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5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合集下载

小学阶段数学家和故事介绍

小学阶段数学家和故事介绍

小学阶段数学家和故事介绍工作到最后一天的华罗庚(1910--1985)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喜欢数学,而且非常聪明。

一天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23!" 老师的话音刚落,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老师连连点头称赞他的运算能力。

可惜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一边工作,一边自学。

18岁时,他又染上伤寒病,与死神搏斗半年,虽然活了下来,但却留下终身残疾——右腿瘸了。

1930年,19岁的华罗庚写了一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不成立的理由》,发表在上海《科学》杂志上。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从文章中看到了作者的数学才华,便问周围的人,“他是哪国留学的?在哪个大学任教?”当他知道华罗庚原来是一个19岁的小店员时,很受感动,主动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

华罗庚在清华四年中,在熊庆来教授的指导下,刻苦学习, 一连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后来又被派到英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

他对数论有很深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

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白天在西南联大任教,晚上在昏暗的油灯下研究。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华罗庚写出了20多篇论文和厚厚的一本书《堆垒素数论》。

他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1958年以后,他走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动员群众把优选法用于农业生产。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问他:“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不加思索地回答:“工作到最后一天。

”他的确为科学辛劳工作到最后一天,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轰动日本列岛的中国数学家——陈建功中国著名数学家陈建功(1893--1971) , 1929年获得日本理学博士学位时,他的指导老师藤原教授在庆祝会上说:”我一生以教书为业,没有多少成就。

不过,我有一个中国学生,名叫陈建功,这是我一生的最大光荣。

获沃尔夫奖唯一华人数学家——陈省身(1911 ~2004)在数学领域,沃尔夫奖与菲尔兹奖是公认的能与诺贝尔奖相媲美的数学大奖。

人教版5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关于2的倍数的小故事

人教版5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关于2的倍数的小故事

关于2的倍数的小故事
在古老的印度,连年征战,屡战屡败。

国王为此事伤透脑筋,国臣建议延请地方有名的术士,来为国王解忧。

国王见到术士,大为欢喜,言明战胜之后必有重赏,术士却跟国王说,我不要金银珠宝,我只要米就好了。

国王很纳闷,米这事太简单了,很爽快的答应了。

术士跟国王说,我要在棋盘上第一小格放一粒米,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第五格放十六粒,以此类推,放到格子用完为止。

国王一想,这还不简单,米多的是。

答应的很干脆。

结果,战事果然为之逆转,术士凯旋归来,国王依约给米,才发现不得了了,若依约给米,整个粮仓,包括国库都不够给呢?这就是倍数增加的威力……。

五年级讲数学家的故事

五年级讲数学家的故事

五年级讲数学家的故事
华罗庚上小学时,一个老师对新上任的老师介绍学校的情况时,说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多数是笨蛋……这话深深刺痛了华罗庚的心,他决心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敬那位老师。

一天,数学老师出了一道有趣的难题给大家:“有一样东西不知道有多少数量,三个三个地数剩下二个,五个五个地数剩下三个,七个七个地数剩下二个,问这样东西到底有多少?”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答不上来,唯有华罗庚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是‘23’。

”全班同学都震惊了,老师也点头称赞。

从此,他便爱上了数学课。

正当他求学时,父亲店铺生意日见萧条,无力供他继续读书了,他只好辍学看柜台。

他利用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下50页的微积分开始了自学。

白天没有时间,晚上守着小油灯一遍遍地演算。

父亲说他是个“书呆子”,几次逼他把书烧掉,邻居也劝他好好做买卖。

不幸的是,他又患上了可怕的伤寒,医生摇头叹息地叫家人为他准备“后事”。

他向死神发起挑战,挣扎着下地干活,左腿又被摔成残废。

他还是不气馁,拄着拐杖忍着疼痛进行锻炼。

练得能走了,就到一所中学去干杂务,给老师打水、削铅笔,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学。

就在中学工作不久,他开始向报刊投寄数学论文,多次退稿也不灰心。

后来他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
由》一文,得到了数学泰斗熊庆来的赏识,很快把他介绍到清华园,安置在自己身边。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家的故事(一):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搞笑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能够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光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没有胡闹”数学家的故事(二):华罗庚有一次,他跟邻居家的孩子一齐出城去玩,他们走着走着;忽然看见路旁有座荒坟,坟旁有许多石人、石马。

这立刻引起了华罗庚的好奇心,他十分想去看个究竟。

于是他就对邻居家的孩子说:“那边可能有好玩的,我们过去看看好吗?”邻居家的孩子回答道:“好吧,但只能呆一会儿,我有点害怕。

”胆大的华罗庚笑着说:“不用怕,世间是没有鬼的。

”说完,他首先向荒坟跑去。

两个孩子来到坟前,仔细端详着那些石人、石马,用手摸摸这儿,摸摸那儿,觉得十分搞笑。

爱动脑筋的华罗庚突然问邻居家的孩子:“这些石人、石马各有多重?”邻居家的孩子迷惑地望着他说:"我怎样能明白呢?你怎样会问出这样的傻问题,难怪人家都叫你‘罗呆子’。

数学小故事

数学小故事

阿拉伯数字的由来小明是个喜欢问问题的孩子。

有一天,他对0-9这几个数字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它们被称为“阿拉伯数字”呢?于是他就去问他的当数学老师的妈妈:“0-9既然叫…阿拉伯数字‟,那么肯定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了,妈妈对吗?”妈妈摇摇头,说:“阿拉伯数字实际是印度人发明的。

大约在1500年以前,印度人就已经用一种特殊的字来表示数目,这些字有10个,只要一笔两笔就可以写成。

后来,由于各国之间的接触,这些数字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觉得它们很简单,于是在自己的国家开始广泛使用并且把他传到全欧洲。

就这样,它们慢慢地就成了我们今天使用的数字。

因为阿拉伯人在传播这种数字方面,起的作用很大,人们也就习惯了称这种数字为…阿拉伯数字‟。

”小明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

妈妈,这可不可以叫做…将错就错‟呢?”小明和妈妈都笑了。

儿歌比赛数学学校举行儿歌比赛,大象老师做裁判。

小猴聪聪第一个举手。

聪聪清了清嗓子,开始朗诵道:“进位加法我会算,数位对齐才能加。

个位对齐个位加,满十要向十位进。

十位相加再加一,得数算得快又准。

”聪聪刚刚说完,小狗佳佳兴起手,说:“我的儿歌和聪聪的很相似。

”大象老师说:“好!那我们听听你的儿歌。

”佳佳大方地走上台,朗诵道:“退位减法并不难,数位对齐才能减。

个位数小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个一。

十位退一是一十,退了以后少个一。

十位数字怎么减,十位退一再去减。

”大家为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

大象老师说:“他们的儿歌主我们明白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所以,我们觉得他们两个人都得冠军,好不好?”大家同意老师的意见,高兴的鼓掌祝贺他们俩。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1967年8月23日,苏联的联盟一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大气层时,突然发生了恶性事故——减速降落伞无法打开。

苏联中央领导研究后决定:向全国实况转播这次事故。

当电视台的播音员用沉重的语调宣布,宇宙飞船在两小时后将坠毁,观众将目睹宇航员弗拉迪米·科马洛夫殉难的消息后,举国上下顿时被震撼了,人们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

数学家陈景润的小故事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五年级数学小报数学家的故事

五年级数学小报数学家的故事

五年级数学小报数学家的故事一、祖冲之的故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先来讲讲祖冲之的故事。

祖冲之可是咱中国古代超级厉害的数学家呢!祖冲之生活在南北朝时期,那时候可没有咱们现在这么高级的计算器哦。

他就靠着自己的大脑和一些很简陋的计算工具,算出了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

这是啥概念呢?就好比在一个全是迷雾的数学大森林里,他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找到了一条非常精确的小路。

他为啥要这么拼命算圆周率呢?因为这圆周率在很多地方都超级有用。

比如说做车轮子,要是不知道圆周率,那做出来的车轮可能就不是圆的啦,马车跑起来就会一颠一颠的,像个喝醉了酒的小老头。

祖冲之算圆周率可不容易啊,他得不停地画圆,切割成好多小块,然后计算这些小块的面积啥的,经过无数次的计算,才得到这么精确的结果。

他的这个成果可比西方早了好多年呢,就像在一场数学长跑比赛里,他遥遥领先,让全世界都对咱中国古代的数学刮目相看。

二、阿基米德的故事再来说说阿基米德吧,他是古希腊的大数学家。

阿基米德这人可有趣了。

有一次,国王让他看看自己的王冠是不是纯金的。

阿基米德想啊想啊,想破了脑袋。

有一天,他在洗澡的时候,发现自己一进入浴缸,水就往外溢。

他突然就像被电到了一样,大喊:“我发现了!我发现了!”然后光着身子就跑到大街上去了,估计路人都被他吓了一跳。

他发现了啥呢?他发现了可以通过测量物体浸入水中排出水的体积,来算出物体的体积。

他就用这个办法算出了王冠的体积,再和相同重量纯金的体积一比较,就知道王冠有没有被掺假啦。

阿基米德还特别擅长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和体积。

他就像一个数学魔法师,不管是三角形、圆形还是各种奇奇怪怪的立体图形,在他手里都能乖乖地把自己的秘密(面积和体积)给暴露出来。

而且他在战争中还利用数学知识,制造了一些很厉害的武器,帮助自己的城市抵御外敌呢。

三、高斯的故事最后来讲讲高斯的故事吧。

高斯小时候就是个数学小天才。

在他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同学们把1到100的所有数加起来。

小学数学故事会之数学家陈景润

小学数学故事会之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时候,教授送我⼀颗明珠 20多年前,⼀篇轰动全中国的报告⽂学《哥德巴赫猜想》,使得⼀位数学奇才⼀夜之间街知巷闻、家喻户晓。

在⼀定程度上,这个⼈的事迹甚⾄还推动了⼀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和尊重⼈才的伟⼤时代早⽇到来。

他的名字叫做陈景润。

不善⾔谈,他曾是⼀个“丑⼩鸭”。

通常,⼀个先天的聋⼦⽬光会特别犀利,⼀个先天的盲⼈听觉会⼗分敏锐,⽽⼀个从⼩不被⼈注意、不受⼈欢迎的“丑⼩鸭”式的⼈物,常常也会⾝不由⼰或者说百般⽆奈之下穷思冥想,探究事理,格物致知,在天地万物间重新去寻求⼀个适合⾃⼰的位置,发展⾃⼰的潜能潜质。

你可以说这是被逼的,但这么⼀“逼”往往也就“逼”出来不少伟⼈。

⽐如童年时代的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在⼀个邮局职员的家庭,刚满4岁,抗⽇战争开始了。

不久,⽇寇的狼烟烧⾄他的家乡福建,全家⼈仓皇逃⼊⼭区,孩⼦们进了⼭区学校。

⽗亲疲于奔波谋⽣,⽆暇顾及⼦⼥的教育;母亲是⼀个劳碌终⾝的旧式家庭妇⼥,先后育有12个⼦⼥,但最后存活下来的只有6个。

陈景润排⾏⽼三,上有兄姐、下有弟妹,照中国的⽼话,“中间⼩囡轧扁头“,加上他长得瘦⼩孱弱,其不受⽗母欢喜、⼿⾜善待可想⽽知。

在学校,沉默寡⾔、不善辞令的他处境也好不到哪⾥去。

不受欢迎、遭⼈欺负,时时⽆端挨⼈打骂。

可偏偏他⼜⽣性倔强,从不曲意讨饶,以求改善境遇,不知不觉地便形成了⼀种⾃我封闭的内向性格。

⼈总是需要交流的,特别是孩⼦。

禀赋⼀般的孩⼦⾯对这种困境可能就此变成了⾏为乖张的⽊讷之⼈,但陈景润没有。

对数字、符号那种天⽣的热情,使得他忘却了⼈⽣的艰难和⽣活的烦恼,⼀门⼼思地钻进了知识的宝塔,他要寻求突破,要到那⾥⾯去觅取⼈⽣的快乐。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通过⼀定的教育教学⽅法和⼿段,为每⼀个学⽣创造⼀个根据⾃⼰的特点充分得到发展的空间。

⼩⼩陈景润,⾃⼰对⾃⼰因材施教着。

⼀⽣⼤幸,⼩学⽣邂逅⼤教授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

除了埋头书卷,他还需要⾯对⾯、⼿把⼿的引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故事引发的数学家
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答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