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尿蛋白的病理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_张慧兰

合集下载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药治疗
程新明;王玉芳;程泽凡;扬琰;程熙宁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17(10)2
【摘要】蛋白尿(PRO)是指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

由于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和肾小球滤过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定性检查呈阴性反应。

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含量极少(每日排出量〈小于150mg)。

PRO是慢性肾炎典型症状,消除PRO是治疗慢性肾炎的重要任务。

如PRO含量
≥3.5g/24h,则称为大量PR0。

中医把PRO归属于“精气下泄”范畴,主要
病因病机是脾不统摄、肾不藏精。

【总页数】3页(P156-158)
【作者】程新明;王玉芳;程泽凡;扬琰;程熙宁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王玉芳中医诊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7.552
【相关文献】
1.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研究
2.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3.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研究概述
4.慢性肾炎蛋白尿的中医药治疗探讨
5.慢性肾炎蛋白尿中医药治疗近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作者:徐慧刘万年徐启春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13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脏病蛋白尿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价值。

方法本课题选取徐启春名老中医药专家门诊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患者,均依据对照、随机和前瞻性等研究法,纳入西药组(45例)和中药组(45例)。

即西药组采用氯沙坦救治,中药组采用中医辨证救治,对比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中药组治疗效果显著優于西药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关键词】中医辨证;慢性肾脏病;蛋白尿;多中心前瞻性;价值【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13..01慢性肾脏病作为诱发终末期肾衰竭的核心诱因,而蛋白尿既可鉴别肾小球是否损伤,还可评估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间的对应关系,以相对独立的层面对慢性肾脏病进展予以影响。

西医治疗理念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Ⅱ受体拮抗剂是慢性肾脏病治疗的首选药物,虽可减轻蛋白尿,但不良反应率较高。

而中医理论则是以依据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层面,起到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救治的效果[1]。

1 资料与方法1.1 基本资料本课题选取徐启春名老中医药专家门诊2017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肾脏病蛋白尿患者,均依据对照、随机和前瞻性等研究法,纳入西药组(45例)和中药组(45例)。

西药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3:22;年龄上限为70岁,下限为18岁,平均数为(45.4±3.0)岁。

中药组男女患者比例为21:24;年龄上限为71岁,下限为17岁,平均数为(46.2±2.7)岁。

数据间比较无意义(P>0.05)。

1.2 方法(1)基础治疗。

日蛋白质摄取量在0.8~1.0 g/kg,高生物价蛋白在50%以上;日热量摄取量在30~35 kcol/kg。

②血压控制。

借助CCB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控制血压在80/130 mmHg。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肾炎尿蛋白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肾炎尿蛋白

中医如何治疗慢性肾炎尿蛋白对于中医来说,虽然没有蛋白尿这一名称,但在临床上可以根据蛋白尿产生的病因、病理和患者的症候表现,从长期入手,不仅令蛋白尿消除,处于稳定状态;更关键的是建立发病机理上的中医治疗蛋白尿方法再辅助西医,通过健脾温肾、活血通络等的治疗不仅可以最终消除蛋白尿,还可阻止慢性肾脏病的继续恶化。

中医治疗蛋白尿从蛋白尿的产生入手,是从根本上进行治疗,主要是调节人体的内环境进行入手,避免后期蛋白的反反复复。

但是患者必须要注意一点的是,对于肾病患者来说又不适合长期的口服中药,长期口服中药是有毒副作用的,所以要注意中药治疗的用药方式,采用中药外用的治疗方法。

而中医治疗尿蛋白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活血通络:湿热伤肾是肾病病理的基本特点,是导致蛋白尿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医认为感染是导致本病的主要诱发和加重因素,而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湿热或热毒之征。

除此之外,瘀血也是肾病发病的病理产物,其可使肾病加重、瘀阻肾络、肾气不得畅流而外泄加重蛋白尿。

“血不利则病水”,血瘀水阻,瘀水互结,使病情顽固。

由此可见,湿热、血脉不通是导致本病发生、发展和久治不愈的重要因素,且贯穿病程的始终。

因此应进行活血通络,通过舒通全身血管调节平衡。

提高免疫力:中医认为,蛋白质属于“精”或“精微物质”范畴,而精微的丧失是因为外邪侵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在治疗上侧重于提高机体免疫力药物的应用,从而有助于肾性蛋白尿的康复。

滋阴补肾:肾阴亏损可因过用温燥,或大剂量激素的应用而伤阴,以致使原来的脾肾气虚或阳虚转化为肾阴亏损;亦可因体质因素一发病即为肾阴虚损。

这就告诉我们在用药中应加强营养物质的摄取和吸收。

修复受损肾单位:根据肾病的发病及蛋白尿产生机理,我们可以看出肾小管及肾小球的有关受损情况。

在治疗上,阻断损伤进一步进行的同时,还应对受损的部位进行修复。

修复肾小球滤过膜通透功能的同时,还将修复肾脏病变的基因和受损的肾脏病变细胞,激活受损组织细胞内DNA复制,促使受损肾脏结构改变,使受损肾脏得到恢复。

中医辨证疗法应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疗法应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辨证疗法应用于慢性肾炎蛋白尿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对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采取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于我院2016年6月~2018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分别为44例患者。

中医组采取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西医组给予洛汀新进行治疗,收集中医组和西医组的临床资料,并且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中医组的治疗有效率38例(86.36%)西医组为30例(68.18%),中医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中医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组,P<0.05,表示对照均于统计学而言存在意义。

结论:对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采取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能够达到更佳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辨证疗法;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研究认为,原发性慢性肾炎疾病是导致患者出现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临床上将如何延缓发展至慢性肾衰竭作为重点研究问题[1]。

大量数据结果显示,对于慢性肾炎患者而言,其在患病期间将会表现出蛋白尿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生蛋白尿将会导致患者肾小球硬化、损伤肾小管,因此可见,减少蛋白尿是治疗的关键问题[2]。

目前,临床上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通过加以中医辨证疗法进行治疗,疗效显著。

本次研究通过选择于我院2016年6月~2018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44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症状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具体研究见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是在患者知情同意下开展,选择于我院2016年6月~2018年8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88例慢性肾炎蛋白尿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分别为44例患者,所有患者经中医诊断为石水,分为水湿浸渍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

其中,中医组男性26例,女性18例最大年龄54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32.01±2.48)岁;最短病程1.3a,最长病程6a,平均病程(3.5±1.1)a;西医组男性30例,女性14例最大年龄58岁,最小年龄20岁,平均年龄(32.47±2.72)岁;最短病程1.3a,最长病程6.5a,平均病程(4.7±1.6)a。

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

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

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研究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简称CKD)是一种进展缓慢且逐渐损害肾脏功能的疾病,常见的病因包括糖尿病、高血压、肾小球肾炎等。

中药因其独特的药理作用逐渐在CKD治疗中得到关注,并显示出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药在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

一、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疾病的应用中药具有广泛的药物组分,包括多种生物碱、甾体、鞣花酸等,可以通过多个途径影响肾脏功能。

研究表明,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1. 药物组方中药的配伍应用非常重要,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常用的中药组方包括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可以改善肾脏功能、减少尿蛋白等。

此外,一些中药制剂如丹参注射液、补肾益气颗粒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慢性肾脏疾病治疗中。

2. 中药煎煮中药常用于煎煮制剂,煮煎过程中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释放出来,方便机体吸收。

研究显示,中药煎剂可以改善肾功能,减缓肾脏病变进程。

二、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机制中药对慢性肾脏疾病的保护作用机制十分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自由基,减少肾脏细胞损伤。

比如,黄芩中的黄芩素、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能够保护肾脏免受氧化损伤。

2. 抗纤维化作用慢性肾脏疾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肾小球和肾小管的纤维化,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抑制纤维化过程。

比如,石斛中的多糖类物质可以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减缓纤维化的进程。

3. 抗炎作用慢性肾脏疾病伴随着炎症反应的激活,导致肾脏病变的进展。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炎作用,能够减轻炎症反应。

例如,丹参中的丹参酮具有抗炎和抗凝血作用,可以改善肾脏炎症状态。

4. 调节免疫功能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免疫功能紊乱,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

中药对免疫功能具有调节作用,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例如,黄芩中的黄芩苷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肾脏抵抗感染的能力。

慢性肾脏病的中草药调理方法有哪些

慢性肾脏病的中草药调理方法有哪些

慢性肾脏病的中草药调理方法有哪些慢性肾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在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过程中,除了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外,中草药调理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慢性肾脏病的中草药调理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中草药调理慢性肾脏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用药。

因为每个人的病情不同,体质也有所差异,用药需要因人而异。

黄芪是常用于调理慢性肾脏病的一种中草药。

它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等功效。

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来说,黄芪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减轻蛋白尿,保护肾功能。

丹参也是常用的一味中药。

丹参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的作用。

在慢性肾脏病的调理中,丹参能够改善肾脏的微循环,防止肾小球硬化和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

山药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

它具有健脾益胃、滋肾益精、润肺止咳等功效。

对于慢性肾脏病患者,山药可以健脾补肾,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另外,芡实也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的功效。

它可以帮助慢性肾脏病患者固摄肾精,减少蛋白尿的排出。

除了单一的中草药,还有一些中药复方在慢性肾脏病的调理中也有不错的效果。

比如,金匮肾气丸。

它由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等组成。

具有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的作用。

适用于肾阳虚型的慢性肾脏病患者,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再比如,六味地黄丸。

由熟地、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

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

适用于肾阴虚型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常见症状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等。

在使用中草药调理慢性肾脏病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严格遵循医嘱。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舌脉等情况,辨证论治,开出合适的方剂或草药。

第二,要注意药物的质量和来源。

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和药店购买中草药,以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慢性肾脏病尿蛋白的病理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慢性肾脏病尿蛋白的病理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
1 C D 尿 蛋 白的 病 理 机 制 K
中 ,2例有早期 肾损 害 而无 临床 症状 的患者 的尿 微量 A b与 2 l 3 0例健康对照者相 比已有变化 , 另外 ,2例有 早期 肾损害而无 1
11 肾小球源性尿蛋 白 . 11 1 足 细 胞损 伤 相关 性 尿 蛋 白 近 年来 , 着 针对 .. 随
K MC l 是, 在疾病 的早期 , K C D患者大 多以尿蛋 白为 肾损 害 的主要临 与其他病理类型 的 C D患者相 比 , D患 者的尿 A b浓度很 高 , 与肾小球 足细胞 融合 有关 ; 这 张萍等 [ j 了 2 2例 C D 1 观察 1 3 K 床表现。因此 , 尿蛋 白的定量监测与分析对 于临床观察并 判断
中国中西 医结合肾病杂志 2 1 0 0年 1月第 l 1卷第 1 期
C Iw N,au r 0 0 v(_1 No 1 J1 Jn ay2 1 , )1 , 病 尿蛋 白的病理 机 制及 中药 的干预 作用
张 慧 兰① 孙 伟③ 万毅 刚④ 陈 萍④ ② △
1 2 肾小管 源性 尿蛋 白 . -
等_ 。国内的有关临床研究表明 , 3 J 人类尿液 中出现上述蛋 白的
表达与足 细胞损伤 有一定 的相关 性 。尿 中足细胞 相关 蛋 白的
121 . .
一微 球蛋 白(2 1 一mi ol u n 一MG) 1 一 3 c g bl , r o i 3 2
观察组 ) 5 和 6例健 康体 检者 ( 常对 照组 ) 正 。结果发 现 , 早期 C D患者 肾损害 的程度及其预后尤 为重要 。病理性 尿蛋 患者 ( K 2例表现为慢性 肾小球 肾炎患 者、 8例表 现为 肾病 综合征 2 白是指尿中排泄 的各 种分 子量 的蛋 白质 , 些尿 蛋 白是 C ) 在 6 这 KI 4 l 而 患者 肾小球和 肾小管功能减退 的临床特征 , 以 , 所 称之 为“ 肾小 患者、5例表现为糖 尿病 肾病 患者 中尿微量 Ab明显 升高 , 正常对 照组 没有变 化 。朱 国文 等报 道 L 在 8 1 , 4例 C D患 者 K 球源性尿蛋 白” 肾小管 源性尿 蛋 白”2。实践表 明 , 尿 蛋 和“ _ J 将 白作 为中药治疗 的靶点是 临床上处理 C D患者的措施之一 。 K

慢性肾脏病的中药辅助治疗探索

慢性肾脏病的中药辅助治疗探索

慢性肾脏病的中药辅助治疗探索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

目前,现代医学在治疗慢性肾脏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本文将对慢性肾脏病的中药辅助治疗进行探索。

一、慢性肾脏病的概述慢性肾脏病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

其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等。

慢性肾脏病的病因复杂,常见的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肾小球肾炎、多囊肾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慢性肾脏病可能会进展为终末期肾病,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治疗,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二、中药辅助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发生与发展与人体的正气不足、邪气侵袭、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液代谢。

当肾气不足时,水液代谢失调,湿浊内生,瘀血阻滞,从而导致肾脏功能受损。

中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原则是扶正祛邪、调理脏腑、活血利水。

通过运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来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减轻肾脏的炎症反应,保护肾脏的功能。

三、常用的中药辅助治疗慢性肾脏病的方法1、中药汤剂中药汤剂是中医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常用剂型。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医生会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

例如,对于脾肾气虚型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对于肝肾阴虚型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对于脾肾阳虚型的患者,常用的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

2、中药提取物中药提取物是从中药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如黄芪多糖、丹参酮、大黄素等。

这些提取物具有明确的药理作用,如调节免疫、抗氧化、抗纤维化等。

在慢性肾脏病的治疗中,中药提取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3、中药灌肠中药灌肠是将中药药液通过灌肠的方式注入肠道,通过肠道黏膜吸收,达到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肾脏病尿蛋白的病理机制及中药的干预作用张慧兰①② 孙 伟③■ 万毅刚④ 陈 萍④①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 210029)② 马来西亚东方中医药进修学院 (吉隆坡 666100)③ 江苏省中医院肾内科 (南京 210029)④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南京 210093)■ 通讯作者 目前,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 D )已成为危害公众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1]。

CK D 包括各种慢性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

尽管这些疾病的病理特征各异,但是,在疾病的早期,CK D 患者大多以尿蛋白为肾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

因此,尿蛋白的定量监测与分析对于临床观察并判断早期CK D 患者肾损害的程度及其预后尤为重要。

病理性尿蛋白是指尿中排泄的各种分子量的蛋白质,这些尿蛋白是CKD 患者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减退的临床特征,所以,称之为“肾小球源性尿蛋白”和“肾小管源性尿蛋白”[2]。

实践表明,将尿蛋白作为中药治疗的靶点是临床上处理CKD 患者的措施之一。

1 CKD 尿蛋白的病理机制1.1 肾小球源性尿蛋白1.1.1 足细胞损伤相关性尿蛋白 近年来,随着针对CK D 蛋白尿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足细胞裂隙膜(slit diaphragm ,SD )分子结构及其功能是维持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因素。

研究表明,在多种人类先天性肾脏病或后天获得性肾脏病中,足细胞SD 相关蛋白异常表达与蛋白尿有密切关系。

其中,包括nephrin 、podocin 、CD 2A P 、podocaly xin 、α-actinin -4等[3]。

国内的有关临床研究表明,人类尿液中出现上述蛋白的表达与足细胞损伤有一定的相关性。

尿中足细胞相关蛋白的检测对于CK D 患者肾小球损伤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李月红报道[4],在12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ocal segmental g lomerulosclerosis ,FSGS )患者中,足细胞SD 相关蛋白podocaly xin 阳性者8例,阳性率为66.67%,在这类CK D 患者的肾活检标本中,肾小球内均可见po docaly xin 表达呈节段性缺失,这种变化与肾小球节段硬化部位一致;然而,在20例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 ,M CD )患者中,尿中podocaly xin 表达阴性,患者肾活检标本的肾小球中podoca -ly xin 表达无异常。

因此,作者推测,对于CK D 患者,尿足细胞检测可作为FSGS 与M CD 相鉴别的一项辅助手段。

余健等报道[5],糖尿病大鼠肾脏损伤越严重,尿中足细胞数量就越多,肾小球硬化指数与尿中足细胞数量呈正相关,说明尿液中脱落的足细胞数量可以反映糖尿病肾损害的程度。

1.1.2 中分子量尿蛋白 尿白蛋白(albumin ,Alb )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中分子量蛋白质。

当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尿中A lb 含量可明显升高[6]。

据报道[7],尿微量A lb 是反映早期CK D 患者肾小球损害的指标之一,尤其是对于继发于糖尿病和高血压的CK D 患者,尿微量Alb 与早期的肾小球功能减退有直接的相关性。

在继发性CKD 早期阶段,针对尿微量A lb 的干预措施可以逆转受损的肾小球功能;在非糖尿病性CKD 患者中,尿微量Alb 与心血管危险因子和病死率相关,所以,尿微量A lb 是预测CKD 患者微血管病变的一个指标[8];对于药物性肾损害的CK D 患者,如各类抗生素、抗癌药物、降压药等,尿微量A lb 也是一个有临床价值的指标[9]。

据报道[10],在117例表现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中,与其他病理类型的CK D 患者相比,M CD 患者的尿Alb 浓度很高,这与肾小球足细胞融合有关;张萍等[11]观察了232例CK D 患者(观察组)和56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

结果发现,在62例表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8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患者、45例表现为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尿微量A lb 明显升高,而正常对照组没有变化。

朱国文等报道[12],在84例CK D 患者中,22例有早期肾损害而无临床症状的患者的尿微量Alb 与30例健康对照者相比已有变化,另外,12例有早期肾损害而无临床症状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其尿微量Alb 升高。

英国一项历时10年的糖尿病前瞻性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

在5097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每年有2%尿蛋白正常的患者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同时,每年有2.8%的微量白蛋白尿患者出现显性白蛋白尿,在这些患者中,每年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的患者占2.3%;有7.3%的患者在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发现微量白蛋白尿,而在病程达10年的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发生率为25%,与白蛋白尿隐性的患者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病死率增高了1.14倍[13]。

1.2 肾小管源性尿蛋白1.2.1 β2-微球蛋白(β2-microg lobulin ,β2-M G ) β2-M G 分子量较小,约99.9%的β2-M G 在近端肾小管被重吸收,仅有0.1%的β2-M G 由尿排出体外,所以,正常人尿液中β2-M G 含量很低[14]。

当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管功能损害时,β2-M G 在肾小管的重吸收和降解受阻,导致尿中β2-M G 含量升高。

因此,尿β2-M G 是反映早期CK D 患者肾小管功能受损的指标之一。

据报道[15],临床上可以通过尿白蛋白和β2-M G 的比值(尿A lb /β2-M G )来判断尿蛋白是来自肾小球还是肾小管。

正常人尿A lb /β2-M G 为50~200(平均为100),而肾小球源性蛋白尿的比值为1000~40000,肾小管源性蛋白尿的比值仅为1~14,当然,这一比值不适用于鉴别混合性蛋白尿;尿β2-M G 还可预见肾移植患者的排异反应,肾移植患者在出现急性排斥反应前数日,即可出现尿β2-M G 明显升高[16]。

在22例有早期肾损害而无临床症状的CK D 患者中尿β2-M G 已升高,12例有早期肾损害而无临床症状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其尿β2-M G 也已升高,而30例健康对照者没有变化[12]。

解冰等报道[17],在353例CK D 患者(观察组)和32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中,7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h 尿β2-M G 升高,9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升高,1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升高,21例紫癜性肾炎患者升高,11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升高,而正常对照组24h 尿β2-M G 没有变化。

黄欣秋[18]观察了31例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儿童CK D 患者,在治疗前其尿·79·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年1月第11卷第1期 CJITW N ,January 2010,Vol .11,No .1 β2-M G已升高,而正常对照组没有变化。

彭晖等报道[10],观察了117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晨尿标本。

结果表明,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β2-M G浓度最高,尿β2-M G与肾小管/间质损伤的评分高度相关,对于M CD患者,尿β2-M G是最重要的影响因子。

Woo等[19]比较了IgA肾病、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尿β2-M G的排泄情况。

结果表明,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病患者尿β2-M G的排泄量显著高于IgA肾病患者。

作者认为,糖尿病肾病所出现的肾小球超滤过和肾小管损伤可能是尿β2-M G排泄增多的原因。

1.2.2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1-β-D-glucosaminidase,N AG) CKD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常伴有尿酶的增加,尿酶是肾脏受损和病变活动的临床指标,尤其在肾小管损伤时,尿酶可明显增高。

N AG是人体内重要的溶酶体水解酶,主要存在于近曲小管和泌尿道上皮的溶酶体中。

当CK D患者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时,N AG随细胞破坏而脱落,导致尿中N AG含量明显增加。

因此,尿NAG是反映早期CK D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的可靠指标之一[20]。

据报道[21],各种继发性CK D出现早期肾小管损伤时,如各种重金属、某些药物、马兜铃酸等引起的肾小管毒性损害,另外,出血、休克、缺氧、严重烧伤等均可引起尿NAG增加;而一些以肾小管损害为主的先天性CKD,如Fanconi综合征、Lowe 综合征、两侧肾发育不良等,尿N AG均在正常范围;在一些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中,尿NAG会明显增高,但是,随着病情的缓解,NA G也随着下降,因此,尿NAG可以作为临床动态观察CK D患者病情变化的一项可靠指标;某些继发性CK D,如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肾损害,均可见到N AG增高。

朱国文等报道[12],22例有早期肾损害而无临床症状的CK D患者的尿NAG升高,而30例健康对照者尿NAG没有变化,另外,12例有早期肾损害而无临床症状的糖尿病肾病和高血压肾病患者,其尿N AG已分别升高。

解冰等[17]观察353例CKD患者(观察组)和32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尿NAG排出率的变化情况,75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24h尿NAG排出率升高,92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升高,12例狼疮性肾炎患者升高,而正常对照组24h尿N AG排出率没有变化。

Xu等[22]观察了120例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观察组)和38例健康老年人(正常对照组)的尿NA G。

结果表明,有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老年患者尿NAG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尿NAG与高血压有相关性。

作者认为,尿NAG可以作为高血压继发肾损害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2 中药对CKD尿蛋白的干预作用各种分子量的病理性尿蛋白是早期CKD患者肾损害的标志物,因此,将尿蛋白作为中药治疗的靶点,就可以延缓CKD 进展。

实践表明,各种具有健脾、补肾、清利、化瘀等功效的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可以减少CKD患者的尿蛋白。

2.1 中医对CKD尿蛋白的基本认识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所以,蛋白质属于中医学“精(精微或精气)”的范畴。

尿蛋白是指从尿液中丢失的蛋白质,也就是尿中流失的“精”。

凡与精之封藏或固摄有关的脏器功能减退都与尿蛋白的产生有关。

CK D患者若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脾气下陷,统摄失职,精微下注,出现尿蛋白。

CK D患者若肾元亏损,封藏失职,精气不藏,精微外泄,出现尿蛋白。

另外,CK D患者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聚化热,湿热内生;湿热壅阻中焦,脾失统摄,则脾虚;湿热留滞下焦,肾失封藏,则肾虚;脾、肾皆虚,则精微下注,出现尿蛋白。

CKD患者病程缠绵,病久入络,瘀血内生,肾络不利,精气不循常道而外溢,出现尿蛋白。

因此,我们认为,脾肾失职,内生湿热,瘀血阻络皆可导致尿蛋白的丢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