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2021学年浙江省91高中联盟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25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山东省齐文化博物馆内,韶.“(sháo)韵千年—齐国文字博物馆珍藏石磐.(pán)精品展”正在展出,一件件古老而精美的文物,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盛况。

B.我们灿烂的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奥秘就是文以载.(zài)道、以文化人。

而典籍,正是中华文化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提醒我们不断进行精神反刍(chú)的范本。

C.“鬓.(bìn)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

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登上网络热搜。

观众们“云”中共飨(xiǎng)这道独特的“精神大餐”。

D.奥黛丽·赫本曾在电影《窈窕淑女》中扮演一名卖花女,语言学家希金斯为她量身定制“改造”方案,将其包装成一名名媛.(yuàn),最终成功蒙.(mēng)混过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3题。

无水不成峡。

漳县的漳河、龙川河、榜沙河三条长流水全出自山峡中,河的支流是数不清的山溪条溪,几乎每条溪者有属于自己的峡。

[甲]在峡中行走非穿梭往来于溪上不可,五步一道列石,十步一座独木桥,你不得不一反常态....,时而跳跃、时而蹒跚。

水,使山秀,使峡生动,也使你的脚步充满活力[乙]你愈往上行,山势愈逼仄..,天地愈高深,溪流愈跌宕多姿,漫涌多态,忽而在林草间平稳如镜,忽而隐入溶洞有声无影,忽而融进深潭积蓄能量,忽而交汇合流冲撞激荡。

虽有乱石隔挡,但阻力的存在只会使水的执着得以更充分地表现。

[丙]看到瀑布从百丈云崖訇然飞下,不惜粉身碎骨,不徨不回首地一往无前....,你还能伤情于“一失足成千古恨”吗?失落在这里升华,奋进才是真正的美丽。

2.文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几乎B.一反常态C.逼仄D.一往无前3.文中的画线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元宵节文化活动“上元之夜”终于上演,活动现场灯光璀璨,引人入胜成了这个县城历史上最亮的一夜。

温州市2020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温州市2020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

温州市2020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眩目爆冷门指手画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B . 决绝下马威革故顶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C . 跋扈无名火喧宾夺主辅车相依,唇亡齿寒D . 狼藉互联网唾手可得鞠躬尽粹,死而后已2. (6分) (2019高二下·齐齐哈尔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文学式微”频频被人提及,很多人不禁发出“优秀文学作品难觅”的感叹。

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文学奖却日渐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人们不仅津津乐道于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获得殊荣,更是密切关注其中是否存在“猫腻儿”。

当文学靠文学奖中的争议话题来引起公众关注度时,不得不说是一个“黑色幽默”。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式微”之所以成为公共话题,与文学作品和大众阅读之间的割裂不无关系。

一方面,公众抱怨“好书难觅”;另一方面,作家唱叹“曲高和寡”。

()——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评奖过程,不仅可以向读者推荐优秀作品,而且可以帮助公众提高鉴别和欣赏能力,从而带动全民阅读的兴趣,提高其能力。

凤之,文学奖如果陶醉于孤芳自赏,不仅与大众阅读渐行渐远,其自身也难免沦为圈子里人情世故的温床。

文学奖的核心在于“文学”,“奖”应是一种水到渠成的成果,而非苦心经营的收益。

如果文学奖能多一些专业和纯粹,作家就能多一些自由和洒脱,公众也不必将宝贵的想象力浪费在文学之外的细枝末节上。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文学奖本身不仅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且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B . 文学奖本身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的纽带,而不应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C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成为加剧双方隔阂的罪魁祸首。

D . 本应成为联系读写关系纽带的文学奖,却进一步加剧双方的隔阂。

2020高二语文期中考质量分析

2020高二语文期中考质量分析

2020高二语文期中考质量分析一、试卷整体情况分析鉴于本学期要进行语文学考,本次期中考试,试卷形式完全是学考形式。

试卷与教材关系密切,难易适中,结构规范。

试题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考察,题型稳定,考查的侧重点较为突出,基本没有偏题难题,对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试卷内容分析本次试卷分为四大题,分别为选择题、填空题(默写题)、简答题和写作题。

选择题部分题目共16道,满分48分。

内容涉及字音,字形,词语,病句,语序,修辞、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等以及各类常识性知识等。

其中字音、字形符合规范,基本出自课内。

词语题相对灵活,将实词和虚词相结合。

病句题考查的也较为典型,分别考查了并列不当、主语残缺和语序不当等。

文言文题出的较为基础,难度基本不大。

相对而言,13题《烛之武退秦师》的内容理解题相对灵活,需要学生熟悉掌握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不过,仍有小部分试题值得商榷。

如实用类文本的15题,严格意义上没有答案。

默写题考查的也是典型的句子,“疏林不做美”“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别有幽愁暗恨生”等句中,都有学生易写错的字。

文学类文本的题目形式为学考形式,然而难度系数不低,尤其第二题,需要学生区分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与国外“看客”形象的不同,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写作题为材料作文,虽对文体未作出要求,但是倾向于让学生写议论文。

笔者认为,这次的作文题目难度系数不高。

学生只要抓住关键词“底气”来写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整体而言,本次试卷内容考察面全,值得肯定。

三、学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因本次试卷题型与学考相仿,整体难度不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能够拿高分,因为本次试题的内容较为灵活,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就能答出,不少题目有陷阱,学生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陷阱。

事实证明,确实有很多学生掉入了命题者的设置的陷阱之中。

下面笔者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学生的整体答题情况。

(一)知识结构点平均得分率与联盟相比,我们学校的语文成绩整体可以,平均分在联盟里排第二,且与第一名的差距只有零点几分,整体值得肯定。

广东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

广东省各地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精选汇编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I

广广广广广2020-2021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广I广东省普宁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小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

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自然是江南日暮的景况。

“”,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摘编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18. 文段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拟人、想象、夸张、反问B. 拟人、引用、反问、想象C. 排比、反问、想象、引用D. 引用、排比、夸张、反问19. 依次填入文中画线处的诗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①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②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③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④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A. ①③④②B. ④③①②C. ③②④①D. ③②①④20. 文中画线句子可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河南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某某省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广大文艺工作者无论是活跃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还是积极投身以艺战“疫”的前线,都充分展现了心系家国的责任担当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今年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广大文艺工作者理应自觉承担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神圣使命,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潜心耕耘,塑造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形象。

创作是文艺工作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文艺工作者作为特殊的高光职业,社会知名度高、在群众中影响力大,特别是一些青年影视演员虽然“粉丝”众多、“流量”巨大,但人的知名度不等同于作品的知名度,假如没有立得住的作品也是站不住脚的。

留名青史的文艺大家无一例外都为观众奉献出了经典的艺术形象,从而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近来,《山海情》《大江大河2》《觉醒年代》《你好,李焕英》等影视作品热播热映,涌现出一批优秀年轻文艺工作者,他们用心体验生活、做足角色功课,让充满时代气息和人格魅力的人物群像活起来,也让阜身通过艺术形象长到了观众的心里。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唯有用专注的态度下苦功夫、练真功夫,才有望创作出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

也唯有真正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精品,方能展现出文艺家的思想深度、审美魅力、人格境界,在文艺发展史上留存美好永恒的艺术形象。

崇德尚艺,磨砺有品格、有修养的人格形象。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文艺是给人以精神引领、价值引导、审美启迪的,文艺作品是文艺工作者人格人品的自我宣示和精神境界的外化表现。

作家柳青曾说过,“作家在创造人物以前,早已开始.创造自己的形象了。

”文艺家从艺为人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文艺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决定着文艺作品的思想厚度、精神高度和审美深度。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泰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时长: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

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

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

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

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

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

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

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

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

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

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北京市海淀区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北京市海淀区2020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根据《2020年我国水资源、人口、耕地和经济总量区域比重图》,下列说法不能作为南水北调工程设计依据的一项”。D项,“这与该地区的水资源总量比重基本相称”说法有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比GDP总量和人口总量都要大。.故选D。
南水北调工程纵横大半个中国,穿越数个地形地貌【甲】(大相径庭/沧海桑田)的省区市保障一江清流北上,涉及到的工程技术和环境保护难度可想而知。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破解了包括穿黄隧洞、大型渡槽、丹江口大坝加高等一系列工程设计在内的重大技术难题。这些难题中,以中线工程穿越黄河为最。其隧洞施工可以比喻为“牙膏里打洞”,这是因为施工地段为非饱和性土壤。工程技术人员【乙】(因陋就简/因地制宜),采用了简易盾构法和高压注浆法,也就是以镶嵌式方法先建立支撑结构和固化结构,再通过注浆让土壤变硬,使隧洞施工变为了可能。沿线各省市出台规划,制定标准,力保一渠清水。如山东省内造纸厂由700多家减少到10多家,污染物排放量比2002年减少62%;江苏沿线关停化工企业800多家。移民搬迁是南水北调工程必须啃下的又一块“硬骨头”。丹江口水库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因工程需要,丹江口大坝坝顶必须由原来的162米增加到176.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抬高至170米,风浪线172米,这就意味水库面积由745平方公里增加到1050平方公里。居住在水库扩容区的居民不仅面临异地搬迁的现实,而且还有一部分人,面临着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据统计,丹江口水库库区涉及的移民超过34万人。在相关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的扶持下,这些库区移民顺利建立新的家园,很多以搬迁为契机走岀了新的生活道路,生活状况得到大幅改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是新时代的治水方针。未来几年,南水北调工程将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需求,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满足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这是新时代南水北调工程必须肩负的历史责任。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二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二西昌市2020—2021学年度下学期期中检测高二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试题卷8页,答题卡2页。

全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一个盘子里共餐的会食方式,虽然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以现在的眼光看,它算不上优良。

其实,会食传统产生的历史仅1000多年,而优良的分餐制比它古老,我们可以寻到不少证据证明:分餐制在古代中国曾实行了至少3000年。

②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面前摆着一张低矮的小食案,案上放着轻巧的食具,重而大的器具直接放在席外的地上。

现代考古已经发掘到了公元前2500年时的木案实物。

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一些用于饮食的木案,以及与木案形状相近的木俎,俎上放有石刀、猪排或猪肘,其中有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厨房用具实物。

陶寺遗址的发现,不仅将食案的历史提到了4500年以前,而且也指示了分餐制在古代中国出现的源头。

古代分餐制的发展与这种小食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随着饮食礼仪的逐渐形成,正式的进餐场合不仅有了非常考究的餐具,还有了摆放餐具的食案,于是一人一案的分餐形式出现了。

③会食制的诞生大体是在唐代,这种饮食方式的改变,源于桌椅形制的改变——周秦汉晋时代,筵宴上实行分餐制,用小食案进食是重要原因;而高桌大椅的出现,成为分餐制向会食制转变的一个重要契机。

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中考试卷说明:1、本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敕.造(chì) 北宸.(chén) 嗔.怒(zhēn)B.怄.气(òu) 啰唣.(zào) 偏裨.(pí)C.掎.角(jǐ) 垓.心(gāi) 庠.学(xiáng)D.莲萼.(è) 倏.然(shū) 赏赉.(là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流恋忘返余音绕梁语无伦次B.蒙昧无知漠不关心剑拔弩张C.挺而走险如火如荼按途索骥D.再接再厉浮想连翩庸人自忧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责任)须是俺的!”A.杨志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怎么)不晒杀人!”B.众军汉道:“这般天气热,兀的..(方便)。

”C.邢氏笑回道:“我带了外甥女过去,倒也便宜..(刚刚)认得几个字。

”D.黛玉道:“只上了一年学,些须..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其中《论语》是语录体,《孟子》是对话体,《左传》是编年体,《国语》和《战国策》是国别体。

B.唐代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唐四杰”;王维、孟浩然是山水田园派;高适、岑参是边塞派;孟郊、贾岛则以苦吟而著称。

C.元代是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著名的作家及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高明的《琵琶记》等。

D.明清时期长篇小说发展到高峰,著名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牡丹亭》、《水浒传》和《红楼梦》等。

5.对下面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双调]清江引秋怀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末?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A.一、二句既有时间流逝之意也有空间跨度的暗示,另外还写出了事件:家信问归期。

B.三、四、五句虽未回答“归期”,但融情于景,写北雁哀啼、诗人痛饮,秋雨滴打芭蕉惊醒梦中人,旨在表达自己飘泊的愁苦。

C.全曲有浓墨重彩的大景:红叶天、黄花地。

也有隐色小景:雨中芭蕉、梦里秋夜。

后者才是诗人主观感觉的投影、人物的真情实感的写照。

D.全曲紧扣“秋怀”,把握题意,句句围绕秋的特征,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

二、(15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明画手以戴进为第一。

进,字文进,钱塘人也。

宣宗喜绘事,御制天纵。

一时待诏(待诏,官名)有谢廷循、倪端、石锐、李在,皆有名。

进入京,众工妒之。

一日,在仁智殿呈画,进进《秋江独钓图》,画人红袍垂钓水次。

画惟红不易着,进独得古法之妙。

宣宗阅之,廷循从旁跪曰:“进画极佳,但赤是朝廷品服,奈何着此钓鱼!”宣宗颔之,遂麾去余幅不视。

故进住京师,颇穷乏。

先是,进,锻工也,为人物花鸟,肖状精奇,直倍常工。

进亦自得,以为人且宝贵传之。

一曰,于市见熔金者,观之,即进所造,怃然自失。

归语人曰:“吾瘁吾心力为此,岂徒得糈(糈xǔ,粮食)?意将托此不朽吾名耳。

今人铄吾所造亡所爱,此技不足为也。

将安托吾指(指,代手)而后可?”人曰:“子巧托诸金,金饰能为俗习玩爱及儿、妇人御耳。

彼惟煌煌是耽,安知工苦?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进喜,遂学画,名高一时,然进数奇(数奇jī,命运不好),虽得待诏,亦坎坷亡大遇。

其画疏而能密,着笔淡远。

其画人尤佳,其真亦罕遇云。

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画惟红不易着.着:着色。

B.直.倍常工直:挺直。

C.于市见熔.金者熔:熔化。

D.其真.亦罕遇云真:指真迹。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绘事:指作画。

A.宣宗喜绘事..B.画人红袍垂钓水次水次:水边。

..自失怃然:形容失意C.怃然..D.而命题不朽命意:指确定绘画主题..8.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将安托吾指而后可其.画疏而能密安.知工苦其.画人尤佳A.两个“安”相同,两个“其”不同。

B.两个“安”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安”不同,两个“其”相同。

D.两个“安”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句间语意关系角度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①进入京,众工妒之。

②画惟红不易着,进独得古法之妙。

③予钦进,锻工耳,而命意不朽,卒成其名。

④能徙智于缣素,斯必传矣。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②④D.①④|②|③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明宣宗喜绘事,他的画能充分发挥才能,宫中也会集多位名画家,戴进进京后,这些画家都妒忌他的才能。

B.宣宗观赏戴进的《秋江独钓图》,因谢廷循说挑剔的话而不再看戴进的其他画,因此戴进住在京城,生活贫困。

C.戴进起先作锻工,技艺高,收益好,他为此很得意,可当他看到自己制作的物品被熔化为金银之类时,他很受震动。

D.戴进想要在技艺上有成就而留下名声,经过别人开导而学画,他的画具有独特风格,但因命运坎坷,死后才成名。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先读的散文,一本《流言》,一本《张看》。

天下的文章谁敢这样起名,又能起出这样的名,恐怕只有个张爱玲。

女人的散文现在是极其地多,细细密密的碎步儿如戏台上的旦角,性急的人看不得,喜欢的又只有一班只看颜色的看客,噢儿噢儿叫好,且不论了那些油头粉面,单是正经的角儿,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哪一个又能比得崔莺莺?张的散文短可以不足几百字,长则万言,你难以揣度她的那些怪念头从哪儿来的,连续性的感觉不停地闪,组成了石片在水里的一连串地飘过去,溅一连串的水花。

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也是这般贯通了天地,看似胡乱说,其实骨子里尽是道教的写法散文家到了大家,往往文体不纯而类如杂说但大多如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瞧着外边;总是隔了一层,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张是一个俗女人的心性和口气,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又风趣,又刻薄,要离开又招听,是会说是非的女狐子。

看了张的散文,就寻张的小说,但到处寻不着。

那一年到香港,什么书也没买,只买了她的几本,先看过一个长篇,有些失望,待看到《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那一系列,中她的毒已经日深。

世上的毒品不一定就是鸦片,茶是毒品,酒是毒品,大凡嗜好上瘾的东西都是毒品。

张的性情和素质,离我很远,明明知道读她只乱我心,但偏是要读。

古今中外的一些大作家,有的人的作品读得多了,可以探出其思维规律,循法可学,有的则不能,这就是真正的天才。

张的天才是发展得好者之一。

我往往读她的一部书,读完了如逛大的园子,弄不清从哪儿进门的,又如何穿径过桥走到这里?又像是醒来回忆梦,一部分清楚,一部分无法理会,恍恍惚惚。

她明显地有曹霑的才情。

又有现今人的思考,就和曹氏有了距离,她没有曹氏的气势,浑淳也不及沈从文,但她的作品的切入角度,行文的诡谲以及弥漫的一层神气,又是旁人无以类比。

天才的长处特长、短处极短,孔雀开屏最美丽的时候也暴露了屁股,何况张又是个执著的人。

时下的人,尤其是也稍耍弄些文的人,已经有了毛病,读作品不是浸淫作品,不是学人家的精华,启迪自家的智慧,而是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还没看原著,只听别人说着好了,就来气,带气人读,就只有横挑鼻子竖挑眼,这无损于天才,却害了自家。

张的书是可以收藏了长读的。

与许多人来谈张的作品,都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不是指所描叙的内容,而是那种才气如云,以为她是很古的人,当知道张现在还活着,还和我们同在一个时候,这多么让我们感到形秽和丧气。

《西厢记》上说:“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西厢记》上又说:“好思量,不思量,怎不思量?”嗨,与张爱玲同活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选自贾平凹《读张爱玲》)11.下列对张爱玲散文的评说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张爱玲的散文思想独特,文体不纯,语言风趣刻薄。

B.张爱玲的散文和一些很著名的散文家一样,有学者气或佛道气。

C.张爱玲的散文,其“短处”在于没有曹霑的势,没有沈从文的浑淳。

D.张爱玲的散文,只有读得多了,才能够琢磨出其思维规律。

12.对文中画线的比喻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台上的旦角”指的是多而琐细的女人的散文。

B.“油头粉面”指的是秦香莲、白素贞、七仙女这类传统的重修饰的散文。

C.“崔莺莺”指的是才气如云的张爱玲的散文。

D.“卖石灰就见不得卖面粉”指的是带有偏见的先入为主的文艺批评。

13.对文章结尾引用《西厢记》的“不会相思,学会相思,就害相思”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表明作者不再感到形秽和丧气,而是要把张爱玲的书收藏了长读。

B.张爱玲的性情和素质,离我们很远,读她的作品容易乱心上瘾,就如同得了相思病一样。

C.表明读张爱玲的作品如同相思一样,起初不懂,随后了解,继而迷恋。

D.读张爱玲的作品像醒来回忆梦,模模糊糊、恍恍惚惚,如同相思而不得的迷茫。

14.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A.张爱玲的散文,性急的人看不得;读她的作品,感觉如同在晴朗的日子,窗明几净,一边茗茶,一边看风景。

B.张爱玲尽管是天才作家,才情可敌曹雪芹,但浑淳不及沈从文,因而引起别人的非议与抨击。

C.一些大作家的作品读多了也能模仿,因为可以探出规律;张爱玲的作品则不能模仿,因为她所反映的生活离我们很远。

D.“读张爱玲”这个题目含有两重意思,即指读张爱玲的作品,又指读出了张爱玲的个性与才华。

第Ⅱ卷(共78分)四、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20分)两个鸡蛋下午柱子就要返校了,父亲却歪在床上睡着了。

母亲要叫醒他,被柱子拦住了。

“让他多睡一会儿吧,爹太累。

”母亲便不再说什么,收拾好柱子的东西,母亲照例出去借钱。

看着母亲的背影远了,柱子打开包袱,拿出两个鸡蛋,进了里屋,来到父亲的床前。

经过岁月无情的冲刷,父亲的头发早已花白;杂乱无章的皱纹,横七竖八地卧在他脸上,像黄土高原上沧桑的沟壑;一双眼睛仿佛承担了太重的压力,已深深地陷了下去;额头上汗珠点点,青筋隐约可见……父亲老了,是他在顽强地支撑着这个家呀。

柱子鼻子一酸,两颗泪珠滚下脸庞。

轻轻地把鸡蛋放在父亲床头,又看看他没什么动静,柱子悄悄出去,坐在矮凳上等母亲。

院子里似乎发出一阵响声,柱子以为母亲回来了,连忙跑了出去。

没有人,只有几只麻雀在觅食。

柱子就驻足四望。

不远处贫瘠的土地上是绿色的庄稼,在太阳的照耀下泛出青黄的光。

四周黛青色的大山连绵不断,像一条锈得发黑的铁链,把这里的人世世代代牢牢地锁住。

柱子突然想起父亲的话:儿子,将来你要走出大山。

是的,我一定要走出大山。

柱子在心里默默地说。

太阳大毒,皮肤被晒得火辣辣地痛,柱子只好回到闷热的小屋。

看到桌子上打满补丁的包袱,柱子突然意识到应该检查一下,以免带回来的书落到家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