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结合微课程教学

合集下载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岳诗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涵。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诗歌原文讲解:对《望岳》的诗句进行逐句解析,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诗歌鉴赏指导:通过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对诗歌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意义。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创作,增强对诗歌的表达能力。

2.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相关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杜甫和《望岳》的信息,供学生自主学习。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导入:通过引入杜甫的其他诗作或者自然景观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讲解诗歌:对《望岳》的每一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诗歌朗诵与创作: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创作,展示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讲解诗歌:20分钟分组讨论:15分钟诗歌朗诵与创作:10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诗歌表达:通过诗歌朗诵和创作,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自我反思: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5.1 教学资源杜甫诗集:提供杜甫的诗集,供学生查阅和学习。

相关论文和评论:提供关于《望岳》的论文和评论,供学生深入研究。

《望岳》教案(最新3篇)

《望岳》教案(最新3篇)

《望岳》教案(最新3篇)《望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二、教学新课(一)作者及背景简介(二)朗读诗歌1、老师范读《望岳》。

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杜甫《望岳》赏析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韵译】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赏析】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岳诗的内容和意境。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杜甫这位诗人及其代表作。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来培养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1.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祖国的山河之美。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熟读并理解望岳诗的内容和意义。

让学生能够欣赏并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技巧。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望岳诗的背景和创作意图,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义。

通过讲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

3.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学资源:准备望岳诗的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

准备杜甫的介绍资料和其代表作品的示例。

4.2 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诗歌文本和注释资料。

使用白板和记号笔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和答案。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展示泰山的壮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思考并对泰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行简单介绍。

5.2 诗歌讲解:逐句讲解望岳诗的内容和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结合注释资料,解释诗中的难点和象征意义。

5.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并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选取几个小组的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5.4 诗歌欣赏:让学生欣赏杜甫的其他代表作品,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来培养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体验。

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一篇关于望岳诗的感受或者创作一首以泰山为题材的诗歌。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互动。

【优质课公开课】《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优质课公开课】《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

《望岳》教案、课堂实录及教学反思第一部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

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

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

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

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

”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

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

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

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

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

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

望岳教案设计 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

望岳教案设计 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优秀4篇)望岳篇一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我们的生活处处也有诗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读唐诗300首诗,我领略了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和杜甫那种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

我最喜欢的是杜甫写的《望岳》因为从这首诗中,我明白了人生的哲理。

《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每一句都在写望见的风景。

还有到泰山边上,甚至是还没有进入齐鲁故地,远远的望见了泰山,他便发出了感叹,那传说中的泰山会是何等的雄奇呢?即便是不在齐鲁境内,却绿色作文网依旧可以看到青山连绵,巍峨屹立。

那泰山似乎被造物主所钟爱,将各种美丽的景色都汇聚在了它这里,任由它将山南与山北的阳光割断,一面是清晨,一面是黄昏。

写诗的那年,杜甫才二十四岁,刚刚在洛阳应试,落弟不中,悻悻而归,心中不快。

在被生活和现实所打击后,杜甫开始了他的游学旅程,在这种漫无目的的游荡中。

杜甫来到了泰山,见到了层峦叠嶂,千峰万壑的泰山。

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呐喊,更是述志,更是自我激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踩不过荆棘的小道,如果受不了攀登的辛苦,那么便不配得到绝美的风光。

《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二一、激趣以“走近五岳”“走近泰山”“走近杜甫”为题,在介绍某作家及其写作的时代背景的同时,解说本诗的含义,从而提高辨析和想象能力。

二、品读按照“听——读——品——评”的模式让学生在情境中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把握感情,激发想象。

三、领悟这里的领悟是带领学生悟读诗质。

着重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训练学生理解古诗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从重点字词到整首诗意的理解以及诗文的写作技法赏析等都让学生在“自助、互动”中训练,在交流中质疑研讨,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做出结论,教师只起“适时点拨,相机诱导”的作用。

四、立志“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作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

《望岳》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望岳》教学设计(精选3篇)

《望岳》教学设计(精选3篇)《望岳》教案设计望岳公开课教案篇一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4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1掌握一些古诗朗诵的常识,读出节奏,读出韵律,逐步提高诗歌朗读水平。

2加强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1学习《望岳》,感受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2学习《春望》《石壕吏》,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1朗读教学法。

反复朗读、吟诵,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鉴赏的主体。

教师尽量少讲,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3古诗五步教学法。

《望岳》采用这种教法,从知诗起,经历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等四个阶段,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

4诗歌境界教学法。

教读《春望》,打算采用这种教法,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

多媒体、录音机、榜样朗读磁带望岳篇二课题望岳授课教师李彬学校:六十一中学授课时间:2006、11、2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杜甫及相关文学常识。

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

《望岳》公开课教案

《望岳》公开课教案

《望岳》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岳》。

(2)理解《望岳》的诗意和主题,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望岳》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望岳》。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含义,树立远大理想。

(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向上,克服困难,努力攀登。

二、教学重点1. 《望岳》的诗意和主题。

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望岳》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望岳》中的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2. 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望岳》的译文、注释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多媒体设备:PPT、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 学生作业:预习《望岳》,了解作者杜甫及其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朗诵《望岳》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望岳》,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望岳》的诗意和主题,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含义。

(2)全班交流: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问答。

4. 诗歌解析(1)分析《望岳》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色,如意象、意境等。

(2)解读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寓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增强民族自豪感。

(2)结合生活实际,讨论如何在面对困难时积极向上,努力攀登。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望岳》。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望岳》的情况。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

望岳教案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望岳诗的内容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2 教学内容诗歌《望岳》的原文及翻译。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诗歌中的自然景观和文化背景。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采用欣赏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2.2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讲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分析: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手法。

欣赏:让学生朗读并欣赏诗歌的美妙之处。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通过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歌的掌握程度。

3.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和翻译。

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PPT或黑板。

4.2 教学材料学生教材或笔记本。

字典或翻译工具。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让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5.2 教学拓展介绍其他相关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欣赏。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主题的研究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6.1 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6.2 教学活动实践进行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分享。

组织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合作。

第七章:教学反思与改进7.1 教学反思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思考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7.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步骤,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在一切艺术里,诗的艺术占着最高的等级。诗是中国文学发展出现最早的文学体裁,中国素有“诗国”之称,在中国几千年文化的传承里,诗歌一直是其中最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而唐诗又代表着我国诗歌的巅峰水平。今天我们以《望岳》为例,来初步探寻诗歌之美,并初步掌握诗歌的一些赏析方法。
二、回顾
通过微课程,前我们已经通过微课程了解了诗歌背景、诗人杜甫,弄清了疑难字词以及每句诗歌的意思,明确了诗歌主旨,老师还布置了四项作业,现在老师就一项项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完成情况。
三、诵读诗歌
1、请学生读。
2、请学生点评,说说读的怎么样.。
3、请学生讨论说说读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老师点评:除了断句、节奏、轻重音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我们语速的快慢、语气的强弱和声音的大小来表现诗歌情感。
在这中间,我们初步掌握的鉴赏诗歌之美的几种方法。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歌的音律美。
2、推敲字词,品味形象——感受诗歌的炼字美。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4、知人论世,解读诗情——感受诗歌的精神美。
“钟”聚集,大自然把所有的神奇和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极言泰山的秀美,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惊叹喜爱之情
“割”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光线本来是无法用刀割断的,但诗人却言泰山像一把刀,将光线割断,一面阳光普照,一面昏暗,极言山之高大。
“决眦”是诗人因极目远望而产生的主观感受,更是突出了泰山之高。
2、从同学们对字词的赏析中,我们虽然未登过泰山,但是却形象的感受到了泰山的苍翠、宽阔、秀美以及高大。我想问在同学们学习过景物描写吗?知道哪些景物描写的方法呢?比如动静结合,由远到近,由近到远,或者由整体到局部,有时候我们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我们曾经看到的景物,却似乎总抓不住景物的特点,无法描写出她们的神韵,为什么诗人简略几笔却勾勒的这么生动形象呢?
诗人细望泰山时又是什么心情?——心情激荡澎湃
最后一句诗人又抒发了什么情感?——豪情壮志
我们通过想象,感受到了诗人初望泰山时的惊叹之情,遥望泰山时的赞美之情,希望泰山时澎湃的激动之情,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壮志雄心。
所以我们又掌握了一种赏析诗歌之美的方法——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六、诗人xx
王安石到此才确定用“绿”字来取代“到”、“过”、“入”、“满”等字眼。第二天,诗人回到钟山的寓所,就立即把这首诗抄录在自己的稿本上。
诗人想用一个动词来表现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终选择了一个形容词,将形容词作动词用,这就是“形容词动用”。“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也许下面这个故事能给同学们一些启示。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钟山的寓所,路上诗人眺望峰峦重叠,绵延不断,王安石有感而发,随口吟出一首绝句:
《泊船xx》
xxxx一水间,xx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到xx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他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又嫌不好;又改为“入”字——“春风又入江南岸”,咦,这象什么话?不好!他自言自语着,然后又改为“满”字——“春风又满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话了,诗人又抛弃了“满”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却总是找不到一个妥贴的字眼。最后,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见的绿色的山、绿色的水、绿色的田野和草木……绿,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征吗?何不用一个“绿”字呢?于是诗人大声吟诵道:“春风又绿江南岸”——好一个“绿”字!
五、运用想象,再现画面
1、刚刚通过重点字词的赏析,泰山在我们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轮廓,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自己的语言,将你感受到的诗歌中的画面整合描绘下来。
2、说一说自己在描写的时候,需要运用到哪一种思维能力——想象
3、指出学生描写的不足指之处或者好的一面——对诗人杜甫的形象心情想象缺失4、诗人远望泰山时是什么心情?——惊叹仰慕(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诗人近望泰山时又是什么心情?——赞美热爱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诗人贾岛在抒发自己的苦吟精神。
xx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杜甫也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原来这些生动形象的字都是诗人苦苦追求而来的,这种字斟句酌的炼字精神是我们在写作道路上最该学习的,同时也是我们赏析诗歌之美的切入口,去感受诗歌炼字的生动形象美。
鉴赏诗歌的第二步:推敲字词,品味形象——感受诗歌的炼字美
3、最后,我们总结下,刚刚感悟诗歌最后两句真正的内涵,我们借用了什么?
对,背景资料。
这也是解读诗歌的方法之一:知人论世,感知诗人——感受诗人的精神美。
七、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共同学习了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作品《望岳》,感受到了诗人笔下泰山的壮美、神秀、巍峨挺拔,体会了诗人望泰山时的心情,惊叹赞美仰慕,并由此激荡出凌云壮志。

教学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xx
1、通过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音律xx。
2、通过推敲字词,感受诗歌的形象xx。
3、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xx。
4、通过知人论世,感受诗人的精神xx。
教学重点:
对《望岳》重点字词进行赏析,感受诗人笔下泰山的形象,以及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当时心情的感受和领悟
另一个是诗人杜甫年轻时的理想:杜甫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表达了他的人生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意思是说如果自己得到重用的话,可以辅佐皇帝实现超过尧舜的业迹,使已经败坏的社会风俗再恢复到上古那样淳朴敦厚。
结合这两点,我们再来感受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情怀,就能理解这里的双重含义了。而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这也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他的这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豪情激励了无数有志的年轻人,在座的同学也可以从中获取到向上的力量。
1、最后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究竟抒发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只是为登上xx顶峰吗?
这首诗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更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2、那么同学们你初读这首诗时能感悟到这种情怀吗?
为什么没有呢?因为我们对杜甫还不是很了解。在微课程视频里,老师给过同学们两个资料。
一个是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一首诗写于诗人的读书和漫游时期,诗人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可以说过着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这时候的诗人还未经历困厄,是意气风发豪情壮志的。
5、为什么要大声诵读诗歌?——是为感受诗歌的音律其音乐美。
大声诵读是感悟诗歌之美的第一步: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赏析字词——赏形象xx
1、赏析字词,说一说从诗人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
“xx”写出了山的xx
“未了”写出了山横亘在齐鲁大地上,延绵不绝,望不到边,极言山的宽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