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

合集下载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

《庄子》成语的隐喻转喻特点及其变体的认知构式研究李静文【摘要】A large number of set phrases, originating from the book of Zhangzi, are polyse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These set phrases make use of the flora and fauna, entity, human body, time and space as a metaphor source domains,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n addition, many variant of these set phrase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the variant form reflects the coercion theory. Zhuangzi represents a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semantic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以《庄子》为语源的成语相当丰富,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词多义,其中大量运用了动植物、实体、人体、时空作为源域进行比喻,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特点。

另外,在成语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的变体,其变体形式体现了构式压制理论。

《庄子》代表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而在翻译过程中也应注意其文化语义的对应。

【期刊名称】《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15)002【总页数】4页(P121-124)【关键词】《庄子》;隐喻;转喻;构式压制;成语英译【作者】李静文【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223.55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解释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

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

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本文以成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机制在成语意义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入手,以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的系统性为切入点,从语义的层面分析了汉语成语在概念层次上的系统性。

标签:成语隐喻意义构建概念系统一、引言(一)成语的定义和性质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精华部分,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意义上都独具特色。

最明显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定型”,由于成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沉积而成的,其结构紧密,成分固定,不能随意变动;二是“来源”,有些成语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例如“万紫千红”“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了解来源或典故才能理解其意义,例如“杯弓蛇影”“朝三暮四”。

因此史式在《汉语成语研究》中的解释为:“凡在寓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语,谓之成语。

”(史式1979:12)(二)隐喻机制在传统隐喻研究里,对隐喻认知特征的阐述最早、最明确、最系统的人是理查兹。

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language)。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指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pervasive), 不但在寓言中如此,在思想和行为中亦是如此。

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是隐喻性的(Lakoff & Johnson,1980:4)。

莱考夫和约翰逊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是指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ibid:5)。

我们不仅使用和创造隐喻,更是生活在隐喻的世界中。

我们赖以生存的概念系统,包括思想和行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隐喻性的。

隐喻概念建构了我们的感知、行为和社会关系。

莱考夫等人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隐喻的修辞观”,突出了迥然有别的“隐喻的认知观”。

从隐喻认知角度探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留学生成语教学

从隐喻认知角度探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留学生成语教学

从隐喻认知角度探讨对外汉语高级阶段留学生成语教学
词汇教学无疑已经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留学生汉语词汇量的多与寡成为了评判他们汉语水平高与低的重要标准之一。

毫不夸张的说,成语是汉语词汇中最为光彩夺目的,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所不能够绕开的,然而成语与其他词汇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主要归因于成语具有结构的凝固性、意义的整体性的特点,这就使成语的真正表述意义并不是其表层的文字所累加出来的,而是具有更深层的意义,成语的这种表意双重性的特点恰恰成为了外国留学生学习成语的壁垒。

要想突破这层壁垒最有效也是最关键的方法就是以认知思维为着力点,每个民族的语言都反映出自己民族的认知思维模式,成语是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的载体之一,它深刻地反映出汉民族的民族认知思维模式,承载着汉民族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道德标准、审美情趣、政策法令等等。

学习汉语成语就必须要了解中华文化,了解汉民族的民族认知思维模式。

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已经从简单的语言层面的修辞格转向了认知领域,这一划时代的转变肇始于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这一理论使人类步入了认知隐喻学的新篇章,开启了认知隐喻学的新历程。

本论文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汉语成语中具有隐喻性的成语,以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的分类为标准,将成语中具有隐喻性的成语进行分类,即将其分为结构型隐喻、方位型隐喻、实体型隐喻,并分别对这三类成语的源域和靶域进行分析阐述,试图找到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从而帮助留学生建立汉民族的隐喻思维模式,利用隐喻思维来学习成语,同时能够为对外汉语的成语教学找到新的教学思路。

汉语成语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上的理解

汉语成语在认知语言学理论上的理解

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Junl f a a nvmt Sca Sine ora o nnU ie i Y y( oi cec ) l
Ap , 0 0 r2 1 V L 3 No 2 o 2 .
汉 语 成 语 在 认 知 语 言 学 理 论 上 的理 解
贺红霞

隐喻理 论和成 语 的理解
L kf& Jhsn对 隐 喻 的 定 义 是 : 喻 的 实 质 两个域 的映射或 几 个 不 同 的心 理 空 间 的合 成 。根 据 ao ono 隐 就是通 过 一 事 物 理 解 和经 历 另 一 类 事 物 ( ao & Lkf的理 论 , 解 的过程 是 将源 域 的认 知 拓 扑结 构 Lk ao 理
Jhsn 18 : 4 。他们在 《 ono , 03—1 ) 9 我们赖 以生存 的隐 (oo g) t l y 映射到 目的域, po 根据制 约映射的 “ 不变原
9 9
则 ” iv ac r c l ) 源域 的多方 面 的特 点会 (n nep nie) , i p
它 同时隐含着 转喻投 射。 系统地映射到 目的域 而其认知拓扑结构不变; 于 对 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成语的过程中, 努力发现词 Lkf提 出的两 个域 , Fuone 心 理空 间理论 来 语 相互联 系及事 物间 的相似之处 , 出其所 涉及的 临 ao 用 acn i r 找
的民族 、 历史 和地 方 色彩 , 以成语 是 语 言 和 文化 的 在 隐 喻语 言 的普 遍性 上 。 随后 众 多 学 者 的研 究 成果 所 重 要部 分 。把形式 和 内容结 合起 来 , 汉语 成语 生动形 也 支持 了 L kf & Jh sn的观 点 , 究 一 致 认 为人 ao o no 研

隐喻在汉语成语中的运用

隐喻在汉语成语中的运用

摘要:认知语言学家莱柯夫和约翰逊认为: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它以相似性为基础,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

汉语成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成语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用我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去表达那些陌生的、无形的、抽象的概念,实现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

关键词:隐喻;汉语成语;相似性;映射引言莱考夫和约翰逊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在本质上是概念性的,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功能上看,隐喻是人们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另一种事物的手段;从结构上看,隐喻包含始源域和目标域两个认知域。

一、成语和隐喻汉语成语极为丰富,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熟悉也最乐于使用的一种语言材料,使用频率很高,很容易被用来隐喻其他事物,成语隐喻是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现象。

二、汉语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结构分析下面我们以四个成语为例,来分析说明汉语成语运用中的隐喻性思维结构。

1、出类拔萃成语出处: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

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这一段话包含三个基本要点:( 1) 孔子( 2)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创建儒家学派( 3) 被后世尊为圣人三点凝炼为成语“出类拔萃”,形容某人的水平超出同类。

例句: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二回:“偏生出一个智勇双全、出类拔萃的儿子来。

这人就是大清国第一代皇帝,清朝子孙,称为太祖,努尔哈赤是他英名。

”这一段话也包含三个基本要点:( 1) 努尔哈赤( 2) 智勇双全,才能过人,建立大清国( 3) 被后世尊为清太祖蔡东藩在使用“出类拔萃”时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隐喻性的思维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语言环境中的“出类拔萃”是源域, 它被激活后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投射到《清史演义》第二回中的“出类拔萃”上, 具体的投射关系为: “孔子对应努尔哈赤”。

“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创建儒家学派对应努尔哈赤的智勇双全,才能过人,建立大清国”。

深度剖析个成语的深层含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深度剖析个成语的深层含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深度剖析个成语的深层含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深度剖析个成语的深层含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成语作为汉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不仅充实了语言表达,更蕴含着丰富的深层含义。

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剖析几个常用成语的深层含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1. 杀鸡取卵"杀鸡取卵"这个成语源自《战国策·楚策一》。

杀鸡取卵原本指的是杀鸡以取其卵,隐喻着短视行为。

逐渐演变为比喻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损害了后续的利益或者未来的发展。

例如,在经济发展中,如果只追求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就像是杀鸡取卵,最终会导致资源耗尽和生态环境破坏。

因此,深入理解"杀鸡取卵"的深层含义可以提醒人们在决策中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全局意识。

2. 画饼充饥"画饼充饥"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被称为"饥饿者幻想者",意味着空想、假想。

现在主要用来指用虚假的承诺或者未来的幻想来安抚或满足眼前的需求。

比如,有些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会在广告中夸大商品的优点,让消费者产生心理满足感,但实际上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深入理解"画饼充饥"的深层含义,我们可以提高警惕,不被虚假的承诺所迷惑,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决策。

3. 守株待兔"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

原意是说,有个农夫守在园子里,等着兔子撞到树上断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演变为指盲目等待好运或者财富的到来。

它警示人们要重视努力和积累,而不是依靠侥幸。

例如,一个人如果总是抱着等待机遇的心态,而不去主动争取,就像是守株待兔,无法获得真正的成功。

通过深入理解"守株待兔"的深层含义,人们可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成功。

《庄子》成语隐喻的理解

《庄子》成语隐喻的理解

《庄子》成语隐喻的理解作者:马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5期摘要:文章通过对《庄子》中的成语的形态和意义的变化分别进行举例分析,来理解《庄子》成语的隐喻。

对于成语的理解,切忌望文生义,因此从《庄子》成语的演变,更好的理解成语隐喻,进而希望能更好的应用成语这一特殊的汉语资源。

关键词:《庄子》成语;变化;隐喻成语可以说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凝结下来的智慧结晶,它或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或通过典藏的书笔相授得以代代相传。

在成语的发展过程中保存了古代社会变化发展的各方面信息,以其结构的稳定性,意义的深刻性以及内涵上的丰富性以及形式上的民族性,成为汉语词汇中独特的存在。

然而人们恰恰是有以隐喻认知事物的特性,可以通过隐喻建构心理概念,在隐喻中表达观念,或在隐喻中确定用词,使隐喻在每个环节都发挥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文章中是通过《庄子》成语的演变,来理解《庄子》中的成语隐喻。

需要说明的是,文章所说的《庄子》成语特指发端于《庄子》中的成语,其中并不包括《庄子》中引用前人的成语。

将成语的演变分为成语形态的变化和成语意义的改变两个方面来说。

首先分析《庄子》成语形态的改变。

成语形态改变是指通过调换原有成语中词语的位置或者替换原有成语中的个别字词以在原有成语的基础上做出变动的方法,虽然这样的变化有时会让成语的意义或者词义色彩发生变化,但它也可以反映出成语逐渐凝固的轨迹,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成语的初始形态,也能够体现成语与原文之间的联系。

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义和更好的应用成语。

每况愈下来自《知北游》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原作每下愈况,是用来比喻愈是从低微的事物上去推论,就愈能看出“道”的真实情况。

后来成语中单个字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同时词义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来指情况愈往下愈严重。

还有很多形态发生小的变化而意义基本没有变化的成语例子。

比如安常处顺来自《养生主》,原作安时处顺,指无论遇到任何情况,都能像习惯于平时生活、处于顺利环境那样去对待。

成语的隐喻与象征透过成语感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成语的隐喻与象征透过成语感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成语的隐喻与象征透过成语感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成语是汉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仅能传达特定的语义和情感,更可以透过隐喻和象征的方式,反映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本文将通过探讨隐喻和象征在成语中的运用,带您感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成语作为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既有规范化的字词组合,又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可以直接表达事物的特性和情感,更可以借助于隐喻和象征,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以达到更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首先,成语通过隐喻的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象。

例如,“锦上添花”这一成语,字面意思是在锦缎上再加上鲜花,形容事物更加美好。

然而,它所隐喻的意义是在已经较好的基础上再度增添优点,展示了中国人崇尚完美和进取的思维方式。

又如,“画龙点睛”,字面上是指给一幅画龙的眼睛,使画作更加生动。

而在文化中,它常被用来形容文章、演讲、计划等在关键部分添加亮点,表达出中国人注重细节、追求精益求精的思维特点。

其次,成语通过象征的方式,运用具体的形象来代表抽象的概念,以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例如,“百鸟朝凤”这一成语,字面上是指百只鸟儿向凤凰飞去,象征着万鸟朝凤的盛况。

在文化上,它常被用来描述众人拥戴英雄、万众一心的场景,展示出中国人向往和追求和谐统一的思维方式。

又如,“一箭双雕”,字面上是指一箭射中两只雕,形容一举两得的情况。

在文化中,它被用来形容工作、决策等中取得双重好处的情况,表达了中国人善于在复杂情境中寻求机会和灵活应对的思维方式。

除了隐喻和象征,成语还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运用,体现中国人注重情节发展的思维方式。

在传统的文学作品中,成语常被运用来形容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

例如,“三顾茅庐”这一成语,是形容刘备三次登门拜访诸葛亮求才。

这一故事情节以成语为载体,传达了中国人推崇才能和重视人才引进的思维方式。

这种情节的处理方式使得成语融入到故事中,不仅丰富了故事情节,更让读者能够通过成语的隐喻和象征,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房间,从盒子里拿出铅笔,把手放进口袋,把垃圾扔进 想;二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垃圾桶,身子钻进汽车,等等。(张敏,1998:101)我们也
可以将固体物质甚至没有维向的物质看作容器,换言之,任 注释:
何有边界或能构想出边界的物理空间都是容器。若将这一容 ①本文所有成语均出自《中华成语辞海》。
不耻下问: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
给成语的研究带来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拓展成语研究的广度 可耻。
和深度。
认知基础:地位与权利相关,而势力是上。
二、成语的隐喻机制解读
5.道德高尚是上,道德败坏是下;
根据Lakoff 和 Johnson 的观点,隐喻分三种最常见的
高风亮节: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形容人的节操高尚。
(一)成语的定义和性质
人们普遍认为,在概念隐喻的所有种类中,对于抽象概
成语是汉语词汇的精华部分,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意义 念的形成起最大作用的是方位隐喻,因为很多抽象概念都是
上都独具特色。最明显的特点有两个:一是“定型”,由于成 通过方位隐喻来表达和理解的。Lakoff & Johnson 认为,
语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沉积而成的,其结构紧密,成分固 方位隐喻是图像隐喻的一种,它是根据方位图像和内在逻辑
满腹狐疑:狐性多疑,故称多疑为狐疑。一肚子疑问,
1986.
比喻疑惑不解的神态。
[4]亚里斯多德著.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M].颜 一、
(三)成语的结构隐喻解析
崔延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Lakoff & Johnson(1980)总结的第三种最常见的隐喻类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词组或短语,谓之成语。”(史式 1979:12)
1.高兴是上,难过是下;
(二)隐喻机制
神采飞扬:脸上的神态焕发有神。①
在传统隐喻研究里,对隐喻认知特征的阐述最早、最明
垂头丧气: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形容失意懊丧的样子。
确、最系统的人是理查兹。理查兹指出,隐喻是人类“语言
认知基础:低垂的姿势通常与悲伤、压抑的感觉相随,
另一个概念,而是在同一个概念系统内部,参照上下、内外、 类似隐喻这样的手法在相当多语言中都是大体一致的;二是
XIANDAI YUWEN
Modern chinese
2008.01
语言理论研究
特定社会中形成的文化经验,因此隐喻的具体形式可能因社 地位。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天气”这个概念来构建“情形”
会和语言的差异而不同。
隐喻认知机制。
根据社会认定的、能维护社会健康安宁的标准,故对社会而
(一)成语的方位隐喻解析
言的好自然也是对个人的好。
Lakoff & Johnson归纳的第一种概念隐喻类型是“方位
这些隐喻中来源和目标之间的关系都不是任意的,它们
12 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它不是用一个概念构造 的基础有两个:一是人类共有物质经验,这可以说明为什么
哀鸿遍野:鸿雁找不到安栖的地方,没有目的地飞着,悲
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前面再也没有路可走
哀地叫着。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饥民或难民随处可见。 了。比喻陷入绝境。
狐假虎威:狐狸借着老虎的威势来吓唬百兽。比喻凭借
车到山前必有路:比喻事到临头,自然会有解决的办
别人的威势来吓唬、欺压他人。
法。常用以宽慰处于困境中的人。
蒸蒸日上:一天天向上发展,形容发展速度很快。
是指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ibid:5)。我
低声下气:小声说话,不敢大声喘气。形容小心、恭顺
们不仅使用和创造隐喻,更是生活在隐喻的世界中。我们赖 的样子。
以生存的概念系统,包括思想和行为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隐喻
认知基础:高兴、健康、有生命、有控制力等等,这些
无所不在的原理”(the omnipresent principle of 直立的姿势则往往与正面的情感状态相伴。
language)。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还是人类思维
2.健康、存活是上,疾病死亡是下;
的一种方式。
起死回生:把濒临死亡的人救活。形容医术十分高明。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指出, 也可比喻挽救危亡事物的高超水平。
就是我们通过借用一个具体的概念来构建一个新的较抽象的
中外语,2005,(4).
概念。
1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在形成一个关联系统的一系列隐喻中,结构隐喻处于核心
(刘凤花,山西大学文学院)
Modern chinese
XIANDAI YUWEN
2008.01
类型:方位隐喻(Orientatioanl metaphor)、本体隐喻
卑鄙下流:形容品质、行为恶劣肮脏。
(Ontological metaphor)和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
认知基础:对个人而言,“好是上”,它与另一个常见
phor )。下面我们就以这三种类型为框架,探讨汉语成语的 的隐喻即“社会是个人”结合起来,由于道德高尚是行事皆
器概念映射到更为抽象的领域,就形成了各种容器隐喻。我
们可以通过容器隐喻来理解抽象行为以及各种是事物的性质 参考文献:
和特征。容器隐喻极为普遍,例如以下这些成语就是将容器 [1]刘万国 侯文富.中华成语辞海[Z].长春:吉林大学出版,
概念投射到了抽象领域。
1999.
喜出望外:形容意外好事突然出现时的欢乐。
定,不能随意变动;二是“来源”,有些成语可以从字面上理 把源域中的方位概念映射到目的域中的抽象概念。方位隐喻
解,例如“万紫千红”“后来居上”,有些成语必须了解来源 通过空间方位来描述抽象概念,比如我们最常见的一个例
或典故才能理解其意义,例如“杯弓蛇影”“朝三暮四”。因 子:高兴是上。高兴是上这样一个认知基础导致我们的汉语
来探讨一下成语中这两种隐喻认知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
变,多含贬义。
1.拟人
雪上加霜:比喻灾难祸患跌至,苦上加苦。
拟人(Personification)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
雪中送炭:寒冷的大雪天里,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
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或情感的 人困难时给予帮助。
修辞手段。可以说最典型的本体隐喻就是把实体当作人一样
另一个结构隐喻的例子是“人生是旅行”,在这个隐喻
来说明,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如何利用人的动机、性格和活 里,“人生”这个抽象概念是通过“旅行”这个具体概念来
动来感受非人实体的多种方式。例如:
构建的。下边这些成语就是用了这个结构隐喻:
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是成功的基础。指从失败中吸取
南辕北辙:本来要往南,车子却往北行。比喻行动和想
质的经验是一种非常基本的经验,我们可据以理解那些比较 人感到震惊的意外事件。
抽象的经验,如事件、行为、感觉、观念等,将它们视为离
满城风雨:指城内出现风雨交加的深秋景色。形容某事
散的、有形的实体,以便对之进行推理。
很快传开来,人们议论纷纷。
最常见的本体隐喻包括拟人和容器隐喻两类,下边我们
见风使舵:根据风的方向掌舵。比喻见机行事,善于应
[2]Lakoff. 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出人意表:出乎人们意料之外,表示情况非同寻常。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满心欢喜:形容非常高兴。
[3]Cooper, David E, Metaphor[M]. Oxford: Basil Blackwel,
的概念,因为不同的天气象征着不同的情形和状况。例如:
(二)成语的本体隐喻解析
天有不测风云:本指自然界天气的变化难以预料。后比
Lakoff & Johnson提出的第二类隐喻就是“本体隐喻 喻人有难以预料的灾祸和幸福。
(ontological metaphor)。人类对物理世界里的实体及物
晴天霹雳:晴朗的天空响起了炸雷。比喻突然发生的令
语言理论研究
成语的隐喻认知机制解读
□刘凤花
摘 要:本文以成语为研究对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从隐喻机制在成语意义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入手, 以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的系统性为切入点,从语义的层面分析了汉语成语在概念层次上的系统性。
关键词:成语 隐喻 意义构建 概念系统
一、引言
前后、深浅、中心——边缘之类的空间方位自相组织起来的。
教训,就能变失败为成功。
要达到的目的相反。
春风得意:和暖的春风,使人觉得洋洋自得。
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百花争艳:各种花儿争奇斗艳。形容鲜花盛开,生气勃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个干其事,各奔前程。
勃的景色。也比喻各种美好事物竞相媲美。
殊途同归:比喻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而达到同一目标。
此史式在《汉语成语研究》中的解释为:“凡在寓言中长期沿 里有“兴高采烈”和“一蹦三尺高”这样的表达方式。这种
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其特 隐喻并不是任意的和偶然的,而是有一定的物质经验基础
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 的。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汉语成语中所包含的方位隐喻。
性的。隐喻概念建构了我们的感知、行为和社会关系。莱考 对人来说都是好的,它们是上。
夫等人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隐喻的修辞观”,突出了迥然
4.地位高是上,地位低是下;
有别的“隐喻的认知观”。
飞黄腾达:像飞黄神马似的很快上升着。比喻官职地位
隐喻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是语言形成的重要机制, 很快高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