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2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2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概念,并能够用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够分辨比例中的比例因子和常比例部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比例的概念及比例的表示方法。
2.比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比例因子和常比例部分的区别。
2.解决实际问题时将比例的概念运用到实际中。
三、教学准备1.教材:六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材。
2.工具:黑板、彩色粉笔、PPT、教学挂图等。
3.学具:计算器、比例尺等。
4.教学环境:教室环境整洁,黑板干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授(15分钟)1.理论知识:介绍比例的概念,比例的表示方法,比例的性质等。
2.操作性知识:示范如何计算比例,并解释比例因子和常比例部分的概念。
3. 练习(2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应用比例解决问题,并强调比例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4.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比例概念的理解,梳理知识点,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
2.课后复习课上内容,准备下节课的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对比例概念的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
但在练习环节,部分学生对比例的应用还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课程中加强训练。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和运用,为后续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引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单元 第3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练习 导学案导学单》最新精品

1 前言:
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
第四单元 比 例
第3课时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练习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熟练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进一步掌握解比例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解比例。
2. 能灵活利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问题,能解决与解比例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基本练习
1.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用线连起来。
2.解比例。
3. 练习八第4题。
二、综合练习
1.练习八第10题。
2.练习八第11题。
三、提高练习。
1753)1(x =8.2:75.1:5.3)3(x =11:63
2:)4(=x 94:2:21)2(=x。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整体结构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材整体结构清晰,内容安排合理。
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包括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和整理与复习等。
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还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二、知识内容与目标本册教材涵盖了负数、几何、比例、统计等多个方面的知识,旨在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掌握负数的概念和性质,理解正负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掌握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理解其几何特征。
3.理解比例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比例的运算和实际应用。
4.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预测。
5.通过数学广角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能力。
6.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三、重点与难点分析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负数的概念和应用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负数的运算规则,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2.圆柱和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是本册教材的又一重点。
学生需要掌握计算公式,理解几何特征,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比例的概念和运算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掌握比例的运算方法,理解其在比例尺和复利计算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统计和概率的基础知识和方法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学生需要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的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5.数学广角中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推理问题是本册教材的难点之一。
学生需要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如归纳、演绎、反证等,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推理。
6.本册教材还注重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这也是一个难点。
学生需要具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进行解决。
四、教学方法建议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册教材的教学任务,建议教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和比例》评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和比例》评课稿一、导言《比和比例》是部编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内容,通过教授比和比例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评课稿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和课堂设计等方面进行评述。
二、教材内容《比和比例》章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比的认识:介绍比的概念和比的书写形式,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比的含义。
2.比的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例如比较物体的大小、重量、长度等。
3.比例的认识:介绍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书写形式,并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含义。
4.比例的应用: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和运用比例的概念,例如解决物体放缩、工程图纸的比例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本章教学的主要目标是:1.知识目标:掌握比的概念和比的书写形式,理解比的含义;掌握比例的概念和比例的书写形式,理解比例的含义。
2.能力目标: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培养学生对比和比例概念的兴趣,并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比和比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比和比例的应用,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进行解决。
五、教学策略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章节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情境教学法:通过给学生提供真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并运用比和比例的概念。
3.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观察、模仿和应用比和比例的解决方法。
4.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合作,互相交流和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六、课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如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利用比的概念进行大小、长度、重量等方面的比较,引导学生回顾比的概念。
部编六年级数学《比的意义》蔡金华教案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北京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大家想一想,什么是比?比有几项?比有什么性质?并给我们举出实例。
二、比较分析,探究新知1、出示情景图,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第一幅:天安门前的升国旗仪式长:5米,宽:10米3第二幅: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长2.4米,宽1.6米第三幅:教室前面的红旗长60厘米,宽40厘米第四幅:谈判桌上的红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问题:1:你能说一说这四幅图中国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2:你们想知道这些长和宽是多少吗?出示国旗的长宽数据。
3:请同学们观察、计算一下,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33板书:2.4:1.6=260:40=24、探求共性,概括意义师:比较一下,你什么发现?师:那既然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请你想想用什么符号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生:用等号(师把左右两个中间板书=)师:同学们现在用了等号表示出这样一个式子,(板书:式子)谁来说一说这个式子就表示了什么?生:表示相等的两个比。
生: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师板书:比相等)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板书同桌互相说说这个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比例的意义(板书:比例的意义)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比例。
1、探索组成比例的条件师:请同学们再默读一遍比例的意义,思考:想要组成比例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教师再强调:一定是比值相等的两个比才能组成比例。
)2、寻找比例师:你还能从四面国旗中找出哪些比例?(学生写在练习本上,然后汇报。
教师板书2.4∶1.6=15∶1060∶40=5∶)3、介绍比例的第二种表示方法师:我们在学习比的时候,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那比例也能写成分数的形式吗?怎么写?(学生口答,教师板书:)4、区分比和比例师:我们刚才一直在强调比和比例的联系,那么比就是比例吗?(小组交流)从形式上区分:比由两个数组成;比例由四个数组成。
从意义上区分: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7-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7-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概念及比例的表示方法。
2.掌握比例的性质和应用。
3.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为比例的意义。
具体包括: 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2. 比例的意义与应用。
3. 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解决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1. 比例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 比例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 1. 实际问题中的比例关系解决方法。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含比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2.教学素材:准备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并准备好解决方法。
3.小组学习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练习题,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出比例的概念,并让学生讨论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2. 概念讲解教师介绍比例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以及具体的表示方法。
3. 练习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尝试解答,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4. 拓展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并引导他们思考更复杂的情况下如何应用比例。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比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
六、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
2.回家后,找出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并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
3.预习下节课内容,并准备提问或讨论。
七、教学反馈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和课堂表现等方式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
以上为本节课教学计划,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本节课中对比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 第1课时 比例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比例的意义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数学规律的欲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写出两个比值相等的比。
2. 能根据比例的意义,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难点1. 理解比例的意义,特别是比例中的比值相等的概念。
2. 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例的概念和意义。
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展示比例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比例现象,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数学规律。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比例吗?比例有什么意义?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讲解比例的概念: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例如,如果有两个长方形,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厘米,宽是5厘米,另一个长方形的长是20厘米,宽是10厘米,那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长宽比是相等的,即10:5=20:10。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例来描述?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实际问题,如身高与体重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等。
2.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共同总结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比例的概念和意义。
2. 提问:如何辨识成正比例的量和成反比例的量?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课后练习:完成教材第4单元第1课时的课后练习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1-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1 比例的意义》1-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例的定义及其意义。
2.能够根据实际情境应用比例进行计算。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比例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例。
2.学生每人准备一台计算器。
3.准备黑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什么是比例,比例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几个生活场景引出本节课内容。
2. 讲解比例的定义讲解比例的定义,介绍比例的表示方法,并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加深理解。
3. 比例的意义1.提出问题:为什么比例在我们生活中很重要?2.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出比例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食谱中的配方、地图的比例尺等。
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4. 练习1.教师出示一些比例题目,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解答。
2.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逐个讨论解题步骤,并展示解题思路。
5. 拓展1.提出一个拓展问题:如果一张世界地图的比例尺是1:1000,那么地图上1厘米和实际地面上多远?2.让学生尝试通过计算来得出答案,并引导学生思考比例的强大作用。
四、教学总结本节课主要讲解了比例的定义和意义,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比例的运用。
比例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比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作业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比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朇能夠帮到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8—49页例1及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比例的形成过程,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2.掌握组成比例的关键条件,并能运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会组比例。
3.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悦。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 什么叫做比?
2. 什么叫做比值?
3. 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8
9:43 2.7∶4.5 6∶10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教材48页的主题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怎样测量出旗杆的长度呢?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以通过测量影子的长度来计算出旗杆的长度。
)
2.探究比例的意义
出示例1:两组同学同时在操场探讨竹竿长与影子长之间的规律。
列表如下:
教师: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写出影子长与竹竿长的比,并求出比值。
发现比值相等。
3∶2=9∶6
教师:像3∶2=9∶6这样的式子叫比例,那么,什么是比例呢?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小结: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是比例的意义。
(板书)
强调:两个比 相等
3. 试一试
(1)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 6∶10 和 9∶15 ② 20∶5 和 1∶4
(2)填空
①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么这两个比就( )比例。
②一个比例,等号左边的比和等号右边的比一定是( )的。
4.认识比例的各部分
教师:在一个比例里,有四个数,这四个数分别叫什么名字?
指导学生认识:在一个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如果写成分数形式,那么可以用交叉的方法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
5.试一试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 = 10:6 6:10 = 9:15 4:63
121=: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写几个比值是2的比例,说说你是怎样写出来的。
2.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讨论后指名说:联系——比例是由两比值相等的比组成的;区别——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关系,有四项。
3.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 )和( ),内项是( )和( )。
6∶5=30∶25的比值都是( )。
302565=
4.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① 6:9 和 9:12 ② 1.4:2 和 7:10
③ 0.5:0.1 和 ④ 和7.5:1 5.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课堂小结,回归目标
这节课学了些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延伸,发展能力
你能根据影子长与竹竿长的关系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吗?(课件示图)
板书设计
比 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4
185:1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