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
在植物学领域,病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其研究重点在于了解植物病害的成因、传播规律、控制方法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实践应用,我在学校组织的植物病理学实习活动中参加了相关的实践活动。
二、实习内容
1. 实验室探究
首先,我们在实验室中了解植物病理学中的常用实验方法,例如健康检测、病原体检测、抗性测定等。
在实验室中,我们学习到了从植物症状、病原体分离、病原发生、病原鉴定和病害的控制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的方法,并学习到了如何在实验室中操作各种设备和工具,例如PCR机、解剖显微镜。
2. 田间考察
在田间考察中,我们实地了解和观察了各种不同类型植物病害的症状,例如草坪红火蚁病、拟青霉病等。
我们也学习到了植物病原体在大自然中的传播规律,例如病原体通过昆虫、土壤、风等途径传播。
3. 应用实践
在应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一些常用的防治方法,例如感染不同病原体的固定模型、采用抗生素喷雾等方式进行实验研究和防治。
通过实践操作,我们成功地诊断出不同植物病害的病原体种类,并成功地开展了许多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三、实习总结
通过本次实习活动,我们全面了解了植物病理学领域的背景、发展历程和实践应用,加深了对植物病害的理解和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巧和实践技术。
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会继续积极探索和研究,不断拓展植物病理学的应用领域,为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和防治技术提升做出更多贡献。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报告一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报告一、实习目的及意义目的:正确区分并描述五大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症状特点;掌握常见植物病害鉴定的程序及基本操作技能和掌握植物病害田间调查的基本方法。
意义:教学实习是《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常见病害识别、诊断的有效途径。
通过教学实习,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种,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常见的植物病害症状,掌握植物病害的识别、调查实操方法和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等病理学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开展实验、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植物病害调查、植物病害田间识别与标本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的鉴定和植物病害标本的制作(主要为植物病原真菌玻片标本的制作)。
三、实习方法植物病害鉴定方法:在校内进行实地调查,并把植物病害部位拍照记录下来,并摘取一些植物的病害部位随后进行镜检。
四、实习结果在实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植物病害知识:黄瓜霜霉病病原是甲霜霉属;白粉病后期叶发病的位置产生小黑点(闭囊壳),而霜霉菌后期没有这个特点,且白粉病的霉层位置在叶正面,霜霉病的霉层位置在叶背面。
玉米边黑穗病和玉米瘤黑粉病都是黑粉菌类,产生的病状都属于畸形,都是黑粉。
甘蔗赤腐病病原菌是炭疽菌属。
甘蔗病毒病也叫黄叶病,发病特征从中脉那里开始发病变黄。
水鬼蕉上有三种病,一种病毒病,两种真菌病害。
香蕉黑星病病原为大茎点霉属,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为平齐孺孢属。
水稻的两种细菌性病害: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细菌性角斑病,由黄单孢杆菌引起。
葡萄有霜霉病、黑痘病、炭疽病和褐斑病(大褐斑、小褐斑)分生孢子多隔(尾孢属),基部呈尾状,有多个横隔(束梗孢属)。
植物病害五种类型的病状:花叶、变色、畸形、坏死、腐烂。
本次实习参观了标本园和一个菜园两处地方的植物病害,观察并了解到了一些关于甘蔗、玉米、南瓜等植物病害的知识,他们的病害症状、发病部位、发病条件以及一些相关的防治措施。
【实习报告】大学生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大学生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在大学的学习生涯中,实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习,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所学专业的理解和认识。
这次植物病理学实习,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让我对植物病理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
一、实习目的植物病理学实习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熟悉植物病害的症状、病原物的形态特征以及病害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
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技能。
二、实习时间和地点实习时间:具体时间实习地点:具体地点三、实习内容(一)病害症状观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观察了多种植物病害的症状。
例如,小麦的锈病,叶片上出现了黄色、橙色的锈孢子堆;水稻的稻瘟病,在叶片上形成了褐色的病斑;果树的炭疽病,果实上出现了黑色的凹陷斑点等。
通过仔细观察病害的症状,我们能够初步判断病害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二)病原物形态观察为了确定病害的病原物,我们进行了病原物的形态观察。
在实验室中,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了病原真菌的孢子、菌丝,病原细菌的形态,以及病毒的粒体等。
例如,在观察小麦锈病的病原物时,我们看到了锈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它们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为病害的准确诊断提供了依据。
(三)病害调查与统计我们还参与了病害的调查和统计工作。
在田间,我们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选取了不同的地块和植株,对病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和记录。
通过统计病害的发病率、病情指数等指标,我们能够了解病害的发生程度和分布规律,为病害的预测和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四)病害防治措施在了解了病害的发生规律和危害情况后,我们学习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病害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
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物理防治如清除病株残体、高温消毒等;化学防治则是使用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农药的合理使用,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微生物来抑制病原物的生长和繁殖,如使用芽孢杆菌防治土传病害等。
植物病理学实习心得

篇一: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年级:2008级专业:植物保护微生物工程组别:第三小组姓名:戴泽翰学号:200830200508指导老师:李敏慧、刘琼光、周国辉、徐大高、杨媚、谢辉、何艺郡目录一、前言--------------------------------------------------------3 二、实习目的与意义----------------------------------------3 三、实习内容与方法----------------------------------------3实验一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4 实验二植物病原的分离与培养-------------------8 实验三植物病原真菌玻片标本制作------------12 实验四植物病原线虫的分离及形态观察------14 实验五植物病毒(香蕉束顶病毒)检测------15 四、实习(验)结果与分析------------------------------18 五、收获与体会----------------------------------------------19 六、参考文献-------------------------------------------------20植物病理学实习总结报告戴泽翰 200830200508 08植保微生物1班一、前言植物病理学是主要研究引起农作物病害发生的各种生物与非生物引子及其致病机制、病原物与寄主间相互关系和控制病害发生、减轻发病程度、减少病害所致损失的原理及具体措施的一个重要农业学科。
学习基本的植物病理学、流行学知识,掌握常见农业病害鉴别和病原物采集、分离等技能,是对作为高等农科院校植保专业学生提出的要求。
为巩固和印证所学的植物病理知识,增强学生对本地区主要作物及主要植物病害的直观认识,我校资环学院为植保专业安排了植物病理学课的实习,以加强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实习目的与意义(一)巩固和印证所学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 (二)熟练掌握植物病理学实验操作技能(三)通过室内外观察,认识本地区主要作物及主要植物病害的形态特征 (四)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实习内容与方法(一) 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及常见病害鉴定 (二) 植物病原的分离与培养(三) 植物病原真菌玻片标本制作(四) 线虫病害标本的采集、分离与鉴定 (五) 植物病毒(香蕉束顶病毒)检测实验一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及常见病害鉴定一、实验目的植物病害标本是植物病害及其分布的事务性记载,有了标本即可在室外观察的基础上,开展室内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病害诊断和病原物的分离鉴定工作,没有合格的标本更无从谈起。
植物学实习报告三篇

植物学实习报告三篇植物学实习报告篇1实习目的:理论联系实际,将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齐,将我们所学的理论落实到真正的事物上,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识别一些上课是没有涉及到,并且课本上也没有详细说明的植物,将理论系统化。
使我们透过亲身体验更深刻更形象更具体地记住所学知识,并能更熟练地加以运用。
实习地点:尖峰岭的热带树木园实习资料: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环境下采集野外标本若干种,对其进行识别、分析,了解其生活习性、名字、科目等,并对其进行压制等具体操作。
具体行程:6月27日是我们植物野外实习起程的日子,早晨12:40我们乘上了开往尖峰岭的汽车,一路上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情绪,同时也计划着接下来为期一周的具体实习过程……到了大概是下午3:40我们抵达尖峰岭热带树木园,来到了热带树木园,也就是我们住的地点。
由于时间比较晚,加上同学们一路坐汽车比较累,第一天就没有安排行程,大家各自回寝休息,为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
6月28日是我们正式野外实习的第一天,这天的地点是热带树木园,早晨7点半集合,步行大约四十分钟到达那里,这是一个天然植物园,同时也是一个旅游景点,沿着山路登上了半山腰,那里有许多种植物,大家开始以小组为单位采集标本,其中有藜芦、玉竹、土三七、黄芪、黄花菜、野火球、棉团铁线莲、歪头菜等二十几种植物,有些是平时不太常见的。
大概到了中午的时候,我们开始集合准备回到。
下午3:00开始压制标本,并查检索表标记每种植物的名称、科、属等,这天的任务就按计划完成了。
6月29日,这天要去的是笔架山(三角山),路程比较远,大概要经过两个小时的步行才能到达,所以这天的任务量是比较大的,由于天气比较炎热,大家走的也比较吃力,到达山脚已经将近十一点了,于是大家席地而坐开始午饭,歇息片刻才开始正式爬山,和昨日不同,笔架山没有台阶式的山路,而且树木也茂盛的多,所以对我们的挑战性也就会越大,由于山陡,我们一个牵着一个,很快就到了山顶,之后大家分散开始采集,虽说那里环境恶劣了一点,但植物的种类却十分丰富,我们采到了龙胆、五味子、手掌参、川地龙、渥丹、狼尾草、并头黄芩等植物,采完后便回山脚集合,此时所有的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但是还要走十多里的路,有是一个难题啊!在大家的相互鼓励下,最后按时回到了住处,这一天是最累的一天,但也是最有好处的一天,它让我们变的更加坚强,同时也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关于病理实习心得5篇

关于病理实习心得5篇a;通过对各类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初步鉴定,使学生加深对各类病害的感性认识,了解各种病害的病状和病症类型,熟练的掌握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及保藏技术与方法,学会初步的病原物鉴定方法,为植物病害的综合治理奠定科学的基础。
下面就是带来的病理实习心得,希望能帮助大家!病理实习心得1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09植科二班第一组一、病害标本NO1.采集地点:郑州毛庄采集时间:6月22日10:20 标本描述:名称:番茄--晚疫病病原物:鞭毛菌疫霉属真菌 De Bary症状:颜色为褐色。
在番茄的叶部、茎部和果实上都发现有。
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向中部发展。
NO2.采集地点:郑州市森林公园采集时间:6月21日上午11:10标本描述:名称:石楠--叶枯病病原物:半知菌门,匍柄霉属Keissl)症状:叶片的边缘为黄色或黑色的斑点或斑块。
NO3.采集地点:郑州三区标本描述:名称:紫薇--白粉病病原物:南方钩丝壳菌,核菌纲,白粉菌目症状:在嫩叶梢上发生。
感病的叶片稍卷曲,上面有层白粉覆盖。
病斑圆形,上覆白粉,严重的为一片。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09植科二班第一组NO4.采集地点:郑州毛庄采集时间:6月22日上午10:30标本描述:名称:碧桃--穿孔病病原物:核果穿孔尾孢菌。
属丝孢纲,丛梗孢目症状:病株叶片上有红褐色的小斑。
病斑中部干枯脱落,形成穿孔。
NO5.采集地点:郑州毛庄采集时间:6月22日上午11:00标本描述:名称:辣椒--褐斑病病原物:辣椒尾孢,半知菌门症状:患病严重的,整个叶片变软,呈褐色,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黄色小点。
不太严重的,叶片上为近圆形的病斑,患病部位稍稍隆起。
NO6.采集地点:郑州森林公园标本描述:名称:南瓜--花叶病病原物:由南瓜花叶病毒引起的症状:叶子表面有黄色的斑点和深浅相同的斑驳的花纹。
叶片凹凸不平,茎部像是腐烂似的,顶叶出现收缩情况。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09植科二班第一组NO7.采集地点:郑州森林公园采集时间:6月21日13:00标本描述:名称:花生--病毒病病原物:由花生黄花叶病毒引起症状:叶子呈现黄色的花叶,病状严重时为黑色。
植物病理学实训报告

一、实习概况本次植物病理学实训是在XX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植物病理学实验室进行的,为期两周。
实习时间从2023年10月15日至2023年10月28日。
实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对植物病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二、实习内容(一)植物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1. 标本采集:在实习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根据病害症状在田间采集植物病害标本。
标本采集时,注意选择典型症状的叶片、茎秆、果实等部位,确保标本的代表性。
2. 标本制作:将采集到的标本进行清洗、干燥、压制等处理,最后制成植物病害标本。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玻片标本,并掌握了一定的显微镜观察技能。
(二)植物病害诊断1. 症状观察:通过观察植物病害症状,了解病害的发生部位、症状类型、发病程度等,初步判断病害的种类。
2. 病原物鉴定:结合症状观察和病原物形态特征,对病原物进行初步鉴定。
在实验室条件下,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临时玻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结构。
3. 病害诊断:根据症状观察、病原物鉴定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病害进行诊断。
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多种植物病害的诊断方法,如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等。
(三)植物病害防治1. 病害发生规律:了解不同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包括病害的侵染循环、发病条件等。
2. 防治方法:学习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了解了不同防治方法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
三、实习体会通过本次植物病理学实训,我收获颇丰,主要有以下几点:1. 加深了对植物病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在实习过程中,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
通过对植物病害标本的采集、制作和诊断,我对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提高了植物病害诊断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根据症状观察、病原物鉴定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对植物病害进行诊断。
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植物病理学教学实习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课堂所学植物病理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田间病害的识别、诊断和防治能力。
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病害的症状特点、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原的鉴定以及病害的田间诊断调查研究的常规方法。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X月X日至X月X日实习地点:XX农业大学实验田、XX农场三、实习内容1. 田间病害调查实习第一天,我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前往XX农业大学实验田和XX农场进行田间病害调查。
在田间,我们观察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的病害症状,如小麦白粉病、玉米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等。
通过实地观察,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病害症状,了解病害发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
2. 病害标本采集与制作在田间调查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病害标本的采集方法,包括病害症状的拍照、病组织的采集、病叶的压制等。
随后,在实验室里,我们按照指导老师的指导,将采集到的病害标本进行压制、干燥、染色等处理,制作成可供观察和鉴定的标本。
3. 病原物鉴定通过对病害标本的观察,我们学会了识别病原物的形态特征,如真菌的菌丝、子实体,细菌的菌落等。
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病原物的初步鉴定,为后续的病害防治提供依据。
4. 病害防治方法学习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多种病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不同防治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为今后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四、实习心得与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我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在实习过程中得到了验证和应用,使我们对植物病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提高田间病害识别能力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识别田间病害症状,为病害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3. 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田间调查、标本采集和制作等工作,通过团队合作,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病理学实习报告
指导老师:王慧敏
学院班级:林学院07级林学二班四组
组员:赵赣龙(20070135),王毅敏(20070124),王金路(20070123),吴敏(20070125),施琼(20070121),谭杨新(20070122),张峰(20070132),张舟(20070134),徐罗(20070127),原野(20070131),徐倩(20070128),虞澜(20070130),周铁(20070138)。
一.实习目的及意义
为了学习调查方法和了解生态环境,我们于2010年6月到攸县林科所开展了一次教学实习活动,本次教学实习是《植物病理学》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教学实习,掌握几种重要作物病害症状的特点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了解病情调查、病害标本的采集和制作、病原的鉴定以及病害的田间诊断调查研究的常规方法,提高我们诊断和研究病害的能力。
同时,通过本次的教学实习,我们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得对所学的知识更加牢固,并加深对课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增强我们的动手能力,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二.实习地点及时间
实习地点:(1)湖南省攸县林科所
(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园
实习时间:2010年6月
三.内容及方法
本次实习内容包括两大部分,野外调查和室内整理,病害调查方法主要分为线路调查和标准地调查。
我们在此次实习中以线路调查为主。
1.野外调查
(1)调查地点:湖南省攸县林科所附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校区周边。
(2)调查方法
线路调查:沿着攸县林科所道路周边调查,记录观察到的病害名称、分布情况、严重程度等,结果见实习结果与分析中表一、表二。
2.室内整理
室内整理包括标本的识别与制作,鉴定所采集的标本,对几中严重的病害进行描述,并制作常见的病害标本,然后在显微镜
下观察。
四.结果及分析
表一:攸县林科所林木病害一览表
表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木病害一览表
相关病害图片示例
图一:杉木赤枯病图二:杉木炭疽病图三:松烟煤病图四:桃穿孔病图五:桃褐腐病图六:桃灰霉病图七:樟树灰霉病图八:紫薇白粉病
图九:大叶黄杨炭疽病图十:毛竹基腐病图十一:雀舌黄杨毛根病图十二:山茶炭疽病图十三:灯台树穿孔病图十四:月季黑斑病
图十五叶腐病图十六褐斑病
五.严重病害描述
1.杉木炭疽病:分布于我国杉木栽培区,尤以华东、中雨低山丘陵地
区幼林感病普遍而严重。
病原菌以菌丝或无性繁殖器官和少量有性繁殖器官在树上病组织中越冬。
3月中旬左右,分生孢子成熟,随风雨溅散,飘扬传播。
病害主要在春季和初夏发生,一般4月初发病,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发病盛期,6月以后停止发病。
秋季又有少量发生。
病害往往存在潜伏浸染现象。
林地不适合,土质贫瘠,粘重板结,积水,造林技术标准低,抚育管理不善,病害发生较重。
危害杉木新老针叶和嫩梢,主要在春季发生,以先年秋梢受害最重。
发病时,叶尖变褐枯死或叶上出现不规则黑褐斑。
病害扩展,使针叶完全枯死,并延及幼茎。
通常枝梢顶芽以下10厘米左右的茎叶发病,此现象称为颈枯或卡“脖子”。
幼树以顶梢以下1-3轮枝条最易发病,也有枝梢全部感病的。
轻的仅针叶枯死,仍能抽发新梢,但生长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在较老的枝条上,病害只为害针叶。
秋季,杉木由于生理原因引起新梢黄化,易感染炭疽病。
在枯死不久的针叶上下叶面上,可见许多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以
叶背面气孔带上为多。
湿度大时,在小黑点上可见粉红色分生孢子堆。
杉木炭疽病的防治首先应选择适宜的立地造林。
在丘陵红壤地区造林时,应采取深翻整地,深挖抚育,开沟培土,间种绿肥等措施,促进林木生长,避免病害流行。
2.杉木赤枯病:病害初期,在杉苗嫩叶基部,出现淡黄色斑点,
逐渐变为赤褐色枯死;上生黑色小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在杉木幼林针叶上,初期出现褐色小点,逐渐扩大为圆形至不规则形枯斑,以后在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凸起的小点,称为子实体。
在潮湿气候条件下,病部子实体溢出分生孢子角,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
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被害组织中越冬。
来年春季气温上升,借风雨传播。
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当苗木幼嫩受高温灼伤,杉苗抗病力减弱时易发病。
土壤瘠薄、缺乏肥水管理、造林措施粗放、抚育不及时,均有利于赤枯病的发生。
选择适宜于杉木生长的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沙壤圃地和造林地,有利于杉木生长,提高抗病力;在赤枯病发病期,喷1:1:100的波多液或25%百菌清500--800倍液,或50%可湿性退菌特500~800倍液。
3 .山茶炭疽病:山茶炭疽病在我国上海、浙江、云南、四川、广东、福建、江苏、陕西等地都有发生,是山茶和油茶的常见病害。
病斑大多发生在叶片上,嫩枝、新梢和果实上也可发生。
症状因病原不同而稍有变化:第一种病菌在叶片上的病斑多自叶尖或叶缘开
始,初发生时为水渍状的暗绿色圆形斑点,后来扩大为不规则的大斑,颜色为黄褐色至褐色,最后病斑中部呈灰白色,散生许多黑色小点,不呈轮纹状排列、盘内无刚毛。
第二种病菌造成的病斑有轮纹状皱纹,小黑点上生刚毛,病叶质脆,容易脱落。
果实上病斑紫褐色到黑色,圆形;嫩枝上产生紫褐色,略下陷的条状病斑,严重时枝条枯死;在潮湿环境下病果上可以见到红色粘液。
病菌借雨水传播。
秋冬季应进行病株及残体的清理,盆栽茶花应注意病、健株分开管理。
浇水时应避免喷灌,减少病菌的传播机会。
药剂防治可以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7~8天喷一次;或50%多菌灵800倍液,或1%波尔多液,或75%百菌清500倍液,每8~15天喷一次。
4 . 十大功劳白粉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叶中越冬。
翌年病菌随芽萌发而
开始活动,侵染幼嫩部位,产生新的病菌孢子,借助风力等方式传播。
春季以5至6月份,秋季以9至10月份发生较多。
夜间温度较低(15℃至16℃)相对湿度较高有利于孢子萌发及侵入,白天气温高(23℃至27℃),湿度较低(40%至70%)则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及释放。
发病部位为叶子,明显的特征是整个叶面出现白色粉状物。
生长季节感病部位出现白色的小粉斑,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連接成片。
防治措施,改善种植条件,要通风透光,降低湿度,避免施过多的氮肥,适当的多施磷肥。
结合修剪去除病枝、病芽和病葉,减少侵染源。
发病初喷洒15%的三唑酮(粉诱片)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
至10天喷一次連续喷三次均有良好地防治效果。
也可喷施1千克/升的石硫合剂,防治效果也很好。
5.烟煤病:病菌以子囊壳或菌丝体在病叶上越冬,一般湿度大发病重,盛夏高温即停止蔓延。
煤菌多从蚜虫和介壳虫的分泌物中吸取营养,同时也随蚜虫和介壳虫而传播。
一般有这些害虫为害的地方,就有烟煤病发生。
管理不良、荫蔽潮湿、虫害严重,往往发病重。
在受害叶片和枝条上,起初形成黑色圆形煤斑,以后煤斑逐渐增多,在叶面上就会形成很厚的黑色煤层,因光合作用受阻,植株就会逐渐枯萎。
发病初期可用0.6:3:100波尔多液,15%粉锈宁15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800倍液进行防治,同时需要加强管理,适当的剪修病虫枝,挖除死病株集中进行烧毁。
六.实习心得
为了加深我们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和理解,2010年6月,学校组织我们到湖南省攸县林科所开展了一次教学实习活动,时间很短,但是任务却很艰巨,这次实习,让我们把理论知识真正的运用到了生产实践中,于田间地头学习到了更丰富的知识。
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使我们学会了病害调查的常用方法及病害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的计算方法,增强了动手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书本上知识再正确,真正运用到现实中还是有一定差距的,通过这次实习,我们把理论和实践统一结合起来了,弥补了课堂上的不足,巩固了课堂上的所学。
这次教学实习时间比较短暂,我们不能完全的去掌握攸县林科所周
围的植物病害,采集的标本也不是很完全,到学校进行内业的时候有部分病害标本已经没有了,而且有些病害的病原也没有查到,因此结果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去调查植物病害,并对几种常见的植物病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这次实习让我们对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