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基本知识概述课件
训诂学简明讲稿

训诂学第一节训诂的定义与功用一、训诂、训诂学的定义“训诂”这个说法很早就出现了。
最初单称“诂”或“训”。
“诂”亦作“故”。
《汉志》著录齐、鲁、韩三家诗说,有《鲁故》二十五卷,《齐后氏故》二十卷,《齐孙氏故》二十七卷,《韩故》三十六卷。
汉代以来,“训诂”合称,又作“故训”,有《毛诗故训传》,又称《毛诗诂训传》。
《说文解字》分别对“训诂”做了解释。
如“训”解释为“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诂”字:“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玉裁注说:“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
”段玉裁将“训故”合释为“顺释其故言也。
”唐代孔颍达也有解释:“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
”可见,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训诂学就是研究词义,讲明句义以至篇章,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前人训诂体例、方法、方式、原则及其运用以及辨正音读,解释名物、典制等等。
二、训诂的任务(一)传统训诂学的任务有三项:第一是“释古今之异言。
”(晋郭璞《尔雅·释诂·注》)就是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第二,“通方俗之殊语。
”(同上)用通语释方言。
第三,“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毛诗诂训传》孔颍达疏)这三项任务表明训诂学是沟通古今语义的桥梁。
实际上,训诂学的内容更丰富复杂得多。
(二)训诂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内容: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对于字词,不仅要重视它在字书、词书里的贮存状态的概括意义,而且更要重视它在语言环境中的使用状态的具体意义。
如“兵”字,《左传·成公二年》“擐(huàn穿)甲执兵”指武器,《战国策·赵策四》“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指军队,《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指战争。
2.解释文句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1)分析句读:我们训释古书,应防止把没有凝聚力的成分硬加凑合,或者把原来不宜拆开的组合体硬加分割。
训诂与训诂学剖析课件

训诂学与历史学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学科,而训诂学则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解读来揭示历史事件和人物 的真实面貌。
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历史学的研究需要训诂学的支持,而训诂学的研究也需要借助历史学的理 论和方法。例如,在研究古代历史事件时,历史学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件的历史背景和 社会环境,而训诂学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和理解历史文献中的语言文字和意义。
训诂学在语言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 对语言文字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和掌握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通过对古籍的整理和校勘,训诂学可以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的内涵和意义。
历史文化研究
语言规划与政策
训诂学在历史文化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揭示 历史事件、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信息。
传统与现代方法的结合
在训诂实践中,应结合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 发挥各自优势,提高训诂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方法
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领域,应选择合适的训 诂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研究效果。
方法的局限性与适用性
应充分了解各种方法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避免盲目使用和过度依赖,以确保研究的可 靠性和准确性。
训诂学与语言学
训诂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古代文献中的语言现 象和语义变化。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训诂学能够揭示古 代语言的演变规律和特点,为现代语言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 考和借鉴。
训诂学与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等语言学分支相互关联, 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例如,语音学的研究成果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语音的演变,词汇学的研究则 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关于古代词汇的背景和意义。
古籍训诂实践
总结词
第三章训诂学 优质课件

②训诂专著超过前代。比如
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王念孙《广雅疏证》、戴震《方言疏证》;
吴玉搢《别雅》、洪亮吉《比雅》、史梦兰 《叠雅》;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 俞樾《群经平议》《诸子平议》;
任大椿《小学钩沉》;
阮元《经籍纂诂》、《康熙字典》等。
③《说文》研究空前发展
宋代通释语义的训诂著作主要有陆佃《埤雅》、 罗愿《尔雅翼》、王安石《字说》、王诛、 司马光《类篇》等。
宋代训诂上比较重要的两件事:
①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奉命校订《说文》;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等奉命重修 《广韵》《玉篇》。这三部书经过宋代的修 订,最终成为定本,对后来训诂学和语言文 字学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清代训诂的特点: ①因声求义的方法得到普遍应用 ②重视语源和词义系统的研究
如戴震《转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 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章炳麟《文始》等。
③历史发展的观点 王念孙、王引之、段玉裁等
三、训诂的体式
训诂的体式,指训诂的体制和形式,主要有 四大类:
汉代以后,“训”和“诂”逐渐合成一个复 音词,就是“解释”的意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和对现 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 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 统,推求词语根源,探求语义发展的内部 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史
此外,对史部、子部、集部的重要著作,乃至 佛家经典也有了注释。如裴骃《史记集解》、 裴松之《三国志注》、郭璞《山海经注》、 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 等。
到了隋唐时期,经史子集四部的注解都有了增 加。如李鼎祚《周易集解》、陆淳《春秋集 传辨疑》、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 《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李贤 《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王冰《黄 帝素问注》、李善《文选注》等。
训诂学基础知识常用训诂术语分类讲解课件

《说文艸部》:蘘(ráng),蘘荷也,一名葍 (fú)蒩(zū),从艸,襄声。
《说文· 玉部》:瑩yíng,玉色。从玉。 8、如字 标明某字当读本音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经典释文》: “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 反,下如字。”
•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训诂的萌芽就已经产生。 汉初,分别以《毛诗故训传》和《尔雅》为标 志而发展起来的古书注解和语文辞书,既是训 诂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训诂经验的很好总结, 其中包含了许多训诂术语。在此基础之上,历 代的训诂学家都加以沿用和发展。但这些术语 往往散见于有关的著述当中,缺乏系统性和严 密性。对这一类训诂术语加以总结,从中找出 具有规律性的东西,用以扫除古书的阅读障碍, 指导训诂实践,应该成为训诂学的一项重要工 作。
常用训诂术语
• 训诂的方式、方法和条例 • 方式:互训、推原、义界。 • 方法:一曰据古训,二曰破假借,三
曰辨字形,四曰考异文,五曰通语法, 六曰审文例,七曰因声求义,八曰探 求语源。 • 条例:形训 声训 义训
训诂体式:一般指古书注释的体式。如传注体、章句体、 义疏体、集解体、征引体、音义体。
• 训诂术语,是指前人在训诂实践中创造使用并 不断发展完善的有关训诂方式、解说类型和训 释字词的习惯用语。
10、变文
用“变文”这个术语时,说明引用原 文时词语有变动。古人写文章为避免前 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 章时改变某些词语,这是常见的情况。
《汉书翟方进传》:兄宣,静言令色,外 巧内嫉。
“静言令色”从“巧言令色”而来, 变“巧”为“静”是为了避开下文“巧” 字。
变文,叙写佛经的故事的也叫 “变文”,和训诂学的“变文” 不同,“变”是唐人对佛教故事 的通称:画出的故事叫“变相”, 写的故事叫“变文”。
训诂学(第一章)

2。许威汉: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
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 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学科。
三、训诂学的学科地位
传统上,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并立,统称 小学。训诂学即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训诂学是传 统语言文字之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字、音韵、语 义、历史语法、修辞及校勘等的综合运用。
(3)姜氏为何讨厌庄公?
《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遂恶之。” (4)左券有用吗?为何说“稳操左券”? (5)“亭午”是何时?“黎明”天亮了没有?
六
训诂学与语言学关系
语服务的一门学科。阅读古书,必须综合运 用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逻辑、 篇章结构等知识,因此训诂学与研究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等各门学科均有
殷孟伦注意到司马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的解释: “按鸿鹄一鸟,如凤凰然,非说鸿雁与黄鹄 也。”然后看到认为燕雀、鸿鹄是对文,结 构相同,“鸿鹄”既然是一鸟,偏正结构, “燕雀”也应是偏正结构,“燕”与“鸿” 相反为义,“鸿”是“大”的意思,则“燕” 是“小”的意思。“燕雀”,即小雀。他说: “故燕麦就是小麦。”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 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 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 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 (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 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 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 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 的。” 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 科的发展。
第一章训诂学的内ppt课件

(2)专释动词的训法 专释动词的训法主要用来区别特定语境中部 分活用动词的词性。古代这类训法不很多。 《四书·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朱 熹《章句》:“明,明之也。” 《尔雅·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 谓之切,象谓之磋,下谓之琢,石谓之磨。 (3)专释形容词的训法 《诗· 邶风· 泉水》:娈彼诸姬。《毛传》: 娈,好貌。
三、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是训诂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研究释词的方法和理论也就成了训诂的 主要内容之一。历代训诂著作体现出来的训 诂方法分为义训法、声训法、形训法等。 (一)义训法 义训法是直接从词义角度出发确定被训词义 的释词方法,可以分为专门训法与通用训法 二大类。所谓专门训法,是指专门用于有关 类词的训解方法,所谓通用训法,是指原则 上可以通用于各类词的训解的训释方法。
《淮南子》:夫牛蹄之涔,无尺之鲤。高诱 注:“涔,读延祜曷问,急气闭口言也。” 《公· 宣公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何 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又“伐者为主”,注:“见伐 者为主,读‘伐’,短言,齐人语也。” 《淮南子》:黑色主肾,其人惷愚。高诱注: “惷”,读人谓惷然无所知之惷也,笼口言 得。”
(4)专释数量词的训法 《周礼· 夏官· 职方官》:其畜宜六扰,其谷 宜五种。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 犬、鸡。五种,黍、稷、菽、麦、稻。” 《仪记· 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 郑玄注:“束帛,十端也。俪皮,两鹿皮 也。” 《左· 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杜预《集解》: “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
《汉书· 卜式传》:“仓府空。”颜师古注: “仓,粟所积也,府,钱所聚也。” 《诗·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戈,长六尺 二十,矛,长两丈。 《周易· 归妹》:王弼注:“妹者,少女之 称也。” 《公· 庄公十三年》:何休《解诂》:“土 基三尽,土阶三等,曰坛。会必有坛者,为 升降揖让,称先君以相接,所以长其敬。
第十一课训诂学

/xiaozhuan/shuowen/
十三经注疏
1周易正义:十卷,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等正义 2尚书正义:二十卷,汉·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 3毛诗正义:七十卷,汉·毛公传、汉·郑玄笺、孔颖达等正义 4周礼注疏:四十二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5仪礼注疏:五十卷,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6礼记正义: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7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8春秋公羊传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9春秋榖梁传注疏:二十卷,晋·范宁注,唐·杨士勋注 10论语注疏:二十卷,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 11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12尔雅注疏:十卷,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13孟子注疏:十四卷,汉·赵歧注,宋·孙奭疏
第十一课 训诂学
学习目的: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了解训诂学的基本知识,古注、 句读的有关知识,能理解并用现代汉语解释传统典籍。
学习重点:
了解古书注释体例,了解标点和翻译的有关要求。
学习难点:
古注的体例
第十一课 训诂学
本章内容:
第一节 训诂和训诂学 第二节 训诂学方法 第三节 训诂学术语 第四节古书注解 第二和第四是学习的重点
第二节 训诂学的方法
《周礼·地官·司门》:正其货贿。郑玄注:正,读为 征;征,税也。
音训的三种方式: 1、利用同声符的形声字训释 如:寔,是也。 2、利用音同音近字训释 如:颠:顶也。 3、利用字形相同、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训释,即同字相训
如:风者,风也。 义训
义训是直接陈述语义不借助于音和形的一种训释方法。 包括“直训”和“陈说”两种。
训诂学(全套课件537P)

• 《庄子· 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於冥伯之丘,……俄而 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对句中的“柳”字,清代 以前的人大都按字面来理解,如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 论 仙》:“枝离为柳,秦女为石。”唐成玄英的《庄子疏》: “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槨之象;此是将死之徵也。” 都直接把“柳”解释为杨柳。 • 清代郭庆藩《庄子集释》引郭嵩熹曰:“《说文》:‘瘤, 肿也。’……瘤之生於身,假借者也。……柳、瘤字,一声 之转。”郭氏的说法是对的,“柳”、“瘤”都隶属於来母 幽部,读音非常接近,仅有声调上的差异,所以借“柳”为 “瘤”。
• 《尚书·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 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 《礼记· 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 曰考曰妣曰嫔。” • 《礼记· 乐记》:“声成文,谓之音。” • 《孟子· 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 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 孤。”
• 2.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虽然训诂材料在先秦就已经产生, 但是大量的、系统的训诂材料却产生在训诂工作之后。前人 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 义、义疏、音义、补注”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 3.纂集类训诂专书。例如《尔雅》、《说文解字》、《释 名》、《方言》等。 • 4.考证材料。清代一些大家的考证专书有顾炎武的《日知 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 钱大昕的《十驾斋养新录》等。也有的直接以“考”命名, 如钱大昕的《二十二史考异》、赵翼的《陔余丛考》、沈家 本的《历代刑法考》等。
三、训诂体例与训诂原理
(一)训诂体例
• 一种是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 论指导下制定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的用语。 如《说文》的部首采用“凡某属皆从某”的说法;对汉字 的前四书采用“像某形”、“从某从某”“从某某声”等等。 • 一种是自然的体例。训诂家由于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而自 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如《尔雅》惯用 “曰”“言”“谓”“之谓”等。古代训诂材料中,“通” 和“同”使用得就比较混乱,到目前为止,这种状况都没有 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读为﹑读曰
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来说明通假,即用 本字来说明正文中的假借字及古今通用字。 如:“信,读为伸”,“巨,读曰讵。”, “倍读曰背”。 9.读若﹑读如 主要用于注音,起标明音读的作用。 如“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10.如字 用于注音的术语,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读音,按照它通常的读音来读就叫如字。如: 《礼记》: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 陆德明《音义》:“恶恶,上乌路反,下如 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前面的恶读(取乌的声母,路的韵母)wū, 后面的恶读它通常的音è。 前面的好,读‘呼报’反切出来的音hào,后 面的好读它通常的音hǎo 。
(三)指出古书错误的 11.当为﹑当作 用来改正古书中的误字。如 《周礼》:“诵四方之传道”。 郑玄注:“故书‘传’作‘傅’,杜子春 云:“傅当作‘傳’” .(传) 12.衍文、脱文 也叫“衍字”,也简称“衍”。指古籍在 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训诂的内容
(一)解释词义 古今语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词和词义的变化上。阅读 古书,首先遇到的便是识字解词。对古书词义的解释, 例如: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毛传》:“遵,循也;汝,水名也;坟,大防也。” (二)疏通文句,串讲文意 古书传注中的一些译文和串讲,便属此类。如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德。” 《郑笺》:“不肯施德于我。” 《诗·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 席,不可卷也。” 《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 《郑笺》:“言己心志坚平,过于石席。”
先秦是训诂的萌芽时期。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我们所见到的最早注释是在西汉。班固在《汉书·艺文 志》中,记载了汉代注释古书的著作就有六十余种。 汉代注释兴起的原因 1.语言的发展演变 由于语言发展,先秦文献汉人已经不能完全看懂 了. 2.尊儒读经的需要。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设置五经(易、书、诗、仪礼、春秋)博士。 汉景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 《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 经》等用古文写成的经书,古今文之争 .朴学 汉学 3.抢救古籍 汉代广开献书、采书之门。
因形索义的方式是用来探求单音节词的本义的。 形训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 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二年》 皿虫为蛊。《昭公元年》 自环者谓之厶,背之谓之公。 《韩非子·五蠹》 从理论上阐述汉字基本结构并运用这种理论普遍分 析汉字的形体来探求汉字本义的是许慎。《说文》凭借 字形的构造说解字的意义,基本上依形立训,可以说是 形训的专著。《说文》奠定了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 自, 鼻也。象鼻之形 。 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 银,白金也。从金,艮声。
(三)阐明章旨 章旨,又作章指,指诗文篇章的大旨,即我 们今天所说的段落大意。 古书注释中,阐明章旨能使文章的意义更为 清楚。使读者易于理解文章内容。如: 《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 衣„„田畯至喜。” 《郑笺》:“此章陈人以衣食为急。” 郑玄说此章陈述人们以吃饭、穿衣为急务。 另外还有分析句读、提示语法、说明修辞表 达方式、诠释典故成语、校勘文字等。
训诂的方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训诂的方法也称释义的方法,就是指探求词语意义的 方法。(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 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前人习惯把训诂的方式分为三类:形训,声训,义训。 一. 形训—因形索义 形训就是根据汉字字形的特点来解释字义。 (一)形训的理论依据:汉字是表意文字,最原始的 汉字是按照字义绘形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无论 哪种方法产生的汉字字形和字义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 根据早期汉字的这种表意尚形的特点,先民及后代的 训诂学家总结出通过分析文字的形体结构来推求字义的行 之有效的训释方法。
训诂学基本知识概述
训诂的涵义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 释。用语言解释语言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 文献语言作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说文》:“训,说教也。” 本义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说文》:“诂,训故言也。” 训诂是我国传统小学(隋唐以后指文字、 音韵、训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 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6.言 是用来点明词语或文句的言外之意,即含意,包括 用来 串讲正文。如《诗经》:“黽(mǐn )勉同心,不宜有 怒。”毛传: “言黽勉者,思与君子同心也。” (二)说明读音和词义(声训) 7.之言﹑之为言 既释义又说明读音,一般都是声训,即用与被解释的 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如 《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 言借 也。” 古注中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 《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 警也。”
3.犹 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大致有四种情况: 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貌,之貌 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 “„„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 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 (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 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训诂的材料
1. 文献正文中的训诂材料。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 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2.随文释义的注疏 《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君子好逑。 毛传:“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 得淑女以配君子。 爱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 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3.通释语义的专著 《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
训诂的常用术语
(一)直接解释词义 1.曰﹑为﹑谓之 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 “豕一岁曰豵(zōng)”,“豵”是被解释语. 2.谓 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 名。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 差别。如 “有谓富也,亡谓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