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论文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形象

试论《红楼梦》的女性形象
《红楼梦》记述了康熙末期的清室及其贵族家庭的历史故事,以及神话般的悲剧行为,蕴涵着极为丰富的人性审美与情感符号。
其中,有许多精彩出色的女性形象,在书中鲜活
地展现出深邃的心态,卓越的精神实力,多变灵活的见解,以及优雅而内敛的行为,极大
地拓宽了历史小说人物形象的内涵和深度。
首先,杨颐的闺密贾敏,无论面对满宫冰雪的贵族冷落,还是面对贾赦暴虐和贾政的
虚伪,她都展现出固执、坚毅的性格,勇敢为自己所信仰的誓言坚守苦战。
例如,在梦中,她为了保护林黛玉,不惜以自己的生命来反抗贾政,惊心动魄,展现出一个追求自由、不
甘被奴役的女性形象,引起读者的敬佩。
其次,被称为“西厢联合胡三小姐”的薛宝钗,是少数具有社会财产才能的女性形象,在贾家的一反常态的家庭社会关系中,以自己的文雅、出色的实力,一系列地扼杀了宁国
府客人及家族弟子,甚至一度把握住贾夫人的政治必争权利而谋取更高的地位。
同时,她
又成功地打动了林钰花的芳心,从而实现了职位的提升,展现出一个聪明、精明、有主见
的女性形象,增加了小说中社会阶层差异的刺激性。
最后,关汉卿的女儿林黛玉,是一个真诚、守么、孝恭的天真人物,无论贫寒品尝痛苦,还是路过富贵,始终迸发出卓越的芳心美,引得贾家众人的笃信爱护。
身处满宫荒淫,却终能自律节操,从而把一种很独特的清新感带入小说的故事之中,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
会到神话般的憧憬与认知性。
总之,《红楼梦》中几位著名的女性形象,通过其各自的性格特征及行为举止,凸显
出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特性,使得有一股壮丽灿烂的感情流淌在书中,体现了女性清高、动人的心态及优雅朴素的形象。
世界名著人物分析论文

《呼啸山庄》男女主公的矛盾性格分析摘要:矛盾性格,即人的性格中存在着互相冲突的两个层面,也可称作双重性格。
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无论是在主题结构上,还是在艺术构思上,作品都表现出了女作家超乎寻常的独创性,一直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说”。
它的奇特表现在很多方面,而男女主人公的矛盾性格则是其中最具特色的一个。
也正是他们性格中的矛盾性导致了小说中的一系列悲剧的发生。
本文着重分析男女主公的矛盾性格的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从而揭示出社会环境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关键词:矛盾性格;具体表现;原因;影响;社会环境序言:《呼啸山庄》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这也是她惟一的一部小说,它于1848年出版时,并未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
即便当时因为内容对人性丑恶的描写而遭致非议,被称为是一本“可怕而野蛮”的书。
书中写尽了寂寥的荒野、偏僻的古堡、粗暴的爱情,气氛阴霾而深刻,为当时的世俗所不容。
当人们认识到它的价值的时候,已是半个世纪以后了,这部小说逐渐的被主流社会所认同,成为世界上流传比较广泛的小说之一。
艾米丽在她的《呼啸山庄》中着力描写了凯瑟琳与希斯克利夫这一对苦命鸳鸯的爱情悲剧,着重刻画了两个主人翁的矛盾性格。
本文将从具体表现,原因,影响三个方面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展示他们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性格希斯克利夫是个孤儿,老恩肖将他带回呼啸山庄抚养,让他逐渐找到了原本已经失去的归属感,他也与恩肖的女儿凯瑟琳展开了一段强烈的、牢不可破的爱情。
然而老恩肖的离世,辛德雷的虐待,凯瑟琳的背叛,使他性格中的残暴因素完全释放,开始了疯狂的报复行动,最终上演了一系列悲剧。
而导致悲剧产生的原因正是希斯克利夫的矛盾性格。
希斯克利夫的性格矛盾性主要表现在人性与兽性的并存。
在老恩肖去世后,他那充满愤恨的儿子辛德雷虐待希斯克利夫,剥夺了他受教育的机会,把他视为奴仆。
而辛德雷的妻子,弗朗西斯,对希斯克利夫尤为残酷。
《伊豆舞女》女主人公形象[论文]
![《伊豆舞女》女主人公形象[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15ef77d8e9951e79b89273c.png)
浅析《伊豆的舞女》女主人公形象《伊豆的舞女》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成名作,这部小说继承了当时文学的美学传统,典雅精细又深含伤感愁绪,通过作者的细腻感情的流露,表现了年轻男女之间朦胧、纯真又略含羞涩的初恋情愫。
作品对伊豆这个地方美丽自然风貌的描写,使读者在感受清新自然景色之时得到心灵上的休憩和升华,把人们带入一个空灵浪漫的唯美爱情世界。
一、作品及人物形象概述《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根据自己1918年在的伊豆半岛旅行经历而著成的。
小说通篇采用第一人“我”的口吻展开叙述,讲述了20 岁的高中生“我”在伊豆之旅中遇到了巡回演出舞女熏子,并对之萌生了朦胧纯真的感情的故事。
男女主人公之间纯净的爱慕之情辉映于伊豆的青山秀水中,充满了浪漫的气息,给读者以心灵上的清新脱俗之感。
整部小说的创作添加有不少作者自身对于唯美爱情的渴望,其中不乏包含自身理想爱人的缩影,这也和23岁的作者当时惨淡个人的感情经历现状有关,小说中的“我”一定程度上就是作者自己。
在旅途中“我”和女主人公“熏子”相遇并对她一见钟情,通过和舞女“熏子”一家的同行,“我”从她以及她的家人身上感到了一种“爱的力量”。
川端康成用自己一贯的的唯美主义风格,通过对人物情感灵魂的加工,刻画了舞女羞涩、可爱的美丽形象。
二、女主人公形象内涵分析《伊豆的舞女》一直以来都被视为日本乃至世界文坛的巨著,对当代文学和年轻人的爱情观也都产生一定影响,男女主人公形象在日本是身深入人心的,他们甚至想象熏子和“我”两个形象是完全存在的,在小说故事的发生地还建有“伊豆的舞女”文学纪念碑和舞女的雕塑,主人公形象已经在读者心中冲破了文学和现实的界限,在心灵上和真实社会情感中都散发出不朽的魅力。
舞女熏子是无数少男心中一个瑰丽的梦,她的清澈可爱的眼神、时而突然绯红的脸颊,对大家细心周到的照顾,深深的吸引着我们,川端康成并没有对这一人物赋予过多的正面称赞,只是通过细节的烘托,“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发簪,使她严肃的鹅蛋脸显得非常小,调和得非常美。
中国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中国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中国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塑造独特的文化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女性角色在这些经典作品中扮演着各具特色的角色。
下文将对中国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塑造了许多深刻而丰富的女性角色。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林黛玉、贾元春和史湘云。
首先,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她聪明敏感,情感复杂。
她追求自由和真实,对社会的虚伪充满不满,因此常常表达自己的伤感和忧愁,被称为“情感代言人”。
其次,贾元春是贾府的贵妃,她的形象深受作者关于儿女情长的描写。
她是一个温柔贤淑、有母爱的形象,用她的智慧和理解力去缓和家族内部的争斗。
最后,史湘云是贾府中的第三代女子,她有着果敢坚定的性格和独立自主的思想。
她因为自己的才华和超越时代的观念在贾府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独特的女性形象。
二、《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西游记》作为一部史诗般的文学巨著,其中的女性形象同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中最著名的有白晶晶、沙僧师太和女儿国国王。
白晶晶是唐僧师徒团队中的女儿国公主,她的形象代表着纯洁和勇气。
白晶晶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她善于保护自己和自己心爱的人。
沙僧师太是唐僧护法之一,她非常聪明和机智。
她的形象追求自由,她在西行取经的路上,不断为团队提供帮助。
她展示了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和智慧。
最后,女儿国国王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女性形象。
她有着很高的权力和地位,她勇敢地保护着她的国家,代表了女性在领导地位上的能力。
三、《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水浒传》作为一部描写草根起义的文学巨著,虽然男性形象占据主导地位,但其中的女性形象同样具有一定影响力。
最突出的是林冲妻黄氏、武松妻潘金莲和孟康家的姐妹三人。
黄氏是林冲的妻子,她在丈夫遭受逆境的时候表现出了巨大的母爱和胆识。
她用自己坚强的心态和智慧帮助丈夫摆脱困境。
潘金莲是武松妻子,她是一个有着强烈欲望和野心的女性。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1. 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塑造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对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不同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共同之处。
2. 文学作品一:《红楼梦》《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通过描述贾府家族子弟间复杂纷争,展现出了多个鲜明的女性形象。
其中,林黛玉、贾元春等人物塑造了缤纷多样的情感经历和内心世界,展示了自主、聪慧、坚韧、婉容等特质。
然而,《红楼梦》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造成的束缚与压抑。
3. 文学作品二:《西游记》《西游记》是一部融合神话传说和佛教思想于一体的奇幻小说,其中唐僧师徒四人共同经历了一系列的冒险。
在这个故事中,女儿村的小龙女、玉帝的女儿和妲己等形象展示了勇敢、聪明以及善良等美好品质。
她们不仅是主角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助手,同时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尊重和包容女性的思想。
4. 文学作品三:《水浒传》《水浒传》是一部以宋江为首的英雄史诗,其中亦有几位重要的女性形象。
穆桂英、李瓶儿等人物以她们的聪明智慧和无畏勇气来支撑起整个故事。
她们在男性主导社会中出类拔萃,展示出了坚强、独立和反抗等特质。
5. 文学作品四:《孽海花》《孽海花》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部现代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富商家庭世代积累的罪恶与报应来探讨命运与自由意志之间的关系。
小说刻画了两位至关重要的女性形象,分别是罗柔和白湘琴。
两位女性形象寄托着对幸福和自由的渴望,展现出了追求坚强、不屈不挠的精神。
6. 比较与总结通过对以上几部古代文学名著中的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在不同作品中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她们有时是封建礼教下的受压迫者,有时是勇敢、聪明的冒险者,有时则是意志坚定、追求自由与幸福的卓越人物。
这些形象鲜活地刻画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命运与挣扎,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待女性角色的态度和价值观念。
7. 结论通过比较研究《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孽海花》等古代文学名著中女性形象之间的异同,我们深入了解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刻画的方式和思想观念。
《简爱》与《红楼梦》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研究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简爱》与《红楼梦》女主人公形象的比较研究——中西文化互观中的简爱与林黛玉姓名:邓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詹志和20090501 中文摘要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和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简爱》中的同名主人公,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
她们都有身世命运上的“孤女刀身份.寄人篱下的人生苦难,思想性格上特立独行.卓尔不群的叛逆精神和追求真挚美好爱情的强烈意愿。
基于此,学界曾有人取平行研究的思路对二者加以综合研究,开拓出了一片异彩纷呈.摇曳多姿的学术园地。
但整体看来,既往的同类课题研究大多着重于探讨二者的类同性,而辨异性研究相对而言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互相观照的中西文化背景下从辨异入手进而促进中西文化对话交流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化.系统化。
有鉴于此,本文将林黛玉形象和简爱形象纳入中西文化比较的大视野中,从中西哲学观.中西宗教观.中西美学观.中西女性观等四个方位展开探讨。
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探讨中西哲学价值论在这两个形象身上的投影:在林黛玉的形象中体现了中国哲学“尚善”的,以伦理道德.群体关怀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简爱的形象中则体现了西方哲学“求真”的,以生命意义.个体关怀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探讨中西宗教意识对这两个人物精神的渗透:简爱身上有基督教主张的着眼于协调人际关系的“博爱.宽恕”精神和由“原罪一-救赎”说衍生出来的自我“救赎’ ’思想;林黛玉身上则有中国佛教提倡的也是着眼于调理人际关系的“隐忍.包容”思想和由“苦谛”说衍生出来的自我“解脱’’祈向。
第三章探讨中西文学中关于女性人格美的审美取向在这两个形象中的体现:在简爱身上体现了西方文学中的女性常常表现出来的纵情追随“真我” .有“自强一-平等”观念的文化人格,在林黛玉身上则有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常常表现出来的对操守名节的终极关怀和内心深处自卑柔弱.依附性强的文化心理。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世名作,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
两部文学作品的关键所在。
本文将对《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
首先,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形象都是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
与《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都是身份高贵的女子。
但是,《西厢记》中的紫钗女主张小凡
要比《牡丹亭》中的潘金莲更为纯洁,更为娴静。
《牡丹亭》中的潘金莲则是一位聪明、
有智慧的女儿,但她的道德观却不太正常。
其次,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在性格方面也有所不同。
《西厢记》中的张小凡是一位非
常善良和温顺的女孩。
她对爱情非常真诚,对爱情也非常珍视。
与之相比,《牡丹亭》中
的潘金莲则是一个意志坚定,非常自信的女人,她的性格自由、率直,甚至有些傲慢自大。
这种性格使她在文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最后,两部作品的女主人公的经历和人生轨迹也不同。
在《西厢记》中,张小凡经历
了许多磨难和考验,但是她最终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愿望,达到了她的生命目标。
与
此相反,《牡丹亭》中的潘金莲却遭受了很多打击。
她从未能够实现她的人生理想,在整
个故事中她遭受了很多挫折和失败。
综合来看,《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各具特色。
无论是张小凡还是潘金莲,她们都是一些值得我们赞美和尊重的女性。
作为后辈的我们应
该更好地汲取她们身上的优点,为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增添一份不同的乐趣。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在浩如烟海的经典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犹如璀璨星辰,以其丰富多样的性格、命运和经历,展现出人性的复杂与魅力。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人性和社会的窗口。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她身世飘零,自幼寄居于外祖母贾母家中。
她敏感细腻,才情出众,内心充满了对真爱的渴望和对世俗的无奈。
她的敏感并非无因,而是源于其身世的坎坷和在贾府中所处的微妙地位。
她深知自己的孤独,却又不愿随波逐流,坚持着内心的纯真和高洁。
她的爱情观也是独特而坚定的,她与贾宝玉之间的精神共鸣,超越了世俗的功名利禄。
然而,这种真挚的感情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难以开花结果,最终她在忧郁中香消玉殒。
林黛玉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勇气和无奈。
《简·爱》中的简·爱,是一位独立自主、勇敢追求平等和真爱的女性。
她出身贫寒,却凭借着自己的坚韧和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在面对爱情时,她不卑不亢,坚持自己的尊严和平等地位。
她对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并非建立在金钱和地位之上,而是基于相互的理解和尊重。
当她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尽管内心痛苦万分,她依然毅然决然地离开。
这种坚定的道德底线和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使她成为了女性独立精神的象征。
简·爱的形象,鼓舞着无数女性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尊严,摆脱社会加诸于她们的束缚。
《飘》中的斯嘉丽,是一个充满矛盾和生命力的女性。
她出生于南方的一个富裕家庭,但南北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她从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姐,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
为了生存,她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和爱情。
她的坚韧和顽强令人敬佩,但她的自私和任性也让人又爱又恨。
斯嘉丽的爱情经历也是曲折复杂的,她一直深爱着艾希礼,却直到最后才明白自己真正爱的是白瑞德。
她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一个女性为了生存和爱情所做出的挣扎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名著女主人公形象比较研究
【项目基金】2012年度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外事专项)课题”培养大学生英语语感的经典导读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2in16)
【摘要】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女性特有的思维、独特的视角,真实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同样生活于乱世,却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中西方女性角色-白流苏和斯佳丽。
这两个女性角色深入人心,中外学者对她们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
但以往的研究往往把她们作为变革时期新兴独立的、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权主义代表,其中不乏单独针对两个女性形象之一的研究论述,但将她俩并举对比的研究论文就相对较少了,更是缺乏系统地从中西方文化对比方面来入手对人物形象与思想内涵的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新文化蜕变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以女性特有的思维、独特的视角,真实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同样生活于乱世,却生活在不同国度的中西方女性角色——白流苏和斯佳丽。
这两个女性角色深入人心,学者们对她们进行了相当多的研究。
以往的研究常把她们作为变革时期新兴独立的、女性意识觉醒的女权主义代表。
其中不乏单独针对两个女性形象之一的研究论述,但将她俩并举对比的研究论文就相对少一些了,更是缺乏系统地从中西方文化对比方面来入手进行的人物形象与思想内涵的分析。
一、白流苏和斯佳丽在传统文化教养下的形象差异
不同国度,不同的传统文化教养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子。
这种文化上的差异,也使得两个女子拥有完全不同的性格,爱情观与婚姻观。
1.性格上的差异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女子的教养是十分严苛的,作为一个真正的名门淑女,以及在作为大家长的母亲的压制下,白流苏俨然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名门闺秀,不能有自己的意见,而且她的活动范围也几乎限定于白家大院里。
不能同家里以外的男性交谈,也不能参加社交活动。
因此,自小生活在白家大院这样一个封建遗族的家庭里,使得中国传统的那些深深束缚着女子的礼教在白流苏的性子里深
深扎根,女子”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一句话道明了中国传统礼教下女子的命运,同样也造就了白流苏软弱,不能彻底反抗的性格。
同样是淑女,但斯佳丽的言行举止就远比白流苏来的自由。
西方的的传统文化教导女子怎样成为一个可以持家有道,能帮助丈夫的贤惠的家庭主妇。
然而斯佳丽并没有完全跟着母亲与礼教的路子走,她可以听从母亲的话,但却不盲从,她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还有同身为爱尔兰血统的父亲一样,斯佳丽拥有坚韧的性格,她热爱生活、土地。
这二点可以说是和白流苏性格本质上的差异。
再者,西方的上流社会跟中国的区别在于,中国的淑女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才能彰显她们的贤惠,而在西方的上流社会,他们允许淑女们出席各种聚会,接触人群。
恰恰就是这样的区别,使得白流苏和斯佳丽拥有完全不同的淑女性格。
斯佳丽热情、开朗,
她可以和男士一起侃侃而谈,不拘一格;也可以在舞会上肆意舞动,热情奔放;也可以抛投露面和商人讨价还价。
白流苏确是温柔、端庄的,无论是面对徐太太还是范柳原,她一直保持着温柔、端庄的名家淑女的形象,进退有度。
2.爱情观的差异
在白流苏接受的教育里,女子是不能随便说”爱情”的,女子出嫁从夫,她们的爱情只能给予她们的丈夫,来保障她们的生活。
因此,白流苏的爱情是隐晦的,在出嫁后,她的爱情归于她的丈夫来换取在另一个家族的生活权利。
在和前夫离婚后遇到范柳原,她的爱情便归于范柳原,只因范柳元能在她离开白家后,给予她生活和经济上的保障。
而对于斯佳丽来说,这些都是不存在的,斯佳丽可以说是一个对自己魅力十分肯定的女子,她暗恋阿希礼,也自我认为阿希礼也爱着她,在听到阿希礼要订婚的消息时她仍然认为阿希礼是爱她的,她就是这样一个对爱情十分绝对、也十分执着的人,”我爱你,你也必须是爱着我的”。
可斯嘉丽也是十分矛盾的人,在阿希礼拒绝她后,她为赌气而嫁给查理斯,却也是豁达的,她可以爱屋及乌,帮着阿希礼悉心照顾他的妻子。
斯嘉丽可以将他的婚姻与爱情完全地分离开来,这是和白流苏全然相反的。
相较于白流苏的隐晦,斯嘉丽可以大胆地向异性说出她的爱,显得更可爱。
3.婚姻态度上的差异
对于白流苏来说,婚姻是她唯一的出路,可她的婚姻也是不自由的,典型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第一次婚姻的失败,使得
她重新回到白家这个吃人的封建家庭,家人的刁难以及指桑骂槐的氛围使得她极力想要离开白家。
幸运的是她在这个时候遇见了范柳原,本是介绍给妹妹的对象,可她全然不顾,在范柳原表示出对他的一点点兴趣后,便开始积极地和范柳原互动。
因为她知道,只有抓住范柳原这个男人,她才可以离开白家,以后的生活才可以有经济保障。
她的婚姻,只是建立在范柳原可以给她提供经济来源的基础上。
斯佳丽的第一次婚姻,是为赌一口气;而她的第二次婚姻则是完全为了金钱,为了生存。
战争的残酷使得斯佳丽为了如何生存下去,而将自己的婚姻作为筹码,以换取金钱来保住自己的庄园和家人的生活。
第三次和巴特勒的婚姻亦是如此,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同样带有功利性的婚姻。
斯佳丽和白流苏的不同在于,斯佳丽是为了庄、为了家人,而白流苏仅仅是为了自己。
二、白流苏和斯佳丽在蜕变后两人的形象差异
两个女子为了自己的追求,在不同的程度上都开始接受更适合当时社会生存的新思想和新文化,而在接受这些新东西后的白流苏和斯佳丽的形象变得更鲜活。
但是,同样不同的新文化的入侵所造成的蜕变程度是不同的。
1.性格上的蜕变和差异
性格上的蜕变,白流苏远不如斯佳丽来的更彻底。
白流苏在接受新思想后开始为自己谋出路。
离婚,拒绝家人为前夫奔丧并领养一个孩子孤老终身的意见,更是跌破眼镜的抢了妹妹宝络的未婚夫范柳原。
这些可以说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行为,白流苏在面对
生存的问题时开始审思自己的出路,她选择背弃教养了自己的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在五四新思想”男女平等”的引领下开始走自己所谓的”出路”。
她变身赌徒,强悍的拿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来寻求经济保障。
而斯佳丽不同,她接受北方思想和资本主义自由的文化,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她那种从骨子里透出来的叛逆,以及本身伪装贵族淑女的矜持对她来说,只是一种负担与累赘。
在面对该如何生存下去的问题,她很轻易的抛弃那些负担与累赘,彻底的接受对自己生存有益的北方资本主义的文化,在亚特兰大的土地上生存下去。
2.对爱情和婚姻的差异
对于爱情和婚姻,他们两个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
首先,在白流苏看来,她的爱情和婚姻要有经济的保障,还要来得名正言顺。
因此,在白流苏发现范柳原仅仅是想要她的爱情,而不愿给她婚姻的时候,她选择转身离开,最后还是迫于经济的压力而妥协,回到范柳原身边。
白流苏的爱情和婚姻是被她当做筹码来做赌博的,具有经济的功利性。
对斯佳丽来说,和白流苏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她比白流苏来得坚强,在现实面前,白流苏选择妥协,是对男性的服从。
而斯佳丽则是不放弃,坚强的坚持着自己。
战争摧毁了她的家园,可她没有屈服、没有退缩,坚强的担负起几近破碎的塔拉庄园。
为了塔拉庄园的生存,为了家人的生活,她可以站在土地上,亲手劳作;也可以不择手段的抢夺妹妹的未婚夫;也可以抛弃所有的礼教束缚和名誉,经营工厂,走向社会。
这就是斯佳丽和白流苏
最大的不同,白流苏只是为了自己,而斯佳丽则是为了整个塔拉庄园和家人。
其次,对白流苏来说,她的爱情和婚姻建立在金钱上,范柳原能保障她的经济生活,那么她可以把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作为交换给范柳原。
而斯佳丽不同,她把爱情和婚姻划下一个明显的分界线,她将所谓的爱情留给阿希礼,却将婚姻作为筹集金钱的砝码,来支撑自己和塔拉庄园的生存。
在塔拉庄园面临危难时,她仅仅因金钱毫不考虑地就嫁给弗兰克,同样在后来因为金钱而嫁给巴特勒。
但就这点来说,斯嘉丽远比白流苏来得更彻底,这也是由她们所接受文化的不同以及性格本质上的区别所决定的。
三、结语
两个不同国度的女人,同样生存在战乱中,一个因战争成全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婚姻,一个却因战争家庭破灭,在战争中犹如凤凰涅槃一样,重新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然而她们身上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令人深究。
张爱玲虽然在塑造白流苏形象时赋予了她新思想,可是她并没有离开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沉淀并没有使白流苏的反叛走远。
而玛格丽特·米切尔却将西方新兴的人文精神和女性的韧性与力量深深地印在了斯佳丽身上,使得斯佳丽对人性的禁锢和天性的践踏做出了革命性的反抗,也使得斯佳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彻底,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美]玛格丽特·米切尔著,陈良廷等译.《乱世佳人(上下)》[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8)
[2]王巧凤.原型批评与张爱玲[j].文学评论,2002,(1)
[3]张昭.从郝思嘉形象看美国的文化性格[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