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读后感

李玫瑾读后感《李玫瑾谈心理抚养》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籍,作者李玫瑾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探讨了人的心理发展与抚养方式之间的关系。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心理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李玫瑾教授的观点和方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李玫瑾教授的最大观点是:人的心理发展与抚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父母的抚养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发展。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需要在抚养和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心理抚养和心理教育。
在书中,李玫瑾教授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和方法,例如在孩子年幼时注重亲密关系的建立、给孩子充分的关注和爱护、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李玫瑾教授强调了心理抚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
物质抚养虽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适当的心理抚养,孩子可能会在情感、性格等方面出现问题。
因此,父母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
因此,父母需要注意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品质。
“要想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性,一定要在他幼小的时候给予优质的情感抚养,小心呵护其社会情感的发展。
”李玫瑾教授指出,早期的情感抚养对于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关注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促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优质的情感养育来自妈妈的陪伴抚养,母爱不可戒,也无可替代。
”母爱在孩子的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母亲的陪伴、关爱和照顾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母亲需要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心理不健康的人容易犯错误,甚至犯罪。
李玫瑾教育孩子第八集读后感

李玫瑾教育孩子第八集读后感看了李玫瑾教育孩子的第八集,真的是像被人在脑门上敲了一闷棍,一下子就清醒了不少。
李玫瑾教授讲的那些东西啊,就像是专门为我这种在教育孩子的迷宫里乱转的家长量身定制的导航。
她提到的好多点,都让我忍不住拍大腿,心想:“我咋就没想到呢!”就比如说在这一集里她讲到关于孩子犯错时的处理方式。
以前我家那小崽子犯错了,我就跟个炮仗似的,一点就着,上来就开吼。
看了这集我才知道,原来孩子犯错的时候,正是教育的好时机,但不是靠吼,而是要冷静地跟孩子分析为啥错了,这错误会带来啥后果。
这就好比你在路上开车走错路了,你是希望旁边的人冲你大喊大叫呢,还是希望他心平气和地告诉你正确的路线?我想肯定是后者嘛。
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啊。
现在我再遇到孩子犯错,就会深吸一口气,像个侦探一样跟他一起找“犯罪”根源,效果还真不错,孩子也没那么抵触了。
还有她讲的关于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部分。
我家孩子都多大了,还老是依赖我给他做这做那。
我以前觉得这是爱他的表现,什么都给他包办了。
李玫瑾教授就像是看透了我这种家长的心思一样,直接指出这是在害孩子呢。
就像一只小鸟,你老是把它护在翅膀底下,它永远都学不会飞。
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刚开始他有点不适应,但是慢慢地我能看到他眼里那种小小的成就感,就好像在说:“看,我也可以!”这感觉别提多棒了。
这一集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玫瑾教授说的家长要以身作则。
我以前总是要求孩子看书学习,自己却在旁边刷手机。
这就好比你自己在泥潭里打滚,还要求孩子身上一尘不染,这不是笑话嘛。
现在我也开始改变自己的习惯,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我也会拿本书在旁边看。
你还别说,孩子看到我这样,他自己也变得更自觉了,好像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他。
总之啊,看了李玫瑾教育孩子的第八集,就像是给我这个在教育孩子的路上瞎摸乱撞的家长点亮了一盏明灯。
我觉得我得把这一集反复多看几遍,把这些有用的教育理念都刻在脑子里,然后在实践中慢慢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老师听完李玫瑾育儿的心得(通用17篇)

老师听完李玫瑾育儿的心得老师听完李玫瑾育儿的心得(通用17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以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师听完李玫瑾育儿的心得,欢迎大家分享。
老师听完李玫瑾育儿的心得篇1幼儿自主学习是以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发展幼儿个性为宗旨,以更好的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在必须的环境中,幼儿按自我的意愿主动地学习,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新课程陶艺活动中教师在努力摒弃以往传统的美术学习方式:“你说我听,你示范、我模仿”的强调被动理解旧模式时,又应如何充分调动幼儿的用心性,发挥幼儿在认知、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陶艺的主人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幼儿自主学习的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乃是激起学生对所学的资料的兴趣。
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可见,情境教学能把概念具体化,传授方式趣味化,能使幼儿的认识与情感相结合,使思维与形象统一,变灌输为感悟,变说教为体验,使幼儿全面发展。
所以,应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做到创境激趣、以趣激学、引导幼儿用心主动地参与学习,自主地探索获得知识。
1、直观演示,创设形象情境。
幼儿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具体动作思维、直观形象思维处于优势地位。
利用直观演示法能够寓教于乐,在教学中,我们运用电教设备再现教学资料情境或收集与资料相关的实物、图片创设情境等,让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进行自主学习。
如:在陶艺制作《各种各样的汽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汽车的模型玩具、图片,并布置了《中华汽车展》环境,幼儿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汽车发生了兴趣,以愉快的情绪用心参与到直接感受各式各样的汽车中来。
由于每个幼儿对汽车都有必须的认识,大大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热情,在制作中,十分自如,用心主动,想象力也十分丰富。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

李玫瑾的心理抚养读后感范文在读完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一书后,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指引方向的明灯。
李玫瑾老师在书中提到的诸多观点和案例,让我对人的心理成长和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关于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塑造的重要性。
书中有一个案例让我反复思量,一位从小在充满争吵和冷漠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长大后性格孤僻、敏感且难以与人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
这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感受过父母的关爱和温暖,每次回到家,面对的不是父母的争吵就是冷战。
小小的他,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吃饭的时候,一家人也很少交流,沉默的氛围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孩子的心头。
他在学校里也表现得很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因为他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不知道怎样去信任别人。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联想到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我发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
我有一个远房亲戚,他们家经济条件还算不错,但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心少之又少。
孩子考试成绩好了,没有表扬;成绩差了,就是一顿责骂。
家里很少有温馨的时刻,更多的是父母的互相指责和对孩子的忽视。
如今这个孩子长大了,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独立,但内心却极度缺乏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处于被动和防御的状态。
李玫瑾老师强调,孩子的心理抚养需要父母的耐心和陪伴。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邻居一家,他们家虽然经济并不富裕,但是家庭氛围特别好。
父母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孩子一起玩耍、学习,一起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孩子在这样充满爱的环境中长大,性格开朗、自信,而且特别懂得关心他人。
有一次,我看到孩子在小区里主动帮助一位老人提东西,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良好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灵的滋养。
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的性格、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童年家庭环境的影响。
那些在充满爱和理解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懂得如何去爱和被爱。
李玫瑾心理扶养第一章读后感

李玫瑾心理扶养第一章读后感
这第一章啊,就像在给我这个心理学小白上入门课。
李玫瑾老师一上来就强调心理扶养的重要性,我感觉她就像一个经验老到的导游,拉着我这个游客,指着一片名为“孩子成长”的神秘大陆说:“看,这就是心理扶养,这可是这地方最重要的宝藏。
”以前我就知道要给孩子吃好穿好,让他上个好学校啥的,但读完这章才明白,心理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就像大楼的地基一样重要。
要是地基没打好,这大楼啊,盖得越高越容易塌。
她在里面举了不少例子,那些例子就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放着。
有那种从小缺乏心理关怀的孩子,长大后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像小树苗没扶正,长歪了还到处乱晃。
我一边看一边忍不住想,原来那些调皮捣蛋或者性格孤僻的孩子背后,可能都有心理扶养缺失的影子啊。
这就好比你看到一个坏了的机器,以前只知道它不好用,现在才明白原来是某个关键零件从一开始就没安装好。
还有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李玫瑾老师提到心理扶养要从小开始。
这就像种庄稼,播种的季节没好好弄,后面再怎么浇水施肥都可能收成不好。
我突然想到我身边那些手忙脚乱的新手爸妈,只顾着孩子不哭不闹就行,却不知道在孩子的小小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规则的种子有多重要。
这一章读下来,我都想拿个大喇叭去跟那些年轻父母喊一嗓子:“心理扶养得趁早啊,别等孩子大了出问题了才挠头。
”
总之呢,这第一章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心理扶养认知的新大门。
我现在就迫不及待想继续读下去,看看后面还有哪些关于塑造孩子健康心理的宝藏知识呢。
李玫瑾儿童教育心得体会(3篇)

第1篇一、关注儿童心理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李玫瑾教授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教育工作的基础。
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和需求,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他们。
在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挖掘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
1. 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李玫瑾教授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了解他们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
例如,幼儿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儿童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
2. 尊重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尊重这些差异,因材施教。
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我们要鼓励他们多参加社交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于兴趣广泛的孩子,我们要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
二、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李玫瑾教授强调,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以下是我从李玫瑾教授的教育心得中得到的几点启示:1.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关注他们的需求,与孩子建立亲密无间的关系。
在亲子互动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家长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和支持。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自律性和合作精神。
3. 重视榜样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家长要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李玫瑾教授认为,儿童教育不仅要关注他们的智力发展,还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李玫瑾育儿感悟

李玫瑾育儿感悟李玫瑾育儿感悟孩子是一张白纸,是一朵娇嫩的花朵,如何健康成长,需要家长掌握更多的教育方法,更多的关爱,有幸拜读了《李玫瑾育儿讲座》,感受颇多。
1.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等你有经验就没有机会了,生活节奏快,同一片屋檐下,真正完全陪伴孩子的时间,却是屈指可数的2.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大人的问题。
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是父母造就的,孩子的很多心理行为,往往和大人的行为教育方式有关,真正的问题根源在于大人孩子心理成长有关键期,八岁正式依恋期,青春期正是叛逆期,很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家长要尽到监管责任,不仅要在治理教育上下功夫,更要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和人格,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培养跟孩子更亲密的情感3.积累孩子依恋自己的心理资本。
孩子出生的头几年,再苦再累一定要自己带,要不然就丧失了孩子对你心里的信任,依恋4.认识到情感陪伴对性格的作用。
认识社会的一份子,不能脱离社会,更不能没有朋友,要孩子尝试去交朋友,远离孤独,拥有安全感,5.观念和性格的早期形成有规律。
要在12岁之前有一识的去培养,培养感情,讲卫生等生活观念,要孩子形成明辨是非,遵纪守法的好观念,更要养成孩子不贪财的观念,一个人和别人有关的行为表现是性格是后天的,完全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要让孩子形成心里有他人的性格,6.建立好的亲情陪伴。
陪伴一定是唠叨的,妈妈对孩子说的温情暖语说的越多,孩子一定会说话,早社交能力强,性格开朗,孩子一定要走出家门去接触大自然,接触其他人,认识世间百态7.六岁之前要说不。
六岁之前管住孩子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要经历一定的挫折。
8.克制忍受与防止自私。
从小要教孩子讲道理,特别是面对重复要买玩具的情况。
孩子吵闹的时候就带他去卧室,门关上不理他,让他自己哭一次,让他明白哭闹是没用的,回头也要跟孩子沟通三次,满足他一次要求,以后他就会听话了。
有约定,有奖励,让他明白克制、有耐心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吃饭是教育孩子防止自私的最好地方,要等父母一起回来吃,大人不到齐、大人不吃饭,孩子也不能先吃,让孩子学会爱父母,远离自私。
李玫瑾心理抚养观后感

李玫瑾心理抚养观后感最近看了李玫瑾老师讲的心理抚养相关的内容,那可真是让我有种豁然开朗又惊出一身冷汗的感觉呢。
先说说这豁然开朗的部分吧。
李玫瑾老师就像一个特别厉害的侦探,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行为和心理,跟他们小时候所受到的抚养方式一一对应起来。
比如说,一个孩子要是小时候缺乏足够的陪伴,那长大之后可能就会在人际关系里特别渴望别人的关注,或者是对亲密关系感到特别的迷茫和不安。
就像我们看到有些成年人,在爱情里特别作,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看似无理取闹,可按照李玫瑾老师的说法呢,这可能就是小时候在心理抚养上缺了一块。
这让我明白了,原来孩子的每一个表现背后都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很可能就藏在他们的童年里。
还有,关于孩子的性格塑造方面。
以前我总觉得性格嘛,天生的成分居多。
看了之后才知道,家庭环境、父母的抚养态度那简直就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大工匠啊。
如果父母总是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可能就会变得胆小怯懦或者是极度叛逆。
相反,如果家庭里充满了温暖和爱,孩子性格里的阳光面就会更多。
这就好比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在孩子心里种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样性格的孩子。
这惊出一身冷汗又是咋回事呢?我自己回想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又想想自己在教育孩子或者对待身边小朋友的时候一些做法,就觉得有些后怕。
有时候,我们可能不经意间就做了一些不利于孩子心理抚养的事。
孩子在兴高采烈地跟我们分享他在幼儿园画的一幅画,我们却因为忙自己的事而敷衍地回应几句。
按照李玫瑾老师的观点,这可能就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重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心理肯定会有负面影响。
这就像在走钢丝,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让孩子的心理成长走偏了路。
而且啊,我觉得李玫瑾老师的这些观点也特别实用。
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让人听不懂的大道理,而是实实在在能用到生活里的指导手册。
就像我们知道了孩子如果犯错误的时候,光打骂是没用的,得去了解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从心理根源上去解决问题。
这就好比治水,堵不如疏,找到根源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玫瑾《成长中的心理问题》观后感
近日有幸与老师和家长们一起观看了李玫瑾教授的讲座,看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教育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所得所获。
关于幼儿的教育,可能大部分有孩子的家长都能讲出一套理论,
这些在真枪实弹中总结出来的理论都是非常实际且非常实用的,这是生活积累的结果。
然而,等这些教育经验积累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毕竟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家庭教育是门学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讨,更需要不断学习,所有的一切都得做在前面, 而不是发现问题再去解决,因为孩子的心理问题是有滞后性的,那么如何发挥心理影响力,科学地教育孩子呢,在这里李玫瑾老师教授给了我们全面又深刻的答案。
李玫瑾教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
授,研究生导师。
其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对儿童心理有精准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从人性开始讲起:“人之初,性本善,绝大多数的家庭是健全的,温馨的••…;绝大多数的父母是爱孩子的,善于教育孩子的……;,绝大多数的孩子是懂事的,可爱的•…然而,仍有例外……” 引出了“家庭健全不等同于家庭教育这个观点,这也是很多家长理解上的误区,我和爱人每天都陪着他/她,他/她的性格怎么会这样?这里就出现了问题的关键点,爸爸妈妈每天都在陪伴,只能叫做家庭健
全,并不是家庭教育。
而家庭教育,应该作为一门学科来好好学习研究,其主要的基本理念包括以下7个方面:1心理问题滞后反应;2 孩子的问题大人造就;3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4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5性格才决定孩子的命运;6家庭教育的关键点。
先说第1点,因为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所以人在成年后出现的问题都会在未成年时期找到原因。
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现在这群1宝的家长还没涉及到的,但是隐隐感觉到了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往往出现了
“果”再去寻“因”,由于成长的唯一性,所以意义就不大了。
第2点,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问题身边成人造就” 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问题,往往是监护人的问题,比如说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孩子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犯罪,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却都是父母行为的结果。
这些道理其实我们都懂,就像老人常说的“三岁看老”,你给她/ 他用的、吃的、对以及他说的话会影响他一辈子的。
讲道理的时候大家都头头是道,但是这背后所引发的问题,也许真没几个人想过,更不会想到可能引发出这样严重的后果,因为成人的问题更容易“想当然”接收他们愿意看见的。
作为母亲,在教育孩子亲力亲为这条路上也走过弯路,在孩子小的时候,曾经以工作、应酬当借口,喜欢找各种理由为自己母亲的角色放假,心里也明白孩子不能让老人带,因为
老人太容易溺爱孩子,在隔辈亲的关系上,他们对孩子更容易选择纵容,处于帮忙带孩子,怕生病,怕磕磕绊绊怕这怕那,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孩子的自由。
这些对孩子的教育都是非常不利的,做家长的又怎能不知道呢,伴随着孩子日益长大,变得娇蛮任性、自私自利,在家里肆意妄为,完全不守规矩,直到发现了问题,我们全家才开始着手解决,脱离了姥姥姥爷的保护圈,我儿子经历了一段痛苦的成长过程,这段时间我们也不好过,纠结、忍耐、陪伴、每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促膝长谈有小半年的时间,他彻底适应了我们的节奏,学会自立,自理能力突飞猛进的背后有多少次他不是没穿袜子哭着出门, 是忘记东西哭着回家,好在结果我们成功了,我们都挺过来了。
回望这段日子,我逃避的付出都加倍的补偿了,而效果可能仅仅是事倍功半,直到现在因这个正确的决定,我仍在收益,作为一个一年级小朋友的母亲,我几乎不用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反而还能得到这名小朋友的照顾,最主要的是我们的亲子关系的信任程度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
第3点,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这里李教授给举例子:“青少年问题专家何华彪告诉记者:暑假里,一个来自珠海的家长带着儿子找到他。
一见到何华彪,家长就开始数落孩
子的种种不是:因为叛逆、早恋、在外打群架,他被多所中学拒之门
外,后来发展到夜不归宿,在外结交社会不良青年。
然后,父亲拿出10万元钱,要求专家用半年的时间将儿子改造成乖孩子。
”而李玫瑾老师给出的答案却是“你把10万当成自己的工资,天天陪着他, 有可能在3、4年后能改变他。
”这是怎样一个残忍的答案,亡羊补牢, 为时已晚,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毁在自己的手里。
所以说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妈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第4点,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聪明用来作恶,其危害
更大,也是我们常说的情商比智商重要,这是我们大人常说的话,这也是经验的结论,可见这套理论也应该从娃娃抓起。
我们知道哪个更重要,但是可能并不知道为什么那个更重要,在这里,李教授给出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一个高智商的犯罪者,远比那些平凡人的危害性要大。
我们要让我们的孩子成为具有人性的人,绝不可以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成绩优良却杀人不眨眼狂魔。
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意义。
所以,教书和育人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为了整个民族,家长的工作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第5点,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事实上,智力只决定能力,这一点相信只要养过孩子的人都很容易感同身受。
孩子的性格真的是影响他一辈子的关键因素,就算自己的父母也不愿意带着每天情绪不稳定、哭闹不止不讲理的孩
子,老师也不一定喜欢学习最好的那个,进入社会后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未必仅靠能力,想要有所成就,他一定是有责任,能合作,有自制力,愿意付出的人,而合作、责任、自制、付出……士匀因性格,而非智力。
第6点,家庭教育的关键点-抓住孩子情感的关键期,未成年人心理问题都有关键期,6-12岁之就是孩子教育的关键期,对孩子的教
育要从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克制诱惑、忍受挫折这些方面入手,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12岁之后是青春期,青春期是叛逆期也是弥补期。
李玫瑾教授提出一个观点:人最弱小的时期是父母获得对孩子心理控制力的关键期, 人的基本心理模式建立时期,未成年阶段需要监护人对孩子负责。
其实也是说在孩子12岁以前,家长从他弱小时候的开始陪伴一直给与, 让孩子产生依赖和信任,在以后的性格道路上才能更好的引导和纠正, 而这一系列的举动不地但可以使孩子受益一生,更能够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平稳度过他们的青春期,孩子也会因此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乐观面对。
伴随着课程的结束,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李玫瑾教授所谈的这些观点,仔细想想,都是我们曾经或多或少意识到的,但是却没去认真面对的问题,就像她提出的“高中生自杀”事件,谁曾想过这样小的一个躯体下,究竟是怎样一种曲折的心态让他那么轻易的选择放弃一切,我们不曾去想,因为认为离我们很远,其实这些悲剧真的远么?都是发生在一个个健全的家庭里,和我们并没有什么两样,不同的应该是今天的话题:家庭教育。
曾经以为教书育人更多的应该是老师的责任,但是现在看来对孩子的人生负责的是父母,老师教的知识不足以让孩子幸福的过完这一生,甚至老师的100分努力可能不及家长的50分示范,这是以身作则的力量,改变孩子行为须先改变大人行为,只有我们好学习,我们的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