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120实词小故事--完整解析版
高考语文120个文言实词故事

文言实词小故事(四)61去曹操率军南征,至河边,此地去(距离)乡千里,见江水东(向东)去,回首去(过去的)日苦难,感慨颇多。
又见士卒皆思乡,士气不振。
为去(除去)晦气,捉小鸟留军营。
小鸟久住军营,人至不去(离开)。
士卒见之,大喜,遂士气大增。
曹操率领军队南征,到了河边,这个地方距离家乡有千里之远,他看见江水向东流去,回想过去的苦难日子,感慨特别多。
又看见士兵都思念家乡,士气衰落,为了除去晦气,捉住小鸟留在军营中。
小鸟长久地住在军营里。
人到了也不离开。
士兵们看见了,十分高兴,于是士气大增。
62劝韩愈学识渊博,常劝(勉励)人不拘于时以学习,人皆敬之。
后上书指斥朝政,人劝(劝说)其明哲保身,愈不改,终遭贬。
韩愈学识渊博,经常勉励他人要不拘泥于时间来学习,人们都敬仰他。
之后上书指责朝政,人们劝告他要明哲保身,韩愈不更改,最终遭到贬谪。
63却赵得和氏璧,秦闻之,索要。
赵以蔺相如为使使秦,蔺相如遂带和氏璧至秦,见秦王意图欺之,相如因持璧却(退却)立,却(回头)看随从,随从会其意,与相如共欺秦王而完璧归赵。
秦王怒,欲攻赵。
又恐廉颇却(击退)之,遂罢。
相如归国,却(再)话赴秦之事,赵王以为勇。
赵国得到和氏璧,秦国听说了这件事,向赵国索要。
赵王派蔺相如担任使者出使秦国。
蔺相如于是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发现秦王想要欺骗他,相如趁机拿着璧后退了几步站住,回头看随从,随从领会了他的意思,和蔺相如一起欺骗秦王并完整归璧。
秦王发怒想要攻打赵国。
又担心廉颇击退他,于是作罢。
相如回到赵国,又说了到秦国的事,赵王认为他很勇敢。
64如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
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
子曰:“善矣,以仁为本。
”弟子如(按照)语应事,一切皆顺。
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像)草荞,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
”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
子曰:“王如(假如如果)知此,则国泰民安。
”孔子前往齐国,问弟子们的志向。
弟子们回答,或者是小相,像老师一样。
文言文120实词小故事--完整解析版精品资料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译文: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
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
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译文: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
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
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译文: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
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
译文: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
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译文: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文言文120实词小故事完整解析版之欧阳家百创编

文言实词小故事欧阳家百(2021.03.07)1、爱l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
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
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3、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
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
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4、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
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5、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
译: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
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6、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译: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文言文实词120个小故事

文言文实词120个小故事
【引言】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实词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元素,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您呈现一部文言文实词小故事集,通过生动的故事,使实词的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易懂。
【故事篇】
一、爱情故事
1.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司马相如如何凭借才华吸引卓文君,两人共同谱写一段爱情佳话。
2.庄子与田氏的爱情:庄子因梦见蝴蝶而感慨人生无常,最终与田氏共度一生。
二、友情故事
1.管鲍之交:讲述了管仲与鲍叔牙深厚的友谊,互相扶持,共图国家大业。
2.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结为兄弟,共同谋求天下大业。
三、寓言故事
1.塞翁失马:讲述了塞翁因丢失一匹马而意外获得好运的故事,寓意福祸相依。
2.刻舟求剑:讽刺了那些不顾变化,拘泥于事物表面的人。
四、历史故事
1.秦始皇统一六国:描述了秦始皇如何凭借智谋和武力,统一天下,开创
中国封建社会。
2.楚汉争霸:讲述了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
五、神话故事
1.盘古开天:讲述了盘古如何用斧头开辟天地,创造世界。
2.女娲造人:描述了女娲用泥土捏造人类,赋予生命,孕育万物。
【实词解析】
本文将不再针对每个故事中的实词进行解析,读者可自行阅读故事,结合语境理解实词的意义。
【结尾】
通过这部文言文实词小故事集,我们希望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实词的用法,激发学习兴趣。
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熟练掌握实词,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用小故事快速记住高考高中语文120个文言实词带翻译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全文翻译1爱l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见。
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答应的。
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
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
这些国家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
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为苦也。
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
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觉得凄苦。
4倍苏武陷匈奴,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
苏武被困在匈奴,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
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全文翻译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全文翻译1爱l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
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
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
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
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
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
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
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翻译【完整版】

120个文言文实词小故事翻译【完整版】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不可缺少的,而文言文要注意的就是实词虚词等,下面介绍文言文中实词都有哪些,希望对高考备考考生在语文复习中有所帮助。
1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小故事(一)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翻译版)

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翻译版)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10.朝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
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 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译文:有个楚人宠爱自己的儿子,即使他吝惜钱财,对于自己儿子的要求也没有不答应的.他的儿子长大成=人,有陶渊明的风范,只喜爱菊花,大家都爱慕他的高洁,称赞他。
和他相约在茶亭见面,他隐藏着没有出现。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译文:战国时期,诸侯想要寻找安全闲适的地方,来获得旦夕之间的安逸,他们常常与邻国相互安抚,认为没有祸患。
这些国家不时有贼寇盗贼侵犯,但他们能够像泰山一样安稳,他们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给养,于是去险要的偏远之地去安置军队,失败了。
逝去的东西就像这一样,现如今又在哪里呢?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 披在身上)发被(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译文:屈原忠诚却被人诽谤,已经被罢黜,他的思想既忧愁又幽深。
他披散着头发,穿着皮衣在江边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盖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处创伤,他也不觉得凄苦。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倍数).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加倍)思亲.译文:苏武被困在匈奴,不违背自己的气节道义。
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还要超过百倍,十年间,每遇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译文: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6、鄙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译文:晋国的边疆有两个人,来到秦地就说:“我们是浅陋粗俗的人,希望求得他们的谅解.”居住久了,就轻视秦人说:“秦人也不过如此,都像蛮夷一般浅陋粗俗罢了。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译文:陈涉刚开始起兵时,用兵之道比不上秦国的谋士,但能削树木为兵器,率领疲惫的军队,于是灭了秦国。
等他得到天下之后,他小时候的朋友触犯了他的颜面,左右随从想要伤害他的朋友,他也不劝阻。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译文:齐桓公身体有疾病,身边的人都担心他,他们请求扁鹊医治,然而齐桓公不接受治疗,疾病进入他的内脏,于是他死了。
后人认为这件事不是大臣的过错,而是齐桓公的缺点.现在的人们常常用这件事来相互辱骂责备。
9、察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译文:郡守观察李密孝顺的事,告诉了皇帝,皇帝身边的人认为没有能够完全地了解这件事,但皇帝认为李密品德洁白,是众人的典范,于是命令郡守推荐李密做孝廉,从这件事可以看出皇帝的明智。
10、朝邹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谏齐王。
齐王纳其谏.其后,齐国日盛,弱国来朝(朝见),经数年之久。
邹忌闻名天下,为历朝(朝代)谋臣所景仰。
译文:邹忌第二天早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在朝廷劝谏齐王.齐王接纳了他的进谏。
这以后,齐国日益强盛,弱小的国家前来拜见,经过数年之后。
邹忌闻名天下,被历朝谋臣景仰.11、曾愚公自曾(指与自己相隔两代的亲属)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经)齐议移山。
于是率妻子移山,几度春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邻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层”)云,笑之。
愚公笑曰:“何曾(竟)不若孩儿?世代移山,终有竟日.”译文:愚公自从曾祖起居住在太行、王屋山下。
因为太行、王屋二山阻隔,进出不便,愚公全家曾经一起讨论移山。
于是率领妻子儿女移山,度过了几个春秋,山没有减少,愚公的邻居智叟望着山上层层的云嘲笑愚公。
愚公笑着说:“你怎么竟然不如孩子呢?世世代代移山,一定会有结束的日子。
”12、乘陶渊明手握《左传》,乘(登)彼桅垣,阅至“公与之乘(乘坐)" ,感慨古代帝王虽善因利乘(同‘趁’趁着)便,终而亡,顿生归家之心,一路冒风乘(冒着)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顺应)化以归尽。
译文:陶渊明手拿着《左传》,登上那垮塌的土墙,读到“鲁庄公和曹刿乘坐同一辆车”这句话,感慨古代帝王即使凭借有利形势趁着便利,最终也灭亡了,一下子生出了回家的心思,一路冒着风雪,回到家,心才平定下来,就待在家里顺应自然直到生命终结.13、诚蔺相如携和氏璧至秦,足见赵国之诚(诚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诚(确实)无意,乃遣从者怀璧于赵,后秦诚(果真)如此。
译文: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秦国,这足以看出赵国的诚意,然而秦王假装召见有关官员查看地图指着从这里开始的十五座城给赵国,相如考虑到秦王确实没有给赵国土地的意思,于是就派遣随从带着和氏璧回到赵国,后来秦国果真是这样。
14、除荆轲以义闻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
荆轲始不愿,太子以诚待,三顾其舍,亲除(除掉)其东屋之除(台阶)尘,引荆轲之车,荆轲感之应允,与太子归.太子除(授予官职)其官职,令其刺秦王。
荆轲曰:“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译文:荆轲凭借义气闻名天下,燕太子派人召唤他,荆轲起初并不愿意,太子用诚心来对待他,三次探访他的住处,亲自除掉了他东屋台阶上的尘土,引导荆轲上车,荆轲被他感动了答应了他的请求,和太子一同回来.太子授予他官职,命令他刺杀秦王。
荆轲说:“除非我死去,不然一定完成事情"15、辞屈原德高,作《楚辞(古代的一种文体)》,其辞(文辞)美,子兰欲以叛国之辞(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辞(推辞),何惧之有?”后为楚王所逐,辞(辞别)亲戚,见放楚之汨罗。
译文:屈原道德高尚,曾写作了《楚辞》一书,这本书言辞很优美,子兰想用他叛国作为借口杀害屈原。
屈原说:“我死都不害怕,还有什么好怕的?"后来屈原被楚王放逐,屈原辞别了亲朋好友,被放逐到楚国的汨罗。
16、从樊哙从(参加)军,从(跟随)刘邦征伐。
后项羽设宴于鸿门,欲杀刘邦,张良见势急,至军门见樊哙,樊哙从(听从)良计,斥项王。
项王不识此人,问所从(由,自)来,欲杀之,樊哙不顾.项王感其勇猛,命其从(挨着)良坐。
译文:樊哙参军,跟从刘邦征战。
后来项羽在鸿门设宴,想要杀掉刘邦,张良见情势紧急,到军门与樊哙见面,樊哙听从张良的计策,呵斥项王。
项王不认识这个人,问他从哪里来,想要杀了他,樊哙根本不看他.项王感慨他勇猛,命令他挨着张良坐下.17、殆归有光家遭火,势急殆(危险),物件殆(接近)尽,唯余项脊轩。
归有光以为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译文:归有光家遭遇火灾,情势紧急危险,物件几乎都烧尽了,只剩下了项脊轩。
归有光认为大概是有神明帮助,之后重新修建了它。
18、当李斯为秦相,当(掌握)政。
当(在)是时,敌虎视秦,李斯令将当(把守)关隘,敌临,守将退之,按律当(判决)死.李斯念其功,以功当(相抵)泽,于其当(将)死之际活之,后令其当(任)出使之职,守将涕落曰:“此事,名我固当(恰当)。
吾定效力,不负君望!”译文:李斯担任秦国宰相,掌管朝政。
在这个时候,敌人对秦国虎视眈眈。
李斯让将士把守住关隘,敌人来临,守关的将士撤退,按照律法应当处以死刑。
李斯顾念他的功绩,用功绩来抵恩惠,于是在他快要死的时候使他活了下来,后来令他担任出使之职,守将哭着说:这件事,让我来做本来就很恰当,我必定效力,不辜负您的期望.19、道苏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间行.遇隐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论秦国与六国之事,隐士举兵家之道(主张),以为六国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国,苏洵不以为然。
二者言辞激烈,未能休也。
人道(谈论)此事:孰闻道(道理)多也?译文:苏洵想要前往京城,取道泰山间的小路。
遇到有隐士在道路间行走,两人在茶亭休息,谈论秦国与六国的事情,隐士列举了兵家的主张,认为六国用兵的方法不如秦国,苏洵不这样认为。
两个人言辞激烈,没有停止。
人们都说这件事:谁听闻的道理多呢?20、得临川人张奇游学得(获得)一书,乃安石所著.曰:“吾得(应该)珍宝事之”,后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为安石所言得(得当)之。
译文:临州人张奇外出求学时得到一本书,是王安石所写的。
他说:“我应该要像对待奇珍异宝一样对待它”,张奇读了这本书后,心情非常愉快很满足,他很有心得,认为王安石说的很得当。
21、度宋妻往市买鞋,途遇小涧,一跃度(越过)之。
至市方忆忘度(尺码),徘徊几度(次)欲反.度(考虑)之再三,则度(估计)其夫脚之大小,未成,反家,其夫见妻空反,以为玩乐无度(限度),责其不知以脚度(衡量)鞋之大小。
后人度(创作)曲词讽之,以为其家如国,无法度(法度),岂不谬哉?译文:宋人的妻子去市场上买鞋,途中遇到一个小涧,一跳渡过了它。
她到了集市上才想起来没有带度尺,徘徊几次想要返回,再三斟酌,推测她丈夫脚的大小,没有成功,返回了家,她的丈夫见妻子空着手返回家,以为她玩乐没有限度,责怪她不知道用脚测量鞋的大小.后人创作了曲词讽刺这件事,认为宋人的家像国一样,没有法度,难道不是很荒谬吗?22、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