响效果),接种后剩余活疫苗应烧毁第三章小儿营养与喂养1.乳汁的成分蛋白质含较多的清蛋白和球蛋白糖主要成分为乙型乳糖脂肪颗粒小、含脂肪酶,利于消化、吸收矿物质钙、磷比例合理(为2:1),利于吸收免疫因子初乳中含SIgA,能有效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2.母乳喂养的指导指导内容:①生后1小时开奶;②按需哺乳,母婴同室;③两侧乳房先后交替哺乳;④喂奶完毕,轻拍婴儿背部;⑤喂奶后婴儿以右侧卧位为佳;⑥按需哺乳。

儿科学-生长发育

儿科学-生长发育

p50th p75th p97th
53
体格生长评价
体格生长评价
➢发育水平 将特定时间,某一个体的各单项体
格生长指标与同性别、同年龄人群相应 参数进行横向比较来评价个体的体格生 长状况。
54
➢发育水平
体格生长评价
早产儿体格生长有一允许“落后”
年龄范围,进行生长水平评价时应矫正
胎龄至40周(足月)后再评价
12± 3/(1~2岁)
3
>2岁至青春前期
2kg/年
体重增长的规律
体格生长
1.生后第一年体重增长最快,是生长的第一个高 峰期;青春期前随年龄增加:先快后慢、再趋 于稳定。
2.非匀速增长过程 : 生后第一年内前3个月体重增长≈后9个月体 重增长。
体重增长的规律
体格生长
3.生理性体重下降
生后一周内如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 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约在 生后第3~4日达最低点,下降范围为3%~9%, 至生后第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21
体格生长
青春期前体格生长规律
体重( Weight,W )
体格生长
• 器官、系统、体液的 综合重量
• 反映儿童生长与营养 状况的灵敏指标
体重的增长
体格生长
关键 年龄
实际体重 体重增加 与出生时
(kg)
(kg) 比较(倍)
出生
3
3月 12月 24月

3/(0~3月)
1

3/(3~12月)
2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8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环境因素(自然与社会环境)
营养: 疾病: 其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生理性体重下降(physiological weight loss)
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体重可 暂时性下降 3% ~ 9%,多在生后 3 ~ 4 天达最低点,以后逐 渐回升, 7 ~ 10 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测量:体重
盘式(婴儿)
准备:晨起、空腹 排尿、脱衣
坐式(1-3岁)

颈椎前突 (3个月)抬头
胸椎后突 (6个月)会坐
腰椎前突 (12个月)会走
(3)长骨的发育
长骨生长 骨化中心 骨骼融合
软骨骨化、骨膜下成骨 骨骼发育程度、骨龄测定
标志长骨停止生长
▲ 骨化中心(centers of ossification):正常左手腕片共10个
骨化中心,出生时无,3个月出现,10岁时出齐。
第一生长高峰
第二生长高峰
(peak of height velocity,PHV)
PHV出现年龄:个体差异大
▲ 女孩 9~11 岁 乳房发育后约 1~2年, 月经初潮之前, 平均每年增高8~10cm
▲ 男孩 11~13 岁 睾丸增大后,平均每年增高9~11cm
• 体格生长评价
1. 准确测量 2. 随访观察 3. 参考值合适 4. 评价内容完整: ▲ 生长水平(growth level) ▲ 生长速度(growth velocity) ▲ 匀称程度(proportion of body)
▲ 2 岁以后稳步增长,平均每年增长 5 ~ 7cm ▲ 2~12岁: 身高(cm)= 年龄×7+75
头与身长(高)的比例
< 3岁 ≥3岁
卧位测 ---身长 立位测 ---身高
3、坐高
坐高:头顶到坐骨结节的长度。 < 3 岁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 此百分比显示了身材上下部的比例的改
第二节 体格生长发育及评估
体重、身高(长)、坐高(顶臀长) 头围、胸围、上臂围、皮下脂肪
1、体重
▲ 定义: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 意义:
① 反映儿童体格生长与营养状况; ② 是儿科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
的重要依据。
体重增长(kg)
年龄: 出生
3月
1岁
2岁
体重:
3
6
10
12
▲ <6个月:体重(kg) = 出生体重 + 月龄 × 0.7 ▲ 7~12月:体重(kg) = 6 + 月龄 × 0.25 ▲ 2~青春前期:体重(kg))= 年龄 × 2 + 8
1 岁:胸围=头围;1 岁以后超过头围。
▲ 1岁~青春前期:胸围(cm) = 头围 + 年龄 -1
胸围 测量方法
头胸围生长曲线
60 55 50 45 40 35 30
3
头围
胸围
1
23457
6、上臂围( UAC )
▲ 定义: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 ▲ 意义:代表上臂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
你知道她应该几岁吗? 几岁的小孩可以学骑小车?
这孩子多大啦?
四、语言的发育
语言发育的条件:
听觉
| 接受
CNS 发音器官
|
|
理解与表达 发音
促进语言发育的条件: 充分的语言 环境刺激
3个月: 7个月: 10个月: 12个月: 18个月: 2岁: 3岁: 4~5岁:
咿呀发言 发爸爸一、哭妈二妈静复三音 会笑, 叫爸爸四七、咿双妈五八妈呀仿六九妈会叫意。, 开始说二单岁词字三个, 说出几三个岁词说短歌。 简单句
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4.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Height Gain(cm/year)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Age(year)
2.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由上到下 由近到远 由粗到细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环境因素
第一节 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生长
一般指儿童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
量的增长
发育 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
质的改变
一、生长发育规律: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2个高峰期:婴儿期、青春期
2.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 生殖系统发育较晚 淋巴系统先快后慢
短歌谣
简单故事
2~3个月: 以笑、停止啼哭等行为表示认识父母
3~4个月: 社会反应性大笑
7~8个月: 认生
9~12个月: 认三生笑高六峰认生 九月做再见 12~13个月: 变一戏岁法示和需躲要猫猫游二戏岁做游戏 18个月: 逐三渐岁有会自穿我衣控制能力
2岁:
易于父母分开
3岁后: 与人同玩游戏
课堂讨论
筛查1~5岁儿童营养状况。
▲ 评估标准:
> 13.5cm营养良好; 12.5~13.5cm营养中等; < 12.5cm为营养不良。

臂 围
测量方法
二、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发育
• 骨骼 • 牙齿
颅骨发育 脊柱发育 长骨发育
• 脂肪
• 肌肉
• 生殖系统
(1)颅骨发育 •颅骨缝:
3~4M闭合 •后囟: 最迟 6~8W闭合 •前囟:
(5)生殖系统发育
▲ 青春期开始标志
男 睾丸容积增大 女 乳房出现硬结
▲ 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
男 9 岁前出现第二性征 女 8 岁前出现第二性征
▲ 性发育延迟(delayed puberty)
男 16 岁后才出现第二性征 女 14 岁后才出现第二性征
三、体格发育的评价
青春期体格生长特点
2、孕母状况 孕早期感染 孕母严重营养不良 孕母吃药、接触辐射、情绪变化等
3、生活环境 良好的居住和卫生条件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二、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4、疾病和药物
疾病 急性疾病-体重减轻 慢性疾病-影响体重身高 内分泌疾病-引起骨骼生长和神 经系统发育迟缓
药物: 链霉素:听力 肾上腺皮质激素:身高
头围增长(cm) 年龄: 出生 3月 1岁 2岁 15岁 头围: 34 40 46 48 54~58
▲ 6 个月内头围与顶臀长大致相等 ▲ 1岁时头围 = 1/2身长+10cm
齐眉弓上缘至枕骨结节的周长
5、胸围( CC )
▲ 定义:沿乳头下缘绕胸一周的长度。 ▲ 意义: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 ▲ 增长:出生时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
髓鞘化 4 岁左右完成 中枢 皮质下中枢较成熟 氧耗 多 脊髓 胎儿时在第 2 腰椎下缘,4 岁时在第1腰椎
▲ 出生即存在,终生不消失:角膜反射、瞳孔反射、结膜反射、吞咽反射等。 ▲ 出生存在,以后消失:觅食、吸吮、拥抱、握持等反射于生后3~4月消失。 ▲ 出生不存在,逐渐出现并终生存在: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 ▲ 病理反射: 3~4 月前 Kernig 征、2 岁内 Barbinski 征阳性。 ▲ 第1个条件反射:出生后 2 周左右即可形成,即抱起喂奶时出现吸吮动作。
变,反映了身材匀称性 .
坐高的测量
<3岁
卧位量 --顶臀长
≥3岁
坐位量 --坐高
4、头围( HC)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 2岁内测量有价值,反映脑与颅骨的发育状况; 出生:约32-34cm
1岁:46cm → 2岁:48cm → 5岁:50cm
15岁接近成人:54 ~58cm 头围反映脑和颅骨的发育程度 ① 头围过小:脑发育不良 ② 头围过大:脑积水
先天性非条件反射
吸吮反射
拥抱反射
觅食反射
握持反射
二、感知觉得发育
- 视感知发育
• 新生儿: 20 cm视物清晰 2个月: 头眼协调,目光水平跟随移动物体90° 4个月: 头眼协调好,目光跟随移动的物体180 ° 6个月: 眼手协调,目光跟随落地物体 1.5岁: 区别形状 2岁: 区别垂直线和横线 5岁: 区别颜色
3~4个月: 定向取物
6~7个月: 物品换手
9~10个月: 拇、食指对指取物
12~15个月: 乱涂画 三玩手五抓七换手 九月对指 18个月: 叠2~3块一方岁积乱木画 二岁折纸 三岁搭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岁:
叠6~7块方积木
3~4月 吃/玩手 5~6月 伸手抓物 6~8月 物体换手 8~12月 拇食指钳小丸
课堂思考
视力检查
- 听感知发育
• 出生时: 对铃声有反应
3~4个月: 头转向声源
6个月: 区别父母声音
7~9个月: 确定声源,区别语言意义
1岁:
听懂名字
2岁:
听懂简单吩咐
4岁:
听觉发育完善
- 味觉和嗅觉发育
• 新生儿: 对母亲的香味能有反应 1个月 : 对强烈气味有不愉快表示 3~4个月: 能区别好闻难闻的气味 4~5个月: 对食物的微小变化已很敏感 7~8个月: 更灵敏,对芳香气味有反应
站式(>3岁)
体重
卧位测量 坐位测量 立位测量 母抱测量
测量方法
2、身长(高)
▲ 定义:指从头顶至足底的长度。3 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 3 岁以后立位测量身高。
▲ 意义:反映体格生长的主要指标。
卧位测身长
立位测身高
测量方法
身 高
身长增长(cm) 年龄: 出生 3月 6月 1岁 2岁 身长: 50 61~ 63 65 75 85
1.5~2cm 1~1.5Y闭合
前囟
冠状缝
额骨
额骨 额缝
顶骨
顶骨 失状缝
人字缝
枕骨
后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