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张冠李戴造句
2019-张冠李戴的意思及造句大全-word范文 (2页)

2019-张冠李戴的意思及造句大全-word范文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张冠李戴的意思及造句大全
【词语】:
张冠李戴
【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释义】: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造句】:
1. 把李白的(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2. 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3. 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4.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5. 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6.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矇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7. 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
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8. 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9. 奖状是老李的,他却张冠李戴,发给了老王。
10. 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张冠李戴的意思及造句

张冠李戴的意思及造句【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
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近义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歇后语】:张三的帽子给李四【灯谜】: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用法】:作谓语、状语;指弄错了对象张冠李戴的造句:1.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2. 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3. 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4. 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5. 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6.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7.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8. 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9. 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10. 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
11. 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12.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13. 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14. 没想到母老虎居然会玩这种张冠李戴的游戏。
15. 没事诗词胡乱诌,张冠李戴是寻常。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张冠李戴造句(精选44句)

张冠李戴造句(精选44句)2、可是多数时光,沉醉在书堆中的陈安之,是一个路盲,送货时常常搞错路途,甚至张冠李戴。
3、明明是小勇做的好事,老师却表扬了小平,真是张冠李戴。
4、做挑选题的时候,我常常张冠李戴,搞错选项。
5、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6、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经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7、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精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8、他一直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9、老师要我们用张冠李戴这个词造句。
10、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11、歹徒想用法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躲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12、几个不怎样通顺的句子,几个字看上去歪歪斜斜的句子,几个经常会浮现汉语拼音的句子,几个有时会浮现张冠李戴的错别字的句子。
13、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14、完善的东西不胜其多,假如盲目追求那种流行的性格,不成东施效颦的笑柄,也会留下张冠李戴的圆满。
15、我们班的一对双胞胎长得很像,熟悉他们的人总是张冠李戴,把他们搞错。
16、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言乱语吗?17、哈哈哈,一阵阵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是什么这么好笑呀?本来学生们在玩张冠李戴的嬉戏。
18、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19、郭德纲主持节目,经常喜爱叫错名字,张冠李戴,增强一些笑料,以此来博得观众的注重。
20、学生问我《水浒传》里有哪些人物,我居然张冠李戴地说,有曹操!21、我常常把我们班的张冠学生叫成李戴学生,真是张冠李戴22、背古诗时,他常常张冠李戴,搞错。
张冠李戴的意思和造句

张冠李戴的意思和造句张冠李戴,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张冠李戴的意思和造句,希望大家喜欢。
张冠李戴的意思【词目】:张冠李戴【读音】:zhāng guān lǐ dài【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颠倒是非【近义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指鹿为马。
【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对号入座。
张冠李戴成语解释成语解释:冠:帽子。
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
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成语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
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成语繁体:張冠李戴成语简拼:ZGLD成语注音:ㄓㄤㄍㄨㄢㄌㄧˇ ㄉㄞˋ常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感情色彩:贬义成语成语用法:张冠李戴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正音: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成语例子: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沈从文《边城》十四)英语翻译:confuse one thing with another日语翻译:張(ちょう)の帽子(ぼうし)を李(り)に被(かぶ)せる,ちぐはぐなこと俄语翻译:валить с больной головы на здоровую <всё перепутать>其他翻译:<德>Zhangs Hut auf Lis Kopf setzen--jn mit jm anderen verwechseln<法>coiffer Pierre du chapeau de Jean <confondre deux choses>成语谜语: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成语歇后语:张三的帽子给李四张冠李戴造句1)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造句】张冠李戴造句 使用张冠李戴造句

【造句】张冠李戴造句使用张冠李戴造句
1. 他总是张冠李戴地穿错衣服,结果被人笑话了一整天。
2. 这个演员在剧组里常常张冠李戴,弄不清楚自己该演哪个角色。
3. 这本书的作者张冠李戴,把两个故事情节搞混了。
4. 别人送给他的礼物,他竟然张冠李戴地给了别人。
5. 女儿把她的玩具张冠李戴地带到了学校,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6. 他的记忆力真是差,常常张冠李戴地记错了重要的事情。
7. 这个导演常常张冠李戴地搞错场景的布置,让演员们十分困惑。
8. 我一时疏忽,张冠李戴地把信封里的信件给错人了。
9. 姐姐把两个男生张冠李戴地混在一起了,让我完全分辨不出来。
10. 弟弟买了一堆衣服回家,结果张冠李戴地给了我一件女装衣服。
11. 她又忘记了今天是周五,张冠李戴地穿了校服去上班了。
12. 妈妈经常张冠李戴地忘记自己放在哪个抽屉里的钥匙。
13. 他把两个电影剧情张冠李戴地写在了同一个剧本里。
14. 小女孩张冠李戴地把两只玩具熊的名字弄混了,搞得自己很困惑。
15. 这名学生张冠李戴地把别人的作业交给了老师,闹出了笑话。
16. 爸爸经常张冠李戴地颠倒左右,结果每次开车都得靠我给他指路。
17. 这个编剧张冠李戴地把两个不同电影的台词用到了同一场戏里。
18. 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一串数字,张冠李戴地忘记了其中一个数字。
19. 这家餐馆的服务员张冠李戴地给了我们错误的点菜单,导致食物不对。
20. 我不小心张冠李戴地给了同学我自己的作业,被老师批评了一通。
【造句】张冠李戴造句 使用张冠李戴造句

【造句】张冠李戴造句使用张冠李戴造句
1. 他经常张冠李戴,说话总是搞错人物。
2. 他帮我张冠李戴,把我的问题推给了别人。
3. 这个小偷张冠李戴,偷了别人的钱包。
4. 她总是张冠李戴,经常称呼我为别人的名字。
5. 我听说他在采访中张冠李戴,把事实完全搞错了。
6. 妈妈糊涂地张冠李戴了我的鞋子,穿错了右脚的鞋子。
7. 她在演讲中张冠李戴,把错误的数据用在了分析中。
8. 老师张冠李戴,把我写的作文当做是别人的。
9. 这个作者张冠李戴,抄袭了其他人的作品。
10. 我在电影院里看到他张冠李戴,混进了别人的座位。
11. 这位政客喜欢张冠李戴,说了很多虚假的事情。
12. 他总是张冠李戴,把我和他的朋友搞混了。
13. 这个骗子常常张冠李戴,用不同的身份欺骗人们。
14. 她因为张冠李戴而丢了工作,把公司的责任推给了别人。
15. 他张冠李戴,把自己的错误行为归咎于别人。
16. 这个电视台经常张冠李戴,制作虚假新闻。
17. 她在聚会上张冠李戴,把我引以为傲的成绩归功于她自己。
18. 这个演员张冠李戴,把其他演员的成就当做自己的。
19. 这个商家张冠李戴,用假标签售卖低质量的产品。
20. 她张冠李戴,装作自己是一个富人,但实际上一贫如洗。
张冠李戴是贬义词吗

张冠李戴是贬义词吗
导读:张冠李戴意思是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头上,比喻为人处事非常的马虎,容易把事情搞混搞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贬义词。
【成语】:张冠李戴
【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近义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歇后语】: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灯谜】: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用法】:作谓语、状语;指弄错了对象
【英文】: put Zhang's hat on Li's head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
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
【举例造句】: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张冠李戴”了。
★沈从文《边城》十四
【张冠李戴是贬义词吗】
1.张冠李戴贬义词
2.张冠李戴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3.团结是贬义词吗
4.轻蔑是贬义词吗
5.罄竹难书是贬义词吗
6.狡黠是贬义词吗
7.庇护是贬义词吗
8.野心是贬义词吗
上文是关于张冠李戴是贬义词吗,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冠字的四字成语造句字词解析

冠字的四字成语|造句|字词解析冠字的四字成语:张冠李戴、衣冠楚楚、冠冕堂皇、凤冠霞帔、衣冠禽兽、裂冠毁冕、优孟衣冠、衣冠辐辏、气冠三军、冠盖相望、天冠地屦、冠盖如云、衣冠沐猴、轩鹤冠猴、虎冠之吏、壮发冲冠张冠李戴的词语解释、造句如下: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造句:1.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2. 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3. 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4. 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5.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6.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7. 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8.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矇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9. 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10. 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衣冠楚楚的词语解释、造句如下:解释:楚楚:鲜明、整洁的样子。
衣帽穿戴得很整齐,很漂亮。
造句:(1)一表人才,文质彬彬,衣冠楚楚,风华月貌。
(2)王老师西装革履,衣冠楚楚地向会场走去。
(3)衣冠楚楚和漂漂亮亮地谈恋爱,是不能再穿牛崽裤的;一旦他们穿了,那就是说他们分手了。
(4)你衣冠楚楚的,要出去约会吗?(5)他衣冠楚楚地走出门,我看他不是去舞厅就是去约会。
(6)突然进来一个衣冠楚楚的青年,彬彬有礼地向每一个人问好。
(7)那些在厚厚的地毯上来回走动的衣冠楚楚的客人们,把他带回到过去的日子。
(8)他表面衣冠楚楚,私底下却做了许多不法的勾当。
(9)别看他衣冠楚楚,可一张嘴全是胡说八道,信口雌黄。
(10)总统夫人说:"抗议者衣冠楚楚,衬衫笔挺,皮鞋铮亮,如果国家有100万营养不良的孩子他们就顾不上抗议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黄山奇松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
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
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词语意思,造句。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会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初步了解大意,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谁去过黄山旅游过?我们以前学过庐山的云雾,知道庐山有哪些景物最有特点?黄山哪些景物最有名?板书课题——16黄山奇松(齐读课题)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欣赏黄山松。
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
思考讨论:(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
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四、学习生字词1、出示生字,分析字形,记忆生字2、指导书写誉:上下结构,中间的撇、捺要拉长,盖住下面的言。
上面的第三笔为小撇,前面两点并排排队。
3、描红,书写习字册作业设计:1、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黄山诗句板书设计:16、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过渡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黄山奇松,知道黄山松的姿态——潇洒挺秀,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
为此很多名人来到这,留下了很多诗句——交流诗句。
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欣赏一下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主要写什么。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并练习背诵。
(1)学习“迎客松”。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
(板书:迎客松)请同学们自由读写迎客松的第一句话。
读完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优美、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解释词语:遒劲——雄健有力。
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饱经风霜”是指什么意思?(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饱:充分。
)这里指谁饱经风霜?这说明了什么?(古老)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它的古老?谁能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呢?(练读)背诵。
学习第二句。
过渡: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各自读第二句,读完说说你又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
找出把什么比着什么。
对照图做动作比较,说说这样比喻是否贴切。
)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
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
解释“乃至”(意思更进一层)练习说话: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有感情地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
指导背诵。
(2)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热情好客的主人——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板书:陪客松)(出示画面)自由读写陪客松的句子。
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优美、形象)比较句子。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以及名字的由来。
)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背诵。
(3)学习“送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要离开了,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板书:送客松)默看有关内容:写了几句话?自己读,先读写送客松的句子,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
)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背诵。
篇二:五上16《黄山奇松》1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6、黄山奇松一、教学目标:2.朗读课文,抓住主要词句概括主要内容,并借助已经学过的《泉城》等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3.通过朗读,展开想象,品读文章精炼的语言中饱含的情感,初步学习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黄山松“奇”的特点,感受黄山松被赋予的美好情感。
4.借助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并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选择一种松的姿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使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朗读,展开想象,品读文章精炼的语言中饱含的情感,初步学习作者采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黄山松“奇”的特点,感受黄山松被赋予的美好情感。
难点:借助作者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描写,体会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并结合课文最后一段的学习,选择一种松的姿态展开联想和想象,尝试使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认读生词、指名读课文等方式了解学生识记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利用示范朗读、再次练读的方式推进有感情读书。
2.在整体感知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抓住主要词句概括主要内容,明确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批注式阅读、自主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4.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比较,体悟作者运用虚实结合表现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安排仿写,训练尝试运用虚实结合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的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搜集黄山奇松的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课件;课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单元导读,引入新课同学们,我国的旅游胜地远近闻名,四年级的时候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泉城济南、四川九寨沟、荷兰的田园。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会带领我们欣赏祖国更多的名山大川。
今天,让我们先来学习《黄山奇松》一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检查预习,以学定教1.出示生词,指生逐行读,及时评价,指导读正确,注意停顿。
(课件出示词语:名誉陡崖屏风宾客屹立卧倒盆景装点情有独钟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充满生机)强调“枝干遒劲”的“劲”是多音字,这里读“jìnɡ”。
(三)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1.课文是围绕题目中的哪个字来写的?(聚焦“奇”字)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课文又是如何抓住“奇”的特点来写的呢?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词语之间音断意连....的技巧。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句子初步理解“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枝干蟠曲”的意思。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短句朗读要读出节奏感、变化感、跳跃感。
教师可做范读,再让学生练读。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首先引导学生概况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思考: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人们对四绝中的奇松更是情有独钟,看到这两个“奇”字,你最想了解什么?作者是怎样引出“奇松”的?(引导学生聚焦“闻名于世”“更是”“情有独钟”“处处”“潇洒”“挺秀”等词语,初步理解意思,体悟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感受人们对黄山奇松的钟爱。
)让学生带着理解和体会再读这一段。
(2)浏览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引导学生找中心句“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概括主要内容。
)先找四位同学朗读本段,分别读“第一、二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然后引导学生划分本段的层次,从而体会总分结构的段落清晰明了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找中心句”和“抓重点词”的方法,把意思概括得更全面:千姿百态的黄山松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3.你能把这三个自然段串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从结构上看,课文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忆四年级学过的《泉城》《九寨沟》等课文,进一步感知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明确这是写景状物的文章常用的方式。
)请同学们浏览全文,完成填空:(课件:课文采用通过重点描写,表达了人们。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默读感悟,初步感受黄山松的姿态奇美1.先研究“奇”字,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奇”。
然后想想:通过初读课文,黄山松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觉得黄山松“奇”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静心默读课文,在有想法的地方圈画批注。
2.交流汇报:请你结合文中的词句谈谈自己的想法。
预设一:“奇”在三大名松①三大名松“名”在哪里?“奇”在哪里?(初步默读批注,学生大多关注黄山松姿态优美独特,教师应给予肯定评价。
)②三大名松仅仅“奇”在姿态美吗?(引导学生体会三大名松的“奇”不仅是因为姿态优美独特,还因为“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位置都在玉屏楼前的悬崖上,与游客游览的路程一致,仿佛浑然天成)预设二:“奇”在千姿百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山松的“奇”。
3.小结。
(五)写字教学。
练习书写本课生字词语,并根据情况指导。
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词:名誉、陡崖、屏风、宾客、屹立、卧倒。
同桌互改,集中强调易写错的字和写不好的字。
(预设:“屹”的右半部分是“乞”,不要写成“气”;“卧”的竖要写得挺拔,不要与左半部分离得太远等等)(二)精读感悟,感受黄山松奇美,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1.同学们看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读过的文章比较有什么特点?是呀,这篇课文语言简洁,用词凝练,但是简练而不简单,一词一句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2.品读“迎客松”,感受虚实结合写法的好处我们先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课件出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①写景的文章一般从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等方面来写,“所见、所闻”是写实,“所感、所想”是写虚,这叫“虚实结合”。
(板书:虚实结合)默读这几句话,看看哪些词句是写实,哪些词句是写虚?(让学生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并读一读。
)②作者写看到的迎客松,用了哪些词句?(聚焦关键词“枝干遒劲”“青翠”“郁郁苍苍”,说说意思,体会这些新鲜词语的用法之准确精妙)作者写想象的迎客松又用了哪些词句?(聚焦“饱经风霜”“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等词句:结合资料体会“饱经风霜”形容迎客松的顽强、奇特之恰当凝练,指导运用“饱经风霜”造句;让学生边想象边朗读,体会迎客松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