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共玉通天河隧道右线掌子面出水处理方案详解

合集下载

隧道突泥突水处理措施

隧道突泥突水处理措施

隧道突泥突水处理措施
水突泥事故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或者开挖轮廓四周的特大岩溶溶腔突然压溃临界面,造成突水突泥地质灾害。

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应在开挖支护、涌出物处理、超前预报及注浆处理质量等方面进行加强。

1、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在开挖支护时,应遵循“缩短开挖、减弱爆破、加强支护、增加量测频率”的指导原则,严格控制现场开挖进尺。

缩短开挖、减弱爆破、加强支护、增加量测频率。

2、在发生小型突水突泥灾害后,进行涌出物处理时,应遵循先完善处理方案后清理的原则。

3、重点加强超前预报工作。

对于复杂不良地质,应该进行多类型超前预报相结合的方法,一般采用的超前预报方法有综合物探超前探测法、水平钻孔超前探测法、洞内综合地质法、围岩大变形与膨胀性预测预报法。

4、加强注浆质量。

注浆是目前处理溶腔特别是断层、富水裂隙的一项有效技术措施,通过注浆,达到堵水和加固地层的目的,从而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目前注浆采用信息化注浆新技术和帷幕注浆。

隧道拱顶渗水处置

隧道拱顶渗水处置

隧道洞内渗水处置方案第一章编制依据及原则1、编制依据1.1区间隧道工程施工图纸。

1.2相关施工规范、规程和标准。

1.3依据实地勘察情况和相关部门提供的信息、资料等。

1.4类似工程成功施工经验。

2、编制原则2.1方案做到科学、经济、实用、安全。

2.2施工总体部署合理,施工计划可行、高效,确保总体工期进程要求。

2.3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周密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文明施工措施。

第二章工程简况1、工程设计概况区间全长约1400双延米,复合式衬砌,单线单拱,结构底板埋深20~35米,相应隧道上覆土厚度12~27米。

工程地质情况自上而下分别为杂填土、3-1新黄土、3-2-1古土壤、4-1-1老黄土、4-2-1古土壤、4-1-3老黄土、4-2-2古土壤、4-1-3老黄土、4-2-2古土壤,详见附图。

其中,3-1新黄土、3-2-1古土壤地层具湿陷性,埋深为9.7~16.6米,隧道上部地层为4-1-1老黄土、4-2-1古土壤,在靠近三爻站附近90米范围内穿越3-2-1古土壤地层。

区间设1#、2#两个竖井,竖井深度分别约为31米、34米。

区间隧道正洞穿越三道地裂缝,结构上采取增大断面、增加特殊变形缝进行设防,以适应地层的不均匀变形,隧道初衬结构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钢格栅+网喷混凝土结构形式;短台阶法暗挖施工。

二次衬砌结构采用模筑钢筋混凝土衬砌。

区间A’断面结构形式如下图:2、地面建(构)筑物、管线情况渗水处上方地面周边没有较大的建筑物,左线设计线路上方地面有一道南北向雨污水合流排水管道,管径d600~800,埋深1.0~1.5米,管道中心距左线中心1.4米,偏西。

自来水及天然气主管道埋深均约1.5米,分别位于左线上方中心线偏东约2米和4米。

3、渗水情况渗水部位有三处,分别位于里程桩号为ZDK22+252、ZDK22+387、YDK22+421。

渗水较大处位于ZDK22+250,拱顶湿渍宽度约为10米,晴天日平均渗水量约为0.03M3,雨天日平均渗水量约为0.5M3。

隧道治理水的方法

隧道治理水的方法

隧道治理水的方法重庆沿江高速项目部张帆内容提要:水是隧道的通病之一,也是影响隧道正常运营的重要因素之一。

隧道渗漏水带来的危害是很严重的,不仅损坏通风、照明、安全等各种附属设施,而且路面积水引起眩光、车辆打滑等。

造成隧道渗水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施工中防排水的细部处理不到位。

为了有效的防治隧道渗漏水的这种通病,我们在施工采用永久性防排水措施,采用“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

关键词:隧道水处理方法(一)、进洞前防排水处理第一,在隧道进洞前应对隧道轴线范围内的地表水进行了解,分析地表水的补给方式、来源情况,并适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做好地表防排水工作;第二,对通过隧道洞顶且底部岩层裂缝较多的沟谷,建议用浆砌片石铺砌沟底,必要时用水泥砂浆抹面;第三,开沟疏导隧道附近封闭的积水洼地,不得积水;第四,在地表有泉眼的地方,应埋设导管进行泉水引排;第五,在隧道洞口上方按设计要求做好天沟,并用浆砌片石砌筑,将地表水排到隧道穿过的地表外侧,防止地表水的下渗和对洞口仰坡冲刷,并与路基边沟顺接成排水系统;第六,若在洞顶设置高压水池时,应做好防渗防溢设施,且水池宜设在远离隧道轴线处。

(二)、开挖过程中对涌水地段的防排水处理1、涌水地段的防排水处理原则: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对开挖面出现的涌水进行调查分析,找准原因,采取“防、排、截、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方案,达到排水通畅、防水可靠、经济合理且不留后患的目的。

2.涌水地段的原因分析造成隧道涌水现象一般是由于地下水发育,洞壁局部有水流涌出;碰到断层地带,岩石破碎,裂隙发育,出现涌水现象;洞顶覆盖层较薄,岩石裂隙发育,开挖地表水下渗等原因。

施工中应对洞内的出水部位、水量大小、涌水情况、变化规律、补给来源及水质成分等做好观测和记录,并不断改善防排水措施。

当洞内有大面积渗漏水时,宜采用钻孔将水汇流引入排水沟,并详细记录钻孔的位置、数量、孔径、深度、方向和渗水量等,以便在衬砌时确定拱墙背后排水设施的位置及衬砌背后环向排水管的数量。

隧道渗水、漏水、排水处治方案讲解

隧道渗水、漏水、排水处治方案讲解

五、施工组织设计1 总体施工组织部置及规划1.1工程概况重庆石忠高速公路竹林坪隧道为分离式单向行车双车道公路隧道,两洞轴线平行,相距23m,右洞长1410.000m,检测里程起止桩号为K1507+449(石柱端)~K1508+859(忠县端);左洞长1450.000m,检测里程起止桩号为ZK1507+449(石柱端)~ZK1508+899(忠县端)。

隧道除出口位于曲线上,其余全部位于直线段,左、右纵坡均为-2.80%下坡,属长隧道。

纵坡为-2.8%,进口高程约为1389m,出口高程约为1348m。

隧道入口洞门为端墙式,出口洞门削竹式,洞身采用复合式衬砌,路面为复合式沥青路面,单洞最大净宽10.8m。

竹林坪隧道于2006年初开工建设,于2009年通车,至今已运营超过4年。

目前隧道内部分施工缝、变形缝及衬砌局部部位出现渗漏水现象,特别是在大暴雨后洞内出现严重的漏水、喷水现象,对正常运营造成一定的影响。

隧道洞口实景图工程地质情况:竹林坪隧道穿越的山脉呈近北东-南西向展布,为中低山,地形陡峻,地形坡度40~50°,多陡坎、悬崖分布。

山脊两侧横向冲沟发育,呈现与主体山脉走向垂直的山脊与沟谷相间分布的微地貌特征,地形起伏较大,呈“V”字型沟谷。

洞身段围岩岩性主要为泥岩、泥灰岩、砂岩等,其中靠近湖北分水岭段围岩主要为泥岩和泥灰岩互层,洞身中间段主要为砂岩,靠近重庆忠县段围岩主要为碎石土。

水文地质条件:该区段内无常年地表流水,仅在雨季由地表漫流汇集成沟水,其流量随季节性变化而变化,补给来源于大气降水,季节性强,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及隧道进出口端坡、残积土层中之孔隙水为主。

基岩裂隙水赋存于砂岩、泥岩裂隙、层间孔隙和风化裂隙中。

本隧道进出口和坍塌段存在滴水或林水状,这些出水点受季节性影响大,旱季水量小,雨季时大气降水补给,水量较丰富,对隧道防排水及正常营运影响较大。

原设计情况:净空断面为分离式长隧道。

隧道内轮廓采用三心圆(曲墙半圆拱)断面。

隧道右线贯通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右线贯通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右线贯通专项施工方案作者:王全陆来源:《名城绘》2019年第10期摘要:**隧道位于中仙乡玉溪村,属于越岭隧道,最大埋深173m,左右线线间距约35m~52m,按照分离式隧道设计,**隧道右线起止里程:K150+488~K152+795全长2307m;**隧道左线起止里程:ZK150+485~ZK152+740全长2255m;隧道主洞建筑限界(单洞):14.75m(宽)×5m(高),隧道行车主洞内轮廓路面以上采用三心圆曲墙断面,洞内路面横坡2%。

标准断面面积(单洞)112.56平方米,其中路面以上99.81平方米。

关键词:**隧道;贯通;施工方案一、贯通推算**隧道右线施工截止2019年6月18日,右线进口掌子面桩号为K151+882,右线出口掌子面桩号为K151+976.2,根据设计图纸结合超前地质预报分析,剩余围岩分别为K151+882~K151+915支护类型为S4-1(33m),K151+915~K151+935支护类型为S4-2(20m),K151+935~K151+965支护类型为S5-2(30m),K151+965~K151+976.2支护类型为S5-2(11.2m),总计剩余94.2m,目前进口采用台阶法施工,日进尺3.5m,右线出口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施工,日进尺1.2m,根据现场施工组织、围岩级别及施工功效综合分析,出口端至進口端贯通段位于K151+935~K151+945,即进口端施工至K151+940后暂停施工并封闭掌子面改由出口端单头掘进,最终在K151+940处实现隧道的掌子面贯通,K151+935~K151+945段洞身围岩为强风化粉砂岩,围岩较稳定,隧道贯通段落埋深 >=130m,且处于隧道中间段落,有利于隧道贯通,根据之前的施工进度数据分析,**隧道右线计划在2019 年7月16日贯通。

二、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1、主要施工方法1.1基本原则(1)隧道贯通采用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组织施工,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管超前、浆严注、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护、早成环、勤量测”的原则,安全第一,质量为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某隧道洞内涌水情况与治理方案分析

某隧道洞内涌水情况与治理方案分析

某隧道洞内涌水情况与治理方案分析作者:李瑞梅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26期[摘要]本文结合二广高速11标跑石界隧道工程实例,首先介绍了跑石界隧道工程洞内涌水的相关情况,并就其成功治理了隧道涌水问题的相关经验和方案,分析和探讨了隧道洞内涌水情况与治理方案。

[关键词]隧道工程;洞内涌水;治理方案中图分类号:TU5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118-01一、引言时代的飞快发展也大大增加了隧道工程的数量和需求,虽然隧道工程能够解决人们的交通等问题,但是,隧道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隧道洞内涌水,所以做好隧道洞内涌水治理的应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下面结合二广高速11标跑石界隧道工程施工中成功治理了隧道涌水问题的经验,就隧道洞内涌水情况与治理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某隧道洞内涌水情况1、隧道出口左线涌水情况跑石界隧道出口左线上台阶已开挖支护至ZK111+724,进洞227m。

自ZK111+790始至ZK111+725,围岩逐渐由强~中风化花岗闪长岩发展为全~强风化花岗闪长岩,局部夹中~弱风化块石,节理裂隙极为发育,涌水逐渐增大(ZK111+735掌子面右侧拱脚上1m左右出现大股状涌水,涌水量在10m3/h左右;ZK111+725掌子面出现多处股状涌水,涌水量在13m3/h左右)围岩水稳性差,遇水软化、膨胀崩解呈软塑~流塑状,致使预留核心土体及掌子面崩解垮塌,扰动后成淤泥流淌。

期间ZK111+764因掌子面右下部渗水导致右拱部坍塌,施工单位自行采取密排注浆小导管艰难渡过。

掌子面隧道埋深40m左右,V级加强支护,双层加密注浆小导管(拱部120°环向间距15cm),管长4.5m,每1.5m一循环,掌子面局部打设4.5m长注浆小导管,稳定掌子面,并增设上台阶临时仰拱。

实际施工中,采取加大预留核心土体积(环形开挖宽度1~1.5m),掌子面打设注浆导管,机械配合人工开挖,且边开挖边喷砼封闭围岩,尤其是在围岩渗水较大稳定性极差的ZK111+735~725段,循环进尺缩短到40cm左右,工字钢架也由50cm间距自行调整到了40cm左右。

后领下隧道(下行线)掌子面涌水情况汇报2016.4.11

后领下隧道(下行线)掌子面涌水情况汇报2016.4.11

后领下隧道(下行线)掌子面涌水情况汇报(2016.4.11)掌子面涌水位置示意图(掌子面里程LXDK5+413.25)1、概况介绍:2016年4月11日凌晨3:15时,开挖班组进行正常的掌子面加深炮孔作业(φ50钻头),当左侧钻杆进入1.5米深时,孔内突然涌水将钻杆顶出,压力极大,呈柱状喷出,水平扬程为8~10米。

右侧钻杆进入1.7米深时,孔内也有水涌出,被迫停止施工,启动应急方案。

2、围岩情况:掌子面里程LXDK5+413.25,Ⅱ级围岩,弱风化花岗闪长岩,厚层状构造,拱部无支护时可能局部发生小坍塌,所处地段为F1断层及其影响带,岩体破碎,稳定性差,物探显示为低阻段。

地下水主要为构造裂隙水,预测单位长度可能最大涌水量Qo=338.1m³/d,为中等富水区,埋深约为403米。

3、现场情况早上6:15时项目部组织测量人员对隧道内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实测数据如下表:水位测量纵断面示意图早上9:15时项目部组织测量人员对隧道内相关数据再次进行测量,实测数据如下表:水位测量纵断面示意图根据测量数据,3小时积水量计算如下:(452.65-413.25)×(157.401-157.01)×7.222+(476.35-452.65)×(157.401-157.01)×7.222÷2=111.26+33.46=144.72(m³)期间,考虑到洞内小水泵在不停止的往洞外抽水,即3小时洞内的涌水量约为180 m³,计每小时洞内涌水量约为60 m³。

4、影像资料掌子面里程标示牌(2016年4月11日4时30分拍摄)掌子面涌水位置(2016年4月11日6时15分拍摄)掌子面涌水位置(2016年4月11日8时03分拍摄)掌子面涌水位置(2016年4月11日9时48分拍摄)掌子面涌水位置(2016年4月11日13时35分拍摄)。

中天山隧道涌水处治技术

中天山隧道涌水处治技术

Ab s t r a c t : Z h o n g t i a n s h a n t u n n e l S h i g h p r e s s u r e wa t e r g u s h i n g s e c t i o n h a d u n i q u e f e a t u r e s s u c h a s h i g h p r e s s u r e a t w a t e r
第1 0卷 第 4期 2 0 1 3年 8月
现 代 交 通 技 术
Mo d e r n T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Te c h no l o g y
VO I . 1 0 NO. 4
Au g .2 01 3
中天 山 隧 道 涌 水 处 治 技 术
+ 8 3 0, 造 成洞 内最 大 被 淹 9 3 0 m, 现 场 施 工 被迫 停 止 。停 工后 , 针对 涌水 情况 采 用 不 同方 法 进行 水 量
观 测并进 行 连通试 验 , 同时采 取 超前 探 孔 和地 面物
育较 宽 , 含水 体 倾 向小 里 程 方 向 , 总 体走 向 与 节 理 延伸 方 向一致 , 相对 隔水体 分布 明显 。
Ke y wo r d s: t u n n e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wa t e r g u s h i n g;c u t r a i n;g r o u t i n g
1 工 程概于 曲线 上 外 , i 其 余 均 位于 直线 上 。左 、 右线 线 间距 3 6 n。 i
推 断 结 果 示 意 图



= 2
羞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天河隧道右线掌子面(YK783+010)出水处理施工方案一、工程简介通天河隧道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结古镇前进村三组村东南方向约500m处,为分离式隧道,左线K781+940-K783+500,长1560m,设计纵坡2%-0.45%;右线YK781+940-YK783+500,长1560m;设计纵坡2%-0.45%。

洞身围岩岩性为第四系全新统残坡积粉质黏土;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破碎石;进出口段坡积层下部分布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层粉质黏土、粉砂、圆砾、卵石、漂石;下伏中生界上三叠统柯南群浅变质碎屑岩,岩性为片岩。

根据隧址区的地层岩性、地下水水动力特征,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将地下水分为两种类型:第四纪松散岩空隙水和浅变质岩裂隙水。

第四纪松散岩空隙水分布于坡体及沟谷,赋存于碎石土、粉质黏土中,与地下水联系密切,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及地下水侧向渗补。

浅变质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中生界三叠系上统之柯南群变质岩风化带的裂隙中,受控于风化层厚度变化,透水性及富水性较好。

补给源为大气降水,受季节影响,水量变化大。

二、施工情况2012年7月25日,开挖至YK783+000里程时,掌子面左侧边墙高约1.5m位置处出现股状水,呈喷涌状,出水量约为75m3/h,且掌子面左侧(尤其在渗水处)岩层走向为水平方向,节理发育,并含有闪亮反光的煤矸石。

掌子面右侧岩层走向与水平面呈60°夹角,不同于左侧,与之前无较大的变化。

2012年7月26日,开挖至YK783+002里程时,掌子面新增3股出水,分别位于掌子面左侧拱腰、左侧仰拱顶3米、1.5米、2米处。

水质清,呈喷涌状,出水量约为75m3/h。

掌子面岩层走向与水平面呈60°夹角,掌子面围岩完整、自稳性较好,无软弱夹层。

2012年7月29日,通天河隧道右线开挖至YK783+010里程时,掌子面揭露围岩为中薄层片岩,岩体较破碎~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在掌子面左侧布设了4个φ50探孔,长度为5m,钻孔至1.5m~2m时,4个孔均先后有股状水流出,且喷至3m远,水量约150m3/h。

当天,参建各方讨论了通天河隧道右线掌子面(YK783+010)出水情况处理初步方案。

2012年8月6日,参建各方讨论了通天河隧道右线YK783+010~YK783+045段注浆堵水施工方案。

2012年8月12日,我部根据“通天河隧道右线掌子面(YK783+010)出水情况处理初步方案讨论会会议纪要”要求与“共玉隧道咨询组[2012]第B13号文件”精神完成了通天河隧道右线掌子面(YK783+010)5个超前探孔,探孔深度均为35m,结合钻孔记录分析,探孔出水存在连通现象,总出水量为340m3/h,实测水压为0.49Mpa,前方围岩较破碎,裂隙发育,存在软弱夹层。

2012年8月13日至2012年8月20日期间,我部按照2012年8月6日参建各方讨论的通天河隧道右线YK783+010~YK783+045段注浆堵水施工方案要求。

对现行掌子面进行了止水处理。

三、施工方案1、编制原则(1)重视生态环境,在施工期间及竣工通车后保证不发生水土流失,不破坏三江源核心保护区植被与水系。

保证现有隧道排水管能够满足要求,避免往前开挖后,出水量大于排水管最大排水量,保证隧道使用功能。

(2)治水原则:结合高原高寒地区隧道病害特征,隧道出水“以堵为主、限量排放”的处治原则,采取切实可靠的设计、施工措施。

注浆施工技术先进、注浆方案可行、方法稳妥可靠、高效、安全、不留后患。

(3)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求真务实,正确选择注浆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加快施工速度,做好人力、物力的综合平衡,均衡生产。

(4)以确保施工安全、质量、工期、环境保护和投资为目标。

(5)重视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及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建立以地质工作为先导、以量测为依据的信息化防排水施工管理体系。

(6)严格执行设计文件、技术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2、编制依据(1)《共和至玉树(结古)公路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2)踏勘工地,从现场调查、采集、咨询所获取的资料。

(3)我单位施工能力和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4)现场踏勘调查所获得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当地资源及施工环境等调查资料。

(5)我集团公司所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和多年积累的工程施工经验。

3、实施方案开挖前采用探孔注浆与周边注浆并利用周边注浆孔安装长管棚和开挖支护后径向补充注浆方案。

针对目前5个探孔出水与钻孔情况,总体思路是钻孔、注浆、检查相结合,即通过钻孔检测前方水文情况,同时通过钻孔进行堵水注浆。

注浆孔采取全孔一次性注浆方式进行,注浆顺序为先探孔注浆后周边孔注浆,注浆采用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采取定压注浆,注浆压力为:静水压力+(2~4)MPa。

掌子面前方进行注浆堵水的同时,为避免后方初期支护造成水流、浆液反窜,对后方初期支护背后岩体进行加固注浆。

隧道开挖支护后、二次衬砌施工前,若出水量不满足隧道容许排水量要求,对开挖后的富水段进行径向注浆。

3.1注浆堵水设计3.1.1 C30混凝土止浆墙(1)止浆墙设计根据煤矿部与铁路工程圆梁山隧道、象山隧道帷幕注浆施工经验,结合本隧道水压、注浆压力,隧道开挖断面与周边水系情况,止浆墙厚度定为2m,混凝土强度为C30泵送混凝土,断面为:距离掌子面1m(YK783+009~+010)为开挖轮廓线,距离掌子面2m (YK783+009~+008)为初支轮廓线,基础深度至仰拱填充底面。

(2)止浆墙锚固为有效锚固止浆墙,在止浆墙施做段YK783+009.5、YK783+008.5、里程部位沿开挖轮廓线(包括底板)径向施作2排φ25中空注浆锚杆,排间距100cm,环向间距30cm,单根长350cm,伸入止混凝土浆墙100cm;掌子面开挖轮廓线内100cm范围之外部位施作径向φ25中空注浆锚杆,环、纵间距40cm,梅花型布置,单根长350cm(尾部焊接50cmφ25钢筋成直角弯钩),插入墙体150cm。

中空注浆锚杆均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水灰比W:C=0.8:1,水玻璃浓度35Be’,水泥浆、水玻璃体积比C:S=1:1,注浆压力为0.5Mpa~1.0 Mpa,见图1(止浆墙施工图)。

(3)止浆墙施工在YK783+008里程部位支立模板,模板采用5cm厚松木板,工16工字钢作为模板骨架,工字钢焊接在初期支护钢支撑上,地锚与斜撑加固模板,在关模之前将掌子面现有探孔用同材质、同型号的钢管引出模板之外约50cm作为注浆孔口;混凝土一次性灌注,振捣入模,2#拌和站供应C30混凝土,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混凝土,泵送入模。

(4)止浆墙关水试验止浆墙达到强度后,进行关水试验,对止浆墙漏水的地方采用小导管进行注浆处理,同时由于水压上涨会使已经开挖支护的地段水压加大,同时将止浆墙后方48m实施径向注浆,注浆里程为YK783+008~YK782+960。

3.1.2 超前探孔施工钻孔顺序为先下后上(1#、5#、2#、4#、3#),开孔位布置如图2示,终孔为开挖轮廓线外3米。

图2 前探孔开孔布置图(1)钻机就位后,先用φ150钻头施钻2.0m后进行孔口管安装,孔口管孔口段(离法兰盘约80cm~120cm处)缠棉纱或麻丝封孔,人工就位,用挖机顶进直径φ150mm,长度2.0m的孔口管。

(2)孔口管周边布设四根锚杆与外露孔口管焊接牢固;锚杆采用φ22螺纹钢制作,尾部加工成“L”型,长2.5m,锚杆与孔口管焊接前必须先将焊接接触面清理干净,焊接接触面不得有锈蚀、油渍、水渍、碴子等,焊接牢靠、稳定,焊缝饱满。

(3)然后注双液浆封堵(注浆压力控制在0.8~1.0MPa)填充剩余管段与孔口管与孔壁之间的缝隙。

(4)球状高压闸阀安装,闸阀耐压不得小于40Kg/cm2,配齐垫圈及螺栓,螺栓应拧牢固。

(5)更换φ90钻头,开启闸阀继续钻孔,钻孔深度为35m,过程中技术人员详细记录进钻情况(钻杆速度及钻杆跳动现象),地层岩性(岩石颜色与冲洗液颜色、风化程度、岩石硬度)、各种不同地质情况(水量、水压及水质、软弱面宽度及成分,破碎岩体的破碎程度及宽度)及对应深度等。

3.1.3 超前探孔注浆(1)注浆工艺探孔注浆采取全孔一次性注浆工艺。

①采用φ90钻头钻至35m(部分孔深37m)深孔后,关闭闸阀,连接注浆管路。

②进行管路闭水试验,开启注浆机,验证管路达到设计注浆压力是否漏水,管路连接是否牢固。

③注浆准备到位,按照设计要求拌制浆液,注浆材料、设备、电力供应可靠,确保注浆不间断。

④注浆过程中有技术人员全过程旁站,详细填写注浆记录。

⑤达到注浆结束标准后停止注浆。

(2)注浆参数(3)注浆材料及配比参数注浆浆液为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材料为:普通PO.42.5水泥,水玻璃为35Be’。

水泥浆液水灰比为0.6:1~1:1,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体积比为0.8:1~1:1。

(4)注浆结束标准注浆结束标准为“双控”,即注浆量与注浆压力,注浆量按照公式Q=Vnα(1+β) 进行计算为930.5 m3,V为注浆加固体积(m3),注浆加固体积按照全断面4m加固圈、纵向35 m计算得出V =10338.5 m3;n为地层空隙率(裂隙度),取8%;α为地层空隙或裂隙填充率,取90%;β为浆液损失率,取25%。

注浆压力达到设计注浆终压时立即停止该孔注浆。

3.1.4 周边管棚钻孔施工与注浆(1)管棚导向管在施工止浆墙过程中预埋,导向管布置环向间距为40cm,共37根(如图3),孔口用工16工字钢环向固定,导向管采用直径127mm,壁厚4mm钢管加工,长220cm,尾部带法兰盘。

(2)球状高压闸阀安装,闸阀耐压不得小于40Kg/cm2,配齐垫圈及螺栓,螺栓应拧牢固。

(3)钻机就位后,先用φ110mm钻头钻进37m后退出钻杆,钻孔过程中技术人员详细记录进钻情况,地层岩性、各种不同地质、水文情况及对应深度等。

(4)注浆工艺管棚孔采用间隔注浆、单孔一次性注浆工艺。

①退出钻杆后,关闭闸阀,连接注浆管路。

②进行管路闭水试验,开启注浆机,验证管路达到设计注浆压力是否漏水,管路连接是否牢固。

③注浆准备到位,按照设计要求拌制浆液,注浆材料、设备、电力供应可靠,确保注浆不间断。

④注浆过程中有技术人员全过程旁站,详细填写注浆记录。

⑤达到注浆结束标准后停止注浆。

(2)注浆参数(3)注浆材料及配比参数注浆浆液为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材料为:普通PO.42.5水泥,水玻璃为35Be’。

水泥浆液水灰比为0.6:1~1:1,普通水泥~水玻璃双液浆,体积比为0.8:1~1:1。

(4)注浆结束标准注浆压力达到设计注浆终压时立即停止该孔注浆。

(5)管棚安装及注浆①单根管棚长37m,采用外径108mm,壁厚6mm无缝钢管加工,管节长为300cm、600cm两种,除孔口450cm外剩余管段加工成钢花管,益浆孔径为15mm,间隔30cm梅花型布置,管棚采用丝扣连接,丝扣长15cm,外径114mm,壁厚6mm套丝钢管连接,为了使钢管接头错开,编号为奇数孔位第一节管长为3m, 编号为偶数孔位第一节管长为6m,以后每节均为6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