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5、城市化发展仍相对滞后
• 国外的经验表明,城市化伴随着工业化并超前于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城市化始终滞后于工 业化。目前仍有扩大趋势。
6、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
•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市,特别是东南沿海城市对劳动者和高级人 才的需求骤然大幅度增加,促使了一场从西到东、从北到南的普通劳 动者和高级人才的大流动。 • 据有关统计,全国“民工潮”的人数高达 6000 万,大部分流向东南 沿海城市。但由于户籍制度等限制,许多人无法扎根于城市,在城里 干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到目前为止,至少有 8000 万农村人口因户籍制度成为亦工亦农的城乡两栖人口,他们的 职业虽然已经发生转变,但是没有完全实现空间上的迁移。这就是我 国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人口形式上流动而实质上不流动”的情况。
1979 年以后, 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 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 力, 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 国家调整 了发展战略,市场化程度提高和城市改革的推进,第三产业占比和就 业人口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吸纳更多的城市人口就业提 供了保证,致使中国城市化率快速提高。到2009 年,中国城市化率达 到46. 6%。 在改革开放前, 由于存在双重制约,国家不得不硬性调整, 造成城 市化率的剧烈波动, 特别市城市化率的变化速度, 有时很高,有时又 很低。 改革开放以后,真正的突破了双重约束,城市化进程推进很快,每 年的城市化率都呈现出正增长, 1978 年以后, 中国算是进入持续城 市化阶段,而不再有大的反复。
120 120 30 30
年均递 增百分 点 0.5
0.4 0.6 1.7 1.3
英
法 美 韩 日
• 从左表 可以看出英、 美、 法 等城市化先行国家的城市化速 度大致为年均增长 0. 4~ 0. 6 个百分点,日、 韩等后发工业 化国家却经历了快速城市化进 程。它们 发挥后发优势, 大大 节省工业化的时间, 当然也就 提高了城市化的进展速度。中 国同样也具有后发工业化国家 城市化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的特点、问题与趋势

二 、中国城 市化 存在 的问题
( ) 一 城市 化滞后 于工业 化 理想 的城市 化模 式是 工业 化 与城 市化 同步推 进 、协 调发 展 。从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历 史 来 看 , 业 化 是 城 市 化 的 基 础 , 有 工 工 没 业 化 就 没 有 城 市 化 , 时 , 市 化对 工 业 化 也具 有 重 要 的反 作用 , 同 城 没有 城 市 化 的 发 展 , 业 化 的 发展 也 会 受 到 制 约 。 工 钱 纳里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国家的研究 , 出了常态发展状况 提 下城市化与工 业化的一般 关系 , 即在 一般情况下 , 城市化率 应大 幅高于 工业化率 , 而我 国的城市化率长期 以来一直大大低于工业 化率 , 管总体趋势是上 升的 , 尽 但二者的 比值 不仅仍然 明显 低于 钱纳里总结 出的 “ 一般 关系 ”, 而且也大大低于美国、 日本等发 达国家和 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国家, 见图1 。 ( ) 二 大城 市人 口所 占比重偏低 1 3 但 聚 集 的 城 市 人 口 占全 国 城 市 人 口的 比重 却超 过 4 %。 近 / , 0 与 国际普遍规律相 比, 国大 中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集 中的人 我 年 来 , 着 西 部 地 区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以 及 产 业 转 移 等 原 因 , 国 随 我 东部 、中部和东北等地 区的城市人 口所 占比重有所 下降 , 西部地 区城市人 口所 占比重有所上升。见表1 。 ( ) 府主导 型 的城市 化 四 政 根据 主导力量 的不 同 , 可将城 市化分为 三种类 型 : 政府主导 表 l 中国城 市人 口的地区分布 单位:%
一
、
中国城 市化 的特点
( ) 市化 的速 度快 ,规模 大 一 城 改 革开 放 以来 , 国城 市化 进程进 入快 速 发展 的阶段 。 同 我 时, 由于我 国人 口基数 大 , 每年 新增城 市人 口的数 量也 很大 , 即 我国城市化 的规模 也很大。尤其是在1 9 年 , 9 6 我国城市化率突破 3%以后 , 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快 、规模大的特点更加明显。 0 我 1 4 -17 年 , 9 9 9 8 我国平均每 年新 增城市人 I3 6 人 , Z 9万 l 城市化 率 平均每年上升0 2 个百分点 ;9 9 9 5 , 国平均每年新增 .5 17 -1 9 年 我 城市人 口15 万人 , 05 城市化率 平均每年上升0 6 个百分点 ;9 6 .5 19- 2 1 年 , 国平均每年新 增城市人 口2 1万 人 , 一数字 已经超 01 我 19 这 过很多 国家的总人 口数 , 城市化率平均每年上升 13 个百分 点。 .9 ( ) 地 区城市 化水 平差异 大 二 各 我 国各地 区 自然条件 和经济发展水平存在 显著 差异 , 也就 这 使得我 国各地 的城市化水平 也存在较大 的不 平衡性。2 0 年 , 0 9 西 藏的 城市化率 仅为2 .%, 此 同时 , 海的城市 化率 已经达到 38 与 上 8 .%。2 0 年 , 86 0 9 我国 内地省市 中, 城市化率不足3 %的有2 , 0 个 城 市化率在3%-5%之 间的有 1个 , 0 0 城市化率在5 %- 5 间的有 7 0 7%之 9 , 个 城市化率 高于7%的有3 5 个。 ( ) 三 东部 地 区仍 占主 导 , 部地 区 占比上 升 西 从我 国城市人 口的地 区分布来 看 , 东部地 区仍 占主导 , 西 但 部地 区城 市人 口 占比有所上升 。我 国东 部地 区具 有较发达 的经 济和 良好的 自然地理条件 , 其城市数量虽然 只占全 国城市 总数的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演变及其特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古代的都市国家到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不断演变和发展,展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面貌。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始于约4500年前的黄河流域文明。
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各个城邦,如河南的安阳城、陕西的咸阳城等。
这些城市以宫殿、官府、庙宇和市场为中心,以农业、手工业、商业等为支撑,建立起了自己的经济和社会体系。
然而,由于技术和交通的限制,古代中国的城市化程度相对较低,城市规模也较小。
进入宋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交通运输的改善,许多城市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此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大城市,如东南沿海的杭州、南京等。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城市成为了中国社会和经济的中心。
然而,由于行政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城市化进程仍然相对缓慢。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由于工商业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而大幅扩张。
各个城市不断壮大,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同时,城市规划和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许多城市开始采取规则和顺序的方式进行发展。
这一时期的城市化进程对于后来的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到了20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大幅提高。
从小城市到中小城市,再到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国的城市规模和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许多城市成为了经济、科技、文化和教育的中心。
城市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化,不仅是经济中心,也是政治、文化和社会中心。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推动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视,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的城市化是以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基础的。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城市就业的增长,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中国地理知识:重要城市的特点与发展

中国地理知识:重要城市的特点与发展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地理条件的多样性使得这个国家拥有许多重要的城市。
这些城市不仅是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中心,也是全球化时代中影响力强大的城市。
本文将探讨一些中国重要城市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带领读者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复杂性和美丽。
城市化进程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人口众多且经济快速增长。
这使得城市化进程成为中国的一项重要议程。
城市化不仅仅涉及人口向城市迁移,更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发展的转型、社会结构的变革等诸多方面。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过去几十年间发展迅猛。
随着人们从农村向城市迁移,许多城市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快速发展。
例如,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并成为人们向往的城市之一。
而其他城市如深圳、成都和杭州等也在城市化的大潮中崛起,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重要城市的特点北京:政治与文化中心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政治和文化中心。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中心,国家领导人和政府机关都设在这里。
此外,北京还拥有众多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景点,如故宫、天坛和长城等。
北京作为中国的代表城市,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游客和投资者。
上海:经济与金融枢纽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和金融中心之一。
上海拥有世界级的商业区——陆家嘴,吸引了许多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企业进驻。
此外,上海还有许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时尚购物区,展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广州:对外贸易与城市文化广州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也是广东省的省会。
广州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与香港和澳门一起形成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核心。
这里充满了繁华的商业街和独特的岭南文化,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和商人。
深圳:科技创新与现代化城市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之一,也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深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特区的先行者,吸引了许多创新企业和年轻人才。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轨迹与特点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轨迹与特点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速。
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市场经济时期,城市化进程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轨迹,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从历史轨迹和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轨迹1.计划经济时期的初期阶段在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初期,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
1950年全国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3.3%左右。
这一时期城市化主要由国家计划驱动,政府仍然掌控着工业、农业和城市规划,并对城镇发展进行调控。
2.计划经济时期的高速阶段1965年至1975年,中国城市化进程开始进入高峰期,城镇人口比例从13.3%快速上升到了17.9%。
这一时期,政府提出了"四人三地"战略,即把北京、上海、广州和天津升级为国家级城市,同时大力发展地级市,建设新型工业城市。
这一时期城市化主要由国家计划和政策驱动。
3.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至1989年,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城市化得以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比例快速提高到了26.4%。
在这一时期,政府开始实行"市场化成分"改革,逐渐把城市发展权交给市场。
同时国内外资本的大量涌入,给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4.改革开放中期1990年至2000年,改革开放进入中期,城镇人口比例达到了29.05%。
这一时期除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外,还有一些政策上的帮助。
国家出台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城市化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5.改革开放后期2001年至2010年,改革开放进入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例快速提高到了49.68%。
这一时期,城市化的发展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市场化依靠的双重驱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城市化和城市规划政策,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同时,房地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的发展,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二、特点分析1.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快于其他国家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口转移两个方面上快于其他国家的。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浅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吴坤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和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小城镇作为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构筑起生产要素流到的通道,是真正意义上的城乡契合点,它既是广大农村通往城市的桥头堡,也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大厦”基石。
小城镇不但是支撑大中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所在,而且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意义重大,在全国城镇体系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本文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城镇化;现状;特点1.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的30多年,我国已由传统农业国逐步演变为工业化(中期阶段)国家,城乡建设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城镇建设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0年来,小城镇发展既有波折更有辉煌。
小城镇发展正在进入持续飞跃发展的新时期。
但是,应该看到,小城镇发展绝非完美无缺,它还存在着城镇生产要素聚集效率低、人口吸纳能力弱、投资发展环境竞争力不强、政策不配套,以及本身规模小、水平低等诸多问题,很值得认真分析研究。
2.什么叫城镇化所谓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区域内工商业比较发达,具有一定的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和生活服务中心。
3为什么要发展城镇化3.1城镇化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龙头。
3.2城镇划是国家对其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
3.3城镇化具有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
3.4城镇划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规划的整体调控。
3.5城镇化是政府部门管理的法例性文件4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历程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就有了小城镇的萌芽,到了奴隶社会小城镇随之出现并兴起。
尽管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到了近代小城镇仍然基本上还是依附着农业,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形态模式,绝大多数没有现代工业,手工业和商业也不发达。
20世纪中叶,由于受战争等的影响,许多小城镇经济萎靡、发展停止。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小城镇获得了新的生机,按其历程可分为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4.1、恢复调整时期(1949-1961)这一时期,我国小城镇得到了初步发展。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近现代城市化是指我国在近代以来,逐步实现了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
以下是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的特征及原因。
特征:首先,人口快速流入城市。
近现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进入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在城市里,人口迅速增加,导致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密度增加。
其次,城市功能多元化。
近现代城市化使得城市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商业和政治中心,也涵盖了工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城市内涌现出许多大型工厂、学校、医院、文化中心等。
再次,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近现代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量的投资和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使得城市的运行更加高效便利。
最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加大。
近现代城市化迅速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滞后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加大,农村人口的贫困、低收入等问题日益凸显。
原因:首先,农业机械化的推进。
工业化的发展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进展,大规模农业机械的应用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使得农村人口流入城市。
其次,工业化的加速推动。
近现代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大量的工厂和企业在城市建设,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求工作和发展机会。
再次,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集中。
城市拥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农村居民为了子女教育和健康条件,也纷纷迁往城市。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涌现的新兴产业和商业机会也吸引了大量农民进城,寻找更好的就业和创业机会。
总结起来,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的特征是人口快速流入城市、城市功能多元化、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城乡差距加大。
其主要原因包括农业机械化、工业化的推进,教育和医疗资源的集中以及新兴产业和商业机会的涌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及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城市化

6、城市化与犯罪率的问题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犯罪率也迅速增长。据统计,改革开放 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增长至3倍左右。而刑事犯罪立 案数增长至10倍左右,刑事案件立案率增长了7.48倍。城 市化率平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刑事犯罪立案数 增加17.7万起。
• 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决定了大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量 是有限的,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势必要面向广大的小城镇分流, 这也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进程。但从目前小城镇发展的态势 上看,存在许多问题。如何从合理布局小城镇空间结构,适度调 整行政区划,加快小城镇的人口及经济聚集,加强城乡联系,采 取创新的小城镇规划实施措施等提高小城镇规模,从完善基础设 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入手提高小城镇质量,增强小城镇功能。这是 我国城市化发 2015
71182 73111 74916 77116
52.60% 53.73% 54.77% 56.10%
2.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 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是由政府推动 的,利用国家计划拨款的资金,发展工业、建设城镇。这种由政 府发动的城市化被称为“自上而下型城市化”。在重工业优先发 展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工农业产品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压制了农业的发展,使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另一方面 由于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作用,城市有限的就业机会只能被城 市新增人口占用,不能有效地带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此外,为 了保证工业化的顺利推进,政府通过强有力的制度构筑起各种限 制城乡人口流动的屏障,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是导致我 国城市化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
住房紧张
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对生态和环境造成了很多破坏, 带来了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有:水污染、空气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
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
从十九世纪下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
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
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
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3.2 城市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计划性我国城市化及其基础──工业化都是由政策的高强度计划所控制,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建立和发展受政府支配,城市的功能结构偏重于工业,呈现出工业型城市化,形成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二位一体的城镇网络;其次,政府是城市化的主体,能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盲目转移,同时可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市化、工业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
3.3 城市化进程较慢,城市化水平较低我国城市化进程总的来看起步晚,速度慢,水平低。
尤其是在前30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由9.05%上升到13.65%,平均年增长率为0.13%,而同期世界人口比重由28.2%上升到40%,年增长率达0.4%,可见我国城市化水平远低于世界水平,且发展速度缓慢,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长,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的政策虽然防止了城市的过度膨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城市化的进程。
自1980年以后,中国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96年我国城市化水平达29.62%。
但与世界平均52%的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3.4 具有二元城市化结构我国的城市化是城市与乡村城市化并举的。
一方面,行政职能为主的综合性大中城市发展较快,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形成明显以大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城市化;另一方面,乡镇工业发展迅速,非建制镇也不断增加,农业人口职业的非农化,与定居地的城市化不同步发生。
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中已有大量农业劳动力就近转移到了非农领域,形成乡村城市化,或者称为“隐性城市化”,因此,我国城市化进程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城市化”特1.5 城市构成不协调,城市分布地域差异显著我国城市等级规模结构不协调,大城市比重过高,中小城市发展不足,出现了头重脚轻的现象,1996年我国共有666个城市,其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4个,50—100万人的大城市有44个,二者城市人口合计占全国城市总人口的49.6%,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共有195个,占全国城市人口的28.6%,小城市有393个,却仅占城市人口的21.8%。
同时,我国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无论是城市数量还是城市人口,都偏集于东部沿海,呈现东密西疏格局。
占全国14.2%的国土面积的东部分布了44.7%的城市数和51.2%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达37.2%;而占56.5%国土面积的西部地区仅分布了18.5%城市数和14.7%的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仅为23.2%。
四、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纵观建国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不健康的因素,具体体现为城市化速度相对过快虚高,出现冒进式城市化发展现象;城市空间拓展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失控;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能力不能适应快速城市化发展需要;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能力相对比较滞后;造成日益紧迫的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等等。
这些问题和不健康因素在不同的城市化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总体看来,改革开放前受政府错误的方针、政策的误导,城市化过程波动起伏,发展受到阻碍,增长速度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虽然城市化发展速度得到了迅速提升,但伴随着快速城市化出现了诸如用地扩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以致发展到当前仍然存在着土地浪费严重、能源消耗过高、环境污染加剧以及城乡差距拉大、市民生活不便、农民工生活缺乏保障等问题。
从宏观层面来看,城市化的质量不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人口,1.6亿多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仍然处于半城市化的状态。
没有享受或者没有完整地享受城市居民应该有的国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低保、社会救助、住房保障。
今天我们研究的住房保障,特别是没有享受到住房保障这些公共服务,还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样一些政治权利。
如果扣掉2亿多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没有真正融入城市化的人口,中国实质的城市化率只有36%。
二是布局,布局的混乱主要表现在一些城市不顾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物理极限,盲目地扩张城市功能,放大城市规模,增大经济总量。
这样使全国大跨度的调水、输电、输气,治污的压力越来越大,其中水带来的问题尤为突出,全国目前657座城市400多座城市是缺水的,必须依靠地下水维持生产生活,其中110座属于严重缺水,严重缺水就必须靠超采地下水维系生产生活。
当然地下水是可以采了,但是地下水如果过度超采会带来地面沉降,现在我们地面沉降的面积也是越来越大,最近国土资源部做了一个规划正在采取措施治理。
三是城市形态。
对全国有代表性的55座城市20世纪70年代以来扩张过程的遥感监测表明,平原地区的城市多数以原来的城市中心区为中心进行环形扩张。
即便是原来纵横交错的布局,像天津过去是放射状的布局,这样的城市目前也在把之间的面积填满,原来的绿地、庄稼地填满,位于大江大河两岸的城市,现在更多的是在城市的两端来扩展,当然更多的城市是叫双向对接,城市向郊区扩张,郊区向城里扩张,地租的问题了…五、推进集约型城市化,是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以及“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处于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必须妥善处理城镇建设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有效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使城镇建设注重外延扩展向注重内涵、集约发展转变。
(1)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紧凑型城镇。
强化规划的管控作用,合理控制用地规模,鼓励土地利用的紧凑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作用,运用经济杠杆,减少土地低效利用;积极推进城镇土地整理,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断探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途径,大力开展节地技术应用,有效开发地上地下新空间。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设节能型城镇。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生产节能;大力推广节能措施,促进建筑、交通和生活节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促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综合运用各种经济调控管理手段,促进节能和新能源开发、推广和运用。
(3)节约、保护水资源,建设节水型城镇。
改革完善水资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综合管理;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水资源环境;大力推广节水措施,促进全社会节约和合理用水;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开发利用非传统水源,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积极稳妥推进水价改革,逐步提高水利工程供非农业用水价格,完善水资源费征收管理体制。
(4)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型城镇。
以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高度融合,建立环境保护约束机制;有序推进城镇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强城镇污染综合防治,加大生态人居环境建设力度,有效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增强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
六、我国城市化发展前景展望6.1 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完善城镇体系我国在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上,一直贯彻“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方针,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一方针已不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因此,应顺应潮流,适应形势,及时调整方针。
目前应确立“发挥大城市的优势,强化中小城市的功能,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城镇体系。
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意味着城市化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今后城镇体系的发展应立足于:①走多元化的的城市发展道路,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②城镇体系的发展逐步从“以大、中城市为主”转向“以中、小城市为主”;③采取区域城市化方针,在全国建立不同发展阶段,各具特色的区域城镇体系,并逐步形成以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交通干线为依托,职能分工不同,分布较为合理,开放式、网络型的城市化格局。
6.2 发挥大城市的优势,促进其健康发展大城市的发展一般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客观上具有比中小城市更强的凝聚力,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挥、协调、控制与示范的作用。
因此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大城市业已形成的、或潜在的综合优势,促进其健康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城市的健康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使一些发展条件和发展势头较好的中等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大城市,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的作用;二是加快现有大城市的发展,提高其内涵质量,健全城市的经济功能,强化管理水平,并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决大城市所面临的集聚过度、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流动人口增加等难题,促进大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6.3 积极发展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及时改变指导乡镇企业发展的基本方针,有重点的选择和扶持一批县城和主要建制镇,促使其成为农村地区现代经济新的生长点,推动乡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这是我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