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无言》阅读答案
初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常考题型答题方法

记叙文阅读一整体感知:问题一概括文章内容: 3分绝对不能多答,简洁回答。
{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答:主要人物1分+ 事件(或事件的结果)1分+ 特定环境1分(特定环境有时强调的是:时间/地点/背景/方位,看文章强调的是什么)问题二提炼信息点:(信息点指的是文章写的几件事情): 答卷时一定先看分值,几分几点1)回到原文找答案(答案一定在原文找.)2)看分值,有几分答几点(偶尔三分题有四点答案,要多答,答全)3)回答问题时要扣中心句或扣中心内容(要简单,明了)4)多知识点信息提炼,回答时要求字数.并扣中心内容填写二文章标题的作用一看,标题是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二看,题目是否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三看,标题的表现形式是否新颖遇到这类标题,就答:形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四看,标题是否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如:《小桥、流水、人家》带给我们非常明显的心理感受是:温馨、惬意、浪漫、温婉的感受,因此,我们说标题奠定了本文温馨、惬意、浪漫、温婉的基调。
五看,写景标题——描绘的情境是否优美六看,修辞运用,及其带来的艺术效果很多文章的标题,运用了修辞方法,这些修辞方法的运用,必将带来各种艺术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反语、双关是标题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
1.标题运用比喻。
答题时,(1)要指出运用了比喻,(2)要指出把什么比作什么;(3)要指出把什么内容表达的生动、形象、具体。
七看,标题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文章标题常用的写作方法,主要有以下6种:设置悬念,对比、象征、渲染气氛、借景抒情、以小见大。
例如:《谁是谋杀者》答案:设置悬念,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八看,是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线索。
九看,标题交代了哪些内容标题交代的内容,主要指:记叙文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环境、事件发生的背景,八个方面。
有一个方面答一个方面,不要遗漏。
三:句子和段的作用:(一) 开头:1).总领全文2).设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3).为下文…做铺垫4).欲扬先抑5).开门见山6).引出下文(二) 中间:1).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先总说,后分说-----承接…引出…)2). 总结上文…3). 引出下文…4). 为下文…做铺垫5). 与…相呼应(三) 结尾:1).总结全文2).深化中心(升华主旨)3).首尾照应(呼应…)问题四:文章的线索(只能答一个单线)1).时间顺序(人或物的成长经历)答题时只答成长经历…2).空间顺序(游记的行踪)答题时答行踪或所见所闻所感(具体写)3).某一事物为线索(具体写出)4).情感为线索(具体写)问题四:景物描写的作用(2分)(答题时写出具体内容)1).渲染…的气氛(环境) 2).烘托人物…的心情3).为下文…做铺垫4).抒发作者…的情感问题五:人物描写(正面)的作用(三点都答,具体写)1).刻画人物…的形象或...的心情.(外在描写)2).体现(衬托,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内在描写)3).抒发作者…的情感(要答中心内容)问题六:侧面描写(烘托)的作用衬托一定是正面刻画(烘托人物…的精神/品质/心情.)问题七修辞的作用(四点都答)1).先答运用了…修辞方法(比喻<有喻词一定是比喻>,拟人,排比等,具体说出)2).刻画人物…的形象或...的心情.(外在描写)3).体现(衬托,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内在描写)4).抒发作者…的情感(要答中心内容)问题八文章的表现手法(写作手法)(初中阶段最常用的是对比)3分1).先答用了对比作用是衬托突出/正面刻画人物的…..心情/形象/精神/品质等.2).欲扬先抑3).借景抒情4).借物喻人5).象征6).托物言志问题九文章中“这”指代什么?绝对不能多答1).指前一句话(具体写出)2).“这”在句首指上一段(或前几段)内容的概括(具体写出) 问题十开放命题:1).至少写60—80字(如不是要求写标语,广告语要简洁明了的)2).结合实际谈,一定写名人,伟人的事例谈,要有代表性.(如果文章要求结合亲身经历的写自己亲身经历)3).必须运用修辞写,(运用名言,排比,拟人,比喻)增加文采可得满分,否则扣1分。
【拔高教育】K12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题 新人教版

九年级(上)期中语文模拟测试题一、积累与运用(3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矩.形 / 咀.嚼缜.密 / 嗔.目面视佯.攻 / 徜徉.花海B. 笨拙. / 茁.壮栋梁. / 黄粱.美梦旁骛. / 趋之若鹜.C. 收讫. / 迄.今攥.紧 / 篡.夺政权觑.着眼/ 面面相觑.D. 停泊. / 湖泊.倔强. / 强.聒不舍累.赘 / 危如累.卵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 扶掖嘻闹红装素裹化为乌有B. 箫瑟拮据锲而不舍恪尽职守C. 秕谷狡黠舐犊深情断章取义D. 忏悔亵渎重蹈复辙怒不可遏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2分)A. 网购之所以让很多人着迷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下单时没有感觉到是在花钱。
B. 这篇小说完美地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C. 能不能战胜自己思想上的弱点,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成功的关键。
D. 从他上学的那天起,就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2分)A.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藤野先生、闰土、阿长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莫泊桑,法国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C.词又称“长短句”,兴盛于宋代,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则是婉约派的代表。
D.《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B.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我们要考虑怎样才能让小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讨论?C.花种得好,姹紫嫣红,满园芬芳,可以欣赏,菜种得好,嫩绿的茎叶、肥硕的块根和果实,可以食用。
D.在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总书记明确要求省部级干部“加强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6.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西湖的景色太美了,简直让游人流连忘返....。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本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世界上的未知世界。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丁肇中()授予()遵照()彷徨()()实践()不知所措()2、形近字┏授:授予┏措:措施┏致:招致┗受:接受┗错:错误┗至:极至3、词语解释【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荣幸】荣耀而幸运。
【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清谈】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藏手于袖,在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
【一帆风顺】本指帆船一路顺风。
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
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
【激变】课文中指急剧变化。
也指因刺激而生变乱。
4、文学(文体)常识丁肇中,当代第一流的________。
一九七六年他获得了________奖。
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________举行的“_________”大会上接受________奖时发表的演讲。
【参考答案】1、丁肇中(zhào)授予(yǔ)遵照(zūn)彷徨(páng huáng)实践(jiàn)不知所措(cuò)4、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人民大会堂情系中华特别荣誉二、课文学习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明确】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最早是在《大学》里提到的。
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明确】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语文同步伴读答案

1.在山的那边基础知识略阅读理解 4.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5.妈妈的话点燃了我童年的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我的人生感悟:奔向理想之路是漫长的,但只要百折不饶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
6.对理想的渴望;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7.这是拟人的手法。
“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
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8.那是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
拓展运用9.不要在乎别人说自己什么;不要计较一时的得失。
10.大河、小溪;峰峦、平地;春天、花朵;种子、果实。
2.走一步在再走一步基础知识略阅读理解 4.应在最后一段之前。
5.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一段经历。
6.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7.心理描写8.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
9.父亲是一个能引导孩子自己战胜恐惧的人(诸如父亲是一个能给孩子以主意的人,父亲是一个即使在危险的情况下也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人等)。
拓展运用10.因为这是一扇用信任和爱心制造的,能够使人懂得珍惜和呵护的心灵之门。
11.用经不起踢打的玻璃门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
12.形象地写出对学生倾注充分的爱,以及学生沐浴在爱的氛围之中。
13.教导主任:用铁门阻止踢打,主张用硬堵的方式教育学生。
校长:用信任和爱心使学生懂得珍惜,主张塑造学生美的心灵。
3.生命生命基础知识略阅读理解 4.承上启下,引人思考。
5.突出小瓜苗生长环境的艰难。
6.从生命诞生的角度来看,生命力是如此强大,不可压抑,确实称得上是擎天撼地的。
7.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要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2024-2025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河南省洛阳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8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矩.形 / 咀.嚼缜.密 / 嗔.目面视佯.攻 / 徜.徉花海B. 笨.拙 / 强壮..栋梁. / 黄粱.美梦旁骛. / 趋之若鹜.C. 收讫. / 迄.今攥.紧 / 篡.夺政权觑.着眼/ 面面相觑.D. 停岸 / 湖泊.倔强. / 强.聒不舍累.赘 / 危如累.卵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 编纂聒燥红装素裹化为乌有B. 箫瑟拮据锲而不舍恪尽职守C. 秕谷脚踝舐犊深情断章取义D. 忏悔亵渎重蹈覆辙怒不行遏3.下面语段中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在横线上。
(4分)(1)《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心电视台正在播出的中华美食文化一部纪录片。
(2)不少人都在每晚10点准时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
(3)烹饪师的加工制作,使观众看到迷人的画面和声音。
(4)本片的魅力在于它将“饮食文化”这个宏大的主题,浓缩在短短的几集纪录片里。
(5)不少观众表示,纪录片引发了他们食欲和思乡情感的双重共鸣。
①第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第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古诗文默写。
(共8分)(1). ,,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2).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农人上晒下蒸,酷热难耐的句子是,。
(3).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词人以魏尚自许,借典明志,表现对报效国家的渴望的句子是:,(4).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用比方生动地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的句子是:,。
5.《水浒》中塑造了一大批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请你从鲁智深、林冲、武松三个人中选出你喜爱的一位,用一句话概括与他相关的一个故事,并依据这个故事简评他的性格(至少两点)。
最新整理吉林省延边州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小升初语文试卷和答案解析

吉林省延边州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小升初语文试卷1. 用“﹨”划掉下列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1)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造诣(yì zhǐ)______ ,是后人不可企及的。
(2) 这时双方士兵俱都擂(lèi léi)______ 鼓助威,喝喊吼叫,一片杀声。
(3) 本书对地方电视新闻的剖(pāo pōu)______ 析入木三分,令人坐不安席。
2. 根据查字典知识填空。
“鼎”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再查______画。
“鼎”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②借指王位、帝业。
③大。
④正当;正在。
下列词语中“鼎”应选何种解释:三足鼎立______;人声鼎沸______;鼎力相助______;春秋鼎盛______。
3. 拼一拼,写出相对应的词语。
yòu huò ______ jiàn xínɡ ______ pínɡ hénɡ ______ biān jí ______ tuì sè ______4. 有人说:“智者无言”。
的确,大智之人,总是淡淡地_____,静静地_____,孜孜地______,直至进入智慧的高地,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A. 追求生活思考B. 思考生活追求C. 生活思考追求D. 生活追求思考5. 我们在其它星球建造移民基地的设想___能实现___是很遥远的事情。
()A. 与其……不如B. 宁可……也不C. 只要……就D. 即使……也6. 想一想,把词语补充完整,然后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 老______幼______ 然不同好______ 鹜____________ ______ 自喜水______ 不通一______ 莫展句子:______7. 改写句子。
(1) 哥哥对我说,明天他约我去打篮球。
(改为直接引语)______(2) 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认输。
语文(初三2)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九年级语文试题一、基础(24分)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0分)(1),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孟子《鱼我所欲也》)(1分)(2),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1分)(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蒹葭》)(2分)(4)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并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2分)(5)把李贺《雁门太守行》默写完整。
(4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4分)(1)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yǔn luó()了。
(2)巍峨zhēng ròng()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
(3)“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gēn shēn dìgù()。
(4)商店和饭馆的门wújīng dǎcǎi()地敞着。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看了广汇队和北京队激烈的比赛,几个CBA球迷便津津乐道地谈论起老将巴特尔的精彩表现。
B、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事。
C、曾经是刘伯承元帅与彝族头人小叶丹结盟的海子湖边,如今已是凉山州的红色旅游胜地。
那里,鸟语花香,两岸各种树木鳞次栉比。
D、每当看到爸爸做家务时那笨拙、滑稽的动作以及他故意做出的调皮的表情,我和妈妈都会忍俊不禁。
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变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改变”改为“改善”)B、虽然现在所学的一些专业课,对我们很陌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不过我相信,在老师的帮助下,只要下苦功,就一定能够好。
(“对我们”后加入“来说”)C、新会南新区建设的启动,对道路、交通、媒体、通讯等行业提出了新的需求,与此相关,传统商业圈无疑也将面对重新洗牌的机会。
吉林省高三语文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Word版,含答案)

吉林省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波兰尼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
他把前者称为显性知识,而将后者称为隐性知识,也称为未明言知识。
所谓显性知识,即能够用各种明言符号加以表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是指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言传的知识。
波兰尼认为,我们知道的要比我们所能言传的多,表明了隐性知识的存在。
波兰尼提醒我们不要把隐性知识理解为神秘经验,隐性知识只是难以用语言来充分地表述,而不是说对这类知识绝对地不能言说。
波兰尼绝不只限于承认隐性知识的存在,他更主张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
在波兰尼看来,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即领会经验、重组经验的能力。
波兰尼的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体中的、私人的、有特殊背景的知识,隐性知识以个体内在携带的“意会模型”为中心,这些意会模型是概念、形象、信仰、观点、价值体系以及帮助人们定义自己的世界的指导原則。
隐性知识也包含一些技术因素,包括具体的技能和专门技术以及来源于实践的经验。
野中郁次郎也认为有两种不同的知识,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的特殊含义,因此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隐性知识是一种主观的、基于长期经验积累的知识,不能用几个词、几句话、几组数据或公式来表达,内容有十分特殊的含义。
隐性知识包括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所谓的“诀窍”(如手工匠掌握的特殊技艺)。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波兰尼提出的,野中郁次郎借用了这一概念,但与波兰尼有所不同。
野中郁次郎使用隐性知识一词代表的是难于表达的特殊知识,而波兰尼所指的隐性知识是指以理解一切行动为背景的知识,也即一切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者无言》阅读答案
阅读《智者无言》,完成15—17题。
(10分)
①大海的深处是平静的。
②花朵的一生是无声的。
③巍峨的山峦是默的。
④大自然中许多蔚为壮观的生命往往以沉默示人,而人的生命是否亦当如此?
⑤机智和美妙的语言有时只不过是一种一瞬的智慧和淋漓的表达,但智慧和表达本身并不证明结果。
朴实的行动才是开在成功路上的鲜花。
⑥认识一个人,不要光听他怎么说,而应当看他怎么去做,因为有的语言言不由衷。
就像认识一棵树,不需急于去看它春天开的什么花,因为有一种事实叫做华而不实。
你可以等到秋天,那时候你去看树上的果实,果实是花的语言,也是树的注释。
⑦ 芸芸众生,那个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便一览无余的.人,你会觉得他索然无味,因为他说得太多。
而那个一直一声不吭以沉默示人的人,你不仅仅对他印象深刻,而且产生了探询他的愿望——因为那沉默带给女性的是典雅矜持,带给男性的是深练达。
你要记住,生活中有些东西藏在心里便是一种真实,一种深刻;说出来,反而索然无味,比如一生一世的爱情。
⑧我小时候妈妈对我说:你看大街上那两个吵嘴的人,声嘶力竭的人往往理屈词穷,因为真理不在他那一边,他想先声夺人来掩饰自己的心虚。
而那个沉默者往往一身正气,于是不动声色,因为沉默是强有力的蔑视。
⑨一个浅显的道理是:乌鸦和知了无疑是最善叫的,但它们都不是人类的宠物。
⑩火山爆发那一声震天的巨响,那力拔山兮的气,令人叹为观止。
但这一奇观不会随时可见,为那一瞬间的壮观,它在地层深处沉寂了千年万年!
⑾有两种方法可以使世界变大:登上山峰远,闭上眼睛沉思。
它们与语言无关。
由此看来,世界不是语言描绘得大的,想必人也盖同此理。
⑿智者无言。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6.文章第⑥段划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4分)
【链接】有这么两个人应考厨师。
甲一开言便说了个天花乱坠,从传统的中国名菜到洋派的西式糕点,从每道菜的用料着色到火候调味,似乎无一不能无一不精。
乙则静候一旁一语不发。
待问及他时,他只是说:“给我30分钟的时间,我做一桌菜出来看看便是。
” 不用说,“讷于言”的厨师被录取了。
(1)请根据本文的主要观点,对材料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
(2分)
(2)有人认为这则材料放在第四和第五段之间,用作本文的论据,请你揣一下他的意图。
(2分)
参考答案:
15. 智者无言。
16.比喻论证,形象具体地论证了认识一个人关键是看他的行为,而不是仅仅听他讲得如何,从而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智者无言”。
17.(1)甲厨师说得太多,与考官初次见面,便让人一览无余,让人索然无味;乙厨师一语不发,不动声色,沉稳矜持,力量强大。
(2)材料讲述了两个厨师应考的,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具体证明了以沉默示人的力量和智慧。
第五段是对该事例的总结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