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与前瞻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与前瞻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与前瞻

中国科学 G 辑: 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 2007年 第37卷 增刊: 1~12

https://www.360docs.net/doc/214412939.html,

收稿日期: 2007-05-20; 接受日期: 2007-08-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资助软课题

* 联系人, E-mail: hli@https://www.360docs.net/doc/214412939.html,

1) 编写组还有: 马辉, 骆清铭, 邢达, 丁志华, 顾瑛, 张镇西, 徐可欣等人

《中国科学》杂志社

SCIENCE IN CHINA PRESS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与前瞻

谢树森 李 晖* 牛憨笨 秦玉文 何 杰 潘 庆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十一”五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报告编写组)

摘要 生物医学是光子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两者的交叉形成了新兴学科

“生物医学光子学”. 主要研究内容包含: 一是生命系统中产生的光子及其反映的

生命过程, 以及这种光子在生物学研究、医学诊断与治疗方面的重要应用; 二 是医学光学与光子学基础和技术, 包括组织光学、光与组织相互作用和组织工程、

新颖的光诊断和光医疗技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等. 生物医学光子学目前仅具雏

形, 但其发展之快引人注目. 该文介绍了近十年来生物医学光学与光子学的发展

情况, 并就其中的一些主要课题, 如生物组织光学性质的无损检测、生物组织光

学成像、医学光谱技术和显微技术等的发展前景提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 生物光子学 医学光子学 组织光学 光活检 光保健

显微成像技术

光子学是研究作为信息和能量载体的光子行为及其应用的科学[1]. 光子学正在继电子学之后为新世纪人类信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提供越来越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手段. 光子学具有极强的应用背景, 其触角几乎遍及科技、经济、军事和社会发展的众多技术领域, 为此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光子技术, 其作用和影响远远超出人们对光子学本身原有的预想, 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学科领域[2~7].

在生命科学领域, 光与生命现象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 在21世纪, 所有的科学技术都将围绕人与人类的发展问题, 寻找各自的存在意义与发展面. 生物医学光子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2,3,5~7]. 简言之, 生物医学光子学是利用光子来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 它是光子学和生命科学相互交叉、互相渗透而产生的边缘学科. 具体地, 生物医学光子学涉及生物(包括人体组织)系统以光子形式释放的能量与来自生物系统的光子探测过程, 以及这些光子所携带的有关生物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信息, 还包括利用光子的能量对生物系统进行的加工与改造等. 生物学研究与医学研究、诊断和治疗涉及到的光学及其相关的应用技术, 包括其中最基础性的光物理问题, 均可归为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对象. 较普遍的观点认为, 生

2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第37卷

物医学光子学可以定义为研究所有波长范围的电磁辐射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科学与技术.

生物医学光子学涉及对生物体的成像、探测和操纵, 具体可划分为生物光子学和医学光子学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但它们各自的领域存在互相重叠的范围[6~9], 两者的区分主要在于光子学及其技术的具体应用对象不同. 生物光子学主要研究分子水平上的细胞功能和结构, 包括生物系统的光子辐射以及这些光子携带的信息, 用光子及其技术对生物系统进行检测、加工和改造等等; 而医学光子学的研究对象为人体及其器官和组织. 通过检测组织与血液参数, 探索组织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进而实现宏观和微观水平疾病无损探测、诊断和治疗, 包括组织光学、医学光谱术、医学成像术、以及光诊断与光治疗技术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等[8,10~12].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学科发展及其研究成果, 对生命科学有重要且积极的意义, 将为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疑难顽疾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早期诊治提供可能性, 从而提高人类的生存价值和意义, 其中的重大突破将起到类似X射线和CT技术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还可能产生和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1研究概况

光学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经历了一个缓慢的发展阶段后, 由于激光和新颖的光子技术的介入, 开始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 与光学有关的技术冲击着人类健康领域, 正在改变着药物疗法和常规手术的实施手段, 并为医疗诊断提供了革命性的新方法. 特别在近十多年来, 与蓬勃的学术研究活动相对应, 国际上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性学术杂志, 如: Laurin 出版公司于1991年发行了Bio-Photonics杂志. 美国光学学会重要的会刊之一Applied Optics也于1996年将其“Optical Technology”栏目扩充为“ Optical Technology and Biomedical Optics”, 并定期出版有关生物医学光学的论文专集. SPIE亦于1996年创办了期刊Journal of Biomedical Optics, 且声誉日隆. 近日公布该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已达3.557. 当前, 发达国家普遍对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给予了高度重视. 例如, 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新成立的国家生物医学影像与生物工程研究所(NIBIB)中, 生物医学光子学也成为其主要资助的领域. 近3年中, 美国NIH已经召开过4次研讨会, 认为新的在体生物光子学方法可用于癌症和其他疾病(https://www.360docs.net/doc/214412939.html,)的早期检测、诊断和治疗. 新一代的在体光学成像技术正处在从实验室转向癌症临床应用的重要时刻. 在NIH的支持下,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正在计划5年投资1800万美元, 招标建立“在体光学成像和/或光谱技术转化研究网络(NTROI)”, 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光学成像衬比度的产生机理、在体光学成像技术与方法、临床监测、新光学成像方法的验证、系统研制与集成等5个方面. 2000年底, 在美国NIBIB的首批支持项目中, 光学成像方法约占30%. 2000年7月, 美国NIH投资2000万美元, 开展小动物成像方法项目(SAIRPs)研究, 受到生命科学界的高度关注, 其中光学成像方法是研究重点之一.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在2000~2002年发布了4次关于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Biophotonics Partnership Initiative)的招标指南. 美国“9.11”事件后, 美国国防部启动了“应激状态下的认知活动”(cognition under stress)项目, 采用的研究方法就是光学成像技术. 美国加州大学Davis分校于2002年10月宣布: 未来10年内, 将投资5200万美元建立生物光子学科学技术中心(The Center for Biophot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其中4000万美元由NSF支持. 在学术交流活动方面, 国际光学界规模最大西部光子学会议(Photonics West)上, 每年的4个大分会之一即是生物医学光学会议(BiOS), 论文均超过大会总数的1/3, 如, 2003年关于BiOS的专题为19个, 占整个会议的19/52 = 36.5%; 2004年,

增刊谢树森等: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与前瞻3

BiOS会议专题为20个, 占整个会议的20/55 = 36.4% . 到2007年, BiOS专题发展到35个, 占整个光子学会议的35/76 = 46.1%. 该百分比的急剧上升显示了本领域研究状态的活跃, 以及各分支学科交叉后新领域的不断涌现. 另外, 每年还召开欧洲生物医学光子学会议(https://www.360docs.net/doc/214412939.html,). 除疾病早期诊断、生理参数监测外, 在基因表达、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新药研发和药效评价等研究中, 特别是近年来的Science, Natur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等国际权威刊物发表的论文表明, 光子学技术也正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13~15]. 在某些领域, 如眼科, 光学和激光技术已成熟地应用于临床实践[16~18]. 激光还使治疗肾结石和皮肤病的新疗法得以实现, 并以最小的无损或微损疗法代替外科手术, 如膝关节的修复. 现在, 用激光技术和光激励的药物相结合可治好某些癌症. 以光学诊断技术为基础的流动血细胞测量仪可用于监测爱滋病患者体内的病毒携带量. 还有一些光学技术正处于无损医学应用的试验阶段, 包括控制糖尿病所进行的无损血糖监测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等(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214412939.html, (American Society for Laser Medicine and Surgery); https://www.360docs.net/doc/214412939.html,)[19,20]. 光学技术还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 如人体内部造影、测量、分析和处理等[21~30]. 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能将详细的生物结构的三维图象展现出来, 在亚细胞层次监测化学组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空间和时间特征. 以双光子激发荧光技术为代表的非线性成像方法, 不仅可以改善荧光成像方法的探测深度、降低对生物体的损伤, 而且还开辟了在细胞内进行高度定位的光化学疗法. 近场技术将分辨率提高到衍射极限以上, 可以探测细胞膜上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离子通道等等. 激光器已成为确定DNA化学结构排序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光学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其他应用还包括采用“DNA芯片”的高级复杂系统, 和采用传输探针的简单系统. 激光钳提供了一种在显微镜下方能看见的一种新奇的、前所未有的操作方法, 能够在生物环境中实现细胞或微观粒子的操纵与控制, 或在10?12m范围内实现力学参数的测量. 结合光子学和纳米技术已经可以探测细胞机械活动, 揭示细胞水平上隐秘的生命过程, 利用纳米器件甚至可以检测和操纵原子和分子, 这可以应用在细胞水平的医学领域. 高技术的进步, 如: 微芯片极大地加速了生物光子学的发展进程. 集成电路、传感器元件和相连电路的小型化、集成化促使在体和体外测量分子、组织和器官图像成为可能. 许多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于早期疾病监测或生理参量的测量, 如血压、血液化学、pH、温度或测量病理生物体或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生化物种的存在与否. 描述不同光谱特性(如荧光、散射、反射和光学相干成像)的各种光学概念出现在功能成像的重要领域. 从大脑到窦体再到腹部, 精确导位和追踪, 对于精确定位医疗仪器在三维手术空间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分子探针的光子技术可以识别发生疾病时产生的分子报警, 将真正实现令人激动的、个人的、分子水平的医学.

近年来,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基金以及其他基金项目的资助下, 我国在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尤其是2000年第152次主题为“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医学成像若干前沿问题”、第217次主题为“生物分子光子学”的香山会议后, 有许多学校和科研单位开展了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工作, 并初步建成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自己研究特色和明确科研方向的研究机构或实验室, 并在生物医学光学成像(如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简称OCT, 光声光谱成像, 双光子激发荧光成像, 二次谐波成像, 光学层析成像等)、组织光学理论及光子医学诊断、分子光子学(包括成像与分析)、生物医学光谱、X射线相衬成像、光学功能成像、认知光学成像、PDT光剂量学、高时空谱探测技术及仪器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 申请了许多发明专利, 有些已经获得产业化. 国家自然科学

4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第37卷

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与信息科学部联合发起并承办的全国光子生物学与光子医学学术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六届, 对我国生物医学光子学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近年所召开的亚太地区光子学会议中, 有关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内容已大幅增加, 成为主要的研讨专题. 我国的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方兴未艾, 呈现与国际同步的态势[30~40].

2今后需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和优先研究领域

总体上说, 确定学科重点发展的依据应该是: 符合客观发展趋势, 面对社会发展紧迫需求, 有高度、有创新、有交叉, 并以坚持有限目标为原则.

2.1生物光子学和分子光学

在第152, 194, 217和224等多次香山科学会议上,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基础上, 发展新的检测技术, 揭示生物分子相互作用过程的时间、空间关系, 尤其是在活体内实现对分子事件的动态、实时、连续监测理论和方法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应集中国内研究优势, 开展特异性分子信号产生与放大新方法、对比剂光学性质及分子事件空间信息的定量光学成像表征、快速光学分子成像方法、成像信息处理与可视化等研究, 并通过小动物模型, 利用纳米光学分子标记技术, 在体研究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与治疗过程中的相关分子机制等[4~7,25,27,31,37]. 具体包括:

2.1.1生物发光的检测与成像技术

生物体超微弱光子辐射(bio-photon emission, 简称BPE)现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是生物体的一种固有功能. 检测这种来自生物体本原信号所携带的与生命活动相关的信息, 可以了解各种生命过程. 目前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生物光子辐射与生物系统的现正向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 与之相关的理论和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并逐渐形成一个重要的交叉学科领域. 这种研究方法可能成为研究细胞的信息传递、调控、分化、识别等基本过程的重要工具, 进而发展人为调节超弱发光来实现对生命过程的控制. 目前, 对BPE的检测及成像技术主要包括: (ⅰ) 光子学检测技术: 高灵敏度单光子计数技术、光谱分辨和时间分辨的功能检测技术、二维(三维) 单光子成像检测技术; (ⅱ) 生物光子辐射的物理增强技术: 光诱导延时发光增强技术、弱超声场增强技术、交变磁场增强技术、选择性激发增强技术; (ⅲ) 生物光子辐射的化学增强技术: 化学发光分子反应增强技术、电化学反应增强技术. 通过生物光子辐射检测及选择性增强某一功能性生理过程的光子辐射, 实现生物体无损伤结构及功能检测. 这一技术不仅对生物科学领域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也在农业、医学、食品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背景. 随着激光技术、显微技术、荧光标记技术、高灵敏度探测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的飞速发展, 它们在生物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已成为现代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工具, 并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2.1.2微成像与微操纵技术

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技术方面, 利用目前已达上千种与细胞内不同分子(或离子)特异性结合的荧光探针, 已可以直接观测活细胞中各种重要生物分子的位置、运动以及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等. 例如观测细胞骨架上的微管、微丝与中间纤维, 观察信号转导通路上的各种重要的酶与信使分子, 还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自身已有的荧光蛋白引入细胞, 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研究基因的表达、细胞内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与细胞内的“交通”等.

增刊谢树森等: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与前瞻5

利用双光子激发显微成像技术可以提高荧光成像的穿透深度. 并且, 双光子激发的吸收谱很宽, 可以利用单一光源激发不同荧光波段的多种探针; 同时, 双光子激发利用了生物体对光的非线性效应可以获得较单光子激发更高的层析分辨能力. 这些特点使双光子激发荧光成像在生物医学的许多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 这种技术已应用于活体动物和脑切片中神经细胞结构与功能、活体动物脑皮层毛细血管网的成像、胚胎发育过程的长时间动态观测、多光子激发光解笼与光激活、细胞内微区钙动力学以及多光子激发自发荧光等研究领域. 最近, 哈佛医学院已经成功地利用双光子荧光成像技术对大鼠大脑进行了活体动态测量.

微纳米光学是借助微电子技术中的微制作手段, 将传统光学延伸到微米甚至纳米尺度, 从而实现器件的小型化以及检测或操纵微纳米尺度的物体, 如单体细胞, 蛋白质或微纳米颗粒等, 是国际光学界公认的主流方向之一, 其中微操纵, 即分子操纵技术, 是单分子科学研究的范畴. 目前实现分子操纵的动力主要有电场、原子间力和光梯度力, 并由此诞生了扫描隧道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光镊. 光镊利用激光光束产生的力或动量来操作微小的颗粒, 使这些物体可以被光束捕获并按指定的路径运动. 由于光镊的无损、非接触特性使其特别适合用于细胞、亚细胞结构和生物分子的研究(如生物细胞细菌、病毒、小的原生动物等生物粒子)所以, 光镊是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工具. 应用微光学元件构建光镊以及光镊驱动全光学生物芯片将成为光镊发展的趋势, 目前, 光镊主要用于细胞分离, 监测染色体在细胞分裂中的移动情况, 研究细胞骨架的结构和弹性, 研究生物分子动力源, 研究细胞周期及其调控机制等.

2.1.3光学生物芯片的开发与应用

全光学驱动的生物芯片已然是国际光镊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2005年的SPIE光镊会议中列为新的独立研究方向). 它的研究内容, 包括实现芯片核心功能元件微型泵和微型阀的微制作, 在光学实验室平台芯片上提供微颗粒筛选的解决方案, 以及光学芯片生物传感测量功能的实现等.

微纳光生物芯片结合了纳米技术、光子技术与生物芯片技术, 为解决基因超快速测序、人工智能和神经创伤恢复等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前景. 结合纳米光子学、OT和PCR等技术实现完全意义上的“Lab-on-a-Chip”, 在无污染的环境内实现对生命个体基因的准确测序, 为临床基因诊断、基因治疗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 微纳光学生物芯片技术利用微流体对光学性质的调控和检测, 将纳米光子结构与多功能微流控芯片进行集成, 研究DNA与蛋白质之间、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也能够应用于生物化学传感以及人工智能方面, 通过对微流的控制变换实现神经反馈信号的发送和传输, 完成相应的功能.

最新研发的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 简称VCSEL), 为细胞的相干光谱、图像以及细胞内的结构研究提供了可能. 初步实验证表明这种激光器在探测人类免疫系统(测量淋巴细胞和细胞核的直径)、基因的紊乱特征化(计算病态和正常红细胞)和区别肿瘤上的癌细胞和正常细胞方面有极大潜力. 在药学发展中, 对活细胞的快速药物检测, 或在大量对象的筛查中找到稀少的非正常细胞方面, 这种激光器也是有用的.

总之, 生物微弱发光的高灵敏度检测及成像目前面临着许多要解决的难题, 比如: (ⅰ) 新型高时空谱分辨联合检测及成像技术; (ⅱ) 生物光子辐射的物理增强技术; (ⅲ) 生物光子辐射的化学增强技术. 应优先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ⅰ) 光子学检测技术: 高灵敏度单光子计数技术、光谱分辨和时间分辨的功能检测技术、二维(三维) 单光子成像检测技术; (ⅱ) 生物光子

6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第37卷

辐射的物理增强技术: 光诱导延时发光增强技术、弱超声场增强技术、交变磁场增强技术、选择性激发增强技术; (ⅲ) 生物光子辐射的化学增强技术: 化学发光分子反应增强技术、电化学反应增强技术. 通过生物光子辐射检测及选择性增强某一功能性生理过程的光子辐射, 实现生物体无损伤结构及功能检测.

2.2医学光子学

医学光子学目前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医学光子学基础、光活检诊断、光保健和光治疗等[3~12,32,40~45].

2.2.1医学光子学基础

在组织光学方面, 其中最主要的有光在组织体内传播的特殊方式、组织光学性质的描述以及有关实验技术的开发和完善等等. 组织光学是医学光子技术的理论基础. 光在生物组织中的运动学(如光的传播)问题和动力学(如光的探测)问题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目的是要研究生物组织的光学性质和确定某靶位单位面积上的光能流率. 应优先解决测量技术和实验精度的问题, 利用近场光学显微技术、光镊技术测量活体组织的光学参量. 在理论建模方面, 建立生物组织中光的传输理论和数值模拟方法. 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应包括: (ⅰ) 光在生物组织中传输理论: 要用更复杂的理论来描述生物组织的光学性质以及光在其中的传播行为. 建立准确的组织光学模型, 使之能反映生物组织空间结构及其尺寸分布情况、组织各个部分的散射与吸收特性以及折射率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情况; 改造传输方程, 使之适应新的条件, 并能在某些情况下求出光在生物组织中传输的基本性质. (ⅱ) 光传输的蒙特卡罗模拟: 继续开发新的更为有效的算法以适应生物组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要求. 除了了解光在组织中的分布, 还在探索从大量数字模拟中得到生物组织中光的宏观分布与其光学性质基本参量之间的经验关系. 另外, 发展非稳态的光传输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从中可以获得比稳态条件下更多的信息.

组织光学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技术方面, 尚未获得人体各种组织的可靠实验数据, 发展和完善活体的无损检测尤为重要. 在这方面, 时间分辨率与频率分辨率的测量方法引人注目. 2.2.2光活检诊断技术

光活检(optical biopsy)是指利用光学技术实现对人体不同组织的病理诊断, 其最终目标在于为现有临床医学中的组织病理学(活体或离体)提供无损、实时、准确和客观的先进评估手段. 目前光活检采用的技术主要有: 对人体组织中的近红外吸收光、漫反射光、透射光、弹性散射光、Raman散射光和荧光(激光诱导的稳态和瞬态自体荧光或者药物荧光)等定量检测和实时成像, 以及光学相干成像、激光散斑成像、漫射光子密度波成像、时间分辨荧光寿命成像、偏振干涉成像、超声调制光学成像等. 光活检技术可以让医生摆脱依靠目视经验观察、诊断和活检取样的传统组织病理学诊断方法, 依据人体不同组织所特有的光学特性实时鉴别和诊断出被检组织所处的不同生理状态, 包括正常组织、良性病变组织、早期癌变组织、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组织的功能状态等, 从而解决组织体病理早期诊断的难题, 这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医学光子学光谱(非成像)诊断技术实质上是利用从组织体反射、散射或发射出来的光, 经过适当的放大、探测以及信号处理, 来获取组织内部的病变信息, 从而达到诊断疾病的目的.

生物组织的自体荧光与药物荧光光谱技术, 内容涉及光敏剂的吸收谱、激发与发射荧光谱

增刊谢树森等: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与前瞻7

以及各种波长激光激发下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内源性荧光基团特征光谱等. 现在人们所谓的特征荧光峰实际上只是卟啉分子的荧光峰. 客观和科学地判断激光荧光光谱对肿瘤的诊断标准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 某些癌瘤的药物荧光诊断已进入临床试用, 自体荧光的应用尚处于摸索之中. 需要开展激光激发生物组织和细胞内物质的机理研究, 探讨激光诱发组织自体荧光与癌组织病理类型的相关性以及新型光敏剂的荧光谱、荧光产额和最佳激发波长等方面的研究, 以期获得极其稳定、可靠的特征数据, 为诊断技术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近年来, Raman光谱技术应用于医学中已显示出它在灵敏度、分辨率和无损伤等方面的优势. 应开发并完善重要医学物质Raman光谱数据库, 并使基于Raman光谱分析的小型、高效、适用于体表与体内的医用Raman光谱仪和诊断仪将在医学临床获得更广泛的应用.

超快时间分辨光谱比稳态光谱在技术上更灵敏、更客观和更具有选择性. 因此, 将脉宽为ps, fs量级的超短激光脉冲光源用于医学受到广泛重视: (ⅰ) 应发展超快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 用于测量生物组织及生物分子的荧光衰变时间, 分析癌组织分子驰豫动力学性质等, 为进一步研究自体荧光法诊断恶性肿瘤提供基础数据; (ⅱ) 应发展超快时间分辨漫反射(透射)光谱技术. 以时域的角度测量组织的漫反射, 从而间接确定组织的光学特征. 这是一种全新的、适用于活体的、无损和实时的测量方法, 为探知光与生物组织的相互作用, 解决医学光子学中基础测量问题开辟一条新径.

医学光子学成像诊断技术发展出具有无辐射损伤、高分辨率、非侵入、实时、安全的光子学成像诊断技术, 并具有经济、小型、且能监测活体组织内部处于自然状态化学成分等特点的医疗诊断设备. 医学光子学成像诊断技术主要包括:

超快时间分辨成像技术: 以超短脉冲激光作为光源, 根据光脉冲在组织内传播时的时间分辨特性, 使用门控技术分离出漫反射脉冲中未被散射的所谓早期光, 进行成像. 正在研究的典型时间门有条纹照相机、克尔门、电子全息等.

散射成像技术: 包括光子密度波散射层析成像、组织深度光谱测量以及复合成像等, 利用红外光源, 光子密度波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深度可达几个毫米, 在低散射的人脑组织中甚至可达30 mm.

红外热成像技术: 红外热成像是利用红外探测器测量人体和动物的正常与病变组织的温度差异来诊断病变及其位置, 现已在医学诊断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如乳腺肿瘤的诊断.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 一种非侵入式无损成像技术, 并且可以与显微镜、手持探针、内窥镜、医用导管、腹腔镜等相结合使用, 从而具有广阔的应用领域. 而且, OCT能进行众多功能成像, 如分光镜OCT、多普勒OCT、偏振OCT: 也可以与众多成像技术结合使用, 如荧光、双光子、二次谐波成像等技术.

荧光寿命成像: 受超短光脉冲激发后, 荧光团, 包括自体荧光团如NADH, FAD等和外源荧光团, 如有机荧光染料、荧光蛋白等, 所发出荧光的寿命取决于荧光团的分子种类及其所处的微环境, 如pH、离子浓度(如Ca2+和Na+等)、氧压等, 因此荧光寿命的测量和成像, 有助于提供生物组织的功能信息. 和内窥镜结合, 可用于胃癌、食道癌等疾病的早期诊断, 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以及高诊断准确性的早期癌症诊断方法.

光声作用成像: 利用超声场在生物组织中的优良传输特性和激光在生物组织中的选择性吸收特性, 将超声定位技术和光学高灵敏度检测技术结合, 以实现无损伤临床医学的结构和功能层析诊断. 预期成像深度远好于目前的光学成像方法, 对于较厚生物组织成像及临床应

8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第37卷

用特别具有吸引力, 可为及早发现一些特殊病变提供一种无损、有效、高准确度的方法.

非线性光学成像: 双光子激发荧光显微成像、二次谐波等成像技术由于具有三维高空间分辨率, 对比度高、对生物组织的损伤小等优点, 研究工作重点是扩展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 重点解决研制小型化内窥型诊断设备所面临的相关技术问题.

此外, 人体经络的光学表征及其调控功能: 已经有不少事实证明了经脉循行路线的现象, 也初步显示了人体体表沿十四经脉路线存在的红外辐射轨迹. 然而, 至今未能用西医的形态学或生理学方法证明它的存在, 也不能明晰地阐明“经络”的实质. 可以利用已发展的生物医学光子学诸多成像/非成像技术为工具, 研究该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难题.

2.2.3光保健与治疗

强激光治疗: 是当前激光医学中最成熟和最重要的领域. 随着新型医用激光器的不时出现, 如: 钛激光、铒激光、准分子激光等, 强激光治疗技术的临床用途也逐渐增多, 提出一些新的问题. 关于这些新型激光器及新的工作方式对人体组织的作用特点的认识还相对不足, 基本没有适合国人组织特性的治疗参数. 为此需加强研究激光与生物组织间的作用关系, 特别是在诸多有效疗法中已获得重要应用的激光与生物组织间的作用关系; 研究不同激光参数(包括波长、功率密度、能量密度与运转方式等)对不同生物组织、人体器官组织及病变组织的作用关系, 取得系统的数据, 同时也有必要加强新型激光器及新的工作方式的临床适应证的研究.

低强度激光治疗: 非热或低强度激光辐射可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对弱激光治疗机理的认识有待于整个基础医学的提高, 如充分认识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代谢的调控、免疫反应的调控等, 同时还需研究不同弱激光剂量对这些调控的影响, 这才能提高弱激光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针对目前临床上盲目夸大疗效、照射剂量严重混乱的局面, 需要集中财力与人力进行弱激光的细胞生物学效应研究; 弱激光生物调节作用和细胞生物学现象(基因调控和细胞凋亡)的量效关系、弱激光镇痛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弱激光与细胞免疫(抗菌、抗毒素、抗病毒等)的关系及其机制. 寻求弱激光生物刺激效应的可能机制与量效关系; 规范临床治疗参数与操作等.

光动力学治疗(PDT)是当前激光医学中最具活力且发展迅速的领域. 光动力疗法具备了诊断和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病等人类重大疾病的潜力. 光动力疗法在鲜红斑痣、老年性眼底黄斑病变、某些顽固性皮肤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常规手段难以奏效的良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取得一系列进展, 并结合内镜技术的发展等, 其应用领域得到很大的延伸和扩展. 这些都说明发展光动力疗法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应当重点资助PDT相关产品的国产化, 扶持新一代国产光敏剂的开发及相应激光器的产业化, 资助新一代光敏剂光动力学治疗的机理研究. 作用机理、光动力疗法各要素对光动力学效应的影响、建立数学模型、新型光敏剂光动力学效应的研究, 为开拓光动力疗法新的应用领域取得系统的数据. 功能型光敏剂可以同时具有主动靶向药物传输、肿瘤诊断(如MRI和分子荧光成像等)、治疗(高热治疗和PDT)、剂量监测(单态氧探针和氧分子探针等)以及疗效评估(细胞凋亡探针, MRI和生物化学发光等)等组合功能.

激光美容与光子嫩肤: 利用激光或强脉冲光照射皮肤后的选择性光热解效应, 即靶组织(病灶)和正常组织对光的吸收率的差别, 使激光在损伤靶组织的同时避免正常组织的损伤, 达到去皱、去文身、脱毛和治疗各种皮肤病或达到美容的效果. 因为此类医疗技术是在不损伤表

增刊谢树森等: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与前瞻9

皮组织的前提下, 通过皮下病损的选择性吸收达到“坏死”的医疗效果, 所以可以将其归入低强度光疗范畴.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美容保健新技术开发必将获得迅速的发展.

2.3新颖的光子技术、器件和仪器开发

适应社会需求, 研发周期短、投入少、可迅速产业化的仪器, 如血糖检测仪等. 还要注意发展有很大应用市场的医疗仪器, 如: 研制医用半导体激光系统、角膜成形与血管成形用准分子激光设备、激光美容(换皮去皱、植发)这新近兴起的光子嫩肤保健型设备或其他新激光设备,开拓新工作波段的医用激光系统以及开发高性能的超脉冲CO2, Ho:YAG 及Er:YAG 激光手术刀等. 此外, 为了提高靶面上使用的辐照阈值, 增强作用效果, 避免治疗的热灼伤, 无论对外科技术的强激光或是美容嫩肤的弱激光治疗, 均要求对治疗面实施直接冷却. 此类激光治疗中的冷却技术开发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发展新颖的微光学系统, 如全光学驱动生物芯片、微纳光学生物芯片等.

3发展与前瞻

光子学及其技术已广泛应用或渗透到生物科学和医学的诸多方面, 被科学界所认同和重视. 生物医学光学已经成为国际光学学科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 将为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带进崭新的时代. 本学科的发展将继续体现了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研究领域涉及到了生物学、医学和光学, 还有化学等不同大学科的方方面面. 技术开发与临床应用研究的结合将越来越密切. 一般认为, 光学领域未来发展的重点是将各种复杂的光学系统和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保健和医疗. 当今世界中,与光子学有关的技术冲击着人类对生命体的认知及人类健康领域. 基于现代激光与光电子技术的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带来具有原始性创新的重要科研成果, 并可望形成有重大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的产业.

科学技术总是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迅速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健康和保健意识日益增强, 对现代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传统的医学, 伴随人们这一需求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 各种医疗保健的费用正成为社会的极大负担, 尤其是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 如果能够在早期进行诊治, 将大大减少社会负担,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研究表明, 许多疾病始于基因, 基因表达异常、继而代谢失常、功能障碍, 最后才表现出组织形态变化和症状体征. 只有在分子水平发现疾病, 理解其生物学基础和发病机制, 鉴别出病变异常分子, 才能真正达到早期诊断, 克服“一症多病”和“一病多症”的临床诊断难题, 从而进一步发展新型分子治疗方法, 实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目标.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研究目标, 是实现微创或无创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面, 医学光子学发展的趋势是, 研制小型、便携、微创/无创、可连续操作且功能完备的医疗仪器. 治疗方面, 未来主要在光动力学治疗, 加强对小型化固体激光器的研究, 同时寻求更敏感且适用于人体的荧光物质, 改进肿瘤等疾病的诊断病变造影组织及确定光动力学疗法的根本途径. 生物学领域, 光子学技术提高了传统研究工具的精度和准确性, 从而可以在更小、更深、更精确的水平上研究生命问题. 共焦激光扫描显微镜能将详细的生物结构的三维图像展现出来, 在亚细胞层次监测化学组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空间和时间特征. 以双光子激发荧光技术为代表的非线

10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第37卷

性成像方法, 不仅可以改善荧光成像方法的探测深度、降低对生物体的损伤, 而且还开辟了在细胞内进行高度定位的光化学疗法. 近场技术将分辨率提高到衍射极限以上, 可以探测细胞膜上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离子通道等等. 激光器已成为确定DNA化学结构排序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 光学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其他应用还包括采用“DNA芯片”的高级复杂系统和采用传输探针的简单系统. 光镊提供了一种在显微镜下方能看见的一种新奇的、前所未有的操作方法, 能够在生物环境中实现细胞或微观粒子的操纵与控制, 或在10?12m范围内实现力学参数的测量. 医学领域, 光子学技术正在改变着药物疗法和常规手术的实施手段, 并为医疗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在某些领域, 如眼科, 光学和激光技术已成熟地应用于临床实践. 激光还使治疗肾结石和皮肤病的新疗法得以实现, 并以无损或微损疗法代替外科手术, 如膝关节的修复. 现在, 用激光技术和光激励的药物相结合可治好某些癌症. 以光学诊断技术为基础的流动血细胞测量仪可用于监测爱滋病患者体内的病毒携带量. 还有一些光学技术正处于无损医学应用的试验阶段, 包括控制糖尿病所进行的无损血糖监测和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等.

基础研究方面, 研究重点在于从细胞, 甚至是亚细胞尺度层次揭示病变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 为新技术开发以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另一方面, 研究光与人体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所产生的光化学、光热和光机械效应. 在技术的应用方面, 研究重点转向比较各种技术中光源(相干光源/非相干光源、波长、功率密度、偏振性、连续/脉冲光源、脉冲持续时间等)和个体差异(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发病史、发病时间等)对诊断或治疗结果的影响, 在确定各种技术临床适应症的同时, 进一步实用化各种技术. 此外, 还在不断开发新的实用于不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技术.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的活跃、繁荣景象并不完全出于学术本身的缘由, 而是由国家和社会对人类健康问题的关注而推动的, 即人们对采用生物医学光子学技术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疑难顽疾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所起的作用寄予很大希望, 其中的重大突破将起到类似X射线和CT技术在人类文明进步史上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知识经济崛起的时代还可能产生和带动一批高新技术产业. 探索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新方法, 现代医学正面临着一场革命. 光子学在这场革命中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对目前医学临床上, 包括疾病的诊断、治疗, 甚至一些医学的基本问题都可以从光子学找到解决的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 国外从事“生物医学光学”领域研究的高校或研究机构中, 来自大陆的中国学者的数量越来越多. 这有助于使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更加广泛和深入, 并可以预期国内与国外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差距将不断缩小. 因此, 光子学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决不亚于光子学在其他领域, 如光通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4结论

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 目前如火如荼的生命科学大推进, 本质上是人类对生物信息(结构、功能信息)大规模、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挖掘、处理和认识. 生物信息获取与分析理论对于生命科学发展的意义非常重大. 光学成像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对于阐明生命科学的基本规律, 以及应用于疾病的相关研究均十分重要. 但由于其中所涉及的分子标记和成像方法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且成像对比度产生和增强机理比较复杂, 使得光学分子成像无论是在多参数信息获取方面, 还是在多时间、空间层次, 多模式成像数据的时空信息处理与融合方面都还存在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增刊谢树森等: 生物医学光子学的发展与前瞻11

生物医学光子学将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 这对于我国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公众健康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光子学与光学技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先资助领域战略研究报告.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

社和施普林格出版社. 1999

2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 编. 驾驭光: 21世纪光科学与工程学. 上海应用物理研究中心, 译.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

版社, 2001

3 谢树森, 雷仕湛. 光子技术,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4 谢树森, 李晖, 秦玉文, 等. 生物医学光子学与光子技术. 光电子激光, 2004, 15(11): 1384—1388

5 Popp F A, Beloussov L. Integrative Biophysics: Biophotonics.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6 Tuan Vo-Dinh. Biomedical Photonics Handbook. Florda: CRC Press, 2003

7 刘颂豪. 光子学: 技术与应用.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6

8 谢树森, 李晖, 郑蔚. 医学光子学. 光子学报, 1999, 28: 455—460

9 Prasad P N, 著, 何赛灵, 译. 生物光子学导论. 浙江: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10 谢树森, 李晖, 陆祖康. 组织光学概要. 物理, 1998, 27: 599—603

11 Welch A J, van Gemert M J C. Optical-Thermal Response of Laser-Irradiated Tissue.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5

12 谢树森, 李晖, 李步洪, 等. 光电子技术在保健医疗和生物学应用中的进展. 物理, 34(12): 927—933

13 Campagnola P J, Loew L M. Second harmonic imaging microscopy for visualizing biomolecular arrays in cells, tissues and

organisms. Nat Biotechnol, 2003, 21: 1356—1360 [DOI]

14 MacDonald M P, Splading G C, Dholakia K. Microfluidic sorting in an optical lattice. Nature, 2003, 426: 421 [DOI]

15 Michalet X, Pinaud F, Bentolila L A, et al. Quantum dots for live cells, in vivo imaging and diagnostics. Science, 2005,

307(5709): 538—544 [DOI]

16 Munnerlyn C R. Lasers in ophthalm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J Mod Opt, 2003, 50: 2351—2360

17 Lund B J. Laser retinal thermal damage threshold: impact of small-scale ocular motion. J Biomed Opt, 2006, 11(6): 064033

[DOI]

18 Robert J, Zawadzki, Steven, et al. Adaptive-optics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high-resolution and high-speed 3D

retinal in vivo imaging. Opt Express, 2005, 13(21): 8532—8546 [DOI]

19 Xu K, Qiu Q, Jiang J, et al. Non-invasive glucose sensing with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enhanced by optical measurement

conditions reproduction technique. Opt Laser Eng, 2005, 43: 1096—10106 [DOI]

20 Arifler D, Macaulay C, Follen M, et al. Spatially resolv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 for diagnosis of cervical precancer:

monte Carlo Modeling and comparison to clinical measurements. J Biomed Opt, 2006, 11(6): 064027-1—16 [DOI]

21 Gratton E, Breusegem S, Sutin J, et al. 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for the two-photon microscrope: time-domain and

frequency-domain methods. J Biomed Opt, 2003, 8(3): 381—390 [DOI]

22 Krishman R V, Masuda A, Centonze V H, et al. Quantitative imaging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by multiphoton fluo-

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 using a streak camera. J Biomed Opt, 2003, 8(3): 362—367 [DOI]

23 Krishman R V, Biener E, Zhang J H, et al. Probing subtle fluorescence dynamics in cellular proteins by streak camera based

fluorescence lifetime imaging microscopy. Appl Phys Lett, 2003, 83(22): 4658—4660 [DOI]

24 Zeng S, Lv X, Zhan C, et al. Simultaneous compensation 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persion of acousto-optical deflectors

for two-dimensional scanning with a single prism. Opt Lett, 2006, 31(8): 1094—1093 [DOI]

25 Schena M, Shalon D, Davis R W, et al. Qantitative monitoring of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with a complementary DNA mi-

croarray. Science,1995, 270: 467—470 [DOI]

26 Cao Y C, Liu T C, Hua X F, et al. Quantum dot optical encoded polystyrene beads for DNA detection. J Biomed Opt, 2006,

11054025

27 Mehta A D, Rief M, Spudich J A, et al. Simmons.Simgle-molecule biomechanics with optical methods. Science, 1999. 283:

1689—1695 [DOI]

28 Stout A L.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individual intermolecular bonds using optical tweezers. Biophys J, 2001, 80:

2976—2986

29 Qu E, Guo H L, Xu C H, et al. Method used to measure interaction of proteins with dual-beam optical tweezers. J Biomed

12中国科学G辑物理学力学天文学第37卷

Opt, 2006, 11(6): 064035 [DOI]

30 姚建铨, 安源, 赵海泉. 光镊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光电子·激光, 2004, 15(1): 123—128

31 张镇西, 译. 分子光子学原理及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32 骆清铭, 曾绍群, 李鹏程, 等. 组织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06, 30(3): 157—162

33 Zeng Y G, Xing D, Wang Y, et al. Photoacoustic and ultrasonic co-image with a lignear transducer array. Opt Lett, 2004,

29(15): 1760—1762 [DOI]

34 于斌, 彭翔, 田劲东, 等. 硬X射线同轴相衬成像相位恢复的模拟研究. 中国科学G辑: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 2005,

35(3): 233—240

35 Shao H, He Y, Li W, et al. Polarization-degree imaging contrast in turbid media: a quantitative study. Appl Opt, 2006,

45(15): 4491—4496 [DOI]

36 Xie S S, Li H, Li B H.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enetration depth and refractive index of human tissue. Chin Opt Lett, 2003,

1(1): 44—46

37 王琛, 王桂英, 徐至展. 全内反射荧光显微术用于单分子荧光的纵向成像. 物理学报, 2004, 53(5): 1325—1330

38 Yang H Q, Xie S S, Hu X L, et al. Appearance of human meridian-like structure and acupoints and its time cor-

relation by 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Am J Chin Med, 2007, 35(2): 231—240 [DOI]

39 Yu X F, Ding Z H, Chen Y H, et al. Functional expansion of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or doppler imaging. Acta Opt

Sin, 2006, 26(2): 235—238

40 Zhang X Z, Xie S S, Ye Q, et al. Wavelength dependence of soft tissue ablation by using pulsed lasers. Chin Opt Lett, 2007,

5(4): 235—237

41 Martelli F, Bianco S D, Zaccanti G. Phantom validation and in vivo application of an inversion procedure for retrieving op-

tical properties of diffusive layered media from time-resolved reflectance measurements. Opt Lett, 2004, 29(17): 2037—2039 [DOI]

42 Johns M, Giller C A, German D C, et al. Determination of reduced scattering coefficient of biological tissue from a nee-

dle-like probe. Opt Express, 2005, 13(13): 4828—4842 [DOI]

43 Dimofte A, Finlay J C, Zhu T C. A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properties interstitially in tur-

bid media. Phys Med Biol, 2005, 50: 2291—2311 [DOI]

44 Verdaasdonk R W, van Swol C F P, Grimbergen M C M, et al. Imaging techniques fo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of thermal

and mechanical interactions of lasers with biological and model tissues. J Biomed Opt, 2006, 11(4): 041110 [DOI]

45 Gibson A P, Hebden J C, Arridge S R. Recent advances in diffuse optical imaging. Phys Med Biol, 2005, 50: R1—R43

[DOI]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

生物医学光子学研究 The Research on Biomedical Photonics 本文作者徐正红女士,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博士生;张镇西先生,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键词:光子学激光生物医学 一、引言 生命科学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热点之一。而光子学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而日益蓬勃发展的学科。近年来一个以光子学与生命科学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学科新分支――生物医学光子学(Biomedical Photonics)也随着激光技术、光谱技术、显微技术以及光纤技术的发展而飞速发展起来,它将开拓生命科学的新领域,成为本世纪的研究热点。 生物医学光子学可以分为生物光子学和医学光子学两个部分,分属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但二者存在相互交叠的范围,并无严格的分界。也可以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将生物医学光子学划分位光子诊断医学技术和光子治疗医学技术两个领域。前者以光子作位信息的载体,后者是以光子作为能量的载体。 由于激光具有单色性好、高亮度,高密度、辐射方向性强的特点,无论光诊断还是光治疗技术,多以激光为光源。随着激光器的不断发展,光子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层出不穷。 二、光子诊断医学技术 1.概念 生物光子学就是以研究生物体辐射的光子特性来研究生物体自身的功能和特性的学科。在光子学产生初期,充满活力的生命科学就和光子学相互交叉渗透,促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它以生物系统的超微弱光子辐射(BPE)的发现和研究为基础的。 从1923年前苏联科学家Burwitch等人首次发现BPE现象到70年代后的研究表明,BPE现象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生物体的一种固有功能。除了少数原生生物和藻类等低级生物外,绝大多数动植物都能产生BPE。BPE的光谱很宽,从紫外、可见光到红外波段。奇妙的是,BPE的值和生物进化程度成正比,进化程度越高,其BPE值越大,辐射的波长越向红外扩展。另外BPE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是生物体梁子效率及低的一种低水平化学发光。 80年代以来各国科学家进一步对BPE现象进行研究发现DNA是BPE的辐射源之一;BPE在细胞形态分裂前和死亡前强度会增大。另外,癌细胞的BPE高于正常细胞。这些研究表明:生物的自发超弱发光与生物体的氧化代谢、细胞的分裂和死亡、癌变、生长调控、光化学反应等许多基本的生命过程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有关BPE的研究也正向细胞、亚细胞和分子水平深入。与之相关的理论和测试技术也在不断发展。2.应用 由于生物超弱发光与生物体的生理及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生物光子学在临床诊断、农作物遗传性诊断及环境检测等领域可以有重要的应用。 ●生物超弱发光的成像 利用高灵敏度的探测和成像技术,结合数据融合技术,在可见和近红外波段获得生物体超弱发光的而二维图像,用于人体代谢功能与抗氧化、抗衰老机体防御功能的测量和研究。亦可用于疾病的诊断。例如,日本研制成第一台能探测大脑癫间病灶区的激光仪器,用很弱的近红外激光照射病人头部而得到大脑皮层的二维图像。通过分析这

【生物医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摘要: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了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障人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新兴学科。生物医学工程致力于研发新的生物学制品和生物学材料,改进医疗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追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学科建设 电子学、光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物理学、化学、精密仪器制造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生物医学工程就是在这些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医学分支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来对人体进行研究,分析疾病的机理,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极大提高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水平。但是,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够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1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

生物医学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这一学科一经产生,就迅速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965年,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建立,后来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协会[1]。生物医学工程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因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物医学工程将现代科学的技术成果与医学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体对疾病的预防水平和治疗水平。欧美等地区的先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成立了针对这一学科的研究部门,负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而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应用范围比较窄,仅限于医院设备保管和维修、医疗物资采购等方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应用也处于初级水平。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2个方面。首先,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我国的各级医院,负责生物医学工程的科室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各级医院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设定有关部门的名称、职责范围、人员编制、归属单位等情况,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关于大学医学生物学(第六版)试题.doc

大学医学生物学考试试题(闭卷)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学 学号:姓名: 一、选择题(每题选一正确答案,写于答卷纸上。每题一分,共40分): 1.下列哪一种细胞内没有高尔基复合体 A、淋巴细胞 B、肝细胞 C、癌细胞 D、胚胎细胞 E、红细胞 2.在电镜下观察生物膜结构可见 C.两层深色致密层和中间一层浅色疏松层 D.两层浅色疏松层和中间一层深色致密层 E.上面两层浅色疏松层和下面一层深色致密层 3.属于动态微管的是 A.中心粒 B. 纺锤体 C. 鞭毛 D. 纤毛 E. 胞质收缩环 4.小肠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的过程为 A.通道扩散 B. 帮助扩散 C. 主动运输 D. 伴随运输 E. 膜泡运输 5.关于细菌,下列哪项叙述有误 A、为典型的原核细胞 B、细胞壁的成分为蛋白多糖类 C、仅有一条 DNA分子 D、 具有 80S 核糖体 E、有些鞭毛作为运动器 6.关于真核细胞,下列哪项叙述有误 A、有真正的细胞核 B、有多条DNA分子并与组蛋白构成染色质 C、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同时进行 D、膜性细胞器发达 E. 有核膜 7.氚(3H)标记的尿嘧啶核苷可用于检测细胞中的 A、蛋白质合成 B、 DNA复制 C、 RNA转录 D、糖原合成 E、细胞分化 8.β 折叠属于蛋白质分子的哪级结构 A. 基本结构 B. 一级结构 C. 二级结构 D. 三级结构 E. 四级结构 9.在奶牛的乳腺细胞中,与酪蛋白的合成与分泌有密切关系的细胞结构是 A、核糖体,线粒体,中心体,染色体 B、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纺锤体 C、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中心体 D、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泡 E、核糖体,分泌小泡,高尔基体,中心体 10.膜脂不具有的分子运动是 A、侧向运动 B、扭曲运动 C、翻转运动 D、旋转运动 E、振荡运动 11.微管和微丝大量存在于 A、细胞质基质 B、细胞外被 C、细胞膜 D、胞质溶胶 E、细胞连接 12.能封闭上皮细胞间隙的连接方式称为 A、紧密连接 B、粘着连接 C、桥粒连接 D、间隙连接 E、锚定连接 13.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是 A、紧密连接 B、桥粒 C、微绒毛 D、胶原 E、绒毛 14.真核细胞的核外遗传物质存在于

有关再生医学学习的感想

有关再生医学学习的感想 再生医学是21世纪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将成为临床转化医学发展的重点,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再生医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创伤与组织器官缺损生理性修复以及如何进行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的新兴学科,可以理解为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狭义上讲是指利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改善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定义和信息技术,其技术和产品可用于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再生治疗。 再生医学的内涵已不断扩大,包括组织工程、细胞和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微生态治疗等,国际再生医学基金会(IFRM)已明确把组织工程定为再生医学的分支学科。第一位提出“组织工程学”术语的是美籍华裔科学家冯元桢教授。组织工程学的基本原理是,从机体获取少量活组织的功能细胞,与可降解或吸收的三维支架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植入人体内病损部位,最后形成所需要的组织混器官,以达到创伤修复和功能重建的目的。王正国认为,组织工程的科学意义不仅在于提出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更主要的是提出了复制组织、器官的新理念,使再生医学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王正国说,一般情况下,组织工程学和再生医学没有严格区分。现在学术界认为,凡是能引导组织再生的各种方法和技术均被列入组织工程范畴内,如干细胞治疗、细胞因子和基因治疗。从外科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在先后经历了三个“R”阶段,即“切除(Resection)、诊疗(Repair)和替代(Replacement)”之后,组织工程学的出现,意味着外科学已经进入“再生医学”的新阶段,即第四个“R”。 目前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受损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重建,仍然是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受损的组织器官获得完全再生,或在体外复制出所需要的组织或器官进行替代性治疗,已经成为生物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上千万人遭受各种形式的创伤,有数百万人因在疾病康复过程中重要器官发生纤维化而导致功能丧失,有数十万人迫切希望进行各种器官移植。但令人遗憾的是,一方面,目前的组织器官修复无论是体表还是内脏,仍然停留在瘢痕愈合的解剖修复层面上,离人们所希望的“再生出一个完整的受损器官”差距甚远;另一方面,器官移植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尽管有其巨大的治疗作用,但它仍然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有损伤和有代价的治疗方法,而且由于受到伦理以及机体免疫排斥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满足临床救治的需要。而再生医学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

对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模板

对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论文关键词: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 ,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本文就其目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着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 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 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

生物信息学论文

生物信息学的进展综述 韩雪晴 (生物工程1201班,学号:201224340124) 摘要:生物信息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生物相关系统中信息内容和信息流向的综合性系统科学。80年代以来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信息在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胜利完成与生物信息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对此作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进展;序列比对;生物芯片 A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Bioinformatics Han Xueqing (Bioengineering, Class1201,Student ID:201224340124) Abstract: Bioinformatics is the science of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information content and information flows to a study on the biological and bio related in the system. The edge of an emerging discipline since 80, has broad prospects in which information. With the human genome project was complet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ioinformatics are inextricably linked, for the life science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bioinformatic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science has also brought a lot of convenience, has made the simple analysis. Keywords: bioinformatics;progress;Sequence alignment;biochip 1、生物信息学的产生背景 生物信息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基因组测序数据迅猛增加而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1]。应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认识生物体代谢、发育、分化、进化以及疾患发生规律的不可或缺的工具[2]。及时、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上不断增长的生物信息数据库资源,已经成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必要手段,从而诞生了生物信息学。 2、生物信息学研究内容 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存储核酸和蛋白质序列,通过研究科学的算法,编制相应的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比较与预测,从中发现规律。白细胞介素-6(IL-6)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因子,但在两栖类中未见报道。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两栖类模式动物非洲爪蟾IL-6进行分析[3]。以人IL-6基因对非洲爪蟾数据库进行搜索、分析,并采用RT-PCR方法对所得序列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非洲爪蟾IL-6基因位于scaffold_52基因架上,具有保守的IL-6家族基序[4]。采用生物信息新方法进行不同物种的免疫基因挖掘、克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5]。 2.1序列比对 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序列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序列比对是生物信息学的基础。两个序列的比对现在已有较成熟的动态规划算法,以及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比对软件包BLAST和FASTA[6]。序列数据库搜索最著名且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便是BLAST算法。FASTA算法是另一族常用的序列比对及搜索工具[7]。 2.2结构比对 比较两个或两个以上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的相似性或不相似性。 2.3蛋白质结构预测 从方法上来看有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途径。前者主要是从一些基本原理或假设出发来预测和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和折叠过程。分子力学和分子动力学属这一范畴。后者主要是从观察和总结已知结构的蛋白质结构规律出发来预测未知蛋白质的结构[8]。 3、生物信息学的新技术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需要重点看的概念 1 embryonic stem cells, ES 胚胎干细胞 2 Stem cells 干细胞 3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造血干细胞 4 Neural stem cells (NSCs) 神经干细胞are initially present in a single layer of pseudostratified epithelium spanning the entire distance from the central canal to the ex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NSCs continue to proliferate, and are patterned over several days in vivo to generate mature neurons, oligodendrocytes, and astrocytes. 神经干细胞起先呈现为单层假复层上皮,覆盖于整个中央管到外部的限制性膜。神经干细胞能增殖,并在数天内产生成熟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5 plasticity 可塑性一种成体干细胞具有生成另一个组织的特化细胞的能力,即成体干细胞具有一定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的特性,称其为干细胞的可塑性,也称为成体干细胞的横向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 (plasticity of stem cell): means the adult stem cell from one embryonic layer can differentiate into cells derives from other layer. 6 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人间充质干细胞 7.fate mapping 干细胞命运图:在正常环境下受各种稳态因素调节的分化趋势。这些趋势包括干细胞对机体正常发育活动的参与,以及干细胞对各种生物学危险诸如组织损伤、器官衰老以及疾病的反应。 判断 7 There must be stem cells that divide and generate neurons in the adult mammalian brain. (T) 在成年的哺乳类动物体内一定有能够分裂并产生神经元得干细胞存在 填空 8 (adult) stem cell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brain, particularly in a region important in memory, known as the hippocampus. 研究者已经证实脑中含有成体干细胞,特别是在对记忆尤为重要的海马区 9 NEP cells continue to proliferate, and are patterned over several days in vivo to generate mature (neurons) , oligodendrocytes, and astrocytes in a characteristic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 神经上皮干细胞持续增殖,并在数天内被模式化,以特有的时空模式产生成熟的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 问答 10 neuronal precursors can be isolated from 神经前体细胞可从哪些部位分离 1) the developing human brain, 发育中的人脑 2) adult human hippocampus, 成人的海马

再生医学

再生医学 再生医学的概念与范畴 有位专家认为,再生医学是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改善或恢复损伤组织和器官的功能的科学。他提出移植干细胞可优势分布于损伤局部,但数量有限(<3%),将基因克隆到腺病毒表达载体能加强定向,转染干细胞使之增加基因表达,增强了促愈合作用。同时还发现了3个来源于大鼠、5个来源于人的真皮干细胞克隆、体外长期连续培养过程中全部发生恶性转化。不同干细胞克隆转化时间从5 0代至80代不等,建议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不要用培养很多代的干细胞。 有的专家指出,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创造丢失或功能损害的组织和器官,使其具备正常组织和器官的机构和功能。卢世璧院士还介绍了软骨组织工程方面的进展。 还有专家认为,再生医学的概念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再生医学可以认为是一门研究如何促进创伤与组织器官缺损生理性修复以及如何进行组织器官再生与功能重建的新兴学科,可以理解为通过研究机体的正常组织特征与功能、创伤修复与再生机制及干细胞分化机理,寻找有效的生物治疗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维持、修复、再生或改善损伤组织和器官功能。狭义上讲是指利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工程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研究和开发用于替代、修复、改善或再生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定义和信息技术,其技术和产品可用于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或功能障碍的再生治疗。 英国《再生医学》杂志1月刊登了一份由加拿大麦克劳克林—罗特曼全球卫生中心完成的关于中国再生医学研究现状的报告。该报告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迅速发展,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数量位居世界第五,一些研究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所谓再生医学,是指利用生物学及工程学的理论方法,促进机体自我修复与再生,或构建新的组织与器官,以修复、再生和替代受损的组织和器官的医学技术。这一技术领域涵盖了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等多项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力图从各个层面寻求组织和器官再生修复和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再生医学”这一名词的提出还不到20年时间。这是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飞速发展和日益交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人类医学发展的一次飞跃。再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上述各学科向应用领域的发展以及交叉合作。 干细胞具有再生各种组织器官的潜在功能,干细胞技术因而成为再生医学的基础。干细胞是一群尚未完全分化的细胞,它就像是万能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向各种组织细胞分化,在生命体的胚胎发育、组织更新和修复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196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中心首次采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治疗了一例先天性联合免疫缺陷病。干细胞移植技术现已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相关基础研究,几乎涉及人体所有的组织和器官。 组织工程是指采用各种种子细胞和生物材料在体外进行组织构建,再造各种人工组织或器官,它涉及生命科学、材料学和工程学等多个领域。目前,多种生物材料已经成功应用于人工骨和关节、人工晶体、医用导管、人工心脏瓣膜以及血管支架,人造肺、心脏、肝、肾和角膜等各种人工器官也在大力研究开发。 基因工程技术是再生医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对干细胞甚至已经分化的体细胞进行基因重新编程,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基因缺陷造成的遗传性疾病或恶性肿瘤。人工器官中的种子细胞往往也需要通过基因重新构建向特定方向分化。结合基因打靶技术以及干细胞克隆技术可以改变异种组织和器官的表型,使得异种移植有望成为可能。 再生医学的核心和终极目标是修复或再生各种组织和器官,解决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和功能障碍。可以想象,如果将来人类有能力对任何细胞都进行编程和干细胞诱导分化,生产制造出任何一种人工器官,那么,绝大多数疾病就能治愈,人类可实现延长寿命之梦。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内涵是: 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 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并用以维持、促进人的健康。它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医学进步的需要;其二则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需要。 四十年来, 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深入于医学,从临床医学到医学基础,并深刻地改变了医学本身, 而且预示着医学变革的方向。可以说,没有生物医学工程就没有医学的今天。另一方面, 生物医学工程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它发生了质的改变,最根本的是,将使用对象和使用者以及医疗装置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 强调其间的相互作用, 进而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研究发展所需要的医疗装置,实现预定的医疗目的。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谓交叉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从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或成熟学科相互交叉作用产生的结果。而且,生物医学工程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哪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产生多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这样一来,当任何一个学科取得突破进展时都能影响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使其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在美国以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指出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基于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均取得了各自的成果。如今,这些国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是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他们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前进。在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根据自身条件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计划”。这样一来,生物医学工程在这一有利条件下迅速发展,朝向以整合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及工程科学等高度交叉跨领域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既促进了传统性专业的提升,又为逐步形成新专业创造了条件。 另外,美国政府因认识到新的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卫生保障事业发展所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急需扭转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发工作群龙无首的分散局面,美国第106届国会于2000年1月24日通过立法。在国立卫生研究院内设立了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规定由该所负责对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创新、开发应用、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等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基本了解、合作研究以及跨学科的创新。这也大大推动了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很多所高校内设有此专业,在一些理、工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内均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这些学校的理、工等学科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且大都设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他们开展起来十分方便,这些院校均是以科研性学科设置的。此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则是以医学作为基底学科,置入某些工程学科的

生物信息学课程论文 作业题目 分配表

生物技术12-1 生物技术12-1 学号姓名性 别 签名学号姓名性别签名学号姓名性 别 签名 12114350101陈丽娜女大肠杆菌连接 酶 12114350104黄少敏女人的胰蛋白 酶 12114350105黄晓静女T4噬菌体 DNA聚合酶12114350106纪秀玲女人的肌红蛋白12114350107列泳婵女蛋白酶K序 列 12114350108石彩虹女小鼠P53基 因12114350110周海琪女拟南芥端粒酶 序列 12114350111曹杰濠男淀粉酶12114350113陈永成男G-谷氨酰转 肽酶12114350115方壮杰男乳酸脱氢酶12114350116冯健锋男肝癌铁蛋白12114350118黄静云男牛血清白蛋 白12114350119李树森男18S rDNA 12114350120李涛男ATP合成酶12114350121林秀尧男谷氨酸脱羧 酶12114350123刘国标男CDK4 12114350124罗皓炽男胃蛋白酶12114350125阮永刚男鲨烯合酶基 因12114350126石晓洲男肌动蛋白12114350129王佐正男肥胖基因相 关蛋白 12114350130吴文祯男柑橘果胶酯 酶12114350131吴永鹏男凝血酶原12114350132徐国相男维生素C合 成基因 12114350133叶业林男葡萄糖脱氢 酶

12114350134张维彬男大肠杆菌Β-半 乳糖苷酶 12114350135张伟龙男抗干旱基因12114350136郑晓坤男人血红蛋白 12114350142郑桂捷男磷酸酶的蛋白 质12114350138黄忠海男牛凝乳酶原 基因 12114350139徐少东男岩藻糖苷酶 12114350141王晓敏女木瓜蛋白酶 本班总人数:31 生物技术12-2 生物技术12-2 学号姓名性别签名学号姓名性别签名学号姓名性别签名12114350201黄雪梅女人的胰岛素12114350202李晨晨女热震惊蛋白/ 热击蛋白 1211435020 3 廖垭娣女乙肝病毒 CABYR- binding prot ein 12114350204冉梦梦女腺苷酸环化酶12114350205魏丹璇女DNA ase I 1211435020 6 吴彩凤女纤维素酶 12114350207武亦婷女18 rDNA 12114350208叶国玲女谷胱甘肽1211435020 9 叶锦玉女线粒体基因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资料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生命的特征与起源 1.生命的基本特征★★★(9条 p7-p9) ①生命是以核酸与蛋白质为主导的自然物质体系 ②生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功能结构体系 ③生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本运动形式的自我更新体系 ④生命是以精密的信号转导通路网络维持的自主调节体系 ⑤生命是以生长发育为表现形式的“质”“量”转换体系 ⑥生命是通过生殖繁衍实现的物质能量守恒体系 ⑦生命是以遗传变异规律为枢纽的综合决定体系 ⑧生命是具有高度时空顺序性的物质运动演化体系 ⑨生命是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共存体系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细胞的发现(时间、人物)(P10) 1665年,英国物理科学家胡克。 2.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4条)p13 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②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③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 ④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

3.细胞的基本定义(4条)p14 ①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一切有机体均由细胞构成(病毒为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除外); 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有机体的一切代谢活动与执行功能过程中,细胞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有序的、自动控制性很强的独立代谢体系; ③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生物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积的增长与细胞的分化来实现的。绝大多数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最初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过程发育而来的;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人体内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都是相同的,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他们之所以表现功能不同是有于基因选择性开放和表达的结果。 4.细胞体积守恒定律(p14) 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这种关系有人称为“细胞体积守恒定律”。 5.细胞的主要共性(3条) ①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 ②细胞都具有遗传物质 ③细胞都具有核糖体 6.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表2-1)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内涵是: 工程科 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 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并用以维持、促 进人的健康。它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医学进步的需要;其二则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需要。 四十年来, 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深入于医学,从临床医学到医学基础,并深刻地改变了医学 本身, 而且预示着医学变革的方向。可以说,没有生物医学工程就没有医学的今天。另一 方面, 生物医学工程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它发生了质的 改变,最根本的是,将使用对象和使用者以及医疗装置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 强调其间的 相互作用, 进而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研究发展所需要的医疗装置,实现预定的医疗目的。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谓交叉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从学科发展的历史长 河来看,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或成熟学科相互交叉作用产生的结果。而且,生物医学工程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哪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产生多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这样一来,当任何一个学科取得突破进展时都能影响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使其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在美国以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指出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基 于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均取得了各自的成果。如今,这些国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是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他们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前进。在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根据自身条件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计划”。这样一来,生物医学工程在这一有利 条件下迅速发展,朝向以整合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及工程科学等高度交叉跨领域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既促进了传统性专业的提升,又为逐步形成新专业创造了条件。 另外,美国政府因认识到新的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卫生保障事业发展所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急需扭转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发工作群龙无首的分散局面,美国第106届国

生物信息学的论文

生物信息学 一、我对生物信息学的认识 1、什么是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从事对基因组研究相关生物信息的获取、加工、储存、分配、分析和解释。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服务,也就是管好这些数据;另一个是从中发现新的规律,也就是用好这些数据。具体地说,生物信息学是把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分析作为源头,找到基因组序列中代表蛋白质和RNA基因的编码区;同时,阐明基因组中大量存在的非编码区的信息实质,破译隐藏在DNA序列中的遗传语文规律;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与基因组遗传语文信息释放及其调控相关的转录谱和蛋白质谱的数据,从而认识代谢、发育、分化、进化的规律。 2、、生物信息学的重要性 生物信息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学科,它更是一种重要的研究开发工具。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它是一门研究生物和生物相关系统中信息内容物和信息流向的综合系统科学,只有通过生物信息学的计算处理,我们才能从众多分散的生物学观测数据中获得对生命运行机制的详细和系统的理解。 从工具的角度来讲,它是今后几乎进行所有生物(医药)研究开发所必需的舵手和动力机,只有基于生物信息学通过对大量已有数据资料的分析处理所提供的理论指导和分析,我们才能选择正确的研发方向,同样,只有选择正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手段,我们才能正确处理和评价新的观测数据并得到准确的结论。 可见生物信息学在今后的无论是生物(医药)科研还是开发中都具有广泛而关键的应用价值;而且,由于生物信息学是生物科学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密切结合的交叉性学科,使其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这就使得专业的生物(医药)科研或开发机构自身难以胜任它们所必需的生物信息学业务,残酷的市场竞争及其所带来的市场高度专业化分工的趋势,使得专业的生物(医药)开发机构不可能在自身内部解决对生物信息学服务的迫切需求,学术界内的生物(医药)科研机构也是如此,而这种需求,仅靠那些高度分支化和学术化的分散的生物信息学科研机构是远远不能满足的。可见,在生命科学的新世纪,生物信息学综合服务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领域。 3、生物信息学的最终目的

医学生物学笔记

医学生物学笔记 绪论 1.汜胜之书:公元前一世纪,总结了农业生产实践方面。 2.18世纪,林奈,二分法,统一了世界各国极其混乱的动植物命名。 3.生命科学的分科:①按生命特点划分: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生物化学、遗传学、 胚胎学、分类学、进化论;②生物类群: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③结构水平:量子、分子、细胞、组织学、器官、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生物学。 4.生命的基本特征:①生物大分子是生物的物质基础;②新陈代谢是生物的基本特征’;③ 细胞是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④能生长与发育;⑤可以生殖;⑥有遗传与变异;⑦机体具有适应性与应激性, 5.进化:原核生物(古细菌、真细菌)→原生生物(变形虫、鞭毛虫、草履虫)→真核生 物(真菌、动物、植物) 第一章分子基础 6.组成细胞的物质称为原生质,C、H、O、N占90%。 7.生物体内的“工作分子”是蛋白质。 8.氨基酸分子由于含有酸性的羧基和碱性的氨基,所以是典型的两性化合物。当氨基酸 溶于水时,氨基和羧基可同时电离,如果溶液呈酸性则氨基酸带正电荷;如果溶液呈碱性则氨基酸带负电荷。 9.10个氨基酸以下称寡肽,相对分子质量6000以下,氨基酸数目少于100才称多肽。 10.蛋白质分子结构分为四级,一级为基本结构,其余都是空间结构。①氨基酸的排列顺 序就是一级结构。②二级结构有三种构象:α-螺旋(单链右手螺旋)、β-折叠(双链或单链回折形成的锯齿状构象)、π-螺旋(胶原蛋白独有结构,三链相互绞合成的右手超螺旋)。③三级结构由二级进一步盘曲折叠,形成近球形,单链三级结构已经能表现生物活性,但其余得升四。 11.只有空间结构才称构象(所以一级不算),通过蛋白质构象变化而实现调节功能的现象 称为变构,如蛋白质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12.变性和变构都不涉及氨基酸排列顺序(蛋白质一级结构)的变化,轻微变性可逆,称 为复性。 13.蛋白质分类:①按组成:a.单纯(仅有氨基酸)蛋白质:清蛋白、球蛋白、组蛋白等, b.结合(含有辅基)蛋白质:核蛋白、色素蛋白、磷蛋白、糖蛋白和脂蛋白。②按分子 形状:a.纤维状蛋白,多为结构蛋白,难溶于水,b.球状蛋白,易溶于水,许多具有生理特性的蛋白都近球状。③按生理功能:结构蛋白、保护蛋白、酶蛋白、激素蛋白、转运蛋白、运动蛋白、凝血蛋白、膜蛋白、受体蛋白和调节蛋白等。 14.脲酶、蛋白酶、淀粉酶、酯酶均属于单纯酶;除酶蛋白外还有辅助因子(辅酶(水溶 性维生素)、辅基(无机离子))的称为结合酶,属于结合蛋白质。 15.稀有碱基约占tRNA所有碱基的10%~20%。 16.功能:DNA携带和储存遗传信息,RNA传递和调控遗传信息。 17.B-DNA双螺旋的螺旋直径是2nm,螺距3.4nm,每一转有10对碱基,所以两个相邻 碱基对的距离为0.34nm。而A-DNA每一转有11对碱基。还有Z-DNA是左手螺旋。 18.RNA :mRNA占1~5%,tRNA占5~10%,rRNA占80~90% 19.rRNA参与蛋白质合成。

生物医学工程对生活的影响和前景

作者:楼佳枫1223020057 信息与工程学院电气2班 学科导论作业:(部分参考于百度知道) -----生物医学工程对生活的影响和前景大学,我选择的专业是电气信息类:它未来将分为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技术三个大类。现在,我很高兴和大家谈谈我对生物医学工程的认识及看法。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就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渊源,还得追溯到显微镜的发明:17世纪Lee 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 )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生物医学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生物影像技术。自从琴伦射线的发现和应用于医学诊断开始,影像学就开始了她的飞速发展,当之无愧得成为了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诊断水平。即计算机体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即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处理人体组织器官的切面显像。X线CT片提供给医生的信息量,远远大于普通X 线照片观察所得的信息。目前,螺旋CT(spiral CT 或helicalet CT)已经问世,能快速扫描和重建图像,在临床应用中取代了多数传统的CT,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医学工程研究利用生物组织中氢、磷等原子的核磁共振(nu 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原理。研制成功了核磁共振计算机断层成像系统(MRI),它不仅可分辨病理解剖结构形态的变化,还能做到早期识别组织生化功能变化的信息,显示某些疾病在早期价段的改变,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可以认为MRI 工程的进步,促进了医学诊断学向功能与形态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向超快速成像、准实时动态MRI、MRA、FMRI、MRS发展。根据核医学示踪,利用正电子发射核素(18F,11C,13N)的原理,创造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诊断技术。美国新闻媒体把PET列为十大医学生物技

生物信息学课程论文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前景 摘要:生物信息学已成为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本文对生物信息学的产生背景及其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前景。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在国内、外基本上都处在起步阶段。因此,这是我国生物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一个百年一遇的极好机会。 关键字:生物信息学、产生、发展、前景

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和前景 随着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信息数据资源的增长呈现爆炸之势,同时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使得对大规模数据的贮存、处理和传输成为可能,为了快捷方便地对已知生物学信息进行科学的组织、有效的管理和进一步分析利用,一门由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特别是由分子生物学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应运而生,并大大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开展,被誉为“解读生命天书的慧眼”。 生物信息学的产生 生物信息学是80年代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的启动而兴起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它通过对生物学实验数据的获取、加工、存储、检索与分析,进而达到揭示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的目的。由于当前生物信息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存储、分类、检索和分析等方面,所以目前生物信息学可以狭义地定义为:将计算机科学和数学应用于生物大分子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分类、检索与分析,以达到理解这些生物大分子信息的生物学意义的交叉学科。事实上,它是一门理论概念与实践应用并重的学科。 生物信息学的产生发展仅有10年左右的时间---bioinformatics这一名词在1991年左右才在文献中出现,还只是出现在电子出版物的文本中。事实上,生物信息学的存在已有30多年,只不过最初常被称为基因组信息学。美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给基因组信息学的定义:它是一个学科领域,包含着基因组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分配、分析和解释的所有方面。 自1990年美国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人与模式生物基因组的测序工作进展极为迅速。迄今已完成了约40多种生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人基因组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