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全册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1《我们的好朋友》第1课时说课稿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1《我们的好朋友》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一课时《我们的好朋友》的主题是关于友谊和合作。
这一课时主要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和支持,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友谊观念。
教材中插图丰富,文字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开始进入了一个情感和价值观迅速形成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们对于友谊和合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需要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这一主题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情节,学会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友谊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到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和支持,懂得珍惜友谊。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主要人物和情节。
2.教学难点:学会生字词,理解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和支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我将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友谊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短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们的好朋友。
2.初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理解课文大意。
3.精讲细读: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讨论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相互理解和支持。
4.小组合作: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行情景表演,体会友谊的珍贵。
5.情感升华:引导学生谈谈自己身边的好朋友,分享友谊的故事。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和合作的重要性。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共有八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内容。
本节课所教授的是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主要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和传递正能量的重要性。
教材通过丰富的语言描绘了人物形象和情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对于更深层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还处于发展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学会传递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
2.难点:学生能够感受到友谊的珍贵,学会传递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2.提问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或者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起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关注。
2.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文章内容。
3.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通用1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通用15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一、说教材《海底的女儿》是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节选自《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通过介绍小人鱼亲自参加王子的婚礼,忍受身体和精神的苦痛,一步步变成泡沫,走向死亡的故事。
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二、说目标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港、宴”等13个生字,积累生字组成的新词。
2.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人鱼公主的美好心灵。
3.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教学重点:体会美人鱼宁可牺牲自己也不伤害王子的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故事大意,体会海公主的美好心灵。
三、说学法、教法学法: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自主阅读故事,合作交流,谈体会,谈感受,完成对文本的对话。
教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通文章之后出示一些重点语句。
我在教学中能够放手给学生,让他们在文本中充分品味挖掘语言的内涵。
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由理解句子表面的意思过渡到感悟作者蕴藏在句子中的情感,小组讨论阶段,学生在充分讨论的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就有了一定的感悟,再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认识上就更深一层次,对今后阅读安徒生的作品帮助很大。
四、说教学流程(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美人鱼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这张图片吗?”对,这个图片画的是海的女儿。
(板书课题:海的女儿)2. 安徒生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
他出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穷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
父亲是鞋匠,母亲是佣人。
【精品】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第一篇《乡下人家》说课稿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了乡村生活,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乡下人家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知识目标)2.自读课文想象画面,了解课文大意;在感悟、品味、运用语言的实践中,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能力目标)3.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地热爱之情。
(情感目标)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随文章的叙述顺序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的乡村生活的美;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重视朗读,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在教法上运用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法、以读代讲法和情景教学法。
“三分文章七分读”,在学生自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体会;朗读贯穿全课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采用图文结合创设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乡下人家的美景中。
2.在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运用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和读写结合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七单元《古诗三首》说课稿全

《古诗三首》说课稿1、《芙蓉楼送辛渐》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改对我们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1、扫清阅读障碍,掌握本课生字,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内容,体会诗人高尚的节操。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古诗的一些特点,我将本科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古诗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景象。
教学难点确定为:品读古诗,比较阅读,体会诗中人物的精神品质。
四、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景法、联系生活法、讲授法、引导想像法、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如:创设情景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法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感悟法和想象悟情法。
此外,我还借助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五、说学习流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流程我设计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好的导入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烘托良好的课堂气氛,此时,我先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赠汪伦》由此揭题,导入新课。
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读通诗文新课标中一再强调: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首先由师生共同交流课前了解的诗人资料和诗题意思。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5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5篇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浏览、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掌控的能力。
为了大家学习方便,作者特地准备了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5篇,期望可以帮助大家,欢迎鉴戒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会认本课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描写瀑布声音、样子的句子。
进程与方法朗诵课文,知道课文,并结合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感受瀑布的壮美,培养学生酷爱故乡、酷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认写生字,在读中感悟瀑布壮观的风景。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视察、抓特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朗诵法、视察法、自读自悟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让学生随文自主识字,兼顾引导学生体会重点词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视察、抓事物特点以及由此展开丰富想象的方法。
通过学习和朗诵,让学生了解风景名胜黄果树瀑布的特点,感悟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激发探索大自然、酷爱大自然的爱好,培养学生爱国、爱故乡的美好情操。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孩子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旅行,请观赏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风景。
(播放黄果树瀑布的视频)2、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位于贵州省的,我国的瀑布——黄果树瀑布。
看完善丽的风景,你想说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3、今天,我们就随着小导游京京到贵州去看看这壮美的黄果树瀑布。
(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看黄果树瀑布。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播放课文录音。
2、学生自读课文,勾画文中的生字词语,自己读一读。
3、出示词语,抽生教读。
4、学生评论,并提示应当注意的字音。
教师指导读准翘舌音“驶”、“湿”、“衫”、“扇”等字。
5、多种方式读生字词。
(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读)6、顽皮的生字娃娃又跑回课文中了,你们还认识吗?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能不能把课文里面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教案一、设计理念本课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想是多读感悟。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带领学生读背吟诵,读中想象,读中追问,读中感悟,以此来理解古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怀。
二、教学目标㈠会认“螺、谙”等2个生字,会写“亭、庭”等5个生字。
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
㈢理解诗意,能想象三首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课前准备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或课件);“独坐敬亭”、“洞庭胜景”、“江南春色”等三幅写意画(或课件)。
四、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流程: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㈠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
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㈡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
(师板书课题“一、古诗词三首”)[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㈠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㈡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
亭,读tíng ,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
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㈢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㈣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有关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篇

有关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四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篇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扁鹊治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
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
《扁鹊治病》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学段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会认“蔡”等4个生字,会写“扁”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重点: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3、教学时间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我把本课确定为一课时完成。
4、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病历单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
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思维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三、说教法和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进而明白防微杜渐的含义,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情境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1《忆江南》一、说教材《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
作者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唤起人们对江南绚丽春色的向往,反问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诗,更真切有力地表达了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同时,“词”这种体裁在湘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现,选编这首词,意在使学生对词这种体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初步感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开拓学生的视野,感觉中国经典诗词的无限魅力。
二、说设计思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经千百年而传诵至今的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灿烂奇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包括我自己都曾切身体会到:教师激情有余,学生悟性不足;教师情有独钟,学生却无动于衷。
原因何在?往往由于教师在教学上的情感灌输,造成学生的情感距离,未体现经典诗词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因此,本堂课的教学重在体现语文新课标中“以读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走进文本、亲近文字;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渗透古诗词教学“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诗”的共性规律,使学生学会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古诗词的品味和审美情趣,力求营造一种“简约而不简单,随意却不随便”的和谐语文课堂。
本首词的教学过程我设定为四个环节:(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二)“胖”读全词,古词新谈。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一)谈“忆”导入,情境揭题。
1、(师生问好后,教师板书“忆”字)①师:请同学们读这个字。
能给“忆”字组几个词吗?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创造这个字的呢?(课件一:演示“忆”的演变过程)②师:由此,你想到了“忆”的本意是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回想、思念)。
③师:古往今来,有人思念家乡,有人思念亲人,也有人思念故友,今天,我们将和诗人。
白居易一同去“思念江南”(板书:江南,学生齐读课题)2、师: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课件二:江南风光视频:小桥、流水、垂柳、凉亭……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录音伴奏)。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可以唱。
词不同于诗,词的句子有长有短,又称为长短句。
《忆江南》这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诗人白居易50 多岁时曾在江南的苏州、杭州任职做官,江南的秀丽风光给他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回到洛阳12 年以后,他对江南依旧魂牵梦萦,67 岁那年,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忆江南》。
(教师配着古乐范读)设计理念:教师巧妙地把词、作者和写作背景与江南美景融为一体,在这种无意注意之下,教师细腻、传神、声情并茂的朗读,将使学生心中荡漾起淡淡的愉悦之情,把学生带入一种对江南的向往之中,进而有种渴望要了解,朗读这首诗的心情,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热情。
(二)“胖”读全词,古诗新谈。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 ,教师刚才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激发了学生1/74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胖”读全词,不在于质好,只在于量大,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字、读词、读句的训练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
这一环节分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学生自由朗读并提出循序渐进的要求:读准字音,读正确,读通顺,争取熟读成诵。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出示课件三:重要词的注解。
要求:①根据注释读懂词的大意,不懂的地方能质疑提问并作上记号。
②书写“谙”字两个,在自己与同伴都认为美观的字下画“☆” 。
(三)“瘦”读全词,搜寻词眼设计理念: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包罗了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扬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只因“好”字之甚,方能“忆”之不休,“好”和“忆”二字在词中相互验证,相得益彰,实为绝妙之笔1、品析佳句,引导想象。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把它画出来。
(太阳、花、水、春天)(3)分别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进行描写?(色彩)教师引导学生口头填充:()的花儿()的江水()的太阳()的春天课件四出示:“日出江花红胜地红,春来江水绿如蓝。
”①轻读句子。
②说说这个句子写得怎样?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③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比较朗读,进一步理解“胜”的妙处。
④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花为什么会绿如蓝呢?(太阳很红,花儿在太阳的照射下,更红了,胜地过了火焰。
美丽的江水绿得很纯净,如同蓝草一般)⑤心诵词句。
(提示学生眼睛看着文字,嘴上说着语句,脑海想像画面)课件五:出示江南美景图:日出→江花→江水→全景。
①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这时的江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②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2、搜寻词眼,品读“江南好” 。
师:刚才,大家解译词意,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不知不觉就把这首词读“胖”了。
如果把我们刚才说的话全写下来,那该是多长一篇文章啊!但我们看这首词,它只有几个字?(27字)。
这就是词的优美、简洁、凝练、含蓄的魅力所在。
想把这首诗读“瘦”吗?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提问引导学生质疑: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四)牵引“忆”线,拓展延情。
2/74 师反问:对比洛阳,如此美丽的江南春色,叫诗人怎“能不忆江南”呢?1、对比句子,说说更喜欢哪句?为什么?出示课件六:能不忆江南?应该忆江南。
2、创设情境,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做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对他和他的感情非常深厚,在他辞官离任时,诗人刘禹锡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出示课件七:引导学生读一遍,课件更换一种字体。
师: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的爱戴,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对江南人民如此深切的思念,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的眷恋之情,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师:诗人心中那忘不掉、抹不掉的江南情结,让诗人生接着读——“能不忆江南?” 再次对着你对《忆江南》的独特感受,齐读全词。
3、结束语: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文学中的艺术瑰宝,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我的老师曾送给我一句话,今天我想把它送给大家: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
谢谢大家,下课!1《望洞庭》说课稿【说教材】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智能目标)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
“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
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
(略)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5、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3/74活力。
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
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
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
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
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
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设计意图:齐读。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
相和:相互和谐。
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
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
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