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2_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关于测定物质的质和量的科学,是化学测量和表征的科学2.定性分析:确定物质是由哪些组分--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所组成3.定量分析:测定物质中有关组分的含量4.化学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5.仪器分析:以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仪器分析方法6.仲裁分析:不同单位对同一产品的分析结果有争议时,要求某单位(如一定级别的药检所,法定检验单位等)用法定方法进行准确的分析,以判断原分析结果是否准确7.系统误差:是由测定过程中某些确定的因素造成的8.偶然误差:是由某些不确定的原因或某些难以控制得原因造成的9.方法误差: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分析方法本身所造成的误差10.操作误差:操作人员的主观原因或习惯在实验过程中所引起的误差1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值12.相对误差:绝对误差在真实值中所占的百分率13.标准参考物质:必须要有公认的权威机构鉴定,并给与证书,具有良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其含量测定的准确度至少高于实际测量的3倍14.偏差:是指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15.相对偏差:单次测量值的绝对偏差在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率16.平均偏差:各测量值的绝对偏差的绝对值的算数平均值17.相对平均偏差:平均偏差在平均值中所占的百分率18.准确度:测量值与真实值的符合程度19.精密度:在相同条件下,同一试样的重复测定值之间的符合程度20.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测量到的数字,除最后一位是可疑的外,其余的数字都是准确的21.有效数字的修约:计算前舍去多余数字的过程22.平均值的置信区间:表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以单位测定值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23.空白实验:在不加试样的情况下,按照与试样测定相同的条件和步骤进行的实验24.对照实验:用已知含量的标准试样或纯溶液,在与试样相同的测定条件下进行分析测定,所得分析结果与已知含量比较,便可得出分析的误差,有时可对测定误差加以校正25.回收试验:用所建方法测定出试样中被测组分的含量后,在几份相同的试样(n>5)中加入一定量的被测组分的纯品,在相同的条件下用相同的方法测定,计算回收率26.滴定分析法(容量分析法):是将一种已知浓度的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使其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然后根据所加入标准溶液的浓度与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含量的方法27.标准溶液:是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称为滴定剂28.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标准溶液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按照化学反应式的化学计量关系完全作用时,反应达到了化学计量点29.滴定终点:由于指示剂颜色发生变化或电位电导电流等发生突变而停止滴定之点30.终点误差(滴定误差):化学计量点与滴定终点不符产生的误差31.非水滴定法:在以水以外溶剂中的滴定反应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32.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33.物质的量浓度:表示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34.滴定度:①以每毫升标准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表示,以T B表示②每毫升标准溶液T能与被测组分B完全作用时消耗B的克数,以T T/B表示35.酸碱滴定法:是以质子转移为基础的滴定分析方法36.质子酸:能给出质子的物质37.质子碱:能接受质子的物质38.酸碱半反应:酸失去一个质子或碱得到一个质子转变成相互对应的碱或酸的反应39.共轭酸碱对:酸碱半反应中的酸与碱以质子联系而成共轭关系,相互依存又相互转换40.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只发生在溶剂分子之间的质子转移反应,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41.分析浓度:溶液中溶质的总浓度42.平衡浓度:平衡状态时溶质或溶质各型体的浓度43.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平衡浓度称为酸度44.质量平衡(MBE):平衡状态时,溶质的各型平衡浓度之和与溶质分析浓度为等衡关系45.电荷平衡(CBE):处于平衡状态的水溶液是电中性的,既溶液中荷正电质点电荷之和必等于荷负电荷点电荷之和46.质子平衡(PBE):酸碱反应达到平衡时,酸与碱之间得失质子的平衡关系称为质子平衡47.质子条件式:质子平衡的数学表达式48.滴定突跃:在化学计量点附近溶液pH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49.滴定突跃范围:突跃所在的pH范围称为滴定突跃范围50.分布系数:溶液中某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占其总浓度的分数51.质子溶剂:能接受质子或给出质子的溶剂52.耦合亲质子溶剂:分子中无可转移质子,但却有较弱的接受质子能力和形成氢键的能力53.惰性溶剂:几乎没有接受质子和形成氢键的能力的溶剂54.均化效应:这种将不同强度的酸均化到溶质和质子水平的效应55.区分效应:能区分酸碱强弱的效应称为区分效应1.质子溶剂:能接受质子或给出质子的溶剂2.两性溶剂:既易给出质子又易接受质子的溶剂或称为中性溶剂3.酸性溶剂:给出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4.碱性溶剂:接受质子能力较强的溶剂5.耦合亲质子溶剂:分子中无可转移质子,但却有较弱的接受质子能力和形成氢键能力6.惰性溶剂:几乎没有接受质子和形成氢键的能力的溶剂7.混合溶剂:为使样品易于溶解,增大滴定突跃,并使终点指示剂变色敏锐,还可以将质子性溶剂与惰性溶剂混合使用8.非质子溶剂:没有给出质子的能力的溶剂称为无质子性溶剂9.均化效应和均化性溶剂:均化效应是指当不同的酸或碱在同一溶剂中显示相同的酸碱强度水平。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各章节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分析化学——是人们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科学。
2、化学分析——利用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计量关系确定被测物质的组成及其含量。
3、化学定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中试样和试剂的用量,测定物质各组分的含量。
4、化学定性分析——根据分析化学反应的现象和特征鉴定物质的化学成分。
5、仪器分析——借助仪器,以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的分析方法。
6、重量分析——通过化学反应及一系列操作,使试样中的待测组分转化为另一种纯粹的、固定化学组成的化合物,再称量该化合物的重量(或质量)从而计算出待测组分的含量。
7、滴定分析(titrimetric analysis )——也叫容量分析。
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溶液中,使其与待测组分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加入试剂的量(浓度与体积),计算出待测组分含量。
8、样品——所谓样品或试样是指分析工作中被采用来进行分析的体系,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第二章滴定分析法概论1、滴定分析法——将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关系定量反应为止,然后根据所加试剂溶液的浓度和体积,计算出被测物质的量。
2、滴定——进行滴定分析时,将被测物质溶液置于锥形瓶中,然后将标准溶液(滴定剂)通过滴定管逐滴加到被测物质溶液中进行测定。
3、化学计量点——当加入的滴定剂的量与被测物质的量之间,正好符合化学反应式所表示的计量关系时,称到达了化学计量点。
4、指示剂——被加入的能指示计量点到达的试剂。
5、滴定终点(终点)——滴定时,滴定至指示剂改变颜色即停止滴定,这一点称为滴定终点。
6、滴定终点误差(滴定误差)——由于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相符引起的相对误差,属于方法误差,用TE%表示。
7、滴定曲线——以溶液中组分(被滴定组分或滴定剂)的浓度对加入的滴定剂体积作图。
8、滴定突跃——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如Ph的突变。
分析化学部分名词解释

1.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又被成为分析科学。
2.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原子团或化合物所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或综合形态。
3.滴定分析法要求:a. 反应必须具有确定的化学计量关系,即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
这是定量计算的基础。
b. 反应必须定量的进行。
c. 必须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
对于反应速率慢的反应,有时可加热或加入催化剂来加速反应的进行。
d. 必须有适当简便的方法确定滴定终点。
4种滴定方法:(1)直接滴定法满足上述要求的反应,都可以用直接滴定法,即用标准溶液直接滴定待测物质。
(2)返滴定法当反应很慢,或者反应不能立即完成的时候,可先准确的加入过量的标准溶液,使其与试液中的待测物质或固体试样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再用另一种标准溶液滴定(3)置换滴定法当反应不按一定反应式进行或伴有副反应时,不能采用直接滴定法。
可先用适当试剂与待测组分反应,使其定量地置换为另一种物质,再用标准溶液滴定这种物质,这种成为……(4)间接滴定法不能滴定剂直接反应的物质,有时可以通过另外的化学反应,以滴定法间接进行测定【P11】4.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置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准确浓度的物质成为基准物质。
常用的基准物质有纯金属和纯化合物。
应符合下列要求:a.试剂的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比如结晶水的含量)b.试剂的纯度足够高(质量分数99.9%以上)c.性质稳定,不易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亦不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d.试剂参加滴定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进行,没有副反应。
5.滴定度: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滴定剂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g或mg)6.熔融法是指将试样与酸性或碱性固体熔剂混合,在高温下让其进行复分解反应,使欲测组分转变为可溶于水或酸的化合物。
不溶于水、酸或碱的无机试样一般可采用这种方法分解。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突跃范围。
指示剂:滴定分析中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化学计量点到达的试剂。一般有两种不同颜色的存在型体。
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指示剂具有不同颜色的两种型体浓度相等时,即[In]=[XIn]时,溶液呈两型体的中间过渡颜色,这点为理论变色点。
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某些偶然因素所引起的误差,其大小和正负均不固定。
有效数字:是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上能测量到的数字。通常包括全部准确值和最末一位欠准值(有±1个单位的误差)。
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误差表示。
精密度: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其大小可用偏差表示。
系统误差:是由某种确定的原因所引起的误差,一般有固定的方向(正负)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包括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及操作误差三种。
滴定终点:滴定终止(指示剂改变颜色)的一点。
滴定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可用林邦误差公式计算。
滴定曲线:描述滴定过程中溶液浓度或其相关参数随加入的滴定剂体积而变化的曲线。
滴定突跃和突跃范围:在化学计量点前后±0.1%,溶液浓度及其相关参数发生的急剧变化为滴定突跃。突跃所在的范围称为
置信区间与置信限: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时,以测定结果x为中心,包括总体平均值μ在内的可信范围,即 μ=x±uσ,式中uσ为置信限。分为双侧置信区间与单侧置信区间。
显著性检验:用于判断某一分析方法或操作过程中是否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检验。包括t检验和F检验。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分析化学名词解释分析化学的分类:按分析任务分类:定性,定量,结构分析按分析方法分类:化学,仪器分析按分析对象分类:无机,有机,生物,药物分析按数量级分类:常量(>100),半微量(10-100),微量(0.1-10),超微量(常量(>1%),微量(0.01%-1%),痕量(准确度:分析结果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准确度的高低用误差E的大小来衡量,测定结果X与真实值Xt之间的差值称为误差E即:E=X-Xt精密度:几次平衡测定结果相互接近程度,精密度的高低用偏差d来衡量,偏差d是指个别测定值X与平均值之间的差(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两者的差别主要是由于系统误差的存在)滴定度:每毫升标准溶液含有溶质的质量滴定终点:滴定分析中指示剂发生颜色改变的那一点(实际)化学计量点:滴定剂与待测溶液按化学计量关系反应完全的那一点(理论)基准物质:能用于直接配制或标定标准溶液的物质(a.试剂的组成与化学式相符b.具有较大的摩尔质量c.纯度高,性质稳定常用基准物:K2Cr2O7;Na2C2O4;H2C2O4.2H2O;Na2B4O7.10H2O;CaCO3;NaCl;KHC8H4O4;Na2CO3.10H2O;NaHCO3)滴定误差:又称终点误差。
滴定分析中,利用指示剂的变色来确定滴定终点,滴定终点与等当点不一致时所产生的误差,称为终点误差,它表示该滴定方法的系统误差标准溶液:浓度准确已知的溶液(1)必须具备有足够的纯度。
一般使用基准试剂或优级纯(2)物质的组成应与化学式完全相等。
应避免:结晶水丢失;吸湿性物质潮解(3)稳定——见光不分解,不氧化。
重铬酸钾可直接配制其标准溶液。
a.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比较恒定b.在同一条件下,重复测定,重复出现c.影响准确度,不影响精密度d.可以消除。
a.方法误差——选择的方法不够完善例:重量分析中沉淀的溶解损失;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选择不当b.仪器误差——仪器本身的缺陷例:天平两臂不等,砝码未校正;滴定管,容量瓶未校正c.试剂误差——所用试剂有杂质例:去离子水不合格;试剂纯度不够d.主观误差——操作人员主观因素造成例:对指示剂颜色辨别偏深或偏浅;滴定管读数不准(1)方法误差——采用标准方法,对比实验(2)仪器误差——校正仪器(3)试剂误差——作空白实验c.服从正态分布(统计规律)b.滴定管读数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4.有效数位的运算“四舍六入五成双”的规则加减运算,应以数值中小数点后位数最少的那个数值乘除运算,所得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不得小于这些数值中准确度最低的那个数值的相对误差1.活度:电解质溶液中离子实际发挥作用的浓度称为活度,即有效浓度。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1.准确度(accuracy):测量值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用误差来表示)。
2.精密度(precision):测定条件相同时,一组平行测定值之间相互接近的程度(用偏差来表示)。
3.偏差(deviance):测量值与平均值之差。
4.绝对误差(absolute error):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
5.方法误差:由于不适当的实验设计或所选方法不恰当所引起的误差。
6.仪器或试剂误差:由于仪器未经过校准或试剂不合规格所引起的误差。
7.操作误差:由于分析者操作不符合要求所造成的误差。
8.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绝对误差与真实值的比值。
9.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由某种确定原因引起的误差,一般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重复测定时重复出现。
10.恒定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保持不变,但相对值随被测组分含量的增大而减少,这种系统误差叫做恒定误差。
11.比例误差:在多次测定中,绝对值随样品量的增大而成比例的增大,但相对值保持不变,这样的系统误差叫做比例误差。
12.偶然误差(accidental error):也叫随机误差,是由于偶然的原因引起的误差。
13.有效数字(significant figure):指在分析工作中实际能测量到的数字(保留1位欠准数字)。
14.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在一定置信水平时,以测量结果为中心,包括总体均值在内的可信范围。
15.相关系数(correlation coefficient):描述两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参数。
第二部分容量分析法1.酸碱:凡能给出质子的物质是酸,能接受质子的物质是碱。
2.酸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酸溶质的量称为酸的浓度。
3.碱的浓度:在一定体积的溶液中含某种碱溶质的量称为碱的浓度。
4.酸度: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离子活度,用pH表示。
5.碱度: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严格讲是氢氧根离子的活度,用pOH表示。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主要研究对象是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的分析化学名词的解释:1. 分析化学:研究和发展使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来确定物质组成和性质的化学学科。
2. 定性分析:通过观察和实验确定化合物的化学成分。
3. 定量分析:确定化合物中元素或化合物的含量。
4. 分子光谱学:使用光谱方法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
5. 元素分析:分析样品中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6. 物质定性分析:确定样品中化学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7. 原子吸收光谱:测量样品中不同元素的浓度,并基于元素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来确定其含量。
8. 电化学分析:使用电化学方法研究物质的电化学特性和测量物质的含量。
9. 质谱分析:使用质谱仪测量物质中离子的相对质量和相对丰度,从而确定物质的组成。
10. 样品前处理:在分析之前对样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11. 毛细管电泳:一种使用电场迫使带电的分子在毛细管中进行迁移的方法,以分离和测量物质的成分。
12. 色谱分析:利用分离技术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成不同的组分,并测量其含量。
13. 气相色谱:一种使用气相作为载体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的色谱技术。
14. 液相色谱:一种使用液相作为载体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的色谱技术。
15. 荧光分析:利用样品中的荧光发射来测量物质的含量和性质。
16. 红外光谱:利用物质对特定频率的红外光的吸收来确定物质的结构和组成。
17. 核磁共振:通过核磁共振现象研究样品的分子结构和相互作用。
18. 质谱仪:用于测量样品的质量和分析其组成的仪器。
19. 表面分析:研究物质表面的组成和性质。
20. 分析仪器:用于分析化学实验的仪器和设备,如光谱仪、电导率计和pH计等。
上述仅是对一些常见分析化学名词的简要解释,分析化学领域涵盖广泛,还有许多其他术语和技术值得深入研究。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标准溶液: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在滴定分析中常用作滴定剂。
在其他的分析方法中用标准溶液绘制工作曲线或作计算标准。
标定:标定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使用标准的计量仪器对所使用仪器的准确度(精度)进行检测是否符合标准,一般大多用于精密度较高的仪器。
二是有校准的意思。
滴定误差:分析化学中,由滴定终点和化学计量点不一致而引起的相对误差基准物质:分析化学中用于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滴定分析中操作溶液浓度的物质。
基准物质应符合五项要求:一是纯度(质量分数)应≥99.9%;二是组成与它的化学式完全相符,如含有结晶水,其结晶水的含量均应符合化学式;三是性质稳定,一般情况下不易失水、吸水或变质,不与空气中的氧气及二氧化碳反应;四是参加反应时,应按反应式定量地进行,没有副反应;五是要有较大的摩尔质量,以减小称量时的相对误差。
氧化还原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法是以溶液中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为基础的一种滴定分析方法。
与酸碱滴定法和配位滴定法相比较,氧化还原滴定法应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用于无机分析,而且可以广泛用于有机分析,许多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来加以测定。
朗伯比尔定律:光被透明介质吸收的比例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在光程上每等厚层介质吸收相同比例值的光。
检测限:指某一分析方法在给定的可靠程度内可以从样品中检测待测物质的最小浓度或最小量。
所谓检测是指定性检测,即断定样品中确定存在有浓度高于空白的待定物质。
指示剂:指示剂是一类在其特定的PH值范围内,随溶液PH值改变而变色的化合物,通常是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
盐效应:往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没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时,由于溶液中离子总浓度增大,离子间相互牵制作用增强,使得弱电解质解离的阴、阳离子结合形成分子的机会减小,从而使弱电解质分子浓度减小,离子浓度相应增大,解离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盐效应(salt effect)。
当溶解度降低时为盐析效应(saltingout);反之为盐溶效应(salting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化学名词解释
1.库仑滴定法
在试样中加入大量物质,使此物质经电解后产生一种试剂,与被测物质发生定量化学反应,用适当的方法指示化学反应的终点后,停止电解,根据电解的电量用法拉第电解定律来求出被测物质的含量。
2.总离子强度调节液
电位法中用离子选择性电极测量时,为使试样溶液对测量的影响减到最小,需加入总离子强度调节液,其中大量的惰性电解质使被测溶液的离子强度保持一定;另有保持一定pH的缓冲溶液以及防止其他物质干扰的配合剂等。
3.某物质分解电位
在电解分析中,当外界电位增加到一定数值后,电解反应才开始发生,此电位即为该物质在该体系中的分解电位。
4.条件电极电位
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5.指示电极
对被测定溶液的成分作出响应,在整个测量期间,它不会引起待测溶液成分产生任何可察觉的变化。
6.浓差极化现象
极谱分析中,电解时由于电极表面金属离子被还原,使其在电极表面的浓度低于溶液本底的液度,电极电位将偏离其原来的平衡电位而发生极化现象,这种由于电解过程中在电极表面浓度的差异而引起的极化现象称为浓差极化现象。
7.扩散电流与极限扩散电流
极谱分析中,由于浓差极化现象的存在,电解电流受金属离子从溶液本底向电极表面扩散的速度所控制,此时的电解电流叫扩散电流;扩散电流达到一定数值后,不再随着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并达到一个极限值,称为极限扩散电流。
8.标准电极电位与条件电位
标准电极电位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通常为25℃),氧化还原半反应中各组分
都处于标准状态时的电极电位;条件电位是指在一定溶液条件下,氧化态还原态的分析浓度都为1mol·L-1时的实际电位。
1.气相色谱的担体
为固定相提供的一个大的惰性表面的支持体。
2.色谱峰的相对保留值r21
色谱锋1,2的调整保留值之比,即。
3.气相色谱速率方程
可表达为H=A+B/u+Cu,式中H为理论塔板高度,A为涡流扩散项系数,u为线速度,B为纵向分子扩散项系数,C为传质阻力项系数。
4.气相色谱的保留时间
指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检测器出现色谱峰值时所花费的时间。
5.色谱分析中的死体积
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气体组分从进样开始到色谱柱后检测器出现色谱峰值时所花费的时间。
1.解释各种曲线的含义:
(1)吸光光度法中的吸收光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
光吸收曲线是以波长(λ)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2)吸光光度法中的标准工作曲线(或工作曲线)
工作曲线是以分析浓度(c)为横坐标,吸光度(A)为纵坐标绘制的曲线。
2.单色器通带
单色器通带是指单色器提供的光谱带宽度△λ,以中心波长透过率峰高一半处透光曲线上所包含的波长范圈。
3.分光光度分析中的杂散光
照射在分光光度计的检测器上的,由溶液中吸光粒子产生的散射光或荧光、比色皿以及分光元件(光栅或棱镜)等产生的散射光以及来自于环境的从仪器缝隙透入的其他光均称作杂散光。
4.示差吸光光度法
示差吸光光度法是一种用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方法。
在测定试液浓度(c x )时,先用浓度稍低于试液的标准溶液(c s )作参比调节仪器透光度读数为100%
(即A=0),然后测定试液的吸光度Ar (相对吸光度)。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可以推出Ar=Ax -As=ab(c x -c s )=ab Δc.因此可以用与普通分光光度法类似的标准曲
线法进行定量分析。
1. 原子发射光谱定性分析
从原子吸收光谱中只要找到某一元素2~3条称为灵敏线或最后线的存在,便可以确定该试样中某一元素存在。
2. 原子光谱的灵敏线
指那些激发电位低、强度大的原子线或离子线,多为共振线。
3. 发射光谱定量分析中的均称线对
发射光谱定量分析中激发电位、电离电位相近的分析线对。
4. 解释乳剂特征曲线
以谱线黑度S 为纵坐标、曝光量的对数lg H 为横坐标表示的感光板乳剂特性,主要指标有反衬度、惰延量和乳剂展度。
5. 原子谱线的多普勒变宽
由于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而引起的谱线变宽。
6. 原子谱线的压力变宽
原子相互碰撞而引起的谱线变宽叫压力变宽,其中因原子和其他粒子碰撞而产生的变宽叫劳伦兹变宽,同种原子间相互碰撞而产生的变宽叫共振变宽。
1、什么是化合物的生色团?
含有π电子的化学键和基团称为生色团,它们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中能产生吸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