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第一章上古神话

合集下载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章  上古神话


“女娲造人‛
女娲经过辛勤的劳动和奋力的拼搏,重
整宇宙,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必要的自 然条件。女娲不仅有开辟之功,她也是 人类的创造者。
女娲造人
•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 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絚于泥 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 贫贱凡庸者,絚人也。(《太平御览》 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的神话外,还有一些
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 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 ‚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 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 足,北饮大泽。未 至,道渴而死。弃 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海外 北经》)
另一则与自然抗争的悲剧神话,发生在一个 纤弱的女子身上: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 曰精卫,其鸣自詨(叫)。是炎帝之少女, 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 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 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 尤。(《山海经·大荒北经》)
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
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 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太平 御览》卷十五引《志林》)
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许多 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井、鼎、 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帝,或是黄帝 的臣子。 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的文 化英雄。
录(保存)

我国神话主要散见 于《山海经》、 《庄子》、《楚辞》 等书中。
1、《山海经》 保留神话资料最多,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 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 2、《淮南子》 保存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 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

C第一章:上古神话

C第一章:上古神话

,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 帝江也。‛
• 《庄子· 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
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
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 《山海经· 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
温 故 知 新
• 1.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 2.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是什么? • 4.先秦文学发展的阶段及其文化特点什么?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 二、《山海经》概念
本 节 要 点
三、中国神话的类型 四、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五、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六、上古神话的演化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 五
帝德》)
• 《山海经· 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 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
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

补充: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 第二,神话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从《诗经》,到近现代文学创作;从诗歌散文,到戏曲小说,
无不得到神话的滋养。马克思曾说希腊神话是希腊文学的土壤
和武库,中国神话亦如是。 • 屈原的楚辞,庄子的散文,李白、李贺、苏轼等的诗歌,战 国的《穆天子传》,魏晋的志怪小说,唐传奇如李朝威的《柳 毅》,明清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镜花缘》, 元明戏曲如《柳毅传书》、《张生煮海》,以及鲁迅的《故事 新编》等。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1、神话产生的原因: (1)原始社会落后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知识水平 极为低下,这是神话产生的特定历史条件。 (2)神灵观念的产生,这是孕育神话的胚胎。 (3)解释自然、战胜自然的功利目的和审美意识。 (4)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特别是想象的发展,使 原始人类能够不自觉地运用原始的形象思维创造神 话。
1、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思维方式
(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3)神话思维是一种情感性思维 (4)神话思维是一种象征性与隐喻性的思维 (5)神话思维是一种想象性与幻想性的思维
2、中国古代神话的特点





(1)在思想内容方面,古代神话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2)古代神话创造了一系列代表他们自己利益和愿望 的艺术形象。 (3)古代神话对我们的民族精神作了艺术的概括,并 带有鲜明的民族性。 (4)在艺术形象方面,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具有强烈的 积极浪漫主义精神,成功地运用了幻想、想象和夸张 等浪漫主义的手法。 (5)我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美学特征。

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 文学 。
二 、神话的记录
神 话 的 保 存
神 话 的 纪 录
《 山 海 经 》


《 庄 子 》
《 淮 南 子 》
《 楚 辞 》
《 列 子 》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首先其所记载的神话是未经雕琢熔冶、带有原 始性的神话 。 其次,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象。 再次,《山海经》神话看似零散,却仍然有某 种“系统性”, 第四,它对后世文学特别是小说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第五,《山海经》对寓言和诗歌也产生过某些 影响。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

二、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物我一体,以己观物 例:解释自然、地理; (2)形象比附,具体可感 例:《淮南子· 天文训》 (3)情感浓烈,神秘体验 例:《九歌》舞乐的激情




精神 (1)深重的忧患意识; 例:水旱灾害 (2)浓厚的重生思想; 例:黄帝神话 (3)积极的奋斗精神。 例:抗争神话
(3)男性神 《淮南子 本经训》后羿射

《山海经· 海外北经》记载:
日的故事: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 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凿齿、九婴、大风、 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 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 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 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 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 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 以为天子。
三、神话的功能

神话



助幻想形式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他们是为了实 用的目的,而不是审美的目 的。 (1)生存需要; (1)联系氏族; (2)维持习俗; (3)宣泄情感。
《竹书纪年》记载,属于伏羲氏 系统的有所谓长龙氏、潜龙氏、 居龙氏、降龙氏、上龙氏、水龙 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等 等,这实际乃是以蛇为图腾的远 古氏族。 《左传》记载,少昊之国“纪于 鸟,为鸟师而鸟名”,有凤鸟氏、 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 氏、祝鸠氏、雎鸠氏、鸤鸠氏、 爽鸠氏、鹘鸠氏。
二、始祖神话 (1)玄鸟生商 《史记· 殷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 女。……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 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2)后稷神话 《诗经·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 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 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 载育,时维后稷。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三)神话的功能
•首先,人们讲述神话,为的是保持社会习 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 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再次,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 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 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
• 《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和《大雅·生民》就记录了商部族始祖契和周部族始 祖后稷诞生的神奇经历。
》中。
• 7、较详细地记载后羿射日神话的古代文献是《

• 8、《
》中关于穆天子见西王母的故事,神话色彩最为浓厚。
• 9、《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
四卷,内容极其驳杂。
选择题
• 1、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是( ) • A.原始宗教B.劳动生活C.原始歌舞D.想象或幻想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 (一)概念:
•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 象的认识和愿望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 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 2.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 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情节一 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 法术。
• 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 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
• 4、战争神话:《阪泉之战》、《黄帝擒蚩尤》
• 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
• 6、英雄神话:《夸父逐日》反映了人类向自然大胆的挑战;前人不忘造福 后人的美德。

古代文学史重点

古代文学史重点

古代文学史重点大一中国文学史重点及试题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1、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2、神话的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3、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

4、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就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

5、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

6、《山海经》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7、《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8、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9、《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10、《诗经》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11、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

12、《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

13、《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14、“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

15、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

16、《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

17、“诗四家”包括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的“毛诗”。

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18、被认为是周族史诗的是《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

19、《七月》是《诗经》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也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

20、礼乐文化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22、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23、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先秦部分)第一章--上古神话

(先秦部分)第一章--上古神话

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
尤。”(《太平御览》卷
十五引《志林》)
20
• 黄帝与炎帝及蚩尤的战争正是以神话的方 式记载了当时中原地区及中原与南方部落 之间的兼并融合,从中我们可以间接地了 解华夏民族融合的过程。而黄帝正是通过 他杰出的才能,在对内兼并和对外抗御两 场大战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华民 族始祖的形象。
第一章 上古神话
1
第一节 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产生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
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 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式本身”。神话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
二、各类书籍对神话的记载
1.诗歌:《诗经》、《楚辞》; 2. 历史散文:《左传》、《国语》、《逸周 书》、《穆天子传》; 3. 诸子散文:《庄子》、《孟子》、《墨 子》、《韩非子》; 4. 秦汉著作:《吕氏春秋》、《淮南子》 (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 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鲧禹治水的神话在先秦典 籍占有突出地位:
《山海经·海内经》云: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 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 命,帝令祝融杀鲧於羽郊。 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 土以定九州。”
17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
• 这类神话的出现,说 明了洪水浩劫作为远 古时期真实的自然灾 害对当时及其后的人 民心灵的回应。
( 《淮南子·本经训》)
后羿射日图·汉画像砖
22
23
5.英雄神话——夸父逐日、刑天舞干 戚、精卫填海等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
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 经·海外北经》)。

第一章 上古神话

第一章 上古神话
2011-10-27 13
2011-10-27
14
第四节
神话乃文学之母
上古神话的文学意义
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 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 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 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 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都有盘古的影子。 都有盘古的影子。 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 都有盘古的影子 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 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 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 神话与小说》 。(《 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神话与小说》) 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 诗经》 楚辞》 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 痕迹,尤其是《楚辞》 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 老子》 庄子》 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 淮南子》 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 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 《淮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 庄子·应帝王 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 《庄子 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 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 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 “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 混沌死。 混沌死
2011-10-27 18
的作用, 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作用,是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 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着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 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着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动 力。 其三,神话故事、神话素材常常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 其三,神话故事、神话素材常常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具有特异 色彩的作品。 色彩的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述异记》卷上
• 自然神话和创世神话——反映先民对自然界的探索与借 助想象对自然力的征服;
• 英雄神话——反映先民自我意识的觉醒,朦胧意识到自 身成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
• 传奇神话——反映了远古人民企图突破种种自然条件的 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表现出惊人的 超现实、超自然的想象力;同时包含华夏四裔氏族社会 野蛮生活状态的痕迹。
•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 。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 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 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 • 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
•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 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 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 《山海经·中山经》: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 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 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仙人也。”
• 月亮神话的演变: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
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
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 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 ,为月精。” • 张衡《灵宪》:“姮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 唐·李冗《独异志》:羿烧仙药,药成,其妻姮娥窃而 食之,遂奔入月中。
四、中国神话蕴涵的 民族精神
•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五、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 (一)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的神话思维特征。如钟山 之神烛阴
• (二)具体、形象的思维。如龙 • (三)浓烈的情感体验。如《九歌》仪式
参 考 文 献
一、茅盾《神话研究》 二、袁珂《中国古代神话》 《中国神话通论》《山海经校注》 三、(英)斯宾塞(Spencer)
《神话学绪论》 四、叶舒宪编《神话原型批评》 五、潜明滋《中国神话学》
一、神话的概念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
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
《广博物志》卷九行《五运历年纪》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 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 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盘古氏 泣为江河,气为风,目瞳为电。古说:盘古氏喜为睛, 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 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 林有盘古祠,今人祝祀,南海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 为姓。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而生物始于盘古。
三、中国神话的类型
• (一)自然神话 如雷神、海神、水伯,扶桑,精卫,夸父。 • (二)创世神话 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抟土造人 • (三)英雄神话 如鲧禹治水、后羿射日、黄帝杀蚩尤 • (四)传奇神话 如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奇肱
国、三首国、黑齿国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 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死后骨节 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 草木。
六、上古神话的演化
• (一)历史化 • (二)文学化 • (的儒家轻视、曲解、改 造神话有关系。
•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 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
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 乎?”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 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大戴礼记·五 帝德》)
温故知新
• 1.中国文学的源头是什么? • 2.先秦文学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 3.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是什么? • 4.先秦文学发展的阶段及其文化特点什么?
第一章 上古神话
一、神话的概念
二、《山海经》概念
本 三、中国神话的类型 节 四、中国神话蕴涵的民族精神 要 五、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点 六、上古神话的演化
• 《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 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 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
• (三)宗教化 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 的具体表现。如西王母神话、月亮神话。
• 西王母神话的演变:
• 《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 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
重要土壤和资源。
二、《山海经》概念
• 《山海经》——《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
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 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 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全书共分山经五卷、 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 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 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 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 有一,足。’非一足也。”
• (二)文学化 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 如《庄子》"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仙" 、"列子御风而行"、"望洋兴叹"等。
• 《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 ,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 帝江也。”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 王母。”
• 西王母神话的演变: • 《庄子·大宗师》:“夫道,……西王母得之,坐乎少广
,莫知其始,莫知其终。” • 《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汉武帝时,献青桃,颜容
若十六七女子,甚端正。” •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美容貌,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