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论语》选读之《天下有道_丘不与易也2014 (1)

孟子(前372—前289年),是战国中期 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学者。
思想要点: 一、张扬性善说(人都有恻隐、羞恶、辞让、 是非之心)。 二、宣扬民本思想。
三、提倡仁政。
荀子(前313—前230年),是先秦最后 一位儒学大师。
他提出了人能依据礼义征服自然的思想。 认为人性是邪恶的——性恶论,所以弘扬 “克己复礼”的思想,并试图把伦理道德规 范落实到法制当中。
儒家思想及其《论语》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 行的记录。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 相互谈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资料。 南宋朱熹把它跟《大学》《中庸》《孟子》合为 “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 章的长短不一,前后两章之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 联。 关于书名的来源,班固《汉书· 艺文志》中有 这样的解释:“《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 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 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 之《论语》。”(论lún:编纂。)
先秦诸子散文概论
先秦诸子包括儒、墨、名、法、道、阴阳等,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主要学习儒、道、墨、 法四家的著作。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开创。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的思 想。儒家传统经典即六经或六艺,即《易》《书》 《诗》《礼》《乐》《春秋》。代表人物有孔子、 孟子、荀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儒家的创造者。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 把鲁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 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弟子先后有3000人,其中著 名的有70余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礼,理想人格的 核心是仁,他主张中庸之道,反对“过”与“不 及”。确立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我国古代 社会和文化的制度。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 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本课结束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答案
接舆的话中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的无奈,对“往者”和“今之从政者”都 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正是他选择避世的根本原因之所在。正是基于这 样一种认识,他才说孔子是“何德之衰”。
2.你觉得孔子与长沮、桀溺以及荷蓧丈人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
3.你是如何理解子路“不仕无义”的思想的?这种观点在今天有什么样 的现实意义?
孔子就生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他确立了自己“仁”“礼”的学 术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在开办教育的过程中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后来他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这些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流传至今 的经典名著——《论语》。
单元导读 本单元的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编《论语》中的 材料,所选材料均为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 学习这些文章,对于认知孔子思想、感悟现实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主要内容是传达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 精神;《当仁,不让于师》主要阐述孔子与弟子的关系,如孔子如何对 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谈的是孔 子的生存智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论述孔子“仁”的学说, 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主要内容
(4)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_就__是__那__位__明__知__做__不__到__却__还__要__去__做__的__人__吗__?__
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论语》选读 一 -天下有道.
要点突破
1.文中写到楚狂接舆对孔子的嘲讽之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请 简要分析。
内容索引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精读研析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多读厚积读优秀作文积素养提技能预读先学读文本内容知文理学基础释文题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微子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天下有正道我孔丘就不会同你们一道从事变革了
〖2021年整理〗《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原文和译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和译文1、【原文】仪封人1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2。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ng3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du)4。
”【注释】1仪封人:仪为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
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
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
”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评析】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2、【原文】长沮、桀i溺n1耦ǒu而耕2。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
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同“欤”?”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5?且而与其从辟6b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7yōu而不辍chu。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wǔ然8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释】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真实姓名和身世不详。
2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3问津:津,渡口。
寻问渡口。
4执舆:即执辔i。
5之:与。
6辟:同“避”。
7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8怃然:怅然,失意。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电子版课文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论语·八佾》2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3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论语·微子》4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子路拱而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二、当仁,不让于师1叔孙武叔毁仲尼。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评析】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 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 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 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 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借仪封之口,用“木铎”喻 孔子,高度赞美孔子勇于担当 的高尚精神。
选文2
• •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 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 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 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 子路行以告。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 丘不与易也。”
【译文】
桀溺说:“天下到处都是像洪水一样混乱的情形,你与谁去改变它 呢?况且你与其跟随孔子这样的避人之士,怎么比得上追随我们这些躲避 社会的人呢?”桀溺用耰松土,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后把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怅然若失地说:“人是不能与 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我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就不会与你们一道来参与变革了。”
【注释】
(1)丈人: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今指岳父。 (2)蓧:音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3)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说这是丈人指自己。分不, 是语气词,意为:我忙于播种五谷,没有闲暇,怎知 你夫子是谁?另一说是丈人责备子路。说子路手脚不 勤,五谷不分。多数人持第二种说法。我们以为,子 路与丈人刚说了一句话,丈人并不知道子路是否真的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没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所以, 我们同意第一种说法。 (4)黍:音shǔ,黏小米。 (5)食:音sì ,拿东西给人吃。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目录
• 引言 • 天下有道 • 丘不与易也 • 当今社会的启示 • 总结
01
引言
主题介绍
天下有道
指天下有道,即社会秩序良好, 人们安居乐业。
丘不与易也
孔子认为自己不会参与改变这种 状态,因为这是他所追求的理想 社会。
背景介绍
春秋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
弘扬传统文化
孔子认为,要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需要弘扬传统文化,让人们了解和继承中华民族 优秀的文化遗产。
倡导道德教育
孔子提倡道德教育,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从而促进社会 的道德建设。
推动社会变革
孔子认为,社会的变革需要从道德和教育入手,通过改变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来实现。 他希望未来的社会能够更加注重道德和教育,实现和谐、稳定和繁荣。
孔子对于变革的态度
审慎对待
孔子认为变革应慎重考虑,不能轻率行事。在变革之前应充分评 估其利弊,以及是否符合道义和民心。
强调仁爱
孔子倡导仁爱思想,认为变革应以人为本,关注人民的福祉,而非 仅仅追求功利目的。
循序渐进
孔子主张变革应逐步推进,通过逐步改善来达到理想的社会状态, 而不是通过剧烈的变革来达到目的。
孔子的处世之道
1 2
中庸之道
孔子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 时应保持平衡和适度,避免走极端。
谦虚谨慎
孔子认为做人应谦虚谨慎,不应自以为是、骄傲 自大,而应时刻保持虚心学习的态度。
3
重义轻利
孔子强调道义和仁爱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的价 值不应仅仅取决于其财富和地位,而更应看重其 品德和行为。
天下无道,社会矛盾激化,贫富差距 扩大,道德沦丧。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微子第十八》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以反映孔子的处世态度为主,通过与隐士的思想对立变现出来。
【原文】18.1微子去之,箕(jī)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译文】微子离开商纣王出走,箕子做了奴隶,比干强谏身遭惨死。
孔子说:“殷代有三个仁者。
”【解读】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
纣王无道,不听微子规劝,微子离开他出走。
箕子,名胥馀。
纣王的叔父。
纣王不听规劝,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降为奴隶。
比干,纣王的叔父,他强谏纣王,比干被纣王剖心而死。
微子是“邦无道则隐”;箕子是“邦无道则愚”;比干则是“舍生取义”。
【原文】18.2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译文】柳下惠做了司法官,三次被罢免。
有人说:“你不能离开这里吗?”他说:“如果以正直之道侍奉君主,到哪里去能不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用正直之道侍奉君主,何必还要离开祖国呢?”【解读】柳下惠,姓展,名获,又名禽。
鲁国的贤大夫,柳下是他的封地,惠是他的谥号。
柳下惠直道侍君,宁可弃官,不愿改变自己的操守。
孟子称他为“圣之和者也”。
我们要思考的就是环境不好的时候是否需要改变自己。
【原文】18.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
”孔子行。
【译文】齐景公讲到怎么对待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可以像季氏、孟氏之间那样对待。
”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
”孔子于是离开了齐国。
【解读】记载孔子在齐国不被重用的事情。
这一章有很大歧义,有人认为“吾老矣,不能用也”是齐景公不用孔子的托词,也有人认为是孔子拒辞不干的托词。
【原文】18.4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
【译文】齐国人送给鲁国一些歌伎舞女,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理朝政。
孔子就离开了。
【解读】体现了孔子对当政者的极度失望,“道不同不相为谋”。
【原文】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原文】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白话】长沮、桀溺两人结对耕田。
孔子路过那里,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说:“那位手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啊。
”长沮又说:“他知道渡口了。
”子路又向桀溺询问。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
”桀溺问到:“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如今就像滔滔的洪水泛滥,天下都是一样啊,但是谁来改变呢?况且你与其跟从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跟从避世之士呢?”一面耰地而不停止。
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地说:“飞禽走兽不能够与之同群,我不和天下人相处又能跟谁相处呢?天下如果有道的话,我不会同你们去改变他们啊。
”【释词】长沮、桀溺:当时的两位隐士。
金履祥:“名皆从水,子路问津一时何自识其姓名,谅以其物色名之,如荷蒉、晨门、荷蓧丈人之类。
”钱穆:“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
桀,健义,亦高大义。
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耦而耕:两人结对,一拉犁、一扶犁,一前一后而耕田。
《后录》:“古者有牛耦,有人耦。
耦耕者,人耦也。
”津:渡口。
执舆:在车上手执缰绳。
《义疏》:“'执舆’犹'执辔’也。
”朱子:“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
”是知津矣:知道渡口之所在。
朱子:“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陈祥道:“盖非其周流也。
”唐文治:“盖隐讽也。
”滔滔者:指水流动泛滥的样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18.6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一起学《论语》18.6
微子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原文】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白话】
长沮、桀溺两人结对耕田。
孔子路过那里,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
长沮说:“那位手执缰绳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
”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啊。
”长沮又说:“他知道渡口了。
”
子路又向桀溺询问。
桀溺说:“你是谁?”子路回答说:“我是仲由。
”桀溺问到:“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
”桀溺说:“如今就像滔滔的洪水泛滥,天下都是一样啊,但是谁来改变呢?况且你与其跟从避人之士,哪里比得上跟从避世之士呢?”一面耰地而不停止。
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
孔子怅然地说:“飞禽走兽不能够与之同群,我不和天下人相处又能跟谁相处呢?天下如果有道的话,我不会同你们去改变他们啊。
”
【释词】
长沮、桀溺:当时的两位隐士。
金履祥:“名皆从水,子路问津一时何自识其姓名,谅以其物色名之,如荷蒉、晨门、荷蓧丈人之类。
”钱穆:“以其在水边,故取以名之。
桀,健义,亦高大义。
一人颀然而长,一人高大而健。
”
耦而耕:两人结对,一拉犁、一扶犁,一前一后而耕田。
《后录》:“古者有牛耦,有人耦。
耦耕者,人耦也。
”
津:渡口。
执舆:在车上手执缰绳。
《义疏》:“‘执舆’犹‘执辔’也。
”朱子:“盖本子路御而执辔,今下问津,故夫子代之也。
”
是知津矣:知道渡口之所在。
朱子:“知津,言数周流,自知津处。
”陈祥道:“盖非其周流也。
”唐文治:“盖隐讽也。
”
滔滔者:指水流动泛滥的样子。
唐文治:“滔滔,流而不反之意。
”孔安国:“滔滔,周流之貌。
言当今天下治乱同,空舍此适彼,故曰谁以易之。
”
天下皆是也:天下到处都是,指不可改变。
谁以易之:意思是与谁一起去改变之呢。
以,与也。
易,改变。
钱穆:“言天下皆乱,将谁与变易之?”
且而:而,同“尔”,你,指子路。
与其……岂若:与其……还不如(还比不上)……。
辟人之士:指孔子。
辟,如同今之“避”。
《四书合讲》:“不合于此,又往于彼,是避人之士也。
”《点睛》:“辟人之士,错看孔子。
”
辟世之士:长沮、桀溺自指。
《集解》:“士有辟人之法,有辟世之法。
长沮、桀溺谓孔子为士,从辟人之法;己之为士,则从辟世之法。
”
耰而不辍:耰,在农田中干农活时的翻土、覆土、平土,这里指翻土来盖住种下去的种子。
辍,停止。
钱穆:“布种后,以器把之,使土开处复合,种深入土,鸟不能啄,以待时雨之至。
耰而不辍者,亦不告子路以津处。
”《齐民要术》曰:“古曰‘耰’,今曰‘劳’。
”按:也有读“劳、耰”二字合音者,即lóu。
按:耰时所用的工具叫做“耰耙pá”,亦称“耙子”。
怃然:怅然若失。
朱子:“(孔子)惜其不喻己意也。
”《正义》:“盖夫子闻子路述沮溺之言,寂然不动,久而乃有‘鸟兽不可同群’之言。
”
鸟兽不可与同群:即不可与鸟兽同群。
钱穆:“孔子谓我自当与天下人同群,隐居山林,是与鸟兽同群。
”唐文治:“鸟兽同群,深为隐者惜也。
”
斯人之徒:指天下之人。
《四书合讲》:“人生天地间,若斯人者固与我并生并育,同一气类,吾不与之为群,而谁与哉?”朱子:“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孔安国:“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点睛》:“可见不是辟人之士。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易,改变、变易。
钱穆:“孔子言正为天下无道,故周流在外,求以易之;若天下有道,则我不复与之有变易。
”《四书解义》:“若使民安物阜,天下有道,亦愿与击壤之民,共观德化之盛。
”
【先贤精义】
《论语正义》曰:《史记·世家》叙此事于孔子去叶反蔡之时,则为哀公六年,孔子年六十四也。
《水经注》曰:潕(wǔ)水方城西有黄城山,即沮溺耦耕之所。
下有东流水,子路问津处。
《论语注疏》曰:此章记孔子周流,为隐者所讥也。
孔子言其不可隐居避世之意也。
山林多鸟兽,不可与同群。
若隐于山林,是同群也。
言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
陈祥道曰:遯于山林是与鸟兽同群也。
子之言曰吾亦人耳,若非与人为徒,则谁与乎?彼非我,以天下皆无道,谁以易之。
盖不知惟其无道,故吾思有以易之;若其有道也,吾不与易也。
朱子曰:时孔子自楚反乎蔡。
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
张栻曰:夫子使子路问津,亦察其容止之有异也。
长沮谓是知津矣,此讥夫子周行天下之已久也;桀溺之意,则以为当世滔滔一律,谁肯以夫子之道易己所为,言其徒劳耳。
故以夫子为辟人之士,谓其道不合而后去也;以己为辟世之士,谓举世不得而亲之也。
夫子怃然者,以其与吾意异也。
夫人不可与鸟兽同群,当与斯人为徒耳。
以天下之无道也,故欲从而变易之;使天下而有道,则何事于变易乎?必如桀溺之意,以其无道而辟之,则将去人之类,与鸟兽同群,而后为可耳。
程子曰: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
张子曰: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
钱穆曰:隐者之意,天下无道则须隐;孔子意,正因天下无道故不能隐。
盖其心之仁,既不忍于忘天下,亦不忍于必谓天下之终于无道。
戴溪曰:若此等人不可谓之不贤,正缘讲究不明,故所见有差别。
彼为无道,不可与易,圣人以为无道正吾所当易,若有道则无用乎易也。
其差处,正在此。
辟人者言见其人之不善则从而去之,是为辟也。
人不与人为群,乃欲与鸟兽为群,不特待人太薄,待己亦太薄矣。
唐文治曰:盖接舆、沮溺皆有招隐之情,而夫子则有招隐者与共出之志。
皆语重心长,千载下如闻叹息之声矣。
吕晚村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此二句紧对“滔滔者天下皆是,而谁以易之”二句作转驳,言“易”者正欲以道易无道耳。
圣人易天下之心,即天心也。
直立在用舍行藏之外,不在时势,不在一身出处,亦不在做得成做不成上发意。
后惟孔明不逆睹成败利钝,而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必尽死为之,犹得洙泗心传,程子所以称“有儒者气象”也。
《四书合讲》曰:此见圣人以道济天下之心。
“斯人之徒”二句,见圣人一体万物之心;“天下有道”二句见圣人担当世道之功。
【附录】
唐文治曰:沮,沮夫子之行道也。
桀,杰士;溺,溺而不返也。
二人之名不详,记者特以沮、溺名之,亦接舆之义。
江谦曰:长沮桀溺丈人之勤四体、分五谷,自是古时学者本色。
两汉学风尚如此也。
孔子欲进以大乘救世之学,故不许其辟世。
然高于后世科举学校所养成之游民万万矣。
今之学者,当法长沮、桀溺、丈人之生计自立,而更进求大乘救世之学,则真孔子徒也。
读樊迟请学稼章,亦当知此意。
若战国时许行君民并耕而食之说,则窒碍难通矣。
两汉诸帝,尚躬耕籍田,以供宗庙
祭祀,而令郡国各举孝弟力田之士,以为乡里表率,此则良法美意可施行也。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论语大义》《论语新解》《癸巳论语解》《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后案》《论语集释》《论语集说》《石鼓论语答问》《论语后录》《论语点睛补注》《水经注》《齐民要术》《四书讲义》《四书解义》《四书合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