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2 回延安贺敬之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稿
一、说教材
《回延安》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因此以“信天游”的歌曲艺术导入,使学生由对信天游的感受走入课文。

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对延安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要详细介绍,从而更好地理解全诗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
用一首陕北民歌引题,让同学们体会陕北民歌高亢悠扬的曲调,引出这种歌词的特点,导入新课的讲授。

作者简介
贺敬之,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人)。

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诗集。

1945年在集体创作著名歌剧《白毛女》中担任执笔,此剧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

(二)新课鉴赏。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案

部编版语文 八年级下册《回延安》教案

2回延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节奏。

2.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诗人的文学常识及“信天游”的特点。

2.了解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教学难点1.通过朗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品味语言,学习比兴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2.体会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家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播放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噢红军到陕北,山丹丹的那个开花哟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打江山……”听着这首热烈欢快、脍炙人口的歌曲,你们会想起什么呢?对,会想起黄土高原,会想起黄土地上朴素的劳动人民,会想起革命圣地——延安。

老一辈的革命家呀,都对延安怀有深切的情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贺敬之,走进他的诗歌,去看看他与延安有着怎样的情谊。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今枣庄)人。

当代诗人、剧作家。

他于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

主要诗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

2.背景资料1956年,诗人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然而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下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3.知识链接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是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

其形式通常为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节奏自由。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一单元第2课《回延安》教案
PPT12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兴——先从别 的事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委婉含蓄,寓意深远,文已尽而意有余。
PPT13 在诗中给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句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你选择的句子,结合 诗句从用词、修辞手法、比兴手法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
模块四:深情朗读
作文(70
分)
等待,是
一种智
慧,一样
胸怀,一 缕 阅情 读下 思 面的……文 等 字待 ,根,是据 一 要份 求无 作 奈 文, 。一丝 焦 题虑 目, :一 种 《渴 城市 求 的风…… 等 景待 》,,写是 一 一种 篇潜 记 伏 叙, 文一,字种 积 数累 不, 少一 个 于过 80 程 0字……。 生 【活 答中 案, 】 有 城过 市无 的 数 风次 景等 待 城; 市等的待 中 风, 景有,不无
教学后记:“诗言志,歌咏言”,这是前人对诗歌本质的概括和总结。诗歌是一种用凝 炼的语言集中反映生活的文学形式。它饱含着诗人丰富的感情,它是发自诗人内心的声音。 所以我们要读好一首诗,不仅要读清字音,理解内容,更要走进诗人的内心,感动着他的感 动,思考着他的思考。
音乐 下面让我们走入贺敬之的内心世界,想像你就是贺敬之,此时站在这片已经阔别十年的
黄土高原,即将见到亲人般的乡亲们,十年思乡之情沸腾于心,让我们深情地朗诵《回延安》。 (老师组织学生揣摩,配乐朗读)
阅读下 面的文 字,根据
生要求活作中
文。
有許多
在生活
衣中 阅, 读服我下,们 如要 面善 的运于 一动 服寻 段找 文、和 字礼, 服发 按现 要、, 求制用 服心 写去 作、捕 文休。 闲捉 个 岁 不每 细 月 住服一 节 流 ,、匆。 家请 匆以 之居《间冬 服日 我里 们、的 已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回延安》教学设计《回延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2、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1.通过学习这首诗,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感受。

2.引导学生掌握比兴、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1、导入新课程。

一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唱出了陕北老百姓对中国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拥戴与支持。

从陕北走出来的共产党人,对陕北和延安又有怎样的深情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何敬之是当代诗人、剧作家。

来自山东省易县(现枣庄市)。

1940年,他来到延安,进入鲁迅文艺学院。

1945年,他与丁毅合作创作了歌剧《白毛女》。

主要诗集有《日出花开》、《乡村之夜》、《歌曲集》、《雷锋之歌》、《何敬之诗选》等。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计划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些新闻报道。

青年大会要办一个晚会,说诗人要做一个节目,所以诗人以最具地方特色的《新天游》的形式写了这首诗。

3、教学过程:阅读诗歌教师导语:诗人贺敬之曾经在延安生活和学习过五年,时隔10年后诗人重回到延,当他回到延安的时候,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

请大家各自快速朗读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理清思路,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1)回到延安,保持兴奋。

(2)记住延安,感谢圣地养育了我。

(3)谈谈延安,谈谈现在和过去的欢乐。

(4)看看延安,用新的面貌赞美旧的面貌。

(5)祝延安为圣地做贡献,爱读诗歌有感情地朗读。

带着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为大家展示朗诵。

老师范读一节,请两名普通话水平较好的同学各朗读一节。

观看视频,听主持人朗诵最后两节。

学生准备后,朗诵自己喜欢的章节和句子。

其他学生点评。

出示点评标准。

读诗教师导语:一首好诗,诗中少不了精彩的语言运用,现在请同学们请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部分有感情地朗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设计

《回延安》初中教学设计01【教材分析】《回延安》编排在八(下)第一单元,双线组元中人文主题是“民俗文化”,它与《安塞腰鼓》所写地域都是黄土高坡,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为诗歌中的比染上了鲜艳的红色,它与黄土高坡的原色交融在一起,熔铸出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泥灭的真情。

作为写延安的一首现代诗,用了“信天游”的调子,形式与内容得到了统一,化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样式来抒写革命情怀。

0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阅读能力,加之本诗情感直白、显豁、读懂诗人回到延安的激动、喜悦、兴有不困难,但这首诗诞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其通过预习的质疑集中在延安为什么是母亲形象及其延安精神的理解,也就是诗人的“大我”形象所以以展诵为核心任务进入课堂,“读经典诗文,品世间真情”设定为为合作探究的主任务。

03【课标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都明确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表现自己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凸显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04【教学目标】围绕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两个核心确定了本课的学习目标:05【教学构想】本课教学设计的核心任务是朗诵贺敬之的诗作《回延安》,录制一份有声作品,参加近期我校经典诵读社团倾情打造推出的《朗读者》栏目展诵。

活动主题为“陕北情延安魂”。

共有两个任务,分别为“读文学经典,品世间真情;品红色经典,赓精神血脉”第一个任务下又设置了两个活动:引文入境,再现“贺敬之”的心路历程;以声传情,还原“贺敬之”的回乡情感;两个任务结束后,这些学习活动,让学生将粗读与细读相结合,精读与深思相结合,,感受诗歌特点;把握诗歌大意;品读,赏析诗歌写法;悟读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延安精神。

06【教学环节】课是从阿宝唱的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入手的,让学生在感知歌曲旋律的基础上谈自己的感受,初步领会民歌在音律上、情感上的特点,同时借助图片出示陕北特有的风物,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课《回延安》教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回延安教学目标1.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这首诗恰当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

3.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同学们好,提到贺敬之这个名字。

可能大家觉得非常陌生。

可是在半个世纪以前,这个名字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谓家喻户晓。

那今天的课,我们就从了解贺敬之开始。

介绍作者:贺敬之,1924年生,当代诗人和剧作家。

15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6岁到延安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7岁入党,1945年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白毛女,曾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贺敬之的诗歌《回延安》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

那么,什么是信天游呢?信天游本是民歌的一种,属于山歌性质,流行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节,经常是上句比兴,下句道出其真意,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略同。

环节二、积累字词1、朗读下列词语,2、解释下列词语。

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件上的内容,加深印象。

环节三、明确核心问题诗言志,诗歌是用来传情达意的,作者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这是本节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我们将通过以下三个问题逐步解决。

1、本首诗共五章,每一章写了什么?2、五章之间的内容有什么关系?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怎样的?3、本首诗歌采用信天游的形式有什么特点?环节四、讲解课文一、思考第一个问题。

本首诗共五章,每一章写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歌,完成课件上的题目。

第一章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第1-4节是第一层写回延安时的心情。

作者回到延安,先是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然后用一抓一贴两个动作再荡开一笔,表达几回回梦里,回延安的持久愿望。

最后以千声万声呼唤你直抒胸臆。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案目录:1《社戏》2《回延安》3《安塞腰鼓》4《灯笼》1.社戏【教学目标】1.熟悉课文,对易读错的字正音,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

2.体会、揣摩小说在安排材料上详略得当的问题。

3.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教学重点】1.理解分析双喜这一人物形象;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2.领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从不同角度描写的。

【教学难点】1.分析平桥村是乐土的原因,看戏和“偷豆”的趣点。

2.用准确的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

3.理解小说的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背景资料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3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

是作者在大都市中由看戏引起的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在大都市的作者对农村及其农民淳朴的品质的歌颂。

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

3.关于社戏文中的“社”原指土地庙或土地神,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是指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看社戏的时间应该是在初夏,而不是在春天。

社戏演出的内容《游园吊打》。

4.字音字形归省(xǐnɡ)行辈(hánɡ)撺掇(cuān duo)惮(dàn)絮叨(xù d a o)怠慢(dài)凫水(fú)蕴藻(yùn zǎo)家眷(juàn)漂渺(piāo miǎo)楫(jí)大抵(dǐ)纠葛(jiūɡé)潺潺(chán)船篷(pénɡ)皎洁(jiǎo)桕树(jiù)棹(zhào)5.词语解释。

初中语文八下2《回延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下2《回延安》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下《回延安》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回延安》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是中国著名作家贺敬之的一篇现代诗。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风土人情”,所选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民俗风情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多种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风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本单元课文,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还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作者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通过叙写回延安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以赤诚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也表达了对延安炽热的眷恋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回延安》诗人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由于生活经验和缺失,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背景资料,结合地理、历史知识,了解陕北地区的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为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此外,通过朗读指导,感受诗人对延安饱满的情感。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理清文章的行文线索,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2.鉴赏诗歌,体会“信天游”的形式、语言、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3.品味语言,感受延安的风土人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

从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年,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扭转了中国前途命运。

历经荡气回肠的两万五千里长征,延安成为中共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

阅读标题,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与延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与延安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

二、反复朗读,体会情感1.结合工具书与注释,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

请1-2名同学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目标导航】
1.回顾、讨论例文,明确写人作文的基本方法。

2.学会选择典型事例写出人物性格与品质的方法,进一步把人物写生动。

3.积极参与写作训练,能够按要求写出较完好的片段或作文,突显人物的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了解作文文题,熟悉作文要求,搜集相关素材,为习作做准备。

一、也许闭上眼睛你都能想出好朋友的样貌,写出他的外在特征并不太难,但你还能写出他的性格与气质吗?以《我的好朋友》为题,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与人发生争论。

有时候,只是两个人参与;有时候,则是数人参加。

调动你的生活经验,以《争论》为题,写一篇作文,描摹争论中人们的不同表现。

不少于500字。

三、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让你尊敬,有的让你佩服,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叹息……以《这样的人让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不少于500字。

【新课导入】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精神品质,因此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独特的地方,写出人物的精神。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下面让我们来学习一下。

【写作要求】
1.要写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并不排斥对他进行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内容上可以叙述和他相处的时光、共同经历的事情,在描写和叙述中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2.抓住争论者的不同精神气质和个性特征展开描摹,通过对比、衬托等手法刻画人物,写出他们在争吵中的不同表现,想象并尝试进行鲜活的心理描写。

3.“这样的人”可以是你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某一类的人。

关键是所选对象应该具有某种精神品质或代表某种风气。

动笔时,要着眼于个性、品质去描写,写出你的情
感倾向。

【技法点拨】
写人有一些基本的方法,如描写外貌、动作、神态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写出人物的外在特点,标识出他与众不同之处。

但仅仅如此不够,还应深入人物的内心,写出他的个性与精神品质。

1.详述典型事例。

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追求往往通过他所做的事情得以彰显,写作时可以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时专注认真、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通过他“废寝忘食”“足不下楼”等典型事例来表现的,而他作为民主战士不畏强权的一面则通过他参加示威游行等行为突显出来。

2.丰富写作手法。

写人时,可以借助一些写作手法来加以突出、强调,如对比、衬托、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共同起到揭示和突显人物精神的作用。

如《邓稼先》一文,将邓稼先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进行对比,邓稼先忠厚朴实的气质和毫无私心、甘于奉献的品格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3.妙用抒情议论。

记叙人物,还可以借助一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对人物的精神品质进行点睛式的概括。

如《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战士”,“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对闻一多先生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这些精彩的抒情和议论,提炼了人物的精神品质,也对文章的主旨起到了升华的作用。

【范文引路】
这样的人让我佩服
瞧,这位身穿黑华达呢中山装,戴着黑色宽边眼镜,脸上带着微笑的中年教师,就是我们敬佩的语文老师——陈老师。

陈老师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上起课来总是那么轻松、活泼、生动、有趣。

我们尤其爱听他的作文课。

他讲起课来总是那么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使我们兴趣盎然。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作文,逐步懂得很多写作的“奥秘”。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响了,这一节是作文课。

陈老师大步跨进教室。

今天他显得格外兴奋,走到讲台前,笑嘻嘻地说:“同学们,今天我特别高兴,你们知道我为什么高兴吗?”我们都咧开嘴,摇摇头。

陈老师接着说:“早上,我到贸易市场,一元钱买到了两只老母鸡,你们说我能不高兴吗?”
同学们哄的一声笑了。

我想:陈老师准又在开玩笑了。

哪知陈老师却一本正经地说:“真的,我从来不说假话,不信,我读给你们听。

”说着,他拿起一本作文本大声念了起来。

原来一个同学在作文中写他跟爸爸到贸易市场去买鸡,爸爸只付了一元钱,买到两只肥壮的大母鸡。

同学们恍然大悟,陈老师在批评有的同学写作文不顾事实,胡编乱造。

陈老师说:“不管你的描写多么生动,词语多么丰富,不真实的文章是没有意义的,就不是好作文。

”打这以后,同学们写作文时,总要细心琢磨,深入了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便问老师、家长或者查阅资料,类似的错误就大大减少了。

又是一堂作文课。

今天,一向和蔼可亲的陈老师,忽然一把拉着陈俊同学拖出了门外。

我们都吓得大气也不敢喘一口。

哪知陈老师关上门,转过身来笑眯眯地说:“同学们,大家不要紧张,现在我要考考大家的记忆力。

你们熟悉陈俊吗?”
“熟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陈老师接着问大家:“你们说陈俊今天穿的是什么颜色、什么式样的衣服?脚上穿的是皮鞋,布鞋,还是跑鞋?”
这一问,大家都怔住了,谁也不吭声。

过了一会儿,陈老师叫陈俊走进教室,我们这才打量起来:他上身穿一件天蓝色拉链衫,下着海蓝色的裤子,脚穿一双白球鞋。

陈老师笑着对我们说:“这就叫仔细观察。


接着陈老师又讲了几个仔细观察的小故事,还让我们自由地去校园的花园参观。

这次我们看得更仔细了。

对花圃里的每一种花草,从它们的颜色到形状都进行了深入的观察,有的还翻查有关参考书。

这次作文,大家都写得较好。

通过这件事,我们懂得: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好作文。

陈老师就是这样指导我们学习和作文的。

大家说,我们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能不佩服得五体投地吗?对写作这块“硬骨头”又怎会不越啃越有滋味呢?
作者对两次作文课进行详细的描写,通过这两个典型事件,反映出了陈老师生动的教学风格,写作文像画画一样;我们写人,反映一个人的特征,应该巧妙地选择角度,作者就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通过对陈老师在课堂上动作、语言的描写,非常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教师的形象。

1.
2.
(1)同桌互评。

(2)教师点评。

1.布置作业:同桌间互换作文修改。

2.将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贴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供大家分享。

通过本单元写作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描写人物的常用方法。

要将一个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就要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地方,将人物特点展现出来。

生活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抓住人物特点,写出人物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