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运动教案(浙教版科学七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_《机械运动》第一课时优教教案

第一节机械运动教学设计【内容来源】初中科学七年级浙教版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主题】第一节机械运动.【课时】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机械运动的定义2.理解参照物的概念以及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知道机械运动的分类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归纳出机械运动的分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大量生活中的例子,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探索生活的兴趣。
2.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学生自行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参照物的概念和选择2.机械运动的分类难点:1.参照物的概念和选择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观看视频:手抓住子弹,提出疑问:在现实生活中,人真的能徒手抓住飞行中的子弹吗?学生活动【预设:不可能】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那么到底可不可能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学生活动进入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主动推动课堂。
环节二:新课教学,引入新知25min教师活动展示4幅运动员做机械运动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中的人有什么共同点?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都在做运动】教师活动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觉得这些运动员在做运动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因为位置发生改变】教师活动提出机械运动定义:物体的空间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提出问题: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做机械运动的例子吗?学生活动列举例子:跳绳、跑步、踢毽子等提出问题:那你还能列举出一些生活中静止的例子吗?学生活动列举例子:课堂中的讲台、学校的教学楼、操场中的国旗杆等教师活动提出疑问: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让学生观看视频:两辆列车行驶视频提出问题:这两辆列车只有一辆在动,你们认为哪一辆列车在运动?学生活动提出猜想。
【预设:前面的车动或自己这辆车动】教师活动引出参照物概念(是不是没有那么简单,我们没办法仅凭自己的感觉去判断这个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要有一个标准,让我们能更方便的去判断,那么这个标准我们就叫他参照物。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运动和力第1节机械运动(1)教案(新版)浙教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
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2.过程、方法目标: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自豪感。
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教学设计:一、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二、参照物:[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
[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
2. 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精品教案第1节 机械运动 (2)

机械运动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叙述速度的定义[3]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机械以内的的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
[2]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
[3]能够利用运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够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
[4]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意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
[2]根据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其解题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引出。
教学设计:一、引入:复习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二、探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分组]:每2人一组,每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车A和B。
[小组讨论]: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可用哪几种方法?方法一:比较相同的时间内两辆小车通过的路程长短,通过路程较长的小车运动快,反之较慢。
方法二: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两小车所用时间的多少。
所用时间多的小车运动快慢,反之则运动较快。
[结论]:根据你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运动较快的是_____车(填A或B)[问题]:用上述方法只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无法确定是物体运动究竟有多快。
为了定量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你认为在实验中应当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讨论]:测量工具用钢卷尺、秒表;测量的数据是长度和时间。
[实验]:在同一路面上,用A、B小车行驶分别测量,并记录有关测量数据。
[交流]:你是怎样比较不同小车的运动快慢的?对各组的比较方法进行评论。
三、速度和平均速度:能不能借助我们已熟悉的某些测量工具想出合适所有情况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 [讨论评价]:学生讨论,并对学生设计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引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
七年级科学下册(浙教版)教学设计:科学-机械运动教案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年级:七年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对机械运动的讨论是逐层深入、逐渐推进的:参照物→相对运动→机械运动的分类→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应用。
各部分内容相辅相成,层层紧扣,缺一不可,是课堂教学的骨架。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参照物与机械运动的分类,在学习本节课之后,学生将进一步学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摩擦力、重力等其他有关运动和力的知识。
因此本节课,既是对之前内容的延伸与应用,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习本节课的学生为七年级的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已有一定的了解。
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在教学过程中,对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容易把握,但是对速度如何计算,平均素对的概念等难以把握,因此,教学应当从学生的最近认知区域构建新知。
该阶段的学生对速度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已有一定感知。
比如,学生知道火车的速度低自行车的速度要大,也知道速度是表示交通工具行驶快慢情况的物理量。
但是由于生活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的局限性,学生对速度如何计算,平均速度有是怎么回事还处于模糊期。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当从学生知道的生活经验入手,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 能够计算物体的速度与平均速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两种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归纳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初步养成分析、归纳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参与分析、讨论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逐渐养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增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基于速度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养成科学的思维意识,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点解释、计算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速度的计算公式。
2.平均速度的概念。
难点: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2.速度、平均速度的实际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基于构建主义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主要采用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以及具有学科特色的问题链驱动教学法,在学生最近的认知区构建新知。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第1节机械运动教案1浙教版

机械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参照物的定义能力目标:理解并学会解释生活中“动”与“不动”的现象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白事物的静和动是相对的,人生中的亦是如此。
重点难点: 参照物的选择教具: 大的铅画纸小吸铁石小车秒表教学方法 : 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教学课时 : 一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新课引入今天的主人公小凯,一个关注时事,钟爱旅游的中学生。
同学们都知道,最近各国媒体都将目光聚焦在了一架由马来西亚飞往北京的客机上,MH370.这架飞机与3月8号凌晨与地面失去联系,至今下落不明,机上载有154名中国游客。
我们的主人公小凯,当然也很关注本次事件,这是他昨晚刚刚从新浪网上获取的有关马航客机的最新消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MH370飞机高度突降或暗示有搏斗:3月8日凌晨1点20分,马航MH370航班失去联系前,飞行高度约10500米.据《纽约时报》报道,雷达数据显示MH370客机高度多次突变。
当日2点18分,客机飞至13500多米高度后突然向西转,2点32分,失联客机不平稳降至7000米左右,后又转向印度洋后,3点15分,飞机飞行至9000较高海拔。
这意味着飞行员或劫机者改变航向,或飞机在无驾驶员情况下飞行。
另据美国广播公司分析,飞机高度突降或暗示驾驶室内存在搏斗。
师:文字较为冗长,为了方便我们阅读,请同学将上面的重要信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师:请同学们再把表格中的信息以点的形式描在老师给你的以时间为横轴,海拔高度为纵轴的铅画纸上,并将这些点相连。
看看你们能不能从图上获得更加直观的信息。
师:板演的同学,你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定出马航客机的海拔高度在发生变化的?(海平面为基准)师:图表可以极大的将问题简化,我们应该在以后的学习中,适时的进行利用。
师:在科学上我们就把物质的这种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新课教学:一、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师:你能不能现场表演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或者举一些你所了解的机械运动的例子?二:参照物师:烟花三月,小凯与爸爸相约下扬州。
初中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学案:3.1机械运动

班级:姓名:组名:3.1 机械运动【学习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一、探究:怎样比拟物体运动快慢?我们怎样比拟A、B两个同学谁跑的更快?请指出不同的方法方法一:方法二:我们可以用运动时间的长短来比拟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或通过路程的长短来比拟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二、用上述方法只能比拟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无法确定是物体运动终究有多快。
为了定量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你认为在实验中应当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假设这两位同学所跑的路程不一样,并且跑的时间也不一样,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他们谁跑快呢?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三、速度的概念〔1〕物理意义:〔2〕定义:〔3〕公式: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s——;t——;v——四、速度的单位1、米∕秒读作:21教育网意义:2、千米/时读作:意义:3、单位换算:1米∕∕小时4、1米/秒=千米/小时/秒= 千米/小时72km/h= m/s5、几个常见速度:人步行,自行车,高速公路的小轿车。
五、速度的计算考前须知:1、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2、如果问题比拟复杂,可以画示意图,明确运动过程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
3、先进展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字进展计算。
4、某镇距城区为,小明下午1:50乘坐公交车从石梁车站出发,到达城区时间为2:05,求该公交车行驶的速度是多少?六、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每个时间点的速度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取该物体运动的任何一段距离和它的运动时间来求速度。
公式为v=s/t七、变速直线运动是指速度大小的直线运动,此运动比拟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可用平均速度描述他的快慢,平均速度的公式为:〔日常所说的速度一般指平均速度〕例:小名正在进展百米赛跑,跑了5s后,被石头绊倒,爬起来花了5s,又接着跑,跑到终点又用了15s,那么整个过程中,小名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八、牙买加运发动博尔特在2021年伦敦奥运会100米赛跑中的成绩是9秒63;城市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30千米/时,非洲羚羊奔跑的速度可达20米/秒。
3.1机械运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机械运动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机械运动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2)新课讲解:在讲解参照物的选择和运动静止相对性时,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参照物下物体的运动状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选择的参照物和分析过程,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4)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如观察滑块在斜面上的运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速度的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1.批改作业:我会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对他们的答案进行仔细检查,找出其中的错误和不足。在批改过程中,我会注重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及他们对核心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
2.点评作业:在点评作业时,我会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详细的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于正确答案,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于错误答案,我会帮助他们分析错误原因,并提供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等核心素养。具体包括:
1.科学思维:通过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其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完成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实践项目,通过动手制作简单的机械装置,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

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浙教版机械运动的教案及反思教案目标:1. 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3. 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机械运动的应用。
教学内容:1. 机械运动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3. 机械运动的应用实例。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与学生一起回顾并讨论他们对机械运动的了解。
2.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机械运动的分类和特点。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分类讲解:介绍机械运动的分类,如直线运动、旋转运动、往复运动等,并给出相关示例。
2. 特点讲解:解释机械运动的特点,如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并通过实际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行说明。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选择一个具体的机械运动实例,如钟摆的摆动、轮胎的滚动等。
2. 分析该实例的机械运动类型、特点和应用场景,并与学生一起讨论。
四、实践活动(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机械运动实例进行观察和分析。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观察并记录所选实例的机械运动类型、特点和应用场景。
3. 学生小组之间进行展示和讨论,分享彼此的观察结果和分析思路。
五、反思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鼓励学生思考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察结果。
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和反思与总结等环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并通过实例分析机械运动的应用。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原理和特点,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反思与总结环节,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总结,同时思考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运动》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年级:初一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片断选自浙教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下第三章第一节,教材首先由跳马运
动介绍了机械运动的定义,在引出参照物的选择,然后进一步对机械运动进行分类,最后引出速度秒速机械运动的快慢,并探讨了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本教学内容属于运动和力的章节,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机械运动,本教学片断的参照物的选择、机械运动的分类以及速度的计算,为之后复杂的物体匀加速运动,变速运动等打下基础,也为接下来物体在电场中运动、在带电磁场中运动埋下了伏笔。
二、学情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该教学片断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但是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过之前的学习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机械运动的分类已经基本都所了解,并且对于速度
的感性认识也有所体会,比较容易就能掌握速度的概念。
并且该阶段的学生,由于错误的前概念,会习惯性地把地球作为参照物,对于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概念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并且对于本堂课从活动中自己归纳总结比较速度的方法的能力上还有待加强,以及在速度的具体计算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对速度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机械运动的分类、速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参照物的选择、速度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结合实例,理解并掌握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状态。
2. 能对生活中机械运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3. 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熟练运用于生活中的实例。
【过程与方法】
1. 能通过课本比较两车的运动,自行归纳机械运动的分类方法。
2. 能结合课本边角A、B两车的运动快慢,自行推导速度的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课本有生活实际推导理论知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通过课本的两次对比活动,提高学生从活动自行归纳总结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养。
五、教学方法
教学:教授法、探究法、问题链驱动教学
学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自主学习法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链接生活,创镜激疑
(教学目标:由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创镜激疑】
播放视频一一运动员跳马的过程。
问题一:
观察跳马过程中,运动员什么发生着不断的变化?
引出机械运动的概念:
物体的空间位置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问题二:
怎样判断运动和静止?
怎样描述机械运动的快慢?
【设计思路】从跳马的视频导入,对于初一的学生可以马上吸引上课的注意力,并且>我国体操运动员跳马夺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环节二、新课教学,引入新知
(教学目标:参照物的选择,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引导学生看窗外的树木是静止的,路上行驶的汽车是运动的。
【过渡】
要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似乎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但是。
事情果
真这么简单吗?
【思考与讨论】
设想你正做观光电梯上升,地面上的人认为你是随着电梯
向上运动的,但是电梯里的人确认为你是站在电梯里静止不动
的。
这是为什么?
图1观光电梯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人们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总要先选择某一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就是参照物。
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认为他是运动的。
否则,就认为它是静止的。
问题三:
从思考与讨论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参照物的选择不同,那么物体是否运动的判断结果也不同
【思考与讨论】
你坐在车上正好与另一辆汽车并排挺着,当你看着边上的汽车时忽然感觉自己坐的车正在缓慢地运动,但当你向窗边看出去时,又发现自己坐的车根本没有动。
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结论】
由于运动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设计思路】从生活中常见的观光电梯导入,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思考在不同情况下物\ 体运动和静止的描述是不同的,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
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学生的理解,激发学生自己思考的兴趣。
环节三、深入分析,机械运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教学目标:掌握机械运动的分类方法)
【过渡】
机械运动有多种不同的形式。
为了便于研究,人们将它分为简单的几类
【读图】
图2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
问题四:
汽车和过山车的运动路线有什么不同?
【结论】
根据物体运动的路线,可以把物体的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过渡】
一般来说,直线运动比曲线运动要简单些。
但是,各种直线运动也有千差万别,所以有必要对直线运动再进行分类。
【读图】
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如图3是两车在相隔相等的时间内所处的不同位置的示意图。
比较它们的运动有什么不同。
图3比较两辆汽车的运动
【结论】
物体沿直线路线运动时,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思考与讨论】
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匀速直线运动的实例?
【设计思路】在了解了机械运动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机械运动的分类,并针对其' 中的直线运动进行讨论,结合书本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讨论,从而总结直线运动的分类。
全部知识点由学生得到。
七、课堂练习
必做题:
1. 2011年11月4日H吋36分,我国自行设计
制造的“神肉-八号”飞峪与“犬宫一号"目
标飞行器成功进疔丁对接,3-15 0f d<的是
出神舟八号7左半部分>^B天宫•号“
(打半部分)爼存休在轨道上运行的W
卜列说^1! 1♦正确的是()C
A.以地而为卷照物,“神舟八才起挣上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无宫一号”是靜止的
c.以.•犬宫一号”为塞黒物,出神舟八号"皋静止的
D. 神舟八歹为彗照物厂天宫勺”屁远动的
Z —位同学在作乂屮写道以'红H从东片馬内升凰.我笊在急也的汽乍P,萍战在椅背丄,底常着商外的景物,只见踣旁的树木急速地向圻退去……"请写出文屮以下的网牛擂述各选取了什么为参照劎勺
”升起“ _________________ ;”急驰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静ST _____________ ;“后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做题:
回家观察生活中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而产生的有趣现象。
卞神"坦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