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聊斋志异翻译赏析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原文:细柳娘,中都之士人女也。
或以其飘枭可爱,戏呼之“细柳”云。
柳少慧,解文字。
而生平简默,未尝言人臧否。
但有问名①者,必求一亲窥其人。
阅人甚多,俱言未可,而年十九矣。
父母怒之曰:“天下迄无良匹,汝将以丫角老②耶?”女曰:“我实欲以人胜天,顾久而不就,亦吾命也。
今而后,请惟父母之命是听。
”时有高生者,世家名士,闻细柳之名,委禽③焉。
既醮④,夫妇甚得。
生前室遗孤,小字长福,时五岁,女抚养周至。
福年十岁,始学为文。
父既殁,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遨。
谯诃⑤不改,而顽冥如故。
母无奈之,因呼而谕之曰:“既不愿读,亦复何能相强?但贫家无冗人,便更若衣,使与僮仆共操作。
不然,鞭挞勿悔!”于是衣以败絮使牧豕归则自掇陶器与诸仆啖饭粥。
数日,苦之,泣跪庭下,愿仍读。
母返身面壁,置不闻。
不得已,执鞭啜泣而出。
残秋向尽,休无衣,足无履,冷雨沾濡,缩头如丐。
里人见而怜之,纳继室者,皆引细娘为戒,啧有烦言。
女亦稍稍闻之,而漠不为意。
福不堪其苦,弃豕逃去;女亦任之,殊不追问。
积数月,乞食无所,憔悴自归,不敢遽入,哀求邻媪往白母。
女曰:“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去。
”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
母问:“今知改悔乎?”曰:“悔矣。
”曰:“既知悔,无须挞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⑥!”福大哭曰:“愿受百杖,请复读。
”女不听。
邻妪怂恿之,始纳焉。
濯发授衣,令与弟同师。
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游泮⑦。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注释】①问名:古代婚姻礼仪之一,指男方去女方家提亲。
②以丫角老:终身做姑娘。
③委禽:送聘礼,表示定婚。
④醮(jiào):嫁。
⑤谯诃:责备呵斥。
⑥宥(yu):宽恕。
⑦游泮:进县学,成为秀才。
译文:细柳姑娘,是中原一个读书人的女儿。
因为她的细腰柔软可爱,有人便半开玩笑地称呼她“细柳”。
细柳从小很聪明,善解文字,喜欢读相观的书籍。
但她平素沉默寡言,从不评论别人好坏;只是有来求婚的,她必定要亲自暗中相看。
聊斋志异3篇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3篇原文及翻译导语:《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整理收集的聊斋志异3篇原文及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聊斋志异·张诚》原文及翻译豫人张氏者,其先齐人。
明末齐大乱,妻为北兵掠去。
张常客豫,遂家焉。
娶于豫,生子讷。
无何,妻卒,又娶继室牛氏,生子诚。
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
且使之樵,日责柴一肩,无则挞楚诟诅,不可堪。
隐畜甘脆饵诚,使从塾师读。
诚渐长,性孝友,不忍兄劬(1),阴劝母;母弗听。
一日,讷入山樵,未终,值大风雨,避身岩下,雨止而日已暮。
腹中大馁,遂负薪归。
母验之少,怒不与食。
饥火烧心,入室僵卧。
诚自塾中来,见讷嗒然,问:“病乎?”曰:“饿耳。
”问其故,以情告。
诚愀然便去,移时,怀饼来食兄。
兄问其所自来,曰:“余窃面倩邻妇为者,但食勿言也。
”讷食之,嘱曰:“后勿复然,事发累弟。
且日一啖,饥当不死。
”诚曰:“兄故弱,恶能多樵!”次日食后,窃赴山,至兄樵处。
兄见之,惊问:“将何作?”答曰:“将助采樵。
”问:“谁之使?”曰:“我自来耳。
”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于是速归之。
诚不听,以手足断柴助兄。
且曰:“明日当以斧来。
”兄近止之。
见其指已破,履已穿,悲曰:“汝不速归,我即以斧自刭死!”诚乃归。
兄送之半途,方回复樵。
既归,诣塾嘱其师曰:“吾弟年幼,宜闲之。
山中虎狼恶。
”师曰:“午前不知何往,业夏(2)楚之。
”归谓诚曰:“不听吾言,遭师责矣!”诚笑曰:“无之。
”明日,怀斧又去。
兄骇曰:“我固谓子勿来,何复尔?”诚弗应,刈薪且急,汗交颐不少休。
约足一束,不辞而还。
师笞之,乃实告焉。
师叹其贤,遂不之禁。
兄屡止之,终不听。
一日,与数人樵山中,欻(3)有虎至,众惧而伏。
《聊斋志异》赏析

《聊斋志异》赏析一、关于作者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
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
山东淄川(今属淄博)人。
蒲松龄出身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
蒲家号称“累代书香”,祖上虽然没有出过显赫人物,在当地却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动乱中衰微下来。
蒲松龄的父亲蒲盘原是读书人,由于家境困难,不得不弃儒经商。
蒲松龄童年时跟着父亲读书,由于勤奋和颖慧而深得父亲钟爱。
他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个第一名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着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颇高。
此后,他与同乡学友砥砺学问更勤,曾与李希梅等人结成“郢中诗社”,常“以风雅道义相劘切”(张元《柳泉蒲先生墓表》)。
他在李希梅家中读书时,“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
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
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蒲松龄《醒轩日课序》)。
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间,他应做县令的友人邀请,先后到宝应和高邮做过幕宾。
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远游。
幕宾生活使他对于官场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认识。
回家乡后,长期在乡间作塾师。
他设馆的主人家藏书丰富,使他得以广泛涉猎。
他不但研究经史、哲理和文学,而且对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也有很大的兴趣。
蒲松龄一生刻苦好学,但自19岁“弁冕童科”之后,屡试不第,直到71岁高龄,才援例成为贡生。
康熙五十四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两年之后,依窗危坐逝世。
在清初,像蒲松龄这样出身的士人,进身之途惟在科举。
科场的失败使他悲愤万分:“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
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
”(〔大江东去〕《寄王如水》)蒲松龄未能攀缘科举出仕,一生都在农村过着清寒的生活。
他的思想中固然存在着热中功名的庸俗的一面,但也有“足迹不践公门”的傲视权贵的一面。
聊斋志异《苏仙》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苏仙》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苏仙》原文高公明图知郴州时[1],有民女苏氏,浣衣于河。
河中有巨石,女踞其上。
有苔一缕,绿滑可爱,浮水漾动,绕石三匝。
女视之,心动。
既归而娠,腹渐大。
母私诘之,女以情告。
母不能解。
数月,竟举一子[2]。
欲置隘巷[3],女不忍也,藏诸椟而养之[4]。
遂矢志不嫁,以明其不二也。
然不夫而孕,终以为羞。
儿至七岁,未尝出以见人。
儿忽谓母曰:“儿渐长,幽禁何可长也[5]?去之,不为母累。
”问所之。
曰:“我非人种,行将腾霄昂壑耳[6]。
” 女泣询归期。
答曰:“侍母属纩[7],儿始来。
去后,倘有所需,可启藏儿椟索之,必能如愿。
”言已,拜母竟去。
出而望之,已杳矣[8]。
女告母,母大奇之。
女坚守旧志,与母相依,而家益落。
偶缺晨炊,仰屋无计[9]。
忽忆儿言,往启椟,果得米,赖以举火[10]。
由是有求辄应。
逾三年,母病卒;一切葬具,皆取给于椟。
既葬,女独居三十年,未尝窥户[11]。
一日,邻妇乞火者,见其兀坐空闺[12],语移时始去。
居无何,忽见彩云绕女舍,亭亭如盖[13],中有一人盛服立,审视,则苏女也。
回翔久之,渐高不见。
邻人共疑之。
窥诸其室,见女靓妆凝坐[14],气则已绝。
众以其无归[15],议为殡殓。
忽一少年入,丰姿俊伟,向众申谢。
邻人向亦窃知女有子,故不之疑。
少年出金葬母,植二桃于墓,乃别而去。
数步之外,足下生云,不可复见。
后桃结实甘芳,居人谓之“苏仙桃”,树年年华茂,更不衰朽。
官是地者,每携实以馈亲友。
聊斋志异《苏仙》翻译高明图任郴州知州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个姓苏的民女在河边洗衣服,河中有一块大石头,女子蹲在石头上。
有一缕青苔,碧绿柔滑,非常可爱,在水面上荡漾,围着石头飘动了三圈。
民女看了后心里一动,回家以后就怀了孕,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
她母亲私下问她,女子把实情告诉了母亲,母亲一时也弄不明白。
几个月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
家人想偷着把他扔掉,但女子不忍心,藏在柜子里养着他。
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第一篇:蒲松龄《聊斋志异》阅读答案及翻译蒲松龄《聊斋志异》武技蒲松龄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曰:“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跃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
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
”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支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
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
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
”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较手足,愿拜下风。
”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
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
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
少间,李腾一踝去,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
尼笑谢曰:“孟浪迕客,幸勿罪!”李舁归,月余始愈。
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何为?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鄙:粗俗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要:求取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易:轻视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适:到……去5.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吾少林出也。
聊斋志异《江城》原文、翻译及赏析

聊斋志异《江城》原文、翻译及赏析聊斋志异《江城》原文临江高蕃[1],少慧,仪客秀美。
十四岁人邑庠([yì xiáng],县学)。
宫室争女之;生选择良苛,屡梗父命。
父仲鸿,年六十,止此子,宠惜之,不忍少拂[2]。
东村有樊翁者,授童蒙于市肆[3],携家僦([jiù],租赁)生屋。
翁有女,小字江城,与生同甲[4],时皆八九岁,两小无猜[5],日共嬉戏。
后翁徙去,积四五年,不复闻问。
一日,生于隘巷中,见一女郎,艳美绝俗。
从以小鬟,仅六七岁。
不敢倾顾,但斜睨之。
女停睇,若欲有言。
细视之,江城也。
顿大惊喜。
各无所言,相视呆立,移时始别,两情恋恋。
生故以红巾遗地而去。
小鬟拾之,喜以授女。
女人袖中,易以己巾,伪谓鬟曰[6]:“高秀才非他人,勿得讳其遗物,可追还之。
”小鬟果追付生。
生得巾大喜。
归见母,请与论婚。
母曰:“家无半间屋,南北流寓,何足匹偶?”生曰:“我自欲之,固当无悔。
”母不能决,以商仲鸿;鸿执不可。
生闻之闷闷,嗌不容粒[7]。
母大忧之[8],谓高曰:“樊氏虽贫,亦非狙侩无赖者比[9]。
我请过其家,倘其女可偶,当亦无害。
”高曰:“诺。
” 母托烧香黑帝祠[10],诣之。
见女明眸秀齿,居然娟好,心大爱悦。
遂以金帛厚赠之,实告以意。
樊媪谦抑而后受盟。
归述其情,生始解颜为笑。
逾岁,择吉迎女归,夫妻相得甚欢。
而女善怒,反眼若不相识;词舌嘲啁[11],常聒[guō]于耳。
生以爱故,悉含忍之。
翁媪[ǎo]闻之,心弗善也[12],潜责其子。
为女所闻,大恚[huì],诟骂弥加。
生稍稍反其恶声,女益怒,挞逐出户,阖其扉。
生㗩㗩门外[13],不敢叩关,抱膝宿檐下。
女从此视若仇。
其初,长跪犹可以解;渐至屈膝无灵,而丈夫益苦矣。
翁姑薄让之,女牾[wǔ]不可言状[14]。
翁姑忿怒,逼令大归[15]。
樊惭惧,浼交好者请于仲鸿[16];仲鸿不许。
年余,生出遇岳;岳邀归其家,谢罪不遑。
妆女出见,夫妇相看,不觉侧楚。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原文及翻译《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部作品以其神怪、奇幻、恐怖、悬疑的故事情节和精湛的艺术技巧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以下是《聊斋志异》中一些经典故事的原文及翻译。
一、《画皮》原文:太原王子晋,字玉箫,雅好琴棋,博涉经史。
有日在书斋抚琴,忽闻窗外有人哭泣之声,出视之,乃一美貌女子也。
女子自称曰:“吾姓杨,名玉环,逃难至此,望君救命。
”玉箫见其可怜,遂纳之以为妾。
翻译:太原的王子晋,字玉箫,喜欢弹琴下棋,广泛涉猎经史书籍。
有一天在书斋里弹琴,突然听到窗外有人哭泣的声音,出门一看,原来是一位美丽的女子。
女子自称姓杨,名玉环,逃难到这个地方,请求玉箫救她一命。
玉箫见她可怜,便收留她作为自己的妾室。
二、《聂小倩》原文:临安府富阳县民某,偶行溪谷,见一女子坐古墓旁,容色绝世。
某近之,女子曰:“我聂小倩,葬于此墓。
今日有缘,得以相见。
”遂与某结为夫妇。
后某死,小倩亦失踪。
翻译:临安府富阳县的某个百姓,偶然走到一条溪谷里,看见一位女子坐在古墓旁边,容貌美丽无双。
这个百姓走近她,女子说:“我是聂小倩,埋葬在这个墓里。
今天我们有缘,得以相见。
”于是就和这个百姓结为夫妻。
后来这个百姓死了,聂小倩也失踪了。
三、《促织》原文:陕西西安府某官,性好斗促织。
一日,其子误将促织投入火中,官怒,将子打伤。
子逃至山洞,遇一老人,老人赠以神促织。
子归家,官令其斗促织,神促织大胜。
官悦,从此与子修好。
翻译:陕西西安府的一个官员,喜欢斗蟋蟀。
有一天,他的儿子不小心将蟋蟀扔进了火里,官员生气,把儿子打伤了。
儿子逃跑到一个山洞里,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送给他一只神奇的蟋蟀。
儿子回到家,官员让他斗蟋蟀,神奇的蟋蟀大获全胜。
官员高兴,从此和儿子和好如初。
以上是《聊斋志异》中三个经典故事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

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加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蒲松龄,字留仙,有《聊斋志异》传世。
初,蒲留仙作此书时,每临晨携一大瓷坛,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边,下陈芦席,坐于上,烟茗皆置身畔。
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觅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
偶闻一奇事,先听之,归而粉饰之。
如是二十余寒暑,乃成。
附上翻译:蒲松龄,字留仙。
他有一本《聊斋志异》流传于世。
他最初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每天临近早上时,带一个大壶,里面有浓茶,准备一包香烟放在行人道的旁边,下面铺着席子,他坐在上面,香烟和大壶都放在身边。
他看到有人走过,一定竭力拉住跟他谈话,搜集奇奇怪怪的故事随便他晓得什么渴了就让他喝茶,有时用烟来献给他,必须让他讲完才行。
偶然听说一件奇怪的事,先去听完这见事,最后把它加工一下。
就这样经过了二十多个年,终于完成了这本书。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淄川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
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
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
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
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
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
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聊斋志异翻译赏析
《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异,有记录奇异事件的意思),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
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
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
如《婴宁》、《莲香》、《香玉》都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当时写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爱的故事。
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地追求心爱的人,并都获得了幸福的结局。
如《香玉》中的黄生在劳山下清宫中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被他人移去,他日日临穴哭吊,终于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
《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当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后,却“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游至张家,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了美满姻缘。
在《小谢》中,作者
更写出男女双方经过一段自由接触逐步发展了爱情的故事。
女鬼秋容、小谢和陶生开始只是师友相处。
后来陶生因事orG入狱,秋容、小谢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
他们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彼此互助,发展了爱情,才结为夫妇。
这在男女被绝对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封建婚姻的决定权操在父母之手。
可是这些作品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自由地相爱,自由地结合,和封建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无疑是现实爱情生活中新生因素的集中和升华,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有又对其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聊斋志异》每叙一事。
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
曲是情节的复杂性,奇是情节的虚幻性,曲而不失自然,奇而不离真实,这是《聊斋志异》艺术力量之所在。
1 狐嫁女阅读答案_文言文狐嫁女翻译
文言文《狐嫁女》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历城殷天官[1],少贫,有胆略。
邑有故家之第,
广数十亩,楼字连亘。
常见怪异,以故废无居人;久之,
2 雹神阅读答案_文言文雹神翻译文
言文《雹神》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王公筠苍[1],莅任楚中[2]。
拟登龙虎山谒天师[3]。
及湖[4],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
[ 3 犬奸阅读答案_文
言文犬奸翻译文言文《犬奸》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青州贾某[1],客于外,恒经岁不归。
家畜一白大,妻引与交,犬习为常。
一日,夫至,与妻共卧。
犬突入,
4 斫蟒阅读答案_文言文斫蟒翻译文
言文《斫蟒》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胡田村胡姓者,兄弟采樵,深入幽谷。
遇巨蟒,兄在前,为所吞;弟初骇欲奔,见兄被噬,遂奋怒出樵斧,斫
5 劳山道士原文及翻译_劳山道士文言文
文言文《劳山道士》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邑有王生,行七[1],故家子[2]。
少慕道[3],闻劳山多仙人[4] ,负笈往游。
登一顶,有观宇[5],甚幽
6 种梨阅读答案_种梨翻译文言文《种梨》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有乡人货梨于市,颇甘芳,价腾贵。
有道士破巾絮衣,丐于车前。
乡人咄之,亦不去;乡人怒,加以叱骂。
道
7 偷桃阅读答案_偷桃翻译文言文《偷桃》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童时赴郡试[1],值春节[2]。
旧例,先一日,各行商贾,彩楼鼓吹赴藩司,名曰“演春”[3]。
余
8 王六郎阅读答案_王六郎翻译文言文《王六郎》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许姓,家淄之北郭[1],业渔。
每夜,携酒何上,饮且渔。
饮则酹地[2],祝云[3]:“河中溺鬼得饮。
9 宅妖阅读答案_宅妖翻译文言文《宅妖》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长山李公,大司寇之侄也[1]。
宅多妖异。
尝见厦
有春凳[2] ,肉红色,甚修润。
李以故无此物[3] ,近抚按之
10 荍中怪阅读答案_荍中怪翻译文
言文《荍中怪》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长山安翁者,性喜操农功。
秋间荞熟,刈堆陇畔。
时近村有盗稼者,因命佃人乘月辇运登场,俟其装载归,
11 捉狐阅读答案_捉狐翻译文言文《捉狐》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孙翁者,余姻家清服之伯父也。
素有胆。
一日,昼卧,仿佛有物登床,遂觉身摇摇如驾云雾。
窃意无乃
12 咬鬼阅读答案_咬鬼翻译文言文《咬鬼》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沈麟生云:其友某翁者,夏月昼寝,蒙眬间,见一女子搴帘入[1],以白布裹首,缞服麻裙[2],向内室去。
疑
13 画壁阅读答案_画壁翻译文言文《画壁》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江西孟龙潭[1],与朱孝廉客都中[2]。
偶涉一兰若,殿宇禅舍[3],俱不甚弘敞[4],惟一老僧挂搭其中[5]。
14 喷水阅读答案_喷水翻译文言文《喷水》选自聊斋志异,其原文如下:
【原文】
莱阳宋玉叔先生为部曹时,所僦第,甚荒落。
一夜,二婢奉太夫人宿厅上,闻院内扑扑有声,如缝工之喷水者
15 考城隍翻译_聊斋志异考城隍白话文
文言文《张齐贤家宴》选自聊斋志异,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
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
16 蒲松龄博采阅读答案_蒲松龄博采翻译
文言文《蒲松龄博采》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蒲留仙先生《聊斋志异》,用笔精简,寓意处全无迹相,盖脱胎于诸子,非仅抗于左史、龙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