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中考数学《梯形》复习教案 苏科版
苏科版八年级上《梯形的中位线》课件和学案

通过旧知识的回顾,找到新知识的突破点,有利于知识的正迁移。
利用数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概念的形成与理解
1.让学生利用练习本上的横格线画一个梯形,连结两腰中点。
2.教师指出这条线段也是一条具有特殊地位的线段,请学生类比三角形中位线定义,给它下定义。
适当地添加辅助线,把梯形中位线转化为三角形中位线解决问题。
教法发现法
所需设备:
多媒体、黑板、实物图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引入
1.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
2.三角形中位线定义。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强调三角形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双重关系)
4.出示梯子图片,木工师傅做一个如图的梯子,要使每相邻两根横木间距离相等,现已做出下面的两阶(A1B1,A2B2),它们的长分别是48cm和44cm,你能否求出其余各阶(即A3B3、A4B4、A5B5)的长呢?
3.给2分钟时间让学生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4.将数量关系推广到一般,得出如下猜想:
(1)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
梯形的中位线长度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学生操作并通过几何画板软件—验证猜想。教师展示学生的操作过程。
1.再次渗透类比的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创设研究情境,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3.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使学生手、眼、脑并用,加深对新知的印象,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数据的能力十分有益。
苏科版八年级上《梯形的中位线》课件和学案
《梯形的中位线》教学案
课程分析:(本课的作用和学习本课的意义)
“梯形的中位线”是四边形这一章中重要内容之一。从知识体系上看,它以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基础,是上述两定理的应用和延伸,同时也为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有关梯形一腰中点问题奠定基础,它与前两个定理一起,为后续学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也埋下了伏笔。从数学思想方法看,它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了类比,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苏科版八年级(上)数学期中复习教学案(4)

八年级(上)数学期中复习教学案(4)等腰梯形的轴对称性一、知识点:1. 等腰梯形的定义:①梯形的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为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一组对边称为底,不平行的一组对边称为腰。
②等腰梯形的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 等腰梯形的性质: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是两底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底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3.等腰梯形的判定:① 在同一底上的2个底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② 补充: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二、举例:例1:填空:1、等腰梯形的腰长为12cm ,上底长为15cm ,上底与腰的夹角为120°,则下底长为 cm .2、如果一个等腰梯形的二个内角的和为 1000 ,那么此梯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 .3、等腰梯形上底的长与腰长相等,而一条对角线与一腰垂直,则梯形上底角的度数是______;4、已知等腰梯形的一个底角等于600,它的两底分别为13cm 和37cm ,它的周长为_______;5、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CD ,∠A =120°,对角线BD 平分∠ABC ,则∠BDC 的度数是 ;又若AD =5,则BC = .6、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 = AD ,BD = BC , 则∠C= 0。
例2: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试说明:AO =DO .CA DC例3:如图,梯形ABCD 中,AD ∥BC ,AC=BD 。
试说明:梯形ABCD 是等腰梯形。
例4: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D =3cm ,BC =7cm ,E 为CD 的中点,四边形ABED 的周长比△BCE 的周长大2 cm ,试求AB 的长.例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B=CD ,M 为BC 中点,则:(1)点M 到两腰AB 、CD 的距离相等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2013届中考数学《梯形》复习教案 苏科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岗埠中学2013届中考数学《梯形》复习教案 苏科版 教学目标:1.能理解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2.能够根据相关定理解决一些推理论证和求解问题教学重难点: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教学过程: 【查漏补缺】根据学生完成中考指南情况(学案—知识建构与基础训练)进行解疑答疑【典例精析】例1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M 是AD 的中点,求证:MB MC =.例2 如图,已知△ABC 中,∠B=∠C,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且AD =AE ,试说明四边形BCED 是等腰梯形.例3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AC ⊥,45B ∠= ,2AD =,42BC =,求DC 的长.例4 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D∥BC,∠B=60°,∠C=30°,AD=2,BC=8. 求梯形两腰AB 、CD 的长.【中考演练】1.梯形的中位线长为3,高为2,则该梯形的面积为.2.四边形ABCD中,若∠A︰∠B︰∠C︰∠D=2︰2︰1︰3,那么这个四边形是()A.梯形 B.等腰梯形 C.直角梯形 D.任意四边形3.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CD=AD,AC,BD相交于O点,∠BCD=6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梯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 B.BC=2ADC.梯形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 D.AC平分∠DCB4.梯形ABCD中,AB∥CD,AB>CD,CE∥DA,交AB于E,且△BCE的周长为7cm,CD为3cm,求梯形ABCD的周长.3.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上底AD=1 cm,下底BC=4cm,对角线BD⊥AC,且BD=3cm,AC=4cm.求梯形ABCD的面积.﹡6.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DC,CF平分∠BCD,DF∥AB,BF的延长线交DC于点E.求证:(1)△BFC≌△DFC;(2)AD=DE.【当堂反馈】见中考指南【作业】中考指南活页训练。
初三数学复习教案 梯形

初三数学复习教案课 题:梯形教学目的:运用梯形的性质、判定定理、中位线定理解题。
教学重点:注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以及转化的思考方法。
教学过程:一、知识点梳理:梯形的定义,性质与判定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定理上述定理的证明二、例题分析例1.在梯形ABCD 中AD ∥BC,AC 与BD 交于点O ,AD:BC=1:3,下列结论正确( )A.AOD COD S S ∆∆=9B.AOD ABC S S ∆∆=9C.AOD BOC S S ∆∆=9D. AOD DBC S S ∆∆=9例2.已知一个梯形被一条对角线分成两个相似三角形,如果两腰的比为1:4,那么两底的比为( )A.1:2B.1:4C.1:8 D:1:16例3.梯形ABCD 中,AD∥B C ,对角线AC ⊥BD 且AC=12,BD=9,求梯形面积及中位线长。
例4梯形ABCD 中,AD∥B C ,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你能写出几个始终正确的结论,并加以证明。
例5.如图,直角梯形ABCD 中,AB ∥CD ,AB ⊥BC ,对角线AC ⊥BD ,垂足为E ,AD=BD ,过点E 作EF ∥AB 交AD 于F 。
求证:(1)AF=BE ; (2)EC AE AF •=2例6.如图,等腰梯形ABCD 中,AD∥B C ,AD=3cm ,BC=7cm ,∠B=60°,P 为下底BC 上一点(不与B 、C 重合),连结AP ,过P 点作PE 交DC 于E ,使得∠APE=∠B (1)求证:△ABP∽△PCE;(2)求等腰梯形的腰AB 的长;(3)在底边BC 上是否存在一点P ,使得DE :EC=5:3?如果存在,求BP 的长;如果不存在,请说明理由.AD EF B C二.同步检测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DE ∥BC ,交AB 于点E ,点F 在AB 上,请你再添加一个条件(不再标注或使用其他字母),使△FCB ∽△ADE ,并给出出证明。
八年级数学课教案《梯形》教案

八年级数学课教案《梯形》教案
教学任务分析
教
学
目
标
知识技能
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了解并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
数学思考
能够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解决问题
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
在应用等腰梯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难点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
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的内容和目的
活动1想一想
活动2说一说
活动3画一画
活动4做。
初中数学《梯形》教案

初中数学《梯形》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2.能够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3.能够解决与梯形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2.学会如何计算梯形的面积和周长。
3.培养学生运用梯形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数学》教材中的梯形知识点。
2.教具:黑板、粉笔、直尺、橡皮。
3.实物或图片:梯形实物或图片。
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新课教师将一张梯形的图片放到黑板上,问学生是否认识这个图形,知道它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梯形的定义:“梯形是指有两个平行边的四边形”。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该梯形,提问:“你们能看出来这个梯形有什么特点吗?”学生根据图片,回答梯形的特点:“两个边平行,其余两边不平行”。
Step 2 探究梯形性质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梯形,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来探究梯形性质。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到梯形的两个平行边,问学生这个两条边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条边叫做底边,记为AB。
然后,教师问学生,除了底边之外,梯形还有什么其他的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个边叫做上底边,记为CD。
然后,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找出上底边和底边之间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上底边和底边平行。
最后,教师再问学生,除了上底边和底边之外,梯形还有什么其他的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边分别叫做腰和腰,记为BC和AD。
通过这样的探究过程,学生能够明确梯形的定义和性质。
Step 3 计算梯形的面积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以一个具体的梯形为例,引导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计算上底和底的平均值,然后将这个平均值与梯形的高相乘。
最后,教师利用公式:梯形的面积等于上底和底的平均值乘以梯形的高,引导学生计算梯形的面积。
Step 4 计算梯形的周长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矩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然后,教师以一个具体的梯形为例,引导学生计算梯形的周长。
江苏省中考数学深复习讲义 梯形(教案+中考真题+模拟试题+单元测试)

◆考点聚焦1.了解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概念.2.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进行计算和证明.3.通过作辅助线灵活地解决与梯形有关的问题.4.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面积公式,了解梯形中位线定理.◆备考兵法1.本节内容在考试中主要涉及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三角形与梯形中位线定理.考查的形式有填空题、选择题、解答题,有时也会出现开放题和探索题.主要以计算和证明为主,图形的变换和运动、面积类问题也容易和梯形挂上钩.2.解答时需要添加一些较明显的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矩形或平行四边形来解决,体会转化的思想.◆识记巩固1.梯形:一组对边______,另一组对边_______的四边形叫梯形.等腰梯形:两腰_______的梯形叫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有一个角_________的梯形叫直角梯形.2.等腰梯形的特征:(1)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_______.(2)等腰梯形的对角线_______.(3)等腰梯形是_______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_________.3.等腰梯形的判定:(1)_____________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定义)(2)_________________的梯形是等腰梯形.(3)_______________的梯形是等腰梯形.4.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1)三角形的中位线________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_______.(2)梯形的中位线_______于两底且等于两底和的_______.5.梯形的面积:如图所示,S梯形ABCD=12(AB+CD)·DE=________(用L表示中位线,h表示高).在该梯形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识记巩固参考答案:1.平行 不平行 相等 直角 2.(1)相等 (2)相等 (3)轴 •过两底中点的直线 3.(1)两腰相等 (2)同一底上的两角相等 (3)对角线相等 4.(1)平行 一半 (2)平行 一半 5.ch (1)S=S (2)S=S (3)S=S◆典例解析例1 (2011安徽芜湖,21,8分)如图,在梯形ABCD 中,DC ‖AB ,AD=BC , BD 平分,60.ABC A ∠∠=过点D 作DE AB ⊥,过点C 作CF BD ⊥,垂足分别为E 、F ,连接EF ,求证:DEF △为等边三角形.【答案】 证明:因为DC ‖AB ,,60AD BC A =∠=,所以60ABC A ∠=∠=.又因为BD 平分ABC ∠,所以130.2ABD CBD ABC ∠=∠=∠= ………………2分 因为DC ‖AB ,所以30BDC ABD ∠=∠=,所以,CBD CDB ∠=∠ 所以.CB CD = 4分 因为CF BD ⊥,所以F 为BD 中点,又因为DE AB ⊥,所以.DF BF EF == ……6分 由30ABD ∠=,得60BDE ∠=,所以DEF △为等边三角形. ………………8分 例2 (2011山东泰安,27 ,10分)已知,在梯形ABCD 中,AD∥BC ,∠ABC =900,BC =2AD ,E 是BC 的中点,连接AE 、AC .(1)点F 是DC 上一点,连接EF ,交AC 于点O (如图①),求证:△AOE ∽△COF(2)若点F 是DC 的中点,连接BD ,交AE 于点G (如图②),求证:四边形EFDG 是菱形。
中考专题复习梯形.docx

第三十课时梯形一、复习目标1、理解梯形的定义,并学握梯形的性质。
2、掌握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3、熟悉梯形中常川的六种辅助线,通过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到熟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问题屮去解决。
4、理解多边形的定义,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的计算公式及外角和定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多边形的內角和公式,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
(二)教学难点:等腰梯形的辅助线的添加方法,数学思想方法的体会及具运川。
三、复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多边形:(1)多边形的定义:在平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在多边形中,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2)多边形的内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二(n —2)180。
(3)正多边形:在平而内,内角都相等,边也相等的多边形叫做正多边形.(4)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在多边形的每个顶点处取这个多边形的一个外角,它们的和叫做多边形的外角和,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
(5)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共有(n-3)条对如线,n边形共有巴匸习条对角线.2(6)过n边形的一个顶点将n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2.梯形:(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进不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等腰梯形.一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2)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3)等腰梯形的判定:①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4)等腰梯形常见的作辅助线的方法.①当两腰(或对角线)具备特殊关系时,移腰(或对角线),构造等腰三角形或肯角三角形。
②当涉及面积时,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
③当涉及腰(或对角线)的屮点时,可添加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能理解梯形和等腰梯形的性质与判定定理
2.能够根据相关定理解决一些推理论证和求解问题
教学重难点: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教学过程: 【查漏补缺】根据学生完成中考指南情况(学案—知识建构与基础训练)进行解疑答疑
【典例精析】
例1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M 是AD 的中点,
求证:MB MC =.
例2 如图,已知△A BC 中,∠B=∠C,点D 、E 分别在边AB 、AC 上,且AD =AE ,
试说明四边形BCED 是等腰梯形.
例3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 AC ⊥,
45B ∠=,2AD =,42BC =,
求DC 的长.
例4 已知,如图,梯形ABCD 中,AD∥BC,∠B=60°,∠C=30°,AD=2,BC=8.
求梯形两腰AB 、CD 的长.
【中考演练】
1.梯形的中位线长为3,高为2,则该梯形的面积为.
2.四边形ABCD中,若∠A︰∠B︰∠C︰∠D=2︰2︰1︰3,那么这个四边形是()
A.梯形 B.等腰梯形 C.直角梯形 D.任意四边形
3.如图,已知梯形ABCD中,AD∥BC,AB=CD=AD,AC,BD相交
于O点,∠BCD=60°,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梯形ABCD是轴对称图形 B.BC=2AD
C.梯形ABCD是中心对称图形 D.AC平分∠DCB
4.梯形ABCD中,AB∥CD,AB>CD,CE∥DA,交AB于E,且△BCE的周长为7cm,CD为3cm,求梯形ABCD的周长.
3.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上底AD=1 cm,下底BC=4cm,对角线BD⊥AC,且BD=3cm,AC=4cm.求梯形ABCD的面积.
﹡6.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DC,CF平分∠BCD,DF∥AB,BF的延长线交DC于点E.
求证:(1)△BFC≌△DFC;
(2)AD=DE.
【当堂反馈】见中考指南
【作业】中考指南活页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