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自然地理学理论 第七章 区域系统理论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分解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重点分解填空和名词解释1 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结构功能性)和环境性的特征。
2 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是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
3 由于目前还不能直接观察地球内部的结构,通常是通过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层次。
4 造岩矿物可以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为长英质矿物,另一类为铁镁质矿物。
5 褶曲的形态事多种多样的,但基本形式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
6 根据断裂岩块相对位移的程度,把断裂构造分为节理和断层两大类。
7 火山喷发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型:裂隙式喷发和中心式喷发,后者又强烈、宁静之分。
8 沼泽形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水体沼泽化;二是陆地沼泽化。
9 根据埋藏条件不同,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承压地下水。
10 冰川根据成因、形态和存在地区不同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11 水循环按照不同的途径和规模,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
12 冰川的主要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重力流,一种为挤压流。
13 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和洋流。
14 波浪按照波动发生的位置分为表面波,内波和边缘波。
15 波浪按照水深分为深水波和浅水波。
16 波浪按照作用力情况分为强制波和自由波。
17 根据潮汐周期不同,可以分为半日潮,全日潮,不规则半日潮,不规则全日潮。
18 洋流按照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19洋流按照其本身与周围海水温度的差异分为暖流和寒流。
20生物圈的结构表现为垂直准正态分布式结构和水平连续不均匀结构和多级嵌套结构。
21 风化作用可以划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2 流水对地貌的改变具有三种作用,即侵蚀作用,搬运作用与沉积作用。
23 海岸侵蚀作用主要包括冲蚀作用、磨蚀作用和溶蚀作用。
24 根据三角洲的进退,可以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
25 表示大气湿度的物理量:水汽压、饱和水汽压、绝对湿度、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
初一地理现代地理理论贡献分析

初一地理现代地理理论贡献分析现代地理理论是人类对地球表面特征、地理现象、人类活动等进行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地球的理解不断深化,现代地理理论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作为初一学生,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地理理论的贡献进行分析,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
一、自然环境影响人类活动的理论现代地理理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因素,对人类的农业、生活、交通等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现代地理理论中,人们深入研究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
其中,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类活动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限制,而环境确定论则主张人类可以通过技术和知识改变或适应环境条件,两者相互印证,为我们理解人与环境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二、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理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成为了现代地理研究的热点。
现代地理理论对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
人口迁移理论主要研究人口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规律和原因,城市化理论则关注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影响。
这些理论揭示了人口迁移和城市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作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三、地域差异和地理区划理论地域差异和地理区划是现代地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差异理论研究不同地区之间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地理区划理论则通过将地理要素进行分类和划分,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单元,以便于研究。
这些理论的贡献在于帮助我们理解地球表面的差异和多样性,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塑造作用。
四、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理论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现代地理理论也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指导。
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在满足当前人类需求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1、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区域特征、区域分异及其发生发展过程与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2)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4)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4、自然地理学的定义: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1、日地距离:1.5×108km地球总质量:6.588×1027g地球总体积:10833×108km3平均半径:6371km2、地球自转产生量昼夜更替、产生了地方时、产生了地转偏向力;地球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导致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1、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岩石圈介于内外圈层之间。
2、自然界通常分为无机界和有机界;为表示人类在地表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则地球表层分为无机界、有机界和人文界。
3、岩石圈包括地幔上部和地壳。
地壳上部为硅铝层,称为花岗岩层;地壳下部为硅镁层,称为玄武岩层。
4、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1)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与人类的诞生。
(2)地球表层环境的区域分异与三大人种的形成。
(3)地球表层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4)地球表层元素组成与人体健康。
(5)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6)地球表层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马建华版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绪论简答题1、现代自然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研究管理和保护地球的问题,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前沿领域包括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响应。
相比于传统的定性描述,现代自然地理学更强调认识变化过程、揭示变化原因、提出管理对策,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运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技术手段。
2、简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的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第一章地球名词1、经线:通过地轴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成为圆,其中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弧为经线。
2、经度:某地所在经线与本初子午线之间的角距,即这两个经线平面在地轴上的夹角。
3、岛屿: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
简答题1、地球表面有哪些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表,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表进行。
2)固态、液态、气态物质同时并存于地表,各界面上的物质相互渗透,三相物质相互转换,形成多种多样的胶体物质和溶液系统。
3)地球表面具有其特有的、由其本身发展形成的物质和现象。
4)相互渗透的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
5)地球表面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
6)地球表面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环境。
2、简述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地球自转是确定地理坐标的基础。
2)地球自转决定昼夜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具有昼夜节奏。
3)地球自转使所有在北半球作水平运动的物体都发生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则向左偏。
4)地球自转造成同一时刻、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间。
5)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使地球体发生弹性形变,在洋面上则表现为潮汐,而地球自转又使潮汐变为方向与之相反的潮汐波。
6)地球的整体自转运动同它的局部运动如地壳运动、海水运动、大气运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3、简述地球的圈层分化并着重介绍地球的外部构造。
原始地球是一个接近均质的物体,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地球圈层的分化过程同整个地球的温度变化密切相关。
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

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重点:讲授土地分级、分类和分等的方法论,难点:区域划分和类型划分的区别第七章土地分级与分类(综自的三大核心之一)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征一、土地概念与含义土地——197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瓦赫宁根召开的土地评价专家会议上,土地的概念作了规定:土地包括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厚度)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被(综合体)。
它还包括这一地域范围内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人类影响),以及动物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
中科院地理所赵松乔:“土地是一个综合的科学概念,它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综合体,也包括过去和现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在内。
”概括土地概念的含义:1.含义(1)土地是一个综合自然地理概念综合体:自然是地表某一地段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全部自然要素在内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土地的性质——取决于全部组成要素的综合特征,而不从属于任何一个单独要素。
(2)土地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水平范围和垂直厚度)空间范围垂直厚度:土地单位大小不一,厚度不同,最低级土地单位地球表层厚度大小不一,研究范围大,厚度大(3)土地是一个自然历史产物,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具有不断变化的动态特征历史产物所谓某一地段的土地特征,只是土地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瞬间状况。
研究土地不仅要了解它的空间分布综合特征,还要了解它的历史、现状,要推测其演替方向,达到认识土地的本质,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4)土地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人类生产劳动的对象,人类生产活动离不开土地。
是资源农业生产——人类利用和改造土地过程,所以土地与人类生产活动息息相关,它的一些特征是人类长期作用的产物。
土地长期作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生产资料、改造对象,所以土地具有社会经济利用的特点。
土地的两个基本特征:自然属性——自然历史发展产物受自然规律制约经济属性——可供人类开发利用,创造价值。
现代自然地理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1自然地理学的性质(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系统性)简答题2自然地理学(一般认为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学科。
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名词解释第二章1为什么地球能成为人类的摇篮、人类的家园?(由适宜的日地距离、适中的地球质量、近球形的地球形状、特定的运动速度与方式决定)问答题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方时和地转偏向力。
地球的公转导致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运动对地表温度调节、生命孕育有重要意义。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不仅导致了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地方时的产生,以及在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而且对于地表温度的调节、生命的孕育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近似于圆形,从而保证从太阳得到的辐射相对比较稳定,使地面温度的变化不过于激烈。
地球自转一周为24 h,自转的速度比较适中,因而使昼夜温差变化较小,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2地外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引力的影响、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及其他因素的影响)问答题3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能量的来源、物质的交换、地内活动的其他环境效应)问答题第三章1想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对地表系统基本的组成与特征作一个简要的叙述(四大圈层、三大界、固、液、气三态物质)2地球表层系统的结构有哪些(垂直分层、水平分异、立体交叉、多级嵌套)3地表系统的功能(物质传输、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和地球表层系统的可预测、可调控功能)4地表系统与人类的相互影响第四章岩石圈1莫霍面:一个位于大陆地区平均33km 的地下,纵波速度由7.6 km/s 向下突然增加到8.0 km/s,这个界面叫做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简称莫霍面。
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现代自然地理学

(三)褶皱
•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规模可大可小)。 • 褶皱的成因: 由构造运动形成,多数水平运动产生,少数垂直运动,也有受外力作用 (冰川、滑坡、流水) • 褶曲的形态基本形式: 背斜、向斜 背斜是岩层上凸的弯曲;向斜是岩层下凹的弯曲
(四)断裂
• 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受力情况 下容易发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
(一)地层厚度、产状与接触关系
• 地层厚度,地层厚度大说明地面下沉,地层厚度薄或者缺失则代表 地面相对稳定或者上升。
• 地层产状(通过岩层走向、倾向、倾角确定) • 地层接触关系,地层的接触关系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岩石圈的运动。
(二)岩相变化
• 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海相、 陆相和海陆过渡相)
各部分功能之和。 • 层次性:系统可以划分为许多个不同的层次 • 动态性:系统大都处在不停地发展变化过程中 • 结构功能性:系统的结构决定了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功能是与系统的结构相匹
配的
21世纪的地理学
• 科学的地理学 • 技术的地理学(信息的地理学) • 哲学的地理学 • 系统的地理学 • 统一的地理学(自然、人文、地理信息技术的统一。) • 全球的地理学 • 发展的地理学 • 生活的地理学
物质的交换,改变了其原来的化学平衡状态,从而形成并保持着既 有还原组分又有氧化组分的混合大气。 • 支撑生命演化和人类生存的功能(只有四个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 地球表层系统才具有支撑人类诞生和演化的功能。)
地表过程的分类
• 物理过程 (物理性质或状态发生变化的地表过程。不仅在地球表层形 态的塑造、物质的输移和循环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在能量 的输移和交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1、自然地理学是以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为研究对象的。
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及其区域分异规律。
②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成因与变化规律。
③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的运行机制(物质循环、能量转换、信息传输)。
④人类与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⑤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
3、自然地理学的性质有: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性。
4、定义:自然地理学就是用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观点与方法,去审视与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与变化规律以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地表自然环境进行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的学科。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环境1、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四点)①能量的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②引力的影响使地球有特定的运行周期和速度。
③陨石撞击的环境效应,可改变地表形态、导致地震、发生灾变,等等④其他宇宙因素的影响如太阳风。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1、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的组成:四大圈层(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三大界(无机界、有机界、人文界)固液气三态物质。
2、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的关系①地球表层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与影响:人类在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化中产生;地表环境的区域分异形成三大人种;地表环境影响人口分布;地表元素组成人体健康;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地表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②人类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改变地表环境的结构;地表环境演化的方向;地表环境变化的速率;地表环境的物质循环;地表环境的能量平衡;对资源的消耗与破坏。
③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1、根据成因,岩石可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火成岩由两类岩石组成:一是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另一种是非岩浆作用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边界优势——三个优势
1、边境地理梯度较大பைடு நூலகம்
在自然方面,海陆边界、山地和平原边界、大气锋面、地质断层 线是沉积、剥蚀、气流活动最活跃的一线。 在国际贸易上,地理梯度和势能相当于经济上的互补性,是开展 国际贸易的基础。 在旅游上,地理梯度和势能带来奇异风光,是猎奇旅游的上好去 处。我国边境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民俗民族文化景观构成旅游 景点的富集带。
实例
北京是一个区域概念,其内涵有7
①北京城。明、清两朝建成的北京内城和外城,共有62.5 平方公里。 ②北京城区。北京市人民政府管辖的四个城区,东城区、 西城区、宣武区、崇文区,共有87.1 平方公里。 ③北京市建成区。已经建成的联成一片的市区,1990 年 为420 平方公里。每年以10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四周延伸。 ④北京市城市规划区。进行市区总体规划的范围,约750 平方公里。 ⑤北京城近郊区。包括四个城区和四个近郊区(朝阳区、 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面积1369.9 平方公里。 ⑥北京城郊区。包括四个城区、四个近郊区和两个远郊区 (门头沟区和燕山区),面积4567.9 平方公里。 ⑦北京市行政区。北京市人民政府管辖的全部范围,包括 城区、郊区和八个县,面积16808 平方公里。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要素——地理边界
边界是构成区域的基本要素。 边界可以用经纬度和地物控制,也可以用界碑控制。
房地基周围的界石,是控制区域的人造地物。 方志上的四至,是通过地物控制边界。 边界不完整,无法在地图上勾划出来,无法准确度量区域 面积,形不成完整的区域。
曾经有过弹性经济区概念,认为经济区不必有明确 的界线。果真如此,是很难执行的。 没有界线,就没有确切的面积,没有明确的范围和 指标,很难进行正常管理。 对边界的研究分下面5个问题进行讨论。
第四节
综合自然区划-4个问题
一、概念与原则
指:按照自然环境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将 地域分成若干单元,形成的自然地域系统。 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原则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原 则,综合因素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 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共轭性原则,与生产相结 合原则等等。 据原则确定的综自区划的依据和指标是区划成败 的关键。 综自区划系统是区划成果的集中反映。 综合自然区划是经济区划和综合区划的基础。
四、历史性
区域载有自然历史、人文历史的信息,随着时间的变化, 其范围和内涵也会发生变化。 区域是反映自然、人文历史变化过程中某个阶段的区域状 况。如:华北平原历史性的含义与华北地块的变迁、东部 海岸线的变迁、黄河、淮河、海河的冲刷堆积及摆动等现 象,关系密切。 经济区也是反映社会经济一定阶段的状况,西安镐京、汉 城、唐城等,都是不同时期京都的所在。目前的西安城墙 是中国现存最大规模的、保存也最为完整的明代城墙,始 建于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1370~1378年),是在唐长 安城的皇城基础上修建的,当时是西安的府城。 在历史的长河中,区域是可变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形成和 发展的过程。自然区域变化慢些,社会经济政治区域变化 快些。
四、陆地边境口岸
1、口岸的作用:
①在开放的时代,陆地边境口岸是城市的重要生长点。 ②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防。 ③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2、口岸的类型: (1)河流渡口型:在以河为界的边境线上,渡口是口岸的生长点。 (2)阡陌相连型:有些口岸没有明显的自然屏障,与邻国阡陌相连 。这 类口岸过境便利,大都由跨界民族居住,互相通婚,甚至过界耕作、经 商,往返频繁。 (3)高山垭口型:以山为界的陆地边境,口岸受地形限制,固定在少数 垭口。这类口岸,大都有悠久历史,自古便是商贸和军事活动的要冲。 (4)寒漠型:以二连为代表的中蒙边界东部地段干旱缺水,限制城市发 展。 (5)海陆过渡型:这类口岸出现在海岸线与陆地边境接触点,兼有海港 和河流渡口特征,北有丹东,南有东兴(大陆海岸线最西南端,属广西 防城港市的东兴市)。
3、镶嵌状的界线
——渐变型与突变型之间的过渡类型
自然地域单元间界线过渡地段上出现锯齿状的镶 嵌或成岛屿状分布,两个地域单元的代表类型同 时存在或相互交错。如温带的森林草原是落叶阔 叶林地带与禾草草原地带之间的交错区,它不是 均匀的景观类型,而是落叶林和草原的大型镶嵌 体。 有些自然地域界线往往延伸达几百公里,甚至更 长的距离。地域分异和界线形成的因素并不都是 一样的,其各段间的界线可能分属于不同类型。 如我国亚热带北界秦岭一淮河线,其东段比较模 糊,而西段则相对明显些。
例如,美国和加拿大以北纬49°为界;美国阿拉斯加州与加拿 大以西经141°为界;埃及与利比亚以东经25°为界;埃及与 苏丹以北纬22°为界;印度尼西亚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在几内亚 岛上以东经141°为界;智利与阿根廷在火地岛上以西经 30°56′为界。北美和澳大利亚的不少州界也采用几何直线法。
2、较模糊的界线——渐变型边界
植被:森林(各种热量带的森林:赤道雨林、热带季雨林、
土壤:砖红壤,红壤,黄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寒
棕壤;褐土,黄褐土,燥红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 漠钙土等地带性土壤。
第二节 区域的基本特征:4个
一、区域的物质性
从哲学上讲,区域是空间的范畴,是空间 的一部分,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 区域大体上可以分成自然区(如综合自然 区、地貌区、黄土高原地区 )、社会经济 区(如行政区、军事区、经济区、宗教区、 文化区 )和自然技术社会过渡型区(如技 术经济区、作物果树适宜栽培区、疾病医 疗地理区、供暖区等)三类
2、地理趋稳性:
由于要素流动,地理梯度逐步减弱,最终趋于一致,这一过程称地理趋 稳性。原先比较稳定的地理系统,经过扰动,出现新的地理梯度,产生 新的地理趋稳性运动。这一过程称地理趋稳性循环。 3、关系与意义: 地理梯度是地理系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非均衡性的反映。地理趋稳性说 明地理系统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能力。梯度→趋稳→新梯度→新趋稳。 人们可以根据地理梯度和地理趋稳性预测地理过程强度和变化趋势,可 以根据地理梯度和地理趋稳性调节地理过程、利用地理过程。
五、自然地理边界划分的指标体系
在通常的自然地域等级单位体系中,较高级单位 的划分依据侧重考虑生物气候原则,即根据气候 与土壤、植被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订界线, 所考虑的是自然界地域分异的地带性规律。首先 注意水平地带性,而后考虑垂直地带性。 地域划分及界线拟订的依据和指标: (1)按温度条件拟订:年均温,1、7月均温, 积温 (2)按水分状况拟订:年降水量等 (3)按地形因素拟订:山地、高原、丘陵、平原 (4)界线拟订的指标综合体:热量与干燥度
二、地理梯度与地理趋稳性
1、地理梯度:
又称地理势,是衡量地理过程强度和方向的概念,指从中心向某方向递 减的程度。 自然地理梯度:气压梯度、重力梯度、温度梯度等。 社会经济地理梯度:人口密度梯度、生活水平梯度、国民收入梯度等 决定地理梯度强弱的要素有二: 一是两地间的绝对指标差度。指标差度与地理梯度强弱成正比。 二是两地间的距离。距离长度与地理梯度强弱成反比。 地理梯度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等要素流动的基础。风疾水急是地理梯度大的 表现。
二、自然区划具体的指标
气候:温度:主要指标:≥10℃的积温,无霜期;
辅助指标:7月、1月均温,绝对最低温等; 湿度:主要指标:干燥度; 辅助指标:年降水量,年蒸发量。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原(草甸草原,干草原,荒漠 草原),荒漠等地带性植被。
自然地域单元之间的界线在空间上表现为宽度较 大的过渡带。在过渡带内出现相邻两侧地域单元 所各具的特征,它们朝一定方向增长或减少。这 类界线多由地带性因素所制约,如我国东部主要 取决于温度条件及其对自然界作用的温度带的界 线。 大多数自然区和社会区没有泾渭分明的界线,在 区与区间有一个宽阔的连续过渡地带。这类边界 是渐变型边界线。 自然区一般有过渡带。民族区、语言区、文化区、 民俗区等都有过渡带。在过渡带中民族杂居,语 言混用,民俗多样。
第三节
区划的概念和类型
一、区划的概念:
区划就是区域划分,根据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和相似性,将一定范围的区域划分为一定等级系统的地域系统研究方 法。 行政区划就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政治与行政权力 的地域划分。
二、分类:
(1)按反映区域因子的多少,区划可分为部门区划和综合区划。 (2)按照区域的性质,区划可以分为: ①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部门自然区划(如地貌区划、地质区划、 气候区划、水文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动物区划等)。 ②人文区划:综合农业区划、综合经济区划、行政区划、农业区划、 工业区划、商业区划、技术经济区划等。 ③自然人文区划:综合区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划、资源开发区划、 水土保持区划等。 (3)按照服务目的,区划可以自成体系 例如,为农业服务的区划由农业自然条件区划、农业技术改革区划、 农业部门区划、农业综合区划等四部分组成,形成农业区划体系。
三、区域的可度量性
在特定的时间内,区域是相对稳定的。 区域必须落脚在地图上,在地图上画出来,有 一定面积,可以度量。 区域的可度量性指标包括:
① 面积大小:绝对面积和相对面积 ② 区域位置:经纬度位置(天文位置,绝对位置)和相对 位置(包括海陆位置、国家中的位置、气候位置、经济 位置、历史位置、重要性位置等方面) ③ 区域特征:主要的标志性的特征 ④ 区域界线:区域界线是区域的分界,是确定一个区域的 精确边界。
一、边界的基本类型 ——3种
1、较明显的界线——突变型边界
在空间上表现为自然地域单元之间的过渡带缩小到最狭窄 的程度。通常是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主要决定于非地带 性因素时才会出现。 突变型边界可以勾划出明确的边界线。例如,自然区中的 海陆界线、流域界线,社会经济区中的国家界线,行政区 界线和房基地界线等。 国界不可侵犯。一个国家内部的行政界线也要认真勘定。 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屏障是行政界线的重要类型。 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划分行政界线时大都采用几何直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