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四制)新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力)教案(教学设计)
2020年秋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五四制)

2020年秋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表(五四制)教学计划学科科学学科科学年级三年级年级三年级版本青岛版五四制版本青岛版五四制20212021年年88月月2929日日一.学生情况分析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学兴趣及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
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二.教材情况分析三年级科学教科书与一二年级相比,增加了“思维导航”“阅读探究”.方法指导”.“资料卡”等元素,专家认为“这套教材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教材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了设计.以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了教材内容,符合小学阶段科学学习的要求。
”三年级科学教科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学生活经验的扩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培养为辅线进行整体构建。
将“探究技能”“思维导航”.方法指特”“安全提示”等多种探究元素融合在探究过程之中,以求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水平和能力;通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拓展活动”的模块化设置,形成完整的探究链条单元评价以融合化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4个方面的目标为依据,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的发展。
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法治教育,还增加了“法治在线”元素,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本学期应达到的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愿意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3.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 尹钰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主备人:尹钰使用人:______2015.11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设计主备人:尹钰使用人:________使用建议20 空气在哪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体会探究空气无处不在的乐趣,并意识到科学探究的无限魅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测,并引导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实验设计,能正确地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导、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科学知识:通过寻找空气,并利用多种感官来感知空气无处不在。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猜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我们大家离不了。
2、讨论:虽然到处都有你,却为何找不到你的足迹"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随机揭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二、学习新课:1、猜一猜。
(板书:空气在哪里)(1)桌上的材料中哪一些存在着空气?(2)我们的周围哪些地方有空气存在?(3)大自然中呢?(学生利用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测,教师随机板书,猜一猜:粉笔、瓶中、教室里、砖块……)2、谈话: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了空气可能存在的地方,说明了我们生活在空气的世界里。
猜测只是一种假想,不能让人确信,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实验)4、讨论并汇报:做实验时要注意什么?5、谈话:做实验时除了注意安全、有序、认真、仔细观察外,最重要的是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测可能出现的现象。
下面各小组先讨论一下,利用桌上的材料怎样才能让大家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存在哪里,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6、汇报讨论结果(估计学生可能会有以下方法:分别把砖块、粉笔、放入水中有气泡冒出,把瓶口放入水中:直放没有气泡,斜放有气泡。
把塑料袋向空中甩一甩就把空气装入袋中,然后可以捏、可以挤、可以拍……风车的转动也能感受到周围空气的存在……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分成看到、摸到、听到、感受到的几个层次让学生汇报。
青岛版(新教材)(五四制)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第一课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过程。
3.能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自行设计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4.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师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你们能说出几种植物的名字吗?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植物的根。
(板书课题:植物的根)师:你们见过哪些植物的根?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交流。
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凤仙花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人的身体由哪儿部分构成码?植物和人体样都是有生命的,植物的“身体”由哪儿部分构成呢?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交流。
2.教师出示带有花和果实的风仙花盆栽或风仙花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3.学生先自行观察再在小组内展开讨论。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观察结果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进行介绍。
5.教师总结:风仙花的“身体”是由根、基叶、花果实和种子6部分构成的。
教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6.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中“连连凤仙花”身体各部分的名称的活动。
活动二:探究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1.教师出示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种子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其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多种类别的植物,说出其“身体”的构成部分。
学生以小组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讨论。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允许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4.教师总结: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干的几部分。
5.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说- 说熟悉的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
6.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中“写出苹果树身体'各部分名称”的活动。
活动三:比较菠菜的根和大葱的根有什么不同。
1.师:同学们带来了许多不同的植物,它们的根各不相同。
老师看到每个小组里都有莱和大葱。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新教材第五单元备课

还有灌溉、沟通航运的功能,如京杭大运河;还可以防洪,宣泄区域排水,减少水灾发生,如高邮湖;还能提供工业和引用水源,改善区域环境以及开发矿产等。
1.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个小动画(视频),看完后,你们能告诉老师我们今天要学什么吗?
2.师:我们今天就是要学习河流与湖泊(板书)师:水资源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河流与湖泊,谁能帮我们介绍一下?
(3)注意事项:不要把水洒出来,保证活动的严谨性。
3.学生活动。
4.小结: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供不应求,地球向人类供给一滴水,人类就将使用两滴水,所以地球上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地球上的淡水供不应求。(板书:匮乏)
2.面对以上节水措施,请你想一想,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在家中可以进行哪些节水措施?(生自由回答)(播放节水小能手视频)
课时教学案
学校学科科学年级三
授课人
班级
三年级
时间
课题
河流与湖泊
教学目标
1.认识蓄水量不同的水域。了解河流与湖泊对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河流与湖泊形成的原因
3.培养孩子善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地去寻求答案的能力.积极主动地接受经证实的结论和重新考虑自己的认识.
4.知道水资源的重要性,学会尊重生命和环境,保护水资源.能够通过学习,观察生活周边的河流与湖泊
1.师:老师这里有几种不同地方的水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并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点(京杭大运河、瘦西湖、池塘、水库图片)
2.师:自然界中,有的水域大,蓄水量多,如江河湖海;有的水域小,蓄水量少,如池塘、小溪、山涧。除了天然形成的水域,还有人工水域,如水库。
3.师:那河流与湖泊之间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呢?(课件图片:河流、湖泊)
2020年最新青岛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教案 (五四制)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植物的根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身体”的构成部分。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正确讲述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过程3.能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自行设计探究植物根的作用的活动,体会创新的乐趣。
4.树立保护植物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小朋友浇树的图片2.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水浇到树的根部?3.学生猜测:植物用根吸收水分。
4.引出研究课题:植物的根二、教学过程观察凤仙花的“身体”有哪几部分构成。
1.教师提出问题:凤仙花的“身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凤仙花的“身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6部分其他植物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1.教师出示苹果树、向日葵、蕨类植物、苔藓植物的图片或视频,提出问题:这些植物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总结: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
3.教师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周固的植物“身体”由几部分构成吗?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周围植物的构成部分。
观察植物的根,我一找它们的特点1.教师提出观察任务及要求:对比观察带来的植物,记录植物的名称、根的形状、根的长度、小根的数量。
2.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
3.学生交流观察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根的不同,说出它们的特点,并进行分类。
4.教师根据分类结果介绍直根系和须根系,通过课件或图片展示两种根系的特点。
5.教师比较、分析萝ト利红薯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引导学生发现它们也是植物的根。
教师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变态根。
6.应用:说出这些植物根的特点及各属于哪种根系。
●根对植物的生存有什么作用?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植物根的作用。
2.教师出示卡通图或视频:狂风吹大树和小朋友用力拔草。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4.教师出示灌溉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产生“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猜想。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备课

第五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分析:本单元由“空气在那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三课组成,主要研究空气的性质、空气的成分、空气与生命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本单元是研究空气成分的第一个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使学生对空气的基本性质有初步认识,能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自主设计实验及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为今后深入研究空气的性质、人的呼吸生理和空气的污染与环境保护等相关知识做好准备。
课时安排:3课时20、空气在哪里一、教学目标: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自主设计简单实验;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并进行记录;能对探究过程和解国际逆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能对空气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地完成认知.3、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二、教学重点难点1、自主设计简单实验;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空气存在的验证实验,并进行记录;2、知道我们周围存在空气,能用一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三、教学方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四、活动准备学生准备:气球,杯子,塑料袋,纸团教师准备:天平,烧瓶,水槽,火柴,集气瓶五、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教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不见,摸不着,所有生命力不了,它是谁?"学生猜谜.谈话:你们可真棒,对这位隐形朋友你有什么想了解的吗?师: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这些问题都会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了解到,今天就让我们从"空气在哪里"开始研究吧.(二)探究活动活动一:我们想办法找空气.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空气,可是这位引申的朋友究竟藏在哪儿呢你有没有办法找到它试试看,比比谁的办法多!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内交流方法.活动二:空气有质量吗师:刚才大家看动脑筋,想了许多办法,找到了我们的朋友——空气的踪迹,那么它有重量吗学生根据经验猜测.怎样证明我们的猜测呢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设计一份研究方案吧!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将这些想法予以整理.使者来执行你的方案,并在书上记录下你的研究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想法,或设计,也可以写在这里学生交流(三)自由活动:活动一:我们怎样知道瓶子里有没有空气师:我这儿有一个瓶子,里面有没有空气呢 (学生猜测)你能设计一种既简单又科学的方法证明你的猜测吗活动二: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里吗鼓励孩子大胆进行方案设计,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不仅仅只有一种方法。
五四制新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力》全部教案

五四制新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力》教案15.《浮与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浮与沉》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常见的力》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以小船能浮在水面上为线索,探究浮的特点,然后延伸到浮与沉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明白浮与沉是怎么回事。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从生活中小船能浮在水面上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并提示学生准备乒乓球、气球、木块、螺丝钉等,为接下来的探究活动做好材料准备;第二部分活动过程,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通过实验得出浮力的感性认识,再研究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得出结论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不但浮在水面的物体(部分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而且浸入水中的物体(全部在水中)同样受到水的浮力。
再研究生活中浮力的应用;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在经历模拟实验和讨论活动后,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好奇心,制作一个浮沉子。
本课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通过思维导航明确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思考,体现探究的进阶性。
【学生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两年科学,对科学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对浮力常识已经有较多的认识,能够观察浮力一些特点,并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并且能够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探究任务。
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比较抽象,学生还不容易理解,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以激发,而对动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2.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浮沉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 常见的力

第五单元常见的力
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
浸入液体的物体受到液体
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浮桥
游泳
物体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
后,撤去外力,物体恢复
到原来形状的力叫弹力
撑杆
压簧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发
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
上阻碍它们相对运动的力
物体停下来
手拿物品
刹车
(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让学生进行假设: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的重量、表面粗糙程度、速度、用力大小等等。
)怎样证明你的假设?
2、小组讨论进行哪一方面的实验。
3、学生讨论、动手实验。
请记录员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做好实验记录。
4、指名汇报实验结果。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为减小误差,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方向相反)
教师小结: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活动三:了解摩擦力与生活的关系
观察课本中的图片(可投影或制成课件或播放有关视频资料),结合生活中的物体,说说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带橡胶手套和不带橡胶手套抓物体,模拟小车经过光滑路面和有减速带的路面,用轴承和不用轴承拧东西。
总结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1、接触面面粗糙程度不变时,减小压力;
2、压力不变时,减小摩擦面粗糙程度;
3、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学生讨论交流后汇报。
活动四:拓展活动
1、了解雪天路面结冰时人们是怎样防滑的?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可以提出“撒防滑沙”“穿花纹更深的鞋子”“汽车加防滑链”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常见的力
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水有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知道改变浮和沉的一般方法。
2、认识到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认识到弹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3、知道摩擦力是生活、生产中一种常见的力;了解摩擦力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了解怎大火减小摩擦里的一般方法。
科学探究
1、在教师引导下,能从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和浮,玩推、拉同学游戏等活动中观察、比较后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
2、在教师引导下,能能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关于浮力、弹力、摩擦力的探究计划,并运用感官和恰当的工具、仪器去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3、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浮力、弹力、摩擦力表现出探究兴趣。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3、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初步了解浮力、弹力、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了解浮力、弹力、摩擦力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单元设计构想
第四单元《常见的力》由第15课《浮和沉》、第16课《弹簧里的学问》、第17课《鞋底花纹的启示》三课组成。
本单元包涵一下教学环节: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在水中下沉物体会受到
水的浮力吗?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万弹力玩具有什么发现?生活中哪些
地方利用了弹力?设计一个鸡蛋保护装置。
玩一玩推拉游戏,有什么发现?摩擦
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摩擦力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
建议授课时间:3课时
15 浮和沉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
应用。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物体沉浮的原因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到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直向上托起的力是水的浮力;了解浮力在生活的应用。
教学难点:
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物体的浮沉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人
教师提问:在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内放置两个乒乓球(其中一个球里面装入橡皮泥),在不能直接倒出来,也不能直接用手拿的前提下,有什么简易方法可以
取出杯中的球?
学生思考,汇报后,师生共同提出把水倒进玻璃杯,观察乒乓球上浮的情况。
当学生发现结果和预想的不致时,会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二、探究活动
(一)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1、教师课件出示一组实验材料(橡皮、木块、乒乓球、铁钉、玻璃球、钩码、充气气球等),引导学生先根据生活经验猜测这些材料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做好记录。
2、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验证是否和猜想结果一致。
(1)教师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组内要合理分工,不要争抢;轻拿轻放,不要把水溅出来;活动过程中及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并提醒学生随时记录。
3、根据实验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可将物体简单分为两类,即浮在水面上的和沉入水中的。
(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的方向。
教师提向:为什么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将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用手按压到水中,感受物体在水中方向的变化,交流感受。
师生共同总结:物体在水中受到竖起向上托起的力,这种力就是水的浮力。
(三)通过实验,推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师提出问题:沉在水里的物体是否也会受到水的浮力?
教师出示组实验材料(钩码橡皮筋尺子),引导学生设计证明实验。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过程中,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联想:如果沉在水里的物体有浮力的话,就会托着钩码,此时橡皮筋的长度会和直接提起钩码时的长度不一样。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教师将每个小组的数据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小结:沉在水里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
(四)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提问: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浮在水面上的物体?
学生会提到轮船、橡皮艇、浮桥、竹筏等,这些都是对浮力应用的实例。
教师可以结合教生衣、游泳圈等物品,讲解其在防止人游泳溺水的作用,让学生认识防溺水的重要性。
四、拓展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浮沉的知识,从而理解浮沉的秘密,并借助制作浮沉子活动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