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间风俗解析
温州文化习俗

温州文化习俗永嘉四灵:代表人物(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现存最早的描写江心屿的诗。
《登江中孤屿》东晋谢灵运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1、①被称为中国“山水诗鼻祖”的是东晋诗人谢灵运,世称“谢康乐”。
②温州百姓本着对生活的热爱,逢年过节都有要制作当令的小吃来供神祭祖、招待客人、犒劳一家老少。
元宵节炒槐豆,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做月饼,冬至吃汤圆,过年时更要捣年糕、炊松糕、炒炒米,日子过得滋润红火。
③温州传统宴席上要上什么菜肴以及上菜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讲究。
一般要有八个盘头或十个盘头;分岁酒必须要有年糕,取其“年年高”之意;生日宴、寿宴一定要有长面,俗名“长寿面”;宴席的最后一道大菜一定要是整条鱼,寓意“年年有余”、“有头有尾”2、在徜徉书本、汲取知识的同时,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自然、投向社会、投向历史。
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6分)(1)温州山清水秀,景观多姿,名山秀水遍布全境。
请仿照示例,介绍一处家乡景观的特点。
示例:洞头岛美,美在滩佳,美在壁峭,美在鱼儿丰。
仿句:雁荡山美,美在洞悠,美在峰奇,美在溪水秀(2)总有一些习俗,勾起我们美好的记忆。
瓯绣,是温州的传统工艺,早在唐宋时期,温州民间就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的风俗。
你从诗句中读出了什么信息?(2分)答:温州妇女从小就学瓯绣这门手艺。
(或:温州民间重视瓯绣这种传统手艺,代代相传。
)(3)民俗温州中谈到,每逢四季八节,温州的岁时风俗丰富多彩。
像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情是争先恐后放“开门炮”。
有人认为这种习俗不好,你的看法呢?请说说理由。
(2分)答:很可惜,这些民俗包含着浓农的人情味道,有一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要尽力保存。
或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东西肯定会被淘汰,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风尚。
(正反面,言之有理即可)3、根据规划设计,温州新火车站的广场上将立一个名人塑像。
温州人生礼仪风俗

温州人生礼仪风俗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独特的生活礼仪和风俗习惯。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温州人的生活礼仪和风俗习惯吧。
一、生活礼仪1.尊重长辈:在温州,尊重长辈是一种传统的生活礼仪。
在与长辈交流时,要注意遵守一些称呼规矩,如称呼父亲的哥哥为“大伯子”,母亲的兄弟为“大舅子”,母亲的姐妹为“大娘子”等等。
2.对待客人热情有礼:温州人有着热情好客的传统,对待客人非常礼貌和热情。
一到客人来访,就会准备好茶水、水果和小吃款待客人,客人来了,主人会亲自接待,并把客人安置到最好的位置上。
3.婚丧事宜讲究:在温州,婚丧事宜也有着一定的讲究。
在办理婚庆事宜时,新人要向自己的亲友发请柬,邀请他们参加婚礼。
婚礼当天,主人要为到场的每一位客人准备酒水、茶、糖果等礼品,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而在办理丧事时,亲友要给死者送上一些代表亲情的礼品,如鲜花、烛台、口罩等。
二、风俗习惯1.吃蛙腿:在温州,吃蛙腿是一种传统习惯。
每年的芒种节期间,传统的芒种蛙腿节会在温州举行。
这时许多人会到饭店去品尝美味的蛙腿,并且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2.崇尚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神圣的动物,也是吉祥的象征。
温州人崇尚龙的风俗也很浓厚。
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本地的居民会在这一天祭祀龙神,还会在银杏树上挂上五彩缨带,让银杏树成为龙王的庇护所。
3.爱戴花木:在温州,花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风俗。
许多人会在自己家门口或家中种植各种花木,如桂花、茉莉等。
这些花木既能美化环境,又能增强人们的生活情趣。
总之,温州人的生活礼仪和风俗习惯非常丰富多彩,在这个传统文化深厚的城市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一种传承了几千年的独特气息。
温州民俗风情

温州民俗风情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大内容。
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惯。
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习俗.........文化艺术几乎所有的外地朋友都会这么说“温州话难懂,更难学”,温州话属于吴方言。
想了解温州话的常用词语吗?如果你想学的话,有温州话教学磁带可买。
如果你对温州语言兴趣很高,那就继续来看看或听听温州的曲艺,象瓯剧、昆曲、鼓词、道情等。
温州曲艺基本上永温州方言演唱,地方色彩很浓厚,其中特别是温州鼓词,在温州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
温州的民间山歌、民歌也很丰富,温州还出了一盒vcd。
民间灯彩是什么?应该近来看看,非常有特色-浓厚的海洋文化特色,这些传统的灯彩现在越来越少了,小时侯每在过年时村里都会扎首饰龙;灯板龙我只见到一次;蒲歧的抬阁非常有名,现在还保留着这项活动而且经常出去演出。
这次昆明世博会,这些灯彩也搬去展览了。
温州的工艺美术,特别是乐清象阳镇的工艺美术可以说是享誉全世界,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一种产业,特别是黄杨木雕和石雕,乐清市国家级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七八位,象阳镇今年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
古迹访踪不用多说,看官就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在这里,你可以看看温州地区的古桥梁、古屋、古塔、古寺院、古城墙等。
温州也有许多廊桥,不过没有美国那桥有名罢了。
如果你是温州人,也应该看看!古代建筑温州城郭雄伟,民居稠密,殿寺古塔峥嵘挺秀,又有各式各样坊表、桥梁、古井,散布城乡各地,古代建筑遗产颇为丰富。
言城郭,先后建过东瓯王都城,永宁县新城,东晋白鹿城,五代钱氏子城,乐、瑞、平、泰诸县城,以及明代金乡、磐石、蒲门、蒲歧、海安、永昌等抗倭城堡;言民居,有简单民宅,有合院式民居宅院,有黄淮、张璁等仕宦府第大宅,也有王叔杲等园林式别墅;言殿寺,以东晋永嘉崇安寺(唐称开元寺)为最早,此后代有兴建,规制日趋宏大,等等。
话说温州1

好。这些民俗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道,有一 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要尽力保存。 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东西 肯定会被淘汰,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风尚。 (正反面,言之有理即可)
• • • • • •
(二)温州美食 1、浙菜体系,由杭州、宁波、绍兴和 温州 为代表的四个地方流派所组成。 2、瓯菜的选料具有( C )特点。 A.细特鲜嫩 B.海味海鲜 C.鲜活生猛 D.清鲜脆嫩
• 3、瓯菜的主料主要 有大青蟹(蝤蛑)、梭子蟹、花蚶、蛏子、 、 、 、 、 海虾、 牡蛎、 、 大小黄鱼 等。 • 、
★
五马街
★
迎神赛会
• 4、欣赏几首描述温州拦街福的“竹枝词”, 分别用两个字一次概括每首诗的主题: • (1)《瓯江竹枝词》清· 戴大俊 • 春许冬还愿何若?家家齐唱太平歌。 祈福 • 拦街不用多祈福,但得平安福已多。 • (2)《瓯江竹枝词》清· 郭钟岳 • 春祈饮福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 出游 • 今夜出游新雨后,春泥污损凤头鞋。
八 仙 桌
• 浙南民居 • 1、浙南民居的建筑结构一般左右对称,如 平阳的陈氏祖屋。整个建筑以中心 纵 轴为 主体,横轴为辅,依次建有 门台 、前厅、 • 中厅和后厅。每厅九间开,中间最宽的一 间是堂屋,俗称“ 大厅 ”。堂屋中间 有 照屏 ,将堂屋隔成“前厅”和“后厅”。 祭祀祖先、家人聚会、接待客人 前厅是 、 、 、 举办宴席的地方。
乐清白石镇
三月初十
瑞安海安镇
苍南龙港镇
清明节
清明节
十一月初六
平阳水头镇
• 2、温州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拦街 福,始于 宋 (朝),盛于 清 (朝),一 直传到现代,沿袭了数百年。
温州传统节日习俗汇总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清早,温州人有“行香”的习俗 俗话说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的最为吉利,以此就有了争先点第一双蜡烛的习俗 古时的行香习俗,逐渐演化为一种叫拜茶的习俗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的早餐,温州人喜欢吃松糕。 无论是何种吃法,这些食物都含有“年年高”、“团圆”的象征意义 这天,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包含着送旧迎新的意思
(六)温州人端午节节日风俗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还有吃薄饼和大蒜的习俗 薄饼煎成又薄又圆的面饼,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直到大蒜软烂为止 民间传说早餐空腹食用大蒜、鸡蛋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七)温州人中秋节节日风俗
农历八月正是秋季来临的季节,这时的气温也将从热到凉慢慢 转变,所以八月的民间谚语与天象有关的较多
(二)温州人的除夕年夜饭
温州人的除夕年夜饭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传承时间最长久的 一个传统节日。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想看看我们温 州的春节怎么过的吗?
(三)温州人的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的打“开门炮” 一般是先放一串小鞭炮,称“百子炮” 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味着可解除一年的不吉利
(五)温州人清明节节日风俗
又叫踏青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为了纪念介子推禁止生火 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合而为一 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
(五)温州人清明节节日风俗
古时候,居民手工磨米粉做饼,以猪肉,笋丝为馅,俗话称为“清明扁儿” 母亲把它或松糕赠送给已出嫁的女儿,以示“报平安”,平阳一带叫“送清” 吃牙蛳、苔——牙蛳,传说儿童吃了可以坚固牙齿,明目清神
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的非遗文化温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们口头、行为或实践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温州的非遗文化形式多样,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民间传说、民俗节庆等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温州的非遗文化。
一、传统手工艺温州的传统手工艺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银饰”和“温州剪纸”。
温州银饰是指由纯银或银合金制作的首饰,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被誉为“东方银艺之花”。
温州剪纸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以纸张为材料,通过剪刻、折叠等方式制作成各种形状的图案。
温州剪纸的特点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被誉为“东方剪纸之乡”。
二、音乐舞蹈温州的音乐舞蹈也是非常有特色的,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民歌”和“温州龙舟舞”。
温州民歌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温州龙舟舞是一种民间传统舞蹈,模拟龙舟比赛的场景,舞蹈动作热烈、生动,具有强烈的节日气氛。
三、民间传说温州的民间传说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鬼话”和“温州神话”。
温州鬼话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灵异传说和鬼怪故事,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温州神话则是指温州地区的一些神格化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色彩和地方特色。
四、民俗节庆温州的民俗节庆也非常丰富,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温州龙舟节”和“温州葛仙米节”。
温州龙舟节是温州地区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温州葛仙米节则是温州地区的一种民间节日,主要是为了纪念葛仙米这位历史名人,也是一种展示当地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场合。
温州的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温州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非遗文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温州的非遗文化。
温州丧事风俗

温州丧事风俗一、“轮亲”文化温州的丧事中存在一种独特的“轮亲”文化,它是士族、商家家风和地方风俗的综合混合,是温州得以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属于温州特有的文化现象。
轮亲又名“亲述”,是在丧葬过程中举行的一种活动。
丧事期间,就近的亲属和朋友要到家属家中,亲属们、长辈们以及朋友们反复表达对病人及家人的思念和慰问。
它既像拜佛,又像叙旧,或像一场特殊的抒情诗会,是亲友在死亡的面前间述痛楚的一种形式。
轮亲是温州丧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在低级聚会中还是在非正式的丧事中,都要行轮亲。
它温润的友爱为丧家的悲伤添上一抹温情,把家人们团结在亲情的丝绸中,也把家人和朋友们连接在一起,它正是这个地区共有的特色文化,是温州人民百折不挠、友爱深厚的精神支柱。
二、加开葬节温州人守着一种特殊的丧葬仪式,叫做“加开葬节”,它也是温州丧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开葬节”是指在殡仪馆开丧的第二天再次对死者进行开棺、下葬,也叫做“重开葬节”,是一种迎送死者和看护死者的宗教典礼,其目的在于让死者能放心地“过去”,应付一路。
在温州地区,进行加开葬节时,一般都要摆放着一张整齐的桌子,上面会摆放着死者最爱最擅长做的传统小吃和他最喜欢喝的饮料。
同时,还会摆放比较重要的物品,象征着他最爱的闲暇时光。
在孩子的灵柩前,人们还会摆上面包、水果等宗教祭祀用品,表达人们的深情。
三、斋戒和挽旌温州的丧事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例如守孝者斋戒,它是在丧事的主要仪式之一。
守孝者斋戒应遵守佛教礼法,要发誓放弃肉食,由厨房人员在祭坛搭建的桌子上摆上僧食,用于孝子或孝母等家事之日而守斋,当中可以有饭、汤、切饼、抬牵等特色美食,有利于身心回复,也是展示家庭文化的一种方式。
另外,在殡仪馆里还会办挽旌、挂告、悬木和烧仪等,以此来追思尊亲,并告知他人来参加行礼。
整个丧事过程一般会持续两天或一天,由家人和好友共同完成各项礼仪。
此种丧事仪式及习俗丰富多彩,充分展示了温州人民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忠诚之情。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的民风民俗
温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
温州人注重礼节,擅长商贸,以及重视家庭,这些特点在民风民俗中
得到了体现。
温州人的婚礼非常讲究,一般都在农历七月举行。
新娘穿着传统
的红色婚礼服,新郎则穿着黑色长袍,头戴花环。
在婚礼当天,新娘
一定要将红色的“离乡泪”放在衣服兜里,表示将来无论身在何处,
依然牵挂着家乡的父母亲人。
温州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活动,如演唱会、戏曲表演、舞蹈比赛
等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鼓浪屿大戏,也被称为温州大戏。
温
州大戏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盛行,其技艺和表演形式独具特色,受到
了很多观众的喜爱。
温州人所擅长的商贸活动,也在民俗文化中有所体现。
每年的双
十一购物节期间,温州的商家纷纷推出各种特价商品,吸引了大量的
消费者。
此外,温州人非常注重货真价实,不喜欢做虚假宣传,这也
让消费者愿意信赖和支持温州的商品和品牌。
总之,温州的民风民俗是一个体现了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社会风貌、民俗传统、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的重要载体。
这些传统文化的传
承和发扬,不仅是温州人的骄傲,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爱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省温 市汉族传统艺术之一,产于瓯江 地区;中国六大名绣之一,也是 浙江“三雕一绣”别种工艺品之 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 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 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 有 “发绣 外交”之说。 瓯绣是
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
产。瓯绣构图精练,纹理分明、 线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 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 得精巧传神。它的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 练,绣理分明。” 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
苍南布袋木偶戏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 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 内坐一个艺人,手、脚、嘴巴并用,操纵数十个小木偶并演奏乐 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这一独特的表演在民间流传数百 年,现在全国同类艺术中已极为罕见,堪称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
苍南单档布袋戏的戏棚是艺人随带的 戏台,由上下两截组成,均可装可卸。 搭装完整后,整个戏棚雕梁画栋,外 观像一座富丽堂皇的戏楼,故又称 “彩 楼”;各部件拆卸后,可与戏偶、道 具、 乐器等装成箱担,由艺人一肩挑着行 走。老艺人一年年在减少,读者在他 们口头上的优秀传统剧目,正面临消 失的危险。布袋戏艺人的平均年龄均在50岁以上。鲜有年轻人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温州地理位置的特殊 性,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古老的吴越民俗遗存,浓郁的海 洋文化气息,鲜明的商贸文化特色,是构成温州民俗特色的三 大内容。又说“入乡随俗”,如果你想来温州旅游或者想全面 了解温州,那应该知道一些温州的传统习俗和温州人的生活习 惯。这里将逐渐向你介绍温州的传统节日,温州人生活的一些 习俗.........
瓯剧:为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温州乱弹”。 是流行在浙江南部温州一带的古老剧种,它以“书面温话”作 为舞台语言,原称“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
“东瓯”,民国以后,京剧盛行, 乱弹开始衰落。至40年代,仅 存“老凤玉”、“新凤玉”、 “胜凤 玉”三班。1950年后先后成立 更新”、“胜利”、 “红星”等 班19 55年合并为温州乱弹剧团。19 59年定名为瓯剧。瓯剧以唱乱 弹为主表演上已形成统一的艺 术风格,具有朴素、明快、粗 犷而细腻的特点。瓯剧已有三百
瓯塑工艺历史悠久,从找到的 一件最早的瓯塑文物——温州仙 岩塔发掘出来的瓯塑梳妆盒来看, 造型精巧,纹样生动,是北宋元 佑年间(1086—1094)的产品, 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当 时温州漆器就已驰名全国。
拦街福是浙江省温州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浙江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期的拦街福是一种单纯的信仰民俗,后来 人们以娱神为名,增加了文化娱乐活动。现代拦街福在活动现 场有传统工艺品展示,游客们还可以参与猜灯谜、剪纸龙等这 些老温州的节日民俗。活动两旁街道有长人馄饨、胶冻、九层 糕、麦芽糖、灯盏糕等温州地区的汉族传统美食小吃。早
多年历史,瓯剧的音乐除乱弹外,还有高腔、昆曲、徽戏、皮
泰顺县元宵节百家宴是是一种在族人内部举行的祈祷仪式。至 今有970多年历史——相传南宋时,三魁镇张宅村先人为躲避战 乱,从河北清河逃难到此,张氏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 天一起同饮团圆酒。“百家宴” 的前身为“祠堂酒”,范围仅限 于当地本家聚集一起共进午餐。 渐渐的,后来逐渐演绎为联谊 性质的聚餐——百家宴。据称 在明清时极为流行。百家聚会 的盛宴,是泰顺一个别具特色 的民间习俗,山城大地一道古 老而又亮丽的风景。它不仅传 承演绎了山村一部古老的民俗风情,而且也极其吻合当今社会倡 导的人与人之间和谐、文明、进步的核心理念,是艰涩新农 村一种毋可置疑的时代风尚……
目录
1
4
泰 顺 药 发 木 偶
2
温 州 瓯 绣
3
温 州 瓯 塑
温 州 拦 街 福
目录
5
8
永 嘉 彩 石 镶 嵌
6
温 州 瓯 剧
7
泰 顺 百 家 宴
苍 南 布 袋 木 偶
戏
泰顺药发木偶戏又称放花木偶,起源于宋,是以火药带动木
偶表演的一种独具观赏价值的汉族民间手工技艺。主要用于农村 中庙会、年节、寿诞等大型活动。仅于浙江省泰顺县域内仍保留 有原生态的技艺。据考证,泰顺药发木偶原是宋人的一项烟火杂 技,当时有人为了使木偶戏更具欣赏价值,便把“烟花”与“木 偶”结合起来,于是有了“药发木偶”。但是, 药发木偶素来只是以烟花的一个种 类流传着,往往被用于庙会、祭祀、 开业、过节及其他重大庆祝活动西游记》等 神戏,而又应邀请对方要求时,才 偶尔用上一“树”药发木偶。
在清康熙和雍正年间,温州出现 拦街福形。当时平阳诗人黄云岫在他的《静观 楼诗集》写道“仲春迎会,时久雨乍晴,漫赋记胜,宿雨初收 骤日曦,迎神事果有神奇。了无泥淖沾香辇,喜见晴光映画旗。
入夜灯明和月照,沿街歌歇值醒移。 天人共享升平乐,不是庸愚惑九黎。 这首诗表现了当年张灯祀神的情景。
彩石镶嵌的起源与温州本土一种石料有关。永宁江北罗浮乡, 也就是今天的瓯北千石村,出产一种松软的石料适宜雕刻,当地 人称之为“罗浮石”。因矿床所在处有华严尼寺,古时也称华严石 在《岐海琐谈》中提到,嘉靖年间, 永嘉主事周尹岱开采罗浮石,以镶 嵌器物杂具。罗浮石属叶蜡石之一。 由此看来,从青田经瓯北至泰顺及 福建寿山,确有一条叶蜡石矿的矿 脉存在。清光绪年间,温州开始批 量生产彩石镶嵌工艺品,大多应用 于红木家具上,雕刻题材有人物、 花草等。当时老城区打锣桥一带开 设的作坊店铺约有10多家1920年有 产品销往南洋,作品还参加日本东京的国际展览。抗战时上海小 东门形成了一个经销温州彩石镶嵌工艺品的中心。
瓯塑,俗称彩色油坭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 有的民间艺术,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它是用桐油和泥碾 细合成为原料,运用堆塑技艺的手法,用于装饰寺院、庙宇门 壁和民间嫁妆品,比如梳妆盒以及家具漆器等。源于汉代,由 中国漆器艺术中的堆漆工艺发展演化而成,色彩丰富,技法繁 多,题材广泛,规格不限,广泛应用于建筑浮雕、壁画、装饰 图案及艺术挂件等。“瓯塑”与“黄杨木雕”“东阳木 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