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基本特征

合集下载

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三 转换型-剪切 7
(大洋中脊)
三. 三个板块之间的边界组合类型
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 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 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三条板块边 界相交于一点的现象,这一个交点就叫做板块三 联接合点(triple junction 简称三联点)。 与三联点相接的板块边界可以是拉张型、挤压型 或剪切型边界。板块三联接合点在板块构造研究 中具有重要意义。
碰撞型边界特点是: ①地震带极宽,以浅、中源地震为主,最大震级为8.7级。 ②由于岩石圈上部的陆壳古老而复杂,发育了众多的断层, 有许多薄弱带, ③伴有比较强烈的岩浆活动, ④热流值相对较高。 事实上,这类边界是两个大陆板块相互作用的极宽阔而复杂 的地带。而不是一条明确的界线。在大陆发生碰撞之后,板 块的相对运动和沿边界的挤压作用仍然持续着,如亚洲板块 重迭在印度板块之上,结果使该板块边界 ⑤具有正常大陆地壳两倍的厚度(陆壳增厚),这已成其为 一大特点,是造成喜马拉雅山带和青藏高原巨大海拔高度和 使地震带、岩浆活动带变宽的主要原因。
①陆内、陆间裂谷







东非大裂谷是离散板块边界开始发育的雏形。
离 散 边 界 -

洋 中 脊
离散边界演化模式图
A 上涌的岩浆的热能 造成陆壳凸出,膨胀, 产生大量断裂; B.陆壳拉伸和减薄, 中脊裂谷发育,岩浆 流到裂谷之上基性、 超基性岩浆不断补充, 冷凝形成新的海洋岩 石圈,添加到向两侧 运动的板块后缘。; C.持续的扩张进一步 将大陆分离知道狭窄 的海道产生; D.洋中脊系统形成, 大洋盆地发育增长。
板块,全称是岩石圈板块,是指构成地 球上部岩石圈的不连续球面板状块体。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

板块构造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板块构造的概念1. 板块构造的定义板块构造是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地壳对流的作用下分裂成数块,并以不断运动的方式相互碰撞、挤压和改变形态的过程。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对地壳构造和地质现象的形成解释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1)地壳板块的分布:地壳板块呈现出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全球共有7大板块和多个小板块,分布在地球表层。

(2)板块运动的方式: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板块运动的方式有三种,即辐射型、消减型和滑动型。

(3)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板块之间会发生碰撞、挤压、滑动和拉伸,导致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活动。

(4)板块构造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表层的板块运动会引起地震、火山喷发、地壳变形等自然灾害。

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1. 板块构造理论的历史(1)形成阶段:板块构造理论起源于20世纪初,以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的“大陆漂移”理论为基础,经过地球物理学、地震学、火山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板块构造理论。

(2)发展阶段:板块构造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经过一系列重要的地质探测和理论研究,建立了如今的板块构造理论体系,并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学领域。

2. 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贡献(1)对地壳运动的解释:板块构造理论为地壳运动提供了全新的解释方式,即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球内部对流的结果,解释了地震、地质构造、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的成因。

(2)对自然灾害的预测:板块构造理论为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人们对自然灾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板块构造的基本过程1. 地壳运动的原因(1)地幔对流:地幔的热对流是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地幔底部的热源不断向上输送热量,使地幔物质发生对流,导致地壳板块产生运动。

(2)地壳内部能量释放:地壳内部的热量、压力等能量不断释放,也是导致地壳板块运动的原因之一。

高中地理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知识点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是地球地壳变动的重要内容,它们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巨大变化和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

以下是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的类型:- 构造性地壳运动:地球表面地壳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引起地震、火山活动和山脉的形成。

- 变质性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经历高压、高温条件,使岩石发生变质过程,形成大理石、片岩等变质岩石。

- 破碎性地壳运动:地壳板块发生断裂、滑移等破碎状况,形成断层和地裂缝。

2. 板块构造的特点:板块构造的特点:- 板块:地球表面由多个相对稳定的板块组成,包括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

- 构造:板块之间存在板块边界,包括边界类型有:边界、转换边界和俯冲带。

- 作用: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推动了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3. 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影响:- 地震活动:板块边界处的构造应力积累导致地震的发生,地震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

- 火山活动:板块边界发生俯冲作用时,岩浆活动会引发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

- 山脉形成:板块碰撞或挤压引发大规模地壳抬升,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

4. 板块漂移理论:板块漂移理论:- 大陆漂移:地质学家韦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大陆板块会在地球历史上漂移,形成过去和现在的大陆位置。

- 海底扩张:1960年代,海洋学家赫胥黎提出海底扩张理论,认为板块边界处海底喷发的岩浆充填了新的海底地壳,导致板块扩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是理解地球地质现象的重要基础,通过对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变动过程和地球内部的构造演化。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地质学这门学科也日新月异。

而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的一个关键理论,也是地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之一。

它解释了地球壳层的运动形态、能量交换和自然灾害等多个方面,深刻影响了地球科学的各个领域。

一、板块构造概述板块构造理论是地球科学的一种学说,它认为地球表面被分割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地质板块,每个板块都相对独立,在相互作用中,不停地平移、碰撞、分离和融合,从而构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景观。

整个地球表面的板块活动,是由地下高温、高压的岩石的对流形成的。

地球上的岩石被热起来,然后随着热气体的上升再降低,这会造成岩石角度变动。

这种运动产生的地质构造,可以是山脉、裂谷、岛屿或海洋之类的形状。

目前,全球共有20多个大板块,它们分别是:亚太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板块、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阿尔卑斯板块等等。

每个板块的大小和复杂程度不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有4种关系,即:拆离、推挤、滑动、碰撞。

这些相互作用会形成种类繁多的地质结构,如地震、火山、地形隆起、盆地塌陷等等。

二、板块边界类型板块之间的边界按照相互作用类型不同,可分为3种基本类型:1.双向运动边界,2.不对称运动边界,3.静止边界。

1.双向运动边界双向运动边界是指两个板块向相反的方向平行移动,多数发生在两个海洋板块之间。

在双向运动板块之间,会形成大量的断层、海沟、蛇状地堑等地质构造。

其中比较有名的双向运动边界,是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板块的边界,这里发生了许多规模惊人的地震、火山喷发和海啸等自然灾害。

2.不对称运动边界不对称运动边界是指两个板块在相互作用中发生了不对称的海底扩张和收缩,多数发生在一海洋板块和一大陆板块之间。

这种边界中,比较典型的是环太平洋带和印度洋和亚洲板块的边界。

这些地区的地震、火山和地形隆起等自然灾害,都带有明显的不对称运动的特征。

3.静止边界静止边界是指两个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运动很小,经常处在止滑状态,形成许多深海海沟、海岭等地质构造,这类板块边界上也常发生双重遮盖式的地震。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

地质学中的板块构造理论地球是一个活动的星球,它在持续的演化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地貌,如山脉、河流、海洋等。

板块构造理论是地质学中一项核心理论,它解释了地球表面上的许多现象,如地震、火山、地形等。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板块构造理论。

一、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板块构造理论的诞生可以回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两位地球物理学家摩尔和威尔逊提出。

他们认为地球表面被分为若干个大块(即板块),并且这些板块是推动着地球表面的变化,这就是板块构造理论的初步提出。

此后,科学家们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地研究和验证这个理论,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板块构造理论体系。

二、板块的类型和构造特征板块是指地球上的一个大块状构造体,按照地球的地理划分可以分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是地球上的一种大面积均质和相对平缓的板块,而大陆板块则是地球表面的地壳组成部分。

两种类型的板块在构造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一方面,大洋板块是由海底岩浆喷发形成,并且处于相对稳态状态,而大陆板块则是由多年积累形成,其地壳厚度较大;另一方面,两者在形态上也有巨大的差异,大洋板块表面大多数情况下是平坦无比的,而大陆板块则是有山脉和海洋等地理特征,存在着较大的高差。

三、板块构造的作用板块构造理论指出,板块的移动是地球变化的核心动力,它对地球的地质、气候和生态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板块构造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介绍。

1.大陆漂移板块构造理论最开始的提出就是为了解释大陆漂移的现象。

在本世纪初期,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些地球上分布相同的化石,这表明它们在远古时期曾经处于相同的地理位置上。

于是,一种新的观点诞生了,就是大陆曾经是在一个整体上的,后来由于地球内部构造的变化导致了它们的分离和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正是为了解释这一现象而产生的。

2.火山和地震板块构造理论指出,地球上的许多火山和地震都是由板块的移动和碰撞引起的。

例如,两个板块之间的摩擦和挤压会导致地震的发生,而两个板块之间的碰撞则会引起火山的爆发。

板块构造的高考知识点

板块构造的高考知识点

板块构造的高考知识点一、什么是板块构造?板块构造是地壳上最大的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上的岩石与岩石之间所形成的大型块状结构。

地球上的岩石层分布不均匀,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由数个大大小小的板块组成,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了地震、火山,甚至造山过程等多种地质现象。

二、板块构造的分类板块构造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大类。

1.大陆板块大陆板块主要由地壳岩石组成,以韧性岩石为主,厚度较大。

大陆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

世界上主要的大陆板块有欧亚板块、印度板块、澳大利亚板块等。

2.海洋板块海洋板块主要由海洋岩石组成,以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为主,厚度较薄。

海洋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海洋地震、海底火山等地质活动。

世界上主要的海洋板块有太平洋板块、大西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等。

三、板块构造的形成与演化板块构造的形成与地球上的热对流密切相关。

地球内部存在着热的对流运动,地幔热量上升到地壳上部,形成岩浆,从而导致地壳的运动。

板块构造的形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过程:1.板块分解地壳运动的第一步是板块分解。

地壳上的岩石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有些区域沉降,有些区域隆起,从而形成数个相对独立的板块。

2.板块边界板块之间形成了相互之间的接触和边界。

板块边界可分为三种类型:造山带(两个板块挤压形成山脉)、构造裂谷(两个板块分离形成裂谷)和转换断裂(两个板块剪切形成断裂)。

3.板块漂移板块构造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板块漂移。

板块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相对运动,常年累月地漂移。

板块漂移导致地震、火山和地质变化等地质活动。

四、板块构造的意义与影响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对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都有重要影响。

1.地震活动板块构造是地震活动的主要原因,地震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2.火山活动板块构造也是火山活动的主要原因,火山喷发可以造成火山灰、岩浆流以及火山爆炸等,对周围地区造成威胁。

3.岩浆活动板块构造会导致岩浆活动,岩浆活动造成火山喷发、地热活动等,对能源资源和地质环境产生影响。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

总结板块构造知识点归纳一、板块构造的基本概念1.板块构造理论的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它指出地球表面的岩石板块是在构造力的作用下自下向上运动,导致地壳的变形和地形的改变。

2.板块的定义:板块是由不同类型的岩石组成,具有一定的面积,由于地质构造作用,板块会相对地面上下运动。

二、板块构造的形成原因1.岩石圈构造理论:岩石圈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表面的若干块不规则的石板受板块间的相对位移而运动,这种位移引起当前活动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和山脉的形成。

2.板块构造与地幔对流:地球内部的地幔是流动的,地幔对流可以产生构造力,推动地壳板块的运动和变形。

3.板块构造与板块边界:板块边界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主要地区,包括构造活动边界、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三、板块构造的类型1.板块构造的分类:根据板块构造活动的性质和地质作用的特点,板块构造可分为大陆板块和海洋板块两种类型。

2.类板块构造的特点:大陆板块主要是由大陆岩石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碰撞、挤压和剪切。

海洋板块主要是由海洋地壳构成,其运动特点主要表现为拉伸、扩张和海底扩张。

四、板块构造的地质现象1.地震:地震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之间的相对位移引起的地震波在地球表面传播而产生的地质现象。

2.火山活动:火山活动也是地球板块构造活动的重要产物,它主要是由板块边界处的熔岩从火山口喷发出来,在地表形成的火山体造成的地质现象。

3.山脉的形成:板块构造的运动和碰撞会导致地壳的抬升和褶皱,最终形成山脉。

五、板块构造的地球演化1.地球演化的历史: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板块构造运动之中,板块构造运动的不断发展导致了地球的地质演化。

2.板块构造的影响:板块构造的活动和变动对地球表面地貌和地壳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得地球不断地发展演化。

六、板块构造的应用1.资源勘探:板块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利用板块构造的知识可以进行资源勘探和矿产资源评价。

板块构造基本特征ppt课件

板块构造基本特征ppt课件

.
16
.
17
为什么Benioff带 的倾角会变化?
一般认为, Benioff带的长度 和倾角与板块俯 冲速度的快慢有 关。
.
18
日本的上田诚也将俯冲带平缓的俯冲方式 称为智利型(高应力型),上覆板块与俯 冲板块之间耦合紧密,大地震常见,弧后 区以挤压应力占优势;
俯冲带陡倾的俯冲方式,称为马里亚纳型 (低应力型)。板块之间耦合不紧,大地震 少见, 弧后区以扩张作用为主。
.
2
岩石圈、软流圈和地壳
.
3
J.Tuzo Wilson
在该文中,首次 使用“rigid plates”,
Nature, vol. 207, p. 343-347, 1965. A new class of faults and their bearing on continental drift
威尔逊旋回是描述大洋从形成到消亡的过 程。这一过程在地质历史中产生过多次。
.
9
板块边界的类型有:
分离型板块边界 汇聚型的边界 转换断层型边界
.
10
汇聚型边界: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可以进一步
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俯冲边界主要位于 海沟,碰撞边界主要位于年轻造山带。
汇聚型边界存在的证据
地震证据:1-浅源地震震中分布于板块边界
2-深源地震震源分布与岩石圈板块在深部的状态
.
52
第六章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板块及其边界 板块的运动 威尔逊旋回 建造和改造 板块的驱动力
.
53
脊推力起源示意图
.
54
中脊推力和板块拉力
.
55
海沟吸力的可能起源
.
5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边界的类型有:
分离型板块边界 汇聚型的边界 转换断层型边界




汇聚型边界:两侧板块相向运动,可以进一步 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俯冲边界主要位于 海沟,碰撞边界主要位于年轻造山带。 汇聚型边界存在的证据
地震证据:1-浅源地震震中分布于板块边界 2-深源地震震源分布与岩石圈板块在深部的状态 3-地震波的研究,可以确定板块相互运动方向
威尔逊旋回
建造和改造 板块的驱动力
建造:不同构造背景中所产生的各
类岩石的共生组合。
改造:由于后期的动力地质作用,
使各种原始的建造产生变位、变形、 变质所留下的痕迹。
裂谷和被动大陆边缘沉积构造格局
会聚板块边缘的类型
洋-洋会聚边界沉积构造格局
洋-陆会聚边界沉积构造格局
加斯加德增生杂岩影像
建造和改造 板块的驱动力
威尔逊旋回:也叫大洋的开合
旋回。描述大洋从形成到消亡 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地质历史 中产生过多次。
I威尔逊旋回之胚胎期
II威尔逊旋回之幼年期
III威尔逊旋回之青年期
威尔逊旋回之老年期
威尔逊旋回之消亡期
第六章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板块及其边界
板块的运动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板块及其边界 板块的运动
威尔逊旋回
建造和改造 板块的驱动力
板块及其边界
板块:是由特殊的边界断裂分开的岩 石圈的块体。 岩石圈:地球上部相对于软流圈而言 的相对刚性的圈层。一般厚约60-120 公里,为地震高波速带。包括地壳的 全部和上地幔的上部,由花岗质岩、 玄武质岩和超基性岩组成。其下为地 震波低速带、部分熔融层,称为软流 圈。一般厚度100公里。
陆-陆会聚的大地构造格局
全球现今造山活动带
第六章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板块及其边界
板块的运动
威尔逊旋回
建造和改造 板块的驱动力
脊推力起源示意图
中脊推力和板块拉力
海沟吸力的可能起源
浅对流和深对流
地幔对流驱动板块运动
小结



板块是由特殊的边界断裂分开的岩石圈的 块体。 板块边界指分隔不同板块的界线,也就是 两个板块间的接触带。 威尔逊旋回是描述大洋从形成到消亡的过 程。这一过程在地质历史中产生过多次。 在板块构造不同的演化阶段产生有不同的 建造和改造。 板块的驱动力仍没有很好地解决。
转换断层也常是地震活跃区
第六章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板块及其边界
板块的运动
威尔逊旋回
建造和改造 板块的驱动力
板块的运动


运动基本模式-欧拉定律
把岩石圈板块当作刚性,而且地球体积(半径)不变 时,可以使用欧拉定律来描述其运动; 1776年,瑞士数学家 L. Euler指出:一个刚体沿着 半径不变的球面的运动,必定是环绕通过球心的某一 旋转轴的运动。在球面上任何一点的移动都不是沿着 直线,而是沿着弧线;如果这种运动表现为复杂的曲 线形式,那么它的移动轨迹将由许多圆弧小段组成。


帝王海岭 有60多座 火山; 夏威夷海 岭有210多 座火山
帝王岭和夏威夷岭年龄递变现象
夏威夷热点
热点模式对无震海岭的解释
B. 大 西 洋 、 印 度 洋 的 热 点 及 板 块 运 动 极 点
A. 太 平 洋 的 热 点
第六章
板块构造的基本特征
板块及其边界
板块的运动
威尔逊旋回

日本的上田诚也将俯冲带平缓的俯冲方式 称为智利型(高应力型),上覆板块与俯 冲板块之间耦合紧密,大地震常见,弧后 区以挤压应力占优势;
俯冲带陡倾的俯冲方式,称为马里亚纳型 (低应力型)。板块之间耦合不紧,大地震 少见, 弧后区以扩张作用为主。

分离型边界:两侧板块相背离开。
主要出现在大洋中脊。
岩石圈、软流圈和地壳源自J.Tuzo Wilson
在该文中,首次 使用“rigid plates”,
Nature, vol. 207, p. 343-347, 1965. A new class of faults and their bearing on continental drift

板块构造:岩石圈板块位于软流圈的上方, 软流圈的热对流现象像一种输送带式的运 动,不断带动上方刚性板块的运动,新的 物质不断在中洋脊处形成,运送到海沟处 海洋板块会隐没下倾,然后又在地幔中融 化,地球上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造成各种海 沟、岛弧、褶曲山脉及地球上的各种构造 现象。
地球系统
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卡通图
地球诸圈层亚系统相互作用
海底烟囱照片
大西洋1700多米深的深海黑烟囱
深海黑烟囱旁侧的虾
深海黑烟囱旁侧的鱼
洋脊附近海底地貌
大洋中脊是一个构造不稳定区和新洋壳形成区
大洋中脊喷发的枕状玄武岩
大洋中脊的理想剖面
由大洋中脊产生的磁异常条带
对称的磁异常条带也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支撑之一

转换断层型边界:两侧板块相对滑动,通 常既没有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减。主要 产生在转换断层处。
转换断层及其运动方式

Hugo Benioff
1950’s美国学者 Benioff对此详细研究, 并作为大陆和大洋间的 巨型逆冲带,海底扩张 兴起后,被当作板块的 俯冲带,给出了板块俯 冲的形迹,是板块构造 理论的重要支撑之一, 这一倾斜的地震带也叫 Benioff带。
为什么Benioff带 的倾角会变化? 一般认为, Benioff带的长度 和倾角与板块俯 冲速度的快慢有 关。
板块构造模式图

X. Le Pichon(1968)将全球划分为六大 板块:
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边界(Plate boundaries): 指分隔 不同板块的界线,也就是两个板块间的接 触带。 Plate margin Continental margin

板块1相对板块2的运动

板块运动的证据——无震海岭,热点
大洋中有一些线状延伸的火山海岭,不发 生地震--无震海岭,为什么? Wilson首先注意到夏威夷火山海岭的年龄递 变现象,并提出热点(Hotspot)假设。 Morgan(1971年)进而提出地幔柱(Mantle plume)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