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主体性

合集下载

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

例:俗话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
1.杀个人不过是头在地上碰一下,死没什么大不了,告诫对方不 要怕死 2.既然杀人不过是头碰碰地,对方已经磕头赔罪,又何苦苦苦相 逼,不如原谅对方 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 (Yang ) 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 :“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 shall cal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 (Hawkes ) 杨采用了与原文相似的词语进行意译,而霍克斯则选择了与汉语 谚语意思完全不一样的英语谚语。
• 傅雷(1908.4.7—1966.9.3),翻译家,文 艺评论家。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 越贡献。 •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1966)傅雷 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186封。 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 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 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 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
5.3.3 翻译主体性理论的定位及其应用误区 • 译者“仆人说” 是对翻译“应然” 的理论探索,属规定性的翻译伦理研究。 • 翻译主体性研究 “实然”的描写性研 究,大多属翻译文化研究。
• 翻译“改写”理论 • 是翻译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由勒菲弗尔创立,他认为,“翻译无疑是 对原文本的改写。所有的改写,无论其意 图是什么,都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 学。……改写就是操纵,为权利服务。”
如何达到视界的融合?
• 就翻译而言,视界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是 为了保证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能在目 的语中得到再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共鸣,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客观与主观的东西。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体现摘要译者主体性客观存在并在翻译实践中得以彰显。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各环节: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原文本的神韵。

同时,本文也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应得到充分的关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文化意识读者意识1.译者主体性研究现状及特征传统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必须“隐身”于翻译作品当中,翻译中任何带有译者个人色彩的痕迹都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其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显露无疑。

随着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日渐提升,译者作为翻译的中心和主体,就是架起源语言文化和译语语言文化的桥梁,从此译者和作者是平等的创作者。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翻译中所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译者首先是原作的忠实的、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翻译策略、人生经验、专业修养和个人审美观念等对译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

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过,“一切伟大的艺术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和人间性”。

(傅雷,2009:191)这里的“个性”即主体性。

他在翻译实践中强调注重译者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译者主体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关注。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为同一文本有多种译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彰显下面从翻译的过程、译者的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三方面具体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

2.1 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决定了译本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过程中的以下环节:原文选择,原文理解和译文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选择原作。

浅析文学作品中译者的主体性

浅析文学作品中译者的主体性

浅析文学作品中译者的主体性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显现出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经典作品经常复译。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备受争议,再次将译者的主体性推向了风口浪尖。

本文以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的张爱玲及余光中的两个不同译本为切入口,论述译者在从事文学作品翻译时的主体性,进而得出结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是肆意的,无节制的,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要受到原文文本及原作风格的制约,不能天马行空,肆意妄为。

凸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是吃透原作的风格,对源语文本特色进行准确把握,进而结合自身的优势,在译文中努力再现原作风格,不能一味地突出译者的主体性,枉顾原作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

标签:译者的主体性;对比研究;老人与海自古以来,文学就是人类灿烂文明的集中体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独特的文化滋养着文学作品的创作,使世界文学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随着世界各国间交流的日益频繁与深入,文学成为了联系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要纽带,搭建起了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的桥梁。

人们对异国文学作品兴趣日渐浓厚,需求日益旺盛,文学翻译逐渐走向繁荣。

面对两种语言的极大差异和两种文化的强烈撞击,文学翻译的难度大大增加。

译者是整个翻译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作为文学翻译的主体,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越来越显现出来,尤其是近些年来,一些经典作品经常复译。

冯唐翻译的《飞鸟集》备受争议,再次将译者的主体性推向了风口浪尖。

人们开始质疑,随着时代的发展,译者所处的文化氛围不断演变,译者是否应该轻视原作作者的创作初衷,忽略原作的风格,更多地加入自己的主观思想,从而使自己的译本看似“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答案不言而喻。

翻译一部文学作品,能否忠实而传神地再现原文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和作家的艺术特色,是判别与评价译作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对译者主体性的认知众所周知,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但他不是孤立的、抽象的主体,他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读者,甚至包括译文、译文环境等复杂互动关系之中。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阐释学是哲学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讨了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译者主体性是一个备受的话题,因为它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阐释学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译者主体性呢?简单来说,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审美观念、翻译目的等因素都会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译者笔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译本。

阐释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审美观念等因素来理解和解释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然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意义和意图传达给目标读者。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度主观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包括了文字符号,还包括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文化背景等因素。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深入理解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在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地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备受的话题。

它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了译者在理解和解释文本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译者的极限与底线,以及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完成文章的翻译工作。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译者的水平和态度直接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译者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极限与底线,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关于译者的极限与底线的探讨,前人已有许多成果。

有学者认为,译者的极限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和能力三个方面。

语言是翻译的基础,对于母语非目标语言的译者来说,语言差异可能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外宣翻译作为中国企业和政府重要的国际传播方式之一,其翻译质量的高低对于中国的形象和国际声誉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

如何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更好地传递中国信息,成为当前外宣工作的重要课题。

而译者主体性则是提高外宣翻译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浅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阐述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及其影响。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及作用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人风格、解释和判断能力。

它是译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不同于原始信息的加工过程。

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信息的原始性翻译从原始信息到目标信息的转化过程中,因为涉及到不同语言之间的转化,难免会出现一些信息姿态的转化。

而译者主体性的作用就在于尽可能保持原始信息的原汁原味,让目标文本更好地传达原始信息的意思和信息。

2.增强目标文本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目标读者在接受外宣信息时,除语言以外的文化背景和习惯有所不同,这就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加其个人解释和习惯,使目标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从而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3.提高翻译质量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个性和思考方式,也是综合语言运用技能和文化素养的表现。

只有译者主体性合理地融入到翻译过程中,才能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和更高的翻译质量。

二、译者主体性的影响及管理译者主体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验和文化差异由于不同译者的背景和水平差异,其译文可能出现较大的差异。

部分译者在处理某些特定主题或语言难度较高的文本时,可能会谨慎处理,甚至偏离原文;而部分译者则可能从个人喜好、经验、以及语言风格上对译文进行加工。

2.对精度和风格的权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常常会面临对精度和风格的权衡。

有些译者偏重于精度,而将原文的意思一一传递下来;而有些译者则可能会对原文进行诠释或缩减,从而达到美观的效果。

3.个人主张与任务需求的不一致性部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受到个人主张的影响,将自己的逻辑思维、人生观或思考方式加入到译文当中,但这可能会与原始信息有所偏差。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文学翻译领域的不断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针对译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目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主动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再创作。

本文将从译者主体性的概念、作用、方法以及应用四个方面进行深入浅析。

一、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换句话说,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时,不仅仅是单纯地转换语言,而是通过自己对原著的理解和对目标语文化的了解,重新创造出一个符合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译文。

译者主体性彰显了翻译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是译者与原著之间的一种互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译者主体性有利于译者准确理解原著的内涵,把握其中的文化和语言细节,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其次,译者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原著中的一些不足,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需求和文化背景。

最后,译者主体性也能为译文增添一些个性化的特色,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更好地传达原著中的情感和意义。

译者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具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首先,译者要注重理解原著的内涵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

其次,译者要考虑目标语言的文化差异和读者的阅读习惯,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

最后,译者还需要发扬创造精神,积极尝试不同的翻译方案和表达方式,不断完善译文的质量。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翻译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可能地保持原著的意译和美感。

例如,在翻译诗歌时,译者可以通过调整语言结构、押韵和节奏等方式,使译文更符合原诗的韵律和意味;在翻译小说时,译者可以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情节的表达,以便更好地传达原著的情感和主题。

综上所述,译者主体性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译者必须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精神,灵活运用翻译技巧和策略,创造出一篇符合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的译文。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对译者主体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 自己的定义。
许钧:狭义上的翻译主体是译者,而广义上 的翻译主体则包括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 者。 查明建:翻译主体包括译者、原文作者、译 文读者,译者是中心主体。 仲伟合:翻译主体性都等同于主观能动性。
译者传统身份的定位
“仆人” “媒婆” “画家” “翻译机器” “隐形人” “传声筒”
原著中信奉道教的人在霍克斯的笔下变成了信奉上帝的人,这似乎有点 滑稽,但仔细想想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他所面向的读者,这样译似乎更 加合理,更易让读者所认可,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更强调的是它的趣味性, 与霍克斯不同的是,杨译的目的则重在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以英语为母 语的读者对中国了解多一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形象,既 不夸张也不过分强调创造性。因此,译者翻译的文化目的的不同,他们所坚 持的翻译原则也就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品风格也就不同。了解到这一 点,我们对一个信奉“道教”的人突然变成一个信奉“上一个“听你那 兄弟鸟嘴,也不怕别人笑耻”有下面两种翻译:
1)You listened to what your brother had said, but you are not afraid of people laughing at us. (Jackson) 2)You just listen to your brother ’s dirty mouth, you don’t care that others may laugh. (Shapiro)
2)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这两种译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米”的不同理解, 其实也是不同的食文化所导致的结果。在我国南方是 以稻米为主食,因此翻译中自然而然地引用“rice”这 一词,而英美人的主食是“flour”,因此他们在他们 的概念中“米”即“flour”。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摘要:自文化转向之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文化地位得以确认。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它贯穿着整个翻译过程,主要体现在译者对原文的充分理解、译者对相应翻译策略的选择和译者再现原文时发挥的创造性等方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理解翻译策略创造性翻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的、复杂的过程。

由于受到环境、文学作品、译者的个人因素、翻译目的、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译者在翻译中有发挥主体性的自由。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原文文本的读者,翻译策略的决策者也是目标语言的写,因此,译者将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渗入主体性的西。

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避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

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的第一步就是对原文的理解,此时译者就是读者译者对原文不同的理解是翻译的开端。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翻译的不是原文的意图而是译者所理解的原文的意图。

对原文理解的复杂性导致了译者不同的译文。

在我看来这并不是坏事,因为不同的读者会对原文有不同的解读,译者有权力在充分地考虑之后将他们自己的解读翻译出来。

翻译历史上很有趣的一个现象是通过译者自己解读的翻译往往是最成功的译作翻译理论家斯坦纳(G。

teiner)将阐释用于翻译研究,他提出了阐释学分析的四个翻译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信赖就是译者相信原文有意义,而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的主观因素不免侵入原文,侵入的目的便是吸收,但吸收过程中难免丧失译入语本色,因而补偿就很必要。

不难看出,斯坦纳的翻译步骤无一不强调译者的能动性。

首先通过审美选择翻译文本,然后表现出译者兼具读者和阐释者两种文学身份的主观能动性:作为读者,译者需要调动自己的审美、情感、想像等文学能力解读源语文本中的空白期待视野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导致了阐释多元化的产生;作为阐释者,译者需要发挥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能力,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意义简而言之文学作品的内在特点和译者个人能力的差异使得译者对相同作品会有不同的理解显示了译者主体性留下的印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傅雷:两国文字词类、句法构造、文法与习惯、
修辞格律、俗语、感觉深浅、观点角度、风俗传 统信仰、社会背景、表现方式都有所不同。
• 语言和文化上的差距、不同或差异,客观上导致 了翻译的“不忠实”的现实,进一步可以推论出 译者的主体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个因素。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 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抢过来背 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He transferred the sack from the taoist’s shoulder to his own,……(Yang 17) But Shi-yin merely snatched the satchel that hung from the other’s shoulder and slung it from own,……(Hawkes 65) 像中国古代物品“褡裢”,在中国现代文化中也 已消失。杨译为sack,使其通俗化;“褡裢”在英美 文化中不存在, Hawkes便将其译为“小背 包”(satchel)。这种远古文化造成的(文化和词汇) 空缺无法弥补。译者被迫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例:俗话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
1.杀个人不过是头在地上碰一下,死没什么大不了,告诫对方不 要怕死 2.既然杀人不过是头碰碰地,对方已经磕头赔罪,又何苦苦苦相 逼,不如原谅对方 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 (Yang ) 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 :“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 shall cal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 (Hawkes ) 杨采用了与原文相似的词语进行意译,而霍克斯则选择了与汉语 谚语意思完全不一样的英语谚语。
5.3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二千多年来,中外出现了诸多关于译者的比喻说 法,诸如“舌人”、“媒婆”、“译匠”、“一仆二 主”之“仆人”、“叛逆者”、“戴着镣铐的舞者”、 “文化搬用工”、“翻译机器”等等,构成了丰富的 译者形象谱系。 翻译只是语际之间的转换,翻译研究就是探讨怎 样译、怎样译得好,这种将翻译只是看成是语言层面 转换的观点致使译者成了语言转换的“技术工人”、 “译匠”,是“翻译机器”和“文化工具”。
5.4.2化解冲突,走向和谐的探索
• 曾虚白在强调主观存在之必要的同时,给 自身提出了两重标准:“一在我自己,一 在读者。” • 傅雷:“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 样严重。”要求自己持慎重态度,慎重选 择以免冲突。 • 金圣华提出“翻译如做人,必须慎言慎行, 掌握分寸,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5.4.3寻求译者与作者和读者的视界融合
5.3.1 从“忠实”和“客观”的理想到“客观”的
“不忠实”的现实
• 1. 叶君健:翻译文学作品,目的是使读者
的感受与作者当初写作时的感受一样或差 不多。但文学和艺术作品毕竟不是科学, 这里面有“朦胧”和“似与不似之间”的 成份,要用像数学那样精确的形式表达出 来是不可能的。
• 理想的要求与现实的不可能之间的矛盾。
霍: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杨 In response she was like a lovely flower mirrored on the water, in motion a pliant willow swaying in the wind. 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more delicate than His Shih*. 霍 In stillness she made one think of a graceful flower reflected in the water. In motion she called to mind tender willow shoots caressed by the wind. She has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5.3.2 “翻译者即反逆者”的理论价

• 第一,这一谚语道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那就是 翻译活动在本质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 • 第二,这一谚语以其揭示的朴素真理,给人们提 供了理论的思考空间。承认翻译局限的客观存在, 提供给译者活动空间,“创造性叛逆”,绝对忠 实导致背叛,而创造性的背叛反而会打开通向忠 实的大门。 • 第三,这一谚语的重新认识为译者主体性的觉醒 提供了可能。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才可能由被动走 向主动,由消极的服从走向积极的参与。
5.3.3 翻译主体性理论的定位及其应用误区 • 译者“仆人说” 是对翻译“应然” 的理论探索,属规定性的翻译伦理研究。 • 翻译主体性研究 “实然”的描写性研 究,大多属翻译文化研究。
• 翻译“改写”理论 • 是翻译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由勒菲弗尔创立,他认为,“翻译无疑是 对原文本的改写。所有的改写,无论其意 图是什么,都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 学。……改写就是操纵,为权利服务。”
5.4.2 化解冲突,走向和谐的探索
• 翻译是一个旅行的过程,它从一个语言世 界来到另一个语言世界。 • 凡翻译必有冲突,且冲突会出现在翻译活 动的方方面面。 • 翻译家们以实实在在的努力去面对“左右 为巫”的困难,造译与不译的尴尬处境中, 在异同与的是之间,去进行“选择”与 “变通”,在“规化”与“异化”的两级 中去寻找一个平衡的度。
• 4.钱钟书:译文总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
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尽贴合原文。那就是 “讹”,西洋谚语所谓“翻译者即反逆者”。
• “讹”是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有关差异给翻译 造成的不可避免的“走样”和“失真”。
“讹”表明:翻译既是“发现之杖”又是“发 现之障”。译文是引领读者进入另一语言文 化的助手,然而,也可成为认识另一种语言 文化的障碍。在翻译不同国家和语言的作品 时,道理是一样的。其次,还在于有些译者 在翻译时把对另一语言中的一、两个“词语” 的把握当着是对该语言文化的整体把握。
• 钱钟书,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 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 • 《围城》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 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围城” 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 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握。“围城”所描绘 的,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 环。
5.德里达 (Derrida,1930—2004)全名雅克· 德 里达,当代法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文艺理论家 和美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 和游戏》、《论文字学》、《言语和现象》、 《文字与差异》、《论散播》、《有限的内涵: ABC》、《署名活动的语境》、 类型的法则》等。 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 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 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德里达 的批判矛头直指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
中西传统译论较少关注译者,缺乏主 体意识,忽略了译者的主体性。
“长期以来,翻译研究几乎把重点局 限于语言层面的探讨,而忽视了翻译活动 中最积极的活动因素,即翻译主体的主观 能动作用”。
-------许钧
直至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走出了纯语
言研究的重围,开始文化转向,使译者的文化身份和
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译者真正从幕后走向前台。随
• “视界融合”理论对处理好译者与其他主体 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 伽达默尔的观点,翻译需以“完全理解陌 生的语言,而且还以对被表达东西本来的 理解”为前提。 •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理解甚至根 本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而要 被认为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动, 在这过程中过去与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
着译界对翻译活动中文化因素的重视,译者的作用 和地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译者主体性也逐渐成 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译学研究悄悄经历了‘语 言———文化———人’的转变,完成了一次由本
体到主体的跨越。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 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 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 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 性。 译者是翻译实践的主体,不是孤立的、抽象 的主体,他永远处于与原作者、原作、译文读者、 甚至包括译文、译文环境等的复杂互动关系之中。
如何达到视界的融合?
• 就翻译而言,视界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是 为了保证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能在目 的语中得到再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共鸣,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客观与主观的东西。
• 但此理论不适合用于指导翻译实践,因为 其属于描述性的翻译研究,若用于指导实 践,可能会犯下致命的错误,即存在的就 是合理的。 • 受意识形态、诗学形态等文化因素及受权 力关系摆布式操控的“改写”,用于翻译 实践,容易产生偏误。
5.4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 主体间性的研究范围:如何协调好作者, 译作与读者间的关系,使共在的自我在翻 译中充分发挥和谐的创造作用。
宝玉看到黛玉后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
杨氏 译为:“You shouldn’t have come.”
霍克斯 则成:“Now what have you come for?”
• 贾宝玉挨打后黛玉的反应: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 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 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宝玉 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 向脸上细细 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 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 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 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 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余气未散, 走两趟又要受了暑. 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 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 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 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