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概述

合集下载

小篆的特征

小篆的特征

小篆的特征小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具有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小篆的字形结构、笔画特点、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揭示小篆的独特魅力。

一、字形结构小篆的字形结构简洁规整,每个字由一至多个基本构件组成。

基本构件是指小篆中用于构成字形的基本部件,如“口”、“手”等。

这些基本构件的组合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字形,使得小篆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二、笔画特点小篆的笔画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线条简练:小篆的笔画线条简练而有力,凸显了中国书法的刚劲之美。

2. 线条形态多样:小篆的笔画形态多样,有直线、曲线、横线、竖线等,使得每个字的造型都独具一格。

3. 线条粗细变化:小篆的笔画粗细变化丰富多样,既有粗劲有力的笔画,也有细腻柔和的笔画,使得小篆字体具有立体感和艺术美感。

三、发展历程小篆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最早出现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但在西周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命令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形成了统一规范的小篆字体,称为“秦篆”。

此后,小篆成为古代中国文字书写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小篆作为中国古代文字书写形式的重要代表,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为后世的字体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小篆的字形结构、笔画特点对后世的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后世的字体发展提供了宝贵的遗产。

小篆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篆以其独特的字形结构和笔画特点,成为中国书法中的重要门类之一。

许多著名的书法家都曾借鉴小篆的艺术风格,为中国书法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篆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小篆的使用时间跨度较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小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制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小篆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书写形式,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影响。

它的字形结构简洁规整、笔画特点独特多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篆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小篆的来历和演变过程

小篆的来历和演变过程1. 小篆的起源小篆,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高大上?其实啊,它的故事可是从古老的周朝开始的。

话说,当时的书写方式可不简单,汉字还没像今天这样统一,都是各种各样的字体,各自为政,乱得很。

为了让大家都能看懂,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可真是个有远见的人。

他一手主导了小篆的制定,哎,这可真是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举动。

1.1. 小篆的特点小篆的笔画相对简洁,流畅又优美,就像个优雅的舞者在纸上翩翩起舞。

它的字形结构也挺有意思,左右对称、上下呼应,给人一种和谐美的感觉。

最妙的是,小篆的字形更为规范化了,原本的“乱七八糟”变得井井有条,简直就是书法界的“整容手术”!1.2. 小篆的影响小篆不仅仅是书写工具,它还成了文化的象征。

那个时代的人们用小篆书写文书、铭文,感觉特有范儿。

随着小篆的流行,大家在交流上也越来越顺畅,俗话说“字如其人”,这小篆也让人觉得更加优雅、文雅。

就这样,小篆在历史的舞台上,闪闪发光。

2. 小篆的演变小篆从秦朝起,就开始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不过,它可不是一成不变的哦!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篆逐渐演变成了其他字体,真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嘛。

2.1. 小篆到隶书的转变到了汉朝,小篆慢慢地被隶书取代。

隶书就像小篆的“小弟”,虽然看起来更为简便,但是其中的美感却让人感到别有一番滋味。

隶书的笔画变得更为粗犷,线条也更直,写起来可比小篆省事多了。

哎,这也就导致小篆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变成了“历史的回声”。

2.2. 小篆的再度复兴尽管小篆逐渐退居二线,但在唐代之后,它又开始受到书法家的青睐,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你想啊,古代的书法家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小篆,那个气氛简直就像是如今的明星见面会,大家争相模仿,争相学习。

这时候的小篆,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书写工具,而是一种艺术的象征。

用小篆写的字,就像古代的“时尚单品”,炫酷得不得了。

3. 小篆在现代的地位今天,咱们虽然不常用小篆写字,但它的影响依然无处不在。

小篆简介——精选推荐

小篆简介——精选推荐

⼩篆简介⼩篆,是⼤篆的对称。

秦朝统⼀中国之后,在全国推⾏⼩篆字体,所以⼜称“秦篆”。

汉代著名⽂字学家许慎在《说⽂解字.叙》中说:“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历史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

斯作《苍颉篇》,中车府令赵⾼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篆,或颇省改,所谓⼩篆者也”此外,《史记.秦始皇本纪》和《汉书.艺⽂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过去许多论著中说⼩篆为李斯所创,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其实早在秦始皇统⼀六国前的120多年,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篆字体。

如《商鞅⽅升》、《阳陵虎符》、《诅楚⽂》、《⾼奴权》和兵器上的铭⽂。

这些字基本上都是⼩篆,少数字形是古籀。

秦始皇统⼀六国后,李斯等⼈是重⾂,对于推⾏⼩篆有着重要作⽤,但是不能说他独⽴创造了这种字体。

⼩篆⽂字流传下来的有两⼤类,⼀是铸在铜器上的⽂字,如度量衡器、符印、货币、诏版等。

此外还有⽡当上的⽂字。

其字体有⼤有⼩,章法错落有致。

⼆是⽯刻⽂字,秦始皇统⼀天下后,曾经七次出巡,所到之处皆刻⽯颂德,炫耀其功德。

秦⼆世也效仿其⽗,在秦始皇所刻碑后续刻诏⽂。

这些碑刻,相传均出⾃李斯⼿笔。

如《泰⼭》、《琅琊》、《峄⼭》、《会稽》、《东观》、《之芣》和《碣⽯》,其中《琅琊》和《泰⼭》中,可以窥见李斯⼩篆的真⾯⽬。

杨守敬评价说:“嬴秦之迹,惟此巍然,虽磨沥最甚,⽽古厚之⽓⾃在,信为⽆上神品。

”⼩篆的产⽣并形成规范到现在,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个漫长的时期中,⼤致经历了先秦的的产⽣期、秦代的推⾏期、汉代的变异期、唐代的复古期、唐末⾄清初的衰落期、清代⾄今的中兴期。

清中期以来,随着⾦⽯学的兴起,出现了不少从事篆书研究、整理以及书写创作的古⽂字学家和篆书⼤师,形成了篆书的各种流派和风格,从⽽使得篆书艺术达到了很⾼的⽔平。

⼩篆这种字体,在字形,风格和书写笔法等诸多⽅⾯都与⼤篆、⾦⽂有很⼤的差异。

经过秦代“书同⽂”的规范化,⼩篆在字的体势上有了⽐较统⼀的型制。

篆书知识

篆书知识

• •
(六)地载结构 这类字多半是上轻下重者,状如生长之草木。承上部 分要耸起,地载之笔要托住。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幅作品 中,地载结构的字最下面一画要略高于有垂脚篆字的底线。
(七)排叠结构 字的左右为排,上下为叠。称排的字,书写时要有收 有放,宽狭得所,自成体势;称叠的字要消纳停匀,蹙缩 得当,连接紧密。 • 排 叠 • •
• •
(三)强记特殊的篆法。 篆书中有许多字的篆法独特,和楷字形体相距甚远, 是识篆的最大障碍。为辨别楷篆的正误,防止杜撰臆造, 前人针对篆楷字形的差异和用字等情况,编过不少口诀, 如元应在编撰的《篆法点画辨诀》、清朱之蕃的《篆书偏 旁歌诀》,清沙青岩的《篆法百韵歌诀》(收入《说文大 字典》)等都是极为适应习篆入门的参考书。
二、小篆的特点
• • 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 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所有横 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 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 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 •
(四)附丽结构 有的篆字存在有主有次的情况,也就是说字的一部分 附于另一部分,两者不可偏离。这类字一般是以曲附正, 字的正势要写得端庄凝练,而旁附的另一部分要写得多姿 多态,这样才会静中有动,风神飘逸。
• (五)天覆结构 • 这类字属上重下轻者,状如顶戴,欲得其势,应注意 上下对准,不可偏倚,更不可头重尾轻。
• 工具书目: •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 • 《说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注 上海古籍山版社 • 《清代书家篆隶字集》 [日]北川博邦 西泠印社 • 《小篆疑难字字典》 王同愈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 《作篆通假校补》 王福庵著 西泠印社

汉字字体小篆介绍

汉字字体小篆介绍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小篆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的汉字出现了简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况。

秦始皇灭六国后,下令以秦国的“小篆”作标准,统一全国文字。

篆体,又称为“篆书”,是小篆、大篆的合称,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号化,减少了书写和认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角色。

小篆

小篆

篆书为中国古老书体,篆的分类以秦统一六国为界,统一前为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及战国时期的各国的古文。

统一后秦官方书体称小篆,也称秦篆,相传为秦丞相李斯整理而定又称‘斯篆’。

兼并天下书同文,
后称小篆兴于秦。

丞相中车太史令,
泰山琅琊峄山刻。

宛转雄健笔笔铁,
修长平稳字字匀。

传国伟宝百代法,
古今宗匠若舒锦。

注:
一,江式《论书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二,据史料记载秦小篆的重要遗存是秦始皇出巡时为自己歌功颂德的〈泰山刻石〉(原石,现藏泰山太庙)。

《琅琊刻石》(原石,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峄山刻石》〈会稽山刻石〉(二石均为后人摹刻)。

传皆李斯所书。

小篆还包括《秦诏版》、〈秦权〉、〈秦虎符〉等文字。

三,明赵宦光“秦李斯为古今宗匠”。

李嗣真〈书后品〉:“秦相刻铭,烂若舒锦”。

小篆雕刻入门知识点总结

小篆雕刻入门知识点总结

小篆雕刻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小篆的概述小篆,是汉字的一种字体,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战国时期。

相传小篆是由李斯在秦始皇统一文字后所倡导的。

小篆是以金文、大篆为基础,经过总结、提炼、改革而形成的。

小篆时代大约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末。

小篆是中国传统书法中最基本的字体之一,也是最受人喜爱的字体之一。

小篆的特点是字形结构简洁,笔画优美流畅,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小篆也被用于刻石、刻帖、刻印、绘画等领域,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一部分。

二、小篆的基本知识点1. 小篆的构造小篆的构造是由笔画、笔势、笔法三大要素构成的。

笔画是指汉字的线条形态,笔势是指汉字的整体形态,笔法是指汉字的写法技巧。

小篆的构造需从这三个要素入手。

2. 小篆的笔画小篆的笔画主要有横、竖、撇、捺、折、点六种基本笔画。

这六种笔画构成了小篆字形的基本要素,可以通过练习这六种基本笔画来掌握小篆字形的构造。

3. 小篆的笔势小篆的笔势主要有纵横平立,起承转合,顿挫滚荡,阳刚阴柔四种基本笔势。

这四种笔势构成了小篆字形的结构特点,可以通过练习这四种基本笔势来掌握小篆字形的结构规律。

4. 小篆的笔法小篆的笔法主要有顿笔、折笔、提笔、承笔、收笔、颔笔、点笔、顿笔八种基本笔法。

这八种笔法构成了小篆字形的写法技巧,可以通过练习这八种基本笔法来掌握小篆字形的书写技巧。

三、小篆的刻石技艺1. 刻石准备工作刻石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选石、准线、布局等工作。

选择一块质地细腻、色彩均匀的石材,用尺规绳水平竖直测量划线,确定书写区域。

2. 刻石基本技法刻石基本技法主要包括画勾、勾槽、镂空、孔雕等技法。

画勾是用刻刀在石材上草拟汉字的笔画,勾槽是在勾勒的基础上深入刻划,镂空是将石材中无用部分切割除去,孔雕是在石材上塑雕凸出的部分。

3. 刻石书法要领刻石书法要领主要包括字形、结构、布局、笔画等要领。

刻石书法要求字形端庄工整,结构严谨有序,布局清晰平衡,笔画流畅有力。

四、小篆的刻印技艺1. 刻印器材刻印器材主要包括刻刀、印石、印泥等工具。

【说文解字】浅谈小篆

【说文解字】浅谈小篆

【说文解字】浅谈小篆《说文解字》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对于后世的我们研究先秦的文化和学习其字体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说文》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

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的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

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

小篆的特点1234(4张)一是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为正体,半字为垂脚,大致比例为3:2左右。

二是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

所有横画和竖画等距平行,所有笔画以圆为主,圆起圆收,方中寓圆,圆中有方,使转圆活,富有奇趣。

三是平衡对称,空间分割均衡与对称是篆书的独特魅力。

对称不仅存在于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而且还存在于字的局部对称,圆弧形笔画左右倾斜度的对称。

四是上紧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体部分在上大半部,下小半部是伸缩的垂脚。

当然也有下无脚的字,主体笔画在下部,上部的笔画则可以耸起。

从中国书法发展的角度看,秦代是以小篆光耀史册的。

所谓小篆当以秦刻石为代表。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加强影响,他带丞相李斯和百官巡视各地,刻石记功,以颂扬他废分封、立郡县、统一中国的历史功绩,从而留下了珍贵的秦代刻石,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

秦始皇东巡刻石多已残毁佚亡,今所存者仅《泰山刻石》、《琅玡刻石》,虽已残毁,但秦篆面目尚存,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均为后人翻刻,仅存字形格局,而神意俱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篆概述一.小篆释义:小篆是"大篆"的对称,又称“秦篆”。

所谓篆书,最早本旨秦代李斯等人厘定的规范字体,即小篆。

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篆]下注云:[李斯所作曰篆书,而谓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

]段氏所言是可信的,即小篆最初称为篆书,之后秦人尊小篆以前的字体大篆,于是又相对称李斯所作为小篆。

《说文·竹部》云:[篆,引书也。

]段玉裁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于竹帛也。

]因而篆书的原意,大致是拉长笔画写出的字体了。

《周礼·考工记·凫氏》云:[钟带谓之篆。

]就是钟上围绕的图饰。

《周礼·宗伯》:[孤卿夏篆。

]郑玄注:[五彩画毂约也。

]就是彩画的贯车轴的圆木。

我们再从词源上考察[篆]字本来的内涵。

[篆]与[瑑]、[缘] [椽]等一组同源字,它们音、义俱近。

瑑是玉器上雕饰的凸纹,椽是屋顶上彩绘的圆形木条(方形者称桷),缘是衣服周边的华饰,可知以[彖为声符的字,其内涵皆有圆、长、美义。

由此可以推知,古人以[篆]指称秦代规范化的小篆字体,大致是借以表明其笔意圆转活脱,笔画悠长简静,字形秀美端庄,从而不同于古籀的独特风格。

二.小篆的发展(一)周代金文与石鼓文—————萌芽期周代金文有一部分作品已呈现出线条匀称、婉转、悠长;结构秀美、优雅、颀长;章法有行有列,整饬标准的特点,如《墙盘》、《虢季子白盘》、《静簋》等,此当为小篆的滥觞,再加上《石鼓文》的过渡,小篆产生的基础是十分牢固的。

(二)秦代小篆————————成型期小篆是大篆的对称,是古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正体文字。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命令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加以整理、改造而颁行的标准字体。

当时,李斯以小篆作《仓頡篇》、赵高写《爰历篇》、胡毋敬写《博学篇》,为小篆的推广做出不小的贡献,所以,小篆还被叫做“斯篆”。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嬴政自号“始皇帝”,国祚虽短,却有深远的历史影响。

秦推广小篆,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文字的分化。

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秦小篆是战国秦文字的进一步整理、推行。

它主要用于官方文诏、刻石、符印等。

现在可见的秦小篆作品基本就是这三类。

1.刻石《史记》记始皇帝立国后四次出巡,刻石七处,分别是:《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石》、《芝罘刻石》、《芝罘东观刻石》、《会稽刻石》和《碣石刻石》,二世登基后,又在后面加刻二世诏。

其中,原石保存至今的仅《泰山刻石》和《瑯琊台刻石》。

前者残存十字,在山东泰安岱庙;后者残存一面,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芝罘刻石》则只有后人摹本。

通常认为秦刻石的书写者为李斯。

秦刻石文字笔划整齐划一,线条珠圆玉润,又如曲铁,富有弹性;横、纵布白秩序井然,讲究对称、和谐,因而结构均匀工稳,比例极为协调,生机盎然。

余见图2.虎符、印玺虎符是秦时调动军队之符信,是国家重器,制作朴厚、文字精美,有的甚至采用错金手法,现存有《阳陵虎符》、《新郪虎符》等,至今字迹完好,是秦小篆的重要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秦印是了解秦代国家体制、官僚制度的重要物证。

虽然,秦印的数量不多,但从其官印、私印的印文的使用上看,秦印基本完好地小篆的特征。

3.度量诏始皇统一度量衡制度,颁其诏书于度量衡器上,其材质,有金属和陶两类,流传至今,数量甚多。

金属制品的成字方式主要是刻契,故笔划多直,转折多方,笔划排列往往不能均匀,结构时见倾侧欹斜,疏密开合变化甚多,字形大小亦不求一律,通篇处理随机应变,因字布势,故无论单字还是全局,均有质朴率真的特质,与严谨密致的刻石在风格上有巨大的差异,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陶制品的文字用印戳的方式制成,较好地保持了典型秦篆圆转畅达的特点。

草率简捷,天真烂漫。

这种风格面目,近来已日渐引起关注。

(三)汉代至元明小篆————发展期1.汉代小篆汉代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

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

虽然汉代篆书不是当时的标准字体,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

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

○碑刻西汉时期有篆书石刻,如《鲁北陛石题字》、《况其卿坟坛刻石》、《上谷府卿坟坛刻石》、《郁平大尹冯君孺人墓画像石题记》、《群臣上寿刻石》、《霍去病墓刻石》、等,数量不少,风格也较为多样。

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

代表性的有三类:《袁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用笔浑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

《开母庙石阙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祀三公山碑》,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创造性的写法。

○碑额篆书与隶书相比,毕竟是古老的字体,我们历来有“尊古”德观念,因而在东汉隶书碑刻大盛时,其碑额却有许多是采用篆书书写的。

其中代表性的有:《华山碑额》、《张迁碑额》、《鲜于璜碑额》、《景君碑额》、《郑固碑额》、《孔宙碑额》、《孔彪碑额》、《韩仁铭额》、《尹宙碑额》、《白石神君碑额》、《郑季宣碑额》、《樊敏碑额》、等。

碑额要求有较强的装饰性,由于碑额位置相对狭小,许多碑额篆书的整体布局必须追方索圆,随形布势,因而字法方正、章法奇特,同严谨的秦篆相比,显得活泼多姿。

有时受到隶书的影响,笔划常有隶意,风格独特,后世不少书家的篆书风格都取材于此。

○铜器铭文汉代已经不是青铜器的兴盛期,但是青铜器物的应用仍然比较广泛,主要是一些日常用品,其上铭文,多为器名、使用地点、铸造年月,以及工匠的姓名和器的重量等。

如《寿成室鼎》、《长杨鼎》一类笔划均匀,字形端稳,有的接近规范的小篆。

又如《云阳鼎》、《杜阳鼎》等的铭文体势不受小篆格局限制,笔划随意自如。

新莽时期有些例外。

王莽复古,试图恢复小篆,因而其间出现了不少制作精美、书写严谨的铜器铭文作品,《新莽铜量》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其布局整齐规范,结构方整峭厉,笔划瘦劲挺拔,张力十足,很有特点,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印章用字影响很大。

○砖文和瓦当汉代瓦当文是古代篆书的一束奇葩。

以圆形瓦当为常见,一般中央有一乳突,周围用线等分为四。

瓦当文记录建筑物的名称或是祈颂吉祥的语句,篆法极具异彩。

最为突出的是它的善于随形布字,文字围绕圆心进行安排。

因而常常省改变形,将文字简化或夸张,充分发挥篆书圆曲笔划易于伸展、收缩的特点,创造了既有很强的装饰性又不失篆书本性的新风格。

汉代砖刻在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出土的为最多。

文字近似典型小篆,只是更为大胆雄放,有时采用印鉴上常用的篆法,形简而意远。

○墨迹汉篆书墨迹留存至今的有四件:《武威张伯升柩铭》、《武威壶子梁柩铭》、《武威姑臧张□□柩铭》和《张掖都尉棨信》,应当都是所谓“幡信”或棺罩一类的用品。

其上篆字笔划盘曲、穿插,婉转妩媚,结体或突出疏密对比,或强调撑满字格,由于丝织品年代久远变形,更增其纠缪婉曲的特征。

古代篆书墨迹留存极少,这四件作品是很有价值的。

另外,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篆书的贡献也是居功至伟。

《说文解字》是最早收录小篆,也是小篆字数较全的一部字书。

全书收字9353个,字体以小篆为主,对继承和推广小篆书体具有重要作用。

2.魏晋小篆从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称帝,至公元420年,史称魏晋时期。

东汉统治的崩溃,使固有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和制度遭到了破坏,面临着重建。

一方面,以老子、庄周道家思想为基础的玄学,一度取代谶纬经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并逐渐与佛教相互融合会通;另一方面,儒学由于其政治学说的现实意义,也并没有完全失去其地位和影响力。

两者必然有所互补,有所融会。

这一切,使得中华文化再一次进入活跃、会通和拓展的阶段。

书法也面对着许多挑战和机遇。

魏晋书法在这一背景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篆书也是如此。

魏晋篆书数量极少,著名的有两件,都属吴国,一为《天发神谶碑》,传皇象书;一为《禅国山碑》,传苏建书。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传为三国吴皇象所书。

晋时折为三段,俗称“三段碑”,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

现故宫博物院藏有北宋拓本。

在中国书法史上,《天发神谶碑》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碑刻。

从书体上说,它非篆非隶,处在两者之间。

此碑用隶笔写篆字,横首用折刀头、横尾有波磔,竖尾用悬针,转折用方,若悬崖斩断,字势雄伟。

《禅国山碑》体势也是变幻莫测,风格奇诡。

此时篆隶本身已走向没落,吴国又属南地,历来受本地风俗文化及六国文字的影响。

其字雄奇变化,沉着痛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特点十分鲜明。

3.唐代小篆唐代开元、天宝及其后,篆隶书碑刻的数量骤增,涌现了不少以篆书名世的书家,如韩择木、李潮、李阳冰、史惟则等。

李阳冰、瞿令问等人是唐代篆书的代表,其中又以李阳冰成就为最高。

这时期的篆书颇具法度,摆脱了汉末以篆书凋零,篆法几乎中绝的局面。

尽管秦汉篆书比较,此时篆书有故求其圆、法度过于刻板单调、软媚油滑等弊病,但终究算得上是一种复兴。

李阳冰,尤喜篆书,曾退居缙云,穷研篆法,达10年之久。

自称“志在古篆,殆三十年……得篆籀之宗旨”,以此闻名于世。

当时书坛,对他的篆书成就即已给了极高的赞誉,甚至推尊为“有唐字宝”,他也自诩为“(李)斯翁之后,直至小生”;宋人同样服膺他的篆书,朱长文将他与张旭、颜真卿并列归于神品。

李阳冰篆书的艺术特点,唐人概括为“格峻”、“力猛”、“功备”,是篆书艺术在汉代以后出现的一座高峰。

他传世的作品有《缙云县城隍庙记》、《栖先茔记》、《李氏三坟记》、《般若台铭》等。

多是宋人重刻,委屈盘绕、圆活宽绰,已经不能完整保存其点划的美感,但是仍然能够窥见他的创造性:点划婉转冲融,结构圆劲遒密,确实能传古代篆法的精神。

4.宋代小篆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辉煌的时期,书法也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但是,对于篆书—这一古老的字体的发展来说,却是一个困难时期,并引发了元明两代篆书发展的低潮期的来临。

但是,其时尚有二人对篆书的承继贡献巨大,尤其为清代篆书艺术的搏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一为徐铉,擅属文,精小学,。

书法上擅长小篆,被认为能传李斯、李阳冰之学。

朱长文《续书断》说:“自阳冰之后,篆书中绝,而骑省于危乱之间,能存其法,……初虽患骨力歉阳冰,然亦精熟奇绝,点画皆有法。

”传世有《重摹秦峄山刻石》,由其弟子郑文宝上石刊刻,今存西安碑林。

其弟徐锴亦工篆法篆学,人称兄弟二人为“二徐”。

其二为欧阳修,他在理论上一方面大力推崇唐人,整理碑版法帖,撰成《集古录》,开创了金石学,使被遗忘的古代书法,尤其是篆书作品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