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优秀教学设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庄子》二则优秀教学设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庄子》二则优秀教学设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庄子》二则优秀教学设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学意义。
通过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庄子》的思想和精神内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为例,介绍两个优秀的教学设计。
一、先读后感目的:培养学生对《庄子》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理性分析和感性抒发的能力。
步骤:1.教师向学生介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背景和主题。
2.教师阅读《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全文并进行讲解。
3.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并在课后写一篇读后感。
4.学生在课上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并进行点评和讨论。
优点:1.通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庄子》,理解其思想和哲学意义。
2.读后感可以让学生通过理性分析和感性抒发来表达自己的思考,进一步提升其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读后感的分享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本的深层含义,提高其文学修养和思辨能力。
二、情景剧表演目的:通过情景剧表演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主题和思想,同时提升学生的沟通和表演能力。
步骤:1.教师向学生介绍《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主题和情节。
2.要求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模拟出情景剧的形式,表演整个故事情节。
3.学生在表演中可以适当增加自己的想象元素,例如:声音、道具、表情等等,以增加整个表演的情感表达。
4.完成表演后,每组学生进行评议,对其他组的表演进行点评和建议。
优点:1.情景剧表演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从中感受到文字的美感,并更好地体验到其思想的深刻性。
2.情景剧的表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表演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同学之间的点评和建议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和团队协作。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 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庄子》二则:北冥有鱼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简介:《庄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著作,被誉为“道家经典三十三篇”之一。
其中,有两则寓言最为人熟知,分别是《逍遥游》和《北冥有鱼》。
在校内教学中,学生了解《庄子》寓言的内涵与意义,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哲学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和道德观念。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从《庄子》《北冥有鱼》的寓言中,领悟到水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并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2、学生能够理解故事中高洁的思想内涵,懂得自我反省,尊重他人的价值和权利。
3、学生能够通过这个故事来加深对父母和师长的感恩和遵从之情,进一步提高道德水准和人生素养。
二、教学活动:1、导入环节:通过卡片认知游戏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水生动物教师先将卡片图案展示于黑板上,学生可以通过图片中的水生动物的颜色、体形及其一些特征,来判断图案名称。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启发式讲解:各种水生动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共同保护。
2、分析故事情节:课堂上,老师介绍《北冥有鱼》寓言的情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做出主题词:大海,北冥,鲸鱼,小鱼,上天问道,士君子3、生动讲解辞章:老师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故事的辞章,旨在引导学生理清故事结构,把握故事蕴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在道家哲学思想中,鲲是一只巨大的鲸鱼,它与其他海洋生物比较,体型极为庞大,历经千年而不死。
同时,鲲寓意生命力、正气、永恒之物。
4、师生共读原文:通过学生之间的轮流朗读,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同时,教师在阅读过程中,适当地加强一些语感、语重心长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个人感受表达:学生了解完整寓言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提问或,请他们谈论一下,对“鲤鱼跳龙门”中的谦虚、努力、追求等高洁品质怎样看待,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庄子>二则》名师教案(一)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1.读准字音,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2.熟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背诵第一则《北冥有鱼》。
文化传承与理解1.了解《庄子》善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的艺术特色。
2.理解庄子向往自由、追求诗意的精神。
思维发展与提升1.疏通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鲲鹏形象,体会庄子和惠子的论辩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1.学习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2.理解、积累意蕴深远、体现高超论辩艺术的语句。
(二)教学建议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讲一些庄子的故事和关于《庄子》的特色,拉近师生与庄子的距离。
《北冥有鱼》1.结合注释,落实重点词句的翻译,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勾画描写鲲鹏形象的语句,朗读赏析,把握其特点。
3.本文节选《逍遥游》,因此可以结合《逍遥游》,把握寓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结合注释,落实重点词句的翻译,疏通文意。
2.品味、朗读庄子与惠子的对话。
3.结合语境,理解“安”的意思,讨论思考:庄子和惠子谁更有道理。
(三)教学设计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2. 赏析、朗读鲲鹏形象,体会鲲鹏精神。
3. 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①赏析鲲鹏形象,体会鲲鹏精神。
②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前播放《庄周化蝶》《涸辙之鲋》《钓于濮水》等视频,亲近庄子。
北冥有鱼,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象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鱼吗?它不仅硕大无比,而且还富于变化!今天我们学习节选自《逍遥游》里的这个故事。
二、检查预习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 抽查重点词语的意义,翻译重要句子。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北冥有鱼,整篇文章都是在写鱼吗?还写了什么?明确:1、2句写鲲,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到“去以六月息者也”写鹏,后面还写了野马、尘埃。
2.主要写的是什么?明确:鹏,标题是“北冥有鱼”却写鹏?“化而为鸟”这只鹏是由鲲变化而来的,这简直太神奇了!四、赏析鲲鹏形象1. 鲲为什么要变成鹏?根据“化而为鸟”发挥想象,说说鲲变化的过程。
(完整版)庄子二则教案

《庄子》二则教案教学目标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北冥有鱼》一、情境导入庄子生活在社会矛盾及其复杂的乱世。
战时,诸侯征战不已,暴君奸臣杀人如麻。
他的志向抱负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他无法获得生命的自由。
于是,他以追求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纷乱的现实,在想象上天马行空,神奇瑰丽,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
1、作者介绍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2、相关作品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
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
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3.题目解说《北冥有鱼》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题目是编者加的三、初读课文(读课文时注意正音、句读、节奏,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体会语感),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记录不理解的词句)。
1、把握重点字词:(1)北冥有鱼:冥:同“溟”,海(2)怒而飞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庄子》故事二则(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道德经》与《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两大经典之一,是中华文化的宝库。
其中,《庄子》是一本着重于“无为而治”的哲学著作,主要分为内篇和外篇两个部分。
其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适合中学生进行思辨与思考。
本篇教案设计两则故事,《庄周梦蝴蝶》和《庖丁解牛》,都是指路人生,告诉读者如何面对生活及其变幻,应如何处世立足。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并通过对故事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尊重生命的价值、珍视自我身心平衡的态度和信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所传达的哲理思想,强调人与社会、自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难点: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思考,让学生领悟到故事所蕴含的哲学意义,进而质问人生的意义,体味生命的真谛。
四、教学设计1.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可先进一步介绍《庄子》和其思想,引发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关注。
2.阅读小说《庄周梦蝴蝶》,让学生阅读《庄子》中的一则故事,引导学生谈论下列问题,以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力。
(1)庄周为什么说“胡蝶飞则不知冰之寒,鸟兽运则不知鱼之乐?”这说明了什么?(2)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他认为他现在是蝴蝶还是他梦中所变的人?(3)庄周梦中为什么有“自己”的意识?这说明了什么?(4)庄周追求什么样的人生目标?他如何看待生命?(5)你对故事的哲学意义有什么想法?3.讲授故事《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1)通过解读《庖丁解牛》,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珍视生命。
(2)展示故事《庖丁解牛》的人性关怀,让学生感受到书中众生平等的价值意义,表达人与社会的关系,引发学生广泛思考社会生活与人生价值观。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举例:讨论庄子关于“无为而治”的观点,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适用性。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与重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掌握寓言故事的寓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庄子》二则时,我发现学生们对逍遥游的概念非常感兴趣,他们对于追求精神自由的讨论显得特别积极。我觉得通过提问和生活实例的引入,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这是值得肯定的。
在讲授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庄子寓言中的深奥哲理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我需要更多地运用比喻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理解。同时,我也注意到,通过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们在互动交流中加深了对庄子哲学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效果不错。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意识到有些学生对庄子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够明确。因此,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更清楚地看到庄子哲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价值。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庄子哲学中的逍遥游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庄子哲学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1课《庄子》二则教案:
《庄 子》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庄子》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庄子>二则公开课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生平及《庄子》的基本情况。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感受庄子的思想,理解两则故事蕴含的哲理。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体会庄子的思想,理解故事蕴含的哲理。
2、难点理解庄子的思想,对文中的观点进行辩证思考。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有一位思想家,他以其奇幻的想象、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文风,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妙与哲理的世界。
他就是庄子。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庄子》二则,领略庄子的风采。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庄子(约前 369 年—前 286 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
他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他的作品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 篇,包括内篇7 篇、外篇 15 篇、杂篇 11 篇。
书中大量采用寓言故事的形式,想象奇特,充满了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思考。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积累词汇1、结合课下注释,学生自主疏通文意,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疑难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和句子。
(1)重点字词:北冥:北海。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天之云:悬挂在天空的云。
海运:海水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盘旋飞翔而上,飞上九万里的高空。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语文版九下《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4篇

《庄子二则:混沌之死·呆若木鸡》教案1作者: 加入日期:07-01-15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题画唐寅秋水接天三万顷,晚山连树一千童。
呼他小艇过湖去,卧看斜阳江上峰。
【赏析】这是一首题画诗。
诗中展示的画面非常生动美妙:秋天的傍晚,浩渺的湖水和辽阔的远天连接在一起,重叠的山峦上是莽莽苍苍的树木,小艇在湖上轻轻地荡漾,人躺卧在艇上凝视着远方,夕阳下的远山,或明或暗,绚丽多彩。
这一切构成了幽美的境界,诗情画意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攸(shū):<书>极快地。
如:倏地。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
如:有恃无恐。
二、词语识记时:常常,时常。
德:恩,恩情。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方:正。
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
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
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
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
异:别的。
应:应战。
反走:转身逃跑。
三、预习效果反馈1.解释下列加粗词。
①相与遇于浑饨之地②谋报浑沌之德③方虚骄而恃气④反走矣2.翻译句子。
①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②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Ⅲ.课堂跟讲一、背记知识随堂笔记1.《浑沌之死》选自《》。
古人把的状态也称作浑沌。
文中用“倏”“忽”作为神的名字,意在讽刺。
2.《呆若木鸡》选自《》,现已成为成语,意思是。
二、整体把握板书设计(一)板书设计(二)写作特点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
两则短文均是寓言,都有一定寓意。
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为做事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
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语言精炼,意境开阔。
两则寓言总共不到200字,却写得意境深邃,简洁之至,寥寥数语,把倏、忽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刻画了出来;把斗鸡由骄盛到似木鸡表现了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庄子》二则教案《北冥有鱼》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查:1.生字注音。
北冥(ming)鲲鹏(kun)抟(tuan)迁徙(xi) 齐谐(xie) 其正色邪(ye)2.词语解释。
冥:同“溟”,海。
“北冥”就是北海。
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传说北海无边无际,水深而黑。
鲲:大鱼名。
朋:本为古“凤”字,这里用表大鸟之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海运:海水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齐谐:人名。
志:记载。
怪:怪异的事物。
击: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去: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尘埃:扬在空中的土叫“尘”,细碎的尘粒叫“埃”。
苍苍:深蓝色。
极:尽。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呢”。
二、新课导入:有一句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咱们大家想一想,你们见到过很奇特的事物吗?(大家积极发言)是的,真是应了这一句话。
那有这样一种动物,它是一条鱼,可是化作了一只鸟,面后展翅高飞。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北冥有鱼》。
三、作者简介: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约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失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
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
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四、文本链接:1.作品介绍:《庄子》,道家经典之一。
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
2.解题:《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
“逍遥”,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五、整体感知:1.放声朗读课文,在自己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侍,有局限。
3.再读课文,基础积累:(1)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诰境解释加点字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冥: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垂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运:海水运动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怪:记载怪异的事物。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旋风去以六月息者也。
去:离开,息:气息,这里指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苍苍:深蓝色。
极:尽头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是:这样。
已:罢了(2)通假字北冥有鱼冥,通“溟”,海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吗”。
(3)词类活用志怪者也。
怪:形作名,怪异的事物。
水击三千里。
水:名作状,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作形,天然的。
4翻译重点句子(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拍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它是集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六、课文精读:1.文章标题为“比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
鲲的体积有几十里,变或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
说明庄于想象力丰富。
)2.鸟为什么要迁徙到南冥?(南冥是天然的大池,是鸟心目中的理想境地,是要追求一种精神的自由。
)3.鲲鹏由北海飞到网海.需要借助什么条件?“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抟扶搖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和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写鯤鹏形象磅礴壮观。
用夸张的手法描迷鲲鵬,“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鵬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5.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番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击”“排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6.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用寓言故事说理。
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凭借。
)7、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很的。
)(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鵬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8、教师总结:鲲鹏凭借海运和强大的风力飞到南海这一理想的境地。
老师希望大家能凭借知识的力量人格的魑力达到你人牛的理想境界。
愿你们插上知识的翅膀,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乘长风,破万里浪。
七、探究升华:《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其文汪洋盗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音运用自加,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称赞“其文汗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了与鲁迅》)。
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八、写作特点:1.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鹏等。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蟹的神奇。
3.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大道之行也》教案一、预习检查:1.生宇注音:选贤与能(ju)讲信修睦(mu)矜(guan)货恶(wu)男有分(fen)2.解释词语:选贤与能:选拔捏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
与,通“举”,推荐、选举。
不独亲其亲:不只是敬爱日己的父母。
第一个“亲”用作动词,以…为亲。
第二个“亲”指父母。
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面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
分:职分,职守。
归:女子出嫁。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大同:指理想社会。
二、新课导入:对美好社会的不懈追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其实由陶渊明再上溯千年,我国就有了名字为“大同”(板书)的美好社会构想。
那么,大同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社会?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是不是大同社会?21纪的中国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学习《大道之行也》板书:大道之行也三、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指名读果文,师生点评:(1)关注下列字词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男有分(职分,职守) 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憎恨)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分别译为“敬爱”“疼爱”)外户而不闭(从外面把门带上;用作动词,用门闩插门) 是故谋闭而不兴(杜绝、闭塞)(2)关注句子停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货/恶其弃于地也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3)翻译句子①大道之行也:在大道施行的时候②天下为公: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③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人们不单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单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
3、理清文章整体思路,具体指导朗读。
(1)提问:全文共6句话,根据文意,可以分为几层?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概述大同社会的根本待征。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已。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调大同。
”总结全文。
(2)教师分层指导朗读:第一层:首句“大道之行也”用提顿语气读,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内涵;“天下”三句当用分列语气读。
第二层:本层全用排偶句式,共有四组,应读出层次感。
有些字有统领作用如“故人不独……”中的“人”“使老有所终……”中的“使”,这些字后均当作一顿。
最后一组谈“货”“力”观念,此两字后亦当作一顿。
读至“不必为己”,要作稍长停顿,收住这一层文字。
第三层:“是故”用承上作结的语气读。
“是谓大同”是全文结论,要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
(3)学生仿读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4)全班齐读课文。
四、课文精读:1、提问:“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
一个“公”字点出了其他所有做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选贤与能”是说选拨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2、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明确: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大概是从三个方面吧。
教师点拨: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破爱父母、疼爱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
(2)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
(3)满足精神愉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货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云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乐。
学生齐读第二层,按照行文思路,尝试背诵3、提问:任何想象都是植根于现实土壤的,文中有无当时现实社会的影子?明确:文章第三层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总括方式,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资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