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辩证,内容深刻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辩证唯物主义观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并且物质是永恒存在的,没有任何超自然的力量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物质的本质及物质的运动发展规律,提出了对世界及一切事物的认识方法,是一种对世界及事物发展运动的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质是存在的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的表现。
物质是最基本的存在形式,是永恒的、不可逆的,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存在形式,在物质的基础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和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是具有运动的。
物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
物质运动的本质是矛盾的运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内部存在各种对立的方面,这些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导致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观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经历变化、发展和终结的过程。
物质世界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通过矛盾的运动而形成,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事物的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结果。
在辩证唯物主义观看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自然规律的表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也必须从这种联系性出发。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事物的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完善到完善、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向着更高的形态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
辩证唯物主义观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它贯穿于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辩证唯物主义观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发展规律和整体运动方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辩证思维的特征包括哪些主要方法是什么辩证思维特征

辩证思维的特征包括哪些主要方法是什么辩证思维特征辩证思维的特征包括哪些主要方法是什么辩证思维的特征包括哪些主要方法是什么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
那么,辩证思维特征有什么辩证思维的特征包括哪些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一)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思维方法的本质。
(1)哲学上所研究的思维方法就是指理论思维方法,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正确进行理性认识的方法。
(2)思维方法本质上是主体化了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在客观规律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工具和手段。
因此思维方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中介性,通过思维方法,思维主体与思维客体、主观与客观相互联结、相互贯通,从而搭起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的桥梁。
2.思维方法在认识中的作用。
(1)思维方法对认识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杂乱的感性材料有序化,使思维客体相互之间形成某种合理的联系。
(2)思维方法对于思维的具体操作运行有重要的规范作用:①思维方法规范着人们的思维如何运动,规范着思维运行的方向和侧重点。
②思维方法具有对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功能,具有信息处理和转换的内在机制。
(3)思维方法的不同直接影响到人们认识活动的成果,决定着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和把握客体以及正确性的程度。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1.归纳和演绎的思维方法。
(1)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概念、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概念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
(2)归纳和演绎是统一的人类认识过程中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种思维运动形式:①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运动,它本身不能为自己准备好作为出发点的一般原则。
我们的五大思维能力是什么

我们的五大思维能力是什么“五大思维”能力是指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我们的五大思维能力是什么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五大思维能力是什么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
他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
要增强战略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
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回顾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精辟阐释,关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点,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深刻论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

辩证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本来就是一部辩证思维文化,周易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禅宗文化,都是蕴含深刻的辩证哲理。
具体内容如下:一、周易文化辩证思维周易文化讲客观的,不是主观唯心的,它说的都是万物本身生灭变化过程,是有一定规律性,至于预测之类的,这是把周易大材小用。
如果太唯心主义主观主义,是学不懂周易的,周易并没有说一切都是人的精神,人的心,神呀,上帝等创了万物,而是承认万物客观为基础,来说明万物的变化规律。
所以,阴阳才是周易文化的根本,周易把万事万物都看作由阴和阳构成,而且阴和阳,这两种相反性质的代号,代表了一切事物的一刚一柔、一上一下、一主一辅、一显一隐、一生一灭、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一前一后......可以无穷无尽的列举。
用阴阳来作为这种矛盾的性质事物的代号。
阴阳,只是一个代号,而且是活的代号。
阴阳是相对而言,同一个事物,相对条件不同,属阴属阳也不同,具体都是由条件来决定,所以说要看成活的,而不是死的,条件一变,本来属阳的就立马属阴了,本身属阴的立马属阳了。
举个例子,在一年四季中,拿天气温度变化而言,春天属阳,冬天属阴,因为春天比冬天暖和,当春天相对夏天来说,春天属阴,夏天又属阳,因为夏天比春天温度更高。
你看,同样是春天,相对条件一变化,它的阴阳属性也就变化了,春天即属阳又属阴,所以它没有固定的性质,随着相对条件变化,到底属阳还是属阴也随着变化,它可能属阳,也可能属阴,即是阳也是阴。
所以很多人理解不了:“阴就是阳,阳就是阴”,就是因为他们把阴阳看死了,忽略了阴阳划分事物性质要有参照条件。
以上说的这些就叫“阴阳辩证法”。
这是最简单的,最纯粹的辩证法思想。
所以,易经从这个角度说来,就是一部辩证法的产物,只是这种辩证法带着朴素的性质,内容不够充实,为什么是朴素的呢?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里面充满了很多玄学内容,无法证实,只能靠人去悟,而现代辩证法内容,它有科学作为论据,有概率论、数理统计、物理学、数学推理、生物科学等各门科学为它提供论据做支撑,所以现在的辩证法内容就充实起来了,变的科学丰富起来了。
辩证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

辩证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辩证思维是指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不偏废一方面,不片面看问题,而是全面、周到地看问题,善于从矛盾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社会,辩证思维对于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解决问题、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介绍辩证思维的五种基本方法。
第一,辩证思维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是由相互矛盾的对立面统一而产生的。
辩证思维要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辩证思维的辩证法方法。
辩证法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它强调认识事物的矛盾性和对立统一的规律。
辩证思维要善于从对立统一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善于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善于处理事物的矛盾关系。
第三,辩证思维的全面性方法。
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全面地、周到地看问题,不能片面地看问题。
要善于从多方面去看待问题,善于把握事物的全貌和内在联系。
第四,辩证思维的具体分析方法。
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善于具体分析问题,不能抽象地看问题。
要善于从具体情况出发,善于把握事物的具体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五,辩证思维的实践方法。
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善于结合实际,不能脱离实际。
要善于从实践出发,善于把握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
总之,辩证思维是一种全面、周到、具体、实践的思维方式,它是认识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只有善于运用辩证思维,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发展。
希望大家能够在实际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地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不断地提高认识水平,不断地推动社会发展。
辩证看问题申论范文

辩证看问题申论范文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辩证看问题成为了我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
辩证思维能够帮助我们穿透现象看本质,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辩证看问题的内涵。
辩证思维要求我们全面地看待事物,避免片面性。
例如,在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时,不能只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停止一切经济活动。
这两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经济发展为环境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而良好的环境则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就是辩证思维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即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同时,辩证看问题还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
世间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过去适用的方法和观念在今天可能不再适用。
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为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果只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传统媒体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
若以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传统媒体虽然在传播速度、互动性等方面存在劣势,但在内容深度、权威性等方面却有着新媒体不可替代的优势。
传统媒体可以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取长补短,共同推动传媒业的发展进步。
二、辩证看问题的重要性。
1. 有助于科学决策。
在政策制定方面,辩证看问题是确保政策科学合理的关键。
以城市规划为例,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土地开发利益,大规模进行房地产建设,而不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就会导致城市发展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公共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
而运用辩证思维,综合考虑城市发展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能制定出既有利于经济发展又能保障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政策。
2.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包含着不同的阶层、群体和利益诉求。
辩证看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兼顾各方利益。
如何使论证深刻透彻

题 ,防止说 “ 过头话 ” ;学习用发展的眼光分析 问题 ,
防止变 “ 近视眼 ” :学会用全 面的眼光分 析问题 ,防
止成 “ 一根筋 ” 。不可抓住一点 ,不及其余 。如 2 1 00 年全国卷 Ⅱ高考满分作文 《 小议 ”浅 阅读》 “ :
浅 阅读 . 即一 种 当 下 流行 的 网上 快 速 读 书 方 式 。
子 们 走 出 家庭 的 港 湾 后 , 面对 现 实 的挑 战 和 威 胁 时 ,
这位作者在写作时并没有人云亦 云 ,而是从玉不
琢也 有 自身 应有 的价 值这一 角度进 行论述 。在 论述 时.思维深刻 .作 者主要从 “ 玉不琢是因为没有选择
不能不有些手忙脚乱 !以致他们开始寄希望于别人的
这篇作文乍一看似乎是 符合题 目要求 .文章处处 也与话题 “ 忘记与铭记”相关 ,但仔 细审视全文 ,我 们会发现文章其实语意关系不清 , 辑混乱 ,文章 自 逻 始至终没有有条理 的论证 ,论点 和论据之间缺乏内在 联系 ,语 言颠三倒 四,表意不清。这样 的文章 自然就 谈不上深刻 了。 ( 作者单位 :江西省任弼时中学 )
时代意义与时代特色的大背景下去思考 ,去深入分析 ,
只有在连续的追 问中才能将文章写得深刻 。如 《 冷漠
背 后》 写 道 :
见其 发展 的趋 势和必 然结果 。如 习作 《 玉不 “ ” 琢 ,
也 可 成 器 》 :
看来 ,在依 旧信奉 1; 着这样的错误。我们常常说 的 E1 / ̄ "
感 觉到 一 种后 怕 . 当一 个 人 对 分数 的追 求 超 越 了对 生
像 ,可他 当年上学时 ,因为脑子不太灵活 ,成绩不好 ,
老 师 就 瞧 不起 他 。 以老 师 成 “ ” 的标 准 ,那 他 就 是 器
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心得5篇

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心得5篇唯物辩证法总说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
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的区别1 内涵不同辩证唯物论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 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 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辩证,内容深刻
失误提醒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写作时,不仅要对生活有基本的认识,还要运用辩证法思想,挖掘生活的本质特征,进而在作品中展示出深刻的思想性。
内容深刻,也是高考作文的一项发展等级的要求。
要实现这一点,则需要积极调动丰富的思维,从辩证的角度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客观剖析,从而得到具有个性化的认识。
这样,才能将整个文章的思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才能让阅卷者读罢悦然。
新题派送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早年,日本某电台曾拍过一段纪录片,在东京的涉谷十字路口架设机器,拍摄来来往往的人群。
这是被誉为全世界最繁忙的十字路口,每当绿灯亮起,约有500人匆忙走过,车水马龙中,颇为壮观。
但是观看完纪录片,脑海里回荡的全是如蚁群迁移般密集的人群,那种沉默的移动以及脸上淡漠的表情,是拍摄者想要强调的重点――如果人生如同这条斑马线般,你会选择怎样走过?是如来往人群一样马不停蹄直奔终点,还是同摄影师一起,静静领略这世上最繁华的沉默?
要求:认真阅读上述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文章。
审题提示
所给材料为一则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以及对这一现象的思考。
一个繁华的路口,每当绿灯亮起,会有500人匆忙走过,而脸上表现出的则是一种对生活的淡漠。
这不禁会让人思考:生命是应该马不停蹄地奔跑,还是要时不时地停下来欣赏呢?从材料的倾向性看,应该是侧重后者的。
其实,生活是应该且行且赏的,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生命的意义。
在具体构思时,就可以围绕当前社会颇受青睐的“慢生活”为写作中心,选取与之相关的角度立意,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理解。
原始案例
停一停,欣赏风景
□王阳
停下来,才能欣赏到人生中的风景。
①
有一次,站在中关村的十字路口,穿梭的人影让我眼花缭乱,那种紧张的空气令我窒息。
这时候,真想大喊一声:“停――下――来!”但是,我知道,我并不能阻止人们前行的脚步。
于是,我就在那里惆怅着,很久很久。
②曾经学过《我与地坛》这篇文章,作者史铁生在经历了多年的痛苦之后懂得了驻足欣赏。
于是,他不再任性,不再胡闹,而是静静地在地坛里,独自一个人去思考生活。
最
终,他写出了大量的作品,成为著名的作家。
相信,他在地坛里的那段日子,肯定是理解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清楚了人生的追求。
③
停下来,欣赏身边的风景,生命会变得更加丰盈,更加多彩。
而且,在欣赏生命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逐渐地体会到得与失的关系,明白福与祸的道理,进而总结人生经验,让自己过得更加充实。
④
可是,如果不能够驻足欣赏,我们就会变得过度紧张,或者极度无聊。
不是吗?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功利心太强,压力太大。
这样,生活的就会将我们压垮。
正像汪国真说的那样:“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可是,走的那么快,真的会领略身边的风景吗?真的能感受生命的真谛吗?我不知道。
⑤
不会驻足欣赏,也会极度无聊。
周国平曾说过:“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透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
这种心境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昙花一现,却是一种直接暴露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
”是啊,因为有太多的欲望,而又总也不能将这些欲望变成现实,我们怎能不苦闷呢?⑥
《倚天屠龙记》中小昭在光明顶密室中唱道:“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
百岁光阴,七十者稀。
急急流年,滔滔
逝水。
”人生就是这样,走得那么急,是什么也看不到的。
真的不如停下来,欣赏一下周围的风景,然后,再悠然前行。
⑦
我终于明白了生活的意义,我决定在行走的过程中,不时的停下来,欣赏风景。
⑧
失误剖析
现场评分:内容15分+表达16分+发展10分=41分
借鉴点:
总体看,这篇文章应该归到二类文下这一等级。
文章以“停一停,欣赏风景”为写作中心,立意很准确。
开头能够以自己在中关村的切身感受写起,很真实。
整个内容结构安排合理,且能够从驻足的好处和不驻足的后果客观分析,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对《我与地坛》、汪国真和周国平的名言等有自己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高中生的思想深度。
提升点:
文章虽然在各方面都达到了写作的基本要求,却没有能够打造出吸引人眼球的亮点。
整体看,文章对每一个问题的分析虽然都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流于平淡,缺少深度,表现不出丰富的内涵。
而且,有的地方只是简单地对素材内容进行了理解,并没有表达具有个性化的思想,更不能站在辩证的角度,对事物或现象进行客观深入的理解。
每一种事物或现象,其内部各角度、各侧面都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可能是相近或相反,也可能相因或相成。
在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各种思维,准确把握其内在逻辑关系,以一种客观的认识,展示出鲜明的逻辑性。
升格佳作
停一停,欣赏风景
□王阳
我不是无所事事,我是在消化。
――刀刀漫画
停下来,才能欣赏到人生中的风景。
①
独自站在中关村的十字路口,穿梭的人影掠伤了我的眼睛,闭上眼,却又无奈地发现,这里的空气紧张得令我窒息。
我有些悲哀,为生命,也为这世界。
大喊一声“停――下――来!”才发现,这只是内心的抽搐。
叹息自己没有勇气,更没有能力阻止人们的脚步,但我真的想说,生命的驻足更珍贵。
②
很喜欢《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喜欢史铁生驻足的状态,喜欢他驻足后的思考,思考后的感悟,感悟后的深刻。
每个人的生活应如此,只有停下脚步,静下心来,才能品味生命的真谛。
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心灵的呼唤,奔波在追求物质财富的道路上,在所谓“时尚”的引领下亦步亦趋,终究迷失了自我。
其结果只能是贪婪之心让我们永无满足,
而内心亦觉空虚,身心疲惫。
③驻足则为思考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条件。
思考未来的人生方向,为自己指点迷津,思考所学的知识,让知识为我所用,所谓温故知新;思考人生得失,总结经验教训,让生活更加明朗,不致在浑浑噩噩中耗尽一生,正如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④
而不驻足的结果只有两个,而且是两种生活的极端――一为过度紧张,一为极度无聊。
不驻足造成的原因很简单――生活节奏太快,功利心太强,压力太大。
曾经把汪国真的那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现在读来觉得未免有些唐突,再细细品味,甚至对生活有些畏惧。
不禁想:如果通往远方的那条路阻断了怎么办?难道我们还要一步不停地走向死亡之渊吗?其实在生活的路上本应走走停停,走是为了前进,停是为了沉思,而沉思,亦可以说是静止的前进。
⑤
而不驻足带来的无聊也并不罕见。
周国平曾说过:“我们心不在焉,百事无心,觉得做什么都没意思,并不是疲倦了,因为我们有精力,只是茫无出路;并不是看透了,因为我们有欲望,只是空无对象。
这种心境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昙花一现,却是一种直接暴露人生根底的深邃的无聊。
”我想这“人生的根底”就在于我们匆匆走在利益的路上,太多的诱惑在我们身旁,这些似乎是我们一直追求的,但又似乎不是我们最需要的,于是我们便在接受与不接受间惘然若
失,终究既没有得到物质上的享受,又没有寻找到心灵的上的皈依,岂不悲哉?⑥
《倚天屠龙记》中小昭在光明顶密室中唱道:受用了一朝,一朝便宜。
百岁光阴,七十者稀。
急急流年,滔滔逝水。
我缓缓走在路上,听着一个声音对我说:“驻足,来自心灵的需要,它绝不是伦理的要求。
”⑦
我傻傻地笑了,是啊,驻足本应无所羁绊,随时,随地,随心……⑧
升格评点
现场评分:内容19分+表达20分+发展19分=58分
文章在升格后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每一个内容,都在原有基础之上进行充实,以辩证客观的思维,对一些素材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素材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
主体部分,对《我与地坛》、汪国真和周国平的名言等,不仅有自己的思考,还能够带着理性去认识,充分体现了一个高中生的思想深度。
同时,文章在修改之后,使许多引用内容更加自然,从而形成文章写法上的一个特色。
结尾处,以情境升华中心,以省略句结尾,意蕴含蓄悠长,使主题更富深刻意蕴。
⑤原文中简单的分析经过修改,增加了客观理性的思考,并以一种反思的态度,挖掘出了生活的本质,表现出一种写作的深度。
⑥在原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周国平的名言进行了深
入分析,抓住“人生的根底”这一关键词,充分理解了生命的意义。
⑦由《倚天屠龙记》中小昭唱的歌的理解,引申出“一个声音”,这样,就丰富了整个内容的写作意蕴。
⑧一改原文的平淡,以生动情境升华写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