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

合集下载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医包括中药医学、针灸、推拿、拔罐、气功等多种治疗方法,以及一套独特的诊断理论。

中医不仅在中国久负盛名,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自然疗法的兴趣增长,中医越来越成为国际上备受关注的医学体系。

本文将从中医的基本理论、治疗方法、现状与前景等方面展开讨论,带领读者一起走进中医。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是以阴阳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为核心的。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阐述了自然界和人体内部各种现象的规律。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的两种基本要素所构成的。

五行学说是根据古人对天、地、人、物之间关系的观察与思考总结而来的理论,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气血理论是中医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它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两种重要物质。

气是一种无形的活动物质,血是一种有形的物质。

气血相互配合,形成了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中医的基本理论贯穿于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

中医的诊断方法很多,包括望闻问切、脉诊等。

脉诊是中医的独特之处,通过触摸人体脉搏的弦紧、滑涩、沉浮等特征,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的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拔罐疗法等。

这些治疗方法都是建立在中医的基本理论基础上的,在调理气血、阴阳失衡的基础上,调整患者的体质,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的药物治疗是使用天然植物、动物、矿物等材料熬制而成的中药来治疗疾病,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中药注重整体治疗,善于发挥整体调节和代谢调理作用,使患者得到全面的康复。

中药治疗是中医的特色之一,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药方制备方法,使中药成为一个独特的治疗系统。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治疗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入针头,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在中医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疗效显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当中。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之一,它起源于古代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施治的方法,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人体的自我修复和恢复健康。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外环境相互影响,通过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文将带领您走近中医,了解中医的历史渊源、基本理论以及临床应用。

一、中医的历史渊源中医学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已经开始形成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

而最早的中医典籍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包含了丰富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的基本理论框架,成为后世中医学的指南和宝贵遗产。

除了《黄帝内经》,在隋唐时期,中医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等。

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医学经验,形成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医学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这些经典著作不仅系统地总结了古代医学的理论和实践,而且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医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影响。

如今,在中国,中医仍然是重要的医学体系,且受到了国内外患者的认可和欢迎。

中医学也逐渐得到了全球医学界的重视,成为与现代医学并存的重要医学学派之一。

二、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学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人体内,阴阳之间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原因。

不同的疾病状况往往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实现治疗的目的。

五行学说是古老的中国哲学之一,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五行学说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克制、相互生克等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的五脏与五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通过调整五脏功能的协调,可以促使人体恢复健康。

《走近中医》读后感

《走近中医》读后感

《走近中医》读后感《〈走近中医〉读后感》在朋友的强烈推荐下,我读了《走近中医》这本书。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中医并没有太多的兴趣,总觉得它神秘而又古老,充满了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术语和理论。

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却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和温情的世界。

书里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堆砌,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中医的理论和实践娓娓道来。

就好像一位亲切的长辈,坐在你身边,耐心地给你讲述着那些传承千年的故事和智慧。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关于中医诊断的部分。

以往我总觉得中医的“望闻问切”不过是故弄玄虚,能有什么科学依据?但这本书里详细地解释了每一个步骤的原理和意义,让我大为改观。

比如说“望诊”,原来医生观察病人的面色、神态、舌苔等等,都能从中发现身体内部的问题。

书中提到一个例子,有位病人来看病,说自己总是觉得疲惫无力,但又查不出什么具体的毛病。

中医仔细观察他的面色,发现他的脸色苍白,没有血色,而且眼周发黑。

再看他的舌苔,又白又厚。

医生据此判断他是气血不足,体内湿气过重。

开了几副调理气血、祛湿的中药,病人服用后,症状果然有了明显的改善。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自己的亲身经历。

那段时间我工作特别忙,压力很大,每天都觉得昏昏沉沉的。

有一天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色特别差,暗淡无光,嘴唇也没有什么血色。

当时我并没有在意,只觉得是没休息好。

后来和一位懂中医的朋友聊天,说起了这个情况。

朋友看了看我的舌头,又问了我一些问题,比如睡眠怎么样,胃口好不好,大便是否正常等等。

然后他说我这是典型的肝郁气滞,让我试试喝一些玫瑰花茶,平时多按揉一下太冲穴。

我半信半疑地照做了,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真的感觉精神好多了,心情也没那么郁闷了。

还有“切诊”,也就是把脉。

以前我觉得把脉不就是把手放在手腕上装装样子嘛,能摸出什么来?但书中解释说,通过脉象的浮沉、强弱、快慢等等,可以了解到人体内部气血的运行情况,脏腑的功能状态。

就像有个案例,一位女士因为月经不调去看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源远流长,秉承了我国古代先哲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注重以自然为本,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的治疗原则,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信赖。

走进中医,我们可以先从中医的理论体系开始了解。

中医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等。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的生长发育和变化都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和五行间的相宜相克所决定的。

气血津液学说指出身体的正常功能活动必需靠着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流动。

脏腑经络学说强调内外相应,以及脏腑间的相互关系。

病因病机学说则是把疾病的产生与人体的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联系起来,探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药物治疗、推拿按摩、中药膏方等。

针灸以插入针具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为主要手段。

药物治疗则以中草药为基础,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调节人体的功能状态。

推拿按摩以压、揉、捏、拍等手法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药膏方则是利用中草药熬制的膏剂涂抹在皮肤上以温通经络、散寒除湿、祛风活血、消肿止痛等。

中医强调“治未病”,注重调整人体的脏腑功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的保健方法主要包括食疗和养生。

食疗是指通过膳食中的天然食材来调养身体的功能,如养阴润燥、补肾壮阳、健脾益气等。

养生则是指通过起居调理、运动锻炼、心理调节等方法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走近中医,我们还要了解中医的临床实践。

中医重视细致入微的望、闻、问、切四诊,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及听取病人的主诉来辨证论治。

中医的诊疗方法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病人的体质、病情,结合中医的理论和经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疾病的治疗要因人而异,以个体的整体状态为基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走近中医,我们可以体验中医的疗效。

走近中医

走近中医

1、针灸之祖——黄帝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

黄帝,《史记》中的五帝之首。

是中国宗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岐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

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

对俞穴和刺阖(hé)、刺禁等记录较详。

2、脉学倡导者——扁鹊扁鹊姓泰,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

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扁鹊善于运用四诊,尤其是脉诊和望诊来诊断疾病。

司马迁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他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因此,医学界历来把扁鹊尊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祖师,说他是“中国的医圣”、“古代医学的奠基者。

”3、外科之祖——华佗华佗,又名敷,字无化。

后汉末沛国(今安徽毫州)人。

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华佗高明之处,就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新的学说。

最突出的,应数麻醉术—酒服麻沸散的发明和体育疗法“五禽之戏”的创造。

华佗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发明了酒服麻沸散的麻醉术,正式用于医学,从而大大提高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和疗效,并扩大了手术治疗的范围。

4、医圣——张仲景张仲景,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

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很多。

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张仲景收集了大量资料,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又名《伤寒卒病论》)。

到了晋代,名医王叔和加以整理。

到了宋代,才渐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

5、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葛洪,字稚川,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症候及诊治。

“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中医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医学不仅是中国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科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在现代医学的发展中,中医学也在不断地融合和发展,成为人们健康保健的重要选择之一。

走近中医,走进中医,意味着探索和了解这门古老而神奇的医学科学,也意味着体验中医的独特魅力和神奇效果。

中医,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和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的生理活动受到生命气息的支配,在这种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中医把人体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各种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都是这个整体的表现。

中医强调的是调整整体的平衡,而不是单一地治疗某个症状或疾病。

这种整体观念在现代医学中也被证实是至关重要的,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健康保健理念。

中医,奇特的诊疗方法中医具有丰富多样的诊疗方法,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脉学和舌诊。

脉学是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多个方面的情况。

而舌诊则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头的形态、颜色、苔白等现象,来判断他的病情。

中医认为,舌头是脏腑的六腑之海,舌头的表面情况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及疾病状况。

这些诊疗方法在中医临床诊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为中医的特色和独特魅力贡献了许多奇异的医学传奇。

中医拥有丰富多样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针灸疗法,这是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

针灸疗法是中医的核心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以实现修复和增强人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愈合能力。

中药疗法是中医的另一大特色,中药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应用范围,在中医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走近中医心得体会报告(大全9篇)

走近中医心得体会报告(大全9篇)

走近中医心得体会报告(大全9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合同协议、学习总结、生活总结、工作总结、企划书、教案大全、演讲稿、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e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information,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 learning summary, life summary, work summary, plan, teaching plan, speech, composition, work plan, other information, etc.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走近中医心得体会报告(大全9篇)通过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中医读书笔记

中医读书笔记

中医读书笔记【篇一: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

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人命贵于千金”等等。

虽没入此行门,但这些良言鞭策着我这个门外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般地谨尊生命。

历史可追溯数万年前的祖国医学传承到民国时受到西化风习的诋毁,鲁迅、余云岫、梁启超等人对中医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所不解,同时也愤怒庸医误人,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祖国医学彻底推翻,国人不懂得刨根问底细细研究中医,就对这股浪潮一呼百应,西医科学的认知也随着占据正统位置。

同时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视为糟粕彻底将其遗弃,如易学、儒家学说和道经等,而这些正是中医的根基,正如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悲哉悲哉!随着国人数千年的信仰体系的瓦解,从医者失去了信仰与理念,不曾明了生命的真谛,造成现在医者医德和伦理的堕落。

初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是两年前,那时自己的傲慢心作祟,加上生性粗糙,只是粗略浏览一番。

今日得闲又将此书阅读了一番,收获甚多。

唐云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将此书写的面面俱到,再加上作者通过严谨的辩证逻辑思维,对中医知识归类和诠释,同时书中对药理知识和各类验方进行细致讲解。

最难为可贵的是这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而又不离中医的精髓,这是一本上乘的接引初学者入门的书。

读之,幸甚!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和广大读者分享文中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生活中践行中医学的体悟。

一、五行中医学的基本思路是五行和阴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类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组成。

而万物又是相生相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之《走近中医》
俗语讲:久病成医,这也是我能进入中医这条艰涩诲深道路的因缘。

关于中医的多条名言至今听起来也是铿锵作响,从医者“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人命贵于千金”等等。

虽没入此行门,但这些良言鞭策着我这个门外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一般地谨尊生命。

历史可追溯数万年前的祖国医学传承到民国时受到西化风习的诋毁,鲁迅、余云岫、梁启超等人对中医形而上的思维方式所不解,同时也愤怒庸医误人,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将祖国医学彻底推翻,国人不懂得刨根问底细细研究中医,就对这股浪潮一呼百应,西医科学的认知也随着占据正统位置。

同时五四运动以来国人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视为糟粕彻底将其遗弃,如易学、儒家学说和道经等,而这些正是中医的根基,正如唐朝逊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悲哉悲哉!随着国人数千年的信仰体系的瓦解,从医者失去了信仰与理念,不曾明了生命的真谛,造成现在医者医德和伦理的堕落。

初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唐云医师的《走近中医》是两年前,那时自己的傲慢心作祟,加上生性粗糙,只是粗略浏览一番。

今日得闲又将此书阅读了一番,收获甚多。

唐云医师中医基础理论扎实,将此书写的面面俱到,再加上作者通过严谨的辩证逻辑思维,对中医知识归类和诠释,同时书中对药理知识和各类验方进行细致讲解。

最难为可贵的是这以现代人的视角来诠释中医,而又不离中医的精髓,这是一本上乘的接引初学者入门的书。

读之,幸甚!
在此,我从自己的角度和广大读者分享文中一些内容和我个人生活中践行中医学的体悟。

一、五行
中医学的基本思路是五行和阴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方法,古人通过对各类物质基本特性的分析和归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组成。

而万物又是相生相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刚学的时候记得如此的顺序很难,后来看了相关的讲解通过形象的认识就记住了,尤其学习相克时只记得北大的老教授金克木,就顿时将此间顺序搞清楚了。

作者在书中讲了一个医案,是清代医学家沈源所撰写的《奇症汇》一书记载的,写的是一个婴儿出生时不长皮,全身是赤肉,这是因为其母怀胎十月久居楼宇,不得地气。

医生便将婴儿安放在泥地一宿,第二天就开始长皮了。

这个病被称为“无皮症”。

诠释这个病症就要根据五行相生之土生金,皮肤是肺中精气化生,属金。

金为土之母,如今皮肤不生长,当然是母气不足,子脏得不到滋养的缘故。

这就需要补养母气,即补益脾土的方法来治疗。

作者初行医时曾遇到一个病例,是一个40多岁的农村妇女小腿皮肤被割伤,当时进行了清创缝合手术,但拆线后半年后局部皮肤仍不得愈合,时常溃脓。

作者经过望诊和脉诊,断定是脾土虚弱导致的“土不生金”,后给了滋养脾土的药物,一周后这位妇女创伤愈合专门找到作者来答谢了。

作者至今提到此仍不免感动,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怎样的鼓励啊!
我自己家也有这样的经历,母亲提到我们早年在农村时家里养猪,猪圈是水泥地面,买的猪刚放进去不几日就全身出瘢癣,家里就将猪放到外面土地上,不
几日这瘢癣便又消失了。

后又将猪放回到猪栏,又出瘢癣,无奈将猪圈改造成泥土地面。

母亲就说:“人常讲: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就这道理,有的人家养孩子就专门把孩子放到泥地里抓土玩。


《黄帝内经》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生于自然界,又会回于自然界,这便是天人合一。

二、情志与疾病
人是感情动物,一生会碰到各类事情,但人的情绪往往随境所转,情志变化不出“喜、怒、忧、思、恐”这五志。

而往往情志也是在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发生变化的结果。

五志与五脏存在对应关系,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五脏和五行相对应,五志也是如此。

五志之间也会相生相克。

疗病者先治心!古代医生悲天悯人,往往也是合格的心理医生。

这让我想起了清朝时温病的集大成者吴鞠通老先生,老先生半路出家,学习了整整十七年都不敢轻治一人,真是医者大家。

晚辈惭愧,更是景仰。

吴鞠通曾遇到一个病例,病者是一个老妇郭氏,育有两子还未成人,其夫在祖坟上坟时竟死在祖坟之侧。

郭氏知道后如五雷轰顶,痛不欲生,“饥不欲食、寒不欲衣”,后来得了单腹胀,就是肚子鼓的青筋暴露,只怕是在等死啊!吴鞠通一摸脉,知道是死脉,因为毫无胃气,无情草木不能治有情之病,单吃药是不能回阳救逆的。

吴先生就和妇人说起话来,讲:“一个女人,丈夫去世了,我们叫她”未亡人”,意思说这是在等死的人。

但丈夫死了,他还有未竟的事业,那就是你那未成年的孩子。

单腹胀是个死症啊,你的脉也是死脉,你要有求生的欲望,这样心
火才能健旺,方能泻去肝郁之阴气,血脉畅通才能生存下去。

”数句话,老妇动容,悲过后也笑了。

一条人命在医者至诚至真的心意下挽留下来。

现在说这病,因肝郁导致气结,而后肝木克脾土,更加的阴气郁结。

脾胃之火没了,人没了后天之本,只有等死。

而心火生脾土,母旺子能得救。

吴先生数句话点燃了病人求生的心火,这也正是情志的相生相克之理。

医者,仁也。

《走近中医》一书中多出讲了金元时期善用情志疗法的医生张从正,他的相关病例也很多,在此不一一赘述。

由此可知医生的医疗水平并非仅仅是开药方做手术,他的角色应该是很活泼,更是很仁慈的。

最近生病在医院也亲眼见了一些思维局限的医生,这些医生仅仅是自保型的机器人,和患者家属讲话只是一味的将所有坏结果照本宣章的陈述,而忽略了人这个神圣的生命。

在他们眼中,癌症是不治之症,必死无疑,很多病人就是在恐惧之中了了此生。

而现年85岁的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女士在19年前被诊断为直肠癌,经历了一系列的诊疗,至今在用手中的指挥棒诠释着生命的赞歌。

三、外感与内邪
中医将气血调和、不偏不倚的人称为“平人”,这是一个动态的词语,人体与外界环境和内在气血是相协调的,若是一方不合,则称为“生病”。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感冒。

常人感冒后就去医院打些抗生素和挂瓶盐水,不管你的感冒症状有什么区别,千篇一律这样的方式。

因为西医认为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只要杀掉这些病毒就行了。

但是试问一下,我们每个人都会和病毒接触,为什么不整天感染?因为我们有免疫和调节力能抵御。

所以中医的出发点是恢复你的动态平衡,让自己的身体将外界致病因子赶走。

外来的邪气有六种,称为“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

每种邪气侵袭人体所造成感冒症状是不同的,这就需要对症下药。

如风寒袭表,造成恶寒发热、骨节疼痛、鼻塞流涕、无汗等症,这就需要一股热气将堵塞的毛孔打开,把寒气赶走,方法就是辛温发汗。

我家人伤寒感冒从不去医院,都是自己买些中成药一吃在凌晨时趁着阳气生发的时候一发汗,第二天照常上班。

但我往往忽略发汗的禁忌,作者在书中就疾言厉色地列举了数个发汗的禁忌症,其中一个;脉沉咽燥,病已入里大便不通者不可发汗。

看到这里我不禁冒汗,记得一次我妹妹发烧感冒,我给她吃了辛温解表的药,她一晚上没出汗,倒是喝了好几水瓶的热水,还好庆幸的是第二天退烧了。

为什么光喝水不出汗?因为病已从太阳经快要入到阳明经了,不在肌表,热邪伤津。

辛温解表是对的,但是还需要补养阴液,不然病后咽干口噪咳嗽。

四、吐法
现在人耽于淫乐,以酒为浆,喝酒的人都知道吐是个解酒的好办法,这是因为酒和糟粕积聚在胃中,“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式,书中作者讲到医学大家张从正的一个旧交在三年前一个夏天喝了数升冷酒,在左胁下逐渐形成一个积块,积块越来越大,并感胀闷疼痛。

张从正诊察了他的脉象,发现他的双脉沉实有力,于是认为是冷酒积滞在体内不化,就给他用了吐法。

结果病人吐了两三升液体,液体就和三年前喝下去的冷酒类似,甚至还有酒香。

看到此,不免感慨中医的神奇。

此章节后作者列出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所提到的8条“不可吐”的禁忌症,其中一条是“病人颇读医书,实非深解者不可吐”。

这句话重啊,现在很多人对一些领域一窍不通或者三脚猫的功夫,借着媒体的作用便整天攻击某些
正论,真理不辨不明,关键是你要对真理要有研究和探索,这种信口开河者往往毁人不倦,可叹可叹!
读毕此书,庆幸如此门,知此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