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合集下载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

简论冯友兰的四个人生境界的当代价值董良杰 0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07410007概要:冯友兰按照人的境界程度及其意义,把人的境界划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人生四境表明了一种发展,而天地境界更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最完美展现,是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

境界说的重心就在于通过人们对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全面了解、倡导人们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境界是人觉解的程度,觉解的程度不同,境界也不同。

由于人的觉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境界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关键词:冯友兰;人生境界;当代价值人生境界作为人生认识的成果和结晶,是对客观存在的个人修养和人生发展状况的反映。

古今中外一切关注人生的思想家都从不同侧面对人生境界作过描述和探讨。

儒家历来重视人之所以为人,重视人生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孔子提出了“仁”这一范畴,以“成仁”为人生的最高伦理道德标准和人生的最高境界;佛家的人生修养以抛弃一切贪爱欲念为内容,达到内心寂静不动的境界;而道家则崇尚自然无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人生的苦乐,把“无知无欲、无拘无碍”的“赤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

”①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

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

“觉解”是冯友兰人生境界理论的基石。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的现代意蕴冯友兰,上个世纪国学研究的一代宗师。

他将中国传统哲学的“辩名析理”同西方近代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理学”的哲学体系,其内容涉及行上学、心性论、境界学、人生哲学等,“六书纪贞元”,冯氏哲学开创了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新局面,其人生境界说是“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友兰对人生理想、人生哲学、人生觉解用哲学方法予以回答,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出超越,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结合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冯氏哲学的人生四境界进行深入阐释,解读其中蕴含的现代价值,审视现代文明给人生带来的困惑,并从中汲取智慧和教训,有利于当代社会的文明建设,同时又能为我们思考人生提供一面镜子。

冯先生在汲取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境界论营养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人生境界说。

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功能在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是可以使人得到最高境界的学问,不是使人增加对于实际的知识及才能的学问。

”(《三松堂全集》5卷157页)哲学能提高、升华人的境界,能求得智慧,具有无用之大用的功能,能解决“安身立命”之大道理,哲学可以使人对真际有所领悟,使人对真际有一番理智的同情和了解,这种领悟、同情和了解可以作为人道之根据,使人的觉解程度不断提高从而认识人生的意义,这也就是所谓哲学能提高人的境界的原因所在。

能达到最高境界、实现理想人格的人即是圣人,所以就个人说哲学是超凡入圣的门径。

从此角度对四境界说进行研读,能深化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能深化我们对人生价值的尊重。

一、自然境界,顺习而行“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才顺习的。

”(《三松堂全集》4卷551页)才,生物学上的性,即生物本性或自然本性,也就是人的自然属性。

习,个人的习惯或社会习俗。

顺才而行,“行乎其所不得而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即按照人的生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而行,“照例行事”,即不自觉的因袭传统照章行事。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shur!关注阅读:522010-12-06 22:15标签:杂谈第一,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才或顺习的。

这里的才是指人的自然属性,以区别于人的本质属性──即人性。

才是人之辅性即次要性质,性是人之正性即主要性质,顺才即按照人的生理心理的自然要求而行事。

顺习即不自觉地因袭传统、照章办事。

自然境界的人“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自然境界中的人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以近乎本能的状态行动着,他们“少知寡欲,不著不察”,生活纯朴自然,常常得到道家的赞美。

其实,自然境界的人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都十分低下,并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冯友兰指出,道家知道纯朴自然之可贵,以自然为美,这已经不是什么自然境界了。

自然境界的觉解程度最低,几乎到了没有觉解的程度。

而道家论自然已是有了很高的觉解,用我们今天的话说,自然境界的人是自然的必然性的奴隶,而道家已经认识到了这种必然性而去顺应它。

不得已而顺才顺习与自觉的顺才顺习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前者是被动之顺,后者是主动之顺。

冯友兰认为:照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说,自然境界不是人所应该有的。

在他看来,要追求理想的人格,就不能停留在混沌自然之乡,而要自觉认识自然,了解宇宙人生之真谛,冲破自然境界之樊篱,达到一个较高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觉解,无觉解的人生便无意义,强调了自我意识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也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不断觉醒的一种理论反映。

他把不著不察作为自然境界的基本特征,把自然境界作为人生境界的逻辑起点,并认为自然境界是人所不应当有的,这些都是正确的。

但是,冯友兰却只看到了人的觉解,只想靠人的精神改造精神。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

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冯友兰,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那么冯友兰人生四境界指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冯友兰人生四境界,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人生四境界第一境界是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冯友兰认为万事万物皆应该顺其自然,切不要因为自己的意念而刻意强求,那样很有可能将适得其反,与原定目标背道而驰,只有顺着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规律,反而能得到意料不到的收获。

第二境界是功力境界,在功利境界中,人类有了初步的觉醒,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的最终目标,那么这样他所有的一切皆是围绕着这个目标而展开进行。

如果失去了这个目标,就可能是出现了另外一个目标,在这个境界层面上,人类有了功利之心。

第三境界是道德境界,在道德境界中,它起到对第二个境界的约束作用,虽然有了功利之心,但他的意识中,仍然有对错之分,仍然有可为和不可为的区别,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道德尺度,人们会在道德的范围内去找寻目标,并且开展合乎道德的行为去完成目标。

第四境界是天地境界,这是最后的一个境界,也是最大的一个境界,除却对自身、对社会、对道德层面的认识,人类的视野将随之更为广阔,在这个境界中,人类将围绕着这个宇宙开展顺应宇宙的发展行为。

梁漱溟与冯友兰关系梁漱溟和冯友兰都是中国20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被称为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双壁,而且二人的人生经历也有相似之处,也都是高寿之人,按说梁漱溟和冯友兰应该是学术上的好搭档,生活上的挚友。

然而可惜的是,梁漱溟却对冯友兰有些偏见,不知是文人相轻的缘故,还是梁漱溟过于孤傲,总之梁漱溟与冯友兰的关系并不融洽。

其实梁漱溟与冯友兰研究的领域相似,不过却没有听说他二人在学术上有什么纷争,倒是在生活上人格上,梁漱溟对冯友兰的意见颇多。

当年冯友兰办九十大寿,遍邀学术上的同行朋友,大家一起祝贺,梁漱溟也在邀请之列,但是梁漱溟一点不给面子,公然拒绝,理由是冯友兰在文革期间有献媚江青的行为,他深以为耻,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所以不会出席冯友兰的寿宴。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分析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分析
一个人走进一个热火朝天的建 筑工地,他禁不住想上前去问一问 这些工人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他问 他们:“你们在干什么?”一个答 到:“我在砌墙。”一个说:“我 在工作。”一个说:“我在让这个 城市变的更美。”为什么干同一件 事,而在不同的人心中存在的意义 不同呢?
冯友兰
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哲学 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 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 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 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 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 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
整体重感点知把:握
1.冯友兰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哪四种? 自然、功利、道德、宇宙
2.1四、种冯境友界兰是说按的什四么重标境准界划分分别的是?哪四重? 作者所自然说境的界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
生意义的觉功解利境程界度来划分的。
道德境界
3.冯友兰认天为地哲境界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四重境界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重点解读
4.“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 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 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 的创造。”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是人应
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 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 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 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 地境界的人。
觉解指数高低
课文思路分析 理清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 谈论四种人生境界。(1-6)
提出①问:题“:觉哲解学”的引任出四务种是人什生么境?界提。高(1人) 的精神境界。
②:分段阐述四种人生境界。(2-5)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

冯友兰阐述人生的四重境界(价值十一哥)冯先生把人生境界分为四个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对于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最低的境界是自然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中的人,按照习惯做事,并不清楚做的事情的意义,也可能做出一些大的事业,但是做这些大事业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做事情的意义。

比这个高一层的是功利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他的一些行为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对这一点是自觉的。

他可以积极奋斗,也可以做有利于他人的事,甚至可以牺牲他自己,但目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

比功利境界再高一层的是道德境界。

处在这个境界的人的行为是为了行义。

所谓行义是为了求社会的利。

因为这种人有一种觉解,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

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

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境界是“取”,即便有时“予”,目的还是为了“取”。

而道德境界的人行为目的是“予”,即便有时候是“取”,目的也是为了“予”。

最高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处在这种境界的人,一切行为的目的都是侍天,因为他有一种最高的觉解:人,不但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宇宙的一部分。

因此,人不但应对社会有贡献,也应对宇宙有贡献。

这就是知天,知天是因为能够侍天,知天所以能够乐天、同天。

乐天就是所见所行对于他总是有一种新的意义,所以有一种快乐,这是一种最高的精神愉悦。

同天,就是自同于宇宙大权,消解了我和非我的分别。

这四种境界从高级的品位或者等级来讲,是一种辩证的发展。

冯友兰先生认为,因为境界的高低,所以不同的境界在宇宙间有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境界的人,在宇宙间也有不同的地位。

从表面上看,世界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但实际上,每一个人所享受到世界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境界高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大,境界低的人实际享受的世界比较小,因为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的世界,必定是他所能够感觉和了解的世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冯友兰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先生一生致力于哲学与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受到世界哲学家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关于人生境界,冯友兰提出了四种境界之说。

冯友兰说,人对宇宙人生的了解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的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了人所处的不同境界。

人生境界可分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自然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自然天性、习惯或社会风俗去做事,既无明确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属于自然境界。

功利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以追求个人利益为目的。

有时候,他们亦为社会服务,但服务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价值。

他们虽在服务,但其最后的目的,还是为着小我。

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

道德境界: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行义。

所谓义与利的真正分别,应该是求个人之利者为利,求社会之利者为义。

亦即义与利之别,即公与私之别。

道德境界的人,其所作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道德境界的人。

天地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此境界的人,其行为是事天地。

即,我的身躯虽不过七尺,但其精神却充塞天地之间,事事以不仅贡献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而“与天地比寿,与日月同光”。

唯大圣大贤才能达到此境界。

人生四种境界,某种境界需要的知识程度越高,则境界越高;所需知识越低,则境界越低。

故四种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境界有高低,人所享受的世界也有大小,境界越高,享受的世界越大。

人生四种境界,不仅有高低之分,还有久暂之别。

有人已达到某种境界,但因心理变化,不能常驻此境界。

作恶的人属于功利境界,有时良心发现,做一点儿好事,在良心发现的一刹那,他就入了道德境界。

过了一会,他或许又会回到功利境界。

若人能常驻于道德境界,便是贤人;能常驻于天地境界,便是圣人。

人生四种境界,由低到高,是一种发展。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

冯友兰:人生的四种境界展开全文文丨冯友兰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

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觉解,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

佛家说,每人各有其自己的世界。

在表面上,似乎是诸人共有一世界;实际上,各人的世界,是各人的世界。

“如众灯明,各遍似一。

”一室中有众灯,各有其所发出的光。

本来是多光,不过因其各遍于室中,所以似乎只有一光了。

说各人各有其世界,是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说的。

但说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各人各有其境界,则不必根据于佛家的形上学。

照我们的说法,就存在说,有一公共的世界。

但因人对之有不同的觉解,所以此公共的世界,对于各个人亦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此公共的世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

例如有二人游一名山,其一是地质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地质的构造等;其一是历史学家,他在此山中,看见些历史的遗迹等。

因此,同是一山,而对于二人的意义不同。

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

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

这正因为这些事物,对于他们的意义不同。

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世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的人生,但其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可有不同。

我们的这种说法,是介乎上所说的佛家的说法与常识之间。

佛家以为在各个人中,无公共的世界。

常识则以为各个人都在一公共的世界中,其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个人的意义,亦都是相同的。

照我们的说法,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虽是公共的,但它们对于各个人的意义,则不必是相同的。

我们可以说,就存在说,各个人所见的世界及其间的事物,是公共的;但就意义说,则随各个人的觉解的程度的不同,而世界及其间的事物,对于各人的意义,亦不相同。

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我们不能说,这些意义的不同,纯是由于人之知识的主观成分。

一个地质学家所看见的,某山中的地质的构造,本来都在那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先生谈人生的四重境界
人所面对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人所面临的人生是同样的人生。

就人的“觉解”对象而言是公共的,同一的;但人对于宇宙人生的“觉解”是具体的,有区别的,这使得人的境界也不相同。

严格说来,各人有各人的境界,没有作为个体的人的境界是完全相同的。

冯友兰认为对人生境界的区别,只能略其小异,而取其大同。

在这种观念支配之下,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别,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

冯友兰认为。

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

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

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

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冯友兰所说的“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

“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所以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

人生对于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

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
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由于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归之于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所以在冯友兰看来,对于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并不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开化的社会中的人,也不限于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

在工业社会中,在学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中间,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备“自然境界”的人。

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

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虽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并没有自觉地了解,故他们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

冯友兰认定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从事比较复杂的社会劳动的人仍可能只具备“自然境界”,是要进一步凸现人生境界只能决定于人对人生的“觉解”,人对人生的“觉解”决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功利境界”在人生境界中高于“自然境界”。

在冯友兰看来,“功利境界”区别于“自然境界”的地方,在于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

但这种了解限于通过自己“心灵的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

所以“为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
的人的行为特征。

“为利”即是自私。

一般而言,动物的行为都有“为利”的特征。

但不能说“为利”即具有“功利境界”。

动物的“为利”常常是一种本能,而非自觉地“为利”,动物不知道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自己谋利。

一个生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也会有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为,但这种人的人生境界之所以是“自然境界”,就因为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自身利益的关系并没有清楚地“觉解”。

冯友兰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消极地“为我”,也可以积极地“为我”,不论其行为的方式有何区别,但目的都在“为我”或说“为利”。

有的人积极地“为我”,其结果也可能使他人得利,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功在天下,利在万世”,他们自己也可能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但就其人生境界而言,仍然只能是“功利境界”。

“道德境界”是冯友兰认定的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

“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

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蕴有社会底”。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499页。

)人性即人的社会性。

社会性既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又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处于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必然具有自己的“位分”,前者冯友兰谓之“人伦”,后者冯友兰谓之“职”。

人们依照“伦”“职”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便是“尽伦尽职”;“尽伦尽职”的行为便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冯友兰把“道德境界”的特征概括为“行义”,“行义”即是“为公”。

“为利”是“为我”,目的在“占有”,重“取”;“为公”是“利他”,目
的在“贡献”,重“与”。

冯友兰认为具有道德境界的人,即使是“取”,目的也在于“与”。

“天地境界”不同于“道德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伦”“职”,而且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人的行为已不是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

“事天”是以“知天”为前提的,因此,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对于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这种了解是对宇宙人生的最终的觉解。

因此,“天地境界”可以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