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 小说阅读(一)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小练习一(附答案)

2020高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项小练习一一.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我是嫦娥毕飞宇①自古到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韵的极少。
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胚子。
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
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
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给春来,谁劝都没用。
可第五场,她来晚了。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了妆。
②春来十一岁走进戏校,从二年级到七年级一直跟在筱燕秋的身后,知道筱燕秋的人都知道,春来不仅仅只是筱燕秋的学生,简直成了筱燕秋的女儿,春来最初学的并不是青衣,而是花旦,是筱燕秋厚着脸皮硬把她拽到自己的身边的。
青衣与花旦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只不过现在喜欢看戏的人少了,许多人都习惯于把戏台上的年轻女性统统称之为“花旦”,春来这孩子说话的嗓音和筱燕秋并不像,可是,一开腔,春来的唱腔简直就是另一个筱燕秋,戏校的老师们开玩笑说,春来的嗓子天生就是和筱燕秋唱对台戏的料。
③筱燕秋和春来商量,让她放弃花旦,改学青衣,春来不肯,商量来商量去,春来就是不肯。
筱燕秋急了,筱燕秋的那句名言至今还是戏校里的一个笑话,一个笑柄,筱燕秋一急,拉下脸来,对春来说:“你要是不肯拜我为师,我就拜你,我拜你做我的学生,你答应不答应?”做老师的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春来还敢说什么。
④上了妆的春来真是比天仙还要美,她是嫦娥,大幕拉开,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
筱燕秋在戏校呆了二十年了,教了那么多学生,细细排下来,却没有一个能唱出来的,大红大紫就不说了,显一下山露一下水的都没有过,这种局面给筱燕秋带来了十分强烈的疼痛感。
一个人可以有多种痛,最大的痛叫做不甘,筱燕秋不甘。
筱燕秋每天都站在镜子面前,亲眼目睹着自己一天一天老下去,亲眼目睹着著名的嫦娥一天一天地死去,却无能为力。
2020年度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限时训练23 小说阅读(一)

训练小说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42分)(对应学生用书P423)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分)七里茶坊(节选)汪曾祺天已经很黑了,房顶上的雪一定已经堆了四五寸厚了,我们该睡了。
正在这时,屋门开处,掌柜的领进三个人来。
这三个人都反穿着白茬老羊皮袄,齐膝的毡疙瘩。
为头是一个大高个儿,五十来岁,长方脸,戴一顶火红的狐皮帽。
一个四十来岁,是个矮胖子,脸上有几颗很大的痘疤。
戴一顶狗皮帽子。
另一个是和小王岁数仿佛的后生,雪白的山羊头的帽子遮齐了眼睛,使他看起来像一个女孩子。
——他脸色红润,眼睛太好看了!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根六道木二尺多长的短棍。
虽然刚才在门外已经拍打了半天,帽子上、身上,还粘着不少雪花。
老刘小声跟我说:“是坝上来的…。
是赶牲口的,——赶牛的。
你看他们拿的六道木的棍子。
”随即,他和这三个坝上人搭起话来:“今天一早从张北动的身?”“是。
——这天气!”“就你们仨?”“还有仨……。
在十多里外,两头牛掉进雪窟窿里了。
他们仨在往上弄。
俺们把其余的牛先送到食品公司屠宰场,到店里等他们。
”“这样天气,你们还往下送牛?”“没法子。
快过年了。
过年,怎么也得叫坝下人吃上一口肉!”他们把粑粑头放在火里烧了一会,水开了,把烧焦的粑粑头拍打拍打,就吃喝起来。
我们的酱碗里还有一点酱,老乔就给他们送过去。
“你们那里今年年景咋样?”“好!”高个儿回答得斩钉截铁。
显然这是反话,因为痘疤脸和后生都噗嗤一声笑了。
“不是说去年你们已经过了‘黄河’了?”“过了!那还不过!”老乔知道他话里有话,就问:“也是假的?”“不假。
搞了‘标准田’。
”‘啥叫‘标准田’?”“把几块地里打的粮算在一起。
”“其余的地?”“不算产量。
”“坝上过‘黄河’?不用什么‘科学家’,我就知道,不行!”老乔向我解释:“老刘说的是对的。
坝上的土层只有五寸,下面全是石头。
坝上一向是广种薄收,要求单位面积产量,是主观主义。
”老乔把烟口袋递给他们:“牲畜不错?”“不错!也经不起胡糟践。
2020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专项训练及详解

2020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专项训练及详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陈忠实①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
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物。
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
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②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③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
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④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
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
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
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
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
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
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⑤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
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
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⑥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⑦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
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2020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 小说阅读

2020届高考第二轮复习专题---小说阅读小说阅读(一)(时间:45分钟分值: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山那边的景致茨园返乡的日子里,我常对着茨西山庄背后的犊牯山发呆。
三百多年前,山那边并没有发生过什么天灾人祸,可我祖上却在三百多年前的某一个夜晚从山那边迁了过来。
“山那边不好么?”我童年时不止一次这样问爷爷。
爷爷却只是笑,什么也不说。
于是,在我童年的思维里,就有了这样的推理:山那边是什么样子,我爷爷的爷爷也未曾跟我爷爷说过。
我祖上的坟都是在山那边的。
听爷爷说,每有先人作古的时候,总是叮咛子孙把他的尸骨抬到山那边安葬。
但不知是淡了祖籍的概念还是子孙们懒惰了,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坟就在庄边不远处的坡地里。
而今我已过了好奇的年龄,却对祖上为什么要迁徙依然好奇。
一个人若是不知道祖上为什么要抛家别舍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一种悲哀。
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
我曾经有几次萌生了去山那边看一看的念头,可与几个同龄的伙伴说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和我结伴而去。
我是不惯于孤独的,于是也就终未成行。
只是,我对山那边始终充满了好奇。
在我的视线里,一个笑意在嘴边、在眼角的老人赶着一群羊从山那边过来了。
这群羊,十多只,一只比一只肥。
山庄与山之间,的确是放羊的好去处:有沟有坡,坡上草绿,沟中水清。
看到他,我就想从他嘴里知道些山那边的情况,于是就主动过去与他搭讪。
“喂,大爷,怎么称呼?”我迎着他,笑问。
“随你叫好了。
”老人连正眼看我一下也不,随口道。
我愣了一下,想不出该再说些什么才好,但又不愿放弃了解山那边的机会,于是就一声不响地蹲在了他一边,拿眼瞟着他看。
老人的脸上布满了核桃壳似的皱纹,腰间挂个葫芦,清漆漆的那种,油津津的,阳光下闪亮着微紫的光泽,很好看。
老人取下葫芦,拔下塞子,“嗞”了一口。
“大爷,你喝的是酒吧?”像是找到了话题,我又问。
“是吧。
”老人说。
“怎么您脸一点儿也不红?恐怕是水吧?”我故意这么说一句,希望能听他说一句多一些单字的话。
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专题训练:小说阅读附答案解析(高三语文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1、《迷路》汪曾祺我不善于认路。
有时到一个朋友家去,或者是朋友自己带了我去,或者是随了别人一同去,第二次我一个人去,常常找不着。
在城市里好办,手里捏着地址,顶多是多问问人,走一些冤枉路,最后总还是会找到的。
一敲门,朋友第一句话常常是:“啊呀!你怎么才来!”在乡下可麻烦。
我住在一个村子里,比如说是王庄吧,到城里去办一点事,再回来,我记得清清楚楚是怎么走的,回来时走进一个样子也有点像王庄的村子,一问,却是李庄!还得李庄派一个人把我送到王庄。
有一个心理学家说不善于认路的人,大都是意志薄弱的人。
唉,有什么办法呢!1951年,我参加土改,地点在江西进贤。
这是最后一批土改,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土改。
参加的人数很多,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有干部、民主人士、大学教授、宗教界的信徒、诗人、画家、作家……相当一部分是统战对像。
让这些人参加,一方面是工作需要,一方面是让这些人参加一次阶级斗争,在实际工作中锻炼锻炼,改造世界观。
工作队的队部设在夏家庄,我们小组的工作点在王家梁。
小组的成员除了我,还有一个从美国回来不久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一个法师。
工作队指定,由我负责。
王家梁来了一个小伙子接我们。
进贤是丘陵地带,处处是小山包。
土质是红壤土,紫红紫红的。
有的山是茶山,种的都是油茶,在潮湿多雨的冬天开着一朵一朵白花。
有的山是柴山,长满了马尾松。
当地人都烧松柴。
还有一种树,长得很高大,是梓树。
我第一次认识“桑梓之乡”的梓。
梓树籽榨成的油叫梓油,虽是植物油,却是凝结的,颜色雪白,看起来很像猪油。
梓油炒菜极香,比茶油好吃。
田里有油菜花,有紫云英。
我们随着小伙子走着。
这小伙子常常行不由径,抄近从油茶和马尾松丛中钻过去。
但是我还是暗暗地记住了从夏家庄走过来的一条小路。
南方的路不像北方的大车路那样平直而清楚,大都是弯弯曲曲的,有时简直似有若无。
我们一路走着,对这片陌生的土地觉得很新鲜,为我们将要开展的斗争觉得很兴奋,又有点觉得茫茫然,--我们都没有搞过土改,有一点像是在做梦。
2020高考语文冲刺专题训练 小说

2020高考语文冲刺专题训练小说一、现代文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林掌柜贾大山林掌柜的“义和鞋庄”不大,只有两间作坊,两间门市。
门市柜台上,除了放着算盘、笔砚、账簿,还放着一把特制的小巧玲珑的铡刀。
据说,只要顾客问一声:“掌柜的,鞋底里面,垫的是纸是布呀?”林掌柜便微微一笑,一手接过鞋,一手抬起小铡刀,咔嚓一声,把鞋铡作两截,送到顾客眼皮底下看——林掌柜又叫“铡刀林”。
可是,在我的记忆里,那把小铡刀从来没有用过,只是那么放着,并且总是擦得明晃晃的。
一天,我正骑着石头狮子玩耍,杨跛子过来了,一跛一跛地走到林掌柜的柜台前面,说:“买鞋!”那天顾客不少,林掌柜见他来了,赶忙拿出几双鞋,让他挑选。
他拿起一双鞋,朝柜台上一扔:“铡一双看看!”林掌柜望着他,笑而不语。
“不敢铡?”“敢铡。
”“不敢铡就不是好货!”“这么着吧,爷们儿!”林掌柜拿起那双鞋,一面用纸包着,一面笑着说:“这双鞋,拿去穿,钱,不忙给;鞋底磨通了,鞋帮穿烂了,好货赖货一看便知。
”话儿也柔和,手儿也利落,话说完了,鞋也包好了,朝他怀里轻轻一扔,“别客气爷们儿,拿着,穿坏了再来拿!”杨跛子真的不客气,白白拿走一双鞋!顾客们都很气愤,林掌柜却依然笑着,说:“只当铡了一双。
”父亲和林掌柜是至交。
遇到下雪下雨的天气,或是生意不忙的时候,林掌柜便来我家杂货铺子里闲坐。
两人到了一起,就要喝一点酒,“老哥,喝点儿?”“喝点儿,老哥。
”他们到里间屋里,在炕上放个小桌,对面坐了,慢慢地喝。
——我家卖酒,也卖松花、咸蒜、豆瓣酱。
每次分别的时候,两人总要互相奉承一句:“我最馋你的豆瓣酱。
”“我最服你的小铡刀。
”我也深深喜爱林掌柜的小铡刀。
有一次,他们喝着酒,我问:“林大叔,你那小铡刀快不快呀?”“快呀,飞快飞快。
”“一年铡多少鞋?”“早先铡一些,后来就不铡了。
”“既然不铡了,要它干什么?”“放着。
”父亲说,“世界上有些东西,一定得有,用到不用的时候,便是用好了。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2020届高考小说阅读专题训练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芬芳桃李听说前台来了一个新人,还是个美女。
早晨上班的时候经过前台,果然是个养眼的小姑娘,彬彬有礼,还一脸的羞赧。
十点刚过,这个新来的前台小姑娘抱着一叠报纸信件来到办公室并径直向我走来:“报纸和信件是交给您吗?”声音轻柔悦耳,和人一样很美的感觉。
“不是,是给他。
”我一边回答一边向隔壁办公桌的同事指引。
“哦,那这里边有两封信件是给您个人的,上边写的是您的名字。
”小姑娘说罢抽出了两个信封递给我。
我诧异了,她才刚来不到半天怎么会知道我,知道我的名字?我心里虽说是十分地吃惊,但并没有张口追问。
毕竟在机关呆的时间不短了,处变不惊的涵养还是有的。
我暗自对自己表现出的老成持重有些得意。
虽然我嘴上没有问,但心里还是好生奇怪,还是不住地打鼓。
临下班前我经过人事部长的办公室,“顺便”拐进门和李部长“闲聊”起来:“听说自从我们公司效益下滑以来,已经有好几个年轻人跳槽另谋高就了,怎么今天还会有新人来我们公司入职?”“是呀,开始我也感觉奇怪,这小姑娘还是211重点大学毕业的,态度很坚决,就是要应聘我们公司复合肥研发中心的岗位。
”李部长从办公桌前站起身望着我说。
“她不知道眼下是我们公司最困难的时候吗?不知道我们公司目前的薪资大大低于社会的平均水平吗?”我一连串地向李部长问道。
“这些她都知道,但还是坚持要来我们公司,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李部长突然反问起我来。
“为什么?”我更加惊奇了。
“很奇怪,她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我最终还是忍不住问了。
“呵呵,是呀,她一来就说全公司她只认识你,还有我,还带来了和你的合影。
”李部长笑着递过了小姑娘留在他这儿的一张相片。
看罢相片我才想起来,小姑娘是六年前公司资助过的一名高二学生。
她的父亲因车祸过世,母亲残疾,小姑娘和她的妹妹及一个5岁的弟弟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十分地艰难。
公司团委得知小姑娘一家的情况后,决定组织全公司的团员青年捐资帮助她及另外四名困难学生,直到大学毕业。
2020年度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升级训练十三小说阅读(一)

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江西版专题升级训练十三小说阅读(一)一、(2012·江西师大附中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苦恼——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契诃夫暮色昏暗。
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
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
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
即使有一个大雪堆倒在他的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
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嶙峋的身架、它那棍子一样笔直的四条腿,使得它活像拿一个小钱就可以买到的马形蜜糖饼。
它大概在想心事吧。
不管是谁,只要被人从犁头上硬拉开,从熟悉的灰色景致里硬拉开,硬给丢到这个充满古怪的亮光、不断的喧哗、熙攘的行人的旋涡里,那他就不会不想心事……“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
“赶车的!”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为了表示同意,姚纳就抖动一下缰绳,于是从马背上和他肩膀上就有大片的雪撒下来……那个军人坐上了雪橇。
车夫吧哒着嘴唇叫马往前走,然后像天鹅似的伸长了脖子,微微欠起身子,与其说是由于必要,不如说是出于习惯地挥动一下鞭子。
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
“鬼把你支使到哪儿去啊?靠右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
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抖掉自己衣袖上的雪,行人刚刚穿过马路,肩膀撞在那匹瘦马的脸上。
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地转动眼珠,就跟有鬼附了体一样,仿佛他不明白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为什么在那儿似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集训提升练五小说阅读(一)一、(2020·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密林深处陈德鸿枪声是下半夜突然响起的,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
六爷急忙跑出窝棚,紧张地向响枪的砬嘴岭方向张望。
一个多小时后,枪声渐渐弱了下去。
六爷叹口气,牛大完了。
牛大是砬嘴岭胡子的头儿,手下有胡二等六十多个弟兄。
六爷想把牛大这伙人拉过来,但牛大对六爷说,你给杨司令捎个话,请他放心,我们肯定不祸害老百姓,也绝不会投了小日本。
六爷回窝棚里抽了袋烟,刚想躺下,远处突然又响起了零星的枪声,断断续续的,竟然朝着六爷的住处飘来。
六爷心里“咯噔”一下,刚冲出门,影影绰绰地便见七八个人向这里跑来。
谁?六爷大声问。
是我,六爷,我是胡二。
话音未落,一群人已经奔到了近前。
六爷看着气喘吁吁、满脸汗水的胡二,忙问,出事了?小鬼子……小鬼子偷袭了砬嘴岭,大当家的他们都没了。
胡二喘了一会儿,流着泪说,总共就跑出我们几个。
胡二擦了把脸说,按眼下这情况,我们只有投抗联了。
这个?六爷刚想说什么,随着一阵枪响,有子弹落在了附近。
几个人立刻散开,开始还击。
胡二把六爷拽到一棵大树后面,颤声说,六爷,我知道你和杨司令有联系,快带我们走吧,鬼子跟屁股就上来了呀!六爷来不及细想,使劲拍了拍胡二的肩膀说,马上跟我走。
六爷带着八个人在山里七拐八拐,快天黑时,终于摆脱了鬼子的追击,进到了一处抗联的密营——一处窝棚。
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
六爷说,这个密营是安置伤员用的,战士们不在这里。
哦。
胡二点点头,跑了一天,我们的肚子早瘪了,有没有啥吃的?六爷笼着火,不长时间,便把二十多个土豆烧熟了,又找出两个大碗,倒上了酒。
看六爷熟练地操持这一切,几个人都睁大了眼睛,一个人忍不住问,这里面生火,外面不会看到烟?看到还行?六爷愣了一下,你这口音可挺怪的,不是这边人吧?胡二忙接过话来,对,对,他不是咱们这边的人,是山东的。
是山东哪儿的?六爷问。
是山东,山东沧州人。
胡二说。
对,是山东沧州,那儿练武的人多。
那个人忙接过话来。
好,好。
六爷笑了,不管哪儿人,打鬼子的就是好人。
没想到,吃饭时,不论六爷如何劝,这几个人就是不喝酒。
六爷说,咱晚上就睡这木炕上,连个盖的都没有,冻出病明天还咋赶路?胡二问,六爷,咱啥时能找到杨司令啊?快了,再翻几座山就到了。
六爷说,要是你们中有一个病了啥的,耽误了时间,杨司令他们兴许就转移到别处了。
那个沧州人朝胡二点点头,胡二说,既然六爷这么说,那咱们就喝点儿,好好睡一觉。
快半夜时,六爷迷迷糊糊刚睡着,突然被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惊醒了,他的心猛地哆嗦了一下,再想细听,那个山东沧州人却使劲地咳嗽了几声,爬起来,在墙角哗哗地撒起尿来。
六爷再也没有了睡意。
天刚亮,六爷便带着几个人上路了。
正是初冬时节,光秃秃的树林了无生机,快中午时,天空开始飘起了雪花。
胡二看了看阴沉的天空,有些急了,问六爷,还有多远啊?快了。
六爷指着山下一片望不到边的荒草甸子说,咱们穿过这个大甸子,再翻两座山就到了。
胡二向山下看了看,脸白了,我知道那甸子,那是片沼泽地,往里陷人,好像没人走过啊!没人走过?六爷撇撇嘴,我找杨司令就经常走,里面有条密道。
胡二看了那个沧州人一眼,有些为难地挠了挠头。
六爷说,不走甸子也行。
眼见着这雪越下越大,等咱们赶到了杨司令的驻地,怕是他又走了,可就不好找了。
这……这。
胡二的脑门上冒出汗来,他焦急地看着那个沧州人,沧州人瞪了他一下,指了指山下。
胡二忙点点头,对六爷说,那就走大甸子吧,我们也想早点见到杨司令。
六爷长舒了一口气,带着八个人,向山下千百年来从没人走过的大甸子走去……日本关东军史载:昭和十二年11月,关东军小野暗杀队执行任务时,在大黑山一带失踪。
当地县志载:抗联交通员郑大力同志于1937年初冬失踪;郑大力,男,河北沧州人……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激烈的枪声开篇,“爆豆般一阵紧似一阵”运用比喻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设置了特定的背景。
B.“胡二和几个人好奇地打量着空荡荡的密营,脸上满是失望”,其中的神态描写表现出他们想投奔抗联却扑了个空的失望。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如“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这一细节暴露了那个山东沧州敌人的身份。
D.这篇小说构思精巧,写敌人设计,六爷将计就计,双方斗智斗勇,不但情节引人入胜、惊心动魄,而且彰显了主题。
【解析】选B。
由原文可知,胡二等人投奔抗联是假,想找到抗联营地并剿灭抗联是真。
他们失望是因为这处密营没有一位战士,他们的计划落空了。
故选B。
2.请结合胡二等人从“投抗联”到被带入大草甸的经过,简要分析六爷的心理变化过程。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胡二刚到六爷那,六爷相信他们,担心他们的处境,为了救助他们,没有细想,满是着急;②随着接触,“口音可挺怪的”“山东沧州”“一阵叽里咕噜的梦话”等细节暴露了敌人的身份,六爷从怀疑到确定,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暗自思考对策、镇定自若;③将敌人引入大草甸的过程中,六爷表现出想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坚定从容。
3.小说以日本关东军史和当地县志的记载结尾,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增强了故事的震撼力。
②情节照应,凸显人物形象。
县志记载的六爷,即郑大力的籍贯为“河北沧州”,照应了前文的“山东沧州”,揭示了六爷早已识破敌人的真面目却并没有揭穿,这凸显了六爷沉着冷静的形象。
③形成对比,强化主题。
敌人诡计落空终命丧沼泽与英雄巧妙周旋、慷慨赴死形成对比,给读者以悲壮的美感体验,强化了小说爱国的主题。
二、(2020·河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阿婆黄鱼面安谅阿婆黄鱼面馆开在一条小马路上,与淮海中路挨得近。
店堂只有20多平方米,搁着一些方桌和凳子。
平常生意还真不错,不仅店堂坐满了人,门口还常常排起一溜等待入座的队伍。
顾客盈门,应该是好事。
可是阿婆的小外孙,英文名叫杰克,他觉得不划算,便怂恿阿婆,不如改成茶餐厅或者时兴上海小吃,至少也增加点品种。
起先,阿婆耐心解释,她小时候在宁波老家就和她的老外婆学煨黄鱼,黄鱼面就是她的看家活。
后来外孙时不时重提,主意一会儿一个,阿婆也就笑而不答....。
杰克在一家私企打工,业务正走下坡路,几乎无所事事。
闲着也是闲着,他干脆就在阿婆的面馆里鼓捣起几个新的面种。
阿婆并不阻挠,任他“创新”。
好几天,新面点少有人问津。
一盘算,杰克感觉亏大了——来店者点的几乎都是黄鱼面。
他在店门口怔了好久,注视着“阿婆黄鱼面”这块招牌,感觉是店名影响了他推出的新面种。
杰克撺掇着要阿婆把店名改成“阿婆面馆”,阿婆一笑,拒绝了。
改了就和天下的其他面馆都差不多了,她说。
天有不测风云,阿婆突发高烧住院,不久就过世了。
阿婆面馆的黄鱼面,没人能够操持。
无奈,杰克就聘了位上海老阿姨帮忙。
老阿姨并不擅长做黄鱼面,但可以摆弄出各色浇头面,倒也丰富,杰克也就顺势把阿婆黄鱼面馆去掉了“黄鱼”两字。
起先还有些顾客上门,但来客渐稀,门口总是排着的长队不见了。
一个月下来,杰克不住地摇头,面馆已是入不敷出。
他把面馆改成了韩国料理。
看到一部韩剧红火,便把炸鸡啤酒作为特色主菜隆重推出。
出乎意料,韩国料理运营两个多月之后,并没有起色。
杰克有点泄气,找了几个年轻玩伴出谋划策,这些玩伴,有的刚留学回来,一合计,共同出资支持杰克把韩国料理改成西餐馆——这儿是繁华的市中心,来来往往的国外游客很多,这生意看来十拿九稳。
西餐馆开张,确实热闹了一阵,杰克的同学、朋友,同学的同学,朋友的朋友,都被发动过来助兴。
两三个月的兴旺光景后,熟人消费撑起的西餐馆渐渐门可罗雀。
亏损越来越大,几个小伙伴儿扛不住了,纷纷提出撤资。
杰克拖着,熬了快半年,退了款,摘了牌,关了门,准备把店堂盘出去。
因为要价挺高,店堂很长一段时间出不了手,他便常在店门前的马路上百无聊赖地闲逛。
这天,一对老年夫妇蹒跚走近,打听道:阿婆黄鱼面馆在哪里?老早经常来吃的那家,咋就找不到了?他吃了一惊,阿婆过世一段时间了,怎么还有人心心念念在找黄鱼面馆。
老人家讲,几年前来吃过,这些年身体不好,加上搬家了,一直没能来,但嘴边总咂摸着阿婆黄鱼面的味道。
当年的那碗汤啊,鲜得来;鱼肉啊,细腻得来,不会碎,有嚼头。
“老太婆讲,这辈子再能吃几次阿婆的黄鱼面,也算心满意足,也了却伊对这条路的念想。
”杰克听罢,眼圈一红,忍住了。
思忖之下,回答,过段时间来吧,现在正在店面改造,过段时间,一定能吃到黄鱼面的。
有段时间见不到杰克。
一个多月后,杰克回到店堂,还带回来一位老阿婆。
他把藏在店堂里的招牌上的“西餐馆”三个字全部铲掉,重新漆上五个大字——阿婆黄鱼面。
大锅子买回来,汤头烧起来,蒸腾出一股有点熟悉的味道,惹得隔壁人家探头探脑好几次……张罗几天后,阿婆黄鱼面馆回来了。
杰克的同学、朋友被请过来尝鲜,他就问一句话:是不是原来的味道。
店门口挂出公告,三天内免费试吃阿婆黄鱼面,每天供应一百碗。
试吃期间,宾客盈门。
之后,店堂和锅灶再也没有冷下来。
食客吃完后纷纷啧嘴称赞,杰克听在耳朵里,他觉得阿婆若还能在这个店堂里,大概会笑得满脸褶子。
慕名者从不同地方赶来,店面显得狭小了。
但杰克只经营一个面种,不想去拓宽店堂、吃掉隔壁。
原来,之前一个多月,杰克回祖籍宁波了,他找到擅长做黄鱼面的老阿婆,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
宁波老阿婆呢,手把手教,直到他那双手,跟外婆一样,能把黄鱼面侍弄得地地道道,汤鲜面滑。
不少人找杰克谈加盟店的事情,都被谢绝了。
有人说,杰克太小家子气,做不大生意。
杰克像阿婆一样笑而不答....,忙着张罗生意去了。
(选自《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2017年9月15日期,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面馆顾客盈门的场面,与后文杰克不断“创新”却门可罗雀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B.一对老年夫妇的打听、念叨,隔壁人家探头探脑好几次等细节,表现了人们对阿婆黄鱼面的认可,使故事情节发生了突转。
C. “从挑黄鱼、煨黄鱼到制面、煮面,从头开始学做那一碗面”,具体表现杰克转变的决心和行动,补充交代阿婆黄鱼面得以回归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