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学复习范围

合集下载

透视学概念复习大纲

透视学概念复习大纲

透视学概念2014.12 ●透视的实质是投影,是经过视点的中心投影。

在平面的画纸上把物体在空间中的近大远小的现象用几何作图方法准确地表现出来,称为透视图。

●透视学原理的发现,最早是在古希腊时期,公元前五世纪就有了关于透视画法的记载,即在透明平面上用线依样描绘景物。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提出第一幅依照透视学原理绘制的透视画是公元前五世纪,雅典画家阿格沙克斯为悲剧大师爱采路斯作的布景画。

●透视学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从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约相当于我国元代至清初)开始的,当时的绘画、雕塑、舞台戏剧等艺术在人文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双重影响下蓬勃发展,绘画理论也逐渐形成。

●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杰出的建筑家、雕塑家兼工艺师布鲁涅列斯奇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透视原理,并教授中心透视法给画家马萨乔,在绘画中加以运用。

●著名建筑师兼画家阿尔贝蒂,在1435年《绘画论》中专门论述了透视学。

●画家弗朗西斯卡,在1485年所著的《绘画透视学》,把透视学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地步。

阿尔贝蒂与弗朗西斯卡的理论,象征着这一时期绘画最突出的成就——掌握了空间表达的规律。

●达·芬奇在他的《绘画论》中阐述了绘画中的空气透视和形体透视的规律。

●18世纪英国数学家B.泰勒在1915年出版的《论线透视》一书中简要阐明了一点透视、二点透视和三点透视的原理及图例,对欧洲及今天的透视学影响深远。

●散点透视叫“多视点”,即把众多视点所见的场景放置在一幅画中,打破时空关系,体现“可游”、“可行”、“可居”的境界。

中国画由于视点位置变化而产生三种常用透视构图法,即“平远法”、“高远法”、“深远法”。

●在中国画中有特殊的名称,纵向升降展开的称高远法;横向高低展开的称深远法;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平远法。

●研究透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是视点、物体、画面。

●视点到画面心点的垂直距离为视距。

其距离越远,视域的范围越大。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

绘画透视学--3、透视学常用名词术语及原理(1)、常用名词术语(图1-3-1)●视点E(Eye Point):视者眼睛的位置。

又叫目点。

●停点S(Standing Point):视点在基面上的垂直落点。

又叫站点、立点。

●主点CV(Center of Vision):中视线与画面的垂直交点。

又叫心点、视心。

●画面PP(Picture Plane):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平行于画者的颜面,垂直于中视线。

●画幅(Picture):在60~视角的视圈线范围以内选取的一块作画面积。

●中视线(Central Visual Ray):视点到画面的垂直连线,是视域圆锥的中轴线。

又叫中心视线。

●视垂线CL(Central Line):过视心所作的视平线的垂线。

又叫中心线。

●视平面(Horizon Plane):视平线所在的水平面。

●视平线、地平线HL(Horizon Line):过视心所作的水平线。

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叠,即视平线等于地平线;仰视、俯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分离。

●水平视心CVO:过视心位置的垂直线与地平线相交的点,称水平视心。

由视点至水平视心的视线与中视线的夹角为仰视或俯视角。

●视高H(Height):视点到停点的垂直距离。

●视距VD(VisualDistance):视点到视心的垂直距离。

●视线SL(Sight Line):视点到物体上各点的连线。

●视角(Sight Ang]e):任意两条视线与视点构成的夹角,绘画中采用的视角不超过60。

●视域(VisualThreshold):视点看出去的60。

空、司范围。

在此范围内的视域称为正常视域。

●视向(V1sion Direction):作画时所看的方向,分为平视、仰视、俯视三种。

●基面GP(Ground Plane):物体所在的平面,也是停点所在的面。

●基线GL(Ground Line):画面与基面的交接线。

●灭点V(Vanlshlnq PoInt):不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的投影点。

透视学 复习资料

透视学 复习资料

1、15世纪,意大利画家皮耶罗.德拉.弗兰西斯卡继续发扬马萨乔的显示主义传统,他与1485年写的《绘画透视学》一书为系统地研究透视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散点透视是我国传统绘画中应用透视理论的一种提法3、透视就是透过透明平面来观察景物,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的意思。

4、物体、画面、眼睛是构成透视图形的三个要素。

5、画者眼睛做在的位置叫做视点。

6、作画时假设竖在物体前面的透明平面,是构成透视图行比备的条件,叫做画面。

7、以灭点为圆心,以灭点到视点的距离为半径所作的圆与视平线的交点,叫做测点M 。

8、中心视线与画面垂直的交点,叫做视心。

9、不平行与画面的直线无限远的投影点,叫做灭点。

在地平线以上的叫天点,在地平线以下的叫地点。

10、固定视点做能见到的空间范围,叫做视域,绘画上通常采用60度以内对此作画。

11、变线,凡是与画面不平行的直线均称变线,此种线段必定消失。

12、原线,凡是与画面平行的直线均称原线。

此种线段在视圈内永不消失。

13、灭线,又称消失线,画面种景物变线与消失点连接的线段称灭线。

14、物体的透视特征:等高的物体近大远小;等宽的距离近宽远窄。

构成透视图中的物体在一定的视距内,越远越模糊,越近越清楚。

15、、同远近的景物,距离视平线远时所见面积宽,反之所见面积窄,等高缩窄为一条直线。

16、、视向总体上可分为平视、仰视和俯视三种。

17、、凡在空间相互平行但不平行于画面的水平线段,看起来都愈远愈相互靠拢(呈射线状),到无穷远时消失在视平线的一点。

18、从透视原理来讲,一幅画只能有一个视向。

作透视图和作画之前都必须首先固定视点的位置和确定注视的方向,因为这是作画和作透视图的先决条件。

19、成角透视又叫余角透视,是由于物体与画面构成角度,所以形成了一条向左边消失的线,另一条向右边消失的线,还有第三种垂直向下和画面平行,没有形成消失点。

我们习惯把成角透视形成的两个消失点叫VP1和VP2 。

21、景物处在眼睛高度上方或下方表现在画面上就是视平线的上方或下方。

透视学

透视学

一、名词解释
1. 透视:通过一层假象透明的平面去研究后面物体形状的视觉科学
2. 透视图:将看到的或者设想的物体、人物等,依照透视规律在某个媒介物上表现出来
3. 视点:人眼睛所在的地方
4. 视平线:与人眼等高的一条线
5. 中视线:视锥的中心轴
6. 心点:视中线与视平线垂直相交的点
7. 距点:将视距的长度反应在视平线上心点的左右两边所得的两个点
8. 测点:用来测量成交物体透视深度的点(忘记考的填空还是解释)
9. 平行透视:当立方体水平放置,有一对平面与画面平行
10. 成角透视:当立方体水平放置,无任何一对平面与画面平行,而是与画面成一定的角度
二、填空(很难都填出来,主要靠画图题)
1. P26 图2-1
2. 透视构成要素眼、物体、画面;透视基本规律:近大远小、垂直大平行小、近者清晰远者模糊
3. P32最上面的表格
4. 成交透视状态:微动状态、对等状态、一般状态
三、画图
1. P38 用对角线放大或缩减(原题为画三菱的放大图)
2. P39 3-27 辅助线法
3. P60 4-24
4. P77 5-12 5-13 P79 5-15 5-16原题(自己选一种方法画)
5. P81 5-17 5-19
6. P83 5-21 P84 5-22(原题)
7. P85 5-23
8. P103 7-3 7-8 8点16点与12点106 7-13
9. P112 7-26(去年原题)7-27 7-28 可能会考
10. P114 7-30原题
11. P133 9-10原题9-12原题其他的也看一看
12. P139 9-21 9-22 9-23(其中会选一题)。

透视知识点

透视知识点

(材料说明:本材料仅为我参照课件,针对老师强调的点、易错点,结合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整理概括所得,特别强调仅供同学们复习参考)第一部分:必背透视知识点1、把人眼视为投射中心时,空间几何元素在投影面上的中心投影被称为透视投影或者透视图。

简称透视或者焦点透视。

2、由视点、画面和物体构成的包括视觉和投影空间的整个透视投影关系。

其中的视点、画面、物体构成了透视关系的三个要素3、透视变化的条件:纵深关系(没有远近纵深关系,就没有透视。

)4、透视变化的规律:空间物体(直线)由于远近距离关系产生的透视变化规律有三种;物体大小的变化、直线方向的变化、平面方向的变化视向是视线的方向(投影的方向),即中视线的方向。

视向主要分平视、仰视、俯视三种。

5、定义:在视中线与基面(地面)平行的投影中,空间物体(直线)与基面平行、对画面垂直时形成的透视称平行透视,也称一点透视。

6、作透视图的实质:如何表现各种线段在纵深关系中的距离与长度的变化。

距点法、测点法(也称量点法)。

7、在透视投影中,凡视线平视,直线与基面平行,对画面成一定角度时的透视称成角透视,也称两点透视。

8、与画面平行的光线(称平行光线),即侧面光线,和与画面相交的光线(称相交光线),即对面光线(逆光)和背面光线。

相交光线侧面光线分左侧光和右侧光;对面光线分正对面光、左侧对面光和右侧对面光;背面光线分正背面光、左侧背面光和右侧背面光。

9、注透视图中物体落影的消失规律是随着物体所在面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影灭点(光足)的位置要根据物体的所在面来确定。

10、在透视投影中,凡是直线(平面)与基面和画面都倾斜时形成的透视,称倾斜透视。

由于倾斜透视一般有三个消失点,故又称三点透视。

根据视向的变化的规律,倾斜透视可分为平视的倾斜透视和仰视与俯视的倾斜透视。

11、斜面透视又分为平行倾斜透视和余角倾斜透视。

其中,平行倾斜透视的消点是在其斜面底迹消点(心点)的垂直上方或下方,余角倾斜透视的消点是在其斜面底迹消点(余点)的垂直上方或下方。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

绘画透视学复习资料透视是研究物体在平面投影中与视线的关系,或者说观察者如何从固定的位置来观察立体的物象,并按照一定的规律将它们画在平面上。

在西方,透视学最早的表现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阿基米德所著的《论平面图形的平衡》,而真正将透视学系统化的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数学家布鲁内莱斯基,他总结了前人在这方面的经验,并将这种研究加以发展,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平行透视:当立方体正对着画面时,只有一个灭点,叫作平行透视。

成角透视:当立方体与画面成一定角度时,在画面上有两个灭点,叫作成角透视。

倾斜透视:当立方体与画面成倾斜角度时,在画面上有三个灭点,叫作倾斜透视。

圆面透视:当画面上的物象为圆体时,所产生的透视叫圆面透视。

空气透视:当物象距离观察者远时,物象的轮廓逐渐变虚,明暗对比逐渐减弱,这就是空气透视。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物体的轮廓与视线平行,在视平线以下时,物体的轮廓与视线成倾斜。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离视平线越远,物体的轮廓越小;离视平线越近,物体的轮廓越大。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物体的明暗对比越强;在视平线以下时,物体的明暗对比越弱。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物体的轮廓与视线成角;在视平线以下时,物体的轮廓与视线仍成角。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离视平线越远,物体的轮廓越小;离视平线越近,物体的轮廓越大。

物体在视平线以上时,物体的明暗对比越强;在视平线以下时,物体的明暗对比越弱。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它涉及从胎儿发育到老年认知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以下是一份心理学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它探讨人类感知、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现象和规律。

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包括许多不同的分支,如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每个分支都不同的心理现象和问题。

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心理学与许多学科都有交叉,如医学、教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等。

绘画透视学倾斜透视和曲线透视复习纲要

绘画透视学倾斜透视和曲线透视复习纲要

正仰视、正俯视的概念正仰视、正俯视指视平线与地平线分离,中视线与地面垂直,且地面与画面平行,画面中的方形物透视投影特征与平行透视相一致,只有一个消失点,实际上是一点透视。

平行仰视、平行俯视的概念平行仰视、平行俯视指中视线和画面向上或向下与地面倾斜,方形物的一组边线与画面保持平行,其投影特征与成角透视相一致,有两个消失点,一上一下,实际上是两点透视。

平行仰视、平行俯视的作图(测点法)●确立视平线、主点CV、视垂线CL、视点E,画水平线段AB,再根据仰视角度大小定出底消点V1,经过Vl的水平线即是地平线,然后根据两角相加等于90。

原理定出天点V2。

●经水平线段A点画垂直线段,使线段等分,等分长度与线段AB相等。

分别以V1、V2为圆心,Vl E、V2E为半径定出测点Ml、M2。

●分别从A点和B点向Vl、V2消失,再从等分线段两端分别与测点H1、H2连线,得连线的两交点C、D。

最后依次连接完成正方体的其余部分。

注意:平行仰视作图,地平线在视平线之下;平行俯视作图,地平线在视平线之上。

成角仰视、成角俯视的概念成角仰视、成角俯视指中视线和画面向上或向下与地面倾斜,方形物没有一组边线与画面保持平行,其投影特征有左、右、上或下共三个消失点,所以又叫三点透视。

成角仰视、成角俯视的作图(测点法)●先确定视平线、主点CV、经过主点的视垂线CL、视点E,画垂直线段DA、水平线段BC并相交于A点,使BA、AC、DA三条线段相等,再从点E向下确定水平视心CV0,经过CVO的水平线即是地平线。

根据两角相加等于90。

原理定出天点V3,以CVO为圆心,CVOE为半径与CVOV3相交得另一视点E1,接着得左右底消点V1、V2。

以V1、V2、V3为圆心,V1 El、V2El、V3E为半径,分别交得测点M1、M12、M13。

●自A点分别向V1、V2、V3三个消点消失,再分别从B、C、D与三个测点H1、M2、M3相连,和AVl、AV2、AV3相交。

透视与阴影知识点

透视与阴影知识点

透视与阴影复习资料1、视角大,景物看着就大;视角小,景物看着小。

2、透视三要素包括:物体、视点、画面。

3、平行斜仰视透视和平行斜俯视透视都属于两点透视。

4、视距是视点到景物的垂直距离,即画者距景物的远近。

5、根据人体工程学可知,当人以一只眼睛凝视前面景物时,其视野范围是有限的。

6、视高的选择即视平线位置的选择。

7、点的透视规律,点的透视仍然是点,就是该点的视线与画面的交点;如果点位于画面上,点的透视就是其本身;点与该点的水平投影的透视同在一条铅垂线上。

8、量点法是透视作图的基本方法之一。

9、根据光源性质的不同,阴影可分为日光阴影和灯光阴影。

10、一般偏角的选择,物体为正方体时,为避免透视图显得呆板,偏角不宜选择45°。

11、所谓阴影实际上就是物体上各条阴线在承影面上产生的影子的围合。

12、视向为俯视时,俯角大于0°小于90°时,主点在视平线上,心点在主点下方。

13、透视投影正是归纳了人的单眼观看事物时在视网膜上成像的过程。

14、正俯视透视和正仰视透视都属于一点透视。

15、直线上所有的点的透视都在这条直线的透视上。

16、视线法又称建筑师法,是透视作图的基本方法之一。

所谓视线法,就是利用物体上的主要点(棱线的转折点)与视点的连线(视线)在画面上的交点,来确定物体的透视位置的方法。

17、透视一词的含义,就是透过透明的平面来观察物体,从而研究它们的形状在观察中发生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18、平行透视是指平视时,当物体正面平行于画面,物体长度、高度方向也平行于画面,其透视仍然保持平行;宽度方向与画面垂直,故宽度棱线的透视愈远愈靠拢,最后消失于一点。

此种透视因为只要一个消失点,故又称为一点透视。

19、成角透视是指平视时,当物体正面倾斜于画面,只有高度方向与画面平行时,其长度、宽度方向都与画面倾斜,则长度、宽度方向的棱线的透视愈远愈靠拢,最后消失于各自的消失点,由于有两个消失点,又称为两点透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150mm—1250mm
简答、名词解释答案:
1. 绘画透视学: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构造的规律,它是一 门绘画科学技法理论。 2.一点透视:也叫平行透视,指一个正方体只要有一个面与透 明画面平行,这个正方体与透明画面视点就形成了一点透视关 系。 3.两点透视:也叫成角透视,指一个 正方体,他的垂直边线与透明画面平 行,顶面、底面与基面平行,其他四 个面都与透明画面形成一定角度,这
已经逐渐扩大到 。
8.透视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 9.舒适视域的范围是 。
,一种是

10.心点是指视心线与画面的交点,缩写是
11.视平线是指画面上等于是点高度的水平线,或者说是通过
心点做的水平线,缩写为 12.消失点也叫灭点,缩写为
13.测点是起测量作用的,与实际的透视线无关,缩写为
14.通常室内透视图的站姿视平线高度应定为 15.通常室内透视图的坐姿视平线高度应定为

看到物体的底面,透视效果为
3.心点的位置对透视效果的影响是什么? 答:心点是透视图的主视线方向,这个方向决定了透视画面 的主题,通常心点定在透视画面的1/3左右,当心点偏左
时,透视画面的主题为心点右侧空间;当心点偏右时,透
视画面的主题为心点左侧空间。
绘图题答案:
个正方体与透明画面、视点形成成角
透视关系。
简答、名词解释答案:
1.透视的规律是什么? 答:1、近大远小;等高的物体近大远小。 2、近宽远窄;等宽的距离近宽远窄。 3、近实远虚;构成透视图中的物体在一定的视距内,

远越模糊,越近越清晰。 2.视平线高低对透视效果的影响是什么? 答:视平线高,能看到物体的顶面, 透视效果为俯视;视平线低,
名词解释、简答题
1.透视的规律是什么? 2.视平线高低对透视效果的影响是什么? 3.心点的位置对透视效果的影响是什么?
1.绘画透视学: 2.一点透视: 3.两点透视:
绘图题
1.透视学的基本原理。
绘图题
2.运用成角透视法绘制直径为7cm的圆形透视图。
绘图题
3.运用两点透视绘制出地面为
5cm×3cm的30°仰角的四级台阶。
绘图题
3.反影透视
填空、选择题答案:
1. 远古时期
2. 古罗马
3. 乔托 4. 线透视 、形体透视、空气透视、色彩透视 5.物体 、 眼睛 6.视点 7.成角透视 8. 交点透视 、散点透视 、 画面
9. 小于等于60°
10.CV 11.HL
12.VP 13.M 14.1500mm-1700mm
填空题、选择题
1.人类对透视现象的认识早在 就开始了。 。
2..在
时期将透视完全体现在壁画创作中。
3.第一个将绘画与透视结合的画家叫
4.文艺复兴时期透视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即Leabharlann ;另一个是即、
.。
、 。
5.透视的三要素是
6. 相当于人眼所在的位置,投影的中心。
7.1 7世纪以后,透视学的理论研究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