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技巧与方法

合集下载

初中三种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精选全文完整版

初中三种文体阅读题答题技巧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答题技巧一.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先读题后读文。

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二.相关知识归纳:(1)文章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2)散文种类:①叙事散文②抒情散文(3)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4)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5)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6)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7)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8)表现手法:象征、对比、衬托、设置悬念、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虚实相生、以小见大。

(9)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相比、对偶、设问、反问、反语、双关、顶针。

(10)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1)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节描写。

(12)描写人物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13)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味觉)(14)说明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15)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

(16)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7)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18)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初中记叙文阅读技巧点拨一.概括类:(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思路:①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记叙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求齐全(分值)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插叙了……..内容。

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原由,为后文作铺垫。

为….补充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5、记叙线索: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合二为一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7:开头作用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倒叙)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8:结尾作用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B: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入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

歌颂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呼吁大众…..。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比喻句:将…..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三大文体的阅读方法

三大文体的阅读方法

三大文体的阅读方法
1.记叙文:在阅读记叙文时,要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
等记叙文的要素,弄清楚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为什么做这件事,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如何。

同时要注意文中出现的关键信息和关键词,如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以及描写人物行为、语言、心理活动和外貌的句子。

2.说明文:在阅读说明文时,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
以及文章所用的语言特点等。

要学会找出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重要语句,如文章的主题句、段落开头或结尾句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要注意文中使用的数字、图表等数据资料,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3.议论文:在阅读议论文时,要抓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要素,弄清楚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如何用事实、例子和逻辑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要注意区分事实和观点,并判断论据是否合理充分。

同时要注意文章中的过渡词和转折词等语言标志,以便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和论证方式。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高中语文现代文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包括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说、诗歌等。

2.记叙文的六个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可以是:“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4.划分层次可以按照时间、地点、事情发展过程和总分总的方法。

这有助于整理文章的结构。

5.记叙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和作者的情感。

它们贯穿全文,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6.为文章拟标题可以根据文章的线索或中心,如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或作者情感。

7.题目的作用是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可以是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渲染气氛、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也可以是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悬念或总领全文。

9.中间句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埋伏笔。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平叙。

它们各有不同的作用,如叙事有头有尾、造成悬念、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等。

12.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等。

13.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是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14.记叙文中抒情的作用是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15.描写的种类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它们的作用是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人物描写可以概括介绍与具体描写、肖像(外貌)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可以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具体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章的形象感和感染力。

同时,它们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例如,“苦涩”这个词语在文中可能指代某个人的心情或某个事件的感受,它的使用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情感或事件的影响。

三大文体阅读技巧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三大文体阅读技巧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三大文体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气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了……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二、议论文阅读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

具体如下: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三大文体及诗歌阅读技巧及答题方略

三大文体及诗歌阅读技巧及答题方略

记叙文阅读技巧及答题方略一、记叙文阅读四步法1、先看题目,带着题目,专心读文章,了解内容,必要时画出重点段,重点句2、再次读题,寻找答题区及答题要点,对相关段落进行精读,寻找答案。

(那一部分?那一段落?那些句子?那个词语?)3、综合分析。

将所得的信息进行整合、筛选,以适应题目的需要。

4、组织语言答题,力求顺畅,优美,注重要点的前后排列顺序以及语言衔接二.文章体裁1、广义的记叙文还包括通讯回忆录、小说、散文、寓言、童话、传记等。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要根据具体的阅读材料恰当作答。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的交代有的具体,有的笼统;人物主要是指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主人公。

弄清各个人物间的主次关系,弄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

方法的关键:理清线索,抓住全文梗概,揣摩作者思路,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写这个人物,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

3.找主题句或文眼。

文章中最能显示作者写作意图的词语或句子叫文眼。

文眼揭示全文主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

常是议论抒情的文字。

4.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方法是:(1)、研究题目与开头结尾。

(2)、找主旨句——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抒情、议论句。

(3)、综合各段段意。

(4)、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意义。

(5)、分析事件,蕴涵的本质意义。

(6)、联系材料背景,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综合、概括。

答题格式为:(1)、记叙文:记叙了(描写了)……,表现了……赞美了(或批评)、揭示了)……(2)、散文:采用了……手法,借助对……描写,赞扬了……,表达了……感情。

(3)、议论文:论述了……阐明了……道理。

(4)、说明文:文章说明(介绍)了……体现(展示、赞美)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文章层次按时间、空间的转换;《滕》按人物、场景的转换;《我的老师》按情节的发展;《于勒》《变》按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的变化化分阶段;《背影》按事件的内容。

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三种文体阅读答题技巧.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
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
1、篇末点题; 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 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 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如何赏析诗文中所喜欢的句子:
1、从修辞手法上分析;(修辞的作用)
2、从该句在文中的作用;(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前后照应、画龙点睛 3、从语言风格上(豪放、婉约……); 4、从用语、遣词准确传神巧妙;
5、从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示。
6、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首先要从本句入手,注 意修饰限制成分; 其次要看句子所在的语 段,注意与这相邻的上下 句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 第三,结合段意理解句 子,准确性更高。 总之,要注意句子所处 的具体语言环境。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 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加点字“之 一”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不能去掉。 因为“之一”是许多中的 一个的意思,去掉后就变成最严重的环境 问题只有这个,与实际不符。“之一”体 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解释加点字词义 去掉后是什么意思 与实际不符 加点字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
4.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 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 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 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 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 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 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

部编七年级语文阅读理解三种文体答题技巧与方法记叙文记叙文阅读方法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求齐全(分值)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插叙了……..内容。

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原由,为后文作铺垫。

为….补充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5、记叙线索: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合二为一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象征手法的)7:开头作用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倒叙)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8:结尾作用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B: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入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

歌颂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呼吁大众…..。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比喻句:将…..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丰阅读理解技巧
记叙文
记叙文阅读方法
用心读懂全文→提炼中心大意(人,事,情,理)—认真读题干,明确思路—答题
扣词题干中的关键词—尽量要求齐全(分值)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2:、描写方法: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神态,细节描写;环境描写。

3、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作用:插叙了……..内容。

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成因;或与……..形成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或中心:或交待时间原由,为后文作铺垫。

为….补充
4、记叙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5、记叙线索:以物件为线索(题目)以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文中变化的词语有
时鲜明)、以事件为线索(反复出现的词语或句子)合二为一
6、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双层含义(表层和深层)(表层:表面指………)、(深层:实际指……象征…..联系文章中心)或一语双关。

作用: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文章的主题。

C: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含蓄新颖,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比喻,拟人,
象征手法的)
7:开头作用
A: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倒叙)
B: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景物描写)
8:结尾作用
A:(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B:含蓄隽永,发人深思,引入深思。

C:照应开头(首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9: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的概括(人物评价)
摘文中词语,看具体描写,看所写事件,从不同角度全面概括
10:概括事件:人(主人公)+事(起因+经过+结果)
中心思想: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事(物、景),揭示了…….的道理。

歌颂了……的品质(现象),表现了我…..之情,呼吁大众…..。

11:心情或心理:因……(语境概括)而……(心情概括)的心情或心理。

12:详略作用:详写…….,略写…..,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13:修辞句或描写句有什么作用:
比喻句:将…..比喻成…..,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拟人句:把….拟人化,生动活泼地表现了…….的特点、
排比句:增强了气势,使语言酣畅淋漓,使感情更加强烈。

对偶句:使语句形式整齐,音韵和谐,铿锵悦耳。

描写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的心理(性格,品质,形象)等。

哲理句:点名中心,深化主旨,升华感情,揭示了…..的哲理,给人启迪或教育。

14:写作手法:对比,衬托,照应,铺垫,象征,欲扬先抑,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对比:通过…..与…..什么对比,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衬托:用…衬托…..,鲜明地突出了….的形象。

照应:相似性照应,对比性照应,因果性照应。

15:语言风格
有的生动形象,优美清新,有的朴实真挚,通俗易懂,有的幽默诙谐,富有趣味,
有的语言犀利,讽刺性强,有的深邃含蓄,哲理性强,有的大气磅礴气势如虹。

16:环境作用描写
A:渲染气氛:衬托……的心情
B: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C:衬托人物…….的性格
D:暗示人物命运走向或推动情节发展
E: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F:交待了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场景。

17:重点词语的品析
A:①词的含义:具体分析该词的意思,判断用修辞否,按赏析题回答。

②没用
修辞,一般揣测这个词的施事者性格,原因,感情…..等
B:某词是都换成另外一词,一般不能换,要结合语境分析原因词的表达效果如
何好,而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

C:前后两词是否矛盾:一般不矛盾,两个词语从不同角度而言针对不同内容,
18:重点词的深刻含义
A:抓关键词,解释词的含义,若是比喻句,写出本体,象征写出象征的内容
B:把关键词替换成理解的含义,再重新连句组成完整句意。

(相当于用自己的话替换原文话,还要结合语境联系中心)
19、补充类试题
A:补充过渡性语句(倒叙与顺叙的交接处,场景转换处等)
B:补充开头或结尾(注意首尾照应和电梯,注意考虑首位作用,注意中心需要)C:补充人物话语(称呼,礼貌语,结合语境要说的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