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 论文

合集下载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论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毕业论文选题报告学院:学生姓名指导老师论文题目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成长题目来源及意义题目来源:丁玲是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的作品是对五四思想的表现,是20世纪女性成长的日记,通过读她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那是时代的变化发展。

看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人或者是事。

意义:通过学习和了解丁玲,我们看到她的女性形象个性是那么的鲜明富有个性。

我们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女性悲哀和觉醒后对社会对命运的反抗,看到五四以后女性的成长。

论文题目研 究 领 域 状 况丁玲的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她的作品大多给我们呈现的是20世纪的社会进步女性。

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她将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小说中的人物结合起来,体现出丁玲自身的成长和她创作的变化。

她笔下的新女性形象对五四以后的女性思想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引起人的共鸣。

内容提要或实施方案 通过看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看那些知识女性的变化和成长,我们可以知道那个时代的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我们通过这些女性形象都仿佛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看到那个时代的印记。

文学可以反映生活,反映社会,丁玲就是个很好的社会记录者,她用她的笔她的文字记录她对人生的感受和看法。

丁玲,是20世纪伟大的女性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多是具有时代特征且个性鲜明的进步。

如梦珂,贞贞,杜晚香,这些都是丁玲小说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

在她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丁玲的影子,那个在压抑中寻求解放的年代的女性形象。

她们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寻找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主要观点或主要技术指标丁玲是20世界中国现当代文学世上一位伟大的女性作家,她所描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时代进步女性。

我们从她对梦珂到贞贞再到杜晚香的描写来看,她所想表达的是一种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的思想。

一、引言二﹑分析丁玲的作品(一)概括丁玲写作的三个时期(二)丁玲的笔下的女性多是时代的产物(三)丁玲是女性作家,她的笔下多是对女性形象的探讨三、对丁玲人生三个时期的女性形象代表进行分析(一)早期叛逆中追求自我的女性形象代表—梦珂(二)中期矛盾中解放自我的女性形象代表—贞贞(三)后期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代表—杜晚香四、结语主要参考文献[1] 吴丽娜吴虚兮.丁玲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2] 杨桂欣.观察丁玲[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3] 宗诚.风雨人生丁玲传[M].北京:中国工职出版公司.1988[4] 李辉.丁玲自述[M].河南:大象出版社.2006[5] 盛英.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纵横谈[M].北京:九州出纳社.2004[6] 尤金.玲珑人生[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7] 丁玲.我的生平和创作[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8] 丁玲.丁玲文集[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9] 钱荫榆.丁玲小说当中的女性自我意识[j].文学评论丛刊.1998[10]袁良骏.论丁玲的小说[J].社会科学,1985,(4):第173-188页摘要内容摘要:丁玲笔下的女性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 冰心 丁玲

中国现代文学的论文 冰心 丁玲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坛巾帼——冰心、丁玲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和文学意义的阶段文学,虽然只有仅仅三十二年(1917-1949),在几千年的文学史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的意义且不是能用时间来衡量的,它是一座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无可比拟的里程碑。

中国现代文学的这一阶段,连接着中国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的两个巨大转折点。

这就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显示出新文化与传统旧文化的深深“裂痕”,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

现代文学所具有的这种纵横交叉、承前启后的历史特质,是中国任何一段文学史难以比及的。

继1918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四首,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短短几年就涌现出了一大批以白话文为主导,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以启蒙为精神核心的新文学作家。

他们的新文学作品反对封建文化和儒教纲常,批判专治制度,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以及世俗生活的快乐,呼唤人的解放,构成了是中国现代文学主导性启蒙潮流。

并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居于文坛正宗的文学形态。

就是在“人的发现”这一指导思想下,有了对封建制度、思想、礼教的否定与批判,才有了对束缚妇女思想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批判和非常重要的“妇女解放”的提出。

让在封建社会压迫下无奈沉睡太久的女性觉醒,让五四的女作家有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给文坛注入了一股女性文学的新鲜血液。

在五四这个年轻的时代产生了一批年轻的新女性作家,她们通过文字来反抗封建传统、追求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用笔来表现新女性的冲决和痛苦。

她们用不同于男性的细腻温婉的文字,抒发内心对封建社会强烈的反抗的声音,对男女平等的迫切渴求,以及对打破男权压迫实现婚姻自由的向往。

五四女作家往往被人们归为两类,一类是闺秀派作家,另一类是新女性派作家。

这一提法最早出现在毅真的长篇论文《几位当代女小说作家》中,“毅真讲五四至30年代的女作家分成‘在礼教的范围来写爱’的闺秀派作家(冰心、绿漪)、徘徊于‘新’与‘旧’之间的‘新闺秀派作家’(凌淑华),以及追求‘自由恋爱’的新女性派作家(冯沅君、丁玲)三类来评述”。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可编辑修改word版)

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学生姓名:xx 学号:xxxxxxxxxx 指导教师:xx 职称:副教授院系: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二○一三年五月六日青海民族大学毕业论文试论丁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引言20 世纪30 年代,丁玲一踏入文坛,就引发了人们无数震惊的感慨,她那大胆的文风和细腻的描写不仅继承了“五四”时期冰心、淑华女士等一些女作家与封建制度努力作斗争的精神,而且其笔下一些叛逆的典型女性形象颠覆了旧有的思想,让人眼前一亮。

丁玲不但成为了同冰心、淑华女士一样优秀的作家,在一些方面的建树甚至超越了她们。

随着社会、历史不断向前进步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与观念也在逐渐转变着,丁玲的一部分作品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作品大多喊出了旧时代的苦闷,并且由于她自身具有一定的生活历练,使得她的作品到今天依然受到读者们的喜爱与支持。

《莎菲女士的日记》使她初露锋芒便一鸣文坛;《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使她国内外都赢得了极高的赞誉;她重返文坛的作品《杜晚香》时至今日仍然流光溢彩。

丁玲的作品都是与时代紧密衔接的,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文学事业,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享有当之无愧的崇高声誉。

因此,对于丁玲文学作品的研究之于我国文学发展来说是极具意义的。

1 丁玲作品的女性主题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女作家,出生在一个家道没落的世族大家庭里。

早年父亲的挥霍,晚年父亲的多病之躯,使得家庭不仅没有给丁玲撑起一张保护伞,反而因为四岁时父亲的撒手西去,丁玲过早的体会到了世事的变化无常,亲戚之间的人情冷暖,世态凉薄。

幸运的是,她有着一位个性坚强、目光长远的母亲,她并没有拿家中的不幸,用悲痛、软弱博取亲朋的同情。

她的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支持女儿追求独立自由的梦想,给女儿撑起一片晴空。

丁玲目睹了母亲带着她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女人在生活中的弱势,可以说,母亲给了她强大的影响力,是她开始注重女性问题的源头。

浅谈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女性书写81

浅谈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女性书写81

浅谈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女性书写摘要:文章跟随丁玲的脚步,感受徘徊于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之间的贞贞,进一步提炼深化小说主题,进而反思贞贞不为村民接纳的原因,从贞贞与普通慰安妇的对比中刻画出贞贞的人格魅力,最后探讨一下丁玲在革命与贞洁问题上的立场。

关键词:《我在霞村的时候》;丁玲;革命意识;女性意识一、徘徊在革命意识与女性意识之间的贞贞从女性意识看,贞贞是孤独的。

对于贞贞遭受的不幸,村里人不但没有同情和怜悯,反而津津乐道,把贞贞的故事当作茶余饭后的集体娱乐活动,全然不觉自己的卑劣冷血和自私残暴。

正是身边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一点点蚕食着她最后的尊严与梦想,才会使她最后觉得“活在不认识的人面前,忙忙碌碌的,比活在家里,活在有亲人的地方好些”,她“不要任何人对她的可怜,也不可怜任何人”,这样的决绝,折射出她遭受的精神痛苦和生存的艰难坎坷,是深重的苦难和透彻的绝望,让她原本汹涌的感情波涛变成了平静的溪流,越是平静越让人感到心痛和沉重。

从革命意识看,贞贞是可敬的。

贞贞个人的不幸遭遇,因为“革命”而有了非凡的意味,她也因此得到新生:贞贞会被“他们”送去延安学习、治病,“重新作一个人”。

受辱后贞洁与否,要看这受辱是否有助于抗日,这似乎反映了丁玲作为一个作家的自觉。

丁玲代表革命群体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对贞贞不顾个人荣辱,为革命奉献一切的壮举予以充分肯定,她没有让笔下受辱的女性刚烈地死去,而是让她好好活着,为了抗日是活下去的最好的理由。

小说虽然是在战火纷飞的抗战背景下,但其中用细腻的笔触探讨了人性,在国家、民族、革命的大背景中交织。

二、从革命意识规约下的女性意识中提炼小说主题读了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这篇小说,我感触良多。

没有经历过战火硝烟的年代的我,很难想象贞贞不幸的遭遇和那种精神的挣扎。

作者的可贵之处在于艺术构思上的创新,她没有把贞贞描写成一个多愁善感、悲苦涕零的弱女子,经不住命运的摧残和世人的眼光选择颓废。

反而,这个贞贞坚强、乐观、对生活充满希望,她没有丝毫自卑的样子。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

试论丁玲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专业: 班级:学号:姓名:[摘要]:作为五四运动的响应者和一位出色的时代女性,丁玲对男女平等和女权独立运动有着近乎疯狂地执着,所以她的作品中不乏站在时代前沿的女性形象,她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也随着她的成长经历更加丰富饱满。

本文结合丁玲自身的成长经历对其小说中时代女性的成长之路进行了分析,旨在更深刻地理解丁玲笔下的时代女性和丁玲。

[关键词]:丁玲;小说;时代女性纵观丁玲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成长过程,我粗浅的将其分为三个阶段。

而把这三个阶段连接起来就会淋漓极致的把不同时代女性人物形象表现出来。

这让我们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丁玲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也在不断成长,同时,丁玲笔下的不断成长的女性形象也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丁玲自己和她同时代的文学创作者。

一、三个阶段的“时代女性”书写(一)早期沉闷痛苦的女性形象。

丁玲的早期代表作品有《阿毛姑娘》、《梦珂》和《沙菲女士的日记》等。

丁玲借助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讲述旧时代女性追求爱情、独立人格和理想的无奈凄苦结局。

体现了丁玲早期作品对压迫禁锢女性的旧社会的控诉,和对广大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女性的同情。

丁玲早期的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无奈凄苦的,这与时代也十分的吻合,1927年,五四运动刚刚告一个段落,丁玲就发表了处女作《梦珂》,虽然只是一个短篇小说,却奠定了丁玲早期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无奈、凄苦,《梦珂》讲述的是女主人公梦珂,虽然家道中落却接受了新时代五四思想的冲击,对自由的新生活充满了向往和爱慕。

但是她发现,封建思想已经侵蚀了整个社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她在这“肉感的社会里面”挣扎,碰的头破血流,夜深人静时凄凉的无法形容1。

而《莎菲女士的日记》更是继梦珂之后又一典型,这部小说以“五四”结束时期为背景,塑造了一个痛苦的女性,这时候,作者笔下的时代女性形象是卑微的、痛苦的、缺乏自主性,两篇小说都是五四之后大多数女性形象的真实写照。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这时候的中国正处于文化大动荡的年代,新思想的涌入冲击着旧思想,不少新时代女性想摆脱封建束缚,却始终摆脱不掉,迷茫和痛苦成了最大的主旋律。

[最新]论文范文【精品】浅析《我在霞村的时候》

[最新]论文范文【精品】浅析《我在霞村的时候》

浅析《我在霞村的时候》浅析《我在霞村的时候》摘要:《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贞贞,作为一名在封闭的村落中承担特殊工作的女性,其命运得到了丁玲的关注。

在这篇作品中,贞贞作为个体,被放置在三种关系之中,即舆论关系、情感关系及家国关系。

本文将就这三种关系展开论述,浅析丁玲对于战争与女性之书写。

关键词: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女性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我在霞村的时候》是丁玲于1940年创作的,与丁玲早期关注个性化的生命体验不同,这部作品更具时代感和现实感,而一以继之的是,丁玲在作品中始终倾注了对于女性、对于人性的观照与理解。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因病去霞村休养,也在此结识了一个叫贞贞的女子,听说了她的故事:贞贞以身体为代价深入日本军队内部,秘密为我军传送情报,但霞村的人们甚至包括贞贞的家人都因贞贞的“不洁”而对她产生非议甚至排挤,而“我”却在与贞贞的交往中认识到贞贞的不幸与顽强。

最后,走向延安成为贞贞的最终选择。

在小说中,女主人公贞贞处于三种关系之中:1、贞贞与舆论环境的关系贞贞的母亲刘大妈及亲戚刘二妈还有霞村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们组成了与贞贞相对立的、也可以说是在晕轮上压迫贞贞的一个群体,他们用“道德”、“伦理”为武器谴责贞贞的不忠――“贞贞”这个名字从语义学上讲也值得玩味,一个“不贞洁”的女子,却叫“贞贞”,其中包含着一种反讽效果――这是中国人最擅长的舆论批评方式,站在道德的高地上,用所谓的“道德”、“伦理”的纯洁性去谴责他人。

要想打倒一个人,必先从道德层面打压。

但是,他们的谴责又多是出于想象的,文本中不止有一次这样表述群众对贞贞的形容,如“听说病得连鼻子也没有了,那是给鬼子糟蹋的呀”、“听说起码一百个男人总‘睡’过……”、“昨天他们告诉我,说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这些描写一方面交待了贞贞所处的舆论环境的不利――家人、邻居都不能理解她,而多误解她,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贞贞所面临的选择的困境――日本敌方与家乡都不能容纳自己,于是为贞贞的第三种选择――走向延安,埋下了伏笔。

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论文

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论文

论丁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摘要:在丁玲笔下,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女性人物形象。

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不同于以前文学史上塑造的女性形象,她们显现出了“勇”“傲”“悲”的形象审美特征。

这些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和形象审美特征的完美体现,离不开丁玲本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她自身的女性人格魅力的影响。

关键词:丁玲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在群星璀璨的现代女性作家群中,丁玲是比较耀眼的一颗,她独有的女性意识突出地体现在小说创作中。

丁玲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如阿毛、贞贞、杜晚香等,这些女性渗透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情感,令人为之叹服。

一形象审美特征的集中表现1 勇丁玲笔下的女性是悲的、傲的,但是她们没有在痛苦中绝望,她们有一种在悲剧的人生中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苦痛。

贞贞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女性,尽管被日军欺侮,但通过为游击队提供情报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为了抗战,她做出了太多的牺牲,这样一个伟大坚毅的女性是值得敬重的,正如王蒙说:“我在少年时候读了《我在霞村的时候》,贞贞的形象让我看傻了,原来一个女性可以是那么屈辱、苦难、英勇、善良、无助、独立、热烈、尊严而又光明。

”丁玲笔下的这些女性,独立、自我、倔强、执著,不受环境左右,敢于掌握自己的命运,在女性自我和自我精神上都达到了超越传统女性的现代精神高度。

丁玲笔下女性形象的勇,还体现在女性勇敢寻求爱情的意义上,女性人物从不回避对异性的渴望,大胆地表现出爱与性的意义。

莎菲毫不避讳自己的内心情感,当她见到外表丰仪的凌吉士,就大胆地诉求,掩藏不住内心炽热的情感,“希望用一种小儿要糖果的心情,渴望接触他那两个鲜红的嫩腻的深深凹进去的嘴角”。

在女性情感受到禁锢的时代里,莎菲发出这样的大胆表白,足以证明她对爱情的强烈渴望之情,以及在爱情中所显现出的主动和勇敢。

这些女性毫不回避对性的需求,大胆说出自己的真正需要,追求灵与肉相统一的完美爱情,将女性意识的觉醒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论丁玲女性主义创作论

论丁玲女性主义创作论

论丁玲女性主义创作论——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例女性主义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目前学者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种是“女性形象说,”这种观点认为,任何描写女性形象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成为“女性文学”的文本。

第二种是“女性题材说”,此说主张凡以女性生活为创作题材和作品主要内容的,均可看作“女性文学”。

第三种是“女性作家说”,此说认为只要出自女性作者的手笔,均可看作女性文学。

第四种观点是“女性现代意识说”,这种说法认为,是否属于“女性文学”,其区别的标志是:作品通过描写所表现出的对女性形象的评判和对女性生活的理解,以及其沿用的标准,是原有男性化的社会文化的原则,还是从现代女性健康的身心、新颖的生活以及女性独特的心理等因素引申出来的原则。

第五种观点是“女性话语说”,此说认为女性应该建立起自己的话语来对抗男性的话语。

丁玲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善于写女性并始终坚持女性立场的作家,是20世纪中国女性立场的先驱。

丁玲早期的创作充满着“五四”落潮后新女性对“个性解放”的幻灭感,大胆的描写她们精神的苦闷及由此产生的强烈的叛逆性格,以一种独立的女性意识,表达了现代女性在30年代的人生感受。

丁玲坚持女性主义立场写作与其惊世情骇俗恋一生的情感密不可分。

文学,爱情和政治是其一生的三个主题。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丁玲牵挂的唯有爱情。

她对丈夫陈明说:你再亲亲我,我是爱你的。

丁玲毫不隐瞒自己的一生情爱,曾大大方方写在文章里:她最纪念也频,最怀念雪峰。

她与胡也频是两小无猜,英文里叫做puppylove的那种,遇见冯雪峰,是真的动了情,两人都动了情。

她还曾在信中这样写过她与冯雪峰的感情:“我和他(胡也频)相爱得太容易,太自然了,我没有不安过,我没有幻想过,我没有苦痛过,然而,对于你真真追求,真有过宁肯失去一切而只要听到你一句话:就是‘我爱你’!你不难想象着我的过去,我曾有过的疯狂,你想,我的眼睛,我不肯失去一个时间不望你,我的手,我一得机会我就要放在你的掌握中,我的接吻......”在这里,我简要摘录下丁玲一生的四段情感经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曲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跋涉者的足迹——浅论丁玲建国前创作的三个阶段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引言 (1)一、“苦闷的莎菲”:丁玲创作的第一阶段 (1)二、“初现的北斗”:丁玲创作的第二阶段 (6)三、“走向新的开端”丁玲创作的第三阶段………………………………………结语 (8)致谢 (8)参考文献 (9)跋涉者的足迹——浅论丁玲建国前创作的三个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摘要:丁玲说过“我不幸、也可说是有幸总被卷人激流漩涡, 一个浪来, 我有时被托上云霄, 一个波去, 我又被沉人海底。

”作为作家的丁玲,她人生的云霄海底经历体验和观念的变化同时反映在她的著作中,引起的了文风的转变和写作意向的不同。

其中丁玲创作的三个阶段便是最好的说明。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在女性意识方面,她作品中塑造的女性人物形象迥别于以前文学长廊中的女性形象,并不完美的,却又带有让人难以忽略的美。

而后转变在政治意识上,革命+恋爱的模式也是被她淋漓尽致的展现,甚至以通讯、速写、印象记等文学样式,反映解放区里新的生活内容。

关键词:丁玲创作阶段女性意识政治性引言现代女性作家的产生与文学创作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而且其成就也格外引人注目。

与历代女性作家相比,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更具特点,她们置身于历史遽变的语境中,耳闻反叛传统的时代轰鸣,更为大胆地在创作中言说女性自我解放、个性独立、婚恋自由的权利。

她们首先把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礼教和包办婚姻,因为这是造成几千年来妇女痛苦和不幸的罪恶渊源。

冰心的《秋风秋雨愁煞人》《是谁断送了你》《最后的安息》,石评梅的《董二嫂》《这是谁的罪》等作品,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礼教与包办婚姻迫害女性身体、心理及思想的罪恶。

至20世纪20年代后期,个性解放的思想逐渐被社会解放所代替,局限在个人恋情中的个性主义启蒙理性显然不符合已经变化了的主流意识的需求,阶级解放成为社会革命的重要内容。

作为女性文学第二代作家中的佼佼者丁玲,以其所描写的五四时期女性的亢奋与五四落潮后女性的失落、苦闷,在相对寂寞的文坛上炸响了一颗惊雷。

丁玲的写作阶段化非常明显,仅在上世纪的20至40年代期间,即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苦闷的莎菲”:丁玲创作的第一阶段20年代后期,丁玲带着梦珂、莎菲、阿毛等女性形象闯进了文坛。

丁玲在文坛的意义也许并不在于她表现了女性觉醒后的亢奋和失落时的苦闷,而在于她向男权传统提出了最全面的挑战,其胆量之大、突进之深,在当时的女作家中无出其右。

她向世人敞开了五四时期觉醒女性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五四运动落潮后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面临的无路可走的痛苦与悲哀。

一时间文坛上就掀起了一股丁玲风,“好似在这寂寞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

第一阶段是丁玲20年代末至加入左联之前。

这时期“五四”落潮丁玲离开共产党人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独自离开上海去了北京,成了一个半流浪性质的穷愁潦倒的公寓大学生, 沉浸在改革梦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傍徨和痛苦之中。

1927 年丁玲在这种情境中,在这寂寞和痛苦中开始了小说创作。

这个时期丁玲主要出版了三个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1928年)、《自杀日记》(1928年)、《一个女人》(1930年)。

这些作品标志着丁玲的崛起,同时也奠定了她在现代文坛的重要地位。

这些作品主人公都是女性,一方面继承了五四时代冰心、庐隐、冯沅君等第一代女作家创作的精神内涵即对封建专制的抗争和叛逆;同时也塑造出五四退潮后小资产阶级叛逆、苦闷、追求的知识女性的典型。

这些女性们“肉体连同她们对爱情的憧憬沦为商品、沦为物、沦为异性蹂躏的对象”而这背后更加深刻的悲凉是对理想男性的匮乏的悲叹,以及女性在寻索未果后的理性觉醒。

梦珂(《梦珂》)心仪表哥,却不幸成为表哥与图画教员性游戏角逐的对象,节大姐(《小火轮上》)与昆山相爱,又被昆山抛弃。

可是,莎菲们没有重复前辈或堕落或回来的命运,而以一种偏执的情绪坚决抵制着父权文化的强势同化。

失去自我的悲哀,寻找理想男性的失落,使女性趋于扭曲与分裂。

阿毛(《阿毛姑娘》)、伊萨(《自杀日记》)以死反抗,到了《暑假中》,女性则彻底抛弃了男性,过上同性恋的生活。

在《莎菲女士的日记》里写道莎菲的追求,“你以为我所希望的是家庭吗? 我所欢喜的是金钱吗? 我所骄傲的是地位吗?”那么, 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莎菲追求的是什么呢?她追求的只是理想的真爱情也就是灵肉结合的爱情。

“她要享有我生的一切,我要使我快乐”,她捉弄谦卑、委琐的苇弟, 渴求得到十分俊美的南洋青年凌吉士, 甚至为了这份情感把自己折磨得如癫如狂。

但在狂热的情爱面前, 她的人格并未真正沉沦, 尊严也未丧失。

最终莎菲发现在凌吉士所谓潇洒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一颗卑鄙的灵魂之后, 她虽然陷入深深地失望、颓唐和苦闷之中, 却没有迷失自我。

思想与个性解放影响下得到的女性优越感和理性, 使莎菲看清凌吉士并不值得她爱, 终于理性的认识到应该抛弃他。

莎菲一脚踢开了软弱委琐的苇弟, 另一脚踢开虚伪的凌吉士, 这既维护了莎菲自己的美好不容玷污的爱情理想, 又体现出一个现代女性的自主、独立意识。

我认为在丁玲创作前期《阿毛姑娘》是不得不提的一篇作品。

《阿毛姑娘》在创作风格上虽然没有摆脱抒发女性苦闷的窠臼,但却在这展现出创作事业的转向即描写的内容由城市延伸到农村,体现了丁玲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的更加深入。

阿毛父亲曾说“嘿,傻子!有什么哭的?终究得嫁人的,难道就真的挨着我一辈子吗?莫说养不起,就是养得起,那我死了呢?”一句话道尽了对女儿命运的辛酸和无可奈何,身为少女,则父亲有支配她的各种权力,结婚之后,权力则转到她的丈夫身上。

但当时的社会就是那样,旧中国所有女性的一生归宿都是那样。

阿毛最终以死亡作为无声却令人震撼的反抗。

像阿毛姑娘一样存活于丁玲早期作品中的娜拉们是自虐又自恋的.正如徐坤所言:女性以她们以久的嘶哑之音呼喊与细雨出她们生命最本质的愤懑与渴望。

她们不惜以自恋自虐自戕自焚式的举动来挣得一份属于她们自己的话语权利,表明她们心底的不甘和颠覆的决绝"。

丁玲早期作品虽有其稚嫩、局限之处,但毋庸置言,对于当时时代的背景下《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应该给以充分评价的, 而《梦坷》、《暑假中》、《阿毛姑娘》丁玲的这些早期小说同样是应该充分评价的。

在这方面我特别欣赏冯雪峰在评价丁玲的文学发展道路和文学创作时,表现出的卓越思想艺术识见。

他表示非常肯定丁玲早期小说尤其是《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主人公思想性格中所具有的“非常深刻的时代性和社会性”,以及文中表现的“莎菲的绝望,亦是对于平凡卑浊的周围的绝望”。

但同时指出, 莎菲的生活与恋爱中,她那病态的伤感、绝望带有着明显的阶级局限性, 莎菲的悲观、颓废具有极重的消极意义。

他在比较了《在黑暗中》、《自杀日记》和《一个女人》三个小说集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创作倾向之后指出, 沿着莎菲的老路写下去,作家已经“越来越无力, 再也无法写出第二篇和《莎菲女士的日记》同样有力的东西来”(注明出处)但是,丁玲之所以是丁玲,又在于她并不曾停留在原地,沾沾自喜, 而是从思想到文学的创作都在跟随时代大踏步前进。

二、“初现的北斗”:丁玲创作的第二阶段1930年至1936年。

这是丁玲创作的第二个重要阶段。

这时已经稍具名气的丁玲不屑于向名利低头,“我可以借着这点名气, 亲近几个绅士名流, 找到一个收人不坏的职业, 个人从此慢慢向上爬, 爬到上层社会去, 我的朋友中, 就有这样的人。

但这是违背我自己的意愿的, 我鄙弃这种个人的虚荣和名利思想, 坚决走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路。

”(注明出处)这句话道尽作家的心向和志气。

沿着这样的道路去寻找光明和真理,丁玲生活中充满了艰难与危险, 布满了腥风和血雨。

她牺牲了亲人自己被绑架、被囚禁。

但丁玲没有犹豫和动摇, 没有退缩和回头,19 30 年丁玲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的成立感召了一大批革命作家,当时左翼小说创作的总体特征是,题材开掘的巨大现实性;阶级视角的社会批判性;广阔生活图景的写实性,这份基本特征主要是通过丁玲的创作显现出来的,由此可见丁玲在此时的地位与成就。

加入左联之后丁玲创作中女性意识开始隐退,政治性观念引入作品;同时也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及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实践,丁玲首先将创作题材转向社会革命,写作了中篇小说《韦护》(1930年)、短篇小说《一九三0年春在上海》(之一、之二)等流行的“革命+恋爱”模式化的作品,也让丁玲的这近十年的创作走向这“革命+恋爱”的道路。

在这一段时间里根据丁玲作品形式与内涵同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在左联初期创作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作品《韦护》和两篇《1930年春上海》是具有过渡性质的作品,这是丁玲由“莎菲型”过渡到革命文学创作阶段的桥梁。

前者描述的是从苏联留学归来的革命者韦护与少女丽嘉相爱的故事,但着重点并不在两人爱情的热烈浪漫而是强调恋爱和革命活动的冲突。

在解不开的矛盾面前韦护忍痛出走,丽嘉则是认清了自己的处境终于决心抛弃个人情感,投身于社会;《1930年春上海》中也只是把人物更换,面临革命与爱情之间矛盾下的结局同样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各人去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

这些创作形式确实是带有公式化的,但丁玲对于处于一个过渡时代的过渡人物的准确刻画,对知识分子由个人主义转向集体主义的过程中的矛盾心理的真实揭示又是不可否认的。

而且这份创作模式恰恰也反映了丁玲向革命文学、无产阶级文学转变作出的探索性的积极实践。

第二部分里丁玲的作品将目光转向了农村。

她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水》(1931年)、《夜会》(1933年),长篇小说《母亲》(1933年)等。

这种转变一方面是丁玲的积极探索力求突破,一方面也是为响应这时左联执行委员会:“要产生新的作品”,“用大众作主人”,“到广大的工人、农人、士兵的队伍里去”的呼吁,丁玲迅速地调整了自己的创作方向。

这些作品大都是以30年代初农村现实生活为题材,再现出激变中农村里农民的心理变化。

而《水》是更坚实一些的革命文学作品,这是在1931年发生在全国的波及16省的水灾为背景下创作的,作家粗线条地勾勒出这种情景下农民觉醒、反抗的群体雕像。

虽仅是这种粗线条的勾勒但当年就被冯雪峰称赞为“这是我们所应该有的新的小说”,茅盾就《水》的发表表示“不论在丁玲个人, 或者文坛全体, 都表示了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清算”。

此时的创作的转向同时也是对早期女性描写的升华及补充,丁玲不再单纯地通过女性自身的感受来表达女性意识,而将女性意识蕴于宏大的革命政治题材中。

其女性意识从早期莎菲们表现出来的一种女性心底的虚妄的绝叫和自我的张狂转向展现女性在社会革命的背景下逐步觉醒并走向反抗的过程,女性的社会主体性在这时期得到了强有力的张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