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思想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易经》简称《易》,又称《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故而称呼《周易》。
周,原是一个朝代名,但它做为书名,却是周普的意思。
所以,《经典释文》说:“周,至也,遍也,备也。
今名书,义取周普。
”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周易正义·序》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其实《易经》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数学、物理、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在西方流传。
由于《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所以,易经,在历史上除了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周易》外,还有《连山易》、《归藏易》。
遗憾的是这两种易已经失传了。
易经,最初主要以图案和符号为主体内容;随着文字的发生和演化,才逐渐完善。
原始的易经主要由河图和洛书的图案中内涵规律演化而来,并逐渐形成八卦符号。
如果说作为一个占卜的操作系统,《易经》逐渐只为一小部分巫觋拥有于民间,那么作为一个关于世界意义的解释系统,它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观念内容则几乎为全部的思想大家所重视。
它不仅为道家所传袭利用,也为儒家所继承发展。
太极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乃至重功能轻实体,重直觉轻分析的思维特征无不与《易经》所包含的原始思维及巫文化因子有关。
朱熹称颂:“至哉易乎!其道至大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易经中变与不变的名言

易经中变与不变的名言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根本文献”。
其核心思想是“变化求同”,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和演化中,通过变化而得到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下面是易经中关于变与不变的名言:1. 变则通,不变则通。
变通则不犯,不变通亦不犯。
这句话意思是说,不管是变还是不变,只要能够通达,就能够避免犯错。
事物处于变化中,而我们也需要在变化中不断适应和转变。
2. 易能生,生能变,变能成,成能毁。
这句话表达了万物发展的规律,易生变,变生成,成生毁,一切都是在不断的变化中实现。
这也告诉我们,在发展和变化中,要保持谦虚和警惕。
3. 转移乎阴阳之性,而成天地之化。
阴阳是易经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着万事万物中的两个相对面。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把握阴阳之性,才能够成就天地之化。
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易经八卦中乾和坤的经典名句。
天行健代表着刚强顽强,而地势坤则象征着温柔厚实。
君子应该学习乾坤的重要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5. 笃信说者之言,静听君子所述。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笃信言传之道,静听君子所述。
只有真正了解和信任他人,才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6. 风水火山,山水火风。
这句话让我们了解到一种相反的思考方式。
既然风水和山火这些事物本质上是相反的,那么我们就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寻找相反面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做到更好的应对。
7. 不忘反求,求得其真。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时刻反思自己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顺利进步。
求真是一种精神态度,在不断地探索和发现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事物。
8. 无妄之灾,庸人自扰。
意思是说,无谓的危险和灾难常常是由于主观想象或者想当然而发生。
庸人自扰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人们常常会自己陷入烦扰和挣扎中。
以上这些易经名言,虽然短小精悍,但却能够将易经思想传递得淋漓尽致。
我们通过学习易经,可以更好地领悟到宇宙、生命和个体的真正含义,同时也能够了解到升华人性的政治道德智慧。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

易经入门基础知识易经,又称《易经》、《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它是一部关于宇宙、人生和变化的书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卜筮文化。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变化,揭示了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类处世的智慧。
易经的理论观念深深影响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思维方式,也逐渐受到世界各地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带您了解易经的入门基础知识。
一、易经的起源和历史背景易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卜筮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当时的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卜筮和祭祀等方式,试图获得对未来的预测和指引。
到了周代(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卜筮渐渐被形式更加完整的《易经》所取代,成为了一部独立的经典著作。
《易经》由周文王和周公所撰写,主要包括《乾卦》、《坤卦》等八卦和通过八卦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
二、易经的核心概念——八卦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概念,它是由爻组成的符号。
爻是由一阳(阳爻)和一阴(阴爻)组成的。
八个爻组合而成的符号称为八卦,分别是乾、坤、震、巽、离、坎、艮、兑。
每个卦都代表着一种状态或者形象,比如乾卦代表天、刚健和领导力,坤卦代表地、柔顺和顺从等。
在易经中,八卦通过变换顺序和组合形成了无数的卦象,揭示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变化。
三、易经的思想体系——阴阳五行易经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二元对立的哲学观念,阐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由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构成的。
比如天和地、阳和阴等。
而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物质形态,也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能量。
易经认为,这五种物质和能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构成了世界的运行规律。
阴阳和五行相互作用,形成了易经独特的思想体系和解读方法。
四、易经的应用——卜筮和辅助决策易经不仅仅是一部哲学经典,它还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
在古代,人们通过卜筮来进行决策和预测未来。
卜筮是通过投掷硬币或者竹签,根据所得到的卦象来解读和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而在现代,易经也可以用作辅助决策的工具。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

《周易》思想与大学生教育《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饱含生命气息的文化。
《周易》讲:“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象也者,像此者也”,“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系辞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具有创新传统的文化。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开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开展的内在动力。
《易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五经之首,素称“群经之首,百科之源”,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化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旋律,是中华文化中第一个具有理论形态的思想体系。
周易文化就是充满着创新精神的代表之一。
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研究易学,取其精华,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周易》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这部经典是中华文明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思想文化资源之一,其影响贯穿整个中华文明史,普及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学术视野的开启,学者们逐步突破传统经学的藩篱,开始以新的思路和方法来解读《易经》,重新审视和评价易学开展史,肯定其历史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周易焕发新的荣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首先就要复兴中国文化的经典。
中国古代天人调谐思想、变易思想、合而不同思想都是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进展创新的基因。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传统的民族,我们必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并构建今天的中国创新文化,从而推动国家创新开展。
《周易》中富含切实可行的教育原那么和操作方法。
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今天从事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周易》具有必要性。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出自《易传·乾·象》;“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
”出自《易传·坤·象》。
一直以来,《乾》、《坤》两卦都被公认为集中代表了《周易》的核心思想,所谓“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象征天,天行即日月星辰的运行及寒暑昼夜的变化。
总论易经的基本意义和原理

总论易经的基本意义和原理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讲到:“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飞跃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新燃起火焰。
自那以后,情况就是这样。
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忆,或曰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力量。
对这一开端的复归是中国、印度和西方不断发生的事情。
”这段话阐明了一个普遍规律: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在它们每次的重大历史转折点,总是通过回顾自己文化的原点,来获得“精神力量”。
比如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就提出要回到古希腊;印度在争取民族独立时提出用继承婆罗门教的印度教作为立国之本;我国宋朝时期,在经受了几百年的印度佛教文化的冲击之后,学术界提出了“出入佛老,反诸六经”。
(注:轴心时代,顾名思义,是指一个对全部人类文化史具有控制意义、提挈意义和动力意义的年代。
哲学、艺术、宗教,在轴心时代已获得惊人发展,以后的发展是轴心时代建立的精神基础的衍生。
轴心时代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提出,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个时代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以色列先知、释迦牟尼、孔子、老子。
他们创立各自的思想体系,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的精神基础,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之上。
这是人类文明大变革时代,也是当今时代的精神指引。
)面临我们今天必须的转变,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一百七十多年中国近代史、九十多年革命建设史都有一个连贯的历史逻辑,中国文化也是在不断变革中孕育着新生。
同样,正在进行的中国治理现代化探索,也必然是这个历史逻辑的发展和延续。
当代中国,在经历了近两百年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之后,有可能会进入“出入西学,返诸六经”的文化复兴的新时期。
一、易经在中华文化的地位遵循孔子不把周易用于占卜而着重于从义理上引申发挥究易之路:“《周易》有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而乐其辞。
我观其德义耳也。
”“系辞焉,而明吉凶也。
易经周易知识点总结

易经周易知识点总结一、易经的基本概念1.易经的历史渊源易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夏朝文王时期,据说由文王继母吕尚传授给文王。
易经传世的版本主要有两种,即《周易》和《易经》两种版本。
前者是指应用了象数学思维解读易经的古典典籍,而后者则是指晋代王弼对《周易》的注释。
两者都包含八卦和64卦的内涵。
2.易经的核心思想易经的核心思想包括了“阴阳”、“八卦”和“64卦”等概念,其中,“阴阳”是根本的概念,“八卦”和“64卦”是基本的工具。
“阴阳”是古代中国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代表着宇宙万物中的两种相反而统一的基本要素,“八卦”则是由“阴阳”组合而成,象征着各种自然现象和事物的变化规律,通过八卦的排列组合,形成了“64卦”,以此来说明世间万物的变化和发展。
3.易经的主要内容易经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卦的构成、卦的含义、阴阳的变化以及卦的解释等。
易经的卦共有八种,分别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和兑,每一卦代表一个特定的自然现象或是人生境遇,通过排列组合他们可以形成64种卦象。
4.易经的应用领域易经在古代主要被用于占卜和预测,通过观察卦的变化来推断未来或者是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现代,易经也被应用于人力资源管理、投资决策、情感治疗、风水布局、舞蹈编排等领域。
二、易经的八卦和六十四卦1.易经的八卦易经八卦分别代表了天地人三才的特性,乾卦为天,坤卦为地,震卦为雷,巽卦为风,坎卦为水,离卦为火,艮卦为山,兑卦为泽。
每一卦都是由三爻所组成,其中爻有“阴”和“阳”之分,共有六爻。
2.易经的六十四卦易经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的排列组合而成,是天文地理形势、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表述。
整个易经是由六十四个组合符号组成的。
每一个卦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作用,可以用于解释人生境遇、分析周围环境、指导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三、易经的应用价值1.易经在哲学上的价值易经在哲学上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其关于“阴阳”、“八卦”和“64卦”的理念,以及其对宇宙的规律、人生的道理的探讨。
关于易经的感悟2000字

《洞悉易经:探索宇宙奥秘的智慧之路》一、易经的深刻内涵;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古代先知们在观察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炼出的一套宇宙智慧,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易经以“六十四卦”为核心,把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经济观等多方面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它以“天地人”的三才关系为基础,把“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描述出来,反映了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把宇宙及人类的发展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
易经的深刻内涵,体现在它对天地人三才关系的描述中,它把天地两者的关系比作“父子”,把人与天地的关系比作“孝子”,认为人应当尊重、敬畏自然,把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融入到人类的生活中,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来指导人类的行为。
易经还认为,人类应当秉持“以德治国”的理念,以“仁义”为政治准则,以“和谐”为社会秩序,以“节制”为经济发展方式,以“自然”为节约资源的原则,努力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易经的深刻内涵,还体现在它对“六十四卦”的解释中,它把“六十四卦”比作一个完整的体系,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比作一个“大家庭”,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只有在这种“大家庭”关系下,人类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
易经深刻的内涵,在于它把宇宙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经济观等多方面的理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人们能够从中获取到智慧,提高自身的修养,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它的智慧,可以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激励人们追求自身的理想,让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宇宙万物的发展规律,更加坚定地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
二、易经的宇宙观;易经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两个基本的力量——阴阳所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互补的,他们不可分割,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例如,太极图中的阴阳两仪,阴阳相生相克,互相制约,共同维持着宇宙的平衡。
另外,易经认为宇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发展。
易经——精选推荐

易经《易經》是中國最古⽼的⽂獻之⼀,並被儒家尊為「五經」之⾸;《易》事實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归藏》和《周易》[1],但《连⼭》和《归藏》已經失传。
《易經》以⼀套符號系統來描述狀態的變易,表現了中國古典⽂化的哲學和宇宙觀。
它的中⼼思想,是以陰陽兩種元素的對⽴統⼀去描述世間萬物的變化。
廣義的《易》包括《易經》和《易傳》。
《易經》分為《上經》三⼗卦,《下經》三⼗四卦。
由于《易經》成書很早,⼤約在西周時期,⽂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内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因此春秋戰國時代的⼈撰寫了《⼗翼》,⼜稱為《易傳》,以解讀《易經》。
普遍認為《易經》最初是占⼘⽤的書,但它的影響遍及中國的哲學、宗教、醫學、天⽂、算数、⽂學、⾳樂、藝術、軍事和武術。
⾃從⼗七世紀開始,《易經》亦被介绍到西⽅。
名字的由來《周易》⼀名有幾種不同的解釋。
「周」,東漢鄭⽞《易論》,認為「周」是「周普」的意思,即無所不備,周⽽復始。
⽽唐代孔穎達《周易正義》認為「周」是指岐陽地名,是周朝的代稱。
有⼈認為《易經》流⾏於周朝故稱《周易》,亦有⼈依據《史记》的記載「⽂王拘⽽演周易」,認同《易經》乃周⽂王所著。
然⽽在幾種較早期的⽂獻,例如《論語》、《莊⼦》、《左傳》卻只稱《易經》為《易》,「周易」之名最早⾒於《周禮》;然⽽《周禮》的年代,學者還有爭議。
所以,就⽂獻⽽⾔,「周」應該是後來加上去。
若以《周禮》的系統來看,《三易》的名稱皆無朝代名,所以《周易》的「周」解釋為「周普」和其它兩種占筮書,⽐較能夠相應。
然⽽夏代是否有《連⼭》、商代是否有《歸藏》也都還是問題。
兩書很可能也是「古史積累說」所⾔的現象。
所以⽐較肯定的是,《易經》或《周易》原來只稱為《易》。
「易」,也有幾種解釋:1. 易由蜥蜴⽽得名,為⼀象形字,此說出⾃許慎《說⽂解字》;⽽蜥蜴能夠變⾊,俗稱「變⾊⿓」,所以「易」的變易義,為蜥蜴的引申義。
2. 必须指出,理解西周之“易”,理当以西周礼乐制度的变⾰为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思想
一.易经的自然观
普遍认为易经起源与占筮。
一方面这种观点本身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即使起源于占筮,但《易经》占筮与纯粹的巫术是有区别的。
易经占筮的依据一方面是《易经》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易经》的辩证法思想。
《易经》系词上传一开始就阐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成,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周易系词上传》第一章)这说明《易经》是以宇宙的构造形象为依据的。
宇宙有阴阳,阴阳造万物,宇宙生成的自然规律也就成了万事万物的行为规范。
人的吉凶也是由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运动造成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系词来理解《易经》的自然观是十分不全面的,而要真正找到《易经》的自然观要从八卦的形成和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原理来理解。
系词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一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系词上传》第十一章)这里的无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两仪是指宇宙生成过程中阴阳对立元素出现;阴阳对立元素的对立统一的辨证运动变生成各种事物;而事物的相生相克变决定各种事物的吉凶。
对于宇宙的生成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迷。
我所接触到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
而且无限紧密。
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
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
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
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
”(霍金《时间简史》)
另一种科学理论是以热力学为基础的进化物理学理论。
该理论的基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当给系统供给能量,复杂系统便从平衡态逐步向非平衡态演化,从而进入了系统的进化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是对“死”的定义。
热力学把“死”定义为平衡态,即,混沌态。
而把“生”定义为时间有序和空间有序的非平衡态。
由“死”转变为“生”是由系统外部供给系统能量所形成的有序结构。
普里高津把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宇宙生成的图景:在宇宙生成之前是一种混沌态,当外界给它供给能量以后,就逐步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
正如中国哲学描述的那样:轻轻者上浮而为天,沉沉者下凝而为地。
我个人认为,耗散结构理论更能够清楚的描述宇宙的生成过程,并对整个宇宙的运动图景也做了准确的描述。
比如,太阳系、银河系都是有序运动,而无数的星系又组成有序的星系集团,这些都是现代科学所证实了的,并且是可以用耗散结构理论准确解释的。
很显然,易经对宇宙的生成的描述与耗散结构理论是非常接近的。
为此,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普里高津就非常欣赏中国哲学,
他用庄子的名言,“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来作为自己著作的序(《普里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
序,湛肯华,沈晓峰,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
易经包含了十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在自然观方面,它不仅仅表现在对宇宙的形成过程的描述,而且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它对宇宙的形成和运转过程中的矛盾运动的深刻理解。
易经把宇宙的形成、运转都看成是阴阳二气,即,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结果,这无疑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成就。
二.易经的整体哲学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西方人善于拆零,即把事物分成很小的细部,他们十分擅长此技,以至于忘了把它们装起来。
”在西方人现在还不会把宇宙和社会装起来的时候,中国人在三千多年前,甚至五千多年前就已经把它装起来了。
易经用阴阳独立统一思想来把握事物的整体运动规律,这无疑是一种整体哲学。
系词传曰:“一阴一阳之胃道。
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周易系词》第五章)什么叫“道”?阴阳不可畏之道。
太极之静,因一阴,静极而动,又生一阳。
一阴一阳互为对立,互为其根,流行交致,动与静不断矛盾变化,体用合一这才是道。
也即是说道的核心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
正是这种阴阳的对立统一才生成了自然万物。
后来的老子正是继承和发扬了易的思想,形成了道家学说。
老子
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第四十二章)正是对宇宙衍生的整体哲学的另一种表述。
易经不仅阐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中国哲学的核心,而且阐述了符合事物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荀子〈天论篇〉)。
即是说宇宙万物和人间百事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如果遵循其运动规律则吉,而违背其规律则凶。
对于这种唯物主义思想几乎在易经64卦中每一卦都可以看到。
三.易经的辩证法思想
几乎可以说一部易经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辩证法著作。
前面已经讲到,易经的自然观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因此,宇宙和万物在运动过程中,各种复杂因素必然要出现相生和相克的情况。
相生则吉,相克则凶是易经的基本原则。
但是这种相生相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运动和相互转化的。
“福兮祸所依,祸所福所伏”在易经中随处可见。
如第三卦“屯”。
本来遇到大山、大河的险阻,世事艰难,应当为凶。
但由于是天运初开,阴阳刚柔才开始相交。
因此,如果有“贞正”的德行,按照事物运动的规律办事,克服困难,则可获得“元亨”,即,大吉大利。
又如,第64卦“未济”。
在此卦中所有爻均不处于正位,即是说事物的各个方面都处于不利位置,而且从卦象来看,火在上,水在下,两者不相交。
但由于所有爻虽不处于“正位”,但处于“正应”状态,就像小狐过河,虽没有经验,但有内在生命力。
因此,未
济过后必然会“小往大来”,最后获得成功。
因而,该卦仍然是“亨通”,吉利的。
而同样的63卦“既济”,该卦完全与未济卦相反,所有的爻均处于正位;而火在下,水在上,水火相交。
即是说事物的所有方面都处于完美状态,事情会获得成功。
但正是由于这种完美,它已经处于颠峰状态,接下来就必然要逐步衰落,走向反面。
因而,此卦的总评是“亨。
小利贞,初吉终乱”。
易经的辩证法思想不仅体现在它的自然观、对事物的分析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的政治思想方面。
易经在很多方面都涉及到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为夫之道和为妇之道等等。
所有的这些“道”都必须作到“和谐”,“相生”,“贞正”才能吉利,反之为凶。
比如,第7卦“师”,此卦的批语是“师贞丈人吉,无咎”。
对此卦,曹操在为〈孙子兵法〉作序时,就引用来说明战争的理念。
其意思是,只有仁义、正义(贞)的战争,统帅(丈人)才会获得吉利。
四.总评
易经从神龙伏羲时代就已经出现,经过5000多年的演化和总结,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哲学、历史哲学和辩证法思想,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民族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