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

合集下载

世界上,6个已经消失的国家

世界上,6个已经消失的国家

世界上,6个已经消失的国家本为历史领域章,描述的是世界上,6个已经消失的国家的历史往事。

俄罗斯⼀位⼈⼠,对世界上,6个已经消失的国家,作出了介绍和评价,以下为具体内容:世界上,每天都在不断发⽣新的变化,可谓⽇新⽉异。

在历史上,也是如此,⼀些国家,今天已经消失,不复存在。

⼀、奥斯曼帝国⾸先,我们注意到奥斯曼帝国,它曾经从西部的摩洛哥延伸到东部的波斯湾,再从南部的苏丹延伸到北部的匈⽛利。

从1299年到1922年,奥斯曼帝国,已经存在了600年。

这个国家,在中东和北⾮很有影响⼒。

但是,由于参加了第⼀次世界⼤战并战败,在战争结束后,它就被解散了。

奥斯曼帝国,⼟地⾯积最⼤的⼀部分(包括今天埃及,苏丹和巴勒斯坦所在地区),转⽽归属英国。

⼟⽿其⼈,则在剩下的⼟地⾯积上,创建了今天的国家⼟⽿其。

不过,⽆论怎样,在历史上,奥斯曼帝国都应得到较⼤的尊重。

⼆、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成⽴于1867年⾄1918年。

这个国家崩溃的原因,和奥斯曼帝国⼀样,也是由于参加了第⼀次世界⼤战并战败。

作为结果,出现了⼀系列⽬前已知的国家:奥地利,匈⽛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

奥匈帝国的部分⼟地⾯积,划分给了意⼤利,波兰和罗马尼亚。

问题是,为什么其邻国德国也参加了第⼀次世界⼤战并战败,为什么却没有崩溃?原因并不复杂,德国以德意志⼈为主。

⽽在奥匈帝国,则有许多的部族和各种各样的化,彼此难以融合。

三、阿拉伯联合共和国(UAR)这个国家成⽴于1958年,持续到⾄70年代初期。

埃及总统加玛勒·阿⼘杜勒·纳赛尔,当时联合了埃及和叙利亚,建⽴了这个新的国家。

主要理由是,他认为这样,在和以⾊列的以抗中会更有优势。

然⽽,尽管组成了新的国家,但是埃及和叙利亚却仍然相距数百公⾥。

在为期6天的中东战争之后,以⾊列获得了胜利。

于是,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解,形成了今天的埃及和叙利亚这2个国家。

四、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在1918年⾄1992年存在。

奥匈帝国 军衔

奥匈帝国 军衔

中士(传令兵)
上士(兽医)
准尉(步兵)
少尉(炮兵)
中尉(工兵)
上尉(传令兵)
少校(兽医)
波兰军团 1916-1917
中校(卫生部队)
上校(医生)
上等兵(炮
中士(传令
上尉(传令
中校(卫生
列兵(步兵)
下士(骑兵)
上士(骑兵) 准尉(步兵) 少尉(炮兵) 中尉(工兵)
少校(兽医)
上校(医生)
兵)
兵)
兵)
部队)
奥匈帝国(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
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1867 年至 1918 年)
帝国陆军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二级军士长
一级军士长代理少尉少尉 Nhomakorabea二级中尉
一级中尉
上尉
少校
中校
上校
少将
中将
兵种上将(步兵)
上将
元帅
帝国海军 1890-1900
水兵
上等水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二级军士长
一级军士长
一年志愿者 志愿者(每三年一拐)
上校
波兰军团 1914-1916 第一军团骑兵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少尉
中尉
上尉
波兰军团 1914-1916 第二军团步兵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准尉
少尉
中尉
上尉
少校
上校
波兰军团 1914-1916 第二军团骑兵
列兵
上等兵
下士
中士
上士
准尉
少尉
中尉
上尉

奥匈帝国现在是哪个国家?

奥匈帝国现在是哪个国家?

奥匈帝国现在是哪个国家?导读:本文是关于生活中常识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

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

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

皇帝的权力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

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加利西亚和克罗埃西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

两个议会各派出一个代表团,各六十人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及其他议案讨论,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不过总括来说,议会的联席是没有甚麼真正的权力,因为它仅能互相提出照会,在奥、匈两代表团两次照会均无法达成共识时,才分别进行表决,由始至终它都不能对中央的事务进行共同辩论及质询。

行政上,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非议会及人民,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后决定。

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

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

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徵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

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强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

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

奥匈帝国行政区

奥匈帝国行政区

奥匈帝国行政区奥匈帝国,又称奥地利-捷克帝国,是中世纪最大的欧洲王国之一,其统治时期从1278年到1918年,历经了七个世纪。

在这段长久的蜕变过程中,奥匈帝国的行政区域不断的发生着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历史统治帝国的行政区域。

奥匈帝国的行政区域,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内部的帝国陆上领地、与国外关系紧密的海外领地和国外的殖民地。

首先,内部的帝国陆上领地,一般包括一级六自治领,二级十三领,三级若干自治连片领和四级沃达伯格各州。

其中,奥地利领是最具权威性的一级自治领,控制着其他五个一级自治领,而二级自治领则由五个同盟联合国控制,每个自治领都由指定的帝国代表团支配,隶属于相应的一级自治领。

三级、四级自治领的划分比较复杂,以及每个自治领内部的多民族多种语言族群分布情况,我们就不在此展开讨论。

其次是与国外关系紧密的海外领地。

奥匈帝国最具代表性的海外资本,莫过于穆斯塔霍夫帝国。

它位于科西嘉海湾东尾,始建于1815年,成立完毕于1850年。

它的土地面积覆盖石油、金属矿物和能源等资源,直辖于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还曾在拉普兰群岛开设殖民地,作为其在太平洋的政治权威。

最后介绍的是国外的殖民地。

因为中世纪帝国大权独揽,奥匈帝国也曾派遣海军攻击过遍布地中海诸国,宣称海上领土归属于奥匈。

这些殖民地包括:比利时和荷兰的西贝拉尔德殖民地,土耳其的罗斯柴尔德殖民地,摩尔多瓦的特尔罗沃殖民地以及马其顿的贝尔格莱德殖民地。

总之,奥匈帝国的行政区域被陆地和海上领土分隔开来,其中包括六个一级自治领、十三个二级自治领、几个自治连片领和沃达伯格各州,以及国外的殖民地,如比利时、荷兰、土耳其、摩尔多瓦和马其顿等。

正是这种复杂而谋求平衡的行政结构,才使得奥匈帝国在历史上能够辉煌而又持久地存在下来。

奥匈帝国的行政区域结构十分复杂,其发展过程也有着多变的运动。

尽管如此,这一帝国仍保持着七个世纪之久的历史文明。

在如今的欧洲,奥匈帝国仍然是一个了解和学习的珍贵宝库,如果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它的行政结构,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在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一战中的各国参战动机与利益

一战中的各国参战动机与利益

一战中的各国参战动机与利益一战爆发于1914年,是20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

这场战争涉及了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参战的动机和利益也各不相同。

本文将分析一战中各国参战的动机和利益,探讨其对战争的影响。

一、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一战爆发前的欧洲重要国家之一。

奥匈帝国参战的动机主要是为了维护自身的领土和殖民地利益,尤其是在巴尔干地区。

此外,奥匈帝国还希望通过一场胜利的战争来稳定内政,强化帝国的统一和地位。

二、德意志帝国作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德意志帝国参战的动机是多方面的。

首先,德国希望通过扩张领土和殖民地来满足其需要资源和市场的经济利益。

其次,德国担心被孤立和遏制,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此外,德国还希望借战争巩固国内的统一和凝聚民族认同。

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国参战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恢复失地,尤其是上世纪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

法国还希望通过战胜德国来恢复其在欧洲的地位和声誉,并保护其殖民地利益。

此外,法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动机是为了维护与俄国的同盟关系,共同对抗德国的威胁。

四、英国帝国英国参战的动机和利益十分复杂。

首先,英国希望保护自身的殖民地和海外利益,尤其是对抗德国在非洲殖民地的扩张。

其次,英国担心德国成为欧洲的霸主,威胁到英国的海上霸权地位。

此外,英国还希望通过一战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帝国,增加其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力。

五、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参战的动机主要是为了维护巴尔干地区的利益和对抗奥匈帝国的扩张。

俄罗斯希望通过一战来扩大自己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并保护其对黑海和地中海的出海口。

此外,俄罗斯还希望借战争来转移国内日益增长的社会压力,并确保国内政权的稳定。

六、美利坚合众国美国在一战初期持中立态度,但后来参战的动机主要是为了维护海上贸易和民族利益。

德国的潜艇战争威胁到了美国的海上利益,尤其是对于无辜的美国商船来说,这是不可容忍的。

此外,美国也加入战争是为了对抗帝国主义和保护民主价值观,这对于美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也具有重要意义。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

奥匈帝国行政区划奥匈帝国曾经是欧洲历史上最庞大的帝国之一,其行政区划也是非常复杂的。

本文将从奥匈帝国的历史背景、行政区划的演变、各省份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奥匈帝国的历史背景奥匈帝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时期,当时的奥地利公国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

16世纪,哈布斯堡王朝开始扩张,逐渐控制了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区。

1713年,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奥地利大公卡尔六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王国和匈牙利王国成为他的领地。

1804年,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将自己加冕为奥地利皇帝,建立了奥地利帝国。

1867年,奥地利帝国与匈牙利王国签订了奥匈和约,成立了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成为奥匈帝国的君主。

二、奥匈帝国行政区划的演变奥匈帝国的行政区划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奥地利帝国时期和奥匈帝国时期。

1.奥地利帝国时期在奥地利帝国时期,奥地利王国是帝国的核心地区,下辖布尔根兰、施蒂利亚、上奥地利、下奥地利、蒂罗尔、克恩顿、萨尔茨堡、维也纳等省份。

每个省份下辖若干个县,县下辖市镇和村庄。

此外,奥地利帝国还控制了波希米亚、莫拉维亚、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等地区,这些地区也被划分为若干个省份和县。

2.奥匈帝国时期在奥匈帝国时期,行政区划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帝国被划分为17个王国和地区,分别是: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兰、波希米亚、莫拉维亚、博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达尔马提亚、加利西亚、卢布林、克拉科夫、布加勒斯特、特兰西瓦尼亚和波斯尼亚。

这些王国和地区下辖若干个县,县下辖市镇和村庄。

三、各省份的特点1.奥地利奥地利是奥匈帝国的核心地区,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非常发达。

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也是帝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奥地利的工业和农业都非常发达,尤其是奥地利的钢铁和煤炭产业,对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匈牙利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次要地区,但在帝国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消失的国家

消失的国家

消失的国家世界上消失的国家有: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阿拉伯联合共和国、越南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南斯拉夫等等。

1、奥匈帝国(1867-1918)。

奥匈帝国,又称双元帝国、二元帝国,全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皇室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王冠领地,是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最后一个国家。

奥匈帝国双首都,分、别为奥地利的维也纳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

1867年,匈牙利获得自治,同年奥地利帝国正式改组为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王国组成的政合国。

1867年后匈牙利从法理上脱离奥地利帝国,但两国的外交立场保持一致。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奥匈帝国解体。

2、奥斯曼帝国(1299-1922)。

奥斯曼帝国,又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极盛时势力达亚欧非三大洲,领有东南欧、巴尔干半岛、中东西部及北非大部分领土。

首都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1299年,奥斯曼趁塞尔柱罗姆苏丹过分裂宣布独立,奠定奥斯曼国家雏形。

16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之时,日趋鼎盛,其领土在17世纪大道最高峰。

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败于协约国,奥斯曼帝国分裂。

之后开摩尔领导起义,击退希腊,建立土耳其共和国。

1922年,奥斯曼帝国灭亡。

3、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58-1961)。

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简称阿联。

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合组的泛阿拉伯国家。

原计划还包括伊拉克,但因伊拉克局势不稳定未加入。

一个月后,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后来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即北也门)以合众形式加入,联盟改称“阿拉伯合众国”。

由于埃及的个别霸权主义政策,1961年叙利宣布退出,后北也门退出。

阿拉伯合众国解体。

4、越南共和国(1955-1975)。

越南共和国,又称“南越”,由吴庭艳在越南南方建立的政府,首都西贡。

越南共和国管辖的地方在1949年至1955年称为“越南国”。

1954年在中国的军事援助下,越南民主共和国赢得对法国的胜利。

奥匈帝国的诞生

奥匈帝国的诞生

奥匈帝国的诞⽣多瑙君主国的诞⽣受到拿破仑的步步进逼,神圣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弗朗茨⼆世意识到这个古⽼的帝国,已经⾛向了末⽇。

当拿破仑⾃称法兰西皇帝,且在许多⽅⾯上开始表⽰出他想要成为奥古斯都-查理曼遗产的后继者后。

在军事上⽆法与拿破仑抗衡的弗朗茨⼆世只好退让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然⽽他仍透过保有”奥地利的皇帝”⼀职。

此举⼀⽅⾯是向拿破仑进⾏⽆⾔的抗议(在此之前,皇帝⼀职在西欧只有⼀⼈担任,但弗朗茨⼆世的保有皇帝⼀职,便将皇帝这个⾄尊之位贬低到只是个⾼于国王的政治权位),另⼀⽅⾯,也让哈布斯堡王朝持续保有皇帝的虚荣,延续着哈布斯堡王朝残余的荣光。

奥地利帝国这样奇特的国家,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

然⽽这⼀个国家,只是⼀连串哈布斯堡王朝统治领⼟的集合体,整个国家既少有共同的民族意识,在政治上也少有直接的联结(各邦国间各有政府,各政府间并不具有管辖关系,⽽是各⾃向皇帝负责),他们之间最显着的关系,只是因为同为哈布斯堡王朝所统治。

由于这个庞⼤王朝本⾝的复杂性,也就造成了其内部的不稳定。

这也促成了奥地利帝国⽇后转化为双元帝国的缘由。

双元帝国的形成奥地利帝国内部的族群危机,早在1848年的⾰命中就已展现出其破坏性的威⼒。

整个帝国的主要组成民族纷纷起义,这⼀⽅⾯是为了反对保守主义,但对于除了奥地利以外的地区,还糁杂了民族主义的因素在内。

虽然1848年三⽉⾰命的威胁在奥地利以军事镇压下,强势地敉平下去,但这个裂痕却始终挥之不去。

这⼀阴影终于在普奥战争失败后,再度浮现。

1867年,哈布斯堡王朝为了因应奥地利帝国内部不断⾼涨的民族情绪,⽽与匈⽛利贵族达成协议,重新调整彼此关系,⽽组成的双元帝国。

严格地说来,奥匈帝国并⾮⼀个国家,⽽是两个国家共戴⼀君。

这⼀个政治性的紧密联盟,是在共同君主与不同政府的统治之下的政合国⽽已,两国各⾃保有各⾃的议会与宪法,唯外交政策采取⼀致。

奥匈帝国的国旗,左半代表奥地利,⼜半则代表匈⽛利。

这个俗称为奥匈帝国的国家,其正式称呼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简称为「议会王国与匈⽛利王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匈帝国百科名片是存在于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共主邦联国家。

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

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的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自治权,外交和国防等对外事务方面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

英语:Austro-Hungarian Empire德语:Österreich-Ungarn马扎尔语:Osztrák-Magyar Monarchia简介奥匈帝国是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的“二元君主国”(Dual-Monarchic U nion)、“共主邦联国家”。

在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联盟,这个联盟的全称是“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德语:Die im Reichsrat vertretenen Königreiche und Länder und die L&a uml;nder der heiligen ungarischen Stephanskrone)。

在这情况下,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皇帝均是同一个人(Franz·Joseph)。

匈牙利对内享有一定程度地于立法、行政、司法、税收、海关等享有自治权;对外事务方面(外交和国防)则与奥地利一样,统一由帝国中央政府处理。

该国的国家格言是:Indivisibiliter ac Inseparabiliter(拉丁语,不离不弃)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

有各自的首府,奥地利首府在维也纳,匈牙利首府在布达佩斯。

是当时仅次于俄罗斯帝国的欧洲第二大国,人口仅次于俄罗斯帝国及德意志帝国,居于第三位。

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

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发展,虽然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但在它所存的约50年间整个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许多开明的改革得以施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

领土构成一般将奥匈帝国的领土分为两个部分:内莱塔尼亚(Cislethania)和外莱塔尼亚(Tr anslethania)。

狭义的内莱塔尼亚仅指莱塔河以西的部分,即奥地利,但广义的内莱塔尼亚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希米亚、摩拉维亚、加里西亚和达尔马提亚等地区。

这部分被统称为「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与领地」。

外莱塔尼亚,即莱塔河以东的部分,也不只包括匈牙利,而且还包括斯洛伐克、特兰西瓦尼亚、克罗地亚。

这部分领土被统称为「圣史蒂芬的王冠领地」。

圣史蒂芬一世是匈牙利的第一位基督教国王,他后来被尊为圣人。

行政区划内莱塔尼亚的王国和领地包括:波希米亚王国(Königreich Böhmen)达尔马提亚王国(Königreich Dalmatien)加里西亚-洛多梅里亚王国(Königreich Galizien und Lodomerien)奥地利公国(包括上奥地利和下奥地利)(Erzherzogtumen Österreich Österreich ob der Enns und unter der Enns)布科维纳公国(Herzogtum Bukowina)卡林西亚公国(Herzogtum Kärnten)卡尼鄂拉公国(Herzogtum Krain)萨尔茨堡公国(Herzogtum Salzburg)西里西亚公国(Herzogtum Ober- und Niederschlesien)施蒂利亚公国(Herzogtum Steiermark)摩拉维亚侯国(Markgrafschaft Mähren)蒂罗尔和前阿尔卑斯地区(Gefürstete Grafschaft Tirol und Land Vorarlberg)滨海省份(Österreichisches Küstenland)外莱塔尼亚包括:匈牙利王国(Königreich Ungarn)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Königreich Kroatien und Slawonien)阜姆(里耶卡)自由市(Stadt Fiume)波士尼亚和黑塞哥维纳(Bosnien und Herzegowina)属於独立的帝国直辖省份,由匈牙利和奥地利共同管理。

奥匈帝国的建立1867年的折衷方案1867年2月建立奥匈帝国的折衷出于多种原因。

在此之前,奥地利帝国是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帝国(1804年—1867年)。

但19世纪中叶以後,这个帝国被削弱了许多:1859年的意大利独立战争使它在意大利的势力被削弱;1866年的普奥战争迫使它退出德意志邦联,同时匈牙利对维也纳的统治也非常不满。

在帝国的其它许多地区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断加强。

匈牙利对奥地利的统治不满出于多种原因,其中之一是奥地利在俄罗斯帝国的支持下对1848年匈牙利革命的镇压。

为了保障奥地利皇帝在匈牙利的地位,弗朗茨•约瑟夫皇帝与匈牙利的贵族举行谈判,寻求一个可以使他们支持他的折衷方案。

一些政府官员劝告弗朗茨•约瑟夫与所有民族运动家谈判,来建立一个联邦国家。

他们担心单独与匈牙利贵族谈判会遭到其它民族更大的反对。

但弗朗茨•约瑟夫无法忽视匈牙利贵族的势力,而这些贵族只肯接受一个他们与奥地利传统贵族之间的二元体。

当时,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等,亦曾要求参予政权,建立多元(七元)政府,但基於奥地利和匈牙利贵族的反对,此方案被废除,而奥匈二元帝国则正式建立。

匈牙利贵族尤其要求皇帝特地在匈牙利加冕为匈牙利国王来证明匈牙利在帝国内的特权。

他们还要求在布达佩斯设立一个有立法权的议会,这个议会设立的法律在历史上归属匈牙利王国的地区有效。

这个议会的组成保证匈牙利人(尤其是其贵族和市民阶层的精华)在其中占多数,而国内众多的罗马尼亚和斯拉夫人少数民族则基本上无权。

政府结构奥匈帝国有三个不同的政府:匈牙利政府、奥地利政府和一个位于皇帝之下的中央政府。

匈牙利和奥地利各有各自的议会和自己的首相。

皇帝的权利理论上是至高的,但实际上是有限的。

皇帝的中央政府负责陆军、海军、外交和对外贸易。

奥匈帝国内的一些地区如贾利希亚和克罗地亚享受特别地位,它们拥有特殊的政府形式。

两个地区的共同政府由一个共同部长会议组成,这个共同部长会议的成员包括三个部长(财政、军事和外交),两个地区的首相,一些大公和皇帝本人。

每个议会派出一个代表团分别对共同部长会议的财政计划进行表决,这样每个地区政府对共同政府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力。

但最终共同政府的部长仅对皇帝负责,而皇帝本人有权对外交和军事政策作最後决定。

两个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权力交叉往往导致摩擦和低效率。

尤其军队在这方面受到阻碍。

尽管军事是中央政府的职权范围,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有「征兵、提供驻扎地、运输和补给,以及负责军队人员民事的和非军事事务的责任」。

因此每个地方政府对中央政府的决定有很犟的影响力,而每个地方政府都使用每一个机会来扩大它们自己的权力。

两个地区之间奥地利部分占总人口的约57%以及主要经济资源。

从1867年开始两个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最大的争执是关于每个政府向中央政府交纳多少费用的问题。

这个问题每十年进行一次协商,而每次协商都造成很大的争议。

尤其是从1900年代中开始(1906年4月)匈牙利的议会中民族主义者占多数和组织政府开始,这个争议问题造成了一个持久性的宪法危机。

1907年10月和1917年11月,这个问题在一个「始终如旧」的基础上暂时获得解决。

民族关系奥匈帝国民族组成日耳曼人24%匈牙利人20%捷克人13%波兰人10%乌克兰人8%罗马尼亚人6%克罗地亚人5%斯洛伐克人4%塞尔维亚人4%斯洛文尼亚人3%意大利人3%在帝国的两个部分起支配作用的两个民族其实不占统治地位:在奥地利部分,日耳曼人人只占36%,而在匈牙利部分,匈牙利人也不到半数。

捷克人、波兰人、乌克兰人、斯洛文尼亚人和意大利人都试图在奥地利部分获得更大的发言权。

同时在匈牙利部分,罗马尼亚人、斯洛伐克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也向匈牙利人的统治挑战。

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还争取与新成立的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王国合并。

相对於在奥地利部分的德国统治者来说,匈牙利的统治者更不愿交出他们的权利。

但1868年,在他们获得自主权一年后,他们授予克罗地亚王国部分自主权。

奥匈帝国内争议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语言的问题。

哪些语言是官方语言或官用语言总是一个问题。

少数民族总是希望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以及教育他们自己的语言。

比如1897年4月5日奥地利首相下令在波希米亚将捷克语和德语作为同等的内部官方语言,结果受到整个帝国德国民族主义者的抨击。

最後这位首相被解雇。

1910年帝国内的宗教来源:1910年12月31日的人口普查,刊于GeographischerAtlaszurVaterlandskund eanderösterreichischenMittelschulen。

K.u.k.Hof-KartographischeAnstaltG.Fr eytag&Berndt,维也纳,1911年。

经济在其存在的51年间,奥匈帝国的经济发展很快。

技术的改进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在这51年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传播到整个帝国。

旧的封建主义制度不断消失。

维也纳附近、奥地利腹地、阿尔卑斯山麓和波希米亚是经济发展的中心。

19世纪末,匈牙利中心平原和喀尔巴阡山脉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很快。

整个帝国内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差相当大。

总的来说西部的发展比东部高得多。

2 0世纪初整个帝国的经济发展速度都很高。

从1870年到1913年,国家每人平均生产率每年约提高1.45%。

与欧洲其它国家相比(英国1.00%,法国1.06%,德国1.51%),这个发展速度是比较高的。

但国家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还是落后于其它国家,原因是它的起步比较晚。

英国的数字约是奥匈帝国的三倍,德国是它的两倍。

这个粗的比较还无法体现帝国内部发展的不均衡性。

铁路在奥匈帝国普及很快。

1841年奥匈帝国的前身奥地利帝国就已经从维也纳出发在西部建立了一个铁路核心。

此时政府认识到铁路的军事意义,因此开始在其建设上大量投资。

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布拉格、克拉科夫、格拉茨、卢布尔雅那和威尼斯都被联入铁路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