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年龄”的称谓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知识能力提升: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 全国通用

四年级下册语文讲义-知识能力提升: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 全国通用

文化常识:对年龄的称呼襁褓—不满周岁黄口—本指雏鸟,后比喻幼儿,10岁以下。

总角、孩提—幼年泛称。

垂髫(tiáo)、始龀(chèn)—童年泛称。

幼学—10岁束发—15岁左右弱冠—20岁而立之年—30岁不惑之年—40岁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6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岁杖朝之年—80岁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岁的年纪鲐tái背之年—90岁期颐之年—100岁Come on,baby!0-1岁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7岁髫tiáo年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12岁(女) —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13岁(女) —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pīng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13-15岁(男) —舞勺之年谓古代儿童学文舞。

《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

成童,舞象,学射御。

”14岁(女)——“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miǎn 鬟huán鬓bìn低。

必备的文化常识年龄的称谓你知道吗?

必备的文化常识年龄的称谓你知道吗?

必备的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4豆蔻: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8知命之年:至五十岁(有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期御之年;一百岁。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人。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讲解:官职变化、年龄称谓

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代文化常识分类讲解:官职变化、年龄称谓

官职变化【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许迈传》【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绌、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陟:进用。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高中语文 文言文 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关注教材 遇到专有名词时,要尽量关联教材,链接教材语境。
当遇到陌生的文化知识词语时,不妨进行生活常态 关注生活
化、共识性话语的联想。
能追无尽景,始是登高人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
(一)学校与科举 3次 (二)山川与地理 4次 (三)天文与历法 0次 (四)政区与官职 15次 (五)节日与习俗 2次 (六)宗法与祭祀 10次 (七)礼仪与风俗 2次 (八)人名与称谓 11次 (九)文集与典籍 2次 (十)另类与其它 7次
√②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皇帝的自称。
①说反了
√③对皇帝的称呼,有谥号、年号和庙号,谥号最早,年号自汉武帝始,庙号自唐太宗始,一
个皇帝一个年号则自朱元璋始。
④说反了
×④古人对于父母的死有委婉的称谓,父亲去世曰“内艰”,母亲去世曰“外艰”。
×⑤对于皇帝的称谓,在古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法,有称庙号的,如“汉武帝”,有称年号
舞勺
束发/成童

龄 称
碧玉年华 桃李年华 而立之年
男子13岁~15岁左右 男子15岁 女子16岁 女子20岁 指30岁
3.古文笄没(jī有)年十八女岁子。15岁 45..豆黄发蔻加花人女冠舞信/年象老子弱华冠垂十三髫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指 女四小子 男 子。。12子54岁 2岁0~ 岁20岁 6.悬车不七惑之十年退休指了40。岁
天子、太后、公卿王侯
薨、崩4.、平百民岁、庶千秋人、直晏驾称、死山陵。崩
死 的
父母
见背、5.孤父露死、弃为养 孤,子亡为独。
讳 称
佛道徒
涅槃、6.圆夫寂死、坐称化、寡羽,化、妻仙死游、称仙逝鳏。
一般人
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 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用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我们在高中语文的试卷里或者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甚至是各种古装剧里,都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物年龄的称谓,如豆蔻、弱冠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称谓是我们不熟知的,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说不定会考。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物称谓分别是什么。

1、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4、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1)自谦称谓古代的自谦称谓,大都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但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如舍弟、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如亡妻、亡弟。

(2)尊称称谓自谦称谓是以卑己的方式间接向对方表示礼敬,而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司马光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qiǎnɡbǎo):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mào dié)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jī yí):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过去曾有人把中国古代的社会叫宗法社会。

宗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一种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中关于“年龄”的称谓
现在人们说年龄,都是很直接的1岁、10岁、40岁。

简单明了,却貌似少了一点“韵味”。

那么古人对于年龄又是如何称谓呢?
有些称谓现在还能听到,但有些已经很少有人知道。

【幼年】
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胡令能《小儿垂钓》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例: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卫风·氓》
九龄:9岁。

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

例: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河中之水歌》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例: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青年】
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例: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

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碧玉歌》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例:
嗟我客上都,忽已见暮春。

骑马出闇门,眯眼吹红尘。

西湖商贾区,山僧多市人;
谁令污泉石,只合加冠巾。

黄冠更可憎,状与屠沽邻,
齁齁酒肉气,吾辈何由亲!
少须一哄散,境寂鸥自驯。

举手邀素月,移舟采青苹。

钟从南山来,殷殷浮烟津。

鹤发隐者欤?长歌收钓缗。

畏冷不竟夕,恨此老病身。

明发复扰扰,吾诗其绝麟。

——陆游《夜泛西湖示桑甥世昌》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例: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刘禹锡《重答柳柳州》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例:
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

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

——陆游《梨花》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半老徐娘:女子30岁。

例:
花作婵娟玉作妆,风流争似旧徐娘。

夜深曲曲湾湾月,万里随君一寸肠。

——刘禹锡《七绝梦扬州乐妓和诗》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例:
不惑之年,心宜不动。

常思玉金枷重。

无常一著可伤悲,悟时速把良缘种。

鄙了惺惺,装成懵懂。

修完内貌频看供。

功成行满去朝元,瑞云。

——《踏云行赠张公》
艾:50岁。

《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

六九年:即54岁。

【老年】
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

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

例:
继粟继肉,以养贤才;
祝鲠祝噎,以礼耆耋。

——陆游《谢致仕表》
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

还历寿:61岁的寿辰。

从心之年:70岁。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

例:
七十人言自古稀,我今过二未全衰。

读书似走名场日,许国如骑战马时。

秋晚雁来空自感,夜阑酒尽不胜悲。

渭滨星霣逾千载,一表何人继出师!
——陆游《七十二岁吟》
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如:耄耋之年。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伞寿:80岁寿辰。

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中寿:指80岁以上。

米寿:指88岁。

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

上寿:90岁为上寿。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期颐:指百岁高寿。

茶寿:指108岁。

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

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