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1 古诗三首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古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和意境。
3.能够背诵并朗读《古诗三首》。
4.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和情感。
2.熟练掌握古诗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3.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抽象的意境和情感。
2.准确把握古诗的音韵和节奏。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一段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或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学习《古诗三首》
1.第一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2.第二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3.第三首古诗学习及讲解。
3. 古诗欣赏
让学生朗读《古诗三首》,并展开讨论,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4. 背诵练习
指导学生进行《古诗三首》的背诵练习,注意音韵和节奏的把握。
5. 情感表达
让学生通过绘画、写作或表演等方式表达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感受。
6. 总结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强化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的得失,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扩展延伸
安排相关的文学活动或阅读任务,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提升文学素养。
七、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的古诗背诵任务或写作任务,巩固学生对《古诗三首》的理解和记忆。
以上为《古诗三首》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魅力。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课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三首经典的古代诗歌。
《静夜思》、《春晓》和《登鹳雀楼》。
这三首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佳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古代诗歌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对于诗歌的深层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欣赏,学会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2.原因:古诗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感受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古代诗歌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三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3.课堂讲解:教师对三首古诗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5.朗读与背诵: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6.总结与拓展: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三首古诗的标题和作者,以及每首诗的主题和意境。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1古诗三首《墨梅》说课稿教学设计

《墨梅》说课稿一、说教材:《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了解诗歌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了那么多的书,老师考你们几个课外知识怎么样?1.“岁寒三友”是哪“三友” ?2、你能背出有关“岁寒三友”的诗句吗?(指生背)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读课题。
(二)读诗。
2.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检查读。
3.古人写诗有五言、七言,《墨梅》就是一首标准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写出来,不仅要读,还要吟唱,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XX / X X / X X X /请同学们试着有节奏地来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自由练习,再指读,齐读。
(三)解诗下面,老师给同学们一段时间,结合书上注释,自学这首诗。
看自己能读懂多少,把读懂的内容用铅笔写在书上,把自己读不懂的地方打上“?” 。
1.生自学。
2.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A、①结合注释能理解的重点词有:淡墨、痕、清气、乾坤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
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
B. 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
读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 ,这就是会读书。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备课资料王昌龄简介第一篇:王昌龄,宇少伯,盛唐著名诗人,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王昌龄的籍贯,有多种说法,太原之外,又有江宁、京兆两说。
《新唐书》本传与《唐诗纪事》说他为江宁人,但并无直接材料,大概是因为王昌龄被时人称作“王江宁”而致误。
王昌龄曾任江宁丞,李肇《国史补》与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均称他为王江宁,与宋考功、韦苏州、王右丞等同列,而宋、韦、王诸人都是以官职称,所以玉江宁也是以官职称,而不是以籍里称。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京兆(即唐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殷番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当可信,所以《唐才子传》从《河岳英灵集》,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现在一般人也认为他为太原人。
两《唐书》本传都未载王昌龄登进士第的时间,徐松《登科记考》也未载。
《唐才子传》说他为开元十五年的(727年)进士。
又唐诗人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说开元十五年“擢第常建少府、王龙标昌龄,此数人皆当时之秀。
”顾况之序所记当确。
王昌龄进土及第后,补秘书省校书郎。
校书郎自古由文学之士充任,为当世所重,所以学者称校书之所为志氏之藏室、道家之蓬莱山。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
詹(钅英)先生据王昌龄诗文,考证他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贬岭南,这是未见于史籍记载的一个新发现,详《李白诗文系年》。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即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由于喝酒过多而病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第21课《古诗三首 墨梅》(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背诵古诗导入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夯实基础,而引导学生吟梅悟梅既做好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复习导入,提示学法1.学生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
2导思:“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和“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二、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可先从解题入手,知晓相关信息;2.读诗句——让学生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古诗;3.明诗意——尝试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梳理理解诗意的方法。
4.悟诗情——再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三、导入课题揭题:梅花历来是诗人吟诵的对象。
王安石的《梅花》和《雪梅》你们还会背诵吗?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王冕的《墨梅》。
学习任务二:朗读诗句理解诗意【设计意图:引导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学到的方法自学并小组交流,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品读古诗的能力。
】一、学生自读感悟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乾坤(qián kūn)砚(yàn)池2.汇报对诗人的了解。
王冕,字元章,号竹斋,元代著名画家、诗人。
他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所以王冕又别号“梅花屋主”。
解题:你们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3.资料补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王冕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画梅。
他曾在自己的居所旁种梅千株,称为“梅花屋”。
而说到“墨梅”,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北宋时候,有一个叫仲仁的人。
一日,仲仁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所以“墨梅”其实就是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二、学法运用,理解诗意1.导学:运用之前学习过的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古诗并做批注,然后小组内交流。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

21 古诗三首
一、新课引入
自古多情伤离别,相处了那么久,分别之际, 总会有些不舍。今人如此,古人亦如此。今天我 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离别的古诗。
二、新课讲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我会认
fú
芙蓉
chán
单于
róng
莲蓉
yàn
砚台
luò
洛阳
qián kūn
乾坤
二、新课讲解
多音字
dān
各单位都要做好消防工作,以防患未然。
伤感 孤独 不舍
平明送客
天气的寒冷让人感到 寒雨连江
寒意和伤感,更让人伤心 与不舍的是与朋友的离别。
孤
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再想想 诗句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品格。(课 后第1题)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
诗意: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一颗珍藏在玉壶 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自由读诗,把古诗读 正确、读流利。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何理解题目 “芙蓉楼送辛渐”?
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 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 后在此分手,并作下此诗。在芙蓉楼送别辛渐。
墨梅
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
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元朝著名画家、 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 放牛,靠自学成才。
主要成就: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 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梅花屋内。此时 正值元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前夕, 作者面对现实生活中无法解决 的矛盾,感慨之下作此诗。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

新部编版四年级下语文22《古诗三首》优质示范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夜晚的宁静以及高楼上所看到的壮阔景象,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理解和分析古诗的思想感情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存在困难,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关注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情感,激发对古代文化和诗歌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会欣赏和品味古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生字词、图片等。
2.教学工具:准备诗文卡片、生字词卡片等。
3.教学资源:搜集与古诗相关的音乐、视频等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情境。
同时,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三首古诗《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停顿和语气变化,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优选推荐】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1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思维导图流21古诗三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在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教学设计突出朗读指导,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运用,尤其是借助资料理解这一方法的充分运用。
因此,本教案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理解。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与古诗相关的图片、音乐及古诗等。
学生准备:熟读古诗;搜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2.积累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诵古诗,揭示课题1.导入: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唐诗、宋词、元曲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闪烁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你最喜欢哪首?和大家分享一下吧!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三首》。
(相机板书:古诗三首)3.导学: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唐诗中的两篇精粹——《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
(教师相机板书: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设计意图:通过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验和学习古诗的兴趣,为新诗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一)解诗题,知诗人。
1.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2.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王昌龄与卢纶的资料。
3.齐读课题,理解课题。
4.交流有关《芙蓉楼送辛渐》和《塞下曲》两首诗的背景资料。
(二)学生练读古诗。
1.读诗要强调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和范读。
相机强调:(1)“芙”“蓉”都是形声字,都读二声。
(2)“洛”是三拼音。
(3)“单”是多音字。
在“单于”这个词语里读chán;表示姓的时候读shàn;其他情况一般读dā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墨梅》说课稿
一、说教材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的品格。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3.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并体会诗在写作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我准备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与文本对话的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理解诗歌的最佳手段,所以在本节课我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理解需要我设计了自读、默读、引读等各种形式的读,让读贯穿于我的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仅仅领悟到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他们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产生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的教学本色。
在理解古诗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逐步理解整首诗句的意思。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激发诵读的情趣
1.同学们,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诵读过许多古诗,大家可以随意地吟出一两句吗?
2.在刚才同学们吟颂的古诗中,诗人或是借物抒怀,或是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感情、远大的志向、高尚的节操。
古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诗言志,歌咏怀。
”在古诗中就有不少以诗言志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我们来看——板书:
墨梅元王冕
3.请一位同学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学生借助课后生字表和工具书朗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
2.出示两首古诗,请学生朗读,检查学生初读情况。
(1)重点指导学生读准下列词语:洗砚池、乾坤。
(2)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正确地停顿,体会古诗的音律美。
3.通过自主学习,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等工具书和古诗方面的书籍资料自学这首古诗,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进行注解,标注在书上空白处。
(2)同桌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帮助,大致说说古诗句的意思。
可以把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4.学生汇报学习收获,教师重点检查对“乾坤”意思的理解。
5.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学生再朗读古诗。
(三)品析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怀
1.学了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问?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梳理学生的质疑。
3.提问:诗人赞美了墨梅怎样的品格?他又借此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4.出示《墨梅》,重点学习
出示《墨梅图》:画面上横出一枝梅花,枝干挺秀,穿插有致;枝干与花蕊的布局,主次分明,疏密得当,层次清晰;花用淡墨点染,花瓣和花蕊用浓墨勾点,显得格外清新秀丽。
画上题诗:“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诗画相配。
(1)看了图画上的墨梅,你知道了“淡墨痕”与“颜色好”的意思了吗?
(2)再读读诗,看看画,你闻到了墨梅的气息了吗?
(3)对“清气”一词,你是如何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的“清气”有哪些?
(4)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清气”呢?
6.三首古诗,三位诗人,你找到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了吗?
7.你最为欣赏的是什么?再用诵读的方式来表达表达。
(四)出示古诗,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这首托物言志的古诗,请同学来背诵。
2.你们还知道这样的古诗吗?出示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作为欣赏和积累。
教师诵读。
《竹石》(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
《寒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3.有兴趣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所言的志向是什么。
六、说板书
墨梅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
鄙视流俗贞洁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